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6-目录第一节建筑与等级 -2-第二节宫殿建筑 -3-第三节佛塔与寺庙建筑 -5-第四节陵园建筑 -13-一、西夏陵的位置与地形 -13-二、帝陵建筑布局 -14-三、陵园陪葬墓 -17-四、陵邑遗址 -17-五、西夏陵窑址 -18-六、西夏陵的建筑技术 -18-七、西夏陵出土建筑构件 -19-八、西夏建筑的艺术特点 -21-第五节参考文献及图片资料 -29-文殊山万佛洞西夏界画考 -29-
西夏建筑西夏的建筑艺术,基本传承中国古典传统建筑木构架、大屋顶的艺术风格,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尤其在建筑的装饰艺术上融入了党项族原生态的文化,使西夏的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从对文献记载、形象资料(包括地面留存的残亘断壁、残缺不全的平面布局,地下发掘的建筑构件,壁画描绘的图象资料)的初步梳理看,西夏的建筑有按等级制建造的宫殿、衙署、宅地、民居、寺庙,也有受外来佛教文化影响所建造的不同类型的佛塔,以及反映民族精神、审美意识的建筑装饰和各种建筑构件,其建筑艺术体现了中西兼容、汉藏合璧的特征。第一节建筑与等级文献记载的西夏统治民族原生态的建筑是长方形木构架,地面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梁坊,屋顶和墙用“毛罽覆之”,每年换一次裹毡。《隋书·党项传》载:“党项羌者……织犛牛尾及羯毛以为屋”,即用羊毛擀成毡,牛尾毛结绳,用圆木做架子。其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搭建方便,也适应游牧迁徙。《旧唐书·党项羌传》载:“俗皆土著,居有栋宇,其屋织犛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新唐书·党项传》载:“党项……土著,有栋宇,织犛尾、羊毛覆屋,岁一易。”“党项,其俗皆土著,居有栋宇,织毛罽以覆之。”《宋史·夏国传》载:“其民一家号一帐……兵三人同一幕梁。”幕梁,即织毛为幕,以木为梁架。直至宋代,党项族的一般民居都是幕梁式毡帐。到了北宋中期,党项族中一些有地位的人住上了瓦房,“民居皆立屋,有官爵者,始得覆之以瓦。其部族一家号一帐”。“俗皆土屋,唯有命者,得以覆瓦”。从隋唐、五代至宋,经过300余年从迁徙游牧到定居的过程,其民居也有一个从毡帐到立屋室居的变化,一些有爵位、官位的贵族,他们所居住的房子是覆瓦的。中国的建筑规格是分等级的,每一个朝代都把建筑规格等级的划分作为建立尊卑贵贱封建秩序的必要措施,并且用典章制度明确规定下来。唐以来把建筑等级制度通过营缮法令和建筑法式相辅实施,对不同等级官署、宅第的规模和形制作了具体规定。西夏立国之后仍然延续这个等级制度,并用法律的手段加以控制。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规定:“佛殿、寺庙之建筑材料可与皇宫建筑材料之质地、颜色、规格等相同,其他官民宅第不许装饰莲花图案,禁止使用大朱、大青、大绿。”“禁止诸官和百姓拥有蔚蓝色和白色宅第。其中某些房舍可用蓝色顶盖、白色底基。若违律,房舍只用蔚蓝和白色中一种者,应获罪:有官品者罚一马,庶民杖十三。”“禁止任何人建房用金饰,违律者处罚。”“除寺庙、天坛、神庙、皇宫之外,任何一座官民宅第不准〔装饰)莲花瓣图案,亦禁止用红、蓝、绿等色琉璃瓦作房盖,凡旧有〔琉璃瓦〕之房盖,均应除掉。若违律,不论官民,对其房舍新装成或旧有未除掉之琉璃瓦顶盖,则对罪犯罚金五缗,以奖赏举发者。所存装饰,应当除掉。”从以上西夏法律条文可见,西夏建筑形制的各种规定都是高度程式化的,包括单体建筑的开间细部装饰,院落组群建筑的布局,都有固定的程式,营造的工艺也是规范化的。根据以上文献记载,考察地面建筑的遗留和地下建筑的残存部件,可以判断建筑的级别和类型。寺庙、天坛、神庙、皇宫、陵园的建筑是最高级别的,是官工建筑,它的营造规模、布局及装饰部件和色彩是代表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考古发掘的西夏宫殿、佛塔、寺庙及陵园遗址、建筑构件成为研究西夏建筑艺术的实物依据。第二节宫殿建筑西夏的宫殿建筑大部分在蒙夏战争中彻底摧毁,宁夏天都山、贺兰山有宫殿遗址并有建筑构件陶瓷脊饰出土。根据考古调查,在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的西夏大型壁画说法图中出现的界画场面可以大致反映出西夏宫殿建筑承唐代形制的恢弘气度。从莫高窟《药师经变》、榆林窟《宫阙图》、文殊山万佛洞《弥勒经变》的大型建筑界画的宫殿建筑是一个整体的建筑群体组合:一个个单座建筑通过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庞大的建筑组群[图4.1]。尤其是西夏时期绘制的弥勒兜率天宫的建筑界面可以大致反映西夏宫殿建筑的庞大规模[图4.2]。其描绘的宫殿建筑是庭院式建筑群:正面有三个高耸的宫城门楼,城楼三开间,上覆色琉璃瓦顶,正脊是龙头鱼尾的鸱吻,宫墙把整个建筑分为内外城。内城的主要建筑是弥勒所处的大殿,大殿五开间,正脊鹤吻高大,龙首形的兽嘴咬正脊显得很神圣;殿前月台高台基有栏杆相围,殿左右两边各有台阶、回廊。台阶连着内城各建筑,有七宝莲池,池上有桥,池边有围栏,围栏的最高处是望柱,望柱上有小神兽。回廊连着重搪楼阁,两层楼阁建在水池中,楼阁门大开,窗棂刻花。楼阁的单体建筑复杂而秀美,栏板彩绘,鸱吻鱼尾高翘,屋顶小兽排列有序,七宝池中水波粼粼。这是一个以大殿为中心,大殿、桥、城门连成中轴线,中轴线上是主要建筑—大殿、宫城门,附属的房屋、亭、台、楼阁、曲栏、石桥等建筑左右对称布局,居次要地位。纵深方向布置了若干庭院,组成了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回廊、台阶等小建筑,兼起联系和隔断的作用。尤其是屋脊蹲兽构件的出现是宋《营造法式》对官工建筑中宫殿戗脊程式的规定,唐以前只见正脊饰鸱尾。不仅西夏壁的界画中频频出现戗脊饰,在西夏大型经变版画中也有不少展示,如俄藏TK98《大方广佛华严经变相》是罗王后为西夏仁宗皇帝逝世三周年散施的佛经版画[图2.100],画面所展示的佛宫建筑屋顶建筑布列了许多神兽;俄藏TK58《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图2.102]所展示的兜率天宫侧脊也有蹲兽布列。宫殿脊饰神兽的形制,在西夏陵的考古发掘中收获了许多残件。壁画、版画中出现的宏伟建筑群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美化,但艺术也是源自生活的。西夏宫殿建筑的大致特点:1.建筑个体的平面为简单的矩形,形体并不高大,据壁画和版画所描绘的殿式建筑最大五开间,一般的三开间,最高的二层楼阁。2.用城墙围合,弥勒宫城墙有内、外两院,反映了皇城的内、外院形制。3.从正面城墙三城门、每一城门三开间和屋脊鸱吻的装饰规格看,是帝王宫殿的装饰和规模形制,与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规定的礼制相同。西夏在立国前就大兴土木建宫室,文献记载,李继迁授辽册封西平王,改灵州为西平府,即令部下督领民众建造宫室、宗庙,设置官衙。李德明被辽封西平王后,在延州西北的鏊子山上修建宫室,绵亘20余里。明道二年(1033]年)五月,升兴州为兴庆府,在城内大兴土木,扩建宫城,广营殿宇。兴庆府的规划布局、建设形制仿照唐长安和宋都东京,城门名为“光化”、“南薰”。据《西夏书事》记载,元昊在兴庆府修建避暑宫,逶迤数里,亭榭台池,并极其胜,在贺兰山东麓建造的离宫,范围达数十里。台阁高十余丈,又在天都山大营宫苑,同新皇后没藏氏欢乐宫内。第三节佛塔与寺庙建筑塔是佛教的标志性建筑,由信徒或国家资助建造。各朝各代各地建造佛塔的样式、造型多样丰富,是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西夏国主笃信佛教,或由皇家出资,或由信徒捐资建了许多佛塔。乾顺时期立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中记载了到处修建寺庙,装銮佛塔的情况:“近自畿甸,远及荒要,山林溪谷,村落坊聚,佛宇遗址,只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无不必葺,……然奉之者,无不尊重赞叹,……所以七宝妆严,为塔为庙者有矣:木石瓴甓,为塔为庙者有矣;熔塑彩缋,泥土沙砾,无不为之,故浮图梵刹,遍满天下。”②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元昊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高台寺,贮藏宋赐大藏经,建佛舍利塔,“钦察佛道”,使“东土名流西天达士”都来供奉佛舍利。在《嘉靖宁夏志》中保留了《大夏国葬舍利揭》,其中提到安放舍利时用银椁、金棺、铁匣、石匮,下通地下泉水,上覆连云宝塔。现在仍有“高台寺”地名。西夏时期所建的寺庙主要有:高台寺、承天寺、安庆寺、护国寺、戒坛寺、大度民寺、贺兰山佛祖院、五台山寺、慈恩寺、大延寿寺、阿育王寺、田州塔寺、康济寺、宏佛寺、一百零八塔寺、圣容寺、崇庆寺、诱生寺、禅定寺、十字寺、圣劝寺、众圣普化寺、温家寺、仁王院、报恩利民寺院(方塔出土佛经译文署名之一),还有黑水城中的寺庙,总计20余座。有寺必有塔,塔是寺庙建筑群体中不可少的主体建筑之一。