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高三仿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_第1页
【解析】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高三仿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_第2页
【解析】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高三仿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_第3页
【解析】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高三仿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_第4页
【解析】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高三仿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0届高三仿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C【解析】【详解】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正确;材料信息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错误。2.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A.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B.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C.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D.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羊学派根据统治者现实需求而为其寻求文化依据”可知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提及公羊学派对《春秋》的解释,A选项排除;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材料中未提及,B选项排除;公羊学派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而非法家,C选项排除。3.唐代社会有着丰富的契约实践,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契约观念与文化。民间百姓普遍热衷采取“契约”这一形式来完成交易,形成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相结合的双重制度体系。唐朝重视契约的这一现象A.根植于中国久远的历史传统 B.是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C.是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间百姓普遍热衷采取‘契约’这一形式来完成交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约盛行是商品经济发展中诚信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知C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出传统社会对唐代契约观念与文化的影响,排除A;小农经济下是自给自足,交易现象并不普遍,B排除;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是在明中叶以后,排除D。4.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行业术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竞不知为何等语。”这说明明代A.商业发展受到方言制约 B.手工业技术具有封闭性C.工商业专业化趋势明显 D.商品长途贩运逐渐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行业术语),不相通用”说明明代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术语,这体现了明代工商业专业化趋势明显,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商业发展受到方言制约,故A错误;材料无法说明手工业技术如何,故B错误;材料信息和商品长途贩运没有关系,故D错误。5.甲午战争以前,容闳就曾立志:“予虽贫,自由所固有。他日竞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甲午战争以后,无数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报国志向。蒋梦麟就曾以“中国人得到幸福和温饱”作为学业选择的出发点。这表明A.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相结合 B.革命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C.民族工业发展促进思想觉醒 D.洋务运动推动西学东渐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容闳、蒋梦麟等青年都立志报国,在个人选择上追求“有益于中国者为之”和“中国人得到幸福和温饱”,体现了他们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的结合,故选A;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革命手段,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和洋务运动的作用,排除CD。故选A。6.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李大钊发表系列文章指出,“在经济落后且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这说明李大钊A忽视无产阶级领导作用 B.积极筹建农民政党组织C.纠正了马克思主义失误 D.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提出中国革命的动力应该关注农民,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体现出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的探索,故选D;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说明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探索,不是纠正马克思主义失误,C错误。7.有学者认为,十四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十四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饶的抗争,应该记入抗战史册。据此可以认定历史研究A.要依据历史学者观点 B.要贯通整体看待历史C.要以考古发现为依据 D.不能还原历史的原貌【答案】B【解析】【详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十四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十四年抗战史的结论体现了贯通整体看待历史的历史研究方法,B项正确;历史研究要遵从唯物主义,而不是依据学者的观点,A项错误;对东北抗战的肯定和整合方法,不是考古研究的成果,C项错误;将整个中华民族抗争,连贯性、整体地分析,更好地还原了历史的真正面貌,D项错误。8.下图为1954年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A.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 B.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C.