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敕勒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敕勒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敕勒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敕勒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敕勒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想象”的方法读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2.通过《敕勒歌》的学习,发现古诗中“在‘静’的画面中加入‘动’,画面就能‘活起来’”的现象。再通过其他三首诗的对比学习,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建构对“诗歌‘动静搭配’方式”的作用的粗浅认识。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1.情境创设。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大草原看一看。(出示大草原视频)你看到了什么?齐读诗题——敕勒歌。二、初读《敕勒歌》,读准字音。1.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不着急,要听清老师的要求:要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生自读师:谁想读给大家听?生1读生2读生3读生4读二、再读《敕勒歌》,读出节奏。1.师:你这么快就把诗读顺了,真了不起。如果你们能把诗中标点的停顿也读好,那就更棒了。师:谁想试一试。师:你可真会读诗,同学们听到了吗?他在遇到逗号的时候,轻轻吸口气,遇到句号的时候多停一停,就把诗的节奏给读出来了。我们就像他这样有节奏地读一读。2.师:同学们,太棒了!但是,这样读诗还不够,我们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这样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感情了。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来好好的读读这首诗。读《敕勒歌》,读出画面1.师:注意,要轻声的读,然后一边读一边想,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生读书(师巡视)师:自己找到了,可以在小组内轻声的说一说你看到的。3.师:在我们交流之前,老师想请你们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诗。生齐读师:同学们,太棒啦!当我们展开想象读诗啊,就能把一首诗读成一幅画。那在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谁来说一说。师:你又看到了什么呢?生:看到了阴山。师:阴山就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瞧,这就是阴山,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就在这雄壮的阴山脚下。(出示图片ppt)还看到了什么?师:诗里两个地方写到了天空。一起读——师:恩,“穹庐”就是蒙古包(出示图片)。你看,天空多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都盖住了,谁能想象着画面来读一读?师:那“天苍苍”是什么样子的天空呢?生1:天空蓝蓝的师:没错,你们瞧!天空蓝蓝的就是天苍苍,那头发白白的就是白发苍苍,松柏绿绿的是——师:孩子们,在这一望无际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呢?师:能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吗?师:是啊!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望无际的天底下,当风吹过,草原上就出现了好多好多的牛羊呢。四、品读《敕勒歌》,发现“动静搭配之美”1.师:牛羊在做什么?生:吃草师:有的牛羊在吃草,有的牛羊在做游戏呢,还有的牛羊……?生:有的牛羊,它们在里面捉迷藏呢!生:我看见了调皮的牛羊,它们在草丛中你追我赶师:多快乐的一群牛羊啊!谁来读一读这一句。生1:风吹草低见牛羊生2:风吹草低见牛羊师:孩子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在草原上除了牛羊,还能看到什么?师:草原多热闹啊,一起把它读出来.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样一想象,这幅草原图就在我们面前清晰起来了。把这些丰富的画面都带进这首诗里,我们把它读出来。师:这蓝蓝的天空,丰饶的草原,肥壮的牛羊,牧民们看到了,心情会怎样呢?生1、生2、生3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这美丽的草原,一齐放声高歌——齐读。师:“风吹草低见牛羊”,如果没有最后一句,我们看到的便会是这样的画面(出示图1)。自己对比着读一读,这样两幅画面你更喜欢哪幅呢?师:看来,没有最后一句啊!这个就……,就不热闹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面中,【指板书】(野茫茫、天苍苍是“静”的,“风吹草低”、“牛羊出现”是“动”的,)这样有静有动,画面就“活”起来了,草原也就更有生机了。师:同学们,那就把我们感受到的带进诗中读一读,如果,你们能把动的部分读的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有动有静的画面就能展现出来了。五、迁移读古诗《绝句一》《绝句二》,感悟“动静搭配之妙”1.师:看看,这样有动有静的画面,就被你们给读出来了呢。同学们,还有许多古诗也像敕勒歌一样,有动有静,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出示《绝句一》《绝句二》)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共学单。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两首诗,想一想诗中有没有“动”的诗句,如果有就像老师刚才一样用横线把动的诗句画出来。(生自读,画诗句。)(1)读一读这两首诗(2)画一画诗中“动”的诗句2.师:我们现在来交流,第一首《绝句》,有没有画面在动啊?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出示:《绝句一》《绝句二》交流。师小结:(出示三首古诗)看来,在这三首诗中,都是“有静有动”。有的是请了牛羊来帮忙,有的是请了风来帮忙,有的请了白鹭和燕子来帮忙,这样就让诗里的画面动起来了。六、小试牛刀,创作《夏日荷塘》,习得“动静搭配之法”1.出示荷塘图及文字:荷花别样红,绿伞擎水中。_______,花叶暗香送。2.师:老师在夏天的时候去池塘看荷花,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于是我写了下面三句诗,谁能帮我读一读。3.师:老师也想请大家帮个忙,谁能帮老师填上这一句,让这首诗的画面动起来,不着急,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读给大家听。生:荷花别样红,绿伞擎水中,蝌蚪水里游,花叶暗香送。师:你请蝌蚪帮忙让画面动起来了,选择“静→静→动→动”的搭配方式组合成诗,真好!师:同学们真棒,请不同的事物来帮忙,让诗中的画更生动了。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中的动与静还藏着许多学问呢!今后,你们在读诗的时候,如果能关注着古诗中的动与静,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学情分析】小学生很喜欢古诗,因为其短小,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但是对于诗的意思意境还不能领会。这首《敕勒歌》我在一年级学习“草原”这个词语时已经推荐学生课外积累过。教学时,重点就应该放在识字写字以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上。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诗句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草原的苍茫与美丽,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视频导入、播放歌曲视频、师生赛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设计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紧扣新课标要求,注重诗歌教学方面的朗读训练及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画面、品析妙处、体会情感,度准度顺、读出韵律读出妙处、读出感情。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对于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轻重缓急教师给与必要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材分析】《敕勒歌》是部编本教材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本组教材都充满了想象力,给人以启迪。《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是显著特点。【评测练习】(一)根据要求阅读绝句(一)绝句(二)唐·杜甫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迟日江山丽,一行白鹭上青天。春风花草香。窗含西岭千秋雪,泥融飞燕子,门泊东吴万里船。沙暖睡鸳鸯。阅读要求:1.读一读两首《绝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想一想你在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有没有画面在动呢?3.画一画诗中“动”的诗句。(二)根据图片补充诗句荷花别样红,绿伞擎水中。,花叶暗香。【教学反思】这节课从整体上来讲,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氛围良好。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多层次的朗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朗读全文,以读为主线。朗读是赋予作品的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通过多读让学生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这样不断的读才能读出恍然大悟。所以,对于这样的文章要多读。此外,目标简明,扎实有效。首先主题明确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风光,抒发了敕勒族人对养育他的水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并从“动”“静”画面让学生体会画面美。由此迁移其他有动静画面的古诗词,更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动静的画面美。最后让学生补充诗句,借助事物通过动静的手法让画面动起来。不足之处,课堂中没有更多的关注到学生,应该鼓励调度更多的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课标分析】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