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_第1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_第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_第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_第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单元主题:美丽的自然景观

单元内容:1、观潮2、雅鲁藏布大峡谷3、鸟的天堂4、火烧云语文园地一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单元教学时数:13课时

1、观潮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三、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假设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气氛,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拟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时机,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到达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刚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设计意图: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潮来时的录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潮来时的录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似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刚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冲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拟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比照,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的朗读比拟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小黑板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搏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拓展:假设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设计意图:课文的优美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顶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管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设计意图: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读完课文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局部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刚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附一: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观潮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附二: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xī〕。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外表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外表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拟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似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象门坎〔kǎn〕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péng〕湃〔pài〕,像千军万马。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开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应。这既表达了教师“导〞的作用,也表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挂图〕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局部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拟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6、3千米……〞〔齐读〕通过比照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拓展实践

教师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图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六、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一、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师再次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图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二、学写提纲

三、教师总结〔略〕

版书设计

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深、窄〔世界之最〕奇

自然博物馆

最后一块秘境3、鸟的天堂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以下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目不暇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局部。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设计理念:

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教学重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

1、什么是天堂?〔指名答复〕

2、板书“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按照要求读书。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

3、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

2、谈自己读的感受。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

四、简介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

“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

“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

五、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

2、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用笔画下来。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学习生字

1、指名读词读字。

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3、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18、鸟的天堂

第一次:大榕树

第二次:鸟的天堂

第二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个个都变成快乐的鸟,一起来学习《鸟的天堂》。

这节课我们就从鸟的角度来感受“鸟的天堂〞。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看到了什么?

〔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真正的“鸟的天堂〞〕

二、首先我们进入到真正的鸟的天堂,也就是你们的天堂去看一下:

1、自由读12-13自然段,看看这一局部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活泼可爱、鸟多〕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

2、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境?

3、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

〔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4、学生读完后问: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假设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让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往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聚集。

三、学习第一局部:〔课文7-8自然段的内容〕

1、自由读这局部,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在7-8自然段有关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班级交流。〔树大、美〕

A、当学生讲到树大、美的特点时,出示挂图帮助学生理解。

B、引导理解“不可计数〞和“卧〞字。

C、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说出来讨论讨论。

D、假设你没有,那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出示:“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抖〞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呢?

1〕、学生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原因可能是:①树叶多,小鸟扑翅膀时动;②“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似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③有风吹过。〕

2〕、交流并说明理由。

E、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用读来表现出树的这些特点呢?

指名读7-8自然段。评价: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读得怎样?读第12-13自然段时我们要求读出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读出它的静态美〕

齐读。

四、同学们读得很好,假设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

现在,老师想让你以小鸟的身份,给大榕树写一句或几句广告词,让你的同伴知道这里很美。

学生写广告词。

互相交流。

七、同学们写的广告词真美,让老师有一种成功的幸福感。但是,你们看,老师这节课黑板上忘记写什么了?

如果你们不想让老师的这节课留下遗憾的话,出示《桂林山水》一课的板书,根据这个请大家为老师设计板书。

学生设计,组织交流。

八、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美呢?

1、学生自由发言。联系环保意识谈。

2、小结课文。

附:板书设计

树干根

鸟的天堂第一次大榕树树枝叶〔静态〕

第二次群鸟纷飞多欢〔动态〕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4、火烧云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表达顺序的句子了解表达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表达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表达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心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似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似……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黄昏——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小黑板出示: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拟、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表达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找出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语句,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突然……接着……一转眼……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配合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10.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11.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板书:

