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11篇)_第1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11篇)_第2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11篇)_第3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11篇)_第4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11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通用11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支配,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方案。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育同学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力量;

2.了解《论语》的有关学问,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联系自身学习经受,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育同学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力量。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育同学把所学学问、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消失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珍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日,它照旧光线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骄傲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日,其精华部分依旧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见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憧憬的“大同”抱负。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育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1.老师朗读示范。同学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同学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说:开心、兴奋;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

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伴侣从远方来,不是很欢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其次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其次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恳;

传:老师传授的学问;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伴侣往来是否诚恳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争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把握了学问,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看法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法规。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独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规。”

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晰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决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赐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辨别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辨别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章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熬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牵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同学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ng)殆(dài)箪:(dn)曲肱(gng)

1.老师朗读示范。同学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同学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学问;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复习旧的学问,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觉。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索的必要性,由于只“温故”而不独立思索,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肯定要将学问融会贯穿,能在温习旧学问中有所发觉,才“可以为师”。“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学问,从而可以获得新学问。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日也有不行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学问、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学问的基础上进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只读书而不愿动脑筋思索,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愿读书,就会有怀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索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行偏废。学习和思索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肯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转变自己好学乐善的欢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赞扬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抱负,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得意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名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好:喜爱;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爱好的重要性:有了深厚的爱好,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详细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值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抱负、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抱负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学问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同学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老师朗读示范。同学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同学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善者:优点;从:跟随;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肯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假如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留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特长,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全部决心开头“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头,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诞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担当”“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需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全部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消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子罕》)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行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转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害。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逼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笃:厚也。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抱负就要有丰富的学问,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化思索。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决,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状况亲密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肯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置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消失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沟通展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把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把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育同学阅读文言文力量。

教学难点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

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消失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珍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日,仍光线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学校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肯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宏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连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学问有才能的同学。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学问分子。孔子高尚之品行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著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进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颜色和格调、气概宏伟壮美的浩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讨论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高校》、《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不逾矩()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曾()子

一箪()食曲肱()而枕之

2.老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和积累肯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假如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殊留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先认真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假如开头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同学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老师关心同学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老师范读课文,同学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其次遍读出节奏;第三遍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老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伴侣从远方来,不也是很欢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其次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办法)而(表转折)不忠乎?与伴侣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学问,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伴侣交往是否诚恳?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头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法规。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悟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同学理解文言文的力量,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受,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同学喜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忱。

课时支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绚烂的历史长河中,曾消失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提倡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喜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体学问《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高校》《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纳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敏捷。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比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学问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进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留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

(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精确     ,“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掌握节奏。

(3)把握重读和轻读。

(4)留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习,疏通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绽开。

(2)依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解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解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沟通。

5.把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受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知他的弟子应当如何学习,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很多闻名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同学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受,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敏捷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果都不抱负,老师指出他基础不坚固,教育他学习应当:

⑵“上合总理睬”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骄傲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其次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习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习《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留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解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沟通。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值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对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比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转变,一般人的志气却不行转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把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准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颜色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围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现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够精确     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把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宏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状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提倡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提倡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

七班级同学刚刚入学,在学校时又强调欢乐学习,对同学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同学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肯定的不足。《论语十二章》是同学本学期接触的其次篇古文,由于初一同学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把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肯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娴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把握重点词语。并且留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学问。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日,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奇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高校》《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同学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老师指导同学朗读,依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解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留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五、堪饭疏食,饮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

三、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其次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日也仍旧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章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熬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牵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学问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索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白“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赞扬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抱负,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得意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爱好是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详细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抱负、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抱负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行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逼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索,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索并争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十二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其次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同学争论,老师指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班级上册其次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进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学校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班级后其次次学习文言文。七班级的同学具有肯定的活动力量,擅长思索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爱好较低。教学时应注意培育同学学古文的爱好,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觉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学问,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问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力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受,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育同学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育同学把所学学问、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纳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熟悉。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同学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同学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帮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帮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同学留意,激发学习热忱,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学问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同学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习爱好,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见、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同学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老师朗读示范。同学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同学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识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老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育同学整体把握课文的力量和语言表达力量,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同学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化,提高同学自读自悟的力量。

(五)拓展延长

1、老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同学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习、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学问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比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的类型:

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预备:

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同学朗读课文。

布置同学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同学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假如同学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假如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假如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日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洁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洁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争论。它是讨论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同学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高校》、《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同学把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同学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同学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认真听同学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准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同学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留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同学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索: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同学比较简单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同学不肯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详细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假如同学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同学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同学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沟通,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假如同学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同学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绽开,略微具体一点,给基础好的同学巩固一下,给基础略微弱些的同学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现)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而:进而,然后时:按时习:温习之:代词,它

亦:也说:通“悦”开心乎:语气词,吗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乐:欢乐知:了解而:但是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为:替谋:谋划忠:尽心尽力信:诚恳

传:老师传授的学问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就学:做学问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知:懂得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看法逾:越过、超过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学问而:然后知:领悟以:凭为:做矣:语气词,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则:就罔:迷惑无所得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宅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同学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认真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索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同学找句子还是比较简单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同学能讲出个也许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同学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简单打击同学独立思索的乐观性。

同学沟通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虚心,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索与复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同学,这是一种带有理性颜色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力量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育。

先和同学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也许状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学问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学问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阅历,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许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学问点需要我们把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假如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依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把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同学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开心)乎?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与伴侣交而不信(信:诚恳)乎?传(传:老师传授的学问)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殊好的同学,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把握状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假如同学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同学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沟通,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假如同学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同学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绽开,略微具体一点,给基础好的同学巩固一下,给基础略微弱些的同学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现):

读解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特长、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同学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略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便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美丽,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精确     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同学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认真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索: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同学明确: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伴侣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同学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同学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舞同学的发散性思维)

三、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殊要向同学强调的是《论语》的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同学的笔记中有这两个学问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学问点。

2、成语:

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同学就自己找的全班沟通一下,然后老师和同学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终师生共同明确: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行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详细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同学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同学对成语的把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争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同学也参加进来。让同学自由发言,由于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同学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同学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同学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学问延长做个简洁说明,同学则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打算是否把这个额外学问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伴侣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同学讲太多,只要同学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同学讲太多反而把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同学来说还是有肯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同学自己归纳,由于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具体了。

学而时习之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却,但是;表示转折

而温故而知新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把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同学明确一下:“

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依据同学自己的把握状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同学课后小组沟通。

5、疑难点

每个同学对课文学问点把握状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略微绽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同学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四、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同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喜爱。

教学重、难点

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

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假如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觉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珍贵思想直至今日仍旧闪耀着刺眼的光线。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究竟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连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洁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同学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留意语言的简洁精确     。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留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争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日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老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支配同学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2.结合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今日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留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才智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全部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日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才智,赐予我们丰厚的人生养分。

作业:

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爱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共享。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启发同学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教学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同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资料助读:

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讨论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新知学习:

1、课文朗读:

①范读:老师朗读示范。同学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同学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同学沟通后,老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质疑沟通: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相互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老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其次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索的必要性,由于只“温故”而不独立思索,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索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行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终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学问和本事。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虚心的学习态度。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由于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敬重。由于《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

3、孔子关于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