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来谈近代北方淮军昭忠祠
自同治九年(1870年)以来,李鸿章一直担任北洋直属省长和大臣。作为淮军的总首领,他没有放松对淮军的经营和建设,并在直隶省城保定修建了淮军昭忠祠公所。长期以来,除去拙作《李鸿章与淮军昭忠祠》和衡志义、沈志为的《保定淮军公所初探》一文对其有所论述外,史学界对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基本上没有进行研究。本文拟对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的修建、入祀、管理制度等进行初步探讨。一、可能,建设和修建淮军昭忠祠李鸿章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组建的淮军,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及东西捻军。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淮军主要驻扎于直隶及山东、奉天沿海地区,成为拱卫京师、防守海疆的重要力量,后来又参加了保卫台湾、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及抵抗八国联军之役,在征战中淮军将士多有伤亡。为此,在修建无锡、苏州等地淮军昭忠祠的基础上,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鸿章又在保定修建了淮军昭忠祠公所。修建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修建淮军昭忠祠既遵循了清政府的祀典制度,又可为淮军树碑立传。昭忠祠是清代雍正初年首创的祭祀制度。雍正二年(1724年)上谕指出,自太祖特别是圣祖以来,在征讨三藩之乱、平定西藏、统一台湾等战争中,“师旅之臣,捐躯马革,及守土之官,见危授命者,所在多有。……将士奋勇前驱,亦有殁于行阵者,此皆尽忠报国之臣,朕甚佳之,亦甚悯之。当于京师建立祠庙,春秋妥侑,世世血食。……用以褒崇大节,扬表芳徽,俾远近观听勃然生忠义之心,于治道亦有裨益”。昭忠祠当年在崇文门内修建,雍正七年(1729年)竣工,钦定祠名为“表奖忠勋”,并御书匾额,又规定“将文武诸臣之位,安设正祠,偏将士卒之位,安设两庑”,其祭祀礼仪“均与祭贤良祠同”(卷449.“礼部·群祀·昭忠祠一”P1)。其后,嘉庆帝又诏建各直省府城昭忠祠。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允曾国藩所请,在江西湖口石钟山建湘军水师昭忠祠,在湖南湘乡捐赀建忠义总祠,在湖南平江建忠义祠,并“准其照各府昭忠祠之例,由地方官春秋致祭”(卷452.“礼部·群祀·直省昭忠祠二”P1)。李鸿章步其后尘,认为淮军阵亡员弁“例应于各府城暨阵亡地方建立昭忠祠,设位致祭”。在历任封疆期间,他先后主持修建了无锡惠山昭忠祠(卷7.惠山建立昭忠祠片,P49),武昌淮军昭忠祠(志27.“建置三·坛庙一·附祠祀”[江夏县]P14),以及苏州淮军昭忠祠(卷1.请建淮军昭忠祠折,P5~6)。有此先例,在保定修建昭忠祠便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其次,淮军将领的要求,是李鸿章修建保定淮军昭忠祠的重要因素。中国风俗历来重视对战死忠魂的安葬与祭祀,李鸿章及淮军将领们对此也非常重视。太平天国及捻军平定之后,淮军将领要求在北方剿捻地区、淮军的势力及活动中心直隶修建昭忠祠。早在同治八年(1869年),淮军将领刘东堂为湖北候补知府,曾“购义地于永隆河掩埋忠骨,倡义建淮军昭忠祠”(卷48.“武功传三”P9)。同治十二年(1873年),盛军在直隶青县马厂购置民田,作为义冢,后又提出为盛军建祠,盛军将领周盛传在上李鸿章的《盛军建祠请奏禀》中不无伤感地说:盛军弁勇“随征驻防先后二十余载,积劳病殁,归骨无期,情事至为可悯”(卷9.