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智慧之都巴黎的大学_第1页
世界智慧之都巴黎的大学_第2页
世界智慧之都巴黎的大学_第3页
世界智慧之都巴黎的大学_第4页
世界智慧之都巴黎的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智慧之都巴黎的大学

1.从发生到扩大的社会生活巴黎大学建于13世纪,比剑桥和牛鹿花更先进。它的高质量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占有很高的声誉,但学生的生活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组织。在中世纪,索邦大学(LaSorbonne)的第一批学生住在圣日内维尔山(LaMontagneSainteGenevieve)的国家学院中。其后,欧美的著名大学,如牛津、剑桥、普林斯顿等,仿效了这一做法并创建了其生活学院的形象,使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住到一起并相互结识。而巴黎的学院区却演变为非个体生活的园区,这是为了避免政治的骚动。巴黎的学生寄居于一种家庭的生活,为了解法国而来的外国青年却被隔离于法国人之外。巴黎国际大学城(以下简称大学城)本着改善巴黎大学的国际名声的愿望,试图将巴黎变成世界智慧之都。在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时,巴黎的大学之所以提出建造一座大学城是为了方便国外学生,尤其是同盟国的学生,并使建筑适应于现代的要求:舒适、空间、运动、空气。埃米尔·多伊奇(EmileDeutsch)首先在1922年提出了上述想法,并选择了一块9hm2的土地,它可直接联系于古老的大学区——拉丁区(QuartierLatin)。第一组楼宇,即埃米尔·多伊奇楼(LaFondationDeutschdelaMeurthe,1922~1924年)将所追求的目标具体化:1、提供给男女学生们健康和廉价的住房;2、提供给这些年轻的居住者卫生的生活;3、使不同状况和水平的学生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受上述理想的指引,大学城不仅仅是提供健康生活和新鲜空气的单纯的居住场所,它期望容纳不同国家的精英,让他们通过交流使身心和谐发展,获得科学知识并融洽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之中,以理想的社会和文化造就理想的政治,并通过国际精神的发展享受国际和平。2.城市公园的空间建构大学城的建筑设计要与其理想相符合,它应当是吸引人的集体生活的映射,同时建筑要传达出其所在国家的特色;进而,大学城应当设计成一座城市中的城市,有环绕于公园的楼宇、广场及花园,楼宇的地方特色使学生们感到“既在我们这里又如同在其家乡”。鼓励不同国家的学生混住在一栋楼中以形成其国际化的交流,每座楼的客厅将是学生们相遇及文化交流的场所。为实现这些目标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城发展秩序、方法、纪律、责任,试图将学生从拉丁区的咖啡馆和街道里带来的游手好闲的生活方式加以改变。大学校长阿佩尔(M.Appell)及教育部长奥诺拉(M.Honnorat)希望赋予大学城一种国际化的城市尺度,创造法国与外国的楼宇环绕于一座“母楼”的规划格局,同时,大学城的模式是单纯的宿舍楼,而绝不包含教学设施。建筑师让·克劳德·尼古拉(Jean-ClaudeNicolasForestier)、吕希安·贝希曼(LucienBechmann)及莱昂·阿扎马(LeonAzema)共同绘制了规划平面,其规划受英式公园样式的启发。建筑师吕希安·贝尔马纳,作为大学城的建筑顾问,在其后的几栋楼的设计上寻求了更自由的表达。大学城的设计没有严格的约束,但禁止小范围土地的围合,它展现了有些混乱但却是发源于本能的动力,事实上这正是其魅力所在。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地区都在此有其相对应的宿舍楼,只有两个大国除外:中国和前苏联。对于建筑师的选择,则完全决定于资助者或是该宿舍楼的委员会。法国建筑师设计了其中的大部分,有时也与楼宇代表国的建筑师合作创作。勒·柯布西耶的设计及威廉·马里纳斯·杜多格(WilliamMarinusDudock)、卢西奥·科斯塔(LucioCosta)、阿尔贝·拉普拉德(AlbertLaprade)、吕尔班·卡桑(UrbainCassan)、克劳德·帕朗(ClaudeParent)、让·普鲁韦(JeanProure)等的参与给这一“充满新鲜空气的博览会”一种可与欧洲其它著名大学城媲美的效果。