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管理工程专家席辰民教授学术贡献述评_第1页
中国大陆管理工程专家席辰民教授学术贡献述评_第2页
中国大陆管理工程专家席辰民教授学术贡献述评_第3页
中国大陆管理工程专家席辰民教授学术贡献述评_第4页
中国大陆管理工程专家席辰民教授学术贡献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大陆管理工程专家席辰民教授学术贡献述评

作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培养的第一位管理工程医师,他是第一位工程教学、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也是和谐理论和和谐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席友民教授无疑是中国最具创新性、最广受欢迎的导演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知识统一、实践显著的管理者。作为一名管理学家,席酉民教授正值人生壮岁,他的学术之路也越走越宽,并且越走越坚实,因此,本文并没有囊括他所有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特别是在管理实践上的贡献,而是较为系统地评述了席酉民教授在以下四个领域的学术贡献:(1)大型工程评价与决策分析领域;(2)管理行为与企业及企业集团管理领域;(3)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机制和战略研究领域;(4)和谐理论与和谐管理理论研究领域。以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席酉民教授的学术思想,并期待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相关学术问题更为广泛和更为深入的关注与讨论。一、年来席酉民教授的人生使命八百秦川,大道纵横。1957年,席酉民教授即出生在陕西长安这一片沃土之上。席酉民教授的成长是同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1977年~1987年,经历高考、进入大学、考取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并投入到诸如长江三峡工程综合评价、经济论证和决策分析这样的“历史性”机遇当中,从而,在二十岁到三十岁这个被熊彼特称之为人生“神圣十年”的黄金时代中,从物理学到系统工程再到管理领域,席酉民教授展开了自己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人生长卷,既践行了少年时代“把学上到顶”的信念,又奠定了一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学术信心日益增强和前辈先贤人格精神的影响下,于1987年获得我国大陆第一个管理工程博士学位的席酉民教授,走上了管理研究的人生大道,许多理论成果和理论创见都开始在这一时期涌现或萌芽。二、在大型工程评估和决策分析领域的科学贡献(一)从系统和博弈的角度谈中国大型工程决策从1983年开始,席酉民教授先后参与长江三峡工程综合评价、经济论证、决策分析研究近十年,主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建立了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环境、组织管理在内的综合评价模型,动态的投资经济分析模型、多目标会话式决策分析模型等,对三峡工程建设可能的40多个方案进行了评价和决策分析;还参加了国家科委组织的华中华东电源点的规划研究,并将三峡工程纳入整个电源系统进行替代性分析和规划论证;作为综合协调者参加了国家计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莺歌海海上气田的规划决策研究;作为世界银行中方专家参加中原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评价和论证等。当时在三峡工程投资量及时机选择上存在着诸多担心和激烈争论,有的立足于静态投资额,有的则立足于动态投资数,再加上对利率、通货膨胀、投资的机会成本等因素的不同考虑,使得众说纷纭,难以聚焦。席酉民教授在项目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动态的投资经济分析模型,在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对三峡工程作了比较全面的经济论证;建立了一种多目标会话式决策分析模型,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当时各方争论的各种可能建设方案40多种进行了评价和分析(这是三峡论证中方案最全的分析),得出了推荐方案,提交多次决策分析大会讨论,为国家决策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和建议。而莺歌海海上气田的开发规划论证则涉及到中外合作方及其间的条款约定、涉及国际其他能源供给方和需求方(如日本)之间的未来博弈、还涉及开发地和应用地的范围(如海南、广东、香港等)及其价格的接受能力以及能源间的替代问题(煤和油与气的替代及替代成本等),所以如何适度划分分析系统(如将中外方开发捆在一起、应用作为另一方;将中方的开发应用捆在一起等)对合作策略及保证中国整体利益意义重大。席酉民教授参加了国家计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专家组,负责综合协调、参与整体分析,从系统和博弈的角度提出了重要的分析策略。在多项研究的基础在多项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大型工程决策普遍存在的问题,席酉民教授做出了四方面的贡献:第一,总结提出了大型工程决策的“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及适度透明度”的程序体系;第二,建立了一套大型工程规划、评价和决策研究的理论思想和模型方法体系,出版了专著《大型工程决策》;第三,研究了大型项目的外部性问题,提出了决策时如何关注特别是防止忽视负的外部性对策;第四,关注决策后的实施工作,研究了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中的理论问题,如建立了分析不同风险偏好投标人的成本估价受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及其估价模型、不完全信息基础上招标投标双方的博弈分析模型等,提出在中国环境下最低价中标的担保机制和“防护气垫”的理论基础及其重要价值和操作程序,出版了《谈判机理》、《拍卖理论与实务》等专著。其中“三峡工程综合评价与决策分析”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三峡工程经济评价研究”1992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基于实践的dss的研究方法席酉民教授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决策与决策支持的综合研究”、主持和参加了“黄河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研发”的启蒙、原型开发、国际合作、项目评价和推广等环节的研究(包括信息的采集、上下游水库和水利设施的调度、社会经济影响和评价、“老黄河”知识的获取与知识库的建设、水文预测与防洪预案的形成、防洪方案的实施和在线调度等),“陕西省政府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以及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等。基于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套问题导向、环境依赖的DSS研究与开发理论。