现已查明西夏留存的佛塔寺庙建筑的形制有:一、佛塔1.楼阁式佛塔承天寺塔[图4.3]。坐落于银川市兴庆区西南承天寺内,西夏初建,明、清时期重建。外形模仿木楼阁,东西南北四面隔层开券门、明窗,可登临鸟瞰,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各开券门壁龛。砖木结构,塔平面为八角形,高十一层64.5米。每层檐口用上下三层叠涩棱角牙砖砌,逐层出挑。方形塔心室内置有木构楼梯、楼板,下部三层未辟塔窗,第四至第十层每层开拱形窗,交错布置;顶层八面四明四暗,圆形大窗。顶层以上收成八角锥形刹座,其上有八角攒尖挑形绿琉璃刹顶。塔壁外表用砖石砌。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元昊之子谅柞三岁登基,母后没藏氏“大崇精舍,中立浮图”,在兴庆府修建承天寺和塔,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告竣。寺内立有《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记载了修造承天寺及塔的情形。清乾隆三年(1739年)因地震塔体严重损坏,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除塔顶、塔刹在重修时受清代建筑的一些影响外,塔的整体建筑形制均保持了西夏塔的风格。2.密檐式佛塔密檐式佛塔从楼阁式塔发展而来,砖石砌,第一层塔身高大,上部塔身低矮,层层用砖角砌出密檐,表现大屋顶出挑的斗拱,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屋顶建筑风格,也是北方地区砖砌楼阁式佛塔的体现。密檐式塔是宋、辽、西夏时期北方塔的典型造型,体现了北方民族勇健豪放的气质,同时也是印度“堵波”塔覆钵之上的相轮的演化。印度塔顶上有三重伞盖,代表佛、法、僧三宝,以后层数加多至十三层。密檐式塔的层层密檐即是相轮的演化,其造型也是印度塔顶相轮的艺术表现。西夏时期建的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和拜寺口双塔,是密檐式佛塔的典型代表建筑。拜寺沟方塔[图4.4]坐落于贺兰县金山乡拜寺沟内,是一座密檐式砖塔,方形十三层约30米。塔身正南每层开辟有影塑龛,遍身粉装彩绘。方形平面,底边长约6米,砖砌叠涩出檐,四角有风铃。塔身下层较高,第二层开始层层收分,檐端从下往上形成柔和的曲线,显挺拔、俊峭。外形有唐塔特征。1990年11月28日被不法者炸毁,在废墟中获得有墨书西夏文和汉文题记的塔心木柱,在第三、十、十二层内有塔心室。塔基建在约2米厚的毛石堆砌层上。在清理废墟时,有西夏特色的戳印字砖,还有方砖、条砖,塔心柱有圆柱和八角形柱,还有大柁和槽心木,为木构架支撑的砖塔。出土有小泥塔、小泥佛,西夏文佛经36种,1.2万字。其中有木活字本《吉祥口合本续》,译自藏文“怛特罗”(咒经),还有西夏文草书佛经和汉文佛经,其中刻经4种,写经5种。除拜寺沟方塔外,现存的还有甘肃永昌北海子河谷内的密檐七级方塔。密檐方塔是唐塔特征,现有西安唐代大、小雁塔都是方形砖塔。降及宋、辽为八角形密檐塔所代替。从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塔心木题记中已知,方塔为西夏“大安二年寅卯岁五月……特发心愿,重修砖塔一座”。大安二年(1075年)为惠宗秉常时期,既然是重修,应在秉常以前就有此塔。据《宋史·高僧传》载唐末、五代时期有高僧行至贺兰山,“遂入其中,得白草谷,结茅栖止”,在贺兰山的白草谷结第修禅。有学者考证,贺兰山白草谷即今拜寺沟。既然秉常修方塔是“重修”,可见此前已有寺有塔。元昊立国之初在兴庆东建舍利塔;谅祚在兴庆西建承天寺塔。在鸣沙州建安庆寺,贺兰山被西夏王朝视为京畿的皇家林苑,因此很可能方塔是秉常在元昊、谅柞所修寺、塔基础之上重修的。①到了宋辽时期,寺庙兴起建八角形密檐砖塔。拜寺口双塔是西夏中晚期的建筑[图4.5]。1986年宁夏对拜寺口双塔进行维修,在西塔塔刹内发现“大朝统宝”一枚,属蒙古汗国时期钱币。蒙古汗国前期与西夏晚期为同一时期。另有唐卡两幅,《上师图》、《胜乐金刚图》,其绘制手段与艺术风格同黑水城出土的唐卡作品,为同一时期作品。天宫中心柱木有两处西夏文题记为“九月十五”,西夏仁宗在大度民寺举行长达十昼夜的大法会,时间是“乾佑巳酉二十年九月十五”,疑似同一日期;西塔塔刹弯室壁面有梵文书写,有西夏文楷书:“上师”两字夹于行间。另汉文文献记载,拜寺口双塔等贺兰山各寺塔大多为西夏时期所建。据《西夏书事》载:“山(贺兰山)口内各有寺,多少不一,大抵皆西夏时旧址”。《西夏纪事本末》所载的《西夏地形图》中标有“五台山寺”与拜寺口的方位相同,即拜寺口双塔为五台山寺的主要建筑之一。以上资料印证,拜寺口双塔为西夏时期始建。拜寺口双塔位于宁夏贺兰县金山乡境内拜寺口,依所处方位,分别称西塔、东塔。其建筑特点是:西塔:十三层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残高35.96米,由塔身和塔刹两部分构成,塔身砖砌厚2.8米,不设基座,塔身、塔刹壁面通抹白灰草泥。第一层较高,占总高度1/5,第二层以上层层收分。第一层至第十三层塔身皆用砖叠瑟塔檐,塔身外壁有影塑、彩绘。由第一层塔身门洞可以进入塔心室,塔心室平面为圆形,下大上小呈圆锥状,塔心室上下间隔距离放置水平横梁,每一横梁均垂直交错。第十三层塔檐之上为塔刹,刹座为八角束腰须弥座,转角处各置力士塑像一尊,碎砖作胎,外抹草泥塑形(彩塑已述),束腰之上为一周彩塑仰莲花瓣,莲座上方砌出八角形平台,平台的八个转角各置一饰覆莲花瓣浅浮雕,石柱砖中部有孔,用八根圆木支撑加固相轮上的宝盖。相轮残有十一层,残高3.1米,外抹白灰。塔刹内有一密封空心弯室,弯室圆形,底部直径2米,高2米,弯室内壁面绕周书写红色梵文七行,行间有西夏文,弯室内藏彩绘绢画、木雕、唐卡、钱币、桌椅等,此弯室为塔的天宫。西塔塔身外立面影塑彩绘有罗汉、立僧、护法金刚、供养天、象宝、马宝、兵宝、女宝、主藏臣宝、轮宝、珠宝、盘口、宝伞、宝花、宝鱼、宝盖、宝螺等八吉祥,还有神兽、流苏等。东塔:十三层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残高34.01米,由塔身和塔刹两部分组成。不设基座。第一层占总高度1/5,第二层以上层层收分,每层塔身上用砖叠涩砌塔檐。第一层塔身壁面平素无饰,第二层至第十三层塔身外壁面及转角处皆有彩绘、影塑,檐角处留有插挂铎木的方孔。塔心室圆锥形,原有木板楼梯可盘旋而上。塔身砖砌厚1.87米。第十三层塔檐之上为塔刹,刹座为束腰仰覆莲座。十三层塔檐之上有一八角形平台,平台八角处置一石柱础,表面雕凿双层覆式莲瓣。刹座上托相轮,相轮残存八层,向上层层收分,相轮中心立一根铁管,铁管下部为一铁托,中有一孔套管用,铁管为中心柱外套管。塔刹相轮八层以上塌圮。东塔塔身影塑、彩绘有兽面及流苏云、日、月、火焰、宝珠等装饰。拜寺口双塔在1986年维修前已在元代修缮过,1986年对塔身加固,补砌残损塔檐,整修恢复塔刹,根据西藏乌思藏萨迎时期流行的塔刹形制将相轮修复为十三层,相轮上装置了宝盖和宝瓶,刹座的八个石础上各拉一根铁链,对宝盖起加固作用。外表抹白灰皮并彩绘和修补塑像。3.覆钵式佛塔即藏传佛教流行之佛塔,俗称喇嘛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有两种形式,一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座,另一为十字折角。塔身外形基本为覆钵形,但覆钵的形制也有变化,有覆钵式、葫芦式、折腹式和高桶式。塔身有空心和实心两种,空心的有塔心室。无论是哪一种形制,其塔身平面均为圆形。塔身粗大,扁圆,为早期造型。正中立一木质中心柱。塔的建材为砖、土坯、白灰、中心柱圆木。此类佛塔在宁夏境内分布较多,在同心韦州古城、须弥山石窟、石嘴山涝坝沟石塔和阿尔寨石窟摩崖石刻塔都是这一形制的喇嘛塔。内蒙古西夏故城黑水城,原是西夏黑水镇燕军司驻地,该城内外遗有二十余座覆钵式佛塔。宁夏青铜峡市南、黄河西岸的一百零八塔[图4.6],皆属覆钵式佛塔。一百零八座塔作等腰三角形排列,分十二阶梯,最上为一大塔。《大明一统志》(1461年修)卷三七宁夏卫山川条记:“峡口山在巴城西南一百四十里,两山相夹,黄河经其中,一名青铜峡,上有古塔一百八座。”文中已称此塔群为古塔,其始建之时约在西夏晚期。198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管会维修此塔时在001、009、017,041,085,101号塔内发现有彩绘泥塑佛教造像和砖雕佛“擦擦”等文物,具有西夏藏传佛教造像特征。一百零八塔下方河滩地上的两座喇嘛塔出土有两幅彩绘绢质佛画,所绘佛教人物造型与唐卡相似。一百零八塔北侧砖塔残基内还出土有西夏文佛经残页。一百零八塔的砖砌塔体仅包裹一层,内为土坯塔。土坯塔应为西夏始建时的原貌,外砌包砖为清代维修时所作。土坯塔的基座都是十字折角须弥座,外表抹白灰泥。白灰泥又分三层,最里面是草泥,中间是白灰泥,外层的为薄白灰泥,壁面装饰用殊砂勾勒出仰覆莲瓣,有的还墨书梵文字。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国师嵬咩思能主持修建的甘肃张掖大佛寺内有一弥陀千佛塔[图4.7],塔建造在四方形高台上,高台四角有四座小塔,中间为一大塔,五座塔组成莲花藏坛城布局,为金刚坛城,代表藏密某宗教派信仰的世界。大塔的塔刹基座为折角须弥座,十三层圆环组成相轮,相轮之上为伞盖,再上为宝顶。五座塔造型均覆钵粗大。此塔可能是西夏晚期的建筑,具体年代不详。4.楼阁与覆钵复合式佛塔坐落在贺兰县潘袒乡王澄村的宏佛塔[图4.8],下部三层为八角楼阁式空心塔,上部为十字折角基座覆钵塔。