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设计_第1页
后赤壁赋教案设计_第2页
后赤壁赋教案设计_第3页
后赤壁赋教案设计_第4页
后赤壁赋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赤壁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育学生借助解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把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把握一些特别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识课文内容。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表达的情感,分析心路历程及其缘由,培育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日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其次篇课文《赤壁赋》,其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日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命”的故事。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由于“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托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原来他们父子有一个商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爱吃的鱼进去。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

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苏轼死里逃命,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受了“乌台诗案”死里逃命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忙下,开拓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巡游了黄州四周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日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苏轼无台诗案死里逃命东坡居士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1、在预习的根底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别句式,学生提出对比解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属zhǔ客窈yǎo窕tiǎo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横槊shuò余音袅袅niǎo

幽壑hè扁舟piān嫠妇lí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舳zhú舻lú旌旗jīng酾shī酒

渔樵qiáo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

无尽藏zàng狼籍jí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潜蛟: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凌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说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局部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局部要读得悲凉激扬;

“喜”的局部要读得旷达潇洒。

2、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指导朗读,体会美丽的意境)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指导朗读,体会事情的高雅)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导朗读,体会的感受)

五、分析课文其次段。

1、齐读其次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抱负的追求。它表现了的政治感慨,是在患病贬谪之后,仍旧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指导朗读其次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借助夸大、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方化抽象为详细,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非常形象真实。

后赤壁赋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的写景局部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通过前后《赤壁赋》的比照,体会两赋所表达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

对《后赤壁赋》写景局部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体会两赋所表达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终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展简洁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答复:是苏轼被贬的地方。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识的是哪个地方?同学答复: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答复:《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教师:答复得特别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受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课文学习:

一、听录音,熟识课文,把握字词

二、课文内容学习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会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行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其次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索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详细地点是否全都?欣赏的景致是否一样?

欣赏点由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其次次侧重游山。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拟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赋》)

感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行复识矣。

3、认真阅读《前赤壁赋》的最终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其次自然段,比拟一下,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行久留也。”

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

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4、阅读第三自然段,思索:在这一段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