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以《原电池》教学为例_第1页
“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以《原电池》教学为例_第2页
“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以《原电池》教学为例_第3页
“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以《原电池》教学为例_第4页
“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以《原电池》教学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无机化学”是中医药院校中药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是构成大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无机化学”教学注重强调化学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课堂教学常被看作概念、公式、数学推导等枯燥化学知识的传授过程,轻视了对学生世界观、科学观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对“无机化学”课程进行合理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将无机化学的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标志性成果等思政素材引入“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2]。通过聚焦科技前沿,分享与专业相关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3]。通过讲好中国科学家的突出贡献和先进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奋发图强,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4]。因此,以原电池教学为例,充分挖掘原电池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阐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以期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为“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供新思路和实例参考。一、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次课选取杨怀霞主编的《无机化学》教材中第五章第二节《原电池》作为教学内容。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原电池定义与形成条件、单池和双池原电池工作原理、制备水果电池。本次课中基本概念较多、反应原理抽象,学生记忆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践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二、教学设计思想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使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无机化学”课堂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化盐入水”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引领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工作原理;熟悉单池原电池与双池原电池装置模型、盐桥的功能作用,了解探究原电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原电池中知识点关系的分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课上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思想政治目标树立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价值观。弘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四、教学案例设计(一)新课引入:伏打电池的发明教师通过讲述伏打电池的发明过程,引入课堂并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伏打电池的发明源于一次青蛙解剖实验产生的灵感。1786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时,发现两种金属器械同时接触青蛙的大腿,会引起青蛙腿部肌肉的抽搐,仿佛受到电流的刺激,伽伐尼把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电。这种现象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他经过多次重复伽伐尼的“生物电”实验,发现“生物电”产生的关键在于两种金属的金属属性不同。随后,伏打用整整13年的时间反复实验,深入钻研,在1799年制造出第一个人造电源——伏打电池[5]。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师借助于伏打电池发明过程的讲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验现象的意识,理解科学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锲而不舍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二)概念构建:原电池定义与形成条件原电池定义——借助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呢?师生之间通过实验探究(见表1),归纳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电解质溶液、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两电极材料活泼性有差异、闭合回路。总结为“两极一液一回路”。表1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性实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有层次、有逻辑地分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三)本质探析:单池原电池工作原理通过探究性实验,在学生掌握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原电池的具体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中,哪个电极失去电子?哪个电极得到电子?以问题为导向,引出单池原电池模型并讲解工作原理:还原剂Zn片(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Zn2+,电子通过外电路流向Cu片(正极),氧化剂H+在Cu片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完成还原剂Zn和氧化剂H+之间电子的转移。内电路:两电极之间溶液中正负离子的定向移动,外电路:电子由负极经过导线流向正极,构成完整的闭合回路,两个电极反应不断进行,发生有序的电子定向移动,从而产生电流(见图1a)。图1单池原电池和双池原电池模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问题为驱动,有层次地分析理解单池原电池工作机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树立化学的辩证思维观。(四)本质探析:双池原电池工作原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单池原电池虽然产生了电流,但是装置中溶液的温度却升高了,并且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并不稳定,这说明产生的电流是不稳定的,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请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原因。学生代表回答:单池原电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直接接触,导致既存在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又有一部分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使装置的温度升高导致电流不稳定,化学能转变成电能效率不高,导致电流强度弱不稳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解决办法:可以将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开在不同区域,不直接接触,从而引出双池原电池模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教材和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出双池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其优点。以Cu-Zn原电池为例:Zn棒(还原剂)失去电子经金属导线流向铜棒,CuSO4溶液中Cu2+(氧化剂)得到电子变为铜单质沉积在铜棒表面。随着反应的进行,ZnSO4溶液中因有过多的Zn2+带过剩正电荷,CuSO4溶液中SO42-的相对过剩带负电荷,这将影响电子从锌棒流向铜棒。由于盐桥的存在,其中的Cl-向ZnSO4溶液扩散,K+向CuSO4溶液扩散,分别中和了过剩的电荷,使反应持续进行,构成闭合回路,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见图1b)。双池原电池优点:氧化剂和还原剂不直接接触,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进行,能量转化率高,电流强度大且稳定,持续时间长。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开展分组讨论,组内学生互帮互助,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2)引导学生分析单池原电池电能转化效率不高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渗透从宏观到微观的事物认识规律。(五)知识拓展:水果电池在掌握了原电池形成条件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师生利用柠檬动手制备水果原电池,并分析柠檬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柠檬中富含大量柠檬酸等电解质,将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导体(铜和锌)插入柠檬中,用导线将两种金属连接构成闭合回路,锌片与柠檬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定向移动流入铜片,产生电流使小灯泡发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趣味水果电池的制作过程,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融入实际应用中,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六)总结及任务:知识点总结与布置作业教师总结知识点:本次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定义、形成条件、工作原理,分析了单池和双池原电池的优缺点,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了柠檬电池,体会到了化学知识的魅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开阔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布置作业:除了水果原电池以外,原电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应用,如我们常用的干电池、纽扣电池等,都属于原电池,学生课下自主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原电池实例及其工作原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总结知识点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2)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课下自主查阅资料进行课外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