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田野调查_第1页
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田野调查_第2页
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田野调查_第3页
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田野调查_第4页
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田野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田野调查苍南县图书馆村级文化调查组周景义、钟小琴,杨思好、李小椒(执笔)一、概况2006年8月6日上午,我们一行四人驾车前往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开展文化调查,车子从苍南县城出发,沿104国道线行进约15分钟,再越过一小段蜿蜒的盘山公路,绕着水光潋滟的玉龙湖行驶不到10分钟,依山傍水的碗窑村,就象一幅美丽的水彩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碗窑村,是一个以生产日用瓷器为主要产业的古村落,也是苍南县重要的旅游风景点和省级历史文化村,全村由上窑、半岭、下窑、棋盘、磨石贡、西安、下拾亩、新村嘹、雷石湖、七亩田、瓦窑贡、西贡、挂滕坡、岭门隔、鲤鱼山、长潭、大茶山、顶大坪、增瓯19个自然村组成,其中上窑、半岭、下窑3个自然村,建于清康熙年间,现仍完整保存着清代建筑的风貌。村庄后倚逶迤的玉苍山,前傍秀丽的玉龙湖,村前绿水漾波,村后青山叠翠,村东拱桥高架,村西飞瀑悬空,村内溪流潺潺、水碓依呀,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古戏台、古庙宇、古瓷窑洋溢着悠悠的古韵,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车子在碗窑村前停定,我们刚踏上进村的青石台阶,村长朱成初就从路边的一个小店探出头来,也许是见到了桥墩镇文化站站长钟小琴,稍作犹豫后,便匆匆跑过来与我们握手、为我们引路。朱成初今年36岁,高中文化,是当地为数不多还留在村里守望家园、建设家园的年轻人。他边走边向我们介绍说:碗窑全村土地总面积7.4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54亩,林地面积9963亩,水面面积300亩。全村共有35个姓氏、369户人家、1393人口,其中常年外出打工的有600余人,在外求学的278人(小学、初中、高中),常年在外从事其它行业的有134人,常年在村内居住的仅381人,且60%以上是老年人。村民年人均收入2017元,村里没有集体经济。2002年苍南县旅游局开始在碗窑村搞旅游开发,但并没有投入任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只在村头设一个售票岗,开始对外售票,门票一张10元,收入归旅游局所有,管理人员的工资由旅游局发放,4个门卫每月每人350元,一个清洁工每月300元,一个陶艺演示工每月300元,年接待游客约6000人次。他还说,碗窑村林地面积大,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果园,前景均不错。近年,通过各种媒体的频频介绍和宣传,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碗窑古村落已引起各地旅游爱好者的兴趣,来碗窑游玩的游客年年增多,2005年,还来了上海电影电影制片厂、浙江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等影视部门,在碗窑拍摄电影《长恨歌》、电视剧《山那边是大海》等影视剧的外景和碗窑风光,只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应该有较好的前景。乡镇文化程度,外出所从事的行业。二、文化生活现状碗窑村原有一所村办完小,2000年,因生源不足和缺少教师,学校无法正常办学,完小并入桥墩小学,自此,学龄儿童每天要乘10多分钟的车到桥墩小学上学。