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著名学者周谷城在谈到夏商两代部落国家的组织时说:“每一氏族可称为一国,许多氏族的联合,仍可称为一国”。而在西周,诸侯统治的国家叫国,卿大夫统治的国家叫家,“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表明西周()A.铲除了异姓贵族建立的封国 B.早期国家形态走向了成熟C.消除了血缘关系的政治影响 D.中央实现了直接管理地方【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通过对商周国家概念的演变及从商朝到西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日益形成鲜明的等级秩序,反映出西周时期早期国家形态走向了成熟,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铲除了异姓贵族,排除A项;西周强调血缘关系,排除C项;中央实现直接管理地方始于郡县制的实行,排除D项。故选B项。2.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3.商鞅“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即在“二男”或“多男”的家庭中有两个或更多的成年男子及妻子与父母同居,即为“联合家庭”,根据“分异令”,这个联合家庭就要“倍其赋”。商鞅这一规定旨在()A.确立土地私有 B.发展小农经济C.剥夺贵族特权 D.加强民众管理【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通过将大家庭拆分为小家庭,以便更好的发展小农经济,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拆家为户,以便更好的发展小农经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贵族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通过对民众家庭进行拆分,来发展小农经济,非加强民众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表述符合该时期时代特征的是()A.匈奴南侵,县制普及 B.中央集权,民族交融C.小农破产,经济衰退 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答案】D【解析】据图“秦”“楚”“燕”等七国可知,此为战国时期七国争雄,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D项正确;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秦朝建立之后才建立的,排除B项;战国时期是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5.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秦始皇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这些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A项正确;材料的措施都是利于统治的措施,不体现暴政,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而不是汉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不是汉朝,排除D项。故选A项。6.下表秦始皇东巡所立碑刻石部分记述表中有关秦灭东方六国之举的叙述,旨在()名称记述《峄(yì)山刻石》“讨伐乱逆,威动四极”“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之罘(fú)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东观刻石》“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zāi)害绝息,永偃戎兵。”A.谋求统一全国的合法依据 B.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C.解释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 D.宣扬“大一统”的价值观【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数次东巡,反复刻碑强调天下统一的重大意义,意在强化国家认同观念,B项正确;秦始皇东巡立碑刻石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此时已经实现了全国统一,排除A项;秦始皇东巡立碑刻石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秦始皇东巡立碑刻石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并不是宣扬“大一统”的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B项。7.下面文物“直行铭文夔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的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 D.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答案】B【解析】在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洛阳西郊等地都出土了类似的铜镜,这说明中亚地区和中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故B正确;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商周时期,故A错误;C项错在“遍销世界各地”,说法绝对,故错误;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故D错误。8.《汉书》记载:“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该记载可以印证汉武帝时期采取了A.北击匈奴 B.内外朝制度 C.尊崇儒术 D.刺史制度【答案】B【解析】据题干“内改制度”“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对内改革制度,让天子宾客与公卿大夫彼此用义理来讨论国家事务,这说明属于内朝的天子宾客开始参与国家决策,外朝的权力被削弱,B项正确;北击匈奴与“征伐四夷”有关,但只是材料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排除A项;C.D与汉武帝有关,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9.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转运使、话本、《梦溪笔谈》②政事堂、武举、《千金方》③宣政院、大运河、《授时历》④造纸术、推恩令、《九章算术》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答案】A【解析】根据“《梦溪笔谈》”可知①是宋代;根据“政事堂”、“《千金方》”可知②是唐代;根据“宣政院”、“《授时历》”可知③是元代;根据“造纸术”、“推恩令”可知④是汉代。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④②①③,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0.下面是根据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所绘制的《均输平准图》。这一政策的实行()A.致使地方官员特权消失 B.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阻碍了商品的全国性流通【答案】B【解析】考查汉代的经济政策。分析《均输平准图》可知,政府的均输官在各地统一低价征购货物,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使得政府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B项正确;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使地方官员特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说是消失,排除A项;均输平准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C项;这项政策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商品的良性流通,排除D项。故选B项。11.纪录片《河西走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演绎了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河西走廊”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A.文景之治 B.汉武盛世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可知,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回河西地区,在河西建立武威、敦煌、酒泉、张掖四郡,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B项正确;文景之治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开元盛世在唐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2.《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提出上述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实行独尊儒术 B.改变“无为而治”的政策C.加强集权统治 D.遵循“儒法并重”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加强思想专制,巩固集权地位,C项正确;实行独尊儒术是其直接目的并非根本目的,A项排除;汉初无为而治已经不能时应汉武帝需要,董仲舒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集权,改变无为而治是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升儒学地位,排斥儒家以外思想,对“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该时期()A.江南得到开发 B.火药普遍应用 C.科举制度形成 D.藩镇割据严重【答案】A【解析】据材料图片可知,时间为东晋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放,A想争取;火药普遍应用是在宋朝,排除B项;科举制形成是在隋朝,排除C项;繁镇割据严重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14.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15.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少数民族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据材料“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和图片信息,可知这些文字都是汉字基础上的模仿,说明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交流频繁,C项正确;辽宋夏金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少数民族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少数民族没有失去其民族特征,排除B项;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无法体现世俗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16.《资治通鉴》记载“炎建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文中赋税制度的实施旨在()A.恢复均田制 B.增加财政收入 C.减轻民众负担 D.促进商业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炎建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题干描述的赋税制度是唐朝的两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征税对象,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项正确;两税法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均田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固定时间征收,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但是大地主隐瞒财产,加重人民负担,排除C项;两税法以土地和资产的多少缴纳赋税,无法得出促进商业发展的结论,况且,赋税制度代表的是政府行为,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17.“宋朝陶瓷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人格与境界的提升”。该观点认为宋朝陶瓷制作()A.洋溢着社会生活情趣 B.受到了理学思想影响C.体现了经世致用倾向 D.