盛军建祠请奏禀,P8)。其后,总统盛军周盛波又提出“集捐在保定省城建立淮军昭忠祠,将历次阵亡伤亡及积劳病故员弁兵勇设位入祀”,并请求李鸿章上奏(卷62.保定请建昭忠祠片,P38)。对部将的这些要求,李鸿章深表同情,坚定了他修建保定淮军昭忠祠的决心。第三,修建保定淮军昭忠祠也是李鸿章在直隶发展淮系集团势力、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需要。李鸿章因有淮军以自重和显荣,淮军将领也因有李鸿章而得到荣誉地位及身后的褒谥祭典。李鸿章在各地修建义阡享堂、昭忠祠、公所、会馆,编修《昭忠录》,为部下撰写墓志铭、神道碑,是他维系和发展淮系集团的重要手段。在他的奏摺中,保留着不少为淮军旧部请求死后卹典、修建专祠、袝祀淮军昭忠祠、国史馆立传的奏折(片)。他正是用这些手段,来加强淮系集团内部及后代的乡土意识、宗族观念及地域情结,使他们对自己更加感恩戴德和崇拜,增强他们的凝聚力,扩大淮系集团的影响。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说,“凡人生相聚,死相恤,死之恤也愈厚,则生之聚也益坚”,他引用管子“轨里连乡之制”的说法,认为“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则军法在其中矣”,“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天下莫之能御,则所及者远矣。后世召募乡勇,殆师其遗意焉。粤捻之兴,扰乱彳扁南北,治之者曰楚军,曰淮军,皆用乡人以治四方之事。”他在直隶省城保定购地建安徽义阡享堂,实为祭祀淮军将士,“今义阡之设,推古人族葬之法,以联乡里之情;而享堂之设,又推国家昭忠之意,以慰英毅之魄。……予既重乡人之笃谊,又伤夫将士之致命,遂志而不及见大功之成也”(第2册.李鸿章.安徽义阡享堂记,P9~10)。总之,各地淮军昭忠祠的修建,不但向世人展示了李鸿章及淮军的政治力量,也反映出李鸿章与淮军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是李鸿章登上政治巅峰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第四,李鸿章在保定修建淮军昭忠祠公所,也与保定的皖人势力及安徽义地有关。皖人在直隶(保定)任高级官职,始于乾隆年间方观承任直隶总督,此后,他们相继在保定购置了四处义地。一是南门外纸坊头义地20.8亩,为方观承购置;二是东门外丁家园义地45亩,为咸丰年间吴廷栋任直隶按察使时与清苑(直隶首县)知县丁学易(安徽怀宁人)购置;三是南门外八里庄义地124.3亩,为同治年间直隶按察使张树声与周盛波等购置;四是西门外土桥义地155.3亩,为李鸿章倡率淮军各营陆续捐置(第2册.李鸿章.安徽义阡享堂记,P9~10);(P67~68)。以上义地,使淮军将士有了安葬之所,但众多眷属、淮军官兵至保定也需要一个寄托哀思的祭祀之所。李鸿章正是在此背景下,在保定修建了淮军昭忠祠,使昭忠祠与义地相互依存。二、淮军昭忠祠建筑的布局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的修建,源于淮军在保定建义阡享堂。同治年间,李鸿章有感于自军兴以来,特别是剿捻之役,“淮军之力为多”,遂由安徽同乡捐银,命候补道叶伯英、总兵叶志超在保定城西土桥邨卜得一块44亩风水之地,“缭以周垣为享堂,以祀淮军将士之死事者,为屋以停旅木亲之可归者”。义阡享堂于同治十一年落成,李鸿章写了《安徽义阡享堂记》以记其事(第2册.李鸿章.安徽义阡享堂记,P9~10)。光绪十四年五月初十日,李鸿章上《保定请建昭忠祠片》,申明自同治四年(1865年)后淮军北上平捻,多有伤亡,后来办理海防,拱卫畿疆,仍多淮部,请求在直隶省城保定由淮军将士集资捐建淮军昭忠祠,以祭祀淮军平捻和后来防守海疆战死及积劳病故的将士,“凡阵亡伤病文武员弁兵勇分别正祀袝祀依次列入,庶足妥侑毅魄,激劝方来”,“以彰义烈而励戎行”(卷62.