现碗窑村35岁以下的青壮年大多有初中、高中以上文化,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少数为小学文化、绝大多数不识字。看大戏、演布袋戏、听渔鼓是老一辈村民享受文化的主要方式,村里的三官庙前建有一座楼台式的古戏台,以前这里每年都要演上几天大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出的人口不断增多,戏金越来越难筹集,村里也就有十多年没演过大戏了。渔鼓和布袋戏是村民们最喜爱的两大民间表演形式。原来村里有两个渔鼓老艺人和两个布袋戏艺人,闲来无事,常要唱书、演戏,上点岁数的人凑在一起,其乐融融,一听就是大半天。前些年,两个布袋戏艺人一个辞世,一个迁居县城,两个渔鼓老艺人也先后谢世,老书迷、老戏迷想听书、听戏,只好到县城买一些渔鼓和布袋戏的录音磁带放在录音机里放着听,不能饱眼福,饱饱耳福解解“谗”。问卷调查时,我们在三官庙后面的一家小店里,店柜里放着一只录音机,“嘭嘭嘭”在播放着渔鼓唱词,几个老年人安静地坐着,在一块听书。朱村长说,在店里播放渔鼓调和布袋戏调,这是小店招徕顾客的一种方法。看电视是大多数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村里装有一座卫星电视接收塔,能收到一套清晰的电视节目,如果哪套节目看腻了,村民向村干部反映,村干部就会去调换一个新台,一个月前,浙江卫视接收信号不太好,屏幕上有雪花,于是换成中央一套。村民们普遍喜欢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社会记录》和一些连续剧,也喜欢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浙江卫视的《纪实》,老人们最喜欢看的是央视当年的大戏《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雍正王朝》,也有一些老人因视力不佳,或久坐辛苦,故不常看,也有干脆拿电视当广播只听新闻的。我们在碗窑开展调查期间,古村落里有15户人家每户交了330元的有钱电视初装费,桥墩镇广电站一个星期后将来安装和调试闭路电视,届时再交一年168元的接收费,就可看到丰富的节目了。村民家中几乎不订报,但两家小店订有《温州日报》和《苍南时报》。常有村民来此拉拉家常、看看报,少数年轻人有时会到桥墩镇上买几本杂志,如《读者》、《知音》。但不去镇图书馆借书,因为还书不方便。年轻人偶尔也到桥墩和县城灵溪泡网吧或唱卡拉OK,但很少,主要是舍不得花钱。近年来,有许多做乡土建筑和原始手工制陶课题研究的中、外专家、学者来碗窑考察,也有不少艺术家、影视媒体前来碗窑采风(在我们实地调查期间,就有江西大学的一批研究生及他们的导师在碗窑写生),村民们在与来客的交流中,也不断受到文化的熏陶,这也许可以说给村民们带来了诸多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学习的机会。今年7月中旬,在朱姓族人的支持下,碗窑村修建了原朱氏祖宅,在宅内开设了碗窑历史博物馆,这里将是游客了解碗窑古村落的发展史和古老手工制陶艺的一个窗口。有多少人。三、问卷调查情况在碗窑村,我们发放了30份问卷,回收30份,其中18-40岁的村民10份,41-60岁的村民10份,60岁以上的村民10份,男女比例各半。在被调查者中,中学文化9人,小学文化14人,其他7人;从事种植业者11人,其他19人。在“您平时的文化生活内容”栏中,填写“看电视”的28人,“看书报”6人,“看录像碟片”4人,“玩麻将扑克”4人,“看戏”2人,“念经做佛事”6人,选择“其他”的14人中,有3个60岁以上老人常听本地渔鼓。在“文化活动室应具有功能”栏中,选择“图书阅读”15人,“健身锻炼”7人,“唱歌”2人,“上网”1人,“观看戏曲”9人,“科技培训”6人,“观看展览”3人,“打麻将扑克”4人,“其他”4人。访谈中,15人表示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多读书,7人说桥墩镇很多村党员活动室的户外场地上都安装了健身器材,他们希望村里也能尽快装上,这样就能锻炼身体了。在“您最迫切的文化需求”栏中,选择“看戏演出”21人,“学习科技知识”6人,“观看电影”3人,“健身锻炼”9人,“看书报”8人,“上网”21人,“其中”5人。在“您希望送文化下乡的内容”栏中,选择“地方戏剧演出”17人,“电影放映”13人,“图书上门”11人,“送春联”8人(全部为60岁以上老人),“文艺辅导培训”1人,“文化节”2人,“其他”10人。