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1页
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2页
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3页
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4页
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1高二下·邵东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发布的中国工程院某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指出,国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然影响到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目前,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污染是长期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

我国耕地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超过限量标准的重金属如镉、砷等长期存在于受污染的耕地中,并随水分下渗或在雨水冲刷下随水土流失扩散到周边,造成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还有的随农作物种植和生长转移到农产品中,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成胁到粮食卫生品质。由此可见,耕地污染对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隐蔽性。

近年来,我国在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重度污染耕地上,采用种植结构调整或替代种植方式;在中度和轻度污染耕地上,施用可降低重金属活性的药剂。这些治理措施消减了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风险。但药剂只是暂时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要维系成效,需要持续不断地施用药剂,不仅治理时间长,投入资金大,还难以确保对耕地的生态功能不造成影响。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才能有效消除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上的隐患。

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耕地土壤亚金属清除技术,是利用能够从土壤中大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富集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特殊植物,通过收割植物的地上部分逐年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这种能够吸收、富集并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忍耐力的植物,被称为超富集植物。这种技术也称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

幸运的是,经过20年的技术积累,中国在净化砷镉污染农田的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储备方面已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在广西河池环江县,上万亩重污染耕地土壤,采用超富集植物与经济植物(桑树等)间作的耕地净化技术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地方政府主导、科研单位技术支撑、农民主动参与”的环江农田土壤修复工程,在改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同时,也为环江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可以彻底净化重金属污染耕地,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在植物萃取技术的工程实践方面已有良好的储备,但在推广应用层面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对于末端治理的安全利用技术,以净化耕地为目标的植物修复技术所需启动投资相对较多。虽然前期投入相对较多,但从运行的笫二年开始,植物修复技术的后续运行维护费用即可显著降低。很多情况下,在开展植物萃取修复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间套作方式与当地的种植业有机结合,既保障农产品的卫生品质,同时也可以保证农户的收益。从长远来看,植物修复技术的总成本要远远低于安全利用技术的总成本。

土壤生态关系粮食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耕地污染涉及公众利益和粮食卫生品质,严重制约受污染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势必给民众身体健康和家庭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耕地污染对粮食产量和卫生品质的威胁。

如何保障我国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安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将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污染耕地开展长期修复治理工作。二是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三是加大科普和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国家在解决耕地污染问题上的政策规定和实践成果,不断强化各级党政干部和民众的科技与环保意识,增强参与解决耕地污染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编自陈同斌雷梅《从源头上消除土壤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材料二:

让中国人改变餐桌文化并不容易。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所有大事都在盛宴之后决定。即使是平常日子,餐桌上也很丰富。于是,很多时候饭菜吃不完,都被扔掉了。

中国平均每年浪费1800万吨食物,相当于3000万人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不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因为美食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烹饪是中国主要文化传统之一。中国有多个菜系,如鲁菜、川菜、粤菜、浙菜等。其食谱、食材、酱料和口味各有不同。中国人请客习惯点“一桌子菜”,菜是大家一起吃的,只有米饭是各人吃各人的。而且点菜的人通常都有这种想法:多点一些菜,每个菜浅尝辄止。如果客人吃不好,这对主人来说很没面子。餐桌上不能只剩下空盘子,倘若每盘莱都吃光了。就意味着客人们还没吃饱。结果,很多菜被剩下,然后丢到垃圾桶。

餐桌上铺张浪费是很多中国人好面子、摆阔气的下意识之举,要遏制起来并不容易。为了树立节约粮食的好风气,耐心的教育熏陶比干巴巴的禁令更有效。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中国大力倡导珍惜粮食好风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每年因耕地土壤而受到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这表明我国耕地受污染状况非常严重,解决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B.对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施用药剂,短期内比较有效,但从长远看,需要投入的资金太多,而且可能影响耕地的生态功能。

C.虽然环江县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有上万亩,但该县采用了农田土壤修复工程的最佳模式,在耕地净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D.中国菜系众多,美食已成为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导致食物浪费现象极为严重,平均每年浪费高达1800万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消除耕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而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可从根本上清除重金属。