为汉藏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杰作,这种风格的塔在辽塔中有见。贺兰县宏佛塔建筑形制为砖砌,无基座,下部之八角三层楼阁式建筑直接砌于夯土地基上。每层楼阁倚柱柱头和平座皆用栏额、普柏坊,其上皆施一斗三升斗口跳简单铺作。第三座平座栏杆之上砌十字折角束腰座三层和圆形束腰座四层,之上为中间饰有叠涩束腰线脚的覆钟形覆钵塔身。再上又建十字折角束腰座,座上残存粗壮相轮二层,覆钵塔身上部建有方形小室,为塔之天宫。天宫内藏有文物甚多,其中有纪年可考的最晚的文物是西夏乾祐二十一年(1190年)编撰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残页。此塔建造年代当为1190年以后,即仁孝在位之最末几年。还出土有佛经雕版残块和佛画、唐卡等。这些佛教珍贵文物在塔天宫中出土,说明宏佛塔周围可能是一处皇家寺院。《嘉靖宁夏新志》在“宁夏总镇”条有三塔湖,其位置在今贺兰县境内,现只存一宏佛塔,其他两座已塌圮。西夏佛塔大都建造在寺庙前后殿之间,位于寺院的中』L},为寺院的主体建筑。布局的形式上有单塔、双塔、三塔、塔群,这些塔与寺庙组成庄严的寺院,显示出西夏王朝尊崇佛法的思想内涵。西夏塔体既有仿宋楼阁式,也有仿唐密檐式,还有仿藏传佛教覆钵式,更有造型优美的楼阁和覆钵结合式。塔体在平面结构上有四方形,有圆形,有八角形、六角形,基座有方形,有十字折角形;在塔刹基座及宝顶的处理上也变化多端。在外装饰上有影塑有彩绘,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建筑艺术风貌。西夏佛塔建筑多姿多样的主要原因有:1.西夏的地理环境控扼丝绸之路,河西一带有“圣宫”敦煌石窟、榆林窟等,历来有佛教文化传统,凉州等地在魏晋时期就有佛塔建造,有深厚的建塔文化和建造技术。2.西夏境内党项族与汉、回鹘、吐蕃各族杂居,受到唐五代汉传佛教和回鹃、吐蕃等不同民族类型的佛教文化的影响,在塔的形制上也反映出多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尤其受到唐宋时期陕北建塔文化的影响。西夏在立国前,8世纪以后党项羌经过第二次大迁徙,主要集中居住在灵、庆、夏、银、绥、延、胜等州,而党项羌拓跋部任夏州节度使后,盐、夏、银、绥、延等地佛教很兴盛,唐至宋、辽、金时期所建造的佛塔至今仍有留存。在延安市的富县有北宋建柏山寺塔为八角十一级密檐塔,福严院塔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塔,唐代建开元寺方塔,延安的岭山寺塔(延安宝塔)八角九级密檐塔,始建唐代,重修于宋代,在洛州县土基镇鄜城村南有宋代建八角十三级楼阁式密檐万凤塔,在富县张家湾还有金代初修的八角九级密檐八卦寺塔。这些塔的建筑形制对西夏在立国后于兴庆府中及其周围建塔无论从形制设计到施工都产生过影响。也有可能这些建塔的匠人参与了西夏佛塔的建筑。3.西夏佛塔的外装饰图案,许多人物造型体现了本民族原生态的文化,其形象雄浑中显华丽,挺拔中显古朴。藏传佛教喇嘛塔建筑的引入,使西夏境内在受到汉族传统佛教建筑的影响下增添了藏传佛教覆钵型喇嘛塔的二、寺庙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有许多西夏石窟,安西榆林窟在西夏时期被称为“朝廷圣宫”①。1.形制各异的石窟寺覆斗型、平顶型石窟。西夏窟形制主要继承唐、五代风格,窟顶呈覆斗形(顶呈方或长方形)和平顶。在莫高窟有西夏窟77个,大多是装修前代窟,重新绘制壁画,如莫高窟第16窟、第327窟等,也有西夏按前代形制新开的,如326窟。正壁开一完,完内供佛、菩萨、天王等佛教人物像,与莫高窟唐宋洞窟基本一致。莫高窟是佛教的圣地,在唐、五代已大量开窟,至西夏可新开的地方已很少,只得扩建或重修。佛家认为补修旧寺、残像比新建寺院和新造佛像功德要大,因此西夏有盛修旧窟之风。山洞型禅定窟。禅定式洞窟建筑是由印度僧人的居室“精舍”演化而来。贺兰山山嘴沟石窟的三个西夏时期禅定窟,按自然山洞稍加修整,没有华丽的禅顶装饰,四周绘制佛教人物壁画以便僧人坐禅时观想,形成较为简单的修禅窟。这与传统的莫高窟隋唐禅定窟室在主宫内开小室的形制不同,更体现了修禅艰苦的环境。贺兰山山嘴沟的禅定窟,根据窟壁所绘佛像特征,可能与藏传佛教噶当派后弘期米拉日巴主张苦修、观修的思想有关。因为该窟出土的西夏文修行仪轨是“白教”①修行内容。按照修禅的要求,僧众只要静坐敛心,止息杂念,专注一境,久而久之,就能达到身轻心安,自我解脱,立即成佛的境界。米拉日巴苦修的故事在藏传僧人中是深入人心的。甬道式中心柱窟。东千佛洞2,4,5,7窟皆为甬道式中心柱窟。分前后两部分,后部安置中心柱,与莫高窟直通到顶的中心柱不同,只是沿侧壁、后壁凿出可以绕柱右旋的甫道。前窟顶为覆斗顶或弯窿顶,第2窟外崖还有绕窟修筑的雨道,左、右两侧分别凿进于后部接通。中心柱正壁前佛台上塑佛像。第5窟中心柱开落地式佛完,完前筑佛台,第7窟中心柱正壁开龛塑佛像。这种洞窟形式形成于西域龟兹境内,西魏北魏也流行过。西夏再现龟兹样式的窟形,可能与西夏境内回鹊僧较多有关。东千佛洞西夏窟,具有高僧纪念堂性质,在中心柱正壁通常塑佛像的地方画一高僧像,将其安置在覆钵塔形龛内。高僧在西夏有很高的地位,供奉高僧是西夏的习俗,“西夏国俗自其主下,皆敬国师。”②佛殿式窟。榆林窟第25窟,主室平面方形,中央设方形佛坛,列置佛像(已毁),顶部作覆斗形,前室至主室有甬道。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景宗元昊击败沙州回鹊,袭取瓜沙二州。夏国君主崇信佛教,境内不仅有汉僧,还有回鹘、吐蕃僧,他们在西夏地位都很高。本窟有雍宁元年(1114年)西夏文题记及古藏文墨书题记。西夏石窟建筑形制的多样性,体现了西夏境内有众多崇佛的民族。2.庙宇西夏境内的庙宇属高等级的殿式建筑。建筑的基本格局是围绕佛塔有一组大屋顶的建筑群。结构相似,环境不同,有多种类型:建在峻山丛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贺兰山拜寺口双塔高耸于沟口北岸山坡台地,双塔西侧300米处有大面积的台地,东西长200米,南北宽70米,台地上保存有石砌、砖砌墙基,残高10厘米至40厘米不等。地面有瓦、瓦当、滴水等琉璃建筑构件,这些构件与银川市西夏陵区的建筑残件形制相同。当地居民称“皇城台子”,是西夏皇家寺庙遗址。从拜寺口进沟约10公里的拜寺沟方塔西面也有一处西夏寺庙遗址。方塔塔心柱汉文题记有“本寺”、“及差本寺上座赐绯佰弁院主法信等充勾当”,说明塔所在地“本寺”中还有一处佰弁院,该佰弁院应该有一独立建筑,“本寺”由佰弁院等建筑组成一寺庙建筑群。有学者认为,方塔寺院是“五台山”寺的一部分,即“清凉寺”。①考古人员在方塔寺院遗址中清理出琉璃构件,特别是琉璃脊兽和莲花琉璃瓦当,制作精美,釉色光润,说明“本寺”建筑级别很高。秉常大安二年(1086年),“重修砖塔一座,并盖佛殿”。修建方塔寺庙佛殿是奉皇帝秉常之意。据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②,拜寺沟内还有殿台子、红石峡、土关等西夏殿宇建筑遗址,整个拜寺沟从沟口到沟里长达15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分布有许多殿宇建筑,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西夏亡后,佛殿建筑也相继塌圮,明安塞王朱栴路过此地时发出了“文殊有殿存遗址,拜寺沟内话旧游”的感慨③。建在城市,利于信众礼佛。坐落在张掖市大佛寺巷内的张掖大佛寺是西夏建筑群遗存[图4.9]。据《甘州府志》记载,明宣宗朱瞻《敕赐宝觉寺碑记》中称:西夏“李乾顺之时,有沙门族姓嵬咩,法名思能,平从燕丹国师,妙领真乘,……号之为国师。一日敛神静君,遂感异端,慧光奕熠……起而求之,四顾无睹,循至崇丘之侧,发地尺余,有翠瓦罩焉,复下三尺,有金甓覆焉,得古涅槃佛像……”于是嵬咩国师发愿建造一座大寺,供奉佛涅槃像间为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明初大佛寺遭兵燹,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明末清初战乱,大佛寺遭浩劫,康熙时又修缮。通过明、清两朝修缮,规模有所扩大,但主体建筑大佛殿因有大佛基本未遭破坏。佛像为西夏时原型,大殿的建筑除装饰外,其规模仍是西夏的基础。从今天大佛寺的建筑规模看,可以想见西夏时大佛寺建筑的恢弘气度。张掖大佛寺坐东面西,有牌坊、山门、天王殿、过殿、金塔殿、大佛殿、万圣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主殿为卧佛殿,面阔九间,长48.3米,进深七间为24.5米,两层楼,重檐歇山顶,高20.2米。大殿台基一米多高,周围有柱廊,栏杆匝绕。檐柱上双抄双下昂斗拱,斗拱下额枋上刻有龙、虎、狮、象、鹿、鹤等飞禽走兽,生动灵巧,栩栩如生。殿顶覆青色仰覆瓦,正脊正中装饰一小型喇嘛塔。脊饰等装饰是明、清两代修缮时作的艺术处理。大殿正门两侧嵌有砖雕两幅,各用巧块方砖雕拼而成,左为“祗园说法”,右为“西方圣境”。大殿木门框浮雕彩绘,雕三角、联珠、莲瓣三道图案,形似布达拉宫佛殿门框图案,与汉地寺庙朱红色门框不同,具有藏传佛教装饰风格。大殿为木构架结构,墙体内为大块土坯砌成,外包青砖,内墙壁面抹白灰,有彩绘菩萨等佛教人物。大殿后为藏经阁,收藏有大量的明代佛经及清代经版。藏经阁后是金塔殿,殿后是金刚喇嘛塔。牌坊、山门、天王殿、大佛殿、藏经阁、塔建在中轴线上,两边有侧殿。