推动了艺术的世俗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宋朝陶瓷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人格与境界的提升”可知,宋代瓷器的制造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这反映了理学构建伦理道德秩序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瓷器洋溢着社会生活情趣的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侧重对理学的批判,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宋代瓷器对艺术世俗化的推动作用,材料反映的是理学对艺术伦理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8.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A.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分餐制,出现“同桌群聚,同盘而食”的现象,这显然体现了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A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反映的不光是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与新型的义利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朝代行政区域示意图(局部),该朝代对吐蕃地区进行管理的机构是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都护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某朝代行政区域示意图(局部)大都、陕西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政示意图中有政治中心大都,有陕西行省,可以判定此朝代为元朝,元朝对吐蕃进行管理的机构是宣政院,A项正确;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排除B项;理藩院是清朝时处理外藩事务的部门,排除C项;都护府是唐朝在边疆民族地里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负责边疆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2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发生在下图所示时空的历史现象不包括()A.重筑长城抵御蒙古袭扰B.抗击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活动C.赐封渤海郡王管辖东北D.葡萄牙人取得了澳门的租住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疆域图中的“京师”以及长城、女真等信息可知,这是明代的疆域图,而赐封渤海郡王管辖东北是唐代的历史事实,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明代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21.下表为康熙年年间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内容摘录。由此可知,奏折制度()上奏内容上奏时间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康熙三十二年七月贺亲征噶尔丹获胜折康熙三十五年七月闻太仓有人起事折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康熙六十年八月A.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B.赋予了中央机构决策权C.滋生了因循守旧风气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控制【答案】D【解析】通过奏折制度,皇帝可以更好的知晓地方的事务,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项正确;奏折制度并不是会降低效率,排除A项;奏折制度并不会赋予中央决策权,排除B项;C项与奏折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2.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C.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 D.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答案】D【解析】材料中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有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D项正确;“师夷长技以求富”是洋务运动后期兴办民用工业的口号,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近代国家意识是在近代随着列强入侵,人们的国家意识逐渐增强,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地理著作主要介绍了地理知识,没有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23.下面是清朝某位皇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部分内容,该谕旨A.隐含着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B.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反映清廷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D.承认中英鸦片贸易的合法化【答案】A【解析】据图“香港仍坚持”“赏借”可知,这些内容体现了道光帝仍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故选A项;图片中的“厦门、宁波、上海”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反映了清廷沦为列强的侵华工具,排除C项;鸦片贸易合法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A项。24.下图是某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由此可知,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地图可知,杭州和沙市在长江流域,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规定了杭州、沙市为通商口岸,C项正确;ABD项不平等条约中都没有这两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排除ABD项。故选C项。25.曾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评价近代某场运动时说道,“今天的这段插曲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这场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人赫德认为这场运动使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发生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爱国精神使列强看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不怕牺牲的精神,使中国没有沦为列强的殖民地。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1951年发生的,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1919年发生的,排除D项。故选C项。26.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他们向清政府提出以下要求: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贸易;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乾隆以所请与“天朝不合”一一驳回。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英国借此打开了中国的市场 B.乾隆的回复体现外交平等原则C.英国迫切地要对华输出资本 D.闭关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3年(中国)。根据材料主旨信息可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要求开放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并免除一切税收,但被乾隆拒绝,这说明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项正确;英国借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市场,排除A项;乾隆的回复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要求开放通商口岸,体现了商品输出的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27.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这场战争是()A.雅克萨之战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项正确;雅克萨之战是清政府和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爆发的一场战争,中国战胜了,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都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与“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等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故选B项。28.清朝道光以前,总督用汉人的很少,兵权全在满族手里;而到了1864年,10名总督中汉人占9名,15名巡抚则全部由汉人担任。引起这样变化的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义和团运动 D.保路运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朝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启用汉族地主官僚,使得清朝的政治权力结构出现变化,A项正确;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汉族地主在清朝的军事实力已经强大,引起变化的不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在19世纪末,排除C项;保路运动发生在1911年,排除D项。故选A项。29.“公车上书”作为戊戌变法的核心事件,晚清以来即被浓墨重彩地叙述。然而,现有学者认为此事件根本不存在,康有为的“万言书”根本没有递出。要考辨公车上书的真实性,最有力的证据可能是()A.揆诸都察院等官方所藏档案 B.历史论著对戊戌变法的描述C.翻阅康有为的《公车上书记》 D.专家学者对戊戌变法的研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揆诸都察院等官方所藏档案在史料来源上,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作为考据“公车上书”真实性的最有力的证据,A项正确;历史论著对戊戌变法的描述从史料来源上属于二手史料,可信度较一手史料低,排除B项;康有为的《公车上书记》属于个人或民间史料,可信度低,排除C项;专家学者对戊戌变法的研究属于二手史料,可信度较一手史料低,排除D项。故选A项。30.在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之间的时候,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澜于6月14日即电告本国政府,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建议“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达成一项谅解”,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为此,他们()A策划“南北议和” B.支持“维新变法”C.决定“干涉还辽” D.洽商“东南互保”【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减少损失,与东南各督抚洽商“东南互保”,D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才策划,排除A项;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B项;甲午战后三国干涉还辽,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岑仲勉《隋唐史》材料三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商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其主要原因。(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答案】(1)类型: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中原汉族外迁(南迁)。

