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12月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月度联考高二生物试卷考试时间:2023年12月27日下午14:30-17:05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18小题,总分36分)1.白细胞介素-13(IL-13)是由T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细胞因子,可经脑脊液的运输作用于脑部神经细胞。已知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抑制IL-13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机制与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机制相同。下列关于IL-1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IL-13、抗体、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IL-13经脑脊液定向运输至脑部神经细胞C.垂体受损的个体IL-13分泌量增多D.下丘脑—垂体—靶腺体之间存在的分层调控,称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白细胞介素-13(IL-13)是由T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2、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A正确;B、根据IL-13可经脑脊液的运输作用于脑部神经细胞,可推测其经过体液运输,不属于定向运输,B错误;C、根据题意,垂体受损的个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而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抑制IL-13的分泌,故垂体受损的个体IL-13分泌量增多,C正确;D、下丘脑-垂体-靶腺体之间存在的分层调控,称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调节过程,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D正确。故选B。2.下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兔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B.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详解】A、m为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A正确;B、n为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起到增强免疫功能,B正确;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正确;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由B细胞分化),D错误。故选D。3.“细胞因子风暴”是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增多的现象。“细胞因子风暴”能够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有效攻击外来病原体,但也会引发机体损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因子是指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B.细胞因子在细胞内发生作用C.病毒感染者可能因“细胞因子风暴”而发生自身免疫病D.“细胞因子风暴”能体现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因子风暴”会引起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免疫系统的无差别攻击会使得正常细胞大量受损,这属于免疫异常中的自身免疫病。【详解】A、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而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A错误;B、细胞因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B错误;C、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细胞因子风暴”能够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有效攻击外来病原体,但也会引发机体损伤,因此病毒感染者可能因“细胞因子风暴”而发生自身免疫病,C正确;D、免疫防御是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的功能,“细胞因子风暴”能体现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D错误。故选C。4.胰腺癌素有癌症之王的称号,在确诊5年后,患者存活率只有5%。高死亡率的原因是在癌症晚期前无任何症状,且胰腺癌细胞的扩散速度非常快。胰腺癌细胞会释放出CXCL16因子,CXCL16因子能够吸引非攻击性免疫细胞在癌细胞周围聚集。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提高免疫系统攻击胰腺癌细胞的效率,以达到治疗胰腺癌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主要依赖于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B.胰腺癌细胞周围聚集的非攻击性免疫细胞有利于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C.放疗、化疗方法可诱导癌细胞突变成正常细胞,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D.使特定细胞表达出CXCL16因子的受体可能会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免疫又称细胞介导免疫。狭义的细胞免疫仅指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即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转化为致敏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致敏T细胞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致敏T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特征是出现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和/或特异性的细胞毒性。广义的细胞免疫还应该包括原始的吞噬作用以及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细胞免疫是清除细胞内寄生微生物的最为有效的防御反应,也是排斥同种移植物或肿瘤抗原的有效手段。【详解】A、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攻击癌细胞,使其裂解死亡,辅助性T细胞不能攻击癌细胞,A错误;B、在胰腺癌细胞周围聚集的非攻击性免疫细胞不能清除癌细胞,并且阻碍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癌细胞,不利于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B错误;C、放疗、化疗方法分别通过直接杀死癌细胞、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达到治疗的目的,C错误;D、使细胞毒性T细胞表达出CXCL16因子的受体,可有利于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胰腺癌细胞并将其清除,从而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D正确。故选D。5.艾滋病被认为是20世纪的瘟疫,它的传染性极强,从1981年美国发现第1例起,到现在我国已有几十万人感染,近些年的情况表明,HIV感染人群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下列关于HIV有关的知识说法不正确的是()A.艾滋病可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也可由母亲遗传给子女B.随着HIV在人体中的浓度逐渐升高,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最后全部丧失C.当HIV侵入机体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都发挥作用D.艾滋病患者最终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答案】A【解析】【分析】(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艾滋病不是遗传病,不能遗传,A错误;B、HIV破坏T细胞,随着HIV在人体中浓度逐渐升高,人体的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但还有部分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C、当HIV侵入机体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发挥作用,C正确;D、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让人死亡,D正确。故选A。6.除同卵双胞胎以外,异体器官移植通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A(能选择性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等药物可以减弱排异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排异反应是因为外来器官细胞表面的HLA分子成为免疫细胞识别的抗原B.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的差异越大,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越强C.在进行器官移植前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强受体免疫系统的功能D.