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的谐趣_第1页
苏轼诗歌的谐趣_第2页
苏轼诗歌的谐趣_第3页
苏轼诗歌的谐趣_第4页
苏轼诗歌的谐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诗歌的谐趣

所有的和谐诗歌都包含了它们。唐诗的和谐是一个高度,是健康开放时代的象征。宋代则进入了内敛的自省的时代,这个时代失去了产生谐趣诗的土壤,只有在苏轼、杨万里的诗中能找到谐趣。然有人以为杨诗的谐趣中人工味较重,只有苏轼在这个时代仍然潇潇洒洒地唱出谐趣。一枝独秀,绽放异彩。那么,苏轼的谐趣诗词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形成的?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谐,指事物的可笑性。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指出:“‘谐’就是‘说笑话’。”“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做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篇中说:“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在西方,谐也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叫幽默,喜剧,笑。谐趣:thesenseofhumour。由此可见,谐趣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它是人类的共性,在文字上表现为轻松、活泼、妙趣无穷。“‘谐’最富于社会性。”(朱光潜《诗论》)然而,文字作品仅以可笑性来话说“谐”还显得有点粗。根据彭万隆先生的研究,他认为唐诗谐趣所表现的艺术形式有:诙谐、调侃、嘲谑、讽嘲、讽刺、幽默,把一个“谐”字细分为六种形式。借用他的这种分类,以此来观照苏轼的诗词,我们可以看出,天才绝世的苏轼不是限写其一面、两面,而是展露出其多方面的谐趣。(1)诙谐类:彭万隆先生以为它最得“轻松自然,机智”。这一类在苏轼的笔下很多。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明明是诗人自己惜花,爱花,迫不及待地想去赏花,亲近花,却不明说,偏说花要睡去,不理会我,所以才手持红烛。曲曲折折地、机智地把惜花的微妙心理道出。谐趣从浪漫中透露。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苏轼,在熙宁五年通判杭州时曾作《望湖楼醉书》,有“白雨跳珠乱入船”之句。元佑年间,苏轼又来杭,时隔十五年,故地重来,此景再见,不言风雨之苦,不露外放做官之失意,反而以“醉”字写出自己对西湖情有独钟,表现出再见美景之喜不自胜,不禁还会引起人们对他的羡慕,非常地潇洒。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苏轼遭受贬谪,万里南来,但他却是以轻松之笔出之,似乎忘怀得失、恩怨、荣辱,已完全陶醉此地了,使读者也不以此为苦,反要生羡慕之情。据说,苏轼这首自得其乐、轻松一笑的诗让他的反对派恨得咬牙切齿,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了。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这首诗写于惠州。从诗的前两句,我们已见诗人堕入困苦的境地,然第三句却出人意表,多少安稳、闲雅,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情趣饱和独立自足的意象”(朱光潜《诗论》),难怪宰相章淳见了此诗,贬他去了儋州。(2)调侃类:调侃是一种善意的玩笑,它带有较大的游戏成分,不必在诗中寓有深意。当然,有些是通过调侃寓有深意的。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下片)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浓。怕见此花撩动。与曹子方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把他的情态、心理和盘托出,使之无处逃遁。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下片)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把老顽童的嗜酒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来,令人不禁捧腹。(3)嘲谑类:嘲谑的对象必定具有可笑性,以此为前提。蝶恋花(下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描写了一幕单相思的喜剧。墙里的佳人喜玩秋千,笑声琅琅,令墙外的行人心神荡漾,产生了爱慕之情,但佳人笑止,已经悄然离去,让多情的行人产生无尽烦恼。这幕短剧让人觉得滑稽,又让人为之同情。