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试卷(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3)《过秦论》中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青青子衿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礼记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⑤.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写法:衿、壹、报怨。2.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明清之际,我国小说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即支配着人物命运及其结局的,不是生活本身的规律性,而是某种封建的观念,。因而无论是小说的情节或是人物的命运,最后都必须屈从于这种观念,而拼凑成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红楼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只是写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①诸如因果报应的善恶观念,或是科举名教观念②而且更超出了那种因果报应的浅薄观念,写出了这个家庭之所以衰败的历史必然性③其中“人情小说”一支发展尤其迅速④这种使生活屈从于观念的倾向,即使在当时比较优秀的作品中也难于幸免。⑤但在这时期涌现大量作品中,往往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病A.⑤③②④① B.③⑤①④② C.⑤③①④② D.③⑤②④①(2)上海某区正在举办华人女建筑师作品设计展,海报宣传语中用词恰当的一处是()在这七月流火的盛夏【A】,我们共同聚焦当前建筑界这一股清新潮流。从这五位女性建筑师的美轮美奂的设计方案中【B】,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那样一股力量的涌动。那股别树一帜的力量不受约束【C】,在纵横交错的楼板间肆意流淌,用或温婉或张扬,或低吟或高亢的方式,宣告着女性建筑师的力量,女性建筑师的主张。你可以对其高度赞扬,抑或不赞一词【D】,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作品都宣示了——女性力量不应该被定义。女性应该定义力量。【答案】(1)B(2)C【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由前文“我国小说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知,接下来以“其中‘人情小说’一支发展尤其迅速”承接,形成种属关系,故③为首句,据此排除AC;紧接着承接上文的“明清之际”,写“在这时期……”,其中代词“这”指的就是“明清时期”,故次句为⑤;⑤句结尾为“往往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病”,①句“诸如因果报应的善恶观念,或是科举名教观念”正是对这种弊端的举例,故⑤①相连,据此排除D;④句中“这”指代①句中“因果报应善恶观念,或是科举名教观念”,故①④相连;②句中“而且”表内容上的递进,故④②。综上,正确排序为:③⑤①④②。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此处形容盛夏之炎热,错误。B.美轮美奂:多用于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此处形容设计方案,对象不妥,错误。C.别树一帜:形容与众不同,另成一家。此处形容“不受约束的力量”,正确。D.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这里望文生义,用成了“高度赞扬”的反义词,错误。故选C。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小说描写中的“风景”,是小说叙事中的细部元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景色、背景、环境及空间指涉的状态,是人为加工、记录和描绘叠加起来的景观及其独特存在。风景收录于人的眼中也投影到人的心灵底片,成为主体情感与精神的镜像。作家书写风景的过程,是与自然相拥、交融,实现叙述本体意义重构的过程。当然,也是在自然中发现自我、认知自我、确认自我甚至是净化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风景描写是作家灵魂的勘探仪,发现了怎样的风景、如何呈现风景、表现出与风景怎样的胶着度,是阐释作家精神向度和人文情怀的重要参照物。风景描写同时也是我们触摸作家的心灵脉搏、与其完成灵魂共舞的诗学路径。当我们与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在这条小径相逢、相拥时,风景描写便可能达到审美至境。在任何时代,风景都是文学文本中无可替代的叙事要素,风景描写的“流失”,不仅意味着叙事的缺憾,同时也是人类放逐自然、走向孤独、失去精神和灵魂伴侣的危途。(摘编自张学听《书写能触摸到时代气息的“大风景”》)材料二:如何写风景?刘勰给出了答案:“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又说:“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刘勰从他所处的时代和文学发展状况出发,对于如何写风景给出了“绘形描声”的答案。随着时代、文学的发展,风景描写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变化最为明显。与诗歌和散文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擅长写景,其风景描写大都比较空疏和呆板。这是中国古典小说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它们大都出于讲述需要,风景描写退居于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背后。现代小说综合了诗歌、散文风景描写的特长,开始吸纳风景描写。这是现代小说有别于古典小说之处。老舍在风景描写上卓有创见,他指出了风景描写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把风景描写从背景中独立出来,使之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老舍认为,风景描写能使故事更鲜明更明确,同时,风景描写与故事本身是天然长在一起的,不可分割。老舍关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论述,是风景描写的重大突破。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来讲,写风景不是照相式地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摄影取形,而应该像刘勰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以人物的情感为写景的出发点,把风景描写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中国古典小说写景,讲究从“看”出发。