与环孢素A相比,具有骨髓抑制作用的抗排异药更易使受体出现严重感染【答案】C【解析】【分析】1、器官移植是将一个个体的某一器官整体或部分地转移到另一个体(或本体的另一位置,如自体皮肤移植)的过程。2、排斥反应是由于移植物与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受体的免疫系统对移植物发生免疫反应。【详解】A、排斥反应是由于移植物与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受体的免疫系统对移植物发生免疫反应,A正确;B、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的差异越大,受体的免疫系统对移植物发生免疫反应的程度越强,B正确;C、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A等药物可以减弱排异反应,说明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受体免疫系统的功能,C错误;D、结合题干“环孢素A能选择性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可知,具有骨髓抑制作用的抗排异药可以降低受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更易使受体出现严重感染,D正确。故选C。7.通过下图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D.生长素能由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并且生长素能够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由于幼苗去除尖端,又植物感光部位在尖端,琼脂小块不感光,因此生长素只发生极性运输,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该实验的结果是甲直立生长,乙不生长。【详解】A、该实验没有具有尖端的胚芽鞘做对照,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A错误;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应该发生在尖端,该图已经除去尖端,单侧光照不能引起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甲直立生长,B错误;C、甲乙的变量是有无生长素,甲生长,乙不生长,该实验能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D、该图未表明形态学上端和下端,并没有说明生长素能由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D错误。故选C。8.运用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赤霉素决定细胞的分化B.脱落酸促进果实和叶脱落C.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伸长D.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乙烯促进果实发育【答案】B【解析】【分析】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1)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的分裂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的发育、叶绿素合成。(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5)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详解】A、细胞的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A错误;B、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B正确;C、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的发育、叶绿素合成,C错误;D、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而非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故选B。9.植物因接触刺激而引起的向性生长运动,叫作向触性。例如,图1根在土壤中绕过障碍物向下生长,图2藤本植物的茎卷须缠绕支持物向上生长。植物的向触性通常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图中弯曲部位阴影部分表示生长素浓度较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根绕过障碍物的现象体现了高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B.茎卷须缠绕支持物生长体现了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C.植物向触性与光敏色素感受光刺激传递信息相关D.植物向触性是基因表达和环境因素参与调节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由题意可知,图中弯曲部位阴影部分表示生长素浓度较高,再分析图1可知,根绕过障碍物的现象体现了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A错误;B、由题意可知,图中弯曲部位阴影部分表示生长素浓度较高,再分析图2可知,茎卷须缠绕支持物生长体现了高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B错误;C、根生长在地下,接受不到光照,因此推测根绕过障碍物的现象与光敏色素感受光刺激传递信息无关,C错误;D、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故植物向触性是基因表达和环境因素参与调节的结果,D正确。故选D。10.植物受伤时,会释放出系统素(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与受体结合,活化蛋白酶抑制基因,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限制植物蛋白的降解,从而阻止害虫取食和病原菌繁殖。下列关于系统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系统素的合成与植物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B.系统素是一种信息分子C.系统素含量少,作用巨大,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系统素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由植物叶肉细胞产生【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系统素的合成、释放发生在植物受伤时,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表达的多肽,与植物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A正确;B、系统素与受体结合,活化蛋白酶抑制基因,是一种信息分子,B正确;C、系统素属于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其化学本质是多肽,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正确;D、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人工合成的物质,而系统素是由植物细胞合成、分泌的,D错误。故选D。11.油菜素内酯(BL)被称为第六类植物激素,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含有(+)或者不含(-)1nmol/LBL的琼脂培养基上,利用不同IAA浓度处理培养拟南芥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BL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具有调节催化作用的有机物B.实验结果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的BL与IAA都可促进侧根的形成C.从图中(+BL)曲线趋势可知,IAA对侧根的形成也具有两重性D.IAA,BL是非蛋白质类植物激素,但其在植物体内的合成不需要基因组控制【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详解】A、由题意可知,油菜素内酯(BL)被称为第六类植物激素,因此BL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具有调节生长发育作用的有机物,A错误;B、由图中(-BL)曲线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IAA浓度的增加,拟南芥侧根的形成率高于IAA为0时的侧根形成率,说明一定浓度的IAA能促进侧根形成。IAA为0时,(+BL)侧根形成率为100%,高于(-BL)侧根形成率,说明适宜浓度的BL可促进拟南芥侧根形成,由此可知,实验结果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的BL与IAA都可促进侧根的形成,B正确;C、要研究IAA的作用,应该观察(-BL)曲线,在图示实验范围内,随IAA浓度的增高,对于侧根的生长均为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C错误;D、IAA、BL是非蛋白质(或多肽)类植物激素,其在植物体内合成时,需要基因组控制有关酶的合成,再由酶催化合成这两种激素,因此植物激素的合成也是由基因组控制的,D错误。故选B。12.光敏色素是一种接收光信号的蛋白质。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缺失的突变体、光敏色素B缺失的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播种在含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培养基上,光照下培养8天后,测量幼苗地上部分和主根长度,得到下图所示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AC浓度,因变量是地上部分相对长度和主根相对长度B.赤霉素对野生型水稻和光敏色素A突变体水稻的主根长度效果相同C.PAC处理对地上部分生长有抑制作用D.在一定PAC浓度范围内,光敏色素B对主根生长起促进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PAC(赤霉素合成抑制剂)抑制赤霉素的合成。光敏色素A缺失的突变体不产生光敏色素A,光敏色素B缺失的突变体不产生光敏色素B。根据曲线图可知:自变量为PAC浓度和水稻种类,因变量是幼苗地上部分和主根的相对长度。