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四班复习专用九年四班物理复习提纲--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提纲一、宇宙和微观世界1、宇宙由物质组成: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4、原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5、纳米科学技术:1nm=10-9m二、质量:1、定义: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3、测量——托盘天平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注意事项:被测物体不要超过天平的称量;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能把砝码弄脏、弄湿;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把游码放到标尺放到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3)把物体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的误差,砝码磨损,测量物体的质量偏大。砝码生锈,测量物体的质量偏小),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4)读数: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5)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三、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公式:ρ=m/V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4、密度的应用:m=ρV,V=m/ρ①鉴别物质②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③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密度的测量a.原理:ρ=m/Vb.量筒的使用: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仰视读数会偏高,俯视读数会偏低。
c.测固体(密度比水大)的密度:步骤:
(1)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m;(2)在量筒里倒入适量(能浸没物体,又不超过最大刻度)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3)用细线拴好物体,放入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
注:若固体的密度比水小,可采用针压法和重物下坠法。
d.测量液体的密度:步骤:(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2)把烧杯里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液体的体积V2;(3)用天平称出剩余的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
6、密度与社会生活1、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2、密度与温度: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气体热膨胀最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影响最大;固体和液体受温度影响比较小。
3、水的反常膨胀:4℃密度最大;水结冰体积变大。
4、密度应用:(1)鉴别物质(测密度)(2)求质量(3)求体积。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2、参照物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v=s/t,变形得:s=vt,t=s/v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换算:1m/s=3.6km/h3、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4、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1、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2、单位:s秒min分h时
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4、长度单位: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厚的刻度尺的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误差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②产生原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③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④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四、力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的单位: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4、力的示意图: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5、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五、牛顿第一定律:1、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2、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3、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4、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5、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六、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一、弹力弹簧测力计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2、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到原来状态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条件:(1)发生弹性形变。(2)必须要接触。三要素:=1\*GB3①大小:=1\*alphabetica.弹性形变程度b.材料。=2\*GB3②方向:与弹性形变方向相反。=3\*GB3③作用点:物体的接触点上。
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2)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3)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4)使用前要垃圾下,看指针是否刮面板。(5)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伸长方向一致,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6)读数时视线与面板垂直
二、重力宇宙间任意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区域经济生态圈构建与发展策略
- 甲醛中毒的临床护理
- 医疗健康行业的绿色环保发展策略研究
- 倒水泥混凝土合同范例
- 企业绿化实施合同范例
- 住房认购合同范例
- 医疗大数据的伦理教育在行业中的重要性
- 乌鲁木齐房屋预售合同范例
- 健康信息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贡献及保护措施探讨
- 供应链透明化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 骨科基础知识解剖篇
- 220kV升压站调试施工方案
- 2023风电场并网性能测试规程
- 幼儿园绘本故事春天在哪里
- 金融风险管理习题汇总第1-13章金融风险概述思考题-经济资本与风险调整绩效
- 外国文学概述课件
- 标准第三方担保合同书
- 职业道德与法治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包头市石拐区凯通露天煤矿2022年度矿山地质环境年度治理计划
- 基于STM32的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
- 2023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