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的思维素养与文化品位人教版_第1页
中学语文教师的思维素养与文化品位人教版_第2页
中学语文教师的思维素养与文化品位人教版_第3页
中学语文教师的思维素养与文化品位人教版_第4页
中学语文教师的思维素养与文化品位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中学语文教师的思维素养与文化品位吴景松基本思路:以理论为经,以案例(含文本分析)为纬,组织本讲座的基本内容.教师的素养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教师的思想素养,二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三是教师的师范素养。决定语文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在我看来,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而师范素养仅仅是第二位的。过去我们常说“师高弟子强”,“师高"主要高在什么地方?是高在作为师范素养的口头表达、三笔字、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还是教师的专业功底?这可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教师的师范素养的确很重要,否则如陈景润茶壶装汤圆,功底再好也倒不出来。但是,在语文教师队伍中,陈景润似的教师毕竟非常少,不具有代表性。因此,专业素养是根本的,是构建教师素养的基石,而师范素养则只能是锦上添花。这里实际上还涉及到一个对于方法论的认识的问题。长期以来,一些人把方法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要运用了什么“法",就能够解决教学中的一切问题.最典型的莫过于武汉黎先生的所谓“最优教学法”。在他看来,教师哪怕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只要运用了他的“最优教学法”,就能教好高中学生。这样的“高论”自然经不起历史的检验。我们认为,方法只有在专业功底扎实的教师那里才有意义。只讲方法,不讲专业素养,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的讲座将逆潮流而动,不讲方法,只讲专业。这也许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这既不时髦,也难以在一天的时间内真正解决问题。但我想通过这次讲座,给老师们指一条路,一条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正确道路。在我看来,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思维素养,其二是文化品位.思维素养与思想素养有一定的交叉,但它又有明显的学科特色,包括思维品质、思维习惯、思维能力诸方面;文化品位包括知识水平、读写能力、文化积淀、文学艺术修养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思维素养和文化品位不仅决定着他对事物的判断,他的知识积累的宽度和深度,以及他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追求,也决定着他的教学灵气,甚至影响到他的口头表达、教学风格、教学观念等等。一、语文教师的思维素养在我看来,语文教师的思维素养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思维素养,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便无从谈起。这是因为语文“语”的特质和“文"的特质均要求较高思维的思维素养。语言不仅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离不开思维;语言又具有间接性,没有深度的思维无法发掘出其潜在的意义。语文的文本是融思想意义与表达形式于一体的,讲究的是“文"“道”的统一。思维素养不高,是无法感悟文本、透析文本和鉴赏文本的。因此,语文教师的思维素养是语文分内的事,而不是附加的。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师的思维素养,具有显著的学科特征。它既是具有语文特征的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又贯穿于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具有显著的人文性特质。(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思维品质教师的人格品位,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尊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思维品质上。1、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定位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所遵循的价值观在今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袖清风”“安贫乐道”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罗列的那些人物,似乎已经不再是我们的楷模。我不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人的堕落。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天地之间正气存,赋予形体杂纷纷。地上江河与山岳,天上日月和繁星。人有正气叫浩然,充塞环宇满盈盈。生逢圣世清明年,平平和和效朝廷。国难当头见气节,永垂青史留类名。齐国太史不惧死,崔杼弑君载史籍;晋国董狐真良史,手握“书法不隐”笔;韩国张良雪国耻,椎杀秦皇遭通楫;苏武留胡十九年,终日手持汉朝节;巴郡太守老严颜,甘愿断头不妥协;晋代侍中名嵇绍,为救国君酒热血;张巡当年守雎阳,咬牙切齿讨逆贼;常山太守颜杲卿,骂敌骂断三寸舌;辽东管宁“着皂帽",清操自励若冰雪;诸葛《出师》复汉室,鞠躬尽瘁何壮烈!祖逖渡江誓击楫,奋威慷慨吞胡羯;秀实夺笏击狂贼,贼头破裂直流血。浩然之气多磅礴,志士英名万古存。每当正气贯日月,谁把生死放在心。尽管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也具有天生的人格缺陷(下文将涉及),但其注重人的尊严,讲究人的精神追求,却是令人敬佩的。2、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思维模式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缺陷。中国的传统思维与西方的思维模式有较大的区别。西方比较注重个性化的、人性化的思维;中国的思维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思维形态.这种思维形态的显著特征,就是注重统一的意志,而忽略人的个性.孔子倡导“仁",按理说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国人的思维应当是人性的和个性化的。然而孔子又主张“礼”,这样他的“仁"就被逐渐演化成了等级森严的制度——臣民对君主、下级对上级的单向的敬畏、尊重.这样,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就成为了为“忠君"“孝悌”“畏上”等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志。于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往往遵循这样的逻辑“照着别人说”—-“跟着别人说”-—“顺着别人说”。“别人"当然是有权势的人。而一旦自己有了权势,那就反过来了,那就要别人“照着”“跟着”“顺着"自己说.所以,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又可以称为权力思维。文化大革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非人性的思维不把人当作人来看待。当然首先是思考者本身不把自己当作人来看待。古代的“凌迟”、“宫刑”都是反人类的,是兽性的.现在某些掌权的人说“当家三年狗都嫌”,不仅没有把群众当作人,其实也没有把自己当作人,因为他们干的大都不是人事,而是狗事。3、思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思维是人的特质,更是语文教师应具备人格品质.语文教师从事的是母语教学,母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语文文本,具有深邃的思想和精彩纷呈的表达形式.这就对语文教师的思维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不能人云亦云,成为教参的传声筒.只要依循基本的教学原则,依循大纲教材,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思维,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科研项目的选择。总之,教师的思维品质首先是独立的人格。