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阅读中人称、物象、事件、心理变化示例与补短专训考点:1.张承志《北方的河(节选)》——第一、二人称交替使用2.阎连科《夜苏州》——拟人、反复、虚实、抑扬、对比、人称变化3.[俄]列夫·托尔斯泰《孩子的力量》——“心灵辩证法”4.冯至《江上》——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心灵辩证法”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3.第一、二人称交替使用4.拟人、反复、虚实、抑扬、对比、人称变化【考点示例】一、张承志《北方的河(节选)》——第一、二人称交替使用【考点解读】1.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2.对“她”的作用的理解与分析3.赏析小说第一段划线部分4.河流的象征意蕴文本北方的河(节选)张承志他出神地凝视着车窗外的黑暗,手指间夹着一支闪着红光的烟。耳朵里还回响着那声惊叫:“快看,黄——河!”他看见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他看见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它折腰膜拜的大自然。他吐出一口烟,列车摇晃着,黑暗中的树林、山冈和大地都在玻璃外面成了流动的黑色。原来列车也是一条河,在横贯陇海又猛折向北的河道上奔流,亮着灯光,鸣着号角,掀起着轰隆隆的巨响。列车上的人呢,就是河里的水和浪。他看见玻璃上映着一点烟头的红亮,列车也是一条河啊,他吐出一口烟。这样干地理学可真不错,走向河流,沿着河流,连我自己也像一条河流。他又吸了一口烟,看着乌蒙的玻璃上又亮起一点红光。那是你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投进一条汹涌的河。他缓缓地吐出烟雾。那时你当然不会吸烟,更不会喝酒、骑马、在阿勒泰山的雪坡上拖走一根粗大的圆木。那时你在这块灰蒙蒙的玻璃里只看见一张娃娃脸,看见一双明亮的闪闪的眼睛。那时你没有和红脸后生交朋友的本事。你只是揣着一颗小兔子般活泼的心,在大千世界的风雨面前坐卧不宁。那时你还是个孩子呢,就不假思索地跳下了这条河。后来你穿州过府,风尘仆仆地和社会、和政治、和大自然、和那么多复杂的人往来比试。你敢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上大声疾呼,敢在空旷恐怖的荒山里大唱大喊地走夜路。你从马背上栽下来,翻滚的马从你稚嫩的身子上压过去。你不相信道路,用指北针计算着,倔犟地朝挡路的大山攀登。后来你爱上了边疆,就一直跑到准噶尔,跑到阿勒泰,跑到伊犁。你回来时装着一副大人气,鄙夷那些只到过大城市的同学的娇气,你绷着晒脱了皮的黑红的脸,昂着头像一阵风走过他们身旁。你不知道,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注)在编着完全不同的故事。你那时不懂得眼泪,不懂得代价,你不知道历史也有它的痛苦。他看见那扇乌蒙蒙的玻璃上映出一个修长的黑影。他回过头来问道:“还没睡么?”她微笑着端详着他。天不亮车就要到达北京啦,他就要和我分手,去找他那些地理资料了。“你去睡一会儿吧,研究生。”她说,“我和列车员说好了,卧铺车厢开着门呢。”“我不去,这儿挺好。”他说。“去吧,你还能睡几个小时。”她劝道,“一个卧铺,轮着睡嘛。”“我不想睡,”他说,“这儿凉快。车里又热又闷。”那么我也不去。和他一块儿再呆几个小时吧,她想,只有几个小时了。天一亮,等他们走出拂晓时的北京车站,这个游黄河的小伙子就要离开她了。唉,人就又要各自东西啦。“说会儿话吧。”她说着坐了下来,把一本书垫在冰凉的铁踏板上。他们默默地抱着膝坐着,想着心事。摇晃不停的列车抽动着铁踏板,他们的肩头时而碰在一起。这么近,我这么近地挨着一个男的坐着,她暗自想道,也许这是段挺值得珍惜的友谊呢。而且互相说了那么多,我和他都讲了关于父亲的事,我还亲眼看着他游过了黄河。走廊间的灯突然熄了,他们之间只有那只香烟在一下下明灭。而以前那个。哦,我已经忘记那人的名字啦,她想。那一个和我来往了那么久,也没有这么接近过。他望着玻璃外面黑黢黢的原野,默默地吸着烟。河流真是神奇的,从那时你就爱上了河。在阿勒泰插队的时候,你总是尽量找和额尔齐斯河有缘分的活儿干。你抢着去沼泽里寻找丢失的马,顺着河岸的土路运送粮食。六月的时候野花开了,你迫不及待地下河游泳。后来你习惯了那冰水般刺骨的激流。你曾经和三个布尔津城来的打鱼人在冰水中拽着一张拖网。打上来一条二十公斤重的大鲇鱼。探亲回北京的时候,你上瘾似的见一条河就横渡一条河。后来——完全是命里注定,你横渡了那条黄河。那时你崇拜勇敢自由的生活,渴望获得击水三千里的经历。你深信着自己在脱胎换骨,茁壮成长,你热切地期望着将由你担承的革命大任。那时你偏执而且自信,你用你的标准划分人类并强烈地对他们或爱或憎。你完全没有想到另一种可能,你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为你修正。一九八四年(选自《北方的河》第二章,有删改)【注】小姑娘与文中的“她”是同一人,小姑娘十二岁时父亲被红卫兵打死,小姑娘独自去为父亲收尸,而“我”当时也是一个红卫兵。因此,当我听到“她”的经历后,决定对“她”温柔一点,让“她”感到世间的温暖。