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2023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定位考试试题_第1页
河南省许昌2023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定位考试试题_第2页
河南省许昌2023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定位考试试题_第3页
河南省许昌2023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定位考试试题_第4页
河南省许昌2023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定位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许昌2023—2024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材料二: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社会激昂迈进、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文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剧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只要把握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这两大诗歌传情达意的基本手段,就能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B.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容易导致人们在理解诗歌时,基本失去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C.实现了现代创造性转化的中国新诗,在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两方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D.《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的发轫之作,尽管胡适不愿面对,但他的部分诗作几乎就是古典诗歌的翻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的缺乏会带来对诗歌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进而经常导致在诗歌的理解中出现“阐释过度”的毛病。B.虽然诗是一门混合型艺术,但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并不能总是做到和谐统,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时,应当具有两副眼光。C.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20世纪的中国诗坛,几乎所有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与古典诗歌传统一脉相承。D.中国新诗只有实现了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才能继承古典诗歌优良传统,开展好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分)A.戴望舒《雨巷》中的主要意象“丁香”,源自李環的《摊破浣溪沙》中的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B.余光中《碧潭》中的“如果舴猛再舴艋些”,借鉴了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的句意。C.贺铸《行路难》“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与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有关联。D.舒婷的《船》表现了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同出机杼。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统编教材选录的中国新诗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和谐统一,请以《再别康桥》或《大堰河——我的保姆》整首诗为例简要分析。(4分)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至9题。陶渊明写《挽歌》(节选)陈翔鹤在六朝时,宋文帝元嘉四年,陶渊明已经满过六十二岁,快达六十三岁的高龄了。近三四年来,由于田地接连丰收,今年又是一个丰年,陶渊明家里的生活似乎比以前要好过一些。尤其是在去年颜延之被朝廷任命去做始安郡太守,路过浔阳时,给他留下了两万钱,对他生活也不无小补。虽说陶渊明叫儿子把钱全拿去寄存到镇上的几家酒店,记在账上,以便随时取酒来喝,其实那个经营家务的小儿子阿通,却并未照办,只送了半数前去,其余的便添办了些油盐和别的家常日用物。这种情形,陶渊明当然知道,不过在向来不以钱财为意的陶渊明看来,这也算不得什么,因此并不再过问。在身体健康方面,虽说陶渊明自四十一岁归田以后,即“躬耕自资,遂抱羸疾”,但在六十岁以前,他却仍然不断地参加部分劳动。只是当他满过六十岁之后,他才把锄头交给儿子,说:“不成不成,手脚骨头都松了,使用不得力,这些事只好交给你们来做了!"此后即很少自己动手,只早晚间负手到田垄间去看看桑麻禾黍,一面温习温习自己心爱的诗篇。这一年浔阳的秋天,来得似乎比哪年都早;每到早晚间,八月里的瑟瑟秋风便使人倍加有畏缩之感。这天早晨,天刚放亮,陶渊明便起来了。昨夜他在床上翻腾了一整夜。昨天在庐山东林寺给他的不愉快的印象实在太深了,这不能不逼使他去思考一些问题。因为他去庐山,本来是想同慧远法师①谈谈,同时也想在庙里住上几天,静静脑筋,换换空气。却不料一到东林寺,就遇见那里正在大办法事,来烧香的人,真有如穿梭一般,进进出出,十分闹杂。而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盘腿打坐在大雄宝殿正中的慧远和尚的那种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这与他平时的为人是完全两样的。他头戴昆卢帽,身披绯色罗袈裟,前后左右还围着一大群年轻俊美的小和尚,手中各持着铜唾盂、白玉柄尘尾、紫丝布巾帨等类的东西,俨然是另一种达官贵人的派头。只见他半闭着眼睛,两手合十,让香客们在他座前四礼八拜,脸上纹风不动,连点表情都没有;真不知他是在睡觉呢还是在闭目养神。法会一会儿正式开始了,首先由僧徒们高声唪诵一通《无量寿佛经》,然后又由刘遗民②来大念一遍他自己作的所谓“发愿文”,次即由白莲神社③中的社友们一齐向慧远和尚顶礼膜拜,然后又由会众大声宣扬一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佛号,便算散会。