图一中随着PAC浓度的增加,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生长长度都减少,而光敏色素B的突变体的水稻种子地上部分生长长度减少比其他两组较慢,而光敏色素A的突变体和野生型的水稻种子地上部分生长长度减少的变化一致。图2中,随着PAC浓度的增加,对根的生长促进作用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光敏色素B的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比其他两组主根生长长度较大。【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AC浓度和水稻种子的种类,因变量是地上部分相对长度和主根相对长度,A错误;B、由图2可知,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野生型水稻和光敏色素A突变体水稻的地上部分抑制效果相同,对主根长度作用效果不同,B错误;C、根据曲线图一分析可知,随着PAC浓度的增加,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生长长度都减少,说明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PAC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C正确;D、根据曲线图二分析可知,光敏色素B的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比其他两组主根生长长度较大,说明没有光敏色素B,主根生长更快,也就是光敏色素B对主根生长起抑制作用,D错误。故选C。13.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2只鼠,第二次捕获36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2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A.126只/公顷 B.117只/公顷C.121只/公顷 D.113只/公顷【答案】B【解析】【分析】标记(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2只鼠中有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42-3=39只,第二次捕获36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2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42-3)/X=12/36,解得X=11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117只/公顷。B正确。故选B。14.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有如图的Ⅰ、Ⅱ、Ⅲ三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曲线Ⅱ和曲线Ⅲ的变化可能是该种群栖息地受破坏导致的C.当曲线Ⅲ趋近于0时,对该动物种群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D.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曲线Ⅰ、Ⅱ、Ⅲ所表示3种情况,曲线Ⅰ在较高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Ⅱ在较低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因此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详解】A、a点时种群数量增加,即增长率大于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种群数量下降,死亡率大于出生率,A正确;B、曲线Ⅱ种群数量下降且处于较低的状态说明此时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曲线Ⅲ呈现的是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可能是该种群栖息地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可能会导致种群的灭绝,B正确;C、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因此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易地保护,C错误;D、环境容纳量受环境的影响,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能说明环境对生物种群数量的制约作用,D正确。故选C。15.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A.某地2023年一亩水稻的产量B.武当山森林公园猕猴每年新增的个体数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D.某校园草坪中每平方米杂草的数量【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详解】A、种群密度描述的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是产量,A错误;B、种群密度描述的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所有个体数,不是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错误;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是鲫鱼种群在单位面积中的个体数,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C正确;D、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某校园草坪中的杂草不是一个种群,D错误。故选C。16.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请分析该图所示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该模型,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B.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C.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D.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猎物,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猎物的数量变化在先,捕食者的数量变化在后。【详解】A、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变化变化不一定呈现周期性的波动,A正确;B、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变化不一定呈现周期性的波动,B正确;C、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增强是进化的结果,这不会影响捕食者和猎物的数量关系,C错误;D、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不一定呈现周期性的波动,D正确。故选C。17.图1如图甲是某种农业害虫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改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为另一个种群中,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1中t1-t2时期与图2中c-d时期种群年龄结构都是增长型B.图1中为有效防治此农业害虫,应在种群增长速率为t2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C.由图1可知此农业害虫迁入这个新环境后是以“J”型曲线增长D.此农业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一直保持相对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为某种农业害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曲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当λ>1,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详解】A、图1中t1~t2时期,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大,且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2中,c~d时期,λ>1,种群数量逐渐增多,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正确;B、图1中为有效防治此农业害虫,t2点对应的K/2,对应的增长速率最快,应在种群增长速率为t2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正确;C、图1为某种农业害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C错误;D、此农业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即保持相对不变,D正确。故选C。18.据相关预测,在“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性别比例的特点决定着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B.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我国的人口数量C.我国南部沿海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D.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除了自然因素,还与人们的生育观念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特征。【详解】A、我国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的现状主要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并且也因为一些社会原因(如晚婚晚育、青年恐婚恐育等)导致出生率下降,我国年龄结构也逐渐由增长型变成稳定型。