问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叙述中融入大量心理描写,细致而深入地展现出“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将“他”的形象刻画得真切鲜明。B.小说于细微处颇见匠心,如多次出现抽烟的细节,烘托人物心情,还巧妙地连缀了情节,结构上形成照应。C.第一、二人称交替使用,丰富了文章的叙述手段,使人物心灵深处的两个自我进行对话交流,表现出自我反省的意味。D.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突破时空的束缚。小说开场的时间是现在,中间不时拉回过去,丰富了文章的叙述手段,有助于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使人物心灵深处的两个自我进行对话交流,表现出自我反省的意味”错误,第一、二人称交替使用并未体现出人物心灵深处的两个自我在对话交流与自我反省的意味。后半部分第二人称是指“他”,第一人称是指“她”。故选C。问题2下列对“她”的作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的影子”把“他”从回忆中拉回现实,情节由他的心理活动转向现实的对话,再转向“她”的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使内容更丰富。B.她在那个时代蒙受的痛苦,引发了“他”的内疚和反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成长,如第三段末句“你那时不懂得眼泪,不懂得代价,你不知道历史也有它的痛苦”。C.“她”这一角色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在与“她”的交谈中,“他”得知了“她”的身世,感受到了成长的痛苦,希望自己脱胎换骨,衬托出“他”勇敢担当革命大任的形象。D.“她”不仅仅是某一个具体人物,而且是那一代人的象征。作者没有给人物姓名,仅以“她”代之,借以增强代表性,反映了在特定的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他’得知了“她”的身世,感受到了成长的痛苦,希望自己脱胎换骨,衬托出‘他’勇敢担当革命大任的形象”错。“他”希望自己蜕变是“那时”之事,“他”从“她”的身世中感受到了痛苦,是当下之事,是为了引发了“他”当时的内疚和反思。。故选C。问题3请赏析小说第一段划线部分,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①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晋陕峡谷雄浑、壮阔的气势,衬托出黄河的浩浩荡荡;②大量使用叠词,如千千万万,滚滚而来,浩浩荡荡等,以正面和侧面形象地展现了黄河的雄伟壮阔。③动词使用精准。“跌”字展现出黄河急驶而下的壮阔景象,“巡视”体现出黄河气势。④以主人公的视觉、心理感受写出了黄河的壮美,笔触饱含浓郁的诗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把“沟壑”说成是“伸直了”“跌向”前方的峡谷,运用拟人修辞;“千千万万的黄土山峁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把“千千万万的黄土山峁”比作“浪头”,运用比喻修辞。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晋陕峡谷雄浑、壮阔的气势,衬托出黄河的浩浩荡荡。雄浑的黄河是本文抒情描写的客体,此处写“他”眼前看到的黄河浩浩荡荡从天尽头蜿蜒而来的场景。用“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正面描写,用“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侧面衬托,“浩浩荡荡”“千千万万”“滚滚”等叠词的使用,描摹出了黄河雄伟的气势,在字里行间表达出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崇敬之情。“跌”“巡视”等动词的准确运用行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黄河急驶而下的壮阔景象,体现出黄河气势。让读者感受到黄河的宏伟壮阔,画面感极强,仿佛身临其境。连续运用了三个“他看见”强化了黄河在作者视觉上的形象特点,在每个视觉之后表述自己对“看见”的形象有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感受,视觉、心理感受两者结合起来,表现出了黄河的壮美。问题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河流,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请结合文本分点作答。答案①大河象征了主人公。主人公在大河的滋养下成长,他热爱大河,具有大河不断向前、拼搏进取的气质。②大河象征了社会。文中“列车就是一条河”,这条河由人构成,是复杂的社会的河流,展示了一代青年青春奔放、流逝的悲壮的历史过程。③大河象征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这种人生如河流奔流不息,勇敢向前,主人公虽然背负历史的重负仍投身河流,乐观自信。