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白百合色……颜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火烧云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变化〔多〕:马狗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突然接着转眼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应: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地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以下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拟适宜?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假设干“典型〞作文片段,请小作者朗读。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各组选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指名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单元教材简说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单元设计理想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表达“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表达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5.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2.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题西岭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根底上画画等〕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3.交流学习所获。〔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远近上下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设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8.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放课件〕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五、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游山西村》教学程序: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2.〔师吟诵〕: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2.了解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3.理解诗句。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B.交流学习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富。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惊喜,从“又一村〞看出。〕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1.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6.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表达顺序的根底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似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那么,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准备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读文后交流: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②爬山虎有脚。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三、学习生字新词1.学习生字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④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拟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①抽生读②开火车读③齐读〔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局部?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3.刚刚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8.再放刚刚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二、认识爬山虎的脚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板书〕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汇报自读情况: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②感受:生自由谈〔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四、总结写作方法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外表,要全方位的观察。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五、拓展延伸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板书设计: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虎颜色:嫩红〔灰色〕的脚爬触→巴→拉、贴〔牢固〕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我看到了……》教学目标1.通过对图画的屡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2.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4.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重难点: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突破方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鼓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开展学生交际语言。教学准备课件、课文插图中的“少女和老妇〞图与另一张课外搜集的“少女和老妇图〞〔见文后附1〕各五张〔每小组一张〕,小奖品。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程序一、观察图片──酒杯与人像,同桌互助,探索观察方法。1.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一、三、五、七小组同学闭眼,〔师用大屏出示右边第一幅图片〕其余同学用两秒时间观察图片,然后把观察结果告诉同桌。生:学生观察图片后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尽可能清楚地告诉同桌。同桌可以就不清楚的问题发问。2.师:刚刚没有观察的同学谁愿意说一说自己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指名转述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表达得清楚流畅。同桌评价倾听是否准确。[教学预设:①〔学生观察的结果可能发生分歧,有人认为是酒杯,有人认为是两个人的侧影〕师:大家同时看了同一幅图,怎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谁看到的是正确的呢?可以说说自己的理由。同学们可以猜想谁观察得准确。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据理力争,双方争辩。②〔如果观察的结果一致〕师:你们确信自己的眼力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再出示图片〕师:请大家一起仔细看看图,你一定会有令人惊奇的发现。请刚刚观察过一遍的同学先告诉同桌刚刚你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现在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说出观察的感受或启示。〔将划线局部的要求展示在大屏上〕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将新的观察结果和感受说给同桌听。同桌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清楚,同桌互相交换意见。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指名在全班交流。4.师根据学生的答复,给予恰当的补充,并做重点板书〔仔细看反复看从多个角度看〕师小结:对,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要想练就一双慧眼,就必须得非常仔细地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要反复地看,不错过每一个新的发现;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发现事物的另一个全新的面貌。二、观察图片──少女和老妇,小组合作,运用观察方法。1.〔师将准备好的少女与老妇图分发给每个小组〕师:每个小组都有一幅奇妙的图画,大家能用所学的观察方法仔细寻找到图画的微妙之处吗?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得最仔细,思维最敏捷,表达的意思最清楚,最有条理,小组成员合作得最好。生:小组内成员积极观察、思考、发言,最后统一意见。2.师:提示学生寻找与自己的小组不同图片的另一个小组,互相交流观察所得。3.生:推荐一名组员在全班汇报观察的结果。4.其他小组同学补充纠正,也可质疑。5.师生对发言同学及所代表的小组成员的观察力及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星级评价。〔最高五星级〕6.看到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给它取个题目吗?三、观察图片──枯树老人头,考眼力,比口才。1.师:通过刚刚的锻炼,相信大家的观察能力一定得到了提高,〔教师出示“枯树老人头〞的图片,〕现在到了“考眼力,比口才〞的时间了,请观察这幅图,说一说自己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仔细看时看到了什么,再反复看,多角度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看得仔细、发现最多、最有趣、讲得清楚、讲得精彩、听得仔细者都有奖。单设:眼力奖,口才奖2.学生先在小组里比赛,再推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全班的竞赛。3.师颁发奖项,布置作业:将今天有趣的图片讲给家人听。板书:我看到了……学会观察仔细看反复看多角度看习作《观察日记》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4.练习修改习作。教学重点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教学难点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学具准备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如水果、植物、玩具、动物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师:本组课文我们学习了四篇文章,《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它们都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同学们知道这些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有趣吗?生:与作者的认真观察分不开。生:与作者的长期、连续的观察分不开。2.师小结后导入。对,同学们说得很好。它们都与作者平时的认真、连续的观察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章才显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二、引导学生观察1.让学生确定自己要观察的事物。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准备观察的事物,水果、玩具……2.激发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过渡:小朋友,你将怎样观察你手中的事物,能说说吗?