原因:躲避战乱。(2)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3)表现:重用少数民族将领;设置贸易机构;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解析】(1)类型:根据材料“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可分析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分别是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和中原汉族外迁(南迁)。

原因:根据材料“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可分析得出躲避战乱。

(2)影响:根据材料“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可分析得出加速了南方的开发;根据材料“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可分析得出促进了民族的交融;根据材料“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可分析得出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可分析得出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

(3)表现:根据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可分析得出重用少数民族将领;根据材料三“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可分析得出设置贸易机构;根据材料三“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可分析得出落实教育优待政策。

意义:设置贸易机构,既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可以丰富唐朝的经济生活;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可以丰富唐朝的文化生活。总之,唐朝开明民族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明民族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凌晨五更,潘楼酒店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了。早市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到了天亮之后,就有卖“羊肚、鹑、兔”等各类熟食摊子,等他们收了之后,“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从这里出来,沿着龙津桥往南走,就到了夜市一条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摘编自李基《北宋东京集市贸易活动——基于对<东京梦华录>的解读》材料二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东京梦华录》卷六至卷十依次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摘编自张莉曼《<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女性民俗》(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的经济生活景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女性民俗的特点并分析原因。【答案】(1)夜不闭市(或集市打破时间限制或出现早市、夜市);商品市场种类多(或者商品市场多种多样);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