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数学思维启蒙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片断听后感_第1页
儿童数学思维启蒙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片断听后感_第2页
儿童数学思维启蒙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片断听后感_第3页
儿童数学思维启蒙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片断听后感_第4页
儿童数学思维启蒙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片断听后感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点滴汇聚厚积薄发 “儿童数学思维启蒙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片断听后感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需要经历渗透、反复、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何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启迪儿童数学思维,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通过聆听本次湖南省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团体会员单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11节“启迪儿童数学思维”课堂教学片断,得到了许多启发,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一、本次教学片断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1、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典型的、有趣的直观背景素材。执教者针对中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了诸如排队、猜礼物、玩石头、填数、剪纸、握手等活动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为有效切入点,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并在此过程领会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剪一剪、玩一玩》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剪一刀的游戏活动,从剪一刀形成任意两部分到要求两部分完全一样,当学生出现了三角形和长方形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不出现长方形和三角形,可能会出现什么形状?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发现图形之间具有的共同特征,探知了“中心点”的秘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在《填数游戏》一课中,通过一个适合学生操作的数字游戏---数独,先设计让学生尝试稍复杂的数独游戏,当感到无从下手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数独入手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渗透了排除法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维方法。这两个素材的选择和开发是比较成功的,为我们今后教学的素材选择与创造提供了较好的范例。2、注重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内容始终反映着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两方面,数学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乃至每一道题,都体现着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对常用数学方法和重要的数学思想引起重视,大胆实践,持之以恒,寓数学思想方法于平时的教学中,并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一定会日趋成熟,一定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新的高度。这次有两节课为我们在这方面作了好的示范,如《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教师根据教材中的一个习题进行深入钻研,通过课外补充材料的丰富,从排队问题中的一个重复现象,拓展延伸到遗漏和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思想,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如《等量代换》一课,来源于教材中的一个思考题,教师敏锐的发现了它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的思想方法,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但它的理论较为抽象,所以教师设计了一个实物直观,借助实物的等量、等价、等重的互换,逐渐形成代换过程的表象,建立起初步的代换思想,这样的教学内容的挖掘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了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3、将动手操作与发展学生思维有效结合在一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次的教学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动口的模式,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把动手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剪一剪、玩一玩”的剪纸活动、等量代换中的互换活动、玩石头中的移动石头的操作活动,这些操作活动的共同特点是操作有具体的目的,操作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特别是张灿老师的《等量代换》一课中,学生的操作活动中既有等量的交换又有等重地交换,学生在鲜艳形象地实物操作中看了、想了、说了、比了、摆了,学生在经历了动手操作的过程抽象出了等量代换的模型:甲=乙,乙=丙,甲=丙,这样获得的知识将是终身难忘的。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使操作活动落实到实处,在“思维过渡”中起到“船”和“桥”的作用。然而,有些操作活动却流于形式,没有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例如《对称图形》一课中的剪纸活动,那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操作,没有思维含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提出让学生通过剪纸创造出对称图形,这一带有挑战性的操作活动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地思维活动。《握手》一课中学生的操作活动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如果教师在“四人握手”阶段提高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动手画图分析,将操作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框架结构,从而明确解题思路,也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反思这次的教学活动,其中一些现象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思考一: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张灿老师执教的《等量代换》一课开始,张老师的“曹冲为什么要称那些石头?为什么石头可以代替大象的重量?”提问,寥寥数语直指等量代换问题的关键,在课伊始,就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本质有了直观的认识,为后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知识和心理的准备。皮文荣老师执教的《简单的推理》一课,在最后的游戏《猜头饰》中,当进入第二次游戏时,皮老师看似不经意的将三个小朋友的队形变为前后排列,这一小小的改变破除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更高更深的地方,紧接着的一个提问:“台下的同学想一想,谁第一个知道自己戴的是什么头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进行推理所必需的必要条件,掌握了推理的本质---转化的思想。这两节课的成功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语言引导和动作引导。然而,在有些课堂中,由于教师的引导缺乏针对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停顿在一个浅显表面的层面上,不能对问题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比如陈宪老师《玩石头》一课,教师总是局限于问学生:“为什么只要移2颗(3颗、4颗)他们就一样多了?”而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移动的颗数与什么数量有关(第一行比第二行多的颗数),进而理解移多补少的一般方法。其实随后的教学环节中,陈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第一行 I第二行 一!第二行比第一行多8个如果在这个问题中教师能进行一下引导:(1)不摆石头,你知道怎么移石头才能使上下两行石头同样多?(2)不知道两行石头到底有多少个,怎么也能使两行石头一样多?(3)遮住的石头可能是多少个,它的多少与问题有关吗?经过这样的一个分析思考过程,学生就能对移多补少规律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思考二、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台阶。1、 要预测思维发展的难点,为思维的顺畅发展搭台阶。在肖塞兰老师的《填数游戏》一课中,肖老师先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时,以退为进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数独入手,先出现一行(或一列)中缺一个数的情况,这是学生能顺利解决的,肖老师在此马上出现一行(或一列)中缺两个数的情况,学生虽然能确定这两个数是多少,但对这两个数的位置却难以确定,造成了学生在此问题上不知所措。如果在这之前能有一个缓冲,为解决此难点搭一个这样的台阶:一行(或一列)中缺两个数,但这两个数中的一个正好是另一列(或一行)中唯一缺少的一个数,只要填出这一个数,那么刚才缺少两个数的行(列)就转化成了只缺一个数,学生就能顺利填出。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白了行与列之间的关系,也就能根据行与列的数字关系用排除法顺利解决所遇到的难题。2、教学设计要有坡度,为学生的思维腾飞搭平台。在张灿老师的《等量代换》一课中,老师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顺利抽象出等量代换的模型:甲=乙=丙甲=丙,学生的思维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此时,我们应该通过一些有深度、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但是此时,老师设计的活动却不明确,没有挑战性,只是一种低层次的重复练习,如果将问题改为:“如果你准备用一辆小汽车为福利院的小朋友换礼物,最多能给多少个小朋友带去礼物呢?”这样的问题所具有的思维含量就更丰富,也符合儿童特点,能引发学生思维腾飞。思考三::要充分发挥猜想对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数学的创造过程与其它知识的创造过程一样,在证明一个定理之前,先得猜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息顿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张新蔚老师的《剪一剪、玩一玩》一课中,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中心点”的秘密后,安排了两次猜测活动:一是猜一猜过中心点剪一刀,两个图形一样吗?二是过中心点剪一刀将正方形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这个诀窍对剪其它图形是否也适合?这样的设计,使猜想与动手操作相互配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这样的猜测活动中能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穿新的火花。张旭昱老师指教的《对称图形》一课,也设计了一个猜测活动:通过观察半个图形猜测他们是什么?通过猜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外部特征。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一个猜测活动:根据对称图形的特征你能猜想一下怎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