第6章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术课件_第1页
第6章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术课件_第2页
第6章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术课件_第3页
第6章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术课件_第4页
第6章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术第六章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术第一节会谈中的基本问题

波普:“会谈是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的对话式交流”。马塔若佐:会谈是“为达到预定目标的两个人或更多的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是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形式进行的”。

心理辅导中的会谈与一般会谈相比的独特之处:(1)会谈双方的角色是明确的,辅导员是提供帮助的一方,来访者是接受帮助的一方;(2)它是在辅导双方共同建立的特定情景当中进行的;(3)会谈中围绕的话题是来访者的求询问题;(4)整个会谈过程是有目的、有规律、有控制地进行的。第一节会谈中的基本问题波普:“会谈是发生

一、会谈的目的、作用和意义

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按其作用划分,可以分为:

1、收集资料式会谈的目的是要收集与来访者问题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2、诊断式会谈的目的是要区分来访者是否适合进行心理辅导以及分清来访者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什么是来访者的主要问题。

3、心理辅导式会谈是帮助来访者产生某种改变。一、会谈的目的、作用和意义心理辅导中的会谈

心理辅导中的会谈的作用和意义

1、会谈是收集来访者资料的基本形式。

2、会谈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手段。

3、会谈是帮助来访者澄清事实、确定辅导目标的途径。

4、会谈是使来访者发生改变的重要媒介。

5、会谈可以使辅导员受益。心理辅导中的会谈的作用和意义1、会谈是

二、会谈的要求1、在会谈过程中辅导员要全神贯注。

2、辅导员必须具备同感、尊重、真诚等心理辅导特质。

3、辅导员要熟练掌握各种会谈技术并能够灵活运用。

4、辅导员要善于把握会谈的方向,控制会谈的节奏。

5、辅导员要把握会谈重点,分清主次。

6、辅导员要做好会谈记录。二、会谈的要求1、在会谈过程中辅导员要全神贯

三、影响会谈的因素

1、辅导员和来访者辅导员要清楚地意识到他们自己在面对来访者时其实也在表现他们自己;对来访者的指导应因人而异;辅导员在会谈中的解释应视来访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等。来访者自身的许多因素可能会极大地影响会谈的内容与进程;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会谈及心理辅导抱有的期望不同,而不同性别的来访者对辅导员所采用的会谈方式和方法也会抱有不同的期望;来访者在会谈中可能不能真正表现出他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来访者对辅导员也会抱有某种特定的角色期望。三、影响会谈的因素1、辅导员和来访者

2、会谈的场所会谈的环境对会谈也具有影响作用。辅导员与来访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通常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辅导双方适度的距离平均在75厘米到100厘米之间。会谈场所的家具如何摆设,完全依赖于辅导员本人的想法和审美观。如有可能,来访者的座位应放在靠墙位置,两个座位的角度一般为90度。会谈时对会谈场所的管理也十分重要。会谈期间,应排除一切外部的干扰。

2、会谈的场所第六章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术第六章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术

第一节会谈中的基本问题四、无效的会谈1、劝告自愿助人者有70%——90%的行为是在给别人以劝告,但当辅导员如此行为时,尤其是在第一次辅导(或会谈)时,劝告会妨碍来访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来暴露自己的机会,而且可能会因此剥夺来访者的基本能力使之难以做出准确的决策,所以,劝告行为在首次辅导中是应该尽力予以避免的。当然,劝告并不都是伤害性的,因为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如来访者具有明显的自杀倾向等时,就显得非常恰当了。

第一节会谈中的基本问题四、无效的会谈

2、说教说教在本质上是劝说的一种伪装形式。如果辅导员对来访者连续说上三个完整的句子,就可能是在说教了,有效的辅导员总是跟随着来访者的引导。

3、过多提问过多提问使得来访者感到自己像是在被审讯,而不是在辅导,来访者根本没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讲述或讨论问题,这必然会使来访者产生更加强烈的防御和反感。辅导员应当严格限制自己连续提出两个以上的问题,而且,提问的问题应当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2、说教