3.风格特点之争第一组建筑,埃米尔·多伊奇楼,由吕希安·贝希曼设计,该楼保留给法国学生。它暴露了一个问题,即所有的大学城的建筑将会被互相比照,有两种方式来设计这些建筑:采取现代主义的精神或是与过去的某种建筑风格相似。吕希安则表达了一种“乡村式的”建筑风格,用砖砌筑,类似牛津的宿舍,而他本人则坚称是受中世纪法式建筑启发。这一组建筑及院落直到目前仍然由于其优美、典雅的学院氛围而让人流连。原则性的问题依然存在,所有的楼都避免成为仿制品,并试图展示所代表的国家的特点,因而在研究明确的可识别感时,建筑师们是否应当尝试古典的或乡土的、宗教的或世俗的、古老的或现代的风格呢?事实上,每座楼都给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漫步于建筑物之间,人们很容易分辩出两类建筑:一方面,一些建筑试图传达某种内涵;另一方面,大多数楼宇则直接使用了其所代表国家的传统建筑的表达方法。后者摆脱了仅仅受启示于公共事件的纪念性,而更易于识别。然而,尽管建筑师的愿望是展示无摹仿性,但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陈词滥调之中。如日式的日本楼(LaFondationSatsumadeP.Sardou,1929年)采用大屋顶,以木材的形式分划立面;印度尼西亚楼(1929年)则在悬梁上设计了龙的样式,并使用木材表达传统的意味。此外,希腊楼采用了爱奥尼式柱廊;古巴楼(MaisondeCubad’AlbertLaprade)采用了西班牙殖民风格;亚美尼亚楼(MaisondesEtutiantsArmeniens)则采用了拜占庭式的装饰带。上述的混乱语汇受到很多指责,所有的风格都非常独特,几乎与现代建筑的趋势毫无关联,强烈的相互对比产生了如世界博览会般的混乱印象。1936年的《今日建筑》更明确指出:“这类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强烈的国家意识,以及允许做一大盘沙拉式的建筑的大学城构想”。4.以“居住的机器”依照柯布西耶及现代主义运动追随者的看法,大学城建筑设计的错误在于想创造一个激发学生的“祖国感”的地点。柯布西耶设计的瑞士楼(1929~1933年),和后来他与卢西奥·科斯塔(LucioCosta)一起设计的巴西楼(1954~1959年),以及W.M.杜多格(W.M.Dudock,1884~1994年)1928年设计的荷兰楼重拾了大学城这一项目的本源目标,即分析并解决单纯的住宅问题。在瑞士楼的设计中,柯布西耶拒绝了瑞士山区木屋式的设计想法,并使其向相反方向发展,将其变成了现代建筑学的生动的实验室,并以此诠释了现代建筑的5个要点。瑞士楼现已成为大学城内最重要的建筑遗产,参观的人可以买票进楼,在一层客厅及二层的一个开放宿舍参观,但需在不干扰居住者的前提下进行。当年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柯布西耶主张建设一个“居住的机器”,并运用现代的建造技术。首层结构是6个插入19.5m深土下的混凝土巨柱,高约4m,置于其上的是工厂预制现场吊装的金属框架。宿舍的房间完全独立于结构,是6m深2.8m宽的单元,尺寸与框架相符,其内部包含盥洗、淋浴及两个壁柜。内饰物由耐用材料制成,纤巧而生动,同样以“纯净”为目标。为解决隔音问题,所有的金属结构内均填以岩棉。瑞士楼在形式上由两部分组成:上部矩形的住房体量,其房间严整地沿50m长的走道布置,与南立面相对的北侧开口是弧形的楼梯;在首层、接待大厅的体量是自由形式,寻求变形以造成大空间的错觉,墙体凹进以布置家具。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5原则”铭刻在标牌上,成序列布置于该楼的小花园内,这大约是后人对大师尊重的表达。这5条原则是:底层架空、屋顶平台、自由的空间、条形窗、自由的立面。瑞士楼避免了与大学城的其它建成楼的联系,它与荷兰楼一起,成为当时大学城建筑的例外,但它们却指引了二战后的建筑走向。在二战之前,已有19栋楼(包含2400个床位)建成,在战时的阴暗时期,大学城变成过兵营,并在1940年完全被学生们放弃。战后,吕希安负责重建工作,大战的结束及殖民地的崩溃标志着风景优美式的异域风楼宇时代的结束、现代主义精神和国际式兴起。楼的平面均简洁实用,房间更舒适,有了单人的卫生间,设施变得更好。砖石立面及鼓出的楼梯间演变为长条窗式的理性的整齐划一的立面。柯布西耶的巴西楼(FondationFranco-BresillEnne)的设计与瑞士楼同型,同时传达了1950年代的“粗野主义”的精神,给人以马赛公寓的联想。