“文革”中大佛遭到破坏,从佛身腹中的破洞中,发现石碑、金牌、铜牌、铜镜及发愿文和佛经。1970年又在金塔殿殿基下,发现了明正统六年(1441年)修建时安置的舍利石函,内有八卦银盒、玉雕、珍珠及古代货币,其中有5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银币正面铸有国库斯老一世头像。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对大佛寺的宏伟建筑、精美雕像及绘画作过详尽的描述①。建于城市的寺庙还有银川承天寺。这些城市内建的寺庙周围以墙为界,墙内是佛界净土,墙外是繁华的都市。寺庙作为精神生活的基地,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闹中取静,动静平衡。佛寺建筑也为城市增添了历史文化气息。第四节陵园建筑一、西夏陵的位置与地形西夏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35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扇地带,南起榆树沟,北迄泉齐沟。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开阔,海拔1130米—1200米。陵区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左昭右穆①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图4.10]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地处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区背风向阳,聚水生气,高大的山体削弱了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挡住了从海洋方面自东向西的湿润气流,形成了一个气候相对温润的小环境。贺兰山偏东北西南走向,山势奔驰,靠山建陵,山峦拥抱,东向银川平原,黄河绕平原,田野开阔,背山面河,藏风得水,是极贵之地。该地离西夏国都兴庆府数十里,便于后代祭奠。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园建筑,显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气概和风貌。二、帝陵建筑布局在西夏陵区,一座座八角形陵台是西夏帝陵的标志[图4.11]。每座陵园均坐北朝南,平地起建,各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在10万平方米以上。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南端[图4.12]。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曾置放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城,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将、勋臣、贵戚的石刻雕像①。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入陵城②。陵台偏处陵城西北,从四周遍地散有琉璃砖瓦等建筑材料而知,陵台原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分为五级、七级、九级不等,外部有出檐,夯土实心,外层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横截面是八角形,其形制是党项族人的创造③。陵台前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陵台至献殿有一条鱼脊梁封土,封土下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台南10米处,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结构,墓室四壁立护墙板,墓内有朽棺木,为土葬。陵城神墙四周居中有门阔,神墙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园的地界。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有封闭式、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陵城的基本格局仿宋陵而作,有方城、明楼、碑亭,基本传承魏晋以来格局,但又有立异,表现为:陵台、墓室、墓道、献殿不在中轴线上,而略偏西;无宝顶,但有纪念性八角陵塔建筑。这是党项民族对陵园建筑及布局的一个创新。裕陵考古调查称1号陵。位于西夏陵区最南端,俗称“双陵”之东侧一陵。陵主李继迁,系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祖父。生于宋乾德元年(963年),卒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项族平夏部落首领,西夏王朝奠基者。李元昊建国后追溢神武,庙号太祖,墓号裕陵。嘉陵考古调查称2号陵。位于裕陵之西北约30米处。陵主李德明,小字阿移,李继迁之长子,西夏皇帝李元昊之父。宋景德元年(1004年)嗣位。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封为夏国王,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封为夏王,同年卒。开拓河西,战胜回鹊,取得甘州、瓜州、凉州,奠定了西夏版图。李元昊追谥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墓号嘉陵。泰陵考古调查称3号陵。位于西夏博物馆西南,俗称“昊王坟”。宋宝元元年(1038年),元昊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年号天授礼法延柞。西夏天授礼法延柞七年(1044年),与宋议和,并称臣于宋。宋册封其为夏国王。西夏天授礼法延柞十一年(1048年),因夺子宁令哥妻,在没藏讹庞唆使下,被宁令哥刺死。在位17年。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泰陵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地域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面建筑虽遭严重破坏,但陵园的阙台、陵台基本完好,陵城神墙、门阙、角台等布局清晰可辨。整座陵园从南到北的遗存有:阙台位于陵园南端,于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东西相距120米,由黄土筑成。阙台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残砖碎瓦,推测为原有建筑残件。阙台是帝陵区别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碑亭位于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阔台北34米,东西两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已正式发掘东碑亭。台基呈圆角方形,四壁呈三级台阶式。台基地边长21.5米,顶边长15.5米,高2.35米。四壁台阶以绳纹砖包砌。石灰勾缝,局部砖尚存。花纹砖图案有莲花、忍冬,富有佛教色彩。绳纹砖中部多在凹槽内有一汉字,如李、牛、言、五等。有三个人像石座出土(应为四座,存三毁一);出土西夏文残碑360块,残片文字最多的仅5字;还有瓷、铜、铁碎片及泥塑残块等。月城位于碑亭北,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占地约10亩,北与陵城南墙相贴。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墙正中有门,神道两侧留有石像生基址。陵城四面城墙(俗称神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相距180米,东西相距160米。城墙墙基宽3米,用黄土分段夯筑,各段如须弥座状,故又称须弥座式神墙。陵城四周城墙正中辟门为门阙,门址宽约12米,每个门阙由三个圆锥形夯土基座组成,从地面散布的瓦片、脊饰残件推测,曾建有门楼。陵墙四角各有角台,角台有砖瓦残存,原应有角楼建筑。在南神门内约25米偏西处,有一用黄土垫实的台基,直径20米,高0.7米,其上建筑无存,周围地面残存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构件,此为献殿。陵园北高矗一棱锥形夯土台,高约20米,黄土密实夯筑而成,八面七级,夯土台有椽洞。陵台周围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物残件。