过多提问产生的消极后果(1)产生依赖性。问题提得过多,往往使来访者在叙述自己的问题时出现依赖性,不问就不说话或者很少说话,形成自我封闭。

(2)责任的转移。在心理辅导中,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来访者自身而不是辅导员。如果问题提得过多,解决问题的责任就会转移到辅导员身上,从而减少了来访者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过多提问产生的消极后果(1)产生依赖性。(3)减少自我探索。过多提问使得来访者等待辅导员来发掘自己的问题,而不再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从而限制了来访者发挥自身能力的活动。(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过度提问使辅导员的主观性增加,它很可能通过暗示作用影响来访者,使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按照辅导员的意图回答问题,从而掩盖了真实的情况。(3)减少自我探索。(5)产生防卫心理。过多提问使来访者处于被审问的地位而产生心理防御,使谈话难以深入进行下去。(6)影响对会谈的概括。如果提问过多,问题会显得零碎、分散,影响辅导员对会谈的内容做出必要的概括和说明。(5)产生防卫心理。第二节倾听反应第二节倾听反应

一、倾听及其过程(一)倾听及倾听反应倾听是辅导员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是指辅导员专心地听取来访者对求询问题的诉述。辅导员在倾听的时候,要全身心地投入。好的倾听是一种艺术,它要求倾听者的全神贯注。倾听是所有辅导反应和策略的先决条件。

一、倾听及其过程(一)倾听及倾听反应

倾听反应主要是指从来访者的角度或参照体系出发,对来访者发出的信息进行反应。倾听反应间接地影响来访者。

倾听反应主要是指从来访者的角度或参照体系出发,

(二)倾听的过程

1、接收信息

信息的接收是一个隐蔽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看到辅导员如何接收和接收到什么信息。2、加工信息

信息加工是一个内隐的过程,它包括对信息及其意义的思索。3、传递信息

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信息。(二)倾听的过程1、接收信息

(三)辅导员在倾听时的注意事项1、全神贯注。

2、对来访者的谈话内容持非批判性的态度。

3、留意来访者诉述时所表露出来的非言语信息。(三)辅导员在倾听时的注意事项1、全神贯注第二节倾听反应第二节倾听反应

二、倾听反应的技巧(一)澄清1、澄清及其目的澄清是在来访者发出模棱两可的信息后辅导员向来访者提出问题的反应。它开始于“你的意思是……”或“你是说……”等这样的问句,然后重复来访者先前的信息。

澄清反应要求来访者对于含糊而模棱两可、或意义隐藏的语句给予详细叙述。

二、倾听反应的技巧(一)澄清

澄清的目的:一、使来访者表达的信息更加清楚,并确认辅导员对来访者信息知觉的准确性。

只要当辅导员无法确信自己是否明白来访者的信息,并需要详细叙述时,就应该使用澄清反应。二、检查辅导员从来访者信息中听到的内容。

特别是在辅导的开始阶段,在做出任何结论之前,一定要求证来访者的信息内容。

澄清的目的:例:

来访者:有时我真想彻底地摆脱它。

辅导员:听起来好像你要与什么分开并独处。

来访者:不,不是那样。我不是要独处,我只是希望能从不得不去做的所有工作中解脱出来。例:例:来访者:有时我真想彻底地摆脱它。辅导员:你能为我描述“彻底地摆脱它”的意思吗?来访者:我有太多的工作要做——我总感到落在别人的后面,压力很大。我想摆脱这种难受的感觉。例:2、澄清的步骤(1)确认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内容。(2)确认来访者的任何需要检查的含糊或混淆的信息。(3)确定恰当的开始语,如“你能描述”、“你的意思是……”或“你是说……”等,要用疑问口气而不是陈述口气进行澄清反应。(4)通过倾听和观察来访者的反应来评估澄清反应的效果。2、澄清的步骤

心理辅导员在掌握澄清技术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认知学习策略:来访者告诉了我什么?来访者信息中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核实或遗漏的内容?如果有,它们是什么?如果没有,则决定下一步更适合的反应。我用何种方式开始澄清反应?我如何知道我的澄清反应是起作用的?心理辅导员在掌握澄清技术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认知学练习:

来访者(一名11岁的小学生):我的成绩正在走下坡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失望。自问1:这个来访者告诉我什么?自问2:有没有含糊或遗漏的信息需要检查?如果有,那是什么?(如果没有,决定做不同的反应)自问3:我怎样开始进行澄清反应?练习:来访者(一名11岁的小学生):我的成绩正在走第二节倾听反应第二节倾听反应

二、倾听反应的技巧(二)释义1、释义及其目的辅导员将来访者信息中与情境、事件、人物和想法有关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有效的释义不是“鹦鹉学舌”。辅导员在重新编排时应十分小心地选词,以便能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或增加对来访者信息认知部分的了解。二、倾听反应的技巧(二)释义

例:

来访者:我知道整天坐着或躺在床上并不能消除我的抑郁情绪。例:来访者:我知道整天坐着或躺在床上

辅导员:你知道,你要避免整天躺着或坐着,以减轻你的抑郁情绪。辅导员:你知道,你要避免整天躺着或坐着,以减轻有效的释义反应:你已意识到,你需要离开床铺到外面去走走以便减少你的抑郁。有效的释义反应:释义反应的目的:

一、通过释义可以让来访者知道,辅导员已经理解了他们的信息,如果辅导员的理解是完整的,来访者就会进一步澄清自己的想法。二、可以鼓励来访者对一些关键想法或思想做进一步阐释,使他们深入地探讨某个重要话题。三、可以帮助来访者更集中注意具有重要性的特殊情境、事件、思想和行为,而不至于分心。四、可以帮助来访者做决定。释义反应的目的:2、释义的步骤(1)辅导员要在心中重复或回忆来访者的信息,即:他告诉了我什么?(2)辅导员要问自己“在来访者的信息中存在什么样的情境、人物或思想?”,这样来辨别信息中的内容部分。(3)选择适当的语句进行释义。(4)运用所选择的语句将来访者信息的主要内容或概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调听起来像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5)通过倾听和观察来访者的反应来评价自己进行释义的效果。2、释义的步骤(1)辅导员要在心中重复或回忆来访者的

心理辅导员在掌握释义技术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认知学习策略:来访者告诉我什么?来访者信息的内容部分是什么?——即来访者正在讨论的是什么人、什么情境或什么思想?应使用什么合适的语句?怎样将来访者的主要内容用我自己的语言表达?如何知道我的释义是有用的?心理辅导员在掌握释义技术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认知

练习:

来访者(一名六年级学生):快毕业了,对我来说,如何安排好时间实在很艰难。要工作,要坚持学习,还要花时间与同学、朋友在一起。我不断告诉自己,这种紧张的生活总有一天会慢下来的。自问1:来访者对我说了什么?自问2:信息的内容是什么?——来访者讨论的是什么人、物、思想或情境?自问3:合适的释义句是什么?练习:来访者(一名六年级学生):快毕业第二节倾听反应第二节倾听反应

二、倾听反应的技巧(三)情感反应1、情感反应及其目的情感反应是辅导员对来访者的感受或来访者信息中的情感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情感反应与释义不是互相排斥的反应,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情感反应着重于对来访者情绪情感的反应,而释义着重于对来访者诉述的事实内容的反应。二、倾听反应的技巧(三)情感反应

例如:

来访者:所有的事情都很枯燥,没有新鲜刺激,也没有让人兴奋的事情。我的所有朋友都不在身边。我希望我有钱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辅导员(释义反应):由于朋友不在身边,又没有钱,你现在没有事情可做。

辅导员(情感反应):你感到现在的状况非常乏味。例如:来访者:所有的事情都很枯燥,没有新

情感反应通常由三到四部分组成:①人称代词——“你”;②感受性的动词,如“你感到……”,“你觉得……”等;③带有情绪性的词语和引起情绪的人或事,如“恐惧”、“高兴”、“愤怒”或“你感到他很讨厌”、“想起这件事你就感到心烦”等等;④附加的解释说明部分。这部分可有可无,如“对于他的这种做法,你感到很气愤。”情感反应通常由三到四部分组成:

情感反应的目的:

一、如果情感反应使用得当,会让来访者感到被辅导员理解了,他们就会更自由地与理解自己的人进行交流。二、可以用来鼓励来访者对特殊情境、人物或事件表达出更多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三、帮助来访者控制情绪。四、与那些对辅导员或心理辅导表示消极情绪的来访者有关。五、能帮助来访者准确地区分不同的情绪感受。情感反应的目的:一、如果情感反应使2、情感反应的步骤(1)倾听来访者信息中使用的情感词汇。(2)观察来访者传递言语信息时的非言语行为。(3)辅导员使用自己的语言,把由言语和非言语线索获得的情感再反应给来访者。(4)用一个合适的语句开始进行情感反应。(5)在语句中加进情感发生时的情境。(6)评估情感反应是否有效。2、情感反应的步骤

心理辅导员在掌握情感反应技术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认知学习策略:

来访者使用了什么情感词汇?来访者的声调和非言语行为暗示了什么感受?选择什么情感词汇能够准确描述来访者的情绪程度?与来访者使用的情感词汇相匹配的恰当的语句是什么?来访者情感发生的情境是什么?我怎样知道我做出的情感反应是否准确、有帮助?心理辅导员在掌握情感反应技术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认