1968年建设的伊朗楼(LaResidenceAvicienneex-Maisondel’Iran)是大学城的最后一栋建筑,现代主义的工业技术找到了其表达的场所,建造系统满足了迅速装配的要求和严格的预算控制。工程由两部分组成,首层的部分包含大厅、咖啡厅及会议厅,而其上部的房间则包含于两组4层的体块之中,并悬吊于主框架上3条黑色的1.5m×0.5m的横梁之上。简洁的形式、严谨的轨迹、双重的空间、外挂的楼梯、巨结构的钢架以及山墙的玻璃幕墙,让人感到了战前柯布西耶精神的延续,只不过它以更工业化的、更戏剧化的表情出现。5.城市公园创新城市核心在巴黎期间,本人经常去大学城,吸引我的是那里的优美环境及与巴黎的传统法国味儿不同的空间感受,有几次与住在埃米尔·德斯楼的朋友在庭园中闲聊,席地而坐到深夜,这样的情形在不远处的其他庭院内也常常可以看见。大学城的环境给人以轻松、舒畅的感觉,这与策划者的理想是相吻合的。保罗·埃米尔·阿佩尔(PaulEmileAppell)当年的理想是“在新鲜空气中生活的学生,周围围绕着草地和树木,如同英国的大学住宅区,其中散落着学生村。”总体的规划思想来源于美式校园的灵感,其形式是在广大的城市外围绿色空间之中的分散的独栋建筑,并遵循于舒适和自然的理想。因而大学城设在城市环路边,远离大学及拉丁区发展成一个“绿”城,如哈佛和普林斯顿。美式大学的特征元素,如饭店、俱乐部、剧院、运动设施也出现在大学城内,容纳着多种社会生活。最终形成的规划以中轴线上的国际楼(MaisonInternationale)为中心展开。其东、西两侧是几十栋散落于花园绿地之中的宿舍楼,沿诺尔当大道一线延伸开来。国际楼的南侧大绿地两边是林中绿地和运动场。其南边由沿环城路的伊朗楼等6座宿舍楼形成大学城的边界。国际楼成为联系法国楼与外国楼的纽带,内置餐厅、文化中心和行政服务,资金来源于洛克菲勒。它的沙龙、娱乐厅、报告厅、游泳池、剧院、电影院及客房充分满足了学生的社交生活。吕希安在这里采用了“最纯的法式”城堡形象。6.交通和生活单元在建造埃米尔·多伊奇楼时确定的室内设施及空间标准在二战前为其他楼所延续,当时未采纳美式带卫生间的15m2的标准,而采用了无卫生间的形式,面积为15m2,高2.6m、空间体积为40m3,即保健医生要求的最低限空间的两倍。对内部设施的限定是:带家俱的房间,其中女生在特殊的一区,一间为指导教师房;每个淋浴室为7~8间住房服务。楼群中的一栋容纳着公共活动功能,有行政办公、节庆舞厅、客厅及图书馆、音乐厅、健身房、餐厅等。之后的其他宿舍楼更有以下共同特征:·入口门厅,作为节点设计,连系交通和生活单元。·生活单元,以公寓式的单元组织生活。·房间,10%的房间为夫妻房,其余为单人间,一层4~5个房间专为残疾人使用。房间的内部组织成两个角落:“夜晚”角落,放床;“白天”角落,放桌子。其中白天角靠近窗户以采光、观景。通常将“服务区”(入口、盥洗角、壁柜)集中于交通走道边,使房间与公共走廊有所分隔。·水厅,为淋浴房、洗衣房、卫生间。·社会接待,包括有:多功能厅、图书馆、音乐厅等。·行政角,为办公室及主任住房。·辅助用房,为储藏间及维修间、园丁住房等。本人在巴黎调研了大学城的几栋典型宿舍楼的基本状况,在此以瑞士学生楼为例说明:瑞士学生楼管理:瑞士委员会住宿人数:50人人员组成:第二及第三阶段的学生、研究者、艺术家国别:50%瑞士人,50%外国人建筑面积:1497m2公共空间:187m2投入使用时间:1933年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和P.让纳雷(P.Jeanneret)个体房间:17m2服务:公共空间的打扫生活空间组成:接待空间:厅、接待处住房:学生单间、每层共用的厨房、每层共用的卫生间多功能厅:厅、办公室、厨房行政空间:主任室辅助空间:储藏室、服务用房、园丁住房室外空间:花园在大学城住宿的月租金单人间平均约为1610法郎,双床间平均为2446法郎,而对于居住的实习生和博士后的收费则是单人间2450法郎,双床间2910法郎。现在,大学城委员会管理着组成大学城的36栋楼中的13栋,即4918名住宿者中的1703名,而另外的23栋楼则由自己的委员会选择入住者。大学城在巴黎仍是最重要的学生住宿中心,能申请成功为入住者亦非易事。7.折极主义的人文化巴黎大学城这一乌托邦建筑理念的实现,得益于一群理想主义者的惊人的牺牲精神以及人们对和睦青年社区的渴望。大学城就如同社会和平及国际合作的实验室,它的大部分预算都来源于私人,它的策划者更信任个体的作用。在研究大学城的过程中本人也时常联想到我国目前的学生公寓的建设,如果在其中能有些理想化和人文化的意念,少些功能化的目标,也许能出现一些更好的、动人的青年住区。在建筑设计中,折衷主义已成为丰实的同义词,目前,大学城已成为一个非凡的建筑遗产,一个充满了新鲜空气的建筑博览馆,这里展示的不是模型,而是建筑,大约5千名学生生活在先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