据说,苏轼晚年贬官岭南,常让朝云唱此曲,朝云“泪满衣襟”。苏轼对朝廷忠心耿耿,但贬了又贬,到了荒僻的岭南,不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不管这首诗写于何时何地,是生活的实录还是有所寄托,“多情却被无情恼”,不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嘲谑吗?生活常常要与人开玩笑。(4)讽嘲类:讽、嘲相互依存,嘲是手段,讽是目的。比嘲谑少了一点游戏成分,比较严肃。“谐都有几分讥刺的意味”(朱光潜《诗论》)。我们来看苏轼的诗: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斜风吹帏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戏子由》宛丘先生是指苏辙,他当时因反对王安石而被辟为陈州州学教授。陈州即古宛丘。诗歌先是以戏谑的口吻笑说子由人长屋小,不禁使人读之哑然失笑。后又用典故,以子由比东方朔,宁可让饱死的侏儒嘲笑,也不肯为避雨而求助秦优,褒扬了苏辙的骨气。表面嘲谑,骨子里却含愤愤不平,背后是在讽刺小人。据说,此诗“一向被评为‘诙诡有奇趣’,在当时就被人指责为诋毁朝政的谤诗”(吴鹭山、夏承焘、萧湄合编《苏轼诗选注》),寓庄于谐,把深刻和严肃的思想包容于一个“戏”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洗儿戏作》诗歌一开始自嘲,自己被聪明所误,坎坷偃蹇,致罪遭贬,于是生出一种反常的心理,希望孩子愚钝顽鲁,这样才能得到公卿这样的高官。反观自己的遭遇,悟出这一道理,正是对当时社会的有力的讥讽。透过看似游戏的文字,内中有无限的辛酸、痛苦和悲愤。(5)讽刺类:讽刺中含有谐趣,这在苏轼诗中也能找到。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绍圣四年,苏轼贬为琼州别驾,从惠州移至儋州,子由也从筠州被贬到雷州(今广东海康)。明明无由相见,却说朝廷能允许我们隔海相望,已是皇恩浩荡了。讽刺入骨!真是皇恩,还会贬此九死一生的荒凉之地吗?软中见硬,柔中带刺。(6)幽默类:能嘲能谑的苏轼,自然不乏幽默的心态。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屎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让我们看到一个迷迷糊糊、醉酒而行的醉翁,连家都找不到了,只能认着牛屎回家。让人笑后又生怜爱同情之心。东行策杖寻黎老,打狗惊鸡似病风。——《访黎子云》场面是多么有趣,一日不见民间老友,就坐立不安,东寻西找,以至于“打狗惊鸡”,活像个老疯魔,可爱至极。携儿过岭今七年,晚途更着黎衣冠。白头穿林要藤帽,赤脚渡水须花缦。不愁故人惊绝倒,但使俚俗相恬安。——《欧阳晦夫遗接离、琴枕,戏作诗》那一幅让人“惊绝倒”的自画像确实要让人叫绝了,赤脚,身着黎衣冠,随俗而行,完全是一个土著老翁的模样。真要让人惊绝于他的浪漫与可爱!在苏轼诗中,充满谐趣的诗可谓其多,而且要识得诗中之趣,也要我们读者胸中有真趣。谐趣诗散落在苏轼各个时期的诗中,尤其以被贬以后见多,而且许多诗以“戏”为题。如果说唐诗中谐趣诗为多,但却没有一个人以谐趣称长,是众多作家笔下的谐趣诗形成了一个开放时代的形象。而苏轼一人就写下了众多的谐趣诗,不管是轻松的玩笑,还是苦中作乐,笔者以为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苏轼现象,苏轼是宋代最大的幽默家,就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难有人与其伯仲,堪称诗坛谐趣诗之巨子。苏轼笔下如此谐趣横生,奇情四溢,这来自于苏轼的性格,也与他的遭遇紧密相关。它是一种情性与机智的表现。如果只有坎坷,没有乐天的性格,只能吐露苦衷;而缺少磨难,只有性格,也会缺少诗的光辉。(1)情性刘勰谈作家个人的风格,比较看重先天的性情,“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心雕龙·体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文心雕龙·事类》。可见先天的性格和作家的才情是相关的。苏轼天生有一种豪放不羁的性格,胸怀开阔,具有谑弄戏浪的“野性”性格。文与可在熙宁初去汴京西城访晤苏轼时,对他作了这样的描述: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顾子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书窗画壁恣掀倒,脱帽褫带随纵横。……,荡突不管邻人惊。——《往年寄子平》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犹如一个老顽童。就是在他的词中,我们也能看到他的“锦帽貂裘”、“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潇潇洒洒的太守形象。那时的苏轼已经因王安石的变法而外放密州做官,但他就是这样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善于以顺处逆。试想一下,苏轼如果是一个拘谨之辈,岂不戚戚于心,趣又从何来?