④大河是大自然的象征。主人公横渡大河是和自然的一种对抗,体现出对自我的一种展示和超越,对青春与生命力量的价值追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中重要物象的意蕴的能力。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河流具有丰富的象征。①从“后来你穿州过府,风尘仆仆地和社会、和政治、和大自然、和那么多复杂的人往来比试。你敢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上大声疾呼,敢在空旷恐怖的荒山里大唱大喊地走夜路。你从马背上栽下来,翻滚的马从你稚嫩的身子上压过去。你不相信道路,用指北针计算着,倔犟地朝挡路的大山攀登。后来你爱上了边疆,就一直跑到准噶尔,跑到阿勒泰,跑到伊犁。你回来时装着一副大人气,鄙夷那些只到过大城市的同学的娇气,你绷着晒脱了皮的黑红的脸,昂着头像一阵风走过他们身旁”分析可知,在大河身上,我们看到一个热爱大河,如河流不断向前、勇敢倔强的人物形象。所以,大河象征了主人公“他”。②从“原来列车也是一条河,在横贯陇海又猛折向北的河道上奔流,亮着灯光,鸣着号角,掀起着轰隆隆的巨响。列车上的人呢,就是河里的水和浪……列车也是一条河啊”分析可知,文中“列车就是一条河”,这条河由人构成,是复杂的社会的河流。所以,大河象征了社会。③从“河流真是神奇的,从那时你就爱上了河。在阿勒泰插队的时候,你总是尽量找和额尔齐斯河有缘分的活儿干。你抢着去沼泽里寻找丢失的马,顺着河岸的土路运送粮食。六月的时候野花开了,你迫不及待地下河游泳。后来你习惯了那冰水般刺骨的激流。你曾经和三个布尔津城来的打鱼人在冰水中拽着一张拖网。打上来一条二十公斤重的大鲇鱼。……你横渡了那条黄河。那时你崇拜勇敢自由的生活,渴望获得击水三千里的经历。你深信着自己在脱胎换骨,茁壮成长,你热切地期望着将由你担承的革命大任。那时你偏执而且自信,你用你的标准划分人类并强烈地对他们或爱或憎”分析可知,人生如河流奔流不息,勇敢向前。所以,大河象征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④从“那时你还是个孩子呢,就不假思索地跳下了这条河”,表现出了主人公敢于对抗自然,想超越自我,在自己的身上寻找青春的力量和价值的精神和追求,展现了一个不断向前勇敢倔强的主人公形象。二、阎连科《夜苏州》——拟人、反复、虚实、抑扬、对比、人称变化1.(1)通过丰富的想象,化虚为实,使得夜苏州变得可亲可爱,深解人意。(2)生动形象地描写作者与夜苏州的精神对话抒发内心的和悦、安适。(3)渲染了夜苏州的静谧美好的氛围,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2.(1)表现出作者对这种喧嚣拥挤的都市的不耐与厌烦。(2)先抑后扬,凸显下文夜苏州的寂静、富有诗意。3.(1)“我”是写实,散文的常用人称,交待具体行踪。(2)“你”是虚写,模拟对话语气,唤起读者的共鸣。(3)“我们”是泛指,比较亲切,有代入感,代表大部分人的共同感受。4.(1)结构上,独句成段,干净利落,戛然而止。(2)内容上,突出“猫”和“狐狸”是夜苏州绮丽梦境的一部分,它们不在了就代表梦境消失得无影无踪,喧闹的城市苏醒了。(3)情感上,结尾极简的叙述与前文不厌其烦的描写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作者深深的遗憾、失落与怅惘。【考点解读】文本夜苏州阎连科我经常去苏州。可每次去苏州,又找不到天堂那感觉。十全老人街,是今天苏州最能连通旧往的地方了。正街挤店铺,临街铺河水;抬脚即到拙政园,落脚又到狮子林。可惜那儿人太多,多得路上的脚印比地上的石板还要厚。从你脸上落下一珠儿汗,一定不会落在地面上,而是落在别人的肩或裙子上,弄不好还要因为这汗和人吵一架。再说临街那条河,河水也还清,趴在岸上把头探下去,保证你能看透几寸深。水上也有桥,桥上一般都会扔着一个纸箱或者一只鞋。桥下也许会有船,只是那船都破了三年、五年了,仅剩几块发了乌的船板子。总之、总之说,我们今天到苏州,见的是和别的城市差不多的城,处的是和别的城市近乎一模一样的市。这苏州——不去你甚想去,去了会顿生原来尔尔那感觉。后来和苏州的兄弟说起这感受,他说:“你夜里没事出门走一走。”我便依了他的吩咐夜游苏州城,且还是到了夜里12点,多数人都上床睡觉了。大街上行人稀少了,路两边虽然停满私家车,店铺的门窗全都关闭着,可灯光把十全街照得如同白昼样。能看见地上的脚印被洒水车法官判案一样洗了去,留下汪汪片片的水渍,你走着宛若踩在明清时候的雨水里,或像唐宋时候的姑苏水,多多少少浸淫在了大街上。返回时不走回头路,而是走在临街而住的流岸上。无论是流岸上的住宅门,还是卖苏州特产的流岸窗,这时呈给你的都是一片木黑色,只有流水一条在你脚下清明着。灯光落在水面像玻璃有了软绸在荡动。这时你看到一座桥,想起白居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句子来,虽然知道自己的情绪有些酸,又觉得横竖左右都无人,便小孩要当街撒尿一样快步跑到那桥上,本意是要去桥顶对着天空、流水和苏州城,大念李白的《乌栖曲》,可是一张口,“姑苏台上……”后边的半句丢掉了,如同鱼肉不再,只有鱼刺卡在喉咙里。也就只好干咳咳,想再换一首背出来,比如李商隐《陈后宫》中的“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然你记起了这两句,却又记不起前面两句来,如此也就索性自己对着苏州笑一下,既有自嘲在笑里,也更有年龄和记忆越来越少的感叹在其中。