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及“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的描述可知,该作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故选B。画中老人持有的是选民证,而非土地证,且土地改革在1952年已经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也不符合,故排除A;画中老人持有的是选民证,而非与教育相关的证书,排除C;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即1954年生产资料所有制还未实现根本变革,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画不是重点,对画背景的解读才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务必请关注括号内的解释信息。9.罗马法规定,诚信是开展民事交往的必备条件。在诚信原则的基础上,罗马法创制了“诚信诉讼”,即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作出公正判决,无须拘泥于形式恪守法规。这表明罗法A.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B.背离法律至上原则C.注重维护政治权威 D.坚持裁量的随意性【答案】A【解析】【详解】罗马法规定,诚信是开展民事交往的必备条件,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作出公正判决,说明罗马法了适应社会现实需要,故选A;材料反映罗马法不拘泥于形式,并非违背法律至上原则,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罗马法不拘泥于形式,体现了罗马法的灵活性,并非随意,排除D。10.1876年,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强调普法战争“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可见普法战争损害了德国的利益,其中的“精神”指的是军国主义,作者意在批判这种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中反思的不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是对自身的危害,排除;材料强调这种军国主义精神导致德国文化的颓废,不是呼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D项排除。所以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11.下表是苏俄(联)无耕畜农户占比表。由此可知()时间1921192319261927比例37.1%35.4%30.4%28.3%A.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B.苏俄(联)农业发展受挫C.苏俄(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政策开始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1921到1927年,苏俄(联)无耕畜农户比重减少,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A项正确;无耕畜农户减少,说明苏俄(联)农业有所发展,B项错误;材料与苏俄(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无关,C项错误;直到1929年苏联才开始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D项错误。12.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A.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加强全球的治理B.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C.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间政治冲突D.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实行全球治理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的材料重心,学生应该扣住“但”字,抓住转折性词语的强调作用,即可得出“最有效的减震器”的含义,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出口以丝绸、漆器、铁器等为主。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陶瓷成了我国古代出口的新兴产业,重要的转折是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进出口管理机构——市舶。宋代,各类书籍,包括经典开始出口。元代由于棉织业的兴起,出现了我国出口的第三大军。明清时期,棉布成了主要出口品。进口商品早期有犀角、象牙、香料、珍珠、宝石、琉璃、药材、马匹、珍禽异兽、布匹、木材,也引进了棉花、烟草、玉米、番薯和多种蔬菜等作物。——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材料二1860年,在英国进口商品中工业原料——棉花居于首位,其次是谷物,后面的依次为食糖、羊毛、生丝、木材、茶叶、油料、酒和黄油,这些是进口价值最大的前10种商品。第二个10种商品是牛脂、亚麻、铜、皮革、丝织品、咖啡、烈酒、烟草、大米和铁锭。这些进口商品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打算再运往国外销售的,英国正在迅速变成一个欧洲(且不说世界)市场和中间商。1860年,出口商品中列于第一位的是棉织品,其次是羊毛织品,再次是钢铁,后面依次为棉纱、亚麻织品、羊毛和羊毛纱、男子服饰和女子头饰、机器、金属器皿和餐具以及煤。此外还有大量各种各样的货品:铜、衣服、皮革制品、啤酒、麻纱、陶器和瓷器、丝绞和丝纱、化学制品、纸以及别的许多东西。——摘编自[英]W.H.B.考特著、方廷钰等译《简明英国经济史(1750年至1939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发展原因,并概括近代英国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近代英国对外贸易所产生的不同的世界影响。【答案】(1)特点:出口商品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商品以奢侈品为主,也引进经济作物;形式上以朝贡为主。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及技艺的进步;人口的不断增加;外贸主要由政府控制。变化:进口的主要是工业原料及食物;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2)影响:古代中国,在中外贸易中曾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近代英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地位,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出口以丝绸、漆器、铁器等为主”“进口商品早期有犀角、象牙、香料、珍珠……也引进了棉花、烟草、玉米、番薯和多种蔬菜等作物”来看,我国当时出口商品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奢侈品为主,也包含了一定的经济作物,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可知,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为主;原因: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而且人口不断增加,需要高产作物,所以有了进出口商品的特点,又因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政府控制,因此以朝贡为主;变化:依据材料“英国进口商品中工业原料”“出口商品中列于第一位的是棉织品,其次是羊毛织品,再次是钢铁,后面依次为棉纱、亚麻织品”来看,近代后英国进口以工业原材料为主,出口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由以前的重商主义转变为自由贸易。