让学生畅所欲言。3.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师: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观察这一类事物的方法。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探究观察方法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方法写在纸上。师: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学习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把结果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4.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如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的根底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每步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如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局部的特点;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的各个局部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三、教师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1.认真观察手中的事物,看它有哪些特征或是有趣的地方。2.认真思考,看怎样才能清楚地把手中的事物写下来,并写得具体生动。3.题目自拟,字数在300字以上。四、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五、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第二课时一、学生写作,师来回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指导。二、选出典型的习作〔好的和差的〕进行作中讲解,让学生评价好的好在哪里,差的有哪些缺乏,以指导自己的习作。三、师提出修改的要求。1.师提出修改的方法──朗读法。2.师提出修改作文的要求:①句子是否通顺;②写作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③有无错别字;④是否写出了手中事物的特点;⑤文章是否写得生动、具体。四、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也可以自己修改。五、在修改的根底上,将习作写好。《语文园地二》之“成语故事〞教学目标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激情导入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2.师小结并导入。小朋友们刚刚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二、初读成语故事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2.小组交流: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①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①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最后一段〕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四、拓展运用。1.过渡:刚刚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①师举例: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②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五、作业: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语文园地二》之“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教学目标1.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2.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准备1.前让学生从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中搜集作者认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语句,并抄写在积累本上。2.搜集各个季节所开花卉的图片及相关知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程序一、自读三个句子,谈谈自己的发现。1.读一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简单谈谈理由。[教学预设:生:我发现这几句话都写得很具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师:你能找到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特仔细的词语来吗?谈谈理由〔生找词〕对,作者连那么细的爬山虎的细丝都数得那么清楚,细丝头上跟芝麻差不多大小的圆片都观察到了,确实是细致入微呀!生:从这些句子中还可以看出作者观察时不怕吃苦,观察的时间很长。师:谈谈你从哪儿看出来?]2.同学们观察力还不错,下面我们看看小林和小东的发现和我们一样吗?读他们俩的对话,将重点词做上记号。〔如:观察认真仔细长期观察〕3.拿出自己搜集的好句子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想象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要观察事物还应做到哪几点?4.师小结:根据学生的答复总结:观察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还要有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师相机板书:敏锐的眼光认真的态度不懈的精神二、日积月累1.师:一年四季,无数美丽娇艳的花儿装点着大好河川,你平时观察过各种花儿都在什么季节开放吗?把你自己曾经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搜集的图片与小组同学共同分享吧!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更多关于花的知识。2.师:出示填空题,猜猜这些花儿可以和哪个季节搭配。正月〔〕香又香,七月〔〕头上戴,二月〔〕盆里装,八月〔〕满枝黄,三月〔〕红十里,九月〔〕初开放,四月〔〕靠短墙,十月〔〕正上妆,五月〔〕红似火,十一月〔〕供上案,六月〔〕满池塘,十二月〔〕雪里香。梅花兰花桃花蔷薇石榴荷花栀子丹桂菊花芙蓉水仙腊梅1.谁能填空?填好后说说理由。2.不会填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3.将填好的儿歌有感情地读一读,快速记忆一下。4.现在合上书,你能记得其中的几句?背给同桌听,然后翻开书,将背不熟的句子稳固一下。5.你还能将其他的花也像这样编上一两句吗?可以和同桌共同合作。三、作业:背诵儿歌,抄写儿歌。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9巨人的花园一学习目标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撤除〞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三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四、课前准备1.多媒体〔制作动画片〕2.生字卡3.搜集神秘花园的音乐带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情境:播放多媒体2.过度: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3.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4.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那么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9巨人的花园二、初读感知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2.学生自主读书。3.检查自学。○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出示新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撤除等语。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三、再读课文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答复补充。四、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溢、允、墙、牌、添、训〞认读,自己想把法记住字型。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允应该读yun第三声,不要读成rǔn、yǒng。“添字的右下局部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五、抄写生字第二课时一、复习回忆1.听写生字词。2.分段朗读课文。二、精读课文感悟学生围绕“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个问题进行研读,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醒悟后又是怎样?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1.研读课文第二三—八段。2.自然段,体验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读了这大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体会比照手法〕○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3.指导朗诵,能以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4.续读第二三—八自然段,体验童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你还想到什么情景?能模仿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5.学生朗读醒悟前的对话。○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像。○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三、想象感悟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巨人砌墙与拆墙花园的情形。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几在脑海里,注意像“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等这样的词语。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四、总结全文五、布置作业把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第三课时一、练习写字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这些词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读读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还能组不一样的词语吗?2.开火车说词。3.选一个最喜欢的词用说一个句子。4.重点指导,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局部的位置。5.学生练写生字,当堂展评。二、练讲故事1.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2.评选方法:小组内互相讲,听,提意见,并推荐一名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3.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4.颁发“故事大王〞证书。三、写同步练习四、课后作业1.找其他童话故事读一读,将给别人听。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10*幸福是什么教学要求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教学重点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教学难点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四、分析课文的起因1.默读课文起因局部,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五、朗读课文起因局部,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七、布置作业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