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族歌曲茉莉花在江苏丶河北丶东北地区的演唱特色对比和论述_第1页
名族歌曲茉莉花在江苏丶河北丶东北地区的演唱特色对比和论述_第2页
名族歌曲茉莉花在江苏丶河北丶东北地区的演唱特色对比和论述_第3页
名族歌曲茉莉花在江苏丶河北丶东北地区的演唱特色对比和论述_第4页
名族歌曲茉莉花在江苏丶河北丶东北地区的演唱特色对比和论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名族歌曲茉莉花在江苏、河北、东北地区的演唱特色对比和论述摘要:学习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习演唱了大量的地方民歌,并对同宗民歌如山东、江苏等地的《绣荷包》及不同地域的《对花》等民歌都有所涉及。在对不同地域的民歌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歌曲的各自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受益颇多。因为对地方民歌的偏爱,我的中期独唱音乐会所选曲目都是各地民歌及民歌改编歌曲,我觉得它们旋律优美、唱词内容丰富,并且能展现给我一个个真实、朴素又性格各异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于是我决定以音乐会中演唱过的东北、河北和江苏三地的民歌《茉莉花》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溯源、音乐方面和演唱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关键词:《茉莉花》;演唱对比;民族歌曲Abstract:duringstudying,underguidanceoftutor,Istudiedsinginglotsoffolksongs,andrelatedfolksongssuchas"embroideredpursestring"and"flowers"indifferentregionssuchasShandongJiangsuetc.Inthecourseofstudyingfolksongsindifferentregions,comparativestudiesoneachfeatureofsongshavebenefitedmanybenefits.Becauseofpreferenceforlocalfolksongsmymid-termsoloconcertselectedsongsfromfolksongsandfolksongswhichIthoughtwerebeautifulmelodiesandrichlyricscontent.Andcanshowmeonerealsimplecharacterdifferentvividcharacterimage.SoIdecidedtostudyfolksongs"jasmine"inNortheastHebeiandJiangsuProvinceduringconcert,respectivelyfromtracingback,musicaspectandsingingaspectrespectively.Keywords:Jasmine;singingcontrast;Nationalsongs

目录1绪论 11.1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同宗歌曲的概念 23影响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创作因素与简要分析 33.1江苏的地理位置 33.2江苏地区的风土人情与语言特征 33.3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简要分析 44影响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创作因素与简要分析 54.1河北的地理位置 54.2河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与语言特征 54.3河北民歌《茉莉花》的简要分析 75影响东北民歌《茉莉花》的创作因素 85.1东北的地理位置 85.2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与语言特征 85.3东北民歌《茉莉花》简述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PAGE121绪论1.1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通过对各地民歌小调的学习演唱及音乐会民歌专场的举办,笔者了解到在当代社会大众对传统民歌小调的了解熟悉程度还有待提高。民歌小调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函待传承和发扬。笔者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演唱对传统民歌小调进行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喜爱它。所以,笔者以论文的形式对流传在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小调《茉莉花》进行音乐方面的分析,探索其演唱技巧和演唱民歌小调的一般方法,使大众对此有更深一步的了解。目前就笔者了解的情况,国内对于该课题有关方面的研究文章数量虽多但以研究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主,也有从某一角度阐述《茉莉花》的词曲或地理属性及对《茉莉花》的变体流传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的文章。笔者此篇论文是以三地民歌《茉莉花》的音乐分析和演唱技巧的运用及情感表达为重点,进行论述。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钱仁康先生指出:“我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歌词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间的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可惜无曲谱记录。中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曲谱的是道光十七年贮香主人编辑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载有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曲谱。”