这时他才微微地动了一下眼皮,在钟鼓齐鸣中,喃喃念道:“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普提萨婆诃!”念毕这种神秘而又令人难懂的咒语之后,他什么也没有说,便下得座来起身入内了。对于那些匍匐在地面上的会众,连正眼都不曾看一眼,更不用说和气地来同大家打招呼了!这种毫不理会大家的态度,给陶渊明以一种大有“我慢”之概的印象。而这种“我慢”,又正是慧远本人对陶渊明时常提起,认为是违反佛理的。“渊明公,你看这个念佛法会怎样?”到禅堂里坐下喝茶时,刘遗民对他这样地问。还不等他回答,周续之④接着便说:“真正是名山胜会,世间少有啊!我看渊明公还是加入我们白莲社的好。慧远法师不是说你加入之后,还是特许可以喝酒吗?”“对,对!还是加入的好。‘浔阳三隐’⑤中有两位都已经加入,渊明公再加入,那便算是全数了!”只听得张野、张铨、宗炳、雷次宗等陶渊明儒学中的朋友,当时所谓知名之士的,都一齐异口同声地来劝说。“让我再想想看。人生本来就很短促,并且活着也多不容易啊!在我个人想,又何必用敲钟敲鼓来增加它的麻烦呢?”陶渊明边说边立起身来,打算出去。“你不坐坐,吃过午斋,去同法师谈谈再走吗?”大家齐声说。“不用啦,今天人多,他也很忙,改天再来。”陶渊明记得自己昨天正是这样起身回家的。虽说“肯负炉峰(香炉峰),旁带瀑布”的东林寺离陶渊明的住处柴桑山的栗里只不过二十多里地,可是陶渊明这次走起来却觉得比往常任何一次都吃力。他停停走走一直到将近黄昏时候才回到了家。在喝过一碗稀粥之后,他便上床睡觉了。他一方面虽然觉得自己腿酸腰疼,疲乏不堪,但一方面想睡却又睡不着。而更可恶的是那种“铛、铛、铛、铛”的东林寺的钟声,于蒙眬半睡中,还不住阴一下阳一下的在他耳边鸣响。“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佛家说超脱,道家说羽化,其实这些都是自己仍旧有解脱不了的东西。”陶渊明就像这样地想着想着,直翻腾了一整夜。(有删改)[注]①慧远法师:东晋著名佛学领袖。法师,对佛教僧侣的敬称。②刘遗民:东晋隐士,陶潜的朋友。③白莲神社:慧远、刘遗民等在庐山结社专修念佛法门,因掘池植白莲,故称白莲社。④周续之:东晋隐士。⑤浔阳三隐:陶渊明、刘遗民、周续之,因三人同隐居于江西浔阳而得名。6.下列关于小说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十多岁的陶渊明隐居在江西浔阳,过着清贫、闲适但满足的生活,喝酒、作诗、散步成为他老年生活中的乐趣。B.陶渊明本打算去东林寺拜访慧远法师,再小住几天,不料那里正大办法事,人多吵闹,慧远法师又很忙,他只好改天再来。C.陶渊明在庐山法会上,看到自己昔日好友慧远和尚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我慢”之态时,他心里感到失望。D.陶渊明拒绝了朋友让他加入白莲社的邀请,也谢绝了几位朋友的挽留,提前回了家,并决定再也不去东林寺了。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前两段的描绘,再现了陶渊明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心理状态,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B.小说详细叙述了陶渊明去东林寺的经过,通过描写陶渊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表现陶渊明的思想和性格。C.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走了二十多里地,他“觉得比往常任何一次都吃力”,只是因为他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D.小说结尾“直翻腾了一整夜”与前文“昨夜他在床上翻腾了一整夜”相照应,也强调了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后的反应。8.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后,为什么表示再也不去东林寺了呢?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原因。(6分)9.小说是如何塑造陶渊明的形象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至14题。(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二)太宗答魏征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11.下列对选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指的是帝位。B.“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C.“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D.“竭诚则吴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B.《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C.《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谏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D.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8分)(1)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4分)(2)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4分)14.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至16题。池上絮①(唐)韩愈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柳絮(宋)卢梅坡晴栏看尽柳花飞,一段风情不自持。若使化为萍逐水,不如且作絮沾泥。【注】①絮:柳絮,柳树的花。诗中的“杨花”即柳絮。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七绝均以“花”称柳絮,都写到柳絮在晴空飘舞飞扬,颇具审美意趣。B.韩诗将柳絮置于池面晚霞映水的场景进行描写,卢诗并未描写此种场景。C.韩诗中的“自飞飞”和卢诗中的“一段风情”,均着意于表现柳絮的风韵。D.韩诗以“不得归”突出春逝,卢诗用“看尽”点明春暮,有异曲同工之妙。16.这两首诗分别蕴含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青春之美”阅读分享会上,有同学说,青春是花样年华,像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两句,开篇就抒发对青春年华的怀想。(2)有同学说,书香激扬青春,读书贵在坚持,正如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所述,他抄录书籍,冷到“_________”的地步,仍“_________”,这是不负青春韶华的典范。