保定请建昭忠祠片,P38~39)。清政府允准后,李鸿章派盛军将领卫汝贵、贾起胜选定保定城西南隅西大寺附近兴建。李鸿章独自捐银15000两,淮军将领刘盛休、周盛波、周馥、叶志超等也各捐银3000两到50两不等,总计64人捐银55000余两1,光绪十七年(1891年)基本竣工,将其定名为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习惯上称为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坐落于保定城内西南角(现保定市体育场对面),在直隶总督衙署西南约一华里处,其西面、西南及南面半华里处是保定府城城墙及护城河。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用青砖灰瓦建成,分为中、东、西三路和公所部分。主体建筑即昭忠祠、戏楼属徽派建筑,布局严谨,并有大量精美的彩绘与雕刻,应是安徽工匠修建的。公所部分属北方建筑风格。中路高大宽敞,西路建筑稍低于中路,东路及公所属附属建筑。在中路与西路之间有一条宽约三米的南北甬道相隔,这既体现出在祀典制度上的等级之分,又使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并能预防火灾,故有人称此甬道为“防火道”。现在,这座建筑群基本上保存着原来的格局,现存楼堂房廊近百间,南北进深约八十米,东西广约五十米,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淮军昭忠祠公所中路从南到北,依次有大门、二门、戏楼、总祠等主体建筑。大门的整个墙面高约十米,宽约25—30米,全部用大型青砖磨砖对缝的工艺建成,造型为美丽的马头墙,至今仍坚固美观。大门为汉白玉雕刻拱券式,两侧各有一座小门,拱券上方靠近顶部为一竖式长方形镌刻建筑物名称的墙匾,在淮军昭忠祠时期应嵌有竖式“敕建淮军昭忠祠”几个大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死后,直隶总督袁世凯上奏请求在省城保定为李鸿章修建专祠(卷首.袁世凯.天津奏建专祠疏,P40),清廷允准后,淮军昭忠祠改为“敕建李文忠公祠”(这几个大字至今保留)。民国《清苑县志》记载:“李文忠公祠(淮军公所,祀清总督李鸿章)”(卷1.“建置·坛庙”P36)。这些记载与昭忠祠的匾额相吻合。拱券式大门外有石兽一对作为镇祠兽。整个大门外的建筑给人一种高大巍峨、庄严肃穆之感。进入大门后是一天井式院落,据部分老住户回忆,东侧是一座琉璃瓦盖顶的御碑亭及御制石碑,“文化大革命”中均被砸毁。中国古建筑讲究对称,京师昭忠祠也有“左右御碑亭各一”的记载,由此推测,西侧也应有一座御碑亭及石碑。御碑亭北面为二门,属过厅式建筑,六柱五间,并有左右配房各两间,前面的轩廊与东西两侧的走廊相通,屋顶为青砖灰瓦盖顶,屋脊采用“透风脊”,并有美观坚固的砖雕。东西两侧的山墙也采用错落美观的徽式标志性的马头墙,并与西路的马头墙处在同一平行直线上,更增添了徽式建筑之美。过二门后可进入戏楼。戏楼是每年春秋二祭及正月团拜公祭后,淮军同寅及安徽同乡演剧开筵之所,是淮军昭忠祠公所的重要建筑,其建筑格局、结构、样式与北京安徽会馆中的戏楼基本相同2,为对称方型,坐南朝北,东西和北面为六柱五间二层,南面有戏台,并有宽敞的大厅。戏台两侧的楹柱上,镌刻着近代学者、曾任李鸿章幕僚的安徽桐城人吴汝纶(字挚甫)题写的楹联3。可供几百人看戏和开筵的戏楼,平时可租出供皖人和其他人员喜庆宴饮,在晚清是保定较好的娱乐场所。出戏楼可进入后面的总祠。总祠是列祀(正祀)同治四年后淮军平捻时阵亡、伤故将士的殿堂,他们是整座昭忠祠主要祭祀的人员,一般生前职衔较高、死后清政府允许建立专祠的人才能享此“殊荣”。正祀将领各按生前职衔及赐谥封爵的高低而供奉大小不同的神牌,以供地方官员、淮军将士、死者家属及各界人士瞻仰祭奠。总祠中部的楹柱上,镌刻着吴汝纶题写的气势磅礴的总祠联:生为人杰,没乃鬼雄,浩气拱神京三光争曜;白骨成灰,丹心不死,义声与淮水万古长流。