文中还有对于国际上最早发表《茉莉花》曲谱的追溯,据考是在一本叫做《中国旅行》的书中,这本书是由巴罗书写的,巴罗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在书中指出《茉莉花》谱是由一位叫做希特纳的人记录的。钱先生根据《中国旅行》原书进行推测,希特纳可能是从广州记录这首民歌的。至于希特纳记谱的《茉莉花》的曲调到底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具体是在什么地方记录的,没有文章再进一步考证。易人指出:“《茉莉花》最早名称叫《双叠翠》,以后才称为《鲜花调》或《茉莉花》,究其历史渊源,茉莉花约在一千多年前由阿拉伯和印度传入我国,最早见于福建、广东,三百多年前传到苏州、杭州、扬州一带。”而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等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民歌《茉莉花》在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分布,且都因为所在地域的不同,因当地人文、民俗而在曲调和唱词上有所变化与发展,甚至在同一省份因语言习惯和曲调流传的不同会同时拥有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这些《茉莉花》虽“性格”各异,但是都同属于一个“茉莉花家族”。每首《茉莉花》有着属于自己的演唱方法、独有的风格,都蕴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江苏《茉莉花》可以被看做是同宗民歌的“母体”。在清道光元年贮香主人编辑出版的《小慧集》中所收入的十余首民歌中有一首《鲜花调》的唱词与现今流传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相近,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两者在唱词、主题内容上基本一致:都是以“花”为主要歌唱对象,一个是用鲜花,一个是用茉莉花,其意都是借花表达少女含蓄的爱情;在旋律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基本相近,多的装饰音。每个乐句的结束音也基本相同,只是《茉莉花》比曲调的结构框架《鲜花调》多了许由此可见,江苏《茉莉花》的曲调来源就是清观元年的《鲜花调》。《茉莉花》流传到各地,与当地的语言和曲调特点相融合变化产生了东北、河北、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区的《茉莉花》变体。这些《茉莉花》的特点是主题基本相同,曲调各异。由于变体众多,本文就由地域从北到南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东北、河北和江苏三地流传的《茉莉花》各一个版本进行分析研究。2同宗歌曲的概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人们运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运用歌声来表现出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和信仰的崇拜,因此,音乐便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情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最后民歌也就成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汉族民歌小调的语言都很精练、旋律动人并且内容很有深意。由于各地区的地域环境、地方方言以及当地风俗文化的不同,所以同宗民歌也就很自然的呈现出了词曲内容相同、相似或相异的特点。(在同宗民歌中《茉莉花》是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之一。“茉莉花”是我国民间时调中的一种,往往是比喻男女之间的爱。少女把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那份很纯真的美好憧憬以及深深的情意都予以其中,并伴随着想要实现这些美好愿望的迫切心情来吟唱,作品的寓意就显得更加扣人心弦。“茉莉花”的歌词大多都是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内容,重点刻画了少女的内心活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不同版本的,却又有相同之处的《茉莉花》民间小调。《茉莉花》在各地区的变异性使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音乐元素,最终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派生出不同风格的《茉莉花》。《茉莉花》曲调相异,但是主题内容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或者说《茉莉花》词同曲异“千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同宗民歌”。民族音乐学家冯光钮先生曾说:“同宗民歌是指由一首民歌母体,由此地流传到彼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派生出若干子体的民歌群落。由此可见,冯光钮认为:“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流传的过程中,不仅把自己流传范围很广并深受人们喜爱,而且还在流传过程中派生出了多个地区的《茉莉花》变体,包括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和黑龙江以及湖北等地区。以上这些地区的《茉莉花》都有着主题基本大致相同,只是曲调和演唱风格各异的特点。3影响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创作因素与简要分析3.1江苏的地理位置江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简称“苏”,省会南京,以“江宁府”与“苏州府”之首字得名。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江下游,东濒黄海,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西接安徽,北接山东,地跨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江苏拥有江淮、金陵、吴、中原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共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吴韵汉风"是江苏文化的特色。