老人们说,看戏曾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前温州稍有名气的戏班都在古戏台上演出过,希望有关部门能送戏下乡,他们喜欢听越剧。有2个年轻人说,希望能办个文艺节,为古村落的旅游增添光彩。在“你的文化生活满意度”栏中,问卷调查设定5分为“很满意”,4分为“比较满意”,3分为“其本满意”,2分为“不满意”,1分为“很不满意”。村民“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打4分的有5人,打3分的有14人,打2分的11人,平均打分2.8分。“对村文化体育设施满意度”打3分的3人,打2分的18人,打1分的9分,平均打分1.8分。“对村里的文化活动满意度”打3分的4人,打2分的17人,打1分的9人,平均打分1.8分。“对市县文化部门文化下乡满意度”打4分的1人,打3分的2人,打2分的14人,打1分的13人,平均打分1.7分。数据显示,村民们对自己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偏低。希望上级部门拨款建造一个村文化活动室,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四、村落的兴衰史碗窑旧称蕉滩,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器的主要基地。据村民口述:其祖先为避明末战乱,本以陶瓷业为生的余、巫、江、毕、胡等多姓乡里,自福建省连城县一路结伴内迁,至蕉滩,见此地高岭土贮量丰厚,林木茂盛,水源充足,遂搭庐村,烧窑制瓷,重操旧业,后改称蕉滩为碗窑,也称蕉滩碗窑。对此,《平阳县志》和碗窑的《巫氏宗谱》有相近的记载,《平阳县志》第14卷烧造科目记载:烧造之业,最早者为南港、三十七都蕉滩,清雍正年间,夏、施、巫三姓,首创为之。碗窑的《巫氏宗谱》记载:巫氏第十五世志益公,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闽汀连邑(福建汀州连城县)迁居我浙瓯昆(平阳)蕉滩之东,素业陶瓷传家。这足可说明在清雍正时,这里已开始制作日用瓷器。此后,碗窑陶瓷业从几家简陋作坊起步,经几代人的努力,技艺日渐成熟,品种日益增多,规范不断状大。乾隆晚期,碗窑在温州地区已声名远播。很多周边居民慕名而来,或学陶艺或开店铺。据《巫氏宗谱》记载,当时“实业瓷矿,屋宇连亘,人繁若市”。窑火兴旺,客商云集,住宅、作坊连成一片,聚居着40余姓3000余人,拥有18座龙窑,窑工四五百人,最繁忙时,40多条水碓,18座龙窑齐开,作坊内灯火通明,窑工彻夜不眠。所产的日用青花细瓷、粗瓷有几十个品种,如碗、盆、碟、杯、瓶、罐、炉等。咸丰时期,村民们集资请泰顺木匠,在半岭和下窑各建一座三官庙和戏台,逢年过节或遇祭祀时,便集资邀请戏班做戏,以敬祖酬神,祈福祛灾。民国以后,碗窑的生意还是很红火,但生产的青花细瓷只有3个品种,其他均为青花粗瓷。民国时期编纂的《平阳县志》第十四卷烧造科目,对此时碗窑的记载是:“蕉滩有12窑,产值约银元八万”;“货之种类,日碗日盘,碗有大斗、二斗、三斗、四斗、可二、可三、大水、中水诸目,盘有五寸、六寸、七寸、九寸诸目。唯制法粗疏,仅资民常用,不能如贡省精细”;“蕉滩近年略仿贡制,先以紫泥为匣,置碗中烧之,白洁胜常瓷,然更以大斗、二斗、六寸盘为上,他瓷未能制也。出口销路,温属而外,浙则宁波、乍浦;苏则江阴、南通;皖则淮安,鄂则长江以及山东牛庄,台湾诸处”。1954年碗窑成立蕉滩瓷器社。1957年间,蕉滩瓷器社迁至桥墩镇上,并挂牌平阳耐火器材厂,工人随厂而迁,只有少数人仍留在碗窑做粗碗。岁月变迁,粗碗逐渐被现代工业品所取代,粗碗业日渐衰落。2006年6月,碗窑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村。五、特色建筑1、八角楼。八角楼是一座六间三层的木结构排楼,座落村口最为显眼之处,系清乾隆年间陈氏始祖从藻溪迁居碗窑时所建。楼房因地势临坡而立,挑檐、挑枋,二楼、三楼沿大道凌势向前挑出,八面均有窗户可观远景,结构精巧别致,外观典雅大方。楼房内部结构巧妙,屋内有屋,楼内有楼,布局繁而有序,令人叹为观止。由成龙监制、关锦鹏执导的电影《长恨歌》的部分场景就取镜于这座八角楼。2、三官庙及古戏台。三官庙位于村落最为热闹的地段,共三开间,中间的正殿之上拱有一个直径约4米,高约3米的仿宫廷式大藻井,藻井呈旋斗状,旋型由16根龙角形木柱盘旋交错搭构而成,每根木柱用硬木雕成“斗子”,共265块,连接成龙角形,旋形四个边角雕有四只状似翩翩起舞的大蝴蝶。