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名小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检测一(有答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名小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检测一(有答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名小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检测一(有答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名小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检测一(有答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名小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检测一(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其中内服制主要管理A.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 B.商族以外的活动区域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黄河中上游地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内服制主要管理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制主要管理商族以外的活动区域,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不符合商朝的内外服制,排除CD项。故选A项。【点睛】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到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土地归国家所有的井田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是废除井田制度,肯定土地私有制。因此材料直接反映的是生产关系领域中土地所有制人国家所有向私有制的转变,C项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题干“废井田,开阡陌”说的是土地制度,不是政治制度,排除A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土地归国家所有的井田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是废除井田制度,直接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且这一时期是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过渡,不能体现封建王权的强化,排除B项;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题目说的是土地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3.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区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C.自然条件的差异D.统治政策的差异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元可家威杏MXSJ663【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区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主要原因是北方气候寒冷,长城成为自然分界线,C项正确;ABD项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4.“(汉武帝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这一举措A.消除了宗法观念的影响B.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C.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基础D.导致诸侯造反威胁中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汉武帝施行“推恩令”,一方面削弱王国势力,另一方面让受封的列侯对其感恩戴德,起到了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基础的作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举措没有消除宗法观念的影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举措未涉及家天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削弱了诸侯对中央的威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5.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端午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这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防疫和卫生意识无关,排除A项;“荆楚”主要指湖北,不在中原范围内,排除C项;儒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且各地采用荆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对思想状况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6.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蜀、东晋、金 B.东汉、南宋、隋C蜀、东晋、隋 D.蜀、西夏、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三国时期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魏蜀吴,①指的是蜀,西晋之后指的是东晋,②指的是东晋,隋朝灭掉最后一个分裂政权陈,统一了全国,③指的是隋朝,C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是错误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7.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下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②“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③“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A.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②是唐中叶的两税法,③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④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因此正确排序是③①②④,C正确,ABD排除。故选C。8.隋唐时期,儒学家们在处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其本质是()A传播佛教 B.倡导思想多元 C.弘扬儒学 D.否定儒学正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隋唐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教合归儒”强调在儒佛道三者相互影响的背景下,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这种主张实际上是在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传播佛教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儒、释、道三教合归儒”,体现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不是倡导思想多元化发展,排除B项;“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强调的是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9.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0年1141年北宋建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庆历和议金灭辽靖康之变郾城大捷绍兴和议A.民族政权并立与势力消长 B.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C.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 D.北宋政权存在时间不到一百年【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阅读材料提供的10到12世纪部分大事年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辽(契丹建立)、夏(党项建立)、金(女真建立)等政权兴亡及其和战关系,反映出当时民族政权并立与势力消长,A项正确;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说法绝对,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C项错误;从960年建立到1127年灭亡,北宋政权存在了一百六十七年,D项错误。10.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 B.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C.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 D.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答案】C【解析】【详解】“刺史”“巡抚”等官职的设立,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防止地方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刺史”“巡抚”等官职都是中央对地方进行监察的重要职位,并未体现出随意性的特点,故A错误;监察并不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故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专制主义无关,故D错误。11.宋朝社会各个层面与前代相比,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下列诗句描述的现象与之不相符的是A.“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B.“各糊名、誊录而考之”C.“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D.“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答案】D【解析】【详解】“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对唐朝开元盛世的描述,因此D符合题意;ABC均属于宋朝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D。12.