B.重金属污染破坏土壤生态,会严重影响粮食品质,制约耕地受污染区的经济发展,减少群众收入,有害民众健康。

C.中国的餐桌文化中有颇为落后的部分,比如多点菜,每个菜都浅尝辄止,这造成了极大浪费,有悖于节约观念。

D.树立节约粮食之风,遏制浪费食物的现象,不仅应该有严格的禁令,更应该有耐心的教育引导,要善于打持久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

A.大面积种植非食用性经济作物,形成安全生态农作物产业。

B.用石灰类药剂中和土壤酸性以减少作物根系对重金属汞的吸收。

C.将好土覆压在耕地的表面,把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深埋于地下。

D.在耕地上大量种植香根草、蜈蚣草、鳞苔草等超富集型植物。

4.两则材料各是从什么角度来突出粮食安全问题的?请简要概括。

5.材料一在思路上是怎样逐步推出“植物萃取修复技术”的?又是怎样论证其重要性的?

1.B

2.A

3.D

4.材料一从耕地污染严重影响粮食安全、治理土壤污染存在的问题等角度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材料二从我国粮食浪费情况严重、制止浪费并珍惜粮食不容易等角度出发突出粮食安全问题。

5.如何引出:先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强调治理耕地污染的必要性。再分别介绍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各种方法,指出它们的缺点,成本高、时间长,可能对耕地生态功能造成影响,从而提出要从根本上清除污染重金属,才能消除隐患。由此引出国际普遍认可的“植物萃取修复技术”。突出重要性:先介绍其优点,成本低、不破坏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再举例论证其良好的应用效果。最后指出它能彻底净化重金属污染耕地,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是从根本上解决耕地污染对粮食安全威胁的办法,从而突出其重要性。

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理解文中"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最有效措施"的相关内容,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对错。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分析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再概括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分析材料一的思路,再分析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论证其重要性。

1.A.“我国每年因耕地土壤而受到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表述有误,原文“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受土壤重金属污染”,可见,是受到“土壤重金属污染”,而不是“因耕地土壤而受到污染”。C.“虽然环江县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有上万亩”表述错误,原文“上万亩重污染耕地土壤”,“重污染耕地土壤”不等于“重金属污染”。D.“这导致食物浪费现象极为严重,平均每年浪费高达1800万吨”强加因果,“菜系众多”和“美食”不是导致食物浪费严重的原因,“餐桌上铺张浪费是很多中国人好面子、摆阔气的下意识之举”才是真正的原因。故选B。

2.A.“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消除耕地污染”错误,原文“环境污染是长期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但并没有说消除耕地土壤污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故选A。

3.A.“大面积种植非食用性经济作物,形成安全生态农作物产业”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重金属污染依然存在,没有解决污染问题。B.“用石灰类药剂中和土壤酸性以减少作物根系对重金属汞的吸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药剂只是暂时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要维系成效,需要持续不断地施用药剂,不仅治理时间长,投入资金大,还难以确保对耕地的生态功能不造成影响”可见,它成本高,难以确保对生态功能不造成影响。C.“将好土覆压在耕地的表面,把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深埋于地下”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重金属污染物依然会“随水分下渗或在雨水冲刷下随水土流失扩散到周边,造成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D.“在耕地上大量种植香根草、蜈蚣草、鳞苔草等超富集型植物”最有效,根据材料一“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可以彻底净化重金属污染耕地,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可知,该项正确。故选D。

4.材料一根据“环境污染是长期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我国耕地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耕地污染涉及公众利益和粮食卫生品质,严重制约受污染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势必给民众身体健康和家庭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可见,是从耕地污染的角度来分析粮食安全问题,并从如何治理土壤污染、“如何保障我国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安全”等角度分析。材料二根据“中国平均每年浪费1800万吨食物,相当于3000万人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可知,主要是从制止浪费、珍惜粮食的角度分析粮食安全问题;“餐桌上铺张浪费是很多中国人好面子、摆阔气的下意识之举,要遏制起来并不容易。为了树立节约粮食的好风气,耐心的教育熏陶比干巴巴的禁令更有效”,也分析了制止浪费的方法。