如用于DSS设计和决策分析的EMD模型;支持决策全过程的DSS体系;应用于DSS分析与设计的需求-供给-生产模型,以及一些具体的实现技术等,出版了专著《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实践》(第二作者);针对煤矿不断的恶性事故,利用提出的理论和现代网络技术,研发和推广煤矿的网络化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使生产、监测和管理部门可以异地同时在线掌握煤炭生产的安全状况,及时决策和控制。其中“三峡工程评价、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1992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黄河水系经济运量研究”1996获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实践”1998获陕西省教委科教进步二等奖。三、制度构建的必要性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席酉民教授分析了在中国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战略、机制、组织、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国有企业管理中“委托代理循环”概念及“不对等契约关系”等众多问题之源和西方理论失效的根本原因,研究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价值及管理者动力问题、不对等契约关系、企业治理结构及其管理模式、企业和谐管理机制、腐败问题等,探讨了公司治理模式的一般框架,较为详细地描述和总结了世界范围内主要的三种公司治理模式,并在比较各自演变过程和存在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了三种模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建立了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和谐发展的系统化模型,从而为更好地理解中国企业改革历程的内在本质和演变机理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的框架。这对于中国公司治理的改革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集团这种遍及世界的企业群体形式对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集团在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善的现象。如:只注重规模的扩张而忽视总体效益的提高,过度多元化导致企业核心业务逐渐削弱,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相当严重的政府行政干预和“拉郎配”行为,集团内部管理体制不规范而难以发挥整体组合功能等。针对企业集团尤其是中国企业集团在现实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席酉民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企业集团的系统研究”,通过对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历史的全面回顾和西方主要国家企业集团发展模式及特点的比较分析,对企业集团的形成演变与管理控制、企业集团发展的制度环境与政策、企业集团的治理与管理模式、企业集团人力资本管理、企业集团信息管理与财务控制、企业集团竞争力及综合评估、跨国企业集团的管理与控制、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集团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进一步明确企业集团的性质、地位、作用、经营体制、管理方式及其与宏观经济调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我国发展企业集团的主要目的、多样化的模式选择及可行的途径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对企业集团组织、发展与协调管理的系统认识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企业重组及发展企业集团的模式和相应对策,为我国企业集团的科学组织、稳步发展和协调管理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主编出版了企业集团管理丛书(共9本),其中参与撰写的有《环境变革中的企业与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的治理》、《跨国企业集团管理》等。在该领域还出版了专著《国有资产的保护与管理》、《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等。四、发展战略研究除参加大量省、市地方政府的战略问题研究外,席酉民教授还主持了国家软科学项目“基于科技进步的西部开发战略研究”,全国人大财经委的“国家税收预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政府如何管理企业:东亚模式”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策略及定量模拟分析”,“管理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战略研究理论方法体系的系统研究”,国家教育部21世纪教改工程重点项目“工商管理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教育科研网Cernet及教育科研平台研究”,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群体决策过程及其损益研究”等。从广泛深入的实际研究中,总结提出了“学习控制”型的战略研究模式和围绕“发展主题”建立“和谐机制”的复杂多变环境下战略研究的新思路,分析了在多媒体的GSS实验环境下群体交互过程的影响效果,设计开发了用于研究可持续发展组织环境下群体的交互过程对群体决策的偏好的影响以及如何动态地集结群体的偏好的实验环境,并开展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席酉民教授从广泛深入的课题研究中,总结提出了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运行机理和控制机制,完善了战略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专家在对席酉民教授关于战略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进行评价时认为,该研究方向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属领先地位,就是与国际学术界有关战略问题的理论与实际水平比也应列于先进之列,从理论和实用上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及其战略研究作出了贡献”。席酉民教授在该领域相继出版了《战略研究理论与企业战略》、《战略决策》、《领导的科学与艺术》等专著,其中《战略研究理论与企业战略》获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还参与撰写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政府如何管理企业》等专著。