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二课时-阳燧课件_第1页
13-第二课时-阳燧课件_第2页
13-第二课时-阳燧课件_第3页
13-第二课时-阳燧课件_第4页
13-第二课时-阳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梦溪笔谈·阳燧》

阳隧,我国古代青铜器时代利用太阳能聚光的取火工具。阳燧用青铜铸成,形状均为圆形,与青铜镜相似,但镜面不像铜镜呈平面或凸面,而是凹面。据专家考证,阳燧作为古代聚光取火工具,其发明年代可追溯到西周,距今约3000多年。事隔三千年,在社会物质文明丰富发展的今天,人们仍然怀念这种古老的取火方法。而奥运圣火点燃传递,便是人们把和平、平安与火紧密联系起来的最典型的活动。一、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进士,曾任负责天文、历法的提举司天监,负责兵器制造的判军器监。负责全国财政的权三司使,负责边关政务和防务的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又曾出使辽国,并曾多次巡察地方政务,相度农田水利,后因边事获罪被贬。他博学多才,为一代学问大家,史称:“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宋史》本传)本书乃集其一生学识和见闻之精萃而撰成,因成书于梦溪园,故名《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现存《梦溪笔谈》分为26卷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据英国专事中国科技史之大家李约瑟博士统计,书中有关科学技术之条文有207条,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强。内容包括有天文、历法、数学、地质、地理、地图、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农学、医药学、印刷、机械、水利、建筑、矿冶等各个分支。

在数学方面开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天文方面指出极星不在天极;得出冬至日长、夏至日短等结论。并且对天文仪器也有所改进。历法上大胆创新,提出《十二气历》。地理学方面以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奇异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记载了磁偏角、凹面镜成像实验和声音共振实验。书中还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词是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沿用至今。在化学和矿冶方面,记载有利用铜铁离子置换反应,而发明的湿法冶铜方法“胆铜法”,以及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方法灌钢法。又记述了石油、井盐、池盐,以及青堂羌族的冷锻铁甲法。

《梦溪笔谈》文字流畅、洗练,描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本身就是一部笔记体文学佳作外,于诗、词亦有独到之论。其叙艺术,有书法、绘画,音乐方面更有清乐、雅乐、燕乐,以及律制、音制、乐器等。书中强调把形式、内涵、情感、技巧融为一体,再行升华,追求“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的艺术境界,如是等等,可见全书极富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本书之著名,尤以科学技术价值见称。三、课文讲解1、字词句阳燧:古代照日取火的铜镜,是一种曲率很大的凹面镜。算家:指精通计算之术的人。格术:我国古代推求球面镜原理与球面镜制作方法的算术。臬:指船上架橹的支柱。臬,音niè。鸢:鹞鹰。鸢,音yuān。“阳燧面洼”句:这是以手指为物像,人眼睛为受像器的凹面镜成像实验。当手指在镜面与焦点之间时,人眼处于反射光束中可以见到正立的虚像在镜面后。手指移到焦点之外,通过凹面镜的反射可以得到倒立的实像,并可被人眼接收。腰鼓:即杖鼓,一种中间细两头大的鼓。相格:相反,相违。菽:豆子。菽,音shū。2、翻译全文3、《阳燧》的主要内容:这则笔记描述阳燧(古代的一种凹面镜)奇异的成像现象,并用生动的比喻阐述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现代物理光学角度看,沈括在文中论及的光学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释了凹面镜倒立成像的原因。沈括以为,阳燧的中间存在一个“碍”,因此照出的物像都是倒立的。这种“碍”是什么东西呢?沈括用船上安橹的小支柱、窗棂的缝隙、腰鼓的最细处作了形象的比喻。实际上“碍”就是现代光学中所讲的凹面镜的焦点。

