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五讲 爱与亲密关系课件_第1页
心理学第五讲 爱与亲密关系课件_第2页
心理学第五讲 爱与亲密关系课件_第3页
心理学第五讲 爱与亲密关系课件_第4页
心理学第五讲 爱与亲密关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爱与人际关系爱能用科学方法研究吗?爱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你最早爱的经历是什么?生命早期爱的经历对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一、生命早期的爱与亲密关系二、斯滕伯格爱的三角理论三、亲密关系四、人际吸引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一、生命早期的爱与亲密关系1Harlow,1969

猿猴实验与爱的本质2

JohnBowlby(1907-1990)

,孤儿院报告3MaryAinsworth

“陌生情境”实验与依恋理论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1Harlow,1958

,恒河猴实验

视频观赏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早期发现对笼子底部的布垫子:“对于婴儿而言,无论是人类的还是猴子的幼婴,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抓住比稻草更过一些的东西”——哈罗如果没有布垫?结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他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实验设计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8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木制母猴喂养铁丝母猴喂养恐惧物体实验陌生环境或旷场实验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结果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经常腹泻,缺少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幼猴表现出对木制母猴强烈的依恋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思考母亲亲自喂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情感发展来说必不可少——婴儿应由母亲抚养接触喂养时成功养育的关键——男性也能在养育婴儿方面起到相同的作用仅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提供更多与人际向您身体接触的机会如果在福利院等一些机构呢?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哈罗后继研究对虐待问题——依恋是最强烈的基本需求,他的作用远远超出施虐惩罚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2、JohnBowlby(1907-1990)

孤儿院报告依恋对后期行为影响:鲍尔比的研究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保持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温暖的、亲密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孩子由此可以得到满足和愉快。在婴儿生命的最初三年里,一个主要任务是使孩子至少对一个人产生依恋感,否则,这个孩子在今后一生中同他人的关系方面,有可能产生严重的人格问题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3、MaryAinsworth“陌生情境”实验与依恋理论什么是依恋依恋的形成依恋的类型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依恋——是个体与其他特定个体间所形成的持久而强烈的社会联系,表现为相互关爱及寻求保持亲密关系。依恋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依恋的发生过程无差别反应期(出生—3个月):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一样,他们喜欢所有的人,喜欢听人的声音、看人的脸,没有形成对某一个人的偏爱。有差别反应期(3—6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开始有了差别,对母亲更为偏爱。他们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接近、依偎,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明显减少,但仍然有这些反应。依恋期(6个月—3岁):婴儿明显表现出对母亲或照顾者的依恋。他们关心母亲的存在,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当母亲离开时,婴儿就会哭喊,母亲一回来,就特别高兴。婴儿形成了对母亲特殊的情感联结。

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安全型依恋——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光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感到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因而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回避型依恋——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这类婴儿并没有母亲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反抗型依恋——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又称为“矛盾型依恋”。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

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的取决于母亲与婴儿的互动。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父亲作用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对子女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造成深远影响。孩子(特别是在童年时期)能够从父亲身上获取支持,那么在成年后,能够进入亲密的婚姻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父亲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男性形象,他的形象会给自己的儿子/女儿树立起“男人应有的样子”,他对待女性的方式也会是孩子学习的模板。研究显示,如果父亲在家中与母亲分担家务,无论孩子性别是什么,都更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女性观;同时这些父亲的女儿长大后的自尊水平也更高,更加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她们的野心也更大,对自我发展的期望更高(Croft,2014)。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父亲对女儿的影响女儿与父亲的关系是第一段与男性建立的关系在选择亲密的对象时会以父亲作为参照物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父亲缺失?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二、罗伯特•斯腾伯格爱的三角理论亲密:靠近并与一个同伴结成亲密的私人关系的感觉,高度亲密的情侣彼此关心,关注对方的快乐与幸福,重视对方,喜欢、信任对方,理解对方激情:关系中“热”的方面,包括性的吸引,基于浪漫、风流、身体吸引和性之上承诺:认知因素,决定与恋爱对象保持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承诺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爱可由三部分中的一个成分或同时由三部分组成无爱:喜爱:亲密痴迷的爱:激情空洞的爱:承诺友情的爱:亲密+承诺浪漫的爱:亲密+激情愚昧的爱:激情+承诺完美的爱:亲密+激情+承诺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三、亲密关系1什么是亲密关系关系: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相依赖亲密关系:两个人的互相依赖性很高时的关系亲密关系的性质了解关心依赖互动信任承诺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2亲密关系的理论(1)进化理论起源——生物进化根源,男性女性差异动物研究(猿、黑猩猩、倭黑猩猩)建立情感联系有利于种族繁殖(2)依恋理论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3)社会交换理论考量回报与成本回报:从关系中获得的任何收益。爱、金钱、地位、信息、物品、服务成本:发生在交往或关系中的消极结果。时间、精力、冲突最大化自己的回报,最小化自己的成本为目标人们一直在留意某个交往或关系中的回报和成本尽管我们不会列出好坏清单,但却是明了期间的成本和收益的关注的是整体结果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3)自我理论Aron(1986)认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实质是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自我的延伸)归因方式资源分配:在分配资源时不分你我共有关系:超越交换关系,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对收益与付出并不关心,他人是自我的一部分,他人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外人”—”自己人”因此,亲密关系的丧失是痛苦的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