另外,“和谐理论与战略研究”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及前景预测”1989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研究者,排名第三),“我国基础学科的结构与发展战略”1996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家研究,总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交大负责人与主要研究者,排名第四),“群体决策过程、组织、行为及其支持系统的综合研究”2003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持人及研究者,排名第一),所主持的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五、和谐管理理论1984年,席酉民教授以在职身份进入管理领域攻读管理工程博士学位,1987年,适逢人生而立之年的席酉民教授,从广泛深入的实际研究中(在国家科委参与全国能源规划和三峡工程决策论证,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参加莺歌海气田开发规划论证的体验,以及主持许多省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过程中与社会的广泛接触等等),提出了一种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发展出了包括系统和谐度的度量、系统结构描述分析模型系统现状和谐态诊断分析、系统理想和谐态的分析和设计、系统从现状到理想和谐态的演化设计的五级嵌套优化模型、对应于“谐”与“和”的“两轨”、“两场”的控制机制、系统和谐性诊断和预警等在内的一套理论体系,即和谐理论,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分析软件,还对企业、学校、地区经济、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实际系统进行了和谐性分析和研究。该阶段的研究成果具体体现为《和谐理论与战略》的博士论文(1987),并以专著的形式于1989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和谐理论将系统视为基于规则和单元自治的整体,强调各子系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及其和谐,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还重视系统自身的智能、以规则和奖惩机制引导子系统向整体最优的方向发展。和谐理论既强调“和”,即突破传统管理理论中还原论的普遍倾向,又强调“谐”,即强调各子系统步调一致完成系统整体的功能。和谐理论利用复杂系统的特性进行管理,而不再将这些特性作为管理中需要努力克服的对象。其理论核心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各子系统成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系统整体重在创造机会、条件和一种促进各子系统能量释放和协同发展的环境,通过每个子系统的发展和协同作用来实现系统整体的目标。因为和谐理论是在20世纪相继出现的新三论和老三论的基础上建构的,已形成的理论主要在思想和方法论层面,虽然“和谐诊断”、和谐度的度量、“两轨、两场”的控制机制、五级嵌套的优化模型等也给出了一般系统如何演化到和谐状态并维持和谐运转的思路和方法,但重点还是宏观性的和一般系统论的分析,还未深化到可以规范操作的管理理论层面。组织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的稳定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鉴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强烈需求,席酉民教授将和谐理论向着管理实践进一步推进,向着更具有解释力和预见力、更容易在实践中进行规范操作的方向进一步推进。席酉民教授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复杂性研究等更广泛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和谐管理理论已经建立了包括“和谐主题”、“和则”、“谐则”、“和谐耦合”等在内的一套富有特色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和谐管理就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以“优化设计”和“不确定性消减与利用”及其耦合互动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和谐主题(HeXieTheme,HT)是指组织所面临的具有一定阶段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全局指导意义的核心任务与核心问题,和谐主题的搜索与判定主要受环境(Environment,E)、组织(Organization,O)和领导(Leadership,L)因素的影响。围绕主题的实现,谐则(XiePrinciples,XP)主要着眼于行为路线的事先规定和安排,以形成一种在相对确定性下进行理性设计和优化的控制机制;和则(HePrinciples,HP)主要着眼于不确定性的消减和利用,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形成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而和谐耦合(HeXieCoupling,HC)则体现了和则与谐则围绕主题在不同条件下、不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及系统整体的涌现特性,体现了目的导向下的适应性演化和复杂问题求解的动态过程。在现实世界里,不和谐是绝对的,而和谐总是相对的,和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系统由不和谐状态逐步趋向和谐状态(HX),正是通过主题导向下的和谐耦合这一不间断的螺旋推进过程,组织得以不断地逼近和实现其所期望的管理绩效(P),充分而又鲜明地反映了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管理理论高扬“问题(广义上的)导向”的旗帜,以“和谐主题”作为管理分析的基本出发点,以人与物的互动以及人与系统的自治性和能动性为前提,围绕“和谐主题”,以科学的“理性设计与优化”和环境诱导下的“能动致变与演化”的双规则耦合互动来应对管理问题,将自身定位于管理问题的解决学,从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对于组织管理的认识途径”,以一个具有新的认识论意义的理论体系取代了传统的管理职能的解释框架。和谐管理理论还引导人们面向具体的“时间”、“地域”和“行业”,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略、战术”、“管理职能”去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考和方法,不仅可以系统地解释过去,而且能够面对传统科层理论在组织变迁上的挑战,面对芜杂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的频繁转换等等这样一些“全新的尝试”,使和谐管理理论解释力的广泛性达到了传统理论所没有的高度。正如其研究者所深刻认识到的那样,对于一个管理理论进行理论价值的评定,“可以首先从概念、原则入手,其次要看经由这些概念和原则所形成的系统性知识——框架,及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而好的理论最终必须要用经验来反复验证”。和谐管理理论是一个正处在艰苦探索阶段,并努力寻求走向大量经验证明(例如:通过典型案例的深度分析验证相关命题,通过规范的量表来验证关键命题等)的系统性知识。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席酉民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进行并完成了包括能源(陕西电力、大亚湾核电站)、电器(海尔、方太)、食品(青啤)、服装(伟志)、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以及西安交大产业集团等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典型组织(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案例研究,并正在开展千家企业的实证和应用研究。