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另一位史学家柳诒徴也说:“有宋一代,武功不竞,而学术特昌,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绍述创造,廉所不备。”下列属于宋朝文化成就的是①儒学发展成更为完整的儒家理论体系②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能表达完整的故事情节③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新诗体出现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代基本成熟⑤总结整个古代农业成就的农业著述出现⑥绘画中山水画突出,更加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A.①③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能表达完整的故事情节”是指元杂剧,排除②;“总结整个古代农业成就的农业著述”是《农政全书》,排除⑤;①③④⑥分别指出宋代程朱理学、宋词、三大发明和文人画四大方面的成就,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3.新疆古称西域,西域一词特指新疆地域范围从古代一直延续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统治时期,下列各项中有关西域历史表述正确有①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②唐朝在西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③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④乾隆年间在西域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舞蹈之一,经西域传入中原的旋转性的舞种,即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①正确;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域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也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即在公元前139年,第二次是元狩四年,即在公元前119年,因此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正确;1762年,清朝在新疆实行军府制,设置伊犁将军和伊犁将军府,统辖全疆军政事务,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14.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朝,“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说明A.清朝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清朝文人以“汉、宋、日、月”代指明代,用“秦、金、胡、虏”等指清朝,反映了文人对满清政权的歧视,也反映出文人对文字狱的惧怕,说明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B项正确;材料现象不能说明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排除A项;文人使用隐语不能说明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故排除C项;材料现象是文字狱导致的,与八股取士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5.朱熹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至善完美,气质之性有善有恶。由于掺杂了气质之性,使得宝珠蒙尘,而教育在于变化气质,在于复性,所以要去除蒙蔽,灭人欲,回复完美至善的天命之性。黄宗羲强调后天的学习,学习“善”的知识,养成至善的性。两位思想家A.都强调学习对完善人格的作用 B.理论内容、形式上的主张不同C.都重视“天命”对人生的影响 D.都认为人性之初以“善”为主【答案】A【解析】【详解】朱熹认为通过学习可以让人去除蒙蔽,灭人欲,回复完美至善的天命之性。黄宗羲认为后天的学习能养成至善的性,由此可见两者都强调学习对于完善人格的作用,A正确;题干显示朱熹和黄宗羲在理论上有相似性,排除B;黄宗羲并未强调“天命”对人的影响,排除C;黄宗羲并未提出人性本善的主张,排除D。16.近代前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两次战争的本质目的在于A.欺压中国人民 B.教训清政府,使其顺从C.打开中国市场 D.维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次鸦片战争的本质是西方列强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C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都欺压中国人民,但不是本质,排除A项;B项不是本质,排除B项;《天津条约》规定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7.右为《近现代中国民族工业资本额变化曲线图》。该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是在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近现代中国民族工业资本额变化曲线图》中的②相对应,B项正确;与①相对应的19世纪六十年代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和③相对应的一战期间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是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高潮了,C项错误;图中与④处对应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明显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D项错误。18.“第一,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答案】A【解析】【详解】抓住题干中的信息“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也成为"洋人的朝廷"“奋起救亡”的表现就是辛亥革命,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A项正确;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都发生在19世纪末,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CD项排除。19.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D.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民族意识;“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民主意识。由此可知,梁启超主要肯定了辛亥革命增强民族民主意识的功绩,C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民主共和政体和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B项;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排除D项。故选C项。20.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西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是:“维某年四月五日,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曰:……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B.中共领导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C.中华民族同日本的矛盾不断尖锐D.国共两党已经放弃前嫌达成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拜黄帝陵的时候共产党的祭文强调各届要合作抗战,可见抗日紧急,中华民族同日本的矛盾尖锐,故选C项;材料无法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A项;材料与敌后抗日根据地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判断此时国共关系,排除D项。排除ABD项,故C项正确。21.1945年10月,国共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国民党当局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B.确定军队国家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原则C.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D.协定的所有内容最终都没有实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双十协定”并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国共两党就国内和平问题在重庆举行谈判并最终“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表明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故答案为C项。根据所学可知,“双十协定”是在中国共产党做出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排除AB项;“所有内容最终都没有实施”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2.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_______。A.建国一周年与17国建交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参加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故选B项;建交国家的多少不能体现外交成熟与否,故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故排除C、D项。2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是A.国际形势不断缓和的结果 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C.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 D.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结果【答案】D【解析】【详解】”大跃进“、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所以D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兴起时国际形势并不缓和,排除A;”大跃进“运动的兴起不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排除B;”大跃进“运动超出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排除C。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的发展到注重质量C.中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是发生变化 D.