练习:

来访者(中年失业者):瞧,我现在能做什么?我已失业一年多了,没有钱,没有工作,还要负担家庭。我的知识和技能就这样被废掉了。(用大声的、批评的声音说,愤怒地、双眉紧锁地抱怨,眼睛盯着天花板)自问1:来访者使用了什么情感词汇?自问2: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暗示了什么情感?自问3:在相同程度上描绘来访者情感的其他形容词汇是什么?自问4:与来访者使用的感官词汇相匹配的合适语句是什么?自问5:与来访者情感有关的情境和背景是什么?练习:来访者(中年失业者):瞧,我现在能做什么第二节倾听反应第二节倾听反应

二、倾听反应的技巧(四)归纳总结1、归纳总结及其目的集中多个释义反应或情感反应,并浓缩来访者的信息或辅导各阶段取得的进步。在心理辅导中,往往经过一段时间(从三分钟到整个辅导过程)的会谈,来访者表达的多种信息会暗示出某种主题或模式。辅导员可以通过倾听来访者反复强调的信息而确认主题。

寻找主题就是倾听来访者如何组织他们自己的故事。辅导员对来访者谈话主题进行的反应,就是使用归纳总结。

二、倾听反应的技巧(四)归纳总结例如:一位来访者多次讲到,在许多不同场合中,她都非常关心别人对她自己的评价。此时,辅导员可以看出在所有这些场合中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来访者需要他人的赞同或肯定。例如:

归纳总结:“在你刚刚讲述的所有三种情境中,我看到一个你非常关心的事情,就是你十分在乎别人的评价。对吗?”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的目的:一、将来访者信息中的若干元素联系在一起,它是从来访者含混模糊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的很好的反馈工具。二、几次辅导后在来访者信息中识别出明显的主题或模式。三、引导辅导会谈方向的重要工具。四、可以调整辅导的节奏,使之不至于太快,提供辅导中的心理喘息空间。五、回顾在过去的辅导中已取得的进步。归纳总结的目的:

(1)将来访者信息中多个元素相联系的归纳总结:

来访者(师范学院学生):我一生都在想着我会成为一名教师,并回到我的故乡从事教育事业。现在我离开了家,我变得不那么确定。我仍然感到有强大的力量在把我往回拉。我不想让家人失望,但我又觉得外面的世界有太多新的东西吸引我去探索。(1)将来访者信息中多个元素相联系的归纳总结:

辅导员:你现在远离家乡,并发现在不同的地方有那么多东西需要探索。但在同时,你觉得你与家人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你的梦想是作为一名教师回到他们中间。辅导员:你现在远离家乡,并发现在不同的地方有那(2)识别主题的归纳总结:

来访者(36岁的男子):我们离婚的原因之一是她总是向我提出要求,我从来没有对她说过“不”字;我总是退让。我想对我来说,拒绝别人的要求是很困难的。(2)识别主题的归纳总结:

辅导员:你发现自己总是退让,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无法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存在于你与前妻的关系中。辅导员:你发现自己总是退让,在与他人的关系(3)调整辅导节奏的归纳总结:来访者(28岁的女子):多么可怕的一个星期!热水器坏了,狗丢了,钱包被人偷了,汽车的油用完了,最糟糕的是我的体重增加了五斤。我忍受不了了,好像所有的坏事都压到我身上了。(3)调整辅导节奏的归纳总结:

辅导员:在我们往下进行之前,让我们先停一会儿。似乎你这个星期遇到了没完没了的坏事。辅导员:在我们往下进行之前,让我们先停一会(4)回顾辅导疗效的归纳总结(经常用于辅导结尾阶段):辅导员:小王,今天我们大约还有五分钟时间。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那些妨碍你学习,而且你自己无法加以控制的障碍和因素。我希望在我们下次会面之前,你会完成我为你布置的家庭作业……(4)回顾辅导疗效的归纳总结(经常用于辅导结尾阶段):2、归纳总结的步骤(1)回忆来访者表述的信息,并在心中复述这些信息:来访者讲述了什么?关注什么?考虑什么?这是进行归纳总结的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部分。(2)辅导员通过向自己提问题,如“来访者多次重复什么?”或“这个难点的不同部分是什么?”等来识别出信息中存在着的明显模式、主题或多种元素。(3)选择合适的开始语句进行归纳总结,在语句中使用人称代词“你”,或直接使用来访者的名字,并使用与来访者的感觉词相匹配的语句。2、归纳总结的步骤