3总祠有正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房前有卷棚和走廊。总祠院落东侧中部有一圆形拱券门,穿过拱券门可进入东路。拱券门外侧的垂花门为砖木结构,雕刻非常精美。东路现存几间房屋,有些建筑可能在1949年后被拆毁。昭忠祠西路是与中路对称的建筑,可由前面的大门进入,分成两个院落,是正祀、袝祀淮军将士的地方。第一进院落为过厅5间,东西厢房各3间。第二进院落为北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这5间北房高大宽敞,此即“大祠”。大祠也是正祀淮军将领的地方,中部的楹柱上悬挂着吴汝纶题写的楹联。在西路第一进院落西厢房的西廊壁上,至今还保存着一通《淮军昭忠祠公所善后章程十六条》的碑刻,记载了这座昭忠祠公所的修建情况、管理制度,入祠人员的标准等(P63~68)。第一进院落东厢房的东廊壁上,至今也保留着一通《建立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捐资文武衔名》的碑刻,刻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九月,记载了捐资建造祠所人员的姓名、职衔、银数1。昭忠祠公所内还应有“生息产业及安徽义地各产业”的碑刻(P68),但尚未查到。在西路的两进院落中,散乱地放置着三块青石断碑及两个碑座,其中两块断碑为一块碑的上下两部分,碑文为光绪十四年五月李鸿章向清廷上《保定请建昭忠祠片》的原文,以及清廷的批文。另一块断碑的碑文与此相同。为什么在淮军昭忠祠会有两块内容相同的碑,这两块碑是否为大门内东西两侧碑亭中的石碑,尚待查考。在淮军昭忠祠中路总祠、西路大祠北侧,另有几进小院落,此即淮军公所。公所亦称会馆,这是淮军同仁致祭或举行其他活动时的公聚之所,也是皖人及外省人路过保定时的短期居住之所。公所的大门上也是吴汝纶题写的门联。公所房屋的高度、进深都不能与昭忠祠建筑相比,建筑风格亦迥然不同,这些房舍至今也保存完好。公所附近另有两进院落,应是祠所管理人员的办公之所。总之,淮军昭忠祠公所体现了南北合璧的建筑风格。三、淮军昭忠祠附祀保定淮军昭忠祠是在淮军后期修建的,入祀人员要多于其他淮军昭忠祠,袝祀人员除去阵亡兵丁之外,还有剿捻之后病逝的淮军将领。遗憾的是至今未能查到保定淮军昭忠祠入祀人员的名单。不过,在《淮军昭忠祠公所善后章程十六条》中明确规定,昭忠祠“列祀自同治四年以后淮军剿捻阵亡、伤故将士;同治九年以后分调淮军来接海防,间有在北洋积劳病故入祠袝祀者,因其先在淮军著有劳绩,是以奏明袝祀。其余北洋各营未与剿捻之役者,虽在海防积劳病故,如非奏明有案,不得袝祀,以清界限而符原奏”(P64)。以后列祀袝祀的淮军将士,基本上是按这一标准执行的,在李鸿章的奏折等资料中,我们仍然可了解到大体情况。列祀即正祀,是淮军昭忠祠祭祀中享受高标准的将领,其神牌被安放于总祠、大祠等显著位置以供祭祀。按此标准,保定淮军昭忠祠列祀的淮军将领应有:记名提督广西右江镇总兵张树珊、唐殿魁,副将刘登朝、郭有容、都司马寿文4,湖南提督杨鼎勋5,记名提督陈振邦、总兵衔副将刘正同、游击衔都司鲁朝斌6,提督衔记名总兵方有道、守备袁正泰7,记名总兵张遵道8,记名提督胡良作9,记名总兵胡家让10,副将加总兵衔周行发11,提督衔胡克让12,总兵程广和13,总兵衔副将尹昌景和副将龚兴祖14,总兵衔副将郭文武、副将姚长庚、曾文益15,提督曹仁美、总兵谢连陞、王定祥、记名提督吴崇国、总兵袁光明16,五品衔江苏候补知县黄振楚、副将刘斌等17。提督刘盛璋于同治八年“率兵驻防直东,卒于军”(第4册,P3393),应能列祀。总兵衔张佩芝“历剿发捻有功……同治十二年在营伤发病故”,李鸿章“奏请旌血卩”(卷232.“人物志·武功”P22),他也应列祀。袝祀也记为附祀,是昭忠祠祭祀中较低的一种。保定淮军昭忠祠袝祀的淮军将士,其条件一是参加过平捻之役阵亡的兵丁,二是参加过淮军平捻,同治九年后参加过防守海疆的将领。对于北洋各营未参加平捻,但在海防积劳病故,如经奏明,亦可袝祀。