5.材料一首先指出“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污染是长期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的现状,提出“我国耕地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的观点,强调“耕地污染对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隐蔽性”。接着,按照研究工作的进程,分别介绍了“种植结构调整或替代种植方式”“施用可降低重金属活性的药剂”等方法,指出其缺点“药剂只是暂时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要维系成效,需要持续不断地施用药剂,不仅治理时间长,投入资金大,还难以确保对耕地的生态功能不造成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只有从根本上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才能有效消除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上的隐患”,由此引出“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在论证其重要性的方法上,先指出其有点“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再举例子论证其取得的良好效果,“在广西河池环江县,上万亩重污染耕地土壤,采用超富集植物与经济植物(桑树等)间作的耕地净化技术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并结合上一层结论指出“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可以彻底净化重金属污染耕地,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分析其不受重视的原因在于“所需启动投资相对较多”,针对该问题,特别指出“从长远来看,植物修复技术的总成本要远远低于安全利用技术的总成本”。再次强调耕地污染治理对于粮食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性,从而突出该技术的重要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1高二下·邵东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享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是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的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尹燕忠《作家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交代了故事的缘起,照应题目,借父亲之口解说了秋天梨花盛开的原因,为后文小女儿的出生作铺垫。

B.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他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和同仁一起建立中医院,鞠躬尽瘁。

C.这篇小说将平常人、寻常事当作描述的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探求人生真谛,挖掘寻常之中隐匿的价值。

D.仅仅是微小的用药剂量的差异,却给两个病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治疗效果,由此慨叹中医的博大与玄妙。

7.下列作品中的人物,不能集中体现赵淑萍关于塑造人物“最到位”理论的一项是()

A.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B.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钉住祥林嫂的眼。“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

C.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扇子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

D.林冲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8.请结合文本,分别简析两处画线句中“梨花”的寓意。

9.在文本二的第一段中,赵淑萍老师借冯先生的话引出小说创作的两个要素,请指出要素内容并结合文本一加以分析。

6.D

7.A

8.①拟人(比喻),借含泪的梨花表述了母亲的失子之痛。②“梨花”象征了父亲的高洁品格,表述了的赞美之情。

9.①冯骥才先生指出了小说情节设置(曲折)和细节描写的重要性。②情节示例:父亲临终前嘱托小女儿出版他的误诊病例,这一情节设置虽令人意外,却也合乎情理,与父亲高大的医者形象吻合,凸显他崇高的医德。(写出一处情节展开的例子即可,或答出运用插叙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可。)③细节示例:父亲病倒后嘴里说着“黄芪”“白术”等,生动的刻画出一个一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医学工形象。父亲要求出版误诊病例的时候看着她,眼神明亮坚定,生动的刻画出一个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心造福于人的医者形象。

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小说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及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赵淑萍关于塑造人物“最到位”理论,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及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在文中找到两处划线句子,再从修辞手法、浅层和深层含义、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观点及分析鉴赏文本具体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认真审题,根据题干要求找到“赵淑萍老师借冯先生的话引出小说创作的两个要素”,再结合文本一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6.D.“由此慨叹中医的博大与玄妙”错。比较两个病例,体现了父亲身为医者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选项理解有误。故选D。

7.A.其他人物基本符合赵淑萍老师关于人物塑造要具有典型性、生动性、争议性等特点。“戍军长官”不具备这些特点。故选A。

8.第一处句子是“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梨花含泪是人的情感移注到梨花上,因为前文写母亲的第一个孩子不行夭折,因此此句运用拟人手法,借含泪的梨花表述了母亲的失子之痛。第二处句子是“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父亲去世后孩子们整理他的误诊的病例,遵照父亲嘱托出版了《误诊记》,父亲作为医生,一辈子救死扶伤,临了还心系医疗事业,封面上的这枝洁白的梨花象征了父亲的高洁品格,表述了的赞美之情。

9.首先筛选出文本二第一段中赵淑萍老师指出的小说创作的两个要素。关于小说的表述是,“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的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这体现的是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你如果把这些写的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体现的是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关于情节的曲折性,文本一中最典型的是父亲临终前嘱咐小女儿出版他的误诊病例。前面一直在写作为小女儿,父亲母亲如何疼爱她,父亲如何亲自接生,如何救治身患疟疾的她,因而出版误诊病例这一情节有些出人意料。但是这个情节却符合父亲的人物形象,符合他的人品和医德。父亲一生都在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因此这个情节的出现虽令人意外,却也合乎情理,与父亲高大的医者形象吻合,凸显他崇高的医德。关于细节描写,文本一中有“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父亲病中高热时还在喊药名,这一细节生动的刻画出一个一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医学工形象。还有“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这是父亲临终前嘱咐她出版他的误诊病历,父亲说“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作为一位在医学界声誉极高的老医学工,父亲能够反思自己,并敢于公开自己曾经的误诊病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父亲眼神的细节描写生动的刻画出一个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心造福于人的医者形象。