(3)同是写愁,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一句通过比喻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则化用古人建功立业的典故来抒发戍边难归的愁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至20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说文解字》,带领大家走进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搜集9353个正篆作为字头,收列重文1163个,以五百四十部首“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构建出一个庞大、严谨、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这个创立于1900多年前的体系,有着①的价值。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它来辨认、释读新发现的一些古文字。节目讲述许慎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的故事,展现了他②的一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殚精竭虑的中年,再到饱受眼疾所困却依然努力进行最后一遍校订的晚年,许慎精益求精,为《说文解字》投注了毕生心血。尤为难得的是,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体现出③的精神。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沿着所展示的汉字文化谱系,观众们再一次感动中华文明始终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新篇章的强大生命力。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应该让古老的汉字在这个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中华文明的根脉有力延续!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楼梦》中和玉相关的内容很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诸多情节以及人名物名都体现了“玉”元素,可以说,玉文化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B.同辈中唯有贾宝玉以双“玉”命名,而且被赋予“神瑛侍者”的身份,衔玉而生,这寄寓了作者的喜爱。C.以“珍、珠、瑞、环、琏”等寓意美好字来给贾府第四代男子命名,蕴含了作者对他们的期待与肯定。D.《说文解字》将“琢”释为“治玉”,“切磋琢磨”的“琢”即为此意,香菱学诗的过程可谓“切磋琢磨”。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至22题。海洋充满了声音。既有海浪、地震等形成的水下的“背景音”,也有人类活动带来的噪声,①,会严重影响它们的生理、行为甚至生存。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一直对此进行研究,以期制定出有效措施,使海洋动物少受或免受噪音的影响。根据研究表明,人类带来的噪声往往是在水路交通和工业生产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无意而生的“副产品”。然而,②。海军使用声呐探测船只和潜艇,地质学家则使用地震气枪调查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而气枪产生的噪声可超过200分贝。在过去的20年里,研究也揭示了长期暴露在噪声中对动物生理和行为的广泛影响。海兔暴露在船只噪声下,胚胎发育成功的数量减少了21%,孵化的个体比没有暴露在船只噪声下的海兔的死亡率高22%。③,这很可能是为了让其他海豚更容易听到它们。这就好比我们在嘈杂的酒吧里说话时喊得更大声一样。目前,尽管人们做了一些降低人为海洋噪音的工作,但往往治标不治本。只要人类还在,噪声就很可能成为海洋声音的一部分。与任何其他类型的有害污染一样,如果要还海洋动物一个自然的声音环境,就需要大伙儿一起行动,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对海洋噪声进行监管。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不得体,下列句子不得体的原因与其相同的一项是()(3分)A.新校长上任的演讲:感谢诸位选择小弟作为学校的新校长。B.教育局发布的通知:现在疫情很重了,请师生们做好防护。C.学生写给老师的假条:我因身体不适,请假三天,务请批准。D.同桌写给你的留言:今天轮到我们俩值日,需晚点离校,见谅。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2023年3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不少年轻人都说:“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网络热词“孔乙己的长衫”出自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穿长衫”代表读书人,“脱不下的长衫”代表难以舍弃读书人的身份去求生存。“失意书生”将“学历”比作“孔乙己的长衫”,认为生活和工作的困顿都是源于被“长衫”(即读书人的身份)束缚住了。上述材料让你对“失意书生”的独白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当今时代青年人的现状,写一篇文章来阐述你的思考和观点。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要……就……”错误。由原文“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可知,把握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是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C.“在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两方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错误。由原文“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可知,选项以偏概全。D.“胡适不愿面对”错误。由原文“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可知,胡适是愿意面对承认的。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只有……才……”错误。