献殿与陵台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形似鱼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墓道长50米,北端为一盗坑,直径20米,深约5米。安陵考古调查称4号陵。位于泰陵西约2公里的贺兰山山脚下,陵园东、西、北三面环山,面积10万平方米,坐北朝南。陵台八面五级,高15米。陵园布局与泰陵相同,由阙台、碑亭、月城、献殿、陵台、墓道等部分组成。现遗存碑亭一座。安陵墓主谅祚(1047年一1068年),又名宁令两岔。景宗元昊妃没藏氏之子。1048年国相没藏讹庞唆使元昊长子、皇太子宁令哥杀死其父,复诛宁令哥,立谅祚为帝。周岁即帝位,改元延嗣宁国。1068年12月病卒,年21岁,在位20年。谥昭英皇帝,庙号毅宗,墓号安陵。献陵考古调查称5号陵。位于泰陵(3号陵)北2.3公里,面积10万平方米,破坏严重。陵城方形,边长183米,陵台夯土已被后人取做他用。该陵有碑亭3座,西边一座,东边南北两座,南小北大。西碑亭出土西夏文残碑63块,东碑亭出土汉文残碑26块。陵主李秉常(1061年一1086年),李毅宗谅祚之长子,1067年7岁时继位,由母梁氏垂帘听政,舅梁乙埋专权。1068年宋册封为夏国王。西夏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七月,李秉常忧愤而卒,年26岁,在位20年。谥康靖皇帝,庙号惠宗,墓号献陵。显陵考古调查称6号陵。位于献陵西650米处,陵园紧依贺兰山脚,西北两面环山。独特之处有马蹄形外城,南面开口,东西墙前端至月城终止,陵园的阙台、碑亭、月城、献殿、陵台、墓道等布局与其他皇帝陵园相同。陵主李乾顺(1083年一1139年)为惠宗李秉常之长子。西夏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即位,年仅3岁。国政由其母梁太后和其舅梁乙逋操纵。1087年被宋朝册封为夏国王,1088年被辽册封为夏国王。西夏大德五年(1139年)卒,年57。1972年—1975年,宁夏文物工作者正式发掘显陵,墓室为多室土洞式,由墓道、甬道、中室、东侧室、西侧室组成。墓道全长49米,南窄北宽上宽。最深处24.6米。在墓道填土内发现少量碎砖、瓷片、一件石螭首。从墓道入口起,在墓道东西两壁各有两排与墓道坡平行的柱洞。靠近墓道的甬道两壁处的白灰墙上绘有武士像壁画。武士身着战袍,双手叉腰,臂着护甲,腰下佩剑,背后飘带飞舞,头顶绘有火焰纹。墓室内出土有甲片、铜泡饰、铜铃、瓷片、铁钉、珍珠。发掘前此墓多次被盗,出土遗物不多。寿陵考古调查称7号陵。位于献陵北3公里。陵园面积8万平方。陵园已被现代建筑破坏,仅剩阙台、碑亭、月城、陵城部分神墙、陵台。陵台八角七级。寿陵墓主李仁孝(1124年一1193年),为崇宗乾顺长子,母曹氏。16岁即帝位,改元大庆。西夏天盛年间,修成法律《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少数民族文字制定、颁布的法律。西夏乾佑二十四年(1193年)仁孝卒,年70岁。谧圣祖皇帝,庙号仁宗,墓号寿陵。庄陵考古调查称8号陵。位于7号陵西北,相距500米,紧靠山脚。庄陵墓主李纯祐(1177年一1206年),为仁宗仁孝长子。母罗氏,西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即位,时年17岁。西夏天庆元年(1194年)初,金册封为夏国王。1206年,其侄李安全在纯祐母罗太后的支持下,“废纯祐自立”,纯祐“死于废所”,年30岁,在位14年。谥昭简皇帝,庙号桓宗,墓号庄陵。康陵考古调查称9号陵。位于7号陵东北。地上建筑除陵台外其余无存,陵台已坍塌过半。康陵墓主李安全,为仁宗仁孝弟越王仁友之子,崇宗乾顺之孙。西夏桓宗天庆十二年(1205年),与桓宗母罗氏合谋废桓宗自立,改元应天。西夏光定元年(1211年)夏齐王遵项废安全自立。同年8月安全死,年42岁,谥敬穆皇帝,庙号襄宗,墓号康陵。三、陵园陪葬墓西夏陵区内现有陪葬墓约254座。墓园坐北朝南。有黄土夯筑冢,形状分山形、圆锥形、圆台形;有沙土堆积家,还有积石家,其中有的墓园有碑亭,碑亭往北依次有月城、墓城、门址、照壁、墓道封土、墓冢;个别大的陵还有阔台、献殿。少数墓城门址前有石刻;有的只有墓冢。墓葬方式有合葬,即在同一墓域内有一域双墓、一域三墓。陪葬墓区遗迹有:残碑块、残砖瓦(素面砖、绳纹砖、花卉纹砖)、白灰泥皮、筒瓦、板瓦、槽心瓦、瓦当、滴水。有的墓室中出土有鎏金铜牛、铁狗等金属制品,还有石马、石狗等石雕。四、陵邑遗址在广阔的陵区最北端,有一处1972年发现的建筑遗址,对于其用途,至今还是考古界争论的问题,我们暂称它为陵邑。1986年、1987年先后两次对陵邑实施发掘。遗址为一平面布局长方形的建筑群体,坐北朝南,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3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现存各类建筑遗迹十余处,遗迹残高1米至2米,围墙、院落、殿堂等布局清楚可见。遗址最外围是一土筑墙垣,南墙正中辟门,因现代施工,门址已被掩埋,北墙不甚规则,从东向西向外斜出约10度,西墙北部似开有一门,并筑有瓮城。墙垣内建筑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南端,由两个东西对称的四合院建筑组成,四合院呈长方形。南部已被淹埋。东院东面和西院西面为墙垣,其余三面皆为房基,中间形成长方形天井。第二部分在中部,约占遗址总面积的一半,由三座四合院组成。三座院落均呈长方形,两小一大,相互连接,在东院中还有水井一口。西院与东院相同,只是院中没有水井。中部偏北是一长方形殿堂遗址,是整个遗址的中心建筑。第三部分在北端,也是一个殿堂遗址。这座遗址的发掘资料证明,西夏建筑基本上继承中原汉族建筑的传统,形制大体与唐宋建筑相仿,比如为扩大建筑规模和体量而采用的群体式组合形式,在中轴线上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均衡对称布局,以夯土墙垣和四合院组成的内向封闭的总体格局等。出土有滴水、瓦当、脊兽、鸱吻等殿堂屋面建筑构件,这些建筑构件体现了中原传统建筑的特点,同时,从琉璃脊兽、施釉的瓦当勾头及许多形制瘦长、尾部宽大的鸱吻等装饰性构件看,又体现了源自游牧民族粗犷朴拙的风格。五、西夏陵窑址西夏陵的建造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无论是富丽堂皇的献殿、宗庙建筑,还是角台、碑亭,都需要大量的砖瓦和装饰构件,这些建筑材料都是由距西夏陵不远的的缸瓷井窑烧造而成的。西夏陵区东3公里处有一缸瓷井窑,有一眼水井,传说是为烧制缸瓷取水之用,故名缸瓷井。西夏缸瓷井窑是利用岗陵高隆的自然地势,开凿土坑穴,再用砖砌成前低后高的窑身,由窑门、窑室、火膛、烟囱等部分组成,南北全长约6.3米。窑门为一南北向的短斜竖穴,纵向单砖平砌两壁,横向立砖并列起券。窑室用横向单砖平砌圈筑而成,前宽后窄,窑室平面成马蹄形。火膛在窑门道底部。烟囱设在窑室最后部,有烟室、烟道、烟囱等组成。1976年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对这一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有兽面纹瓦当及莲纹滴水等,与西夏陵建筑物相同。从窑的结构来看,继承了中原地区唐宋砖窑的传统形制。六、西夏陵的建筑技术夯土是西夏陵建筑的重要工程技术。西夏陵建筑的夯土工程,是陵墓各类建筑中保存最好的部分。西夏9座帝陵的陵台,除5号陵、9号陵近年遭人为破坏以外,其余7座陵台保存基本完好。有一半以上夯土建筑的角台、阙台、门阙、角阙尚存。还有部分陵园的夯土神墙仍直立于地。大多数陪葬墓的土台,仍然保存较好。这些建筑的夯土历经数百年风雨与洪水的侵蚀而仍如此坚固,主要取决于西夏较成熟的夯土工程技术。西夏陵的夯土主要原料为黄土,辅助原料是砾石,以及木棍、树枝的碎段。黄土是经过筛选的黏黄土,土质纯净,颗粒均匀细腻,轻碾后成细粉状,土色纯黄,黏性好,不易透水;砾石的磨圆度一般,粒度大者在10厘米到12厘米,小者在1厘米到2厘米。黄土、砾石按一定比例掺配后使用,具有坚硬、牢固、基础稳定的优点。为解决黄土夯筑的土墙防雨水和潮湿的问题,其防护措施一是外包砖技术,即在夯土的外层包砌条砖。二是涂敷技术,即在夯土的外表涂敷一至二层褚红泥皮和白灰等保护层。为增加夯土的强度和整体性,西夏陵的夯土中采用木骨的技术,即在夯土内夹筑圆木或方木。所用木骨的选材,一般是未经加工的圆木,直径10厘米到30厘米,也有少数半圆木、五边形木,其作用类似现代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这种木骨有竖直木骨和水平木骨两种,竖直木骨起垂直支撑作用,水平木骨起水平拉力作用。这两种木骨一般组合使用,以达到加强夯土整体结构的作用。在西夏陵的建筑中,墙体砌筑方法有三种:一是单砖墙,即墙体以单砖平砖错缝顺砌,以石灰勾缝。二是砖坯墙,即四面以砖坯建筑,砖坯立砖丁砌,外层涂以白灰,墙体中心以黄土夯实。三是包砖夯土夹墙,其结构为:墙的外侧重以单砖平砖错缝顺砌,白灰勾缝,内以黄土夯实。七、西夏陵出土建筑构件西夏陵是重要的西夏皇家建筑遗址。1972年以来,对陵区先后进行了4次考古调查,并发掘帝陵1座,陪葬墓4座,清理碑亭15座。1986年开始系统清理陵邑遗址。通过多年辛勤的工作,西夏陵园发现了一批珍贵的西夏建筑文物,这些文物集中反映了西夏建筑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平。西夏陵园出土最多的是建筑材料和饰件,除一般砖瓦外,又以陶质琉璃制品占一定比例。其中建筑雕塑堪称西夏建筑遗存的珍品,主要有:鸱吻[图4.13]。