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_第1页
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_第2页
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_第3页
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_第4页
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3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选择题1.(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是(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大宛、鲜卑、羯、氐C.匈奴、契丹、羯、氐、羌 D.匈奴、大月氏、羯、氐、羌2.(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下列图片反映了魏晋时期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2023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是(

)A.结束分裂,短期统一 B.开创了新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C.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 D.爆发内乱,被少数民族政权推翻4.(2023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东汉后期的朝政腐败”主要是指(

)A.汉光武帝不理朝政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八王之乱导致混战5.(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以下史实中导致西晋灭亡的有(

)①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②西晋分封诸侯和八王之乱③西晋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的风气

④西晋对内迁各族的压迫政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2022秋·北京通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历史解释是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关于两晋时期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B.291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C.西晋的腐朽统治加速了西晋政权的衰亡 D.两晋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7.(2022秋·北京大兴·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五号墓《采桑图》,图中描绘了两位着装打扮为少数民族的女子采摘桑叶的场景。该图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缫丝技术不断进步C.等级观念逐渐严重 D.商业贸易繁荣发展8.(2022秋·北京延庆·七年级统考期末)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八王之乱 C.江南经济的开发 D.藩镇割据9.(2022秋·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局部)”,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西汉 B.东汉 C.曹魏 D.西晋10.(2022秋·北京朝阳·七年级统考期末)秦和西晋两个朝代的共同之处是(

)①结束分裂完成了统一②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发生战乱③王朝存在的时间短暂④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11.(2022秋·北京朝阳·七年级统考期末)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民族(

)A.认同中原地区的文化 B.反抗西晋的腐朽统治C.结束了政权分立局面 D.人口快速增长并迁徙12.(2022秋·北京密云·七年级统考期末)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北方人的南迁C.江南经济的开发 D.藩镇割据13.(2022秋·北京石景山·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反映了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的情况。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①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向是由北向南

②迁徙后多分布于长江、淮河流域③北方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④北方人口迁徙阻碍了民族的交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2022秋·北京·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是()A.匈奴、鲜卑、羯、氐、羌B.匈奴、蒙古、鲜卑、羯、氐、C.匈奴、蒙古、羯、氐、羌D.匈奴、女真、羯、氐、羌15.(2022秋·北京延庆·七年级统考期末)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国家统一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6.(2021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有同学在学习历史时搜集到“定都洛阳”“司马炎”“八王之乱”等信息,据此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17.(2021秋·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以下三幅示意图按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18.(2021秋·北京延庆·七年级统考期末)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19.(2021秋·北京延庆·七年级统考期末)“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A.手工业发展情况 B.商业发展情况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农业发展情况二、综合题20.(2022秋·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人才流动·移民材料一

东周时期出现大量人才流动的现象。各学派大师及其弟子动辄数十、数百游历各地,如孔子曾率弟子数十人周游列国,孟子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同时,各派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出现自由投奔现象,谁能达成其抱负就为谁所用,士无定主。一些实力较小或不重视人才的国家很难吸引外来人才,人才政策较为开明的诸侯国成为当时人才流入的主要国家。——摘编自张国硕《先秦人口流动民族迁徙与民族认同研究》材料二(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特点,以孔子或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会向诸侯国国君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任选一位说明即可)(2)观察地图,说明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带来了哪些影响。21.(2022秋·北京密云·七年级统考期末)文明·互鉴·交流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1)概括指出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材料二这条道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2)写出材料二中“这条道路”的名称。这条路的开通有何作用?材料三以下是西北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画像砖(3)依据材料三,指出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出现的历史现象,结合材料说明这一现象。材料四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4)依据材料四,谈谈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大放异彩。22.(2022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一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材料二

秦统一后,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派兵征服南方的越族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数郡。西汉前期,对匈奴的主要政策是“和亲”,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重新夺回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占领河西走廊,并移民到这些地区戍守、屯垦。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也与“诸夏”一样,建置郡县,进行统治,不仅在地域上,而且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民族的国家。(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出秦汉时期采取的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措施。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往来频繁,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往往自称华夏后裔。胡床为游牧民族的折叠坐塌,晋以后不仅流行于北方,而且推广到江南。胡床的使用促使高足家具的出现,改变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胡歌、胡乐、胡舞等在北方流行,给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增添新鲜色彩。(3)依据材料三,说说魏晋以来民族交流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4)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3.(2021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们加强联系的表现。这些联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2)结合所学并依据材料,说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有哪些?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材料三

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是以“食肉饮酪”著称的。乳酪制品是北方草原民族的发明创造。中原上古时代也有“酪”,但是和乳酪不是一回事……随着农耕、游牧两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和相互交流的展开,草原牧民的饮食习俗也逐渐传入中原。到了北朝,羊肉乳酪竟然被称之为“中国之味”。——摘编自李根蟠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从时代背景、中华民族的发展等角度谈谈你对“中国之味”的理解。

