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形象鉴赏类”题目的考法研习第5讲目录考法(三)景物形象考法(四)融会创新命题——“形象+”类题目考法(一)人物形象考法(二)事物形象[典题精做][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王昌龄隐居①常建考法(一)人物形象(一)强基训练——平时学习“不功利”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隐处:__________
唯:______清光:____________
犹:____________宿:________________
药院:_______________滋:_________隐居的地方只有月亮的光辉还,仍然比喻夜静花影如眠种芍药的庭院生长着谢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群:_____________2.首联用“清溪”“孤云”这两种典型意象,写出了王昌龄隐居之所的__________;中间两联进一步通过隐居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王昌龄___________的形象,其住处“茅亭”种有__________________,则足见其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尾联中一个“亦”字,表明诗人也动了隐居之心。辞去世俗之累或不问世事与……为伍清幽雅致清洁高雅松树、花、芍药(二)仿真训练——考场答题“才顺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指溪水深不可测,王昌龄隐居之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之上。B.颔联写诗人夜宿此地所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还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明月不知主人不在,仍来相伴。C.颈联“宿”“滋”二字生动传神:“宿”,写花影像安睡在庭院中一样;“滋”,写苔藓在滋长蔓延。D.尾联点明志向,将要归隐与鸾鹤为伴,“亦”字是说诗人要学王昌龄隐逸,实际可能是劝他坚持归隐的初衷。答案:A
解析:A
A项,“‘深不测’指溪水深不可测”说法错误。“深不测”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望不到尽头。★2.明代谭元春在《唐诗归》中点评此诗:“是昌龄一幅小像。”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本诗描写了王昌龄品格高尚、情趣高雅的隐士形象。在前三联中,诗人以隐居环境的清静幽深来侧面烘托王昌龄的形象。在尾联中,连诗人自己也动了离开俗世隐居的心思,更加衬托了王昌龄清洁高雅的隐士形象。[白话诗歌]清溪远流一眼望不到尽头,故人隐居之处只见飘浮孤云。松树枝头露出朦胧的弯月,清辉洒落好像还是为着故人。茅亭台前的花影像睡着一样,栽种芍药的院子滋生出苔纹。我也将要远离纷繁的俗世,到西山与鸾凤白鹤相伴为群。[增分策略]鉴赏人物形象的三个注意点找准形象首先,要分清题干要求,分清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词)内容、标题、注释等,明确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分析形象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和具体行为等。还要分清形象和性格的区别。如果要求分析形象,则要思考主人公的身份、际遇、性情、品质等理解形象一是要理解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二是要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和诗歌的注释评析人物形象
[典题精做][例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画
眉
鸟欧阳修考法(二)事物形象(一)强基训练——平时学习“不功利”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意:__________________树高低: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知:______________鸟婉转地啼叫。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随着自己(鸟)的心意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现在才知道金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____________尽日:_____________闲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庭:_______2.欧阳修诗前两句_____: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的___________________。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条件优越的居所远远比不上终日,整天有雕花和护栏的窗子,也有“幽闲”之意指令人满意、使人喜欢的风朝廷写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3.欧阳修诗最后一句“不及林间自在啼”,是全篇的主旨。“林间自在啼”照应了第一句和第二句,画眉鸟的叫声如此动人悦耳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同时,“林间”和“金笼”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强烈的对比中,欧阳修表达了他对__________________。自在,无拘无束自由的向往和追求4.文同诗第一句就奠定了全诗闲适自在的________。第二句写诗人突然听到一声从“高笼”传来的画眉鸟的叫声。“初听”在这里意思应为“____”,着力表现诗人听到画眉鸟叫声的__________。三、四句则是抒发诗人的感受,公事不忙,众人都已离去,自己好似回到了自由自在的山林间。全诗语言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内心的_____________。情感基调突然意外和惊喜平淡朴素闲适、自在(二)仿真训练——考场答题“才顺利”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诗和文同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阳修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同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阳修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同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阳修诗中的“林间”与文同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答案:A