超越交换交换在一些关系中比另一些关系更为重要Clark和Mills(1979)区分了交换关系和共有关系交换关系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偶然认识的人之间或业务关系上共有关系通常发生在家庭成员、朋友、恋人之间在长期关系中,互惠模式和交换规则变得很复杂。在非常亲密的关系中,会形成“一体”感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会逐渐将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3亲密关系的发展:自我表露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交谈的一种特殊形式,把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与他人分享隐秘与内心感受的过程,自我表露的五个原因宣泄:宣泄自我感受澄清:进一步了解自己,增强自我觉察确认:通过观察对我们自我表露的反应,了解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和恰当控制:把暴露和隐藏自我信息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关系发展:分享个人信息和信赖是建立并发展亲密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自我表露的原则相互性原则:自己的表露水平与他人的表露水平相对应渐进性原则自我暴露的风险:冷淡、排斥、控制感丧失、出卖亲密关系的退出:降低自我暴露,疏远与他人的关系,逐渐从亲密关系中退出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4亲密关系的维持1相似性与假想相似假想相似:两人所认为的有些方面彼此之间的相似程度,但不同于他们的实际相似程度。夫妻之间假想出来的相似往往比实际更高,并且婚姻满意度也与此有关。假想相似在恋人之间最高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2归因解释与归因:对伴侣作的一些令我们不满的行为作出解释幸福和悲哀的夫妻倾向于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对方的行为。幸福夫妻倾向于将伴侣消极的性违规因为外部、不稳定、非故意的原因不幸夫妻将消极行为归因为内部、稳定、有意的行为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3对关系的承诺与责任4亲密关系中的性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四、人际交往与吸引(一)人际交往1含义: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除信息的交流外,还有情感和态度的交流;沟通主要是指信息的传递,不仅人类有沟通,动物群也存在着沟通现象。交往是双向的,沟通可以是单向的。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不能称为交往。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2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1)零接触:相互作用水平低,两个人彼此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时,双方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彼此双方是完全无关的,谈不上任何个人意义的情感联系。 (2)单向注意:一方开始注意到对方,双方彼此产生相互注意,人与人相互作用开始,一方开始形成对另一方的初步印象,或彼此都获得了对对方的印象。

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

(3)双向注意:但在双方直接的更充分的语言沟通开始之前,彼此对于对方都还处于旁观者的立场,没有相互的情感卷入。(4)表面接触:从交往双方开始直接谈话的那一刻起,彼此就产生了直接接触。但最初的直接接触是表面的,彼此之间几乎没有情感卷入。直接接触是双方情感关系发展的起始点。

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

(5)轻度卷入:随着双方沟通的深入和扩展,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也逐渐被发现。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的多少与情感融合的程度是相适应的。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中度、深度卷入三种。轻度卷入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所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较小,双方的心理世界只有一小部分重合,也仅仅在这一范围内,双方的情感是融合的。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

(6)中度卷入:中度卷入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已发现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同样,双方的心理世界也有较大的重合,彼此的情感融合范围也相应较大。 (7)深度卷入:在深度卷入下,双方已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但不是完全)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也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一般,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这种人际关系深度。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

不存在人际关系双方心理世界完全重合的情况。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情感多么融洽,也无论人们主观上怎样感受彼此之间的完全拥有,关系的卷入者都不可能在心理上取得完全一致。两个人是两个世界,两个理解的基点,两种情感、两种利益的基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二)人际吸引:正向人际关系人们一般喜欢怎样的人?哪些因素影响人际吸引?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1能力与喜欢

能力是否与喜欢成正比?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1)

为什么人们喜欢能力强的人?能力强是有用的,与能力强的人交往能得到更多帮助、信息、资源;人以群分,与能力强的人在一起,能显示自身价值与能力。(2)犯错误效应人们更喜欢能力强又有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的人,而不喜欢完美无缺的能人。女性更喜欢完美的人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2外貌与喜欢

——美丽偏见:美的即是好的外貌与喜欢是否成正比?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1)

人们倾向于对那些迷人的人产生积极反应(2)

为什么外表吸引如此重要?爱美乃人之天性,美貌使人产生积极情感我们与生俱来就有这种偏好构成魅力的因素:面部特征、衣着、修饰、身高、残疾、年龄、眼镜、声音等许多细节,甚至名字为什么人们喜欢外貌美的人?文化对美的标准的塑造和影响:电影中的老少配(电影中出现的男女主人公年龄的差距,男性要比女性大十几岁)产生认知偏见:光环效应、第一印象等;荣耀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3)外貌总能导致喜欢吗?外貌在交往早期起作用,随着交往深入,外貌作用逐渐减弱,其他内在品质作用增强当有人利用外貌达到某种目的时,会导致更不喜欢,或受到更大的惩罚。心理学第五讲爱与亲密关系3邻近与喜欢

——方便,距离是有成本的(1)

邻近性:指个体在住所、教室座位、工作场所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