老龄化的加重与性别比例有关,但不是决定因素,A错误;B、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我国的人口数量的,B正确;C、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C正确;D、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很多,除了自然因素,还与人们的生育观念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4大题,总分64分)19.引发丙肝的真正“元凶”—HCV,是一种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其基因组可编码至少10种蛋白质,包括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其中编码E1、E2包膜蛋白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使HCV容易逃脱机体的免疫防御而难以被清除。HCV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进行R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组装成新的病毒后释放,会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慢性丙肝患者在感染后的20-30年,有10%-20%会发展为肝硬化,其中1%-5%肝硬化患者会发展为肝癌。由于HCV感染者在慢性肝炎期几乎无症状,很容易造成感染的进一步扩散。如何防止HCV传播及持续感染并最终消灭HCV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面临的共同研究课题。(1)HCV包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___,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依赖细胞膜的____性。(2)在HCV感染肝细胞时,会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被激活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这两个信号来自①____;②____。(3)HCV感染者在慢性肝炎期几乎无症状,尽早检测确诊成为防治丙肝的关键。下列受检者血液中的哪些指标可以作为诊断依据____A.HCV抗体B.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C.HCVRNAD.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4)目前已经开发出系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使丙肝治愈率高达90%以上。DAAs属于病毒蛋白抑制剂,作用的靶点包括多种蛋白。研究人员发现包膜蛋白E1不适合作为药物靶点,可能的原因是____。(5)科学研究表明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对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下降。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分泌抗体的能力降低的原因是T细胞分泌的____减少,影响____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答案】19.①.脂质和蛋白质②.流动20.①.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21.AC22.编码E1包膜蛋白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23.①.细胞因子②.B细胞【解析】【分析】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还有胆固醇;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2、参与体液免疫的免疫细胞有B细胞、APC、辅助性T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①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小问1详解】HCV包膜是一种生物膜,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为胞吐,依赖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小问2详解】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这两个信号来自①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小问3详解】A、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能检测体内含有HCV抗体说明患者已经感染了该病毒,A正确;B、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不能特异性地识别病原体,其被检测出来不能说明是否感染该病毒,B错误;C、HCVRNA的存在意味着患者体内已经感染了该病毒,C正确;D、机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感染也会产生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因此检测出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不能说明患者感染该病毒,D错误。故选AC。【小问4详解】编码包膜蛋白E1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抗病毒药物有效性不能持久,因此包膜蛋白E1不适合作为药物靶点。【小问5详解】T细胞对于特异性免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若T细胞活性下降,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减少,会影响B淋巴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引起机体分泌抗体的能力降低。20.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1)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乙图中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____mol/L,b侧生长素浓度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____因素引起的,b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填“促进”或“抑制”)。(2)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A、B溶液处理燕麦幼苗,发现燕麦幼苗生长长度一样,根据甲图分析,原因是____。如何比较A、B溶液的浓度大小,请设计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答案】(1)①.芽、幼嫩的叶和发育的种子②.10-8③.小于④.重力⑤.促进(2)①.在最适浓度两侧,有两种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促进作用相同②.将A、B溶液稀释,再处理燕麦幼苗,若促进效果增强,则该溶液浓度大;若促进效果减弱,则该溶液浓度小【解析】【分析】生长素:(1)产生部位: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作用:在细胞水平上,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在器官水平上,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3)作用特点: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小问1详解】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乙图中,由于受到重力作用,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b侧,又由于根对生长素较敏感,故a侧高浓度的生长素对其生长起抑制作用,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10-8mol/L,b侧低浓度的生长素对其生长起促进作用,使b侧生长快于a侧,出现根向地生长的现象。【小问2详解】分析图甲可知,在最适浓度两侧,有两种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促进作用相同,故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A、B溶液处理燕麦幼苗,发现燕麦幼苗生长长度可能一样;可设计如下实验比较A、B溶液的浓度大小:将A、B溶液稀释,再处理燕麦幼苗,若促进效果增强,则该溶液浓度大;若促进效果减弱,则该溶液浓度小。21.武当绿茶驰名中外,茶内咖啡碱、多酚类物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含量较高,有促进血液循环、软化血管、清心明目等优点。茶树常采用扦插繁殖。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预实验,结果见图。(1)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茶树插条比较简便的方法有2种,其中所用浓度较高、处理时间较短的方法是____。(2)从预实验结果可知,某生长素类似物对茶树插条生根的生理作用特点是____。(3)某同学认为浓度Y是某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评价该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4)成品绿茶一般用茶树的顶芽和幼叶精加工制成。采茶主要集中在春、夏、秋三季,最多可以摘到第七“茬”。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梢(新芽)的数量会大大增加,绿茶的产量也会大大提高。试分析采摘能够提高绿茶产量的原因:____。(5)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____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其中环境因素包括____。【答案】(1)沾蘸法(2)在一定范围内,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