想到年龄和记忆的反比后,瞌睡是越发退去不在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骚泼气,不意间由脚底蹿到腿骨上,想到现在平江路上会是什么样?就心血潮涌想去一趟。打个夜的就去了。原来平江路上一个人影都没有。河水竟然——竟然可以让人听到流动声,白花花碎银子一样响出来。树影和灯光,在河面上暖昧缠绵得有很浓一股胭脂气。下半夜的寂静把白天汪汪洋洋的脚步淹没了。寂静像皇帝一样统治了平江路。在一家名为“老苏州”的专卖苏绸、苏扇旅游纪念品的店门前,川流不息没有了,店前半静半流的河上泊了载过一天游人的乌篷船。那船和闭关着的“老苏州”的店铺门,彼此的梦呓都借着树虫的鸣叫荡在半空里。整个的水系如同来回交叉的绸锻在舒展。偶尔有星光自河湾的拐角落下来,在水上如线厂新铸制的银圆样。河水到底载有静谧了。路上到底有了石板味。叫“欧洲分店”的卖咖啡、奶茶的店前有了姑苏月,门前的闲凳上有股月光味。就连路边河岸上的一株青蒿草,这时也终于泛出了一股老姑苏的野草味,如同盐里有了盐味儿、麻油有了香味样。到这时,你觉得苏州似乎被你找到了。平江路成了平江路。你独自携着寂静往前走,朝这儿拐一下,往那儿探探头。拐一下走了一段后,有一堵墙会悄声对你说:“前面路尽了,你往回走吧。”探探头会有一株竹技拉着你的手,说:“喂一你过来,这儿可以坐下歇一会儿”。也就走进那竹子、花草围起来的一个园子里。几铺席大的木地板,摆了白天供人喝茶的小桌和椅子。现在那桌上摆了月光、星光和屋檐下的昏灯光,还有从河道支流传过来的水声和凉意。你坐在一把凳子上,寂静坐在另外几把凳子上。你说:“要有一碟瓜子、一杯黄酒就好了。”寂静便四处瞅一下,确定这儿只有你一个,又朝天上望了望,悄声问你说:“瓜子是要民国炒的还是清朝时候的?”你惊了一下,也朝寂静的四周看了看,慌忙拉着拉静的手:“民国茶,清瓜子,明朝时候的小酒行不行?”寂静便点头默去了。很快端来了你要的,还叫了一位评弹女子为你唱曲拨词儿。女子自然是一副好模样,年龄、身段和裙子,都如同夜晚、月光恰对寂静样。她在专心为你弹唱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你在想为什么不弹《长恨歌》,这时你想着,朝那闲椅空凳上看了看,有一把椅子上卧着一只听曲的猫,另一把椅子上坐着一只狐狸在边听边看书。你悄声问那狐狸看的什么书,狐狸翻开泛黄的书皮给你看,原来是一册最早的线装《聊斋志异》,想问狐狸这书是哪年刻印的,可有一缕亮光突然从空中静静默默射过来,在大家头顶说了一句“天亮了”。于是唱评弹的女子收了弦,端来了酒和瓜子、糕点的寂静也把盘子、碟子、酒壶收走了。猫和狐狸也都转眼不在了。(选自《散文选刊·选刊版》2021年12期,有删改)问题1赏析画线部分拟人手法的艺术效果。(4分)答案(1)通过丰富的想象,化虚为实,使得夜苏州变得可亲可爱,深解人意。(2)生动形象地描写作者与夜苏州的精神对话抒发内心的和悦、安适。(3)渲染了夜苏州的静谧美好的氛围,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考点虚实——拟人(虚拟对话)问题2第一段为什么反复强调苏州的拥挤、普通?(4分)答案(1)表现出作者对这种喧嚣拥挤的都市的不耐与厌烦。(2)先抑后扬,凸显下文夜苏州的寂静、富有诗意。考点反复——先抑后扬问题3作者分别用了“我”“我们”“你”的人称来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答案(1)“我”是写实,散文的常用人称,交待具体行踪。(2)“你”是虚写,模拟对话语气,唤起读者的共鸣。(3)“我们”是泛指,比较亲切,有代入感,代表大部分人的共同感受。(每点2分,共6分)考点人称变化——一种人称,一种生活场景问题4这篇文章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6分)答案(1)结构上,独句成段,干净利落,戛然而止。(2)内容上,突出“猫”和“狐狸”是夜苏州绮丽梦境的一部分,它们不在了就代表梦境消失得无影无踪,喧闹的城市苏醒了。(3)情感上,结尾极简的叙述与前文不厌其烦的描写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作者深深的遗憾、失落与怅惘。考点对比——尾段独句成段(简笔),前文描写(繁笔)【考题对接】一、[俄]列夫·托尔斯泰《孩子的力量》——“心灵辩证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孩子的力量[俄]列夫·托尔斯泰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警察。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你几岁啊,孩子?”“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你这么办。”父亲说。“什么?”“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选自《哈吉穆拉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发生了变化。B.孩子的出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不管是警察还是人们,内心都随着父子对话波澜起伏。