符合以上条件的将领,包括刘铭传、李昭庆、吴长庆、周盛波、周盛传、唐定奎。一般地说,淮军将领必须由李鸿章上奏,清廷批准后方能袝祀。据笔者察考,这样的人员,包括赵长发(卷38.“人物志·武功”P13~14)、李胜、吴毓芬、徐道奎,他们都由李鸿章上奏,可以袝祀于保定及各省淮军昭忠祠(卷69.李胜请血卩片;卷74,再请优血卩吴毓芬片,徐道奎请血卩片);(“军务·人事”,第41辑,P735,P681~68;第42辑,P531~532;第43辑,P139~140,李鸿章关于以上4人的折片及石朱批),郑国魁可袝祀于苏州程学启专祠及无锡、庐州、直隶淮军昭忠祠(“军务·人事”,第40辑,P78~80),阮炳福“附祀程学启专祠、淮军昭忠祠”(“军务·人事”,第41辑,P365~366),徐文达、张树屏经奏准可附祀各省淮军昭忠祠(卷69.徐文达请附祀片,P29~30);(第55册,卷291.P871);(卷71.张树屏请血卩折,P40~43);(卷296,P928),潘鼎新、刘瑞芬附祀于淮军昭忠祠(卷63.潘鼎新请祀昭忠祠折,P30~32);(卷259,P479);(卷74.刘瑞芬请付史馆折,P41~42);(卷312,P60),并非出身于淮军的提督衔记名总兵刘祺也可“附祀淮军昭忠祠”(第42辑,直隶总督李鸿章片,P184~185)。除以上将领外,丁寿昌、吴毓兰、黄桂兰、朱焕明、苏得胜、吴育仁、王孝祺、章高元(第4册,P3394~3398)、戴春林(卷233,“人物志·武功”P15),以及丁德昌、骆国忠、郭松林(卷47.丁德昌请血卩片,P19~20;卷22.骆国忠请血卩片,P6~7;卷37.郭松林请血卩折,P14~15)、刘克仁、郑国榜、刘东堂、吴秉权、王德成、张光亮、潘国扬、潘鼎立、王占魁、周志本(卷48.“武功传三”P5~31)、宋先聘、李先谟、程守沛、段先春、朱先民、赵延训、程孔德、彭克勤、李大霆(卷48.“武功传三”P1~15)等也应衤付祀于保定昭忠祠。1900年在天津殉国的直隶提督聂士成应是较晚能正祀或袝祀的淮军将领,在剿捻战争中阵亡病故的淮军兵丁也可袝祀。保定淮军昭忠祠入祀人员的神牌样式,根据《淮军昭忠祠公所善后章程十六条》的规定,要按清廷礼部公布的则例、尺寸制作,以后如有续入衤付祀者,由各营查明其职衔、营名、籍贯,文移祠中总理知会值年照式制牌。各家不得私自送牌、上龛,更不能任意逾制制造大牌,有乱体制(P64)。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记载,入祀人员的神牌“正面各依官职之大小序定位次,兵丁安设两旁”,有官职者每人可以有一神牌,无官职兵丁可以50人合一牌位,镌刻姓名,设龛致祭(保定淮军昭忠祠的设龛位置不会如此紧张,每名袝祀兵丁应能有一神牌)。保定淮军昭忠祠的祭祀制度,一是官方祭祀,即按礼制,“照各府昭忠祠之例,由地方官春秋致祭”,祭祀仪节“与直省祭贤良祠同”(卷452.“礼部·群祀·直省昭忠祠二”P1;卷451.“礼部·群祀·直省昭忠祠一”P1)。所谓“春秋致祭”,即“岁以春秋仲月诹吉,遣官致祭”(卷449.“礼部·群祀·昭忠祠一”P1),每年二月和八月,选择吉日,由府县官员亲来昭忠祠上香祭祀,入祀官兵的亲属后裔亦可参加。京师昭忠祠的祭品为前正殿七案,后正室五案,两庑各三案.(卷449.“礼部·群祀·昭忠祠一”P1),淮军昭忠祠的祭品应与此相同或低于此制。二是淮军同寅的祭祀,包括春秋二祭及正月团拜,祭祀结束后还要演剧饮酒赴筵以联络感情。这种祭祀类似于家族祠堂祭祀,更能体现出淮军的地方性和集团性。三是日常祭祀,主要有每日香灯、朔望香烛、逢节纸锞供品等。按保定淮军昭忠祠的祭祀制度,每日早晚要由司祠燃点香灯;每月朔望由总理及正副值年轮流进香;每逢节令要焚烧纸钱、摆设银锞及点心、水果、肉食等供品。此外,皖籍人士、入祀人员的家属子弟及其他人员专程或经过保定,也可随时祭祀(P65~66)。四、第三,银钱管理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于《淮军昭忠祠公所善后章程十六条》(以下简称《章程》)中。