没有“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很难有积极的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高于一切,要热爱真理,坚持真理,也要勇于承认错误,修正错误。(二)语文教师必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素质,但不同的人思维能力却大不相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维习惯的不同.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泡利,他在21岁时撰写的250页的关于相对论的论文,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连爱因斯坦本人也说:“任何一个人看到这样成熟的著作,都不能相信作者只是一个21岁的学生。"到25岁,泡利就提出了著名的不相容理论.然而泡利却是一个极为刻薄的人。他的刻薄来源于他思维的习惯,所以也得到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西方科学界的宽容。下面是他的一些言论.爱因斯坦讲演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他对物理学塞格雷说:“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像你这么糟糕的报告."又转身对化学家布瑞斯切说:“如果是你作报告的话,情况会更糟,当然,你上次在苏黎世的开幕式上的报告除外。”他按一位同事的指点找到了他想去的一个地方后,回来对他说:“在不谈物理学的时候,你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楚的。"一位学生把论文拿给他提意见,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有则笑话说,泡利死后见到上帝,上帝把对世界的设计方案给他看,他说:“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思维习惯产生于一种生存意识,一种认真挚着的人生态度.有思考习惯的人,凡事都要动脑筋想一想,问一个“为什么”。不盲从,不轻信,不敷衍,不应付,是具有这种习惯的人的主要特征.下年介绍两种重要的思维习惯。1、质疑的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都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胡适主张“学须有疑",要学会“于无疑处生疑”,这是至理名言。“处处留心皆学问”,这“留心”就要思考,就要质疑。有良好思维习惯的人,看一部电影,读一篇文章,接触某一问题、参与某一项活动……都会有自己的思考,也都会有自己的质疑。例如,看电影《芙蓉镇》,你会思考影片中有没有一个清醒的人物,这个人物是谁?看《乡村爱情》,你会想,影片中的姐夫,也就是皮校长是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校长?某一项科研项目,它有什么意义?等等。在教学中尤其应该如此。优秀的教师不是能够根据教参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而是能够发现教材、学生的问题,并遵循教学规律加以解决的教师。例如,对于“创新”这一热点,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到底是传承人类文明,还是创造人类文明?”2、联想的习惯联想是思维活跃的标志,或者说思维在联想中处于活跃的状态。联想可以使我们的思维产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飞跃。没有联想,便没有真正的思维。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没有联想的习惯.牛顿之发现“万有引力”,瓦特之发明蒸汽机,爱因斯坦之创立相对论……无不与联想的习惯有关。文学创作更是如此.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联想的习惯,高中语文教师更是如此.联想可以使你的教学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联想可以使你旁征博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联相还可以使你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和问题等等。例如,本期高二年级的研究课《琵琶行》,无论是教学还是讨论,都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取得了积极的思维成果。一些老师联想到自己的教学、对教材的理解发言,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总之,思维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思维习惯是教师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在思维中,我们常常会感到很累,很辛苦,然而这苦中却蕴含着无穷的乐趣.当然,这乐趣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的.(三)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我们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就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个别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的能力;就是筛选、识别、判断、推论、创造和反思的能力。思维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素养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语文教学是以文本解读为核心的教学。语文文本往往具有多义性、含蓄性,文本语言又具有间接性,这样,文本解读准确性和它的广度与深度对语文教师的思维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维能力涉及的面比较宽,下面重点谈两种能力。1、探究的能力有人说,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擅长直觉思维、感性思维.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它符合中华文化史。探究是依循一定的逻辑将问题深化、解决的研究过程。找到问题只是思维的第一步,探究才能使思维有更为积极的意义。而探究方法的合理自觉的运用,则是具有较高思维能力的标志。探究的方法包括:求证法、求同法、求异法、排除法、类比法、联想法、假设法、引申法等等.这里不多讲。例如,对于前面提到的“教育是传承文明还是创造文明"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求证法和联想法来加以探究。我们的思维是--毫无疑问,教育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创造文明的责任不是基础教育所能负载的,它应该是科研、生产和生活实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基础教育的主要责任是让学生掌握人类已有的文明,从而为日后的生产、生活、科研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基础教育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空穴来风,它应该建立在厚实、牢固的基础之上。没有基础,不可能有真正的能力。基础教育充其量是培养一点“研究”“创新"能力,而不是研究出什么成果,创新出什么东西。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是基础知识及其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能力。没有积极的思考,没有积极的探索,没有理论上的提炼,教师的思想就会僵化,就会堕入平庸,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教师要勤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从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惟其如此,才能成为有价值的老师。2、反思的能力反思是对过去的定论进行再认识,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反思不一定要推翻过去的学说或理论,就个人而言,反思的结果常常是认同。但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认同,是对定论的内化.语文教师,千万不要鹦鹉学舌,一定要把纸上的东西转变为自己心中的东西,自如的加以运用。即使是最经典的理论,也存在着反思的必要。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有脱离实际的地方。它规定:语法、修辞只学不考。这一规定明显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不考”不等于不教,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老师不会不懂,但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不考",对老师来说,就意味着“不教",对学生来讲,就意味着“不学"。