茅盾认为,一段风景描写,如果只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欣赏去描写,那么风景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点缀。而如果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出发,去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那么风景描写的价值和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这是中国小说关于风景描写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它和西方小说中风景描写更倾向照相式的呈现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另外,风景描写还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描写为作家笔下人物的性格、命运提供了重要表现力,正因为有了风景描写,各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才能构成和谐的统一体。风景描写不仅是文学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景观,而且和创作主体的价值观念紧密相连,也是对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摘编自周新民《风景描写:根植于山乡巨变与民族文化》)材料三:风景描写具有有机性。所谓风景描写的有机性,就是在进行风景描写时,要充分地建立它与小说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需要风景描写时,才能进行相关的风景描写;风景描写是小说文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鲁迅名篇《故乡》的开头:“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无论是天气的“阴晦”,还是那“呜呜”响着的“冷风”,抑或是“苍黄”的天空与“萧索”的荒村,所有故乡冬日景象的描写文字,都精准地切合于第一人称叙述者那无比悲凉的心境。所谓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相反地,同样是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我们就很难找到风景描写的话语。因为如此一种日记体与情绪感的小说,根本不需要风景描写。由此可见,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摘编自王春林《风景描写要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3.材料一中加点字“勘探仪”在文中的意思是。4.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郭晓平:“风景话语打造的背后,是重塑现代主体—一‘人’的诉求。”B.余秋雨:“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C.龚自珍:“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D.齐格蒙特·鲍曼:“如果花园要使自己超越自然力量的法则,那么园丁的塑造意志便不可或缺。”5.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行文思路。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只有被作家收录眼中并经过加工、记录和描绘,才有可能映照作家的情感与精神。B.有意识主动进行风景描写并凸显其独立价值和意义,是中国现代小说有别于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体现。C.以小说中的人物为观察视角,重在体现其对风景的主观感受,是中国小说风景描写最显著的民族特色。D.作家不会无缘无故进行风景描写,因此小说中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7.阅读完本文后,小墨同学打算针对风景描写只是小说“修饰性闲笔”的观点写一篇驳论文。请结合三则材料,帮他列出要点。【答案】3.风景描写是阐释作家精神向度和人文情怀的重要参照物。4.B5.首先通过刘勰“绘形描声”描写风景的方法总结古代文学描写风景的方法;接着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和思想去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小说描写风景的方法;最后总结风景描写是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特色的作用。6.D7.①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是小说有机组成部分;②风景描写有利于人物的塑造。【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材料一“风景描写是作家灵魂的勘探仪,发现了怎样的风景、如何呈现风景、表现出与风景怎样的胶着度,是阐释作家精神向度和人文情怀的重要参照物”可知,“勘探仪”就是指风景描写,它是阐释作家精神向度和人文情怀的重要参照物。【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小说描写的“风景”中有作家的“人”的影子。A.“是重塑现代主体——‘人’的诉求”与材料一“风景描写同时也是我们触摸作家的心灵脉搏、与其完成灵魂共舞的诗学路径”一致,能够作为论据;B.该项强调自然之美是人难以描摹的,与材料一观点不相符;C.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风景与“人”有关,能够作为论据;D.“园丁的塑造意志”强调了作家在风景描写中的重要作用,能够作为论据。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1节第一部分,结合“如何写风景?”“刘勰从他所处的时代和文学发展状况出发,对于如何写风景给出了‘绘形描声’的答案”可知,第一部分通过例举刘勰“绘形描声”描写风景的方法从而论述了古代文学中描写风景的方法。第2—4节第二部分,结合“老舍关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论述,是风景描写的重大突破”“茅盾认为,一段风景描写,如果只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欣赏去描写,那么风景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点缀。