(2)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贸易产品和方式使得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而且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近代英国: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最终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阶段类型代表作特色秦汉时期远古神话《燕丹子》幻想方式、叙事方式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以写神仙鬼怪为主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以人物的琐阅轶事为主隋唐时期传奇小说白行简《李娃传》等以才子佳人和帝王将相为主宋元时期话本小说《三国志平话》等白话小说出现,以平民为对象明清时期短篇小说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以白话为主,以市井小民为对象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章回体,白话小说,题材众多——整理自孙宏哲著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透析》上表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小说体现出世俗化的发展趋向。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表现为由神话志怪转向オ子佳人,再到市井平民,说明小说的服务对象日益世俗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品市场化;隋唐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为小说市场化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从而也促进了小说的描写对象面向广大的市民阶层,以白话为主,古代小说走向世俗化。示例二论题: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日益走向成熟。阐述:中国古代隋唐以前小说处于萌发阶段,小说多以幻想神怪和人物的琐闻轶事为主,说明小说创作还没有成熟;隋唐以后小说创作由短篇转向长篇、由上层社会对象转向平民阶层,尤其是明清长篇小说的大量创作,说明小说创作日益成熟;这是因为小说创作在隋唐朝以前还是文学创作的末流分支,而宋代及以后小说开始面向市场创作,因而作家开始将小说创作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加大了对小说创作的研究与发展,从而促进了小说创作的日益成熟。【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小说特色和类型两个角度提取论点。从小说特色角度,中国古代小说逐渐向世俗化发展,由此可以提出观点:中国古代小说体现出世俗化的发展趋向。论证过程结合材料,并对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进行解释。具体而言,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表现为由神话志怪转向オ子佳人,再到市井平民,说明小说的服务对象日益世俗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品市场化;隋唐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为小说市场化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从而也促进了小说的描写对象面向广大的市民阶层,以白话为主,古代小说走向世俗化。从小说类型来看,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日益走向成熟。具体阐释可结合材料信息,并对不同时期小说类型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论述过程如下:中国古代隋唐以前小说处于萌发阶段,小说多以幻想神怪和人物的琐闻轶事为主,说明小说创作还没有成熟;隋唐以后小说创作由短篇转向长篇、由上层社会对象转向平民阶层,尤其是明清长篇小说的大量创作,说明小说创作日益成熟;这是因为小说创作在隋唐朝以前还是文学创作的末流分支,而宋代及以后小说开始面向市场创作,因而作家开始将小说创作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加大了对小说创作的研究与发展,从而促进了小说创作的日益成熟。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村落是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空间。……无论是革命者还是改良者,都将村落的改造与重建看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依照在根据地时期的经验,在村落社会中首先推行互助组。经过中央的大力推动,村落社会中的互助合作模式开始替代家庭单干模式。……为实现国家权力进入村落,取代封建宗法权力的自治,中央政府宣布废除一切旧有的村落空间权力体系,对宗姓权力和保甲权力的掌握者采取强制措施。儒教意识形态是村落空间的精神支柱,对乡村传统儒教文化的改造是必然内容。中共进入村落空间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对宿命论批判的基础上,大力宣传自主意识、无神论和斗争意识。新中国初期中共对村落空间的改造总体上来说是成功的,基本达到了瓦解村落宗法空间的目的,将其纳入到国家现代社会建设的总体进程中来,为即将开始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摘编自谢迪斌《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乡村村落的改造与重建》(1)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乡村进行改造与重建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改造与重建的影响。【答案】(1)措施:用集体合作经济社区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空间;用国家政权的直接监管取代村落自治,构建新的村落权力体系;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取代儒教道德伦理。(2)影响:有利于破除落后的村落自耕农经济;加强了党的领导,构建了农村新的权力体系;有利于赢得人民的支持;有利于乡村道德建设;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中“首先推行互助组。经过中央的大力推动,村落社会中的互助合作模式开始替代家庭单干模式”可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用集体合作的经济社区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空间;根据“国家权力进入村落,取代封建宗法权力的自治,中央政府宣布废除一切旧有的村落空间权力体系”可知,在政治生活上,用国家政权的直接监管取代村落自治,构建新的村落权力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对宿命论批判的基础上,大力宣传自主意识、无神论和斗争意识”可知,在思想观念上,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取代儒教道德伦理。(2)影响:根据材料中“互助合作模式开始替代家庭单干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改造与重建,有利于破除落后的村落自耕农经济;根据“国家权力进入村落,取代封建宗法权力的自治”可知,加强了党的领导,构建了农村新的权力体系;根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对宿命论批判的基础上,大力宣传自主意识、无神论和斗争意识”可知,有利于乡村道德建设;根据“将其(村落空间)纳入到国家现代社会建设的总体进程中来,为即将开始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奠定了良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