中国适应了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可知,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我国在不同时期不断发展并完善思想体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的发展到注重质量,排除B项;中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是发生变化不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中国适应了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与题干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25.截至2021年9月5日,近14亿人口的中国自武汉出现新冠病毒感染者到今天,共感染123181人,死亡5685人。3亿多人口的美国,共感染40761851人,死亡665463人,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美国不可复制中国抗疫奇迹。这一抗疫成效的不同主要是两国A.经济实力不同 B.思想观念不同 C.政权组织不同 D.社会制度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有共同意识、公共意志,所以能尽国家、社会全力抗疫。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主体,不能形成共同意识、公共意志,因此政府不可能调动国家、社会全部资源抗疫。故D正确;ABC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6分,第29题10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办法。(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答案】(1)实行察举制。(2)办法:由地方官员根据民间舆论,列出候选人送交中央作为选拔的依据。(3)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特点:选官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选官标准与方式日益成熟和完善,相对公平公正和客观。【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西汉(中国)。制度:根据材料“ 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实行察举制。【小问2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魏晋时期(中国)。办法:根据材料“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归纳出由地方官员根据民间舆论,列出候选人送交中央作为选拔的依据。【小问3详解】本题为影响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考试的进步性可从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及利于社会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特点: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选官的权力、选官的标志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7年,抗战全面开始。这一年,陈禹文从航校毕业,辗转进入武汉空军第九总站工作,并参加1938年6月开始的武汉大会战,这是他作为空军的一员经历的第一次战役。武汉大会战以中国空军与敌激战闻名。“那时苏联援助中国,来了苏联人和苏联飞机。”作为总机长,陈禹文的任务就是维修苏军志愿队的战机。“我们修飞机的就知道,那时候,苏联的飞机比日军的飞机优势,总是日机被打落得多些。”——摘自《探访抗战老兵记住他们勿忘前事》原载2014年12月31日《潇湘晨报》材料二一位叫李国芷的女兵,毅然脱下旗袍,抹去脂粉,投身到抗战中,她在后方的伤兵收容所为伤兵们设立俱乐部、组织春游、办壁报,陪他们说话,为他们换药喂食、整理内务、缝缝补补——这些点滴细节的描述为残酷的战争场面增添了温馨融和的生活画面,读来使人动容,亦是展现抗战大后方生活情况的生动史料。——摘自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马德静《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材料三由于日本侵略战争的刺激,战时中国的民族战争宣传和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开展。……中共对此更为重视……中共的抗战教育在各个地区、各个层面展开,根据地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民族生存和民族意识不断推展的过程。日本侵华战争是一场近代战争,日本利用空中优势控制中国前后方,造成对中国的全方位打击,包括对大后方实施无差别轰炸。但是,也正是这样的全面战争,使大后方的中国民众切身体会到日本侵略的威胁。换言之,近代武器加强了远程打击能力,使总体战有了可能,却也促进了被侵略国家民众民族意识的集结。当时报纸描述重庆大轰炸后的状况:“有许多难民,即使是平时不关心国事的,这一次经过敌机狂炸的教训后,他们都自发的要求做救亡工作,实践‘抗战报仇!’。”日军的暴力侵害,延续整个战争的始终,成为激发中国民众敌忾心最直接、持久的因素。高敏夫日记中记有:“前天俘虏过西河涧村,当一位同志告诉群众‘这是鬼子’时,有一位老乡立刻愤怒得要咬他一口,因他们的房屋被烧去不少。这种民族的仇恨使他们咬牙切齿。”——摘编自黄道炫《战时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原载《史学月刊》2018年第5期(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援助中国抗战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女兵李国芷身上突出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民族意识勃兴的因素,并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答案】(1)原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苏联的国际主义精神;援助中国抵抗日本法西斯,减轻苏联在东方的压力。(2)优秀品质:一切服从于抗战的大局观;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舍小家、为大家,体现了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以国为先;爱国;竭尽全力为伤兵服务;勤恳工作;创新工作方式。(3)因素:日本侵略的威胁和灭亡中国的企图;日军的暴力侵害;战时民族战争宣传和教育;中国共产党对抗战教育的极度重视和积极行动。地位: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采取持久的战略方针,深入开辟敌后战场,敌后战场逐渐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或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与腐败的国统区形成鲜明对照),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苏联的国际主义精神、减轻苏联在东方的压力等角度分析。(2)“优秀品质”,据材料二信息“毅然脱下旗袍,抹去脂粉,投身到抗战中”得出:一切服从于抗战的大局观、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体现了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以国为先、爱国;由材料信息“她在后方的伤兵收容所为伤兵们设立俱乐部、组织春游、办壁报,陪他们说话,为他们换药喂食、整理内务、缝缝补补”得出:竭尽全力为伤兵服务、勤恳工作、创新工作方式等。(3)“因素”,据材料三信息“由于日本侵略战争的刺激,战时中国的民族战争宣传和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开展。……中共对此更为重视……中共的抗战教育在各个地区、各个层面展开,根据地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民族生存和民族意识不断推展的过程”得出:战时民族战争宣传和教育、中国共产党对抗战教育的极度重视和积极行动;由材料信息“日本利用空中优势控制中国前后方,造成对中国的全方位打击,包括对大后方实施无差别轰炸……换言之,近代武器加强了远程打击能力,使总体战有了可能,却也促进了被侵略国家民众民族意识的集结……日军的暴力侵害,延续整个战争的始终,成为激发中国民众敌忾心最直接、持久的因素”得出:日本侵略的威胁和灭亡中国的企图、日军的暴力侵害等。“地位”,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中国共产党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等角度分析。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材料一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摘自《外国人评点李鸿章》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全集》(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中孙中山的革命理想被概括为什么?为什么说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在当时没有完全实现?(4)中国近代化历程虽然急促而又悲壮,但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所产生的共同的积极作用。(5)从近代中国的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事件:经济上,洋务运动;政治上,戊戌变法。(2)原因:中国封建制度落后(或没有促动封建制度或惟中国政体落后)日本等列强的侵略。(3)理想:三民主义(或民族、民权、民生)。原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4)作用: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5)认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命运,资本主义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等。(任答其中一点即可,其他角度答案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事件: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在经济上的开启性事件是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并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在政治上的开启性事件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小问2详解】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原因:由材料“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得出,中国封建制度落后,洋务运动也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改变中国政体落后的现状;由材料“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得出,日本等列强的侵略。【小问3详解】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第一小问理想:由材料“我们革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