C.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2.下列选项中对小说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人们亢奋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B.一开头就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C.人们的叫嚷与警察的沉默形成对比,为下文孩子的出场埋下伏笔。D.与结尾处人们表现出的宽容善良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3.请简要分析“同一个神灵”的具体含义及其“觉醒”的原因。4.请结合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简要分析小说中警察的心理变化过程。一、[俄]列夫·托尔斯泰《孩子的力量》【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A.“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错误。结合“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我说,把他放了吧”分析,文章并没有说到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故选A。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C.“埋下伏笔”错误。应是为孩子的出场作了铺垫。故选C。3.①“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怜悯、宽容、善良、博爱等。②孩子的天真和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孩子善意欺骗下的深沉父爱,使人们被亲情之爱打动,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文章写到在孩子出现之前,人们要押着这个男人去处决他,人群是愤怒的,甚至有人要求就地枪毙他。而当孩子出现之后,孩子认为人们会打死自己的父亲,所以自己要陪在父亲身边而不去卡秋莎阿姨那里,从而表现出孩子的天真以及对父亲的爱。而这个俘虏走到人群中发号施令的人面前,要求人们处死他,不论怎么都行妈耶不论在什么地方,就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并且让人们放开他两分钟,抓住他的一只手,当做自己的朋友,和自己去溜达溜达,从而表现出其温情父爱的一面。孩子的天真和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孩子善意欺骗下的深沉父爱。正是这种父子之间的亲情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宽容、怜悯、善良、博爱,所以“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怜悯、宽容、善良、博爱等。孩子的天真和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孩子善意欺骗下的深沉父爱,使人们被亲情之爱打动,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4.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即“心灵辩证法”。小说中警察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在:①警察在最初“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冷冷的一笑”都表现其执迷不悟地坚持其立场、仇视人民的心理;②孩子的出现让他内心动摇,向行刑人求情,表现出他作为父亲担忧孩子充满父爱的一面;③最后“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劫后余生的惊喜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把握能力。心理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大方法。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现的是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即“心灵辩证法”。本文写警察曾经打死过无辜民众,即使被捉住,也“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表现出他的冷漠、固执和对群众的仇恨心理。当孩子出现后,他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请求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表现出他作为父亲担忧孩子充满父爱的一面。