第二,分析了小孔成像的成倒影问题。沈括观察了鹞鹰飞翔的情况。如果没有东西阻碍,鹰投射到地面的影子与其本身飞行的方向是一致的,如果受到窗户缝隙的阻碍,则鹰的投影与它的飞行方向相反。沈括同样也把这一现象归结为“中间有碍”的缘故,但究其实质,小孔成像与凹面镜成像是两类不同的光学现象。第三,论述了凹面镜所成物像与物体距离的关系。沈括发现,当手指接近镜面的时候,可以看到一个正立的物像。手指后移,移动到一定的位置,物像会突然消失,这一处就是阳燧的“碍”。手指再向后移,消失的物像又重新出现,但已经是倒立的物像了。在这一实验中,沈括论证了物体在凹面镜焦点内、焦点上和焦点以外成像的重要规律。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观察到凹面镜、小孔成像等一系列光学现象了。先秦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墨子》记载:“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影于上,首蔽上光故成影于下。”这是世界上最早有系统的文献记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沈括在笔记中论及的问题,正是对前人研究的继续和深入。

四、延伸阅读

阳燧的历史渊源1956年和1957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市区北部发现了一处大型西周虢国墓葬群,从此揭开了2800多年前古国的神秘面纱。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厚厚的泥土之门,在M1052号虢国太子墓中,一件青铜质地的凹面镜跃入了专家的视线,并引起了特别关注。

这件凹面镜外表呈圆形,直径7.5厘米,正面为银白色,虽有绿色锈斑,但表面十分光洁。背面有鼻形钮,钮旁有两只斑斓猛虎和双头虺龙与怪鸟组成的图案,画面上凶恶的虺龙翻腾盘曲,缠绕虎身与虎搏斗;猛虎张口怒目,奋爪迎击。整个画面纹饰流畅,造型生动,意境诡谲。其构图之严谨、制作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歧山,其兽多虎。”这说明周族人的发源地——陕西歧山猛虎众多。在虢国人成为周族人新分衍出来的家族时,选用其常见的猛虎为图案,体现了虢国人对歧山深厚的眷恋之情。从考古发现看,“虢”字最早发现于殷墟甲骨一期卜辞。许慎在《说文解字》上说:“虢”字的左上部为一人手,左下角为一虎叉,右部为一猛虎。虢国人用“虢”字取名,也表现了虢国人的能征善战和勇猛无畏的精神,体现了虢国人对虎的一种特殊的感情。专家认为,这件凹面镜可能是虢国人至高无上的族徽。但是,它照出的影子为倒影,它能当镜子使用吗?经过多年不懈的探索,考古专家推断:这件凹面镜其实就是虢国人用太阳能取火的工具——阳燧。崔豹在《古今注》中写道:“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生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写道:“阳燧面洼,向阳照之,光皆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着物则火。”各种古文献资料显示,虢国阳燧的存在已是不可辩驳的事实。

关于火,古今中外有许多生动传神的故事。比如,中国古代就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希腊有普罗米修斯偷取天火的故事。传说天神普罗米修斯同情人间没有火种,冒着最高天神宙斯的禁令,为人间盗来了火种。后来宙斯把他钉在山顶,每天派一雄鹰啄食他的肝脏。他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和折磨,直到3万年以后,海洛立斯射死了雄鹰,他才被解救。这些关于火的故事,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古人类为取火所进行的残酷斗争和付出的艰辛,反映了人类追求光明和温暖的坚定意念。可见,火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神圣之物。在人们迫切需要火的时候,阳燧的发明使人们受宠若惊,认为这是天神所赐,所以《周礼》将阳燧称之为天燧、神镜也合乎情理。从人类对火的崇拜,我们不难看出阳燧在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虢国阳燧引领了时代潮流,是人类使用能源的一次革命。从1956年到1995年,我国出土了5面先秦时代的阳燧,唯独虢国太子墓的这面阳燧纹饰最精美、时代最清晰、墓主人身份最明确,被称为国之瑰宝。阳燧是指凹面镜而言,“燧”即取火之器,阳燧是取火于太阳之镜。我国阳燧起源历史久远,《礼记·内则》篇中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记载,金燧即阳燧。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载:“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说明当时及以前已有铜镜及阳燧制造,而其金属成份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