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特征。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占中国的1.12%。下辖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3.2江苏地区的风土人情与语言特征扬州有“木偶之乡”的称誉,其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杖头木偶,俗称“三根棒”,是三根木棒操纵。其中一根支撑木偶头部,称为主棒或面棒,耳、眼、鼻、嘴均能闭合张开,眼珠转动,头颈上下左右扭转;另两根棒操纵木偶双手,又称“手桃子”。表演时,演者两手能运用自如、灵活准确地把握手中的各种道具。木偶戏的音乐在京剧唱腔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地方戏曲和优秀民歌曲调,加以揉和。建团已有四十年的扬州木偶剧团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讲究细腻传神,刚柔兼备,创作演出的木偶戏《琼花仙子》、《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等剧目荣获国家嘉奖。“小木偶走向世界大舞台”,扬州木偶艺术多次出访日、美、澳、俄、法、意、荷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重大的国际艺术节、文化节的演出活动中,亦获殊荣,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3.3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简要分析谱例3-1《茉莉花》最初是由《鲜花调》演变过来的,《鲜花调》的第一小节、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第四小节重复,节奏、旋律、歌词都是一样的,也因此而得名《双叠翠》。《茉莉花》与《鲜花调》都是五声微调式歌曲。江苏民歌《茉莉花》地处江苏扬州,是众多《茉莉花》中流传最广泛,也最为著名的一首。江苏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江苏《茉莉花》属于地貌为江南水乡、滨海型的吴越民间音乐区,此曲节拍为四二拍五声微调式歌曲,速度为中速稍快,共23小节,其曲式结构为:前奏++a(2+2)+b(2+2)+c+尾声。此曲是由三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分节歌。乐句中第一、二乐句旋律独立性强,对称均匀整齐,第三句相比之下结构稍做压缩,旋律连接紧凑,一气呵成,第一乐句共四个小节,落在五声调式的微音上,时值两拍,以强调属音的重要性,又分为两个短句,二者旋律相对称,落音相同,唱词相同,第二乐句共有四个小节,落音落在五声调式的宫音上,给人以稳定乐曲的感觉,第三乐句共6个小节,落在微调式下方四度的微音上,句尾有托腔,在结尾处又加上三小节尾声部分,使音乐更加亲切、温暖,歌曲安排上更加严谨。一拍一字,或者半拍一字以及切分音和十六分音符的应用使歌曲联系紧密,增添了歌曲活力,音乐节奏轻快,给人以轻松、轻盈、略显俏皮的感觉。旋律中以级进音与环绕音为主,很少有跳进,音程大多在二度和三度上进行,使音乐显得格外清新雅致,听觉上也增添平稳、婉转、流畅的感觉,在旋律特点上,此曲采用一字多音形式,曲调细腻、平和、优美。歌词的写作上运用比兴手法3f也白不过它的优美自然,,的“白”,从“满园花开香也想不过它”的“香”再到“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的“比”到“茉莉花开雪都表现了茉莉花,也展现出了南方人的性格温婉如水的特点。此曲的音乐特点是起、承、转、合,从歌词上说,“好一朵茉莉花”的重复句为“起”,“满园花开香也想不过它”为“承”,“我有心摘一朵戴”为“转”,“又怕看花的人儿骂”为“合”。这样一首质朴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是极具有江南风味的。4影响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创作因素与简要分析4.1河北的地理位置河北省环抱首都北京,地处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之间,横跨华北、东北两大地区,总面积18.85万平方公里,省会石家庄市。北距北京283公里,东与天津市毗连并紧傍渤海,东南部、南部衔山东、河南两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部与辽宁省接壤。隶属廊坊的“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被京津两市包围,成为河北省的一块“飞地”,为首都的“后花园”。4.2河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与语言特征河北吹歌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之一种,流行于河北,大约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它主要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及旋乐器,演奏曲目大多来自民歌和戏曲唱腔,故名吹歌.演奏这种吹打乐器的班社团组织则称为吹歌会。河北吹歌的乐队组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管子.海笛为主,辅以丝选.在加一种打击乐器;另一种是以唢呐为主,加上一组打击乐器.吹歌通常是在迎亲.喜庆.迎神.送殡等场合演奏,年节时一为民间歌舞伴奏。河北吹歌分冀南吹歌和冀东吹歌和冀中吹歌.冀南吹歌以永年吹歌最具代表性。永年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古城。永年吹歌队遍布各地,几乎村村都有吹歌能手,其吹奏的乐曲异常丰富,分大套曲、小套曲、杂牌曲三类。以《刘备过江》为代表的大套曲、以《唐帝三载曲》为代表的小套曲、以《将军令》为代表的杂牌曲,具有热烈火爆、质朴粗扩、温柔细眺的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冀南吹歌的主奏乐器是唢呐,配以笛子、打击乐等。河北蔚县剪纸,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到现在为止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早期当地还盛行供花鞋、荷包、枕头上刺绣用的“花样”。