而如果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出发,去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那么风景描写的价值和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这是中国小说关于风景描写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它和西方小说中风景描写更倾向照相式的呈现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另外,风景描写还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知,第二部分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和思想去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小说描写风景的方法。第5节第三部分,结合“风景描写不仅是文学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景观,而且和创作主体的价值观念紧密相连,也是对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可知,第三部分总结风景描写的作用,是对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D.“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错。原文只是说“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但不能由此推出“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这还与作家的审美与描写能力有关。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确针对观点是“风景描写只是小说的‘修饰性闲笔’”;其次注意是“驳论文”;“结合材料,列出要点”就是要结合文中的观点列出批驳要点。结合材料二第二段“老舍在风景描写上卓有创见,他指出了风景描写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把风景描写从背景中独立出来,使之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老舍认为,风景描写能使故事更鲜明更明确,同时,风景描写与故事本身是天然长在一起的,不可分割。老舍关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论述,是风景描写的重大突破”可知,风景描写具有独立价值和意义,它与小说叙述相融会,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二第四段“风景描写还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风景描写为作家笔下人物的性格、命运提供了重要表现力,正因为有了风景描写,各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才能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可知,风景描写有利于人物的塑造,能使人物性格和环境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二)(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一个村庄的半径丘脊梁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②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葬葬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③在我的记忆中,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八土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都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泗庙代销店买肥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表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④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⑤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泗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三千多步?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这太让我感到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⑥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⑦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⑧好在还是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打着赤脚,有的穿着草鞋;有的身着长衫,有的头戴礼帽;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原因是蒋山人在那修了多年码头;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原因是多个蒋山装修队在这专事仿古装饰;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原因是有个蒋山名人曾在那里生活了七八年。⑨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⑩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拉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些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⑪我在蒋山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有三十多年,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⑫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8.第③段画线句语言极富表现力,给读者印象深刻,请对此加以赏析。9.第⑦⑨段作者两次想到自己的曾祖母,分析其在文章构思中的作用。10.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中“村庄的半径”的具体内涵。11.作者笔下的蒋山,与《乡土中国》中的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相比,在“居住方式”“工作生产”“人际交往”“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已发生变化,请任选其中两个方面,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其变化。【答案】8.