6号陵出土,表面饰琉璃釉,高152厘米、宽92厘米,其形如鱼身鱼尾之动物,张口弯尾,鼓眼前视,眉目突起,鼻孔贯通向两侧张开,口大张,唇上翘,舌顶上额,牙齿清晰。口角旁饰圆形鳞片,腹饰排列整齐的圆形鳞片,脊、尾以线条勾出,背鳍饰凸短线纹,尾鳍双叉呈人字形,饰排列整齐的凸弧线纹,神态凶猛,形状威武琉璃鸽[图4.14]。陵邑遗址出土,为殿宇之瑞禽。长24厘米、高34厘米、宽15厘米。鸽作凝神端正状,引颈挺胸,神态自若。头顶上有一乳突状小冠,双翼贴于身侧,尾扁平而略长。颈后有一圆孔,腹部伸出一空心柱,柱心柄与脊瓦相连。鸽体施琉璃釉,色彩纯正光亮;鸽身雕刻工整,造型凝重古朴。琉璃摩竭[图4.15]。陵邑遗址出土,为殿宇之脊兽。长42厘米、高36厘米、宽15厘米。兽首鱼身,吻部曲卷上翘略呈三角形,躯干弯上翘,通体雕刻鱼鳞纹,两侧重剔出羽翼,背部有乳突状鱼鳍。尾部往下渐细,尾鳍分作两支,整体作昂首翘尾而欲腾跃出水状。鱼腹部伸出一空心柱,柱柄与脊瓦相连,通体施细釉,莹润光洁。琉璃四足兽[图4.16]。陵邑遗址出土,亦为殿宇之脊兽。长42厘米、高24厘米、宽18厘米。兽头昂起,口方鼻短,眉骨隆起,怒目前视,鼻上有一“山”字形乳突,脖颈上有一圈鬃毛躯.身圆柱形,前肢伸出,后爪腾起,形似猛虎扑食。爪掌作圆形并分出四趾,四趾以圆线圈之,弧线纹雕出关节和肢肉,火焰状小尾贴于臀部,通体施绿釉。琉璃海狮[图4.17]。西夏陵区3号陵出土,高33厘米、长43厘米。狮首,顶部分叉单椅角,大眼小耳,昂首张嘴,头顶部鬃毛后拢,身背起棱脊如鱼鳍,高尾后翘、四肢前扑后蹬、腹下接筒瓦座,作奔跑腾空状。双角琉璃套兽[图4.18]。西夏陵区3号陵出土,长36厘米、高36厘米、角宽26厘米,整体呈龙首型。大嘴满张,上腭上翘,以弧状横纹饰腭板,上下颌内各有一对尖牙,舌尖翘,上唇两侧有一对獠牙贴靠在鼻两边,绳纹眉,眉后竖小耳,椭圆形眼球大而前突,头顶留孔插长角。角、牙、眼、腭、舌不施釉,整体色彩红绿相间。琉璃兽面纹接筒瓦当[图4.19]。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通长35.5厘到。质地坚硬,胎色红褐,外表琉璃釉。瓦当与筒瓦相连,筒瓦完整,素面,断面半圆形,末端有子口,长1.8厘米。瓦当圆形,直径13厘米,外印突起兽面,额有鬃毛而蓬松,上部外卷,粗眉上翘,小突.眼向前平视,小鼻大孔,呲牙咧嘴,有撩牙自上唇斜出嘴角,两颊毛呈斜线状,頜毛片状,形态狰狞。兽面纹瓦当。灰陶质,西夏陵区3号陵出土,直径13.8厘米。兽面纹,鬃毛竖立如火焰纹,额心刻“王”字阳文。宝相花瓦当[图4.20]。灰陶质,西夏陵区3号陵出土,直径11.8厘米。琉璃石榴花纹方砖[图4.21]。西夏陵区6号陵献殿出土,边长34厘米。中间饰石榴花,四周卷草纹。宝珠。陵邑一宗庙遗址出土,上大下小,平顶微鼓,近似球形,平脚,内空壁薄,内壁泥条盘筑及轮制痕迹明显,通体施绿釉,高37厘米,直径8.8厘米一16厘米。莲花柱础[图4.22]。木柱基础外装饰构件,陵邑一宗庙遗址出土,直径59厘米,厚15厘米。灰砂雕饰,圆形覆盆式,外饰覆莲纹,瓣肥厚,线条粗壮。人像石碑座。在西夏帝陵的3号陵、6号陵、8号陵均有出土。3号陵东碑亭出土石座通高60厘米,长62厘米、宽61厘米。人像呈曲膝跪坐状,瞪目,咬牙,锁眉,嘴角两侧自下各斜出一撩牙。头肩平齐,高颧塌鼻,頜紧贴胸部,全身裸露,两乳下垂,肚皮松圆,臂粗壮,或双手上托,或双手扶膝,呈负重状。手腕有圆环饰,双膝曲跪,背部平直。臀坐于腿跟,赤足,脚跺亦有圆环饰,头顶台面平整,下部有矮底座。石座人像造型粗犷有力,用红砂岩雕凿而成。其中有一方刻有“志文支座”(参见〔图3.30))石栏柱。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灰白色砂石质,圆角长方体,出土时已残,残长1.23米、宽0.33米,为三面浮雕,横截面略呈圆形,图案为二龙戏珠。龙身蜿蜒,一条由下而上,一条由上而下,在正面中部龙头相对,中间有一火焰纹宝珠,龙口大张,眼圆睁,体形修长,腹、肢有排列紧密的圆形鳞甲片,四肢三爪,肢爪外伸,劲健有力,脊鳍毛飘动。尾、体侧饰卷云纹龙作乘云腾跃舞爪奋力抢珠状,生动逼真,雕刻精细。(参见图3.32-2))迦陵频伽[图4.23-1][图4.23-2]。西夏陵3号陵出土。质地有琉璃和灰陶两种,人首鸟身,头戴花冠,双手合十,腿呈跪姿,置于云纹座上。八、西夏建筑的艺术特点关于西夏建筑的艺术特点,我们只能通过西夏陵考古发掘的残垣断壁和残缺不全的建筑构件的分析和参照西夏石窟壁画中的建筑界面资料进行粗浅的梳理,分析构件形象所透视出来的建筑特征和文化意义。一般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官工建筑”,包括宫殿、坛庙、衙署、兵营、陵墓、苑囿、王府、权贵宅第等,是按官方的规格要求而建,并受官方控制,也称官式建筑或大式建筑。另一类是民间建筑,包括平民宅舍、店肆、作坊等,也称小式建筑。西夏陵出土的鸱吻、套兽、垂兽、石础、石柱、方砖、瓦当、滴水、屋脊装饰件等,大都属于宋《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中官式高等级殿堂建筑的构件,这表明,作为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王朝,其帝王陵园建筑群布局及单体殿堂建筑的形制与装饰,基本上继承了中国官式建筑的传统。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所著的《木经》中将建筑房屋的水平层划分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上分”就是屋顶,“中分”就是屋身,“下分”就是台基。官式建筑的屋顶、屋身、台基是高度程式化的,以体现其建筑的等级和规格。从西夏陵出土的建筑构件看,基本体现了官式建筑中高级房顶和歇山顶殿堂建筑的部件形制。1.“下分”台基台基在建筑上是重要的等级标志。《礼记·礼器》记述“天子之屋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对不同等级的台基高度作了明确规定,民间建筑没有关于台基高度的规定,但是不允许超过以上官工建筑的规定。西夏陵区3号陵东碑亭台基呈方形,边长21.5米,夯筑土台,台基四周以粗绳纹方转砌成三级层层收分的台阶,高2.35米(约等于周制9尺),符合传统礼制。台基由台明、台阶、栏杆、月台组成。西夏陵出土的属于台基的建筑构件有:砖。砖是包砌台基的材料,主要用于夯土台基帮壁栏土、台明漫地、铺设踏道台阶。从质地分有灰砖和琉璃砖;从形状分有条砖、梯形砖、大方砖;从装饰分有素面砖和花纹砖,花纹砖有绳纹、手掌纹、刻划纹及莲花、忍冬、水草等图案。6号陵献殿遗址出土的琉璃石榴花蔓草卷叶纹方砖、3号陵东碑亭遗址出土的莲花纹方砖,别具特色。宫殿用花砖铺地可能始于唐代。西夏陵有黄绿相间的琉璃花砖出土,实属少见。莲花为佛教推崇的西方净土之圣花,西夏陵区出土的方砖中莲花图案种类繁多。这种以莲花、石榴花为装饰图案的琉璃砖应是用于铺设御路的,充分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在西夏时期所绘的文殊山万佛洞《宫阙图》壁画中(参见[图4.2]),通向大殿的御路台阶是用花砖铺设的。明清以后御路多为石道并刻有龙云图案。西夏用莲花图案的琉璃砖和青砖铺设御路台阶,为御路台阶装饰的演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栏杆部件。用以围护和美化基座台明(或月台)、门座的建筑构件。西夏陵出土有雕龙石栏柱,砂石质,灰白色,长方体圆角,雕刻缠柱云龙,为二龙戏珠图案,柱头刻一幼狮;有卷唇石螭首,口含宝珠,眉弓突出,上腭与唇卷起呈云涡纹,为栏杆地栿部位向外伸出的兽首装饰。螭为一海兽,乃水中精灵,可避水灾。有狮子头石柱头,石柱头上有一蹲狮,束腰处有一周联珠纹。狮子形象作为建筑装饰的神兽,是随佛教的东进而传入,成了威势的象征。在西夏壁画《宫阙图》中见到的这类栏杆转角处的望柱是白色,表明是石质的,而寻杖、盆唇、勾片、地栿等则涂为其它颜色,很可能是木质的,表明栏杆为木石结构。敦煌盛唐壁画中的望柱、栏板等为彩色木质,到了明清时期的台基曲栏已大都改为石质。西夏时期台基曲栏的木石结构可能是传统栏杆建筑从木质向石质演进中的一种过渡。2.“上分”屋顶屋顶是建筑最触目的部分,其形制、用材成为区分等级的最显著的标志,官式建筑可以用飞檐冀角来装饰,使用琉璃瓦及琉璃脊饰是官式建筑中皇家建筑的专权。西夏陵出土的屋面琉璃建筑构件,也成为判断西夏皇家建筑形制等级的标志。瓦。分灰陶、琉璃两种。有板瓦、筒瓦、条瓦(脊瓦的一种)。战国时已大量使用青瓦搜盖官式建筑的屋顶,五世纪中叶北魏平城宫殿开始使用琉璃瓦。目前能见到的唐代琉璃建筑构件只有绿色,而西夏陵所见琉璃建筑构件的色彩品种,有褐、绿、黄及黄绿相间,说明烧制琉璃件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金属发色剂,窑制技术有相当程度的提高。瓦当、滴水。屋檐的装饰构件,分灰陶、琉璃两种。西夏圆形瓦当的特点是宽缘,边饰一周联珠纹,内饰兽面纹和花卉纹。滴水呈三角形,也是兽面纹和花卉纹。两汉建筑中已普遍使用瓦当,有圆瓦当和半瓦当,饰有兽纹,突出刻画神兽的完整形体。西夏瓦当的兽纹则突出面部刻画,其形象为龇牙咧嘴、两腮鼓起、双目圆睁的神兽兽头,有的卷毛似狮,有的眉心有“王”字似虎,这类形象似受外来艺术的影响。北魏佛教兴盛,建筑构件已出现形似狮的兽面刻画。唐代受佛教文化影响,瓦当多用莲花图案。西夏瓦当滴水的花卉饰纹也大多是莲花。显然西夏瓦当的兽面纹饰及莲花纹饰也是继承了北魏——唐代脉络的建筑艺术风格。脊饰构件。分灰陶和琉璃两种,是屋顶两庇交接处正脊、垂脊、戗脊遮盖钉铆的装饰构件。