通过对诸多组织的深度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基于“问题导向”下的“致变演化”和“设计优化”相耦合的“双规则”的和谐管理视角,通过对组织在某一主题阶段所开展的重大管理活动的内在和谐机理及其一致性的分析,更有利于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复杂快变的环境之中,进一步提升对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持续地改进组织的整体绩效,而免于(可能)常常被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的管理时尚所左右的尴尬与无奈,凸现了和谐管理理论在对百多年来管理学研究和实践丰厚成果的基础上,把管理的普适性推向“局部性”这一跨越的成功。系统地回顾和谐理论与和谐管理理论从酝酿、提出到发展、完善再到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这二十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作为和谐理论最新发展与深化的和谐管理理论基本上达到了在理论引入之初所设定的几个目标:(1)“理论的着眼点集中于现实管理活动中的复杂结构”,探讨了“同时包含人与物的动态变化的规律”;(2)“不仅仅是存在一般性知识体系特征的,同时具有特殊性的应变和实用机能”;(3)象管理领域一切成熟的理论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和简洁的形式,同时具有良好的解释和预见能力”。尽管和谐管理前面的路依然漫长,但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组织环境和管理现象,和谐管理理论所提倡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日益显示出了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席酉民教授还运用以人的能动作用与科技系统的互动耦合的和谐机制来解决重大灾害和工程安全中经常出现的“人祸”现象。同时,针对现代广泛存在的网络组织现象,打破世界上流行的“小球模型”的网络节点同质性等局限性,提出了组织“核”、“核度”及“核体系”的概念,建立了“立体多核网络模型”来描述和分析复杂网络组织问题,将层级组织与网络组织通过“核体系”和“核度”耦合在一起,对组织管理理论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工具。美国著名计算和数理组织理论学家KathleenM·Carley评论该概念和测度方法为“极富创新意义的研究”,AlessandroLomi把这种超图测度方法评论为“解决了理论界长期忽视但又非常有用的核心组织问题”。席酉民教授在该领域出版了《和谐理论与战略》、《和谐管理理论》、《和谐理论》、《和谐管理理论案例及应用》以及《管理研究》等专著,还主持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组织变革与管理创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其中,专著《和谐理论与战略》曾获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奖;“管理与管理研究的体系和方法”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持及研究,排名第一)。2005年11月,和清华大学陆佑楣院士合作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大项目“水电企业流域化、集团化、科学化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该项目将会利用和谐管理理论来分析和研究基于流域资源的水利企业的新型治理和管理模式。2005年12月,席酉民教授所主持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又获得了为期三年的第二期资助,该群体将继续围绕“复杂多变环境下组织变革与管理创新”开展工作,并深化在和谐管理理论、应变战略和策略、网络组织及其行为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的研究。六、管理研究的基本原则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古圣先贤的思想智慧对席酉民教授的管理研究和治学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用二十四个字概括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即“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以法为教,中庸之道,无为而治”。看似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罗列,实际的含义是,“只有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有机结合,才可能达到道家畅想的‘无为而治’的境界”。而另外二十四个字则很好地体现了席酉民教授的管理哲学和研究方法论,即“问题导向,环境依赖,技术支持,林树统观,螺旋推进,和谐管理”。而这种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提出,也正是席酉民教授独立思考学风的一个很好的注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系统工程方兴未艾之际,有很多组织和领导同志或出于对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了解不深,或出于对系统工程研究成果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往往会提出一些与问题性质相差甚远的要求,比如不管遇到的是什么样的问题,一味提出要建立“动态的”、“非线性的”、“多目标的”、“人机对话的”优化模型等要求,缺乏对问题本质的了解却糊涂套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反倒损害了系统工程的声誉。席酉民教授认真思考,提出了他所一直秉持的“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对后来系统工程和管理研究的规范化、深入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席酉民教授更为系统地提出了管理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研究哲学上需要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总体论”(整体论+个体论)和动态最优观;(2)研究方法论上要重视“问题导向”和“环境依赖”;(3)研究境界上应追求“在所研究问题的环境下最有效或最满意地解决问题”;(4)研究对象上要善于观察和预知新现象、新问题;(5)研究思想上要有跨文化、跨制度的感悟力和理解力;(6)研究队伍上要善于跨国、跨专业、跨实践的合作;(7)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相互印证;(8)研究结果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鉴于对管理和管理研究的深刻洞察,席酉民教授历来主张要知行统一,身体力行。他积极投身管理实践,著书为文、创办杂志,致力于交通中西、推动管理新知识在中国的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