由原文“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可知,当大家决定放了他时,他大哭,表明他并没有完全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了,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劫后余生的惊喜之情。二、冯至《江上》——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江上【注】冯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浸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有删改)[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二、冯至《江上》【答案】1.B【解析】B.“只有……才”说法绝对。从文中“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一语可知,通过这次渡江,伍子胥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心中没有了仇恨,以后他都可以平和地欣赏风景。2.D【解析】D.“共同表现了本文隐逸的主题”错误。“季扎退耕田园”体现了他对高洁品质的坚守,渔父泛舟江上,体现了他的散淡平和,这两个人物都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文章的主题通过伍子胥体现出来。伍子胥对渔夫的两首渔歌的感念,特别是第二首中的“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以及“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等语体现了伍子胥对仇恨的释怀;文章最后两段,写伍子胥以后一定要找到渔夫,他把渔夫当作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把自己的宝剑留给他,体现了渔夫对伍子胥重要影响。综合来看,文章主要表现的是伍子胥思想的转变过程。3.①江上的风景使伍子胥心态平和宁静;②想到父亲和哥哥被杀的家仇,他的心又膨胀起来;③渔夫平坦豁达的心境,纾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希望自己能从血海深仇中解脱出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变化。做答本题,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然后分析。“一走上船,……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宁静”这一段景物描写,表现伍子胥登舟之后宁静平和的心态。“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这几句写江水引发的联想,伍子胥想到父兄的遭遇,父兄被杀的家仇,他的心情又难以平静。“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一段,写由渔夫引发的思考。伍子胥把渔夫当作恩人,看作最亲密的朋友,是因为渔夫的歌唱出了他的悲痛,也让他受到了启发。“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伍子胥从渔夫摇橹的姿态,体验到了平和与柔情,并希望自己能从仇恨中走出来。4.①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②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毛里求斯协议书
- 创设和谐教育环境的学校幼儿园教研计划
- 道路通行协议书模板
- 车房装修协议书范本
- 民宿包场协议书
- 河里取土协议书
- 演员合同协议书
- 业务承揽合同与业务行为规范承诺书
- 乡村集体经济合作协议
- 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书
- 2024-2030年中国萝卜种植市场营销渠道分析与发展规模研究研究报告
- 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 纺织非遗:让世界读懂中国之美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天津工业大学
- DZT 0447-2023 岩溶塌陷调查规范(1:50000)
- 2024年江西省中考地理试题
- JCT 871-2023 镀银玻璃镜 (正式版)
- 【“三全育人”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实践探究3700字(论文)】
- 法医精神病题库
- MOOC 英国小说-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肺栓塞中国指南
- 房建监理投标文件技术部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