西夏王陵出土的有琉璃和灰陶的鸱吻,其形为龙头鱼尾的神兽,龙头上腭翘起,阔嘴大眼,背饰鱼鳞,腮饰蕉叶纹。蕉叶纹图案也是随佛教东进而传入,而西夏则是较早将这种图案运用于建筑装饰之中。1972年6号陵出土的绿釉鸱吻高152厘米、底宽58厘米、厚30厘米;2001年3号陵出土的灰陶鸱吻高148厘米、宽75厘米、厚33厘米,这比现存河北蓟县独乐寺辽代山门鸱吻(辽统和二年984年)与陕西唐代昭陵献殿遗址鸱吻(高150厘米、100厘米、厚76厘米)都要高大。在传统的官式建筑中,鸱吻安装在殿堂正脊的两端。汉以前宫殿正脊两端高高翘起的是凤鸟羽翼形状,后演变为鱼尾状,又称鸱尾。在南北朝至隋唐的石窟壁画中,所见鸱尾的造型为月牙形,可能受印度一种称为“摩竭”鱼形象的影响。唐代以后称为鸱吻,在宫殿建筑中被普遍使用,其造型已过渡到龙头鱼尾、张口吞脊状,但京师以外仍沿用鸱尾。至宋代,鸱吻为龙口吞脊的形式固定了下来。西夏陵出土的鸱吻,与同一时期的河北蓟县独乐寺辽代山门鸱吻、山西大同华严寺金代薄伽教藏殿鸱吻都属于龙头鱼尾、张口吞脊这一类型。在西夏陵出土的屋脊建筑饰件中,迦陵频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参见[图4.23]).迦陵频伽为佛国天堂能发出美妙声音的妙音鸟。西夏陵出土的迦陵频伽有绿琉璃和灰陶两种,其造型为人首鸟身,背插双翅和尾翅,腿粗壮,三指爪。一种头戴五角花冠,顶束三分式发髻,宝缯垂于身前,脸型方正,颈戴双环镶花项圈,双手合十于胸前。另一种头戴四叶冠,冠边饰以串珠,发髻高耸,细眉垂脸,脸型圆浑,无颈饰,腕戴镯,胸垂乳。据《营造法式》瓦作制度规定,迦陵频伽(嫔伽)应列于屋垂脊、戗脊神兽之首。2003年在对3号陵进行保护性清理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迦陵频伽脊饰构件,被认为是西夏建筑中有高超水平的标志性建筑艺术品。属于屋脊部分的还有一些艺术性很强、造型独特的建筑构件,如:摩竭,也称兽头鱼,是在佛教艺术中描绘的一种昼夜不眠的鱼,是庑顶垂脊或歇山戗脊构件饰物,绿琉璃,一种形状为鱼头鱼身。另一种为形似龙的兽头鱼身,上腭翘起,背有双翅,腹部空心柱形连盖脊瓦。屋脊饰物还有海狮,头胡如狮,上腭短平,张口露齿,背部鱼鳍纹,四蹄作奔跑状,头尾造型有两种,一种长尾有角,另一种短尾无角。四足兽,头部高昂,上腭上翘,后腿腾起,作怒吼状;立鸽,引颈挺胸,凝神端立,长尾扁平,两翅平收。宋《营造法式》中规定的殿阁合脊筒瓦有九种走兽造型,西夏陵出土的屋脊饰物现有四种,且艺术造型比较特殊,两翼有翅,作振翅飞翔状。另外,在檐下角梁的饰物中,还有一种套兽,有灰陶和绿琉璃两种。套兽虽具龙的形状,但又与中国古代传统的龙造型略有不同,其上腭宽,向上卷为涡纹,有一个卷起的鼻子,似象非象,有兽角。西夏陵出土的屋脊建筑饰物,无论是灰陶或琉璃制品,都按传统的工艺,泥塑模后再用手工细雕花饰成形后在窑内焙烧而成。这种用模具和手雕相结合的方法所生产出来的建筑艺术品,虽造型基本相同,但每件成品在细处饰纹迥异。3.“中分”屋身西夏陵出土的屋身建筑遗存很少,这是因为木构架容易毁灭,但个别陶质和石质的殿内建筑装饰仍有出土。其中有石刻莲花柱础,中为圆形柱孔,孔径16厘米,周边雕刻覆莲花瓣。这种风格样式的柱础,其艺术形象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云岗石窟;还有琉璃束腰仰覆莲座、灰陶束腰仰覆莲座,中间均为圆形柱孔,这种镶砌于柱底部的装饰构件与渤海国东京城(今黑龙江省宁安附近)宫殿镶砌于柱础上的绿琉璃构件相类似。在屋身构件中,最具特征的当数人像石碑座(又称人像支座),在西夏陵的多座碑亭内共出土14件。人像碑座质地为红砂岩,底部平整,三面为减地浮雕力士像,双目圆睁,高颧塌鼻,阔嘴厚唇,獠牙外刺,袒胸露乳,双手扶膝,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这种造型的支座与传统的碑座造型赑屃(大石龟)截然不同,是西夏标志性建筑构件之一。建筑是文化最典型的物质载体。帝王的陵墓与宫殿、坛庙、苑囿等建筑一样,是封建社会官式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建筑,,不仅反映了当时建筑的最高工艺水平,同时也反映出建筑观念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特征。。从西夏陵出土的大量建筑构件中,可以看出西夏官式建筑所展示的伦理道德和一些基本特点:(一)继承了中原木结构建筑的技术程式及伦理传统从西夏陵出土的建筑构件来看,陵区建筑群中的单体殿宇建筑是传承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大屋顶”形制而营造的,其遗留的建筑构件大多是台基和屋顶的装饰件,这些构件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富艺术表现力的部分,也是官式建筑在结构和营造技术手法上的具体体现,与宋《营造法式》所总结的殿堂式建筑的营造技术与规范相一致。在有关西夏建筑的文献零星记载和西夏的法律制度中,对此类建筑伦理也作出了与中原王朝相一致的规定。《宋史·夏国传》称西夏“俗皆土屋,唯有命者得以瓦覆之”。《隆平集·夏国赵保吉传》也记载:“有官爵者始得覆之以瓦。”《天盛律令》还规定:“佛殿、寺庙之建筑材料可与皇宫建筑材料之质地、颜色、规格等相同,其他官民宅第不许装饰莲花图案,禁止使用大朱、大青、大绿。”“禁止诸官和百姓拥有蔚蓝色和白色宅第。其中某些房舍可用蓝色顶盖白色底基。若违律,房舍只用蔚蓝和白色中一种者,应获罪:有官品者罚一马,庶民杖十三。”“禁止任何人建房用金饰。违律者……处罚”;“除寺庙、天坛、神庙、皇宫之外,任何一座官民宅第不准(装饰)莲花瓣图案,亦禁止用红、蓝、绿等色琉璃瓦作房盖。凡旧有(琉璃瓦)之房盖,均应除掉。若违律,不论官民对其房舍新装或旧有未除掉之流离瓦顶盖,则对罪犯罚金五缗,以奖赏举发者。所有装饰应当除掉。”制定《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时期,也是西夏王朝鼎盛且统治制度较完备的时期。用法律形式严格规定建筑的等级,特别是对建筑的装饰作更多、更明确的规定,说明西夏统治者完全接受了中原传统的建筑伦理,以及在这种伦理思想影响下的建筑技术规范,用尊卑差别和严格的等级突出了宫室陵寝皇家建筑的独尊和佛教庙宇的崇高地位。西夏官式建筑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拉近了与中原的距离,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其封建统治。西夏统治者的这种选择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自唐以来党项拓跋归附中原王朝,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入居夏州,唐宋期间世袭节度使,治夏州,其衙署和官邸都是按中原王朝法律规定的程式而建。按唐律规定,于州城之内筑衙城一重,为节度使之治所,其前为节堂以安置所赐之旌节。因节度使兼观察使、本州刺史,故有节度厅、观察厅、刺史厅分别治事。衙城之后为节度使之私第,号为使宅,总称使府或都府、会府。至1003年李继迁迁居平府,拓跋部首领世居夏州约120余年,夏州的官式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原传统,而且已有相当规模。其实早在公元5世纪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都统万城,即夏州前身,就已经奠定了按中原传统筑城建殿的基础,这对以后党项拓跋的营造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据《晋书》记载,赫连勃勃于413年用叱干阿利率十万人采用“蒸土筑城”法建统万城,418年建成,其城“高隅隐日,崇墉际云,……华林灵沼,崇台密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营离宫于露寝之南,起别殿于永安之北。高构千寻,崇基万仞。玄栋镂榥,若腾虹之扬眉。飞檐舒咢,凉殿峥嵘,以翔鹏云矫冀……南门曰朝宋,东门曰招魏,西门曰服凉,北门曰平湖”。这座大夏都城俨然是皇帝所居京城格局,且豪华壮丽。隋大业末年梁师都据此称帝,国号梁。唐代为夏州,置都督府。至宋代夏州一直为中原王朝所控并设有节度使衙城。据近年来对统万城的考古发掘,该城有外廓城和东西两内城遗址,西城有一个四周有围墙的官式建筑群遗址,有门厅、前后殿组成,殿台基高1.2米。周围出土了砖、瓦、滴水等建筑构件,兽面纹瓦当、莲花方砖等与西夏陵出土建筑构件形制相同,具有唐宋建筑构征[图4.24]。因此,西城高台基建筑遗址不排除为定难军节度使党项首领世居之衙城。至宋淳化五年(994年),宋太宗为铲除党项拓跋长期盘踞的基地,以“夏州深在沙漠,本奸雄之地”为由,下诏“堕其城”。因党项势力壮大,四周出击举反,宋太宗不得不于至道三年(997年)又授李继迁银、绥、宥、静五州之地,为夏州刺史。李继迁在夏州的营造活动,也是遵照“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的传统原则,首先修复先人的寝庙。契丹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夏,契丹封李德明为夏国王,李德明也是按“礼同亲王”的伦理等级建造宫室:“德明役民夫数万于傲子山大起宫室,绵延二十余里,颇极壮丽,德明由夏州如傲子山,大辇方舆卤薄仪卫,一如中国帝制。”