由原文“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可知,20世纪中国新诗的现代创造性转换过程,既有对古典诗歌的传承,也有对外国诗歌的借鉴。由原文“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可知,这里谈的是当前研究的意义,与现代创造性转化的话题没有关联。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新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并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C.古典诗歌之间的借鉴与继承。4.①第一段,提出中国新诗继承了古典诗歌诸多优良传统的观点。②第二、三段,先以胡适的《尝试集》为例,再来列举古今诗人、诗体、诗歌流派、诗歌主题、诗歌形式手法之间的内在联系。③最后一段,阐述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说到“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可知,中国新诗继承了古典诗歌诸多优良传统,并且这种继承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第二段说到胡适的《尝试集》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并且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第三段说到古今诗人之间、古今诗体之间、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古今诗歌剧形式手法之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所以第二、三段,先以胡适的《尝试集》为例,再来列举古今诗人、诗体、诗歌流派、诗歌主题、诗歌形式手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一段,由原文“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可知,这一段阐述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5.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①在音韵节奏方面: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基本上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善于以不同韵律来表情达意。②在意象形象方面:诗人精心选取了金柳、青荇、深潭、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营造出恬静优美、梦幻斑斓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学生能够从节奏、音韵、意象/意境、情感四个角度分析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押韵方面:整首诗的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基本上是在每节的二、四句押韵,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全诗一共七节,每节四句,每句字数并不多。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有致,在整齐中又有变化,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善于以不同韵律来表情达意。在意象形象方面: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从而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他只好改天再来”错误,原文的“改天再来”是陶渊明谢绝朋友的挽留的托词。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只是因为他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错误,还有主观上的原因,东林寺之行给他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8.①在庐山法会上,慧远法师傲慢、淡漠的态度让陶渊明看穿了他的虚伪和装腔作势,这引起了陶渊明的反感,所以陶渊明决定不再去东林寺。②刘遗民等隐士对慧远法师磕头礼拜、五体投地的行为与陶渊明看淡生死、看清世事的人生观不一致,所以陶渊明决定远离他们,不愿与之为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从“林寺给他的不愉快的印象实在太深了……而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盘腿打坐在大雄宝殿正中的慧远和尚的那种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可知,在庐山法会上,慧远法师傲慢、淡漠的态度让陶渊明看穿了他的虚伪和装腔作势,这引起了陶渊明的反感,所以陶渊明决定不再去东林寺。从“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可知,刘遗民等隐士对慧远法师磕头礼拜、五体投地的行为与陶渊明看淡生死、看清世事的人生观不一致,所以陶渊明决定远离他们,不愿与之为伍。9.①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塑造陶渊明的形象。陶渊明对钱财之物毫不在意,而注重修身养性,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旷达宁远的形象。②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陶渊明拒绝加入白莲社时说的话、躺在床上时的想法都表现出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③运用衬托的手法。小说将慧远法师的装腔作势、刘遗民等人的盲从附庸与陶渊明做比较,衬托出陶渊明特立独行的精神立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从“去年颜延之被朝廷任命去做始安郡太守,路过浔阳时,给他留下了两万钱,对他生活也不无小补。虽说陶渊明叫儿子把钱全拿去寄存到镇上的几家酒店,记在账上,以便随时取酒来喝,其实那个经营家务的小儿子阿通,却并未照办,只送了半数前去,其余的便添办了些油盐和别的家常日用物。这种情形,陶渊明当然知道,不过在向来不以钱财为意的陶渊明看来,这也算不得什么,因此并不再过问”“只早晚间负手到田垄间去看看桑麻禾黍,一面温习温习自己心爱的诗篇”可知,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塑造陶渊明的形象。陶渊明对钱财之物毫不在意,而注重修身养性,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旷达宁远的形象。从“让我再想想看。