这就为高中教学到来了困难。语文教师的教学应该是个性化的。具有个人的风格,个人的魅力.而这种风格,这种魅力常常来源于反思的精神.反思不一定都要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成就,甚至于也不一定都要做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但至少应当力求对问题有独到的感悟和体会,要切中肯綮,要力求提炼出“人人心中所有,而口中所无”的东西.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除上述两种以外,还有辩证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等。(四)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凝冻思维成果的意识所谓“凝冻思维成果"就是将思维成果物化。教师应该具备凝冻思维成果的意识,因为思维成果的物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凝冻成果绝不等于发表论文。如果发表的论文能够运用于教学实践,改善教学,带来教学效益,那么,它是对成果的凝冻,如果撰写的论文仅仅是为了发表或评奖而不能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带来教学效益,指导我们的教学,那就不是我们所说的成果,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相反,个人的点滴经验、体会、认识、看法,诸如以教学后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虽然没有发表,没有评奖,但却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改观,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对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那也算教学成果。对于教师来说,这种形式的成果应该是最主要的。在凝冻思维成果方面,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要善于捕捉教学中转瞬即逝的亮点和疑点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具有比较复杂的背景。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发言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出乎意料的精彩,或意想不到的遇到了障碍,或莫名其妙的走入了歧途。这种时刻,常常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时刻,我们把它成为教学中的亮点和疑点。那么,如何对待这些亮点和疑点呢?一是牢牢地把握住教学中的这一契机,因势利导,使学生大有斩获;二是及时总结,使教师大有斩获.2、要善于提炼教材和教学研究中萌生的感悟和体会在钻研教材、听课、教学研究中,我们常常会萌生出对教材、教学方式等的一些新奇的、有价值的念头,这些念头也应该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成果。3、要善于总结由相关领域触发的新思想或新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和工具性特征决定了它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联系。这些联系,对我们理解教材、改进教学大有裨益.例如,音乐知识可以使我们很好的感悟描写音乐的文学作品;哲学能使我们深化对教材的理解。这些都能使我们产生一些新思想、新认识。把这些成果凝冻下来,便具有了超学科的意义。4、要善于聚集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在所有学科中,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日常生活中,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我们对人生,对文化,对艺术都会有不少的感悟。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这些感悟同我们的教学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极为宝贵的财富。二、语文教师的文化积淀文化积淀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十分复杂的问题。文化积淀首先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没有积累作为基础,文化是漂浮的和肤浅的。但与此同时,文化积淀又不仅仅是读了多少书,掌握了多少知识的问题,它还是一个对文化深切的感悟、体验、认识、欣赏的问题,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博学、要厚积,还要有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悟、深刻的洞悉和极强的审美鉴赏能力。(一)文化积淀的意义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文化积淀具有广泛的意义。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一位教师没有起码的文化积淀,如何来从事语文教学。1、文化积淀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语文教学应该有开阔的视野。有一句话叫做“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其实,文化有多广阔,语文也就有多广阔。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高中语文教学,不能株守教材。高中教师的文化积淀必须比初中教师深厚,这是有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决定的.2、文化积淀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背景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些语文老师在初中是优秀教师,而一旦到高中从事语文教学,就显得捉襟见肘,难于应付;而另外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第一次走上高中讲台,便能游刃有余的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好像他天生就是高中语文教师一样.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说穿了,就是文化积淀不一样。文化积淀深厚的人,只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当然,这也属于文化积淀的范畴),便能自如的对付各种复杂的教学背景。3、文化积淀可以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语文文本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形式,都是极为丰富的,几乎可以说是永远钻研不完的。这是因为文本本身存在含蓄性和多义性,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往往会因其时代不同、个人的经历不同,而产生新的理解。例如,对待周朴园形象的理解、对夏洛克想象的认识、对《红楼梦》主题的认识,都发生过变化。4、文化积淀可以沟通师生的关系当代高中学生,虽然这样那样的时代病,但其中不乏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人.而且高中学生大都敬佩文化积淀深厚的教师。所以,教师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便会拉进和学生的距离。尤其是教师如果对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也颇有心得,就能更好的与之交流。5、文化积淀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这里的“时代性”、“选择性"均教师的对文化积淀提出了要求。教师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就有条件实现《课标》提出的下列要求:高中学生要“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二)文化积淀途径学习文化、积累文化的途径有多少,文化积淀的途径就有多少。在众多的途径中,我们强调几点——1、广泛的阅读是文化积淀的基础积累在文化积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毋容置疑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厚积”才能“薄发”,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