三、文言文阅读

(2021高二下·邵东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B.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C.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是爵位之首。春秋战国时期封爵制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齐桓公,名小白,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春秋五霸之首。

B.贾指做买卖。运货贩卖的叫“贾”,囤积营利的叫“商”,所以有“行贾坐商”的说法。后来“商”和“贾”并用,泛指做生意的人。

C.反坫,指诸侯堂上两楹间设置的土台子,供放置酒器之用。周代各国诸侯宴会时,互相敬酒,献酬完毕,把空酒杯放还到土台子上。

D.缧绁指捆绑犯人的绳索,缧是大绳,绁是小绳。《报任安书》“何至自沉缧绁之辱哉?”一句中的“缧绁”与此处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心胸宽广,慧眼识珠。鲍叔和管仲交往,经常吃亏而不在意。管仲曾帮鲍叔谋划,却使自己更贫困,但鲍叔不认为他愚笨。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甘居其下。

B.管仲治国有才,善理政事。管仲担任齐国国相时,对内着重发展经济;对外善于转祸为福,曾劝齐桓公不要违背曹沫之约,应借此树立信义,使各诸侯都来归附。

C.晏子识才爱才,礼贤下士。晏子知晓越石父是贤才,及时将其赎救。后来越石父认为晏子没有以礼相待,想与之绝交,晏子知道后立即改正,将其待为贵宾。

D.晏子生活节俭,以身作则。晏子辅佐三公,任宰相时吃饭没有两种肉食,侍妾不穿丝织品做的衣服,受到齐人尊重。而管仲富可比国君,甚至有越“礼”之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②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

14.鲍叔和晏子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司马迁把管仲、晏子合传而写,表述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

10.D

11.B

12.A

13.①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任宰相后,凭借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位置,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有、兵力强盛,(办事)能与百姓同好恶。②晏子外出,在路途中遇到他,就解下车子左边的马把他赎出,用车载回来。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

14.第一问:知人善用。第二问:表述了他对知己的渴望之情。(或:对举贤荐能美德的赞扬之情。或:抒发自己不遇知己,受腐刑之辱的忧愤之情。)

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文化常识

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干。菅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凭借管仲而称霸,多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全都复归于正,这都是管仲的谋略。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合伙做买卖,分利润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替鲍叔谋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任宰相后,凭借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位置,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有、兵力强盛,(办事)能与百姓同好恶。百姓想要得到的,就顺着提供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顺应废除。管仲处理政务,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齐鲁在柯地会盟时,齐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劝齐桓公顺应形势树立信义,诸侯们因此归服齐国。管仲的财富可以跟国君相比,拥有三处庭院,设置反坫的土台(管仲不是诸侯,但家中有诸侯才有的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一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一位晏子。晏子辅佐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生活节俭,尽心办事,受到齐国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以后,吃饭没有两种肉食,侍妾不穿丝织品做的衣服。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途中遇到他,就解下车子左边的马把他赎出,用车载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打招呼(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把您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断绝交情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知己面前应受到尊重。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先生既然了解我,把我赎救出来,这就是我的知己;知己却不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晏子于是就请他进厅堂,待为贵宾。

10.句子意思: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凭借管仲而称霸,多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全都复归于正,这都是管仲的谋略。“任政于齐”是完整的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在齐国执掌政事”,应在其前后断句,排除B、C。“合”作为动词,意为会盟;“诸侯”作“合”的宾语,意思是“会盟诸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

11.B项,“运货贩卖的叫‘贾’,囤积营利的叫‘商’,所以有‘行贾坐商’的说法”错误。应该是运货贩卖的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有“行商坐贾”的说法。《琵琶行》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粱买茶去”诗句。故选B。