很多诗话都记载过东坡以“毳饭”待客的佚事。东坡曾和刘贡父说他自己在“习制科时,日享三白”。所谓“三白”,即“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当东坡到刘家做客时,刘就以“三白”待客,东坡于是就请刘贡父到家中吃“毳饭”,当刘如期而往,谈论过食时,贡父饥甚索食,东坡告诉他:“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非‘毳’而何?”“毛”在当时与“没”同音,故曰:“毳”(参见朱弁《曲洧旧闻》)令人捧腹大笑的荒唐之事,展示了东坡幽默的性格和作为文人的机智。乔治·桑塔耶纳说:“不论就机敏、怪癖或诙谐而言,一个有幽默味的人必有其荒唐的一面,或者落在一种荒唐的情境中。”又据《渑水燕谈》记载:贡父晚年苦风疾,鬓眉皆落,鼻梁且断。一日,与子瞻数人小酌,各引古人语相戏。子瞻戏贡父云:“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座中大噱。可谓善戏也,使人化苦为乐。如果苏轼没有根生于性格当中的善戏的野性,岂不要相对而叹,作悲酸语了。苏轼乐天的禀赋,狂放的性格,使他无往而不乐,笑对人世。无论是无关风化、无益时用的谐趣诗,还是暗含嘲讽、讥刺的谐趣诗,都是根植于此。这些谐趣诗,使本来压抑的人性,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奇情奇趣活泼着这个世界。(2)遭遇乐观其实是一笔财富。苏轼因为党争,一再外放作官,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他性命,贬谪也是一贬再贬,直至荒僻的海南。可以说,他的痛苦是令人难以想像,难以承受的,但是他却活下来了,与其说是他的幸运,不如说是老庄思想的作用,是他天性中的戏谑的野性的作用,使他在磨难面前没有被征服,没有跌入悲怆的境地,而是总是兴致勃勃。苏轼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老庄思想的影响,他曾自称“某龆龀好道”(龆龀:儿童换齿),道家的“圣人无功”、“顺应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影响着他,使他思考着“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今予独何着,汲汲强奔走”,仕宦的困惑也为他后来遭遇坎坷走向自然作了铺排。他吸取了老庄于己有用的思想,医治心灵的创伤,看淡人生的不圆满,以旷达的态度、放浪的情怀去对待生活,因此,虽然有大悲大痛,仍能抚平自己的创伤,潇洒自如,还能发出琅琅的笑声。发之为诗,就有了那么多的“戏”的文字,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吾谪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旷达,有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反被聪明误”的自嘲,他以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方式,顽强地与这个世界抗争,在一笑当中,淡化、消除人间的种种苦难。正如朱光潜所说:“谐是模棱两可的,所以诗在有谐趣时,欢欣与哀怨往往并行不悖,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谐,能谐所以能在丑中见出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哀怨中见出欢欣,谐是人类拿来轻松紧张情境和解脱悲哀与困难的一种清泻剂”(朱光潜《诗论》)。当然,苏轼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生活的困苦中,笑对人世并非真正忘记苦痛。在朱光潜的《诗论》里引了一段伊斯门(M.Eastman)在《诙谐意识》里说的话:“诙谐……它的生存是对于命运开玩笑。”然后朱光潜又解释说:“‘对于命运开玩笑’是一种遁逃,也是一种征服,偏于遁逃者以滑稽玩世,偏于征服者以豁达超世。滑稽与豁达虽没有绝对的分别,却有程度的等差。它们都是以‘一笑置之’的态度应付人生的缺陷,豁达者在悲剧中参透人生世相,他的诙谐出入于至性深情,所以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的这种谐趣诗正是悲剧里的笑声,我们深深感到他的无奈与沉痛,也惊叹他的聪明,他以乐使自己在逆境中站起来。“所谓‘绞首架下的幽默’——危难之中的强颜欢笑——这种生命情态的‘升腾’不过是自我意志的一个火花”(苏珊朗格《情态与形式》)。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所谓“戏”作,常常是严肃的政治命题。他是一个伤心痛苦的人,他必须抖落痛苦,以笑反抗这个世界。这种笑声,表面诙谐,骨子里无疑是痛的。它是“沉闷世界中,一种解放束缚的力量”(《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生活中免不了挫折、失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