1021年李德明欲立国而于怀远建都城时,即“号令补署,宫室旌旗,一疑王者。每朝廷使至,则撤宫殿题榜置于庑下,使輶始出饯馆,已更赭袍,鸣鞭捎鼓,吹道还宫,殊无畏避”。根据传统的伦理建宫殿,立榜木,其等级规格均属于建国都的礼制。建筑营造上的这种伦理追求,实际上也暴露了李德明对政治目标的追求。他的儿子李元昊终于在1038年筑高台(祭天设坛)称帝。与中原王朝一样,元昊称帝后按照传统伦理制定法律,延续建筑的等级制。西夏《天盛律令》第七章第434,、436、437条对皇室、庙宇官民宅第的建筑用材、装饰花纹、外观色泽的选用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已与宋朝“庶人所造堂舍……仍不得辄施装饰”,“非宫室寺观,毋得雕镂柱础”等规定几乎完全一致,因此,西夏的官式建筑无论其形制及其所反映的伦理,都与中原王朝是一脉相承的。(二)西夏建筑装饰积极吸收佛教文化虽然西夏陵的地面建筑已损毁,其建筑原貌难以展示,但从出土的大量装饰件如鸱吻、各种类似龙形象的垂兽、套兽、摩竭(鱼)、琉璃鸽、海狮、四足兽等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殿宇寝庙“大屋顶”式建筑的屋顶装饰构件,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造型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宋《营造法式》对屋顶的瓦、脊、脊饰都做了明确规定。西夏陵出土的脊饰构件与宋代脊饰的造型与题材不尽相同,其特征是更突出了塑造佛教神灵的艺术形象。为表现佛教神灵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自由和快乐,在神兽造型的处理上大都按上了翅膀,将宋朝的蹲兽(或走兽)改为飞的神兽,连生活在茫茫大海里的摩竭鱼、海狮等都长上了翅膀。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帝王陵园建筑装饰中长翅的神兽圆雕造型,最早的是南京附近新合乡方长家库的石辟邪(南朝)和江苏丹阳永安陵的石麒麟(南朝),还有陕西乾陵石冀马,这些神兽的两翼是在兽身的两侧用浮雕的手法刻出的。而西夏陵屋顶神兽的翅膀是立体的,插在神兽背部。这种艺术造型起源于希腊,是西方天使形象的表现,影响到犍陀罗艺术,又随佛教的东进影响到中国的传统艺术,在敦煌壁画和佛教绢画中出现了带翅膀的人头共命鸟、飞翔的天马等。在建筑饰件上给神兽插上翅膀,则是西夏建筑艺术的一个创造和亮点。特别是具有高超造型艺术水平的迦陵频伽作为建筑饰件,把佛教中推崇的西方极乐世界会歌唱的神灵与皇陵的建筑装饰结合起来,既表明西夏推崇佛教,继承发展佛教文化,又体现了皇陵的神圣崇高和庄严,构成了西夏建筑的突出特点。值得注意的还有西夏陵出土的屋面装饰件中的龙的形象。龙作为神兽的标记,很早就出现在装饰艺术中,早期的形象较简单,似蛇形,以后演变中增加了多种动物的部分,“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虾,项似蛇,腹似厦,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至宋代,其艺术造型更复杂,将各种猛兽的部件组合起来,被推崇为象征皇帝的真龙天子,沿袭至明清。但西夏陵出土的屋顶神兽龙的塑造与宋、明、清的形象略有不同,其上腭胯宽,上唇上翘,有的卷曲为涡纹似象鼻,这个造型是西夏受唐朝壁画佛教艺术中龙的形象的影响。敦煌藏经洞有一幅唐代绢画《九龙灌顶》[图4.25],描述摩耶夫人在无忧树下生下悉达太子,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九个龙头的造型与西夏陵出土的建筑构件龙的造型相同,上唇长而上卷起。它们都是佛经中所述天龙八部中龙神的形象。西夏官式建筑突出佛国龙的形象,一方面是因为西夏信奉佛教,吸收佛教文化,祈求佛的保佑,另一方面是继承中原传统,以真龙天子自居,以维护长久的统治。(三)建筑装饰突出本民族文化西夏建筑在吸收中原传统和接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力求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西夏陵建筑如角台、阙台、碑亭、神道、神墙等基本布局沿袭了唐宋形制,但八角塔形陵台却与唐宋方形形制截然不同。古代早期帝陵地宫之上为“方上”,即黄土夯筑成方形高大的陵台,如秦始皇陵为方截锥体形,汉代帝陵为覆斗式正方平台陵。这种被称为“方上”的陵制一直沿袭到北宋,北宋八陵的陵台平面均为方形。西夏陵地宫规模小,形制为中室和东、西耳室。地面陵台不在地宫之上,而在地宫之北十余米处,不具封土作用,而是纪念性陵塔,与佛塔的纪念性质相仿。这种陵台形制是借佛塔的外形和内涵,树西夏帝王之威严。陵台形制一改传统的方形为八角塔形,其地平面形状如同八叶莲台,向上层层收分。“八”在佛教中是一个神圣的数字,如八重天、八梵音,整体形状既不同于藏密的覆钵式佛塔,也不同于汉地楼阁式佛塔,是西夏对陵台建筑艺术的一种独创。现在陵台遗址虽然只留一土丘,但据考古调查和专家考证,陵台周围许多残留的琉璃瓦片、砖块等遗物表明,陵台原为密檐式七层实心塔式建筑。西夏陵将陵台建成塔形,在中国传统的陵园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也可视为崇尚佛教的党项人在其帝王陵园建筑中突出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一个标志。西夏陵出土的人像碑座,是又一个具有鲜明本民族特征的标志性建筑装饰构件。截至目前,西夏陵区共出土14件,质地为红砂岩,方形,其浮雕为裸体跪坐人像,双眉粗壮,高颧塌鼻,獠牙外露,双乳下垂,双臂扶膝或上举,呈负重状,手腕、足颈戴钏、镯。这种人像碑座与传统的赑屃(龙生九子中六子霸下,似龟有齿)碑座造型完全不同,已不再是龙的子孙,而塑造了含有本民族母神崇拜意识和佛教中护法力士崇拜意识相结合的新的人物造型。其粗犷、夸张、简略的线条,突出地反映了党项民族所崇尚的人物刻画的美学特征,也反映出以党项人为主体的西夏所特有的审美观和艺术表现力。西夏陵的塔形陵台和粗犷的人像支座,不仅成为西夏建筑艺术的一个标识,也展示了党项民族质朴的文化性格和雄健的民族精神。第五节参考文献及图片资料文殊山万佛洞西夏界画考岳键西夏建筑的成就,通过石窟壁画主要体现在文殊山万佛洞、榆林3窟和东千佛洞7窟的建筑界画之中,他们分别代表了西夏建筑艺术发展的3个重要阶段。文殊山万佛洞开凿于北魏,西夏时期整窟抹壁重绘,其建筑界画是研究西夏早期建筑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也是西夏建筑研究的重头戏。早在1997年张宝玺先生就在他主编的《甘肃石窟艺术·壁画编》里介绍了文殊山万佛洞的西夏建筑壁画,将其定名为《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变相》,该窟被张先生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春市中石化2025秋招写作申论万能模板直接套用
- 营口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新材料与新能源岗
- 中国广电北京市2025秋招心理测评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
- 广西地区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防雷检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院呼吸考试题及答案
- 七台河市中储粮2025秋招综合管理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崇左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炼油设备技术岗
- 宜春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油田工程技术岗
- 大唐电力常州市2025秋招采矿工程专业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2025至2030中国大宗物资供应链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胰岛素储存知识培训课件
- GB 46039-2025混凝土外加剂安全技术规范
- 2025至2030年中国卡丁车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加油站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分析
- 辽宁省沈阳市2025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 公路统计管理办法
- 危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
- 电力建设安全规程2025新版
- 2024年法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苏州市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