解析: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欧阳修诗一、二句直接描写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飞翔,在山花烂漫的高矮树丛中腾跃鸣叫;三、四句就画眉鸟的叫声发表议论,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文同诗则是从人的角度入笔,以画眉鸟的叫声衬托“公庭事简人皆散”后的愉悦心情,不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可以从意境营造、衬托人物性格、结构上的线索作用、表情达意等角度考虑。欧阳修诗一、二句写画眉鸟在山间千啼百啭、自由飞翔的景象,后两句针对自由的鸟和笼中鸟不同的叫声发表议论,看似写鸟,实际是写人。诗人通过巧妙的对比,借不同处境画眉鸟的叫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志向,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同诗第一句“闲”字就点出诗歌的情感基调,第二句写自己听到画眉鸟的叫声,营造出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后两句则写他聆听画眉鸟叫声的感受,全诗字字句句都表现了诗人在公务闲暇时内心的闲适、自在。参考答案:①欧阳修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同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白话诗歌]画眉鸟画眉鸟的叫声婉转动听,无论怎样变化都是随着自己的心意,山花万紫千红,绿树高低起伏,它们时而雀跃在开满姹紫嫣红的山花枝头,时而飞到高低起伏的树枝上,仿佛在相互比试高低。听到画眉动人的啼鸣才知道,那些画眉鸟即使被锁在贵重的笼子里,也比不上在林间枝头自由自在地啼鸣。画眉禽一整天都站在有雕花和护栏的窗子边,吹着让人快活的风,突然从鸟笼中传来一声画眉鸟的叫声。公家的事务不忙,众人都已离去,好像自己回到了自由自在的山林间。[增分策略]形象(含意象)作用题是全国卷近几年考查频率较高的题型,它将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从浅层次的特点的分析提高到深层次的作用的把握,因其综合性更强和考查能力更综合,所以成为考生在古诗歌阅读时的一个失分点。准确分析意象作用的四个思考角度1.营造意境。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种氛围,奠定了某种情感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奠定的是伤感的情调。2.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如上面[例二]“向往自由”就是从表情达意方面来分析作用。3.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4.结构作用。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等等。如“交代上文”“引起下文”就是从结构方面来分析作用。考法(三)景物形象[注]
①106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起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写了这首诗寄给弟弟苏辙,以抒发思念之情。②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一)强基训练——平时学习“不功利”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垂尽:_________
壑:_____修鳞:____________
遮:_____系:_____
强:_____灯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斗斜:__________蹉跎:______________________快要结束山谷指长蛇的身躯阻挡抓住勉强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谓时已夜半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2.“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______
(修辞)说明__________。3.《守岁》一诗,全诗共十六句,诗意通俗易懂。前六句突出了时间流逝无法阻止,九、十句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___的畏惧,十三至十六句则直接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比喻守岁无益时间流逝珍惜时间,积极奋发(二)仿真训练——考场答题“才顺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把“垂尽岁”比喻成“赴壑蛇”,化虚为实,新颖奇特又形象逼真,蛇已游向幽壑,只是抓住其尾,徒劳无益。B.诗人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且”“畏”二字将儿童守岁时的心理状态描写得细致入微,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C.结尾的“少年”,既指诗人自己,也指其弟苏辙;“犹可夸”既是诗人自勉,又是对其弟的鼓励。D.诗歌语言晓畅,情感富于变化,耐人寻味。最终表达了共惜年华,积极奋发,不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的愿望。答案:B