①运用排比,列举三个生活场景,反复强调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②用语略带夸张,“翻山越岭”“忙碌了大半天”“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而实则地方并不大。③善用动词,表现活动丰富,而实则活动的空间并不大。使得童年的印象与实际情形之间反差强烈。④画线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读来让人印象深刻。9.①第⑦段承接上文作者成年后认识到家乡生活空间的狭窄,以曾祖母一生没有离开蒋山,生活半径只有可怜的六百米,来感叹传统社会中的人们生活的单调和苍白。②第⑨段写曾祖母通过外出的蒋山人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从曾祖母的角度侧面表现蒋山人没有被空间限制,他们走出山沟沟,拓展了生活的半径。③两次想到曾祖母,形成对比,蒋山虽小,但蒋山人却勇于突破,敢闯敢干,思想开化。既表达了对蒋山人的赞美之情,也为后文思考蒋山与蒋山人的关系作铺垫。10.①村庄的半径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这个空间很小。②村庄的半径还是一份童年的记忆、精神的影响与情感的牵挂,无论人们走到哪里,直到生命的尽头,这些都是成年人心灵的养分;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延长而不断扩大。11.①“居住方式”: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附着于土地,安土重迁;蒋山的村民们虽然也是熟人聚居的形态,但也开始逐渐分散居住于更远的地方,湖南、北京,甚至是定居国外。②“工作生产”: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蒋山的村民们,如曾祖母,也是如此,但有更多的人为了经商、读书、谋生走到外面的世界,从事多种行业。③“人际交往”: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重视礼治,尊敬长者;蒋山的村民也保留了这一传统,从外面回来的人都会主动看望村里最年长的曾祖母,但交流的主要内容是祖母向外出的人学习,更新传统观念。④“文化观念”: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尊重传统,思想保守;而蒋山的村民更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他们勇于闯荡,敢于迎接变革。【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句中,分别叙述了“我”与小伙伴上山寻找山珍、“我”陪曾祖母步行回娘家、“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酒庙代销店买肥皂这三件事,并且三句话句式结构基本相似,可知是用了排比的手法。而作者之所运用排比,是为了强调突出“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都没赶上中饭”“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从而说明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照理来说,“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是不可能让“我”这么累的。但画线句中,作者用“翻山越岭”“忙碌了大半天”“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等较为夸张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时间描述,充分强调“累”与“远”,使得童年的印象与实际情形之间反差强烈。同时,也使得语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读来让人印象深刻。【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者在第⑦段和第⑨段都写到了祖母,但对她的态度和评价却完全不同。第⑦段中,根据原文“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以及段末对她的评价“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可知,第⑦段承接上文作者成年后认识到家乡生活空间的狭窄,以曾祖母一生没有离开蒋山,生活半径只有可怜的六百米,来感叹传统社会中的人们生活的单调和苍白。第⑨段中,根据原文“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更明事理”和段末对她的评价“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可知第⑨段写曾祖母通过外出的蒋山人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作者之所以在这两段中对祖母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其实是为了突出第⑧段所讲的内容“好在还是有不少转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由此可知,作者从曾祖母的角度侧面表现蒋山人没有被空间限制,他们走出山沟沟,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从而表达了蒋山虽小,但蒋山人却勇于突破,敢闯敢干,思想开化的思想主题,也借此表达了对蒋山人的赞美之情,为后文思考蒋山与蒋山人的关系作铺垫。【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原文“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可知,村庄的半径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这个空间很小。根据原文“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拉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些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可知,“村庄的半径”还指远行的蒋山人与家乡距离的半径,以及心灵的距离等。在这里,“村庄的半径”还是一份童年的记忆、精神的影响与情感的牵挂,也就是心灵的距离。有了这个半径,说明蒋山人从未与村庄断绝关系,因此,无论人们走到哪里,直到生命的尽头,这些都是成年人心灵的养分;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延长而不断扩大。【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原文“好在还是有不少转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原因是蒋山人在那修了多年码头;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原因是多个蒋山装修队在这专事仿古装饰;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原因是有个蒋山名人曾在那里生活了七八年”可知,文中的蒋山人并不全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开始逐渐分散居住于更远的地方,湖南、北京,甚至是定居国外。