各块组件木版均雕刻有不同的花纹,各柱头还缀有碧绿色的玛瑙圆珠。左右二间偏殿之上拱有形状各异的藻井共8个。殿前设有石墩木杆的天灯,天灯在电灯进村之前是夜间照明的引路灯,每晚点燃,彻夜不灭。石墩上镌有“咸丰五年”的字样,证明庙宇建于咸丰年间。与三官庙相依相对的是一座楼阁式戏台,纯木结构,不用一钉寸铁,全用卯榫嵌合。戏台基高2米,面阔4米,纵深3.5米,通高8米余,四角立柱,平面呈方形,台顶拱有斗状藻井,藻井各层面绘有《白蛇传》等12出戏曲人物和一些花草、诗词佳句,台顶飞檐翘角,外观像一座大亭台,设计精巧别致。六、特色文化1、单档布袋戏。单档布袋戏,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建构精巧华丽、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楼,内坐一个艺人,操纵数十个小木偶,便能演出一台戏。演出时艺人手、脚、嘴巴并用,边演奏乐器,边执戏偶表演,一个人自问自答,不断用“变音”的方法来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唱腔和说话声音,表现的人或物栩栩如生,逗、捧、说、唱声情并茂、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苍南的单档布袋戏现已被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和第一批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碗窑的单档布袋戏演出以道白为主,道白重于唱腔,故有“七分白,三分唱”的说法。道白运用闽南方言,短的语句仅一个字,长句则字数不限,语言亦俗亦雅,不时爆出当地方言中精炼而富哲理性的“俗语”,有时则应用一些文言句式来表现文人高官的高雅,简洁、精辟、诙谐而有韵味,具有地域特色,充满俚俗之趣。演出时的诗句答问、对联或字猜,表演者不仅能袭用传统的句子,还往往要随机创作。节奏唱腔多为七字句,但可增可减,如生角的唱腔常用“二六”板,即前半句唱两个字,后半句唱六个字,全句八个字。生、旦、花、杂均由一人唱白,唱腔以套用温州乱弹的唱腔为主,但亦可由表演者即兴发挥,灵活套用浙南民歌调、京剧、越剧唱腔等,亦可一台戏用多类唱腔。很多唱腔相当顺口溜,女角色的唱腔与浙南的渔鼓唱腔相似。表演者在表演时,一人唱多角,不管是老生、小生、小旦、老旦,均由一个人以不同的变音法演唱,不仅能维妙维肖地唱出小旦的哀怨、小生的斯文、老生的沧桑、小丑的逗趣,让观众可以只凭声音就能清清楚楚地分辨生、旦、净、末、丑“五音”之不同,还能通过声腔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快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年纪、处境,与喜、怒、哀、乐等不同的心情、心境,以及哭、笑、骂、武打等情境。布袋戏中不同人物的出场,均有一段自我介绍式的道白,称“台吟”,共六句,前两句称“台引”,后四句称“坐台白”,源自于元杂剧,为布袋戏演出的特色之一。“台引”和“坐台白”一般为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一句,不同人物角色有不同的“台引”和“坐台白”,如文生出场,台引为“每日在书房,勤读诗文章”,坐台白:“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落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武生出场,“台引”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坐台白”为“自度年少武艺高,学成拳棒与枪刀,他年若遂凌云志,镇国安邦显英豪。。。。。。”。有的坐台白不但让戏曲人物自报了角色身份,还表现了人物角色的性格、为人等内涵。如店小二的出场诗则为:“茶迎四方客,汤送五湖宾,不调可口味,难近用钱人。”又如观世音这一角色的“坐台白”为“南海普陀自在,说法三千世界;佛法无边无量,凡人难到莲台”。坐台白毕,人物向观众交代身份,正式进入角色。布袋戏中的人物角色,要出远门,如上京赴考等,出门之后要以唱路歌的形式过渡。