解析:B项,“‘且’‘畏’二字将儿童守岁时的心理状态描写得细致入微”理解错误。“且”“畏”应是写大人守岁的心理,而非儿童。★2.清代纪昀很欣赏《守岁》中所描绘的场景,称之为“真景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①真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儿童强撑睡眼,嬉戏欢笑,明明想打瞌睡,却还要勉强欢闹。“晨鸡”两句将诗人守岁时的心理状态描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大人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亲切可感,如在眼前,情景描绘真实,有身临其境之感。②真情:“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写儿童守岁不睡觉,只为嬉戏欢乐,突出了儿童的天真无邪,真实可感。“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诗人守岁时,因时光流逝而感到畏惧、无奈,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结束。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借此勉励自己(及弟弟)珍惜年华、积极奋发,符合诗人的心理。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参考答案:真景:情景描绘真实,描写了一幅全家守岁的充满暖意的现实生活情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儿童强撑睡眼,嬉戏欢笑,大人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亲切可感,如在眼前。真情:①写儿童守岁不睡觉,只为嬉戏欢乐,突出了儿童的天真无邪,真实可感。②诗人守岁时,因为时光流逝而感到畏惧、无奈,借此勉励自己(及弟弟)珍惜年华、积极奋发,符合诗人的心理。[白话诗歌]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阻挡!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却知是无可奈何。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成空。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增分策略]鉴赏景物形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作者往往借助景物形象传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情与景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或者是触景生情,或者是借景抒情,或者是景中寓情,或者是以景结情,等等。高考中,鉴赏景物形象,常常要求考生能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营造的意境,从中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见的意境特点有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等。鉴赏景物形象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就只需要提炼出景物形象并简要概括出其特点即可。如果题干明确要求结合诗(词)句分析,拟写的答案则须包含景物形象、景物特征、所用手法技巧、景物的表达效果,有时还要提及表达的情感等。2.概括景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要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简练优美。角度(一)融合其他考点综合考形象[典题精做][例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为赵元父赋雪梅图王沂孙考法(四)融会创新命题——“形象+”类题目(一)强基训练——平时学习“不功利”1.解释词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褪:_______
护:_____影:__________
素被:____________退去保护梅花的影子白色的被子2.通过题目可以看出,本词是一首题画词,但是通过内容来看,本词又将画中之景物精神显露了出来,可以说这又是一首_______词。词的上阕第一句写冰雪重叠护着梅花,使梅花褪色变淡,衬托出梅花的__________。下阕第一句写被雪覆盖的梅花影淡以及________,第二句写料峭春寒中,梅花在冰雪覆盖下蓄积力量,不愿恣意萌发,写出了梅花的___________。整首词给人以图画的美感,又给人以精神的启发。咏物素雅清幽绝俗孤傲坚贞凛然(二)仿真训练——考场答题“才顺利”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词将咏物与咏画结合起来,精工细巧,达到了画境与词境双美的境地。B.冰雪如白纱,层层护梅花,所以虽然有东风夜夜地吹,也不能将梅花吹落。C.“溪上”两句,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呈现的梅花气质不同。D.词人吟咏画中雪梅可谓独具匠心,全篇不著一个“梅”字,却又无处不在写梅。答案:B
解析:B项,“所以虽然有东风夜夜地吹,也不能将梅花吹落”说法错误,“数枝谁带玉痕描,夜夜东风不扫”意思是“眼中这几枝玉梅是谁画描?夜夜东风吹,不见落花飘”。诗中所写的梅花是画中之作,以此表现梅花画得很逼真,所以并不是冰雪层层护住梅花,它才不被东风吹落。★2.宋人常常“雪梅合咏”,认为“有梅无雪不精神”。试结合词句内容,分析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形象、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雪梅合咏”,实质是写梅花时离不开雪,落脚点是塑造梅花形象,需要雪花的衬托;“有梅无雪不精神”,暗指诗歌的精神内涵。参考答案:①雪护梅花,更衬梅的冷艳幽香。冰雪让梅退去浅粉深红,转换素裳,并守护暗香,映衬梅的素淡清幽。②雪之清幽,衬寒梅的孤高落寞。梅有雪覆盖,故夜色中影淡,独自在梦中醒来,清高绝俗,又觉落寞孤寂。③雪之寒冷,衬梅的坚贞凛然。在料峭春寒中,梅花不肯盛放,愿在冰雪的素被中独眠,直至清晓,彰显了坚贞凛然的气概。[白话诗歌]冰雪让梅退去浅粉深红,梅花体态轻盈,不施脂粉,容貌如玉,枝头积雪似洁白的纱巾将花朵层层护绕。眼中这几枝玉梅是谁画描?夜夜东风吹,不见落花飘。溪水上梅枝横斜花影疏淡俏丽,但独自在梦中醒来却孤独寂寞,心神损耗。梅花在料峭寒意中不肯恣意怒放,向春天撒娇,却蒙着白色的被子,在春天的晨色中独自睡眠。[审答指导]1.把握常见综合考法类型设问示例形象+情感围绕“喜”,词的下阕叙写了哪些场景?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形象+语言“素节凛凛欺霜秋”“逍遥齐物追庄周”两句是诗人对友人品格的赞颂。请简要赏析。形象+技巧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郭将军形象?使用了何种手法?请结合整首诗具体分析。2.运用关联思维答题形象鉴赏类综合考法,或是以其他考点为切入点考查形象,或是以形象为切入点考查其他考点。不论哪一种形式,都需要明白形象和其他考点的内在关联,进而有针对性地解答此类综合性题目。比如上面“形象+语言”的设问示例,就要围绕这两句,赏析友人品格,并体味其中蕴含的诗人的赞颂之情。角度(二)设置情境创新考形象[典题精做][例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佳人①(节选)杜甫[注]