而这显然与《乡土中国》中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附着于土地,安土重迁的“居住方式”是不同的。根据原文“他们有的打着赤脚,有的穿着草鞋;有的身着长衫,有的头戴礼帽;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可知,蒋山的村民们,不再只是留在家乡务农,而是有更多的人为了经商、读书、谋生走到外面的世界,从事多种行业。而这与《乡土中国》中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生产”是有所不同的。根据原文“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可知,蒋山的村民们,从外面回来的人都会主动看望村里最年长的曾祖母,但交流的主要内容是祖母向外出的人学习,更新传统观念。而这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强调“孝”,重视礼治,尊敬长者,由长辈掌控一切话语权的“人际交往”方式显然也有区别。根据原文“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拉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可知,蒋山的村民更相信行走,他们勇于闯荡,敢于迎接变革。而这与《乡土中国》中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尊重传统,思想保守的“文化观念”是不同的。(三)(8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西塞山怀古①(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③,故垒萧萧芦获秋。金陵怀古(唐)许浑玉树④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⑤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释】:①本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②王濬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最终统一全国。③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④此指《玉树后庭花》。⑤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12.下列对两首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豪放雄阔 B.绮丽飘逸 C.质朴清雅 D.沉郁苍凉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西塞山怀古》前四句“下”“收”“沉”“出”简洁凝练地写出西晋灭吴的摧枯拉朽之势。B.《西塞山怀古》颈联意蕴深厚,将六朝人物变迁,世代兴废包含其中,有言简意赅之效。C.《金陵怀古》颔联通过今昔对比写出昔年宫殿的宏伟。D.《金陵怀古》颈联用比兴手法来暗指世间的风云变幻。14.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分析其主旨表达上的异同。【答案】12.D13.C14.同:两首诗歌都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方式,表达昔盛今衰的悲凉之情。异:刘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许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刘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许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全诗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由此可见,这两首诗的风格均为沉郁苍凉。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金陵怀古》颔联通过今昔对比写出昔年宫殿的宏伟”错,《金陵怀古》颔联写的是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可见颔联并没有今昔对比,只是写了如今的衰败景象。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故垒萧萧芦获秋”,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惟有青山似洛中”,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两首诗尾联均运用了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第一首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第二首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事南唐,为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李景使掌亲军,以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师征淮,先遗李谷攻自寿春,景遣将刘彦贞拒周兵,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仁赡以为不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彦贞果败于正阳。②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攻之百端,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炮舟竹龙皆飘南岸,为景兵所焚,周兵多死。世宗东趋濠梁,以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使。景亦遣其元帅齐王景达等列砦紫金山,下为夹道,以属城中。而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景达不许,由是愤惋成疾。③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砦,坏其夹道,景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而景之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等,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景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愿割土地、输贡赋,以效诚款,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世宗使景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卒皆感泣,愿以死守。