(4)使用所选择的语句和词汇描述信息中的主题,把多种因素联系起来,并用自己的语言将总结复述给来访者。辅导员所使用的语调是陈述而不是疑问。(5)通过倾听和观察来访者肯定还是否认总结出的主题,以及总结是加强还是减弱了辅导关注方向等来评估归纳总结的效果。(4)使用所选择的语句和词汇描述信息中的主题,把多

心理辅导员在掌握归纳总结技术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认知学习策略:

来访者今天和以往对我讲述了什么?这些信息的关键内容和关键情感是什么?来访者今天和以往不断重复的是什么——模式或主题?什么样的语句能配合来访者的感觉?怎样知道我所做的归纳总结是否有效?心理辅导员在掌握归纳总结技术时需要认真思考的

练习:

来访者是一个10岁的女孩。辅导开始时: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父母不再住在一起。我不责怪任何人,但它让我感到困惑。(低而弱的声音,眼含泪花)辅导进行中:我希望他们能在一起。我想我似乎感到,他们不在一起和争吵太多都是因为我。可能我是他们不能住在一起的原因。自问1:就今天主要的内容和感受,来访者谈了什么 自问2:来访者多次重复的是什么?自问3:与来访者情感匹配的句子是什么?练习:来访者是一个10岁的女孩。第二节倾听反应第二节倾听反应

三、影响倾听的因素1、在现实中,有三种类型的辅导员对来访者信息的倾听很困难。(1)狂热型辅导员,这类辅导员“活动”(身心的活动)过度,以致他们极难安静坐下来倾听来访者的故事。(2)自我中心型辅导员,这类辅导员过分关心自己并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以至于来访者很少有机会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3)自我吸收型辅导员,这类辅导员外表看起来正在关注来访者,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存在着许多“内部噪音”,以至于他们并没有真正从情感上倾听来访者。三、影响倾听的因素1、在现实中,有三种

2、辅导员与来访者价值观的冲突会影响倾听过程。

3、性别差异会影响倾听过程。男性倾向更直截了当的风格,他们比女性来访者问更多的问题,常常会打断谈话,也会想出更多的问题解决方法。2、辅导员与来访者价值观的冲突会影响倾听过程。第三节行动反应第三节行动反应

一、行动反应及对辅导员的要求(一)什么是行动反应在心理辅导进行过程中,辅导员在某一时刻超越出来访者的参照体系,从辅导员自己的资料和知觉角度出发做出反应。行动反应则对来访者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行动反应更为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等待,更能体现出由辅导员引导而不是来访者引导的辅导风格。行动反应总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需要改变,而且需要一个更为客观的参照体系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改变。

一、行动反应及对辅导员的要求(一)什么是行动反应

应用行动反应最困难的是把握实施的时机,也就是说当会谈进行到什么时候可以采用行动反应。由于行动反应要求辅导员对来访者的理解,所以,辅导员要通过关注和倾听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才可以在会谈中大量使用行动反应。应用行动反应最困难的是把握实施的时机,也就是

(二)行动反应对辅导员的要求

1、辅导员必须首先通过认真倾听来营造一个使来访者感到安全的氛围。

2、辅导员必须自信而从容地为来访者提供反馈或分析意见,而这些意见有可能是来访者所不愿意听到的。

3、辅导员对自己所要讲述的问题有充分的把握并能够容忍来访者的异议和反对。

(二)行动反应对辅导员的要求1、辅导第三节行动反应第三节行动反应

二、行动反应的技巧(一)提问提问是会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有效性依赖于问题类型和提问频率。当会谈陷入沉默或者辅导员不知道该说什么时,提问是非常自然之事。但是,除非辅导员心中对于提问已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不应当提问。二、行动反应的技巧(一)提问

1、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

(1)开放式提问辅导员运用包括“什么”、“怎么”“为什么”、“能否”等词在内的语句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的反应的一种提问方式。开放式提问可以引导来访者更多地讲出有关的情况、想法和情绪等。1、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1)开放式提问

不同的提问用词的作用:

“能不能告诉我,什么事使你这样烦恼?”“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愿不愿意告诉我你当时的想法?”以“能不能”“能……”“愿不愿意”开始的这类提问能导致最开放的回答,可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剖析。“那么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你有什么反应?”这种包括有“什么”在内的提问,可以获得某些与问题有关的特定的事实资料。不同的提问用词的作用:“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样处理这件事情的?”“你怎么知道别人有这种看法?”这类带有“怎样”“怎么”的提问往往涉及到某一事件的过程、次序、情绪性的事物,它可以引导出来访者自己对事物的想法、看法和态度,有助于咨询员了解来访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为什么你觉得这样对你不公平?”“你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做?”这类带“为什么”的提问有助于找出来访者对某事所产生的看法、做法、情绪的原因以及合理的解释,便于咨询员理解来访者的思维模式。“你是怎样处理这件事情的?”“你怎么知道别人有

开放式提问的注意事项:

开放式提问的各种问法要视辅导时的情景灵活运用,不能固定于某一种问法。辅导员在使用开放式提问时,要注意把提问建立在良好的咨访关系的基础上。如果来访者此时还不那么信任辅导员的话,面对一连串的提问,来访者可能会产生被审问、被窥探、被剖析的感觉,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辅导员还要注意提问的方式,用适当的语调、语气和神态发问,以免显得咄咄逼人。开放式提问的注意事项:开放式提问的各例如:你当时为什么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你的父母呢?试一试:用辩论式、进攻式、语气强硬的发问用同感式、疑问式、语气温和的发问

例如:(2)封闭式提问

辅导员引导来访者用“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对”或“不对”等语句作出简短回答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类问题通常用“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形式提出。封闭式提问的采用要适当。通常在辅导会谈的中后期才采用,而且应用次数不宜太多。在心理辅导中通常把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2)封闭式提问辅导员引导来访者用“是”或“不是2、使用提问的指导原则(1)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来访者的关注点。(2)提出问题后,要给来访者足够的时间去做出回答。(3)一次只问一个问题。(4)尽量避免指责性、质询性的问题。(5)在辅导过程中应避免将提问题作为主要的反应模式。2、使用提问的指导原则(1)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来访者的3、使用提问的步骤(1)确定提问的目标,即它是否合法和有助于心理辅导?(2)在提问之前要认真地倾听。(3)依据目标决定哪类问题会是最有帮助的。(4)通过确认是否达到了目标来评估辅导员提出问题的有效性。3、使用提问的步骤(1)确定提问的目标,即它是否合法

心理辅导员在掌握提问技术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认知学习策略:

提问的目标是什么?它是否有助于心理辅导?我能否预测出来访者的答案?在既定目标下,我怎样开始组织问题才能使它们最为有效呢?我怎样才能知道我做的提问是否有效呢?心理辅导员在掌握提问技术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认知练习:

来访者:我精神很紧张。自问1:提问的目标是什么?它是否有助于心理辅导?自问2:我能预测来访者的回答吗?自问3:在有目标的情况下,我如何能最有效地开始提问?练习:来访者:我精神很紧张。第三节行动反应第三节行动反应

二、行动反应的技巧(三)解释1、什么是解释

辅导员依据心理辅导的理论观点或个人经验,在充分理解来访者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来访者的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剖析和说明。

解释与释义和情感反应的不同之处:释义和情感反应是从来访者的参考体系出发的,目的是准确地反映来访者的本意和感受;

解释是辅导员在充分理解来访者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表达出来,向来访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体系。二、行动反应的技巧(三)解释

解释的依据:来自各种不同的心理辅导理论;辅导员个人的经验、实践和观察。

解释的依据:2、解释的基本原则(1)解释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来访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2)解释要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过多使用专业术语。(3)解释要真实和合理,不可用偏激的解释造成对来访者的伤害。(4)解释要尽量采取试探性的保留态度,以便来访者有思考、接受或拒绝的余地。(5)解释的内容不应与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发生冲突。2、解释的基本原则3、解释的步骤(1)倾听并确定来访者信息中暗含的意思,即来访者所讲的微妙和间接的内容部分。(2)让来访者从一个与自己有所差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这种参考体系应与辅导员的理论背景相一致,而且不要与来访者的观念存在过大的差异。(3)确定辅导员对问题的看法,而且辅导员的参考体系不应与来访者的文化背景相冲突。(4)解释所用的措辞要适合来访者。(5)通过观察和判断来访者对解释的反应(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检查解释的效果。3、解释的步骤

心理辅导员在掌握解释技术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认知学习策略:

来访者信息中暗含的那部分内容是什么?对这位来访者,我可以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所采用的角度应与来访者有一些差异,同时又与我的理论学派相一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符合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吗?我怎样知道我的解释是否有效?心理辅导员在掌握解释技术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认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