12.A项,“却使自己更贫困”错误。原文“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的意思是:我曾经替鲍叔谋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可知是管仲使鲍叔牙更加穷困,不是使管仲自己更贫困。故选A。

13.①“既”,……之后,已经;“区区”,形容小;“俗”,这里指百姓。②“涂”,通“途”,路途;“遭之涂”是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句;“谢”,告辞;“闺”,内室。

14.本文着重叙述管仲受知于鲍叔牙,及晏婴的礼贤下士,二人的政治成就反而略写。虽管仲晏婴相距百年,但司马迁抓住“知己”主题予以合传,前后贯通: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遭李陵之祸,平生交游故旧不为一言,因此特写管鲍之交,写晏婴赎越石父,字里行间凝集着个人身世的无限感慨,寄托忧愤之情,而这也正体现《史记》“无韵之《离骚》”的特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

(2021高二下·邵东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B.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C.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D.“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16.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15.B

16.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④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B.“借代”错误,“中有离愁万斛”意思是说“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使用比喻和夸张。故选B。

16.“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写到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和下文“吾生如寄”写人生短暂。一起写出了年华流逝,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是说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愁怀难遣。词人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写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之愁。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中“万斛愁”化用典故,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写出了诗人的满腔离别之愁绪。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写到人生短暂,词人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漂泊不定的感叹。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的田园之思、归隐之心。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词人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只能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写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承接上文归隐之意,写出了仍就不能归隐,表现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考生根据这些组织语言即可。

五、情景默写

17.(2021高二下·邵东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以及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均是从《逍遥游》中“,”两句化用而来。

(2)《劝学》中,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两句是:“,。”

(3)《论语》中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名句;名篇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抟”“砺”“善”的书写。

故解析为:(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题考查名句默写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解析写出来。

六、选择简答

(2021高二下·邵东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与蝙蝠和盲鱼对话,实在显得;但是,我直盯盯地看着它们,确也心事沉沉。论安逸,是它们。躲在这么个洞子里,连暴风雨雪也没挨到一次,一代又一代,繁衍至今。人类自从与它们,闯出洞口,真无一日安宁。凶猛的野兽被一个个征服了,不少伙伴却成了野兽,千万年来征战不息。在这个洞中已经能够燃起火炬,在洞外却常有人把火炬踩灭,把寥廓的天地变成一个黑洞,长年累月无路可寻。无数的奇迹被创造出来,机巧的罪恶也,宏大的世界常常变成一个孤岛,喧腾的人生有时比洞中还要。

洞中有一石幔,上嵌珊瑚、贝壳、海螺化石无数,据测定,几亿年前,这儿曾是海底。对这堵石幔来说,人类的来到、离去、重返,确实只是一瞬而已。

温软的手指触摸着坚硬的化石,易逝的生命叩问着无穷的历史。理所当然,几万年前的祖先也触摸过它,发出过疑问。我的疑问,与他们相差无几:我们从何处来到这里?又从这里走向何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矫情揖别骇人听闻冷清

B.多情揖别骇人听闻冷酷

C.多情告别耸人听闻冷清

D.矫情告别耸人听闻冷酷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这个洞中已经能够燃起火炬,有人却把寥廓的天地弄黑,长年累月无路可寻。”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述效果更好?

18.A

19.D

20.①原句中把“在洞中”和“在洞外”对火炬的行为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人类的一些做法的野蛮。②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寥廓的天地”比作“黑洞”,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类的征战给世界带来的黑暗。③原句更符合本文书面语的语体风格,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加和谐。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1)此题考查学生掌握近义词语的能力。近义词涉及的范围很广、数量较大,要准确辨析近义词,就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词语的含义、使用对象与范围、情感色彩、语体风格、固定搭配,语法功能等方面入手。备考中可根据资料把近义词归类整理,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逐个判断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表述效果的鉴赏能力。先对比阅读两个句子,找出不同点,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强调重点,三是句式结构,四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没有表述某种情感。

18.矫情,有无理取闹之意;多情,重感情(多指重爱情);此处根据语境“要与蝙蝠和盲鱼对话”可见,绝非“重爱情”,故选“矫情”。揖别,来自“人猿揖别”,侧重于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告别,离别;此处语境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分化”出来,选“揖别”。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耸人听闻,故意夸大或者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震惊;此处并无“夸大”