④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乃拜仁赡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仁赡不能受命而卒,年五十八。⑤世宗遣使吊祭,丧事官给,追封彭城郡王,以其子崇赞为怀州刺史。李景闻仁赡卒,亦赠太师。寿州故治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曰:“吾以旌仁赡之节也。”(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有删改)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仁赡独按兵城守()(2)下夹道,以属城中()16.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而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A.帮助B.符合C.一致D.顺从(2)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A.希望B.趁着C.宠爱D.幸亏17.第①段画线句有三处需停顿,请用“/”标出。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18.把第④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是日卒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19.结合选文前三段,简要分析刘仁赡的人物形象。20.《周世宗实录》中记载了刘仁赡投降及其所写的降书,但并未详细记载其投降的细节,历史上对于刘仁赡的投降行为有不同看法,请据本文所载,推测刘仁赡是否自主投降。【答案】15.①.止住。②.连接,连缀16.①.C②.B17.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18.这天死去,诏书写道:“刘仁赡对他所侍奉的人竭尽忠诚。坚守节操,无所亏损,前代的名臣,有几个能和他相提并论!”19.①治理有方。②远见卓识、沉着冷静。③英勇正直。④坚贞不屈。⑤大义灭亲。20.不是自主投降。

原因:①当君臣都主动投降时,刘仁赡却独自坚守。②当刘仁赡的儿子图谋投降时,刘仁赡立即命令将他斩首。【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按”,止住句意:刘仁赡独自按兵不动守城。(2)“属”,连接,连缀。句意:在山下修建夹道,连接城中。【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协”,一致。句意:但是李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互猜疑不合。故选C。(2)“幸”,趁着。句意:刘仁赡的儿子刘崇谏趁着他父亲患病。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谷退兵驻扎在正阳浮桥,刘彦贞见周军退却,估计他们害怕了,紧追他们。“李谷退守正阳浮桥”为省略句,完整句子为“李谷退守于正阳浮桥”,“于正阳浮桥”做“退守”的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彦贞见周兵之却”语意完整,“周兵之却”这一主谓短语做“见”的宾语,其后断开。“意其怯”语意完整,“其怯”做“意”的宾语,其后断开。综上,应断句为: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是”,这;“卒”,死去;“事”,侍奉。【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事南唐,为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可得出:治理有方。由“仁赡以为不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彦贞果败于正阳”可得出:远见卓识、沉着冷静。由“仁赡屡请出战,景达不许,由是愤惋成疾”可得出:英勇正直。由“……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可得出:坚贞不屈。由“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可得出:大义灭亲。【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不是自主投降。原因:由“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景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愿割土地、输贡赋,以效诚款,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可得出:当君臣都主动投降时,刘仁赡独自坚守。由“世宗使景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可得出:刘仁赡的儿子图谋投降时,刘仁赡立即命令将他斩首。参考译文: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在南唐做官,任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到之地都政治清明安定。李景让他掌管亲军,任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军出征淮南,先派李谷从寿春进攻。李景派将领刘彦贞抵御周军,让刘仁赡任清淮军节度使,镇守寿州。李谷退守在正阳浮桥,刘彦贞见周军退却,估计他们害怕了,紧追他们。刘仁赡认为不行,刘彦贞不听,刘仁赡独自按兵不动守城。刘彦贞果然在正阳战败。周世宗进攻寿州,把它重重包围,用两船相并载着炮,从淝河中流炮击寿州城;又把几十万根大竹子捆扎在一起,上面盖上木屋,号称“竹龙”,载上甲兵攻城。用各种方法攻城,从正月到四月都没能攻下,而这年非常炎热,大雨十多天不停,周军营寨水深几尺,淮河、淝河暴涨,炮船竹龙都漂到南岸,被李景的军队焚烧,周军死了很多人。周世宗东赴濠梁,让李重进担任庐州、寿州都招讨使。李景也派遣他的元帅齐王景达等在紫金山安营扎寨,在山下修建夹道,连接城中。但是李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互猜疑不合,刘仁赡多次请求出战,景达都不允许,刘仁赡因此怨愤叹息而生病。第二年正月,周世宗又到淮河边。全部攻破紫金山下的营寨,毁坏夹道,李景的军队大败,将领们大多被俘获,而李景的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等人,有的逃跑,有的投降,都不能坚守,即使是李景君臣,也都震惊畏惧,上表称臣,愿意割让土地、献纳贡赋,以证明降服诚意,而刘仁赡独自坚守,不能攻下。周世宗让李景派来的使臣孙晟等人到城下告知刘仁赡,刘仁赡的儿子刘崇谏趁着他父亲患病,图谋和将领们出城投降,刘仁赡立即命令将他斩首,监军使周廷构在中门哭泣挽救他,没有救成,于是士兵们都感动得哭起来,愿意以死守城。三月,刘仁赡病重,已经不省人事,他的副使孙羽伪造刘仁赡的信,献城投降。周世宗命令把刘仁赡抬到营帐前,感叹很久,赐给他玉带、御马,又让他进城养病。