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路歌,如县官便衣出巡的路歌为“一生为官要清廉,两榜进士能晋侯;大公无私为百姓,四方不可坏生灵;五经尽通朝天子,六艺皆精见君王;七品官是民父母,八面威风共死生;九卿四相由民起,十载寒窗只为民。”自一道至十,目的地也走到了。单档布袋戏每场的演出时间一般为3个小时,每场演至一个半小时左右,中间要休息5——10分钟,称中场休息。中场休息,一是让艺人歇一会嗓子,喝口茶水,二是便于艺人换道具、换戏偶的服装、预备下半场的节目。中场休息前,艺人往往要持神偶出场,先表演一段新闻诗,新闻诗的内容一般围绕“酒、色、财、气”四个字,先起一个由头,再讲一段新闻,新闻取材于新近或一段时期内,当地发生的新鲜事或有警世意义的事,具有劝人为善的劝世内涵。文本七言一句,语言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由艺人即兴编造。不少艺人把编新闻作为表现自己的表演水平的一种手段。唱毕休息。碗窑单档布袋戏的演出剧目有连台本、单本、插出等多种形式。连台本一部可演出2至30本,一般的也有10多本,可演一日夜或10多天;单本一般为半日或一夜戏;插出为折子戏,是加演的剧目,一般为还愿戏、红白喜事的戏。布袋戏的剧目题材多为人情戏或公案戏,也有一部分宫廷戏及武侠戏,单本很少有长书大传本的历史戏。常演剧目有《月唐演义》(35场)、《黄恩佩义》(5场)、《绿牡丹》(10场)、《大清传》(5场)、《玉刺刀》(5场)、《祸袍》(9场)、《九美图》(7场)、《薛刚反唐》(13场)、《粉妆楼》(10场)、《雌雄杯》(4场)、《擂台报》(2场)、《包公判三冤》(3场)、《陈十四》(13场)、《八角水晶牌》(2场)等连台本和《玉龙扇》、《麒麟袍》、《游化枕》、《冤蛇报》等单本戏。碗窑村原有布袋戏艺人二人,师父石钦铄现已去世,李美旺现年44岁,两年前迁居灵溪镇。李美旺是苍南单档布袋戏的主要艺人,年演出不少于200场次,2、渔鼓。渔鼓,是一种独具风韵的曲艺形式。由一人单独演唱,伴奏乐器只有一鼓一拍。鼓为一截长80厘米、直径约10厘米、下端蒙着猪油薄膜的毛竹筒,拍为一对长10厘米、用毛竹所制的竹片。艺人演唱曲目时,端坐于高处的竹椅上(以桌子搭台),将竹筒斜放在左膝盖上,以左肘护住,右手拇指按住竹筒下端,其余四指轻轻而有节奏地拍打着蒙皮,发出“蓬!蓬!”之声(故渔鼓俗称“蓬鼓”);左手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则捏着一对竹片(即拍)打节拍以助气氛。渔鼓的唱、表、白纯用闽南话,以唱为主,表白不多,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但押韵不严格,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情调和氛围,也间以五字句和十字句。渔鼓的曲调以高昂雄浑见长,且尾声悠长,别具一格。渔鼓艺人在唱和表白中,常运用声音的高低疾慢变化,淋漓尽致地描摹曲目中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并借助伴奏乐器——鼓和拍的轻重徐疾、跌宕多变来烘托气氛,表达喜乐哀怒等情感,让听众恍若身临其境,深受感染。渔鼓的传统曲目有《说唐》、《岳飞传》、《杨家将》、《绿牡丹》、《再生缘》、《乾隆皇帝下江南》及当地传奇故事《大门打官》、《蒲门姐哭夫》等;现代曲目一般由艺人自编自唱,有《杨立贝》、《苦菜花》、《儿女风尘记》等。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录音机的逐渐普及,渔鼓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少渔鼓艺人把自己演唱的节目录在磁带上托人在街坊出售,也有人手拿录音机走村串户巡回播放渔鼓节目以获取收入,而直接请人演唱则大大减少。碗窑村原有两位渔鼓艺人,一个叫赖大购,一个叫朱贵格,两人均已辞世,书迷们只好听听他们生前录下的渔鼓录音唱词。3、制瓷工艺。制瓷工艺是碗窑村的传统工艺,主要产品有碗、杯、盘,器物造型端庄,所见纹饰有葵花纹、蔓草纹、缠枝纹等,一般绘在碗、杯等器物外壁上部或盘的内壁上部,纹饰主要采用单线平涂,绘画风格粗犷。早期产品普遍于器物外壁绘纹饰,足根较圆滑,青花呈色较黯淡。中晚期产品盛行的产品为于近涩圈处加画一二圈弦纹,并在器物底心或里外心勾勒一至三点;改用青料后,青花呈色清淡、明朗,器物沿袭泥点叠烧,内外壁施满釉,内底见涩圈,釉色均匀且滋润。制作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