该章程是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建成后,光绪十七年七月由保定营务处会同淮军各统领公议,李鸿章批准,同年十月刻石于此并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点。首先,昭忠祠公所的人事管理制度。《章程》规定,昭忠祠公所仿照保定两江会馆章程,设总理一名,由在直隶的安徽籍有文武职分的实缺候补人员且职务较高者中遴选,总管祠所一切事务。设正印、佐职各二员,称为正、副值年,每年秋祭时在安徽同乡候补正佐各员中公议推选,轮流掌印,也可派两江会馆安徽值年或其他人充任。以上人员如补授或署理官职而离开保定,要公议另选接替人员,“毋许私相授受”。新旧人员交接时,要将银钱、账目、文契、折据等与司祠一起照账点交,不能稍有亏短(P65~66)。第十六条规定,“总理、值年均有经管银钱之责,有稽查祠事之权”,应公正廉明,如“有徇情挪移、侵蚀冒销等事,应准同乡同寅揭禀,分别撤换罚赔,以重公项而免废弛”(P68)。除总理、值年外,昭忠祠公所还设司祠一员,“择安徽士人谨愿可靠有家属者充之,祠中一应诸事皆归其经理”,包括对长班夫役的管理,对屋宇、戏楼的检查,对灯彩、陈设的保管收藏。如不胜任,“即由总理、值年辞退另延。如果勤慎将事,秋祭时公议,仍准蝉联接管”。昭忠祠公所另雇长班夫役10名,负责巡更、看门等事务(P65)。其次,祠所的银钱管理。《章程》规定,祠所每年正月团拜及春秋二祭的祭品、演戏、席资等费每次只准用银200两,“不准多支”。早晚香灯、朔望香烛、逢节纸锞供品等杂费津钱贰十千文(应为每月)(P65)。又规定祠所岁修经费及司祠、长班夫役的薪水等,由淮军行营银钱所拨湘平银3万两,存天津汇丰银行生息。不足之数,由盛军在天津小站屯垦的五处苇地共六千余亩移交祠所作为永远产业的苇课收入中支付。盛军将领将每年苇课收入银两移解祠中总理、值年时,由值年回明总理公同拆封,择殷实可靠商典寄存,不准私存寓所。需用时由值年书票,凭折支取。所存银钱每月要互相检查,年终时由值年折报总理核明转报,并于正月团拜时,将上年出入各款另具清册,张榜祠墙公阅。以上收入如有余款,应提存作本生息。如有额外及紧要用款,要禀请李鸿章核实才准动支。淮军文武各大员参与捐款修建祠所,以后其子弟路过保定入祠致祭,可以查考账目。如总理、值年紊乱规条,越例徇私,准其揭禀(P65~67)。第三,祠所物品及戏楼、公所的管理。《章程》规定,祠所内置备的各种器具及铺垫、灯彩等皆载入清册,存于值年和司祠处,并立粉牌悬示祠中,随时查点,以防遗失。如遇公局铺用,司祠应当晚点收,倘或短少,应回明值年查究,如不回明,事后查明由司祠赔偿。祠所一切器物概不外借,如司祠徇私外借,查出立即辞退。凡有喜庆等事借用祠所演剧开筵,要酌收香资一千到八千文,年终时由司祠呈报值年入账。不准在祠所从事赌钱等事(P67)。关于公所,《章程》规定,“祠所后另建屋宇,原为淮军将士致祭时公聚之所,无论外省、皖人、现任、候补及旅游斯土者,概不得租借久住,如有徇情私借私租者,查出议罚”(P65)。第四,对保定周围安徽义地的管理。《章程》规定,保定附近的四处安徽义地,过去由两江会馆安徽值年经理,现在由昭忠祠公所正副值年代管。正副值年要按章程管理,用款各归各账,不能与祠所账目相混(P67~68)。五、从社会管理看,传统文化是推定淮军昭忠祠私家车的主要构成之一1901年李鸿章病逝后,保定淮军昭忠祠改为李文忠公祠,中路的总祠即供奉李鸿章的神牌,原来正祀的淮军将领的神牌应移到大祠,这是保定淮军昭忠祠祭祀形式的一大变化,也是它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辛亥革命后,保定淮军昭忠祠失去了官方祭祀,其地位每况愈下。民国二十年前后,淮军昭忠祠公所为清苑县立第一小学校校址(卷3.“教育·清苑县各级学校调查表”P5)。尔后则逐渐变为民居,近几年整个建筑群有二百多家住户正逐步迁出,保定市正规划保护整修这一重点文物。从淮军昭忠祠公所的兴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的修建,帮助李鸿章维系和巩固了淮系集团势力。