这天死去,诏书写道:“刘仁赡对他所侍奉的人竭尽忠诚。坚守节操,无所亏损,前代的名臣,有几个能和他相提并论!”于是拜刘仁赡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刘仁赡不能接受任命而死去,享年五十八岁。周世宗派使臣吊祭刘仁赡,丧事由官府出资,追封为彭城郡王,任他的儿子刘崇赞为怀州刺史。李景听说刘仁赡死,也追封他为太师。寿州原来的州治为寿春,周世宗因它难以制胜,于是将城迁到下蔡,而恢复它的军镇建置,称号为忠正军,说:“我用它来表彰刘仁赡的忠节。”(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医原方孝孺①医之为术,其说之至粹而出于古者,莫过《素问》《难经》,述阴阳气运之理,辨形体荣卫之原,以明养生治疾之道。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固有不可以言传者矣,书岂足以尽其意乎?后之学者,不能求其为书之意,而泥其说。甚者弃书不省,而惟攻乎浅陋拘阂之方书。②人之耳目、手足均也,脉络、血气、筋骨均也,而其变之乖殊若此,医岂易言乎?药岂易用乎?其病在乎心也,而药其肺;在乎寒也,而以为热;病乎实也,而以为虚。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③昔者贵人有疾,而天方不雨,医来治者以十数,皆莫效。最后一人至,脉已,则以指计甲子,曰:“某夕天必雨。”竟出,不言治疾之方。贵人疑之,曰:“岂谓吾疾不可为□,何言雨而不及药我也?”已而,夕果雨,贵人喜,起而行乎庭。达旦,疾若脱去。明日,后至之医来谒,贵人喜,且问曰:“先生前日脉疾而言雨,今得雨而果瘳,何也?”医对曰:“君侯之疾,以忧得之,然私计君侯忠且仁,所忧者民耳。以旱而忧,以雨而瘳,理固然也,何待药而愈邪!”若是医者,可谓得其道矣。方书之所具,成说之所有,夫人皆能用也。求之于言语之外,而得其所不言之意,非奇士其孰能之?④始余闻四明有世医邵君真斋,善为方,视人疾以为不可治者必不治,而所治必取奇效,心窃识之。今年,真斋过余,坐而与之语,畏慎恭悫,不妄有所称引,而于察脉用药,信乎无所苟,余益信服之。生民之疾多矣,不度可否,以身试之,而无所成相踵,其有如真斋之不苟用而必成功者乎?苟难乎其人,则余于真斋不宜无说也,作《医原》以赠之。(选自《逊志斋集》,有删节)21.可填入第③段□处的虚词是()A.欤 B.焉 C.邪 D.者22.本文第②段句式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医术有难以言传的地方,古代的医书也不能细致入微的表达,故不可拘泥于书上的成说,而应默会于心。B.文章肯定古代医书的作用,认为那是古代医学智慧的结晶,但后来的学者已不能理解它内在的精神。C.本文是写给四明名医邵真斋的。作者与之相见,恭敬有加,十分诚实,不敢随便引经据典,表现出对邵真斋高超医术钦佩有加。D.文中引述“贵人有疾”的传奇故事,旨在具体说明医道。得道之医,神乎其技,不拘泥于医书和单方。24.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答案】21.C22.①多用短句,使意思表达简明,言简意赅;②以反问句式凸显行医用药的困难;③运用排比句式,多角度交代行医用药的错误,暗示要严谨行医用药。23.C24.①阐明行医用药极易出错,需要谨慎行医;②行医有道,要能结合实际灵活医治,不拘泥医书单方;③钦佩邵真斋严谨的处方态度,写文赠之,倡导行医者要有严谨的处方态度。【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岂谓吾疾不可为:难道是我的病医不了了吗。此处和“岂”搭配,表达较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有“邪”符合。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人之耳目、手足均也,脉络、血气、筋骨均也”“其病在乎心也,而药其肺;在乎寒也,而以为热;病乎实也,而以为虚。病不能自言”,多用短句,使意思表达简明,言简意赅;“医岂易言乎?药岂易用乎?”,医生怎会易于辨治呢?用药怎会容易呢?以反问句式凸显行医用药的困难;“其病在乎心也,而药其肺;在乎寒也,而以为热;病乎实也,而以为虚”,他病在心上,却对肺部用药,病属寒症,却当作热症来治,病属实症,却当作虚症来医。运用排比句式,多角度交代行医用药的错误,暗示要严谨行医用药。【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选项理解错误,原文为“今年,真斋过余,坐而与之语,畏慎恭悫,不妄有所称引,而于察脉用药,信乎无所苟,余益信服之”,可以看出,作者心仪的并非邵真斋的高超医术,而是邵真斋严谨的处方态度,而且“畏慎恭悫,不妄有所称引”是邵真斋见作者时的态度。故选C。【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写作意图的能力。结合“医岂易言乎?药岂易用乎……药其肺;在乎寒也,而以为热;病乎实也,而以为虚”可概括出,阐明行医用药极易出错,需要谨慎行医;结合“后之学者,不能求其为书之意,而泥其说。甚者弃书不省,而惟攻乎浅陋拘阂之方书”“若是医者,可谓得其道矣。方书之所具,成说之所有,夫人皆能用也。求之于言语之外,而得其所不言之意”可概括出,行医有道,要能结合实际灵活医治,不拘泥医书单方;结合“其有如真斋之不苟用而必成功者乎?苟难乎其人,则余于真斋不宜无说也,作《医原》以赠之”可概括出,钦佩邵真斋严谨的处方态度,写文赠之,以倡导行医者要有严谨的处方态度。参考译文:医术在古代医学理论里是最纯粹的,没有超过《素问》《难经》的,它们通过阐述阴阳气运的道理,辨析身体养护的原理,来阐明养护生命医治疾病的规律。那些精深微妙的要旨在心里领会并体现效果的,本来就有不能用言语传授的,书本怎么能完全穷尽那意思呢?后来的学者不能推求写书的本意,而拘泥那些成说。更离谱的弃绝医学书籍不去省察体悟,却只在浅显鄙陋囿于成见的医方之书上用功。人的耳朵眼睛双手双脚都一样,脉络、血气、筋骨都一样,但其相差如此之大,医生怎会易于辨治呢?用药怎会容易呢?他病在心上,却对肺部用药,病属寒症,却当作热症来治,病属实症,却当作虚症来医。疾病自己说不了话,因用药而死的无从申诉,所以,医生能实施他的医术而没有人诘难他的做法。从前有贵人得病,天刚好久旱不雨,医生来医治的有十几人,都没有什么成效。最后有一个医生到了,搭脉完了,就用手指计算甲子,说:“某天晚上一定下雨。”完了出来,没有提起治病的药方。贵人对此很是疑惑,说:“难道是我的病医不了了吗,怎么就说下雨却不给我用药啊?”不久,晚上果然下雨,贵人欣喜不已,起来在庭院里游走。直到天亮,病好像好了。第二天,后到的医生来拜访,贵人开心,并且问道:“先生前几天搭脉看病而后说下雨,今天下雨了,病果然好了,这是为什么啊?”医生回答说:“君侯的病是因为忧虑而得的。然而我私下里想君侯忠诚并且仁爱,忧虑的是民生罢了。因为旱情而忧虑,因为下雨而痊愈,按理本该这样,哪等用药而后才好呢?”像这样的医生,可以说得医道了。方剂之书上具备的,现成说法有的,人人都能用。推求于言语之外,把握没有说出来的言外之意,不是非常之人谁又能做到?开始我听说四明有世代医家邵真斋,擅长开药方,给人看病认为医不了的一定不医,而医了一定会收到特别好的疗效,我私下里就很想结识他。今年,真斋来拜访我,坐下来跟他聊,他显得敬畏有加,小心谨慎,恭谨实诚,不胡乱援引称述,而对察看脉象对症用药,确实不马虎随便。我更加信服他。老百姓的病患多了,不审度可医不可医,就拿他做试验,最后医不好的情况接二连三,哪有像真斋这样不随便用药,而用药一定成功的呢?如果这对人来说实在太难,那我对真斋就不该没有个说法,于是写了《医原》送给他。三、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