①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七月,他毅然弃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负薪、采橡栗,自给度日。②合昏:植物名,即合欢花,早晨展开,入夜复合在一起。(一)强基训练——平时学习“不功利”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夫婿:_______
新人:_________________鸳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旧人:_________
卖珠:_____________________丈夫指丈夫新娶的妻子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佳人自称因生活穷困而变卖珠宝牵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柏:___________
动:________掬:________________修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采摘柏树叶往往两手相合捧物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2.“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比喻。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和被抛弃之人的伤心痛苦。3.“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以景结情,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这几句以写景作结,刻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二)仿真训练——考场答题“才顺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佳人遭到夫婿的抛弃,并非她自己有什么错,而是她的夫婿与“氓”类似,“二三其德”。B.合昏尚知夜晚复合,鸳鸯也能双宿双飞,动植物的幸福凸显佳人对破镜重圆的期望。C.由“侍婢”以下六句可知,佳人被弃后以变卖珠宝谋生,虽生活清贫却始终高洁自持。D.以佳人命运象征诗人遭遇,这种以佳人自比的手法也见于《离骚》,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答案:B
解析:B项,“佳人对破镜重圆的期望”理解错误。“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意思是“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此处用动植物的幸福凸显佳人的孤独心酸。★2.对于“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一句,历来有众多理解,有人认为泉水象征佳人,有人认为泉水象征夫婿。你认为泉水象征谁?请简要说说理由。创新解读: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形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同时是开放性命题,答案不唯一。首先应理解句子表面含意,“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意思是“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然后在深入作答时务必要先考虑清楚“山”“泉水”“清浊”的关系,才能在结合题干提示分析时做到言之有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一种:认为泉水象征佳人。有的看法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以“泉水”喻“佳人”,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更能表现出男尊女卑的旧社会对妇女的误解和不公。第二种:认为泉水象征佳人。有的看法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以“泉水”喻“佳人”,以“在山”与“出山”喻“独居生活”与“再嫁他人”,意在表明她不愿再嫁,否则有损名声,她愿固守空谷幽寂之地,保持自己品行的高洁。与下文佳人甘处贫穷生活,与柏、竹为伴的情操一致。第三种:认为泉水象征夫婿。以“泉水”喻“夫婿”,以“山”喻“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哲学的分类考试题及答案
- 地下结构抗震试卷及答案
- 2025授权专利合同书范本
- 2024年天津市中考物理真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商品交易合同协议范本
- 2025年垃圾分类盈利方案
- 2025年医用耗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未成年案件调解协议书7篇
- 2025年市场营销策划师专业能力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第二季度生物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
- 连铸坯中心缺陷控制
- GYB培训全课件(最终版)
- 合伙开饭店协议书的范本
- 大桥墩柱盖梁抱箍施工方案
- 先张法预应力重力式张拉台座设计
- 儿童强迫症的治疗(课堂PPT)
- 工程计量支付管理办法
- 广西《建筑施工模板及作业平台钢管支架构造安全技术规范》
- 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同时付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后付费)、离职人员交接表
- 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片区公开课《间隔排列》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