李鸿章以乡土宗族等观念,大量任用淮军人物及皖人以发展淮系集团实力,盘旋在他周围的人员,大半是淮军出身或安徽大小同乡。在他的奏折中,就保留着将一些候补的淮军将领留在直隶“分别备补”的奏片18。据后人回忆,当时合肥城乡民众多有步行二千余里来直隶投效李鸿章者,李鸿章都尽量任用(第1辑,P139)。他自己也承认,“同治中某移督畿辅,僚吏之在官者,将率之在军者,吾郡人为多”19。同时,李鸿章尽力为一些属于他及不属于他管辖范围的淮军病故官员将领请求赐谥封爵。正是用这些手段,使李鸿章达到了巩固自己地位,维系淮系集团利益,发展淮系集团势力的目的。其二,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是淮军盛衰的历史见证。该祠所修建于李鸿章的政治地位扶摇直上之际。此时的保定,从活动场所来讲,既有两江会馆,又有淮军公所。从军政机构和人员来讲,上有位高权重的总督,下有一批皖省官吏,还有淮军营务处,包括莲池书院山长吴汝纶亦为皖人,诚可谓淮军及皖人在保定及直隶的势力达到了全盛时期。但数年之后,一由于能征惯战的宿将刘铭传、周盛波(1888年)、周盛传(1885年)等相继凋谢殆尽,二由于败于甲午和庚子,三由于总首领李鸿章的撒手归西,四由于后起将领聂士成等也战死沙场,使淮军失去了政治依托、得力将领及军事实力,完全失去了昔日雄风,基本上已不复成军。李鸿章的病逝和淮军的衰败,直接影响到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祠所内的主要事务失去了决策者,必然使祭祀、管理逐渐废弛。这与杜春和所讲的北京安徽会馆在庚子之后,“因遭受侵略者的破坏与失去李鸿章的依助,从而步入衰败时期”的变化如出一辙(P159)。其三,淮军共修建了无锡、武昌、苏州、保定、巢湖、天津、台湾等七处昭忠祠,而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最具代表性。从建筑规制和占地面积来看,此处应是首屈一指的;从入祀、袝祀人员之多来讲,根据淮军后期主要在北方活动的事实来分析,这一点应是确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子束混合设备电源模块调整考核试卷及答案
- 木片切割去水分干燥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铁路专业面试题目及答案
- 第二节 城镇合理布局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07选修4城乡规划-中图版2004
- 第一单元第一课《画中有话:最可爱的人》说课稿 2024-2025学年岭南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Unit 4OnorNo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新世纪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二章 交变电流 第02节 交变电流的描述说课稿 粤教版选修3-2
- 2025年传染病培训试题及答案
- 文旅地产融合发展模式与2025年旅游度假村项目开发研究报告
- 临床技能培训测试题及答案2025版
- 烟草香味化学
- 院感培训试题及
- 电气照明系统课件
- 临时用水施工专项方案
- 北京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
- GB∕T 9286-2021 色漆和清漆 划格试验
- DB35∕T 1844-2019 高速公路边坡工程监测技术规程
- 720全景照片制作方案及发布流程
- 工作责任心主题培训ppt课件(PPT 26页)
- 除尘器基础知识培训资料(54页)ppt课件
- 完整解读新版《英语》新课标2022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