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A项正确;BCD与事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2.A【详解】读图信息可知,敕勒川狩猎图和嘉峪关魏晋墓砖画都反映了魏晋时期北方民族的狩猎放牧的游牧生活。①②正确。A项正确;“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西汉而作。③错误;④是东汉画像砖,反映的是东汉生活情景。与题不符。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3.A【详解】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但统一的时间都非常短暂,A项正确;开创了新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指的是秦朝,排除B项;西晋前期虽然修建了几处水利工程,但数量少,规模也不大,排除C项;爆发内乱,被少数民族政权推翻指的是西晋,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社会混乱,人民遭殃,东汉的统治被动摇,东汉王朝走向衰亡。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出现了稳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A项;“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题干中所述“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无关,排除B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政权而引发的内站,与题干所述"东汉后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西晋分封诸侯,导致八王之乱,晋朝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西晋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的风气,西晋对内迁各族的压迫政策,②③④都是导致西晋灭亡原因,故B项正确;西晋统一了全国,有利于社会发展,不是西晋灭亡的原因,排除①,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6.C【详解】根据材料“历史解释是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可知,选项中“西晋的腐朽统治加速了西晋政权的衰亡”的表述体现了西晋腐败统治的评判,属于评论观点,即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的表述体现了西晋统一全国的史实,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291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的表述体现了西晋发生动乱的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解释,排除B项;“两晋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的表述体现了两晋时期民族状态的史实,属于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解释,排除D项。故选C项。7.A【详解】根据“两位着装打扮为少数民族的女子采摘桑叶的场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趋势加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缫丝技术不断进步,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等级观念逐渐严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业贸易繁荣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8.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A项正确;西晋的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排除B项;材料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9.D【详解】根据所学解读示意图可知,东晋和十六国之前的朝代是西晋,D项正确;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灭亡于公元9年,东汉建立于25年,灭亡于220年,曹魏建立于220年,灭亡于266年,西晋建立于266年,灭亡于316年,东晋建立于317年,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0.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西晋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统一。秦朝二世而亡,只存在十余年。西晋从266年建立,到316年灭亡,也只存在了50年,说明秦和西晋王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发生战乱的是西晋,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的是秦朝,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1.A【详解】根据题干“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以看出,内迁的少数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大禹的后代,黄帝与大禹都是我国古代传说时代的人物,可以看出内迁少数民族认同中原地区的文化,A项正确;西北民族不断内迁,没有结束政权分立局面,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反抗西晋、人口快速增长的信息,排除BD项。故选A项。12.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晋,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等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匈奴等民族是少数民族,不是北方人、江南经济、藩镇,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3.A【详解】根据图示可知人口迁徙的方向是由北向南;人口迁徙分布在长江和淮河流域;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向南方迁徙,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等,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故①②③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北方人口迁徙促进了民族的交流,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4.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年以来,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被称为“五胡”。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15.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下,所以符合题意的为①②④,故选D.16.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故A正确;东晋定都建康,故B错误;前秦定都长安,故C错误;北魏定都盛乐,故D错误。综上故选A。17.B【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①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图②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③反映的是西晋完成国家统一,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先后顺序是②①③,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8.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故选A。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融合19.D【详解】依据题文的“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农业得到发展。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0.(1)特点:规模大;流动性强,士无定主;主要向强国和人才政策开明的诸侯国流动。孔子: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反对苛政;礼。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非正义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2)西晋末年社会动荡,出现了人口迁徙高潮;其中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方向是南方;还有部分人口迁向敦煌和辽东地区。影响: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边疆经济也有促进作用。【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大量人才流动”、“动辄数十、数百”、“出现自由投奔现象,谁能达成其抱负就为谁所用,士无定主”、“人才政策较为开明的诸侯国成为当时人才流入的主要国家”,可以概括特点为规模大;流动性强,士无定主;主要向强国和人才政策开明的诸侯国流动。结合所学知识,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反对苛政,礼;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非正义战争;荀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任选一位说明即可)。(2)根据材料二的地图,可以看出汉族人口从中原向东北、西北和南方流动,结合所学知识,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可以得出,地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西晋末年社会动荡,出现了人口迁徙高潮;其中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方向是南方;还有部分人口迁向敦煌和辽东地区。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边疆经济也有促进作用。21.(1)道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儒家的“以德治国”;墨家的互爱互利、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法家的“依法治国”。(2)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3)民族交融。示例:少数民族男子用牛耕地,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农耕、(或汉族的饮食、服饰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4)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族特色,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言之成理即可)。【分析】(1)根据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得出,道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得出,儒家的“以德治国”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一“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可得出,墨家的互爱互利、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一“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可得出,法家的“依法治国”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这条道路”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3)根据材料三“西北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画像砖”可得出,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出现民族交融。图中少数民族男子用牛耕地,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农耕;汉族的饮食、服饰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都足以说明出现民族交融。(4)根据材料四“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可得出,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浪潮中,为了使中华文明大放异彩,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族特色,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言之成理即可)。【点睛】22.(1)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诸侯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动荡。(2)措施:秦朝北击匈奴;修筑长征,巩固统一。西汉前期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巩固大一统局面;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秦汉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统治;移民进行戍守、屯垦。(3)表现:内迁各族与汉族错居杂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汉化;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对汉族产生影响。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4)言之成理即可。【分析】(1)据材料“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据材料“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并结合所学可知,长期的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诸侯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动荡。(2)措施:据材料“秦统一后,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可知,秦统一后,秦朝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据材料“派兵征服南方的越族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数郡”可知,征服岭南地区,设郡管辖,巩固统一;据材料“西汉前期,对匈奴的主要政策是‘和亲’”可知,西汉前期与匈奴和亲;据材料“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重新夺回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占领河西走廊,并移民到这些地区戍守、屯垦”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巩固大一统局面;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移民进行戍守、屯垦;据材料“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也与‘诸夏’一样,建置郡县,进行统治,……”可知,秦汉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统治。(3)表现:据材料“汉人错居杂处,往来频繁,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可知,内迁各族与汉族错居杂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汉化;据材料“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往往自称华夏后裔。”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据材料“胡床的使用促使高足家具的出现,改变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胡歌、胡乐、胡舞等在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