人生本来就很短促,并且活着也多不容易啊!在我个人想,又何必用敲钟敲鼓来增加它的麻烦呢?”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表明了陶渊明恬淡自然的生活态度;从“‘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佛家说超脱,道家说羽化,其实这些都是自己仍旧有解脱不了的东西。’陶渊明就像这样地想着想着,直翻腾了一整夜”可知,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从“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盘腿打坐在大雄宝殿正中的慧远和尚的那种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这与他平时的为人是完全两样的。他头戴昆卢帽,身披绯色罗袈裟,前后左右还围着一大群年轻俊美的小和尚……”“然后又由刘遗民来大念一遍他自己作的所谓‘发愿文’,次即由白莲神社中的社友们一齐向慧远和尚顶礼膜拜,然后又由会众大声宣扬一阵……”“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可知,运用衬托的手法。小说将慧远法师的装腔作势、刘遗民等人的盲从附庸与陶渊明做比较,衬托出陶渊明特立独行的精神立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为”的宾语是“人臣”,所以在“臣”后断开,排除BD。“进思尽忠”和“退思补过”结构一致,“将顺其美”和“匡救其恶”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排除C。解析:“胡越”,这里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手法技巧的能力。“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错误,应该是骈散结合,并非全是“骈俪工整”。故选C。13.(1)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对国君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会被教化了。(2)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争驰”,争先恐后效力;“尽”,尽情享受;“豫游之乐”,出游的快乐;“垂拱”,垂衣拱手;“化”,教化。(2)“及”,等到;“为……所”,被动句;“戮”,杀;“美”,称赞;“以为”,认为。14.作为人臣,看到国家的弊病,应该当面直言皇帝的过失,以有利于朝局;而不应该上朝不说,退朝乱说:这样的臣子不能为国家清除隐患,是严重失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可知,太宗认为“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由此可知,太宗认为作为臣子,看到国家的问题应该当面和皇帝说,不能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认为何曾是失职。【参考译文】(一)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二)阅读了你的多次奏章,感觉到你的态度非常诚恳。你的意见言无不尽,恳切备至。我常常读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忧国情深,竭诚忠告并晓以大义,又怎能把这些治国良策写出来,弥补我的不足之处呢。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再关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只谈论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这不是贻害子孙的事情吗?只是你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而何曾指着他的那些孙子说:“你们将会死于非命。”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说何曾不忠的罪太大了,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朝时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你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把它当成柔皮和弓弦,经常提醒自己。期望在年底时收到好的效果,把国家治理的更好,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曲只在尧舜的时代才流行。也让我们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更明显地出现在当今。未能早日回复你的好诤谏,只希望你能够犯颜直谏而无须隐瞒。我将会虚怀若谷、心平气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言。1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突出春逝”“点明春暮”分析错误。“不得归”意为再也飞不起来了。“看尽”写出诗人关注柳絮飘落时间之久,传递出诗人对柳絮飞舞的深情。16.示例:①韩诗写柳絮在无风时独自飘飞,想要在如镜般的水上展现自己,却因被水沾湿不能飞回,启示人生不要执着于自我表现。②卢诗借柳絮随风飘扬而不自持,提出与其化为浮萍追逐流水,不如落入泥中,启示人生应有自我操守而不要随波逐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韩诗:“为将纤质凌清镜”句写柳絮在无风时独自飘飞,想要飞跃宁静的池面,“湿却无穷不得归”句意为因无风相助而被水沾湿不能飞回。启示人生要关注客观条件,不要执着干自我表现,才有可能实现自我的初心。②卢诗:“一段风情不自持”句写柳絮随风飘扬而不能自持,“若使化为萍逐水”句提出与其化为浮萍追逐流水,“不如且作絮沾泥”意为不如落入泥中。启示人生应坚持自我,有自我操守而不要随波逐流。17.答案:(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燕然未勒归无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屈、弗、怠、勒。18.①经久不衰(或不可估量)②丰富多彩(或波澜壮阔)③实事求是(或一丝不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修饰“价值”,结合“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它来辨认、释读新发现的一些古文字”,可以用表示价值很高或者虽然时间很长,但仍然有价值意思的成语。可选“经久不衰(或不可估量)”。“经久不衰”,意思是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不可估量”,意思是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