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代表人物是王老赏(1890—1951)。蔚县剪纸的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4.3河北民歌《茉莉花》的简要分析谱例4-1河北南皮《茉莉花》,是河北南皮的民间小调,是“叠断桥调”4的一种变体,它的曲调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来源一样,相比之下,江苏民歌《茉莉花》比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流传范围更广,由于受大运河贯通的影响,其曲调也融入了江南民歌委婉秀丽的风格,但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调结构更加复杂。其曲式结构为:前奏++aC4+4)+bC8)+cC8)+dC6),节拍为四二拍,速度为中速,旋律特点为一字一音较多,以旋律上行级进为主,旋律的度数较宽,使用了较多的六度、七度的大跳音程、下滑音、波音、以及#5,#1这样的经过音,曲调高亢,燎亮,其结构对称方整,两小句对称和两大句对称,此曲原词分为十段,内容唱的是《西厢记》里张生戏崔莺莺的故事,音域宽广,明快燎亮,节奏分散,体现了北方人说话的风格,具有中国北方小调的特点,歌曲情绪较为欢欣,愉快,抒咏型较强。这首《茉莉花》采用的是带变音的六声音阶A微调式,为四句体乐段,第一乐句(1-8)的落音落在微音上,第二乐句(9-16)的落音落在微音上,具有比较连贯的音乐感觉,第三乐句(17-24)的落音落在宫音上,采用了新题材,更加富有动感,第四乐句(25-结尾)的落音落在微音上又回到了原来的主题,再现了第一乐句的音乐感觉,充分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第一、第二乐句做变化重复,歌词不变,旋律上稍作变化;第三、第四句旋律的内在含蓄,结尾处有长达六小节的一个大拖腔,上升到本曲旋律的最高点,这种写作手法借鉴了吕剧的演唱特点,充满了抒情性与戏剧性,好像内心情感的全部爆发。衬腔运用较多,常强调顿音,旋法起伏度较大,相比南方民歌,它的跳进较大,演唱风格上具有浓烈的华北、东北地方色彩,在河北常常伴舞演唱,由于歌舞表演的需要,各句后面都有加腔。此曲曲调优美动听,同时也表现了赏花人对纯洁美丽的茉莉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李群曾将该曲改编为无伴奏民歌合唱曲。5影响东北民歌《茉莉花》的创作因素5.1东北的地理位置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自东南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5.2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与语言特征东北地区比较特殊的风土人情就是“东北三怪”。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因为东北地区冷,所以冬天时候都会用纸条把窗户的缝隙糊起来,这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糊在外面,那是因为东北的冬天长达4、5个月,糊在屋里容易被水蒸汽弄湿,也容易被窗户缝的风吹坏。所以早些年在没有现在的铝合金窗户之前,东北家家都是这样的。第二怪;养个孩子吊起来.说起小孩睡的摇篮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以前东北人给孩子睡的摇篮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是用绳子把摇篮吊起来,一般都是吊在房梁上,这样,母亲在屋里做活计的时候只要偶尔抽空推一下,摇篮就可以自己晃好长时间,这个习俗是源于东北最早的居民都是满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民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是游牧民族,所以当大家逐水而走的时候经常把孩子的放在摇篮里挂在马背上迁移.就有了现如今东北的第二大怪.第三怪:大姑娘叼个大烟袋.现在的人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所以就控制了很多人不去吸烟,尤其女孩吸烟更是被大家认为不雅观.但是就在几十年前的东北,妇女抽烟袋是很平常的,很多没嫁人的姑娘家也是叼着烟袋.被世人称为东北的第三怪.任何地方的风土人情都是与当地的环境离不开的,这东北的第三怪也是如此,因为东北的冬天非常冷,当人们在外面劳作的时候,为了驱除寒气,人们就往往抽上一带旱烟,这根本就不关乎男女的问题,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5.3东北民歌《茉莉花》简述东北《茉莉花》(例1)是六声商调式(加变宫),变宫音在旋律中体现了浓重的东北风格,曲调棱角分明,奔放高亢。全曲共17小节从乐句的划分可以看出为非方整结构,且第一乐句和最后一个乐句都进行了拖腔的扩充,充分显现了东北民歌特点。而流行在河北一带的《茉莉花》(例2)为六声微调式(加变宫),在曲调中出现的#1#5使曲调地域色彩明显,但旋律继承了江苏《茉莉花》的级进特点,末尾句有长达三小节的拖腔,这是河北《茉莉花》的一大特点。流行于苏北地区的江苏《茉莉花》(例3)是五声微调式,具有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有明显的小调特征。四句尾音分别落在微音、宫音、商音、微音上,在稳定调式的基础上使得旋律更加柔和、细腻、婉转严谨、更富有叙事性和抒情性。

结论在中国的土地上民歌小调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很高。因此像《茉莉花》这样的民间小调的民族色彩浓郁以及丰富的情感和歌唱性,多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劳动人民与音乐工作者的喜爱和推崇。并在国内外的文艺舞台与艺术院校的课堂及声乐教材中安家落户,故对此种优秀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全面深入的学术研究与探讨,有着极大价值与广阔的未来。吸收国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文化已经成为不可阻遏的潮流,我们大可不必执着于音乐艺术上的中西之争、新旧之争、古今之争,如果我们能超越这些具体的论争并把它上升到艺术价值论的高度来认识他们的时候,那么我们会发现有不同音乐艺术选择的人,在对待音乐艺术的根本看法上是一致的。“生于斯、长于斯”,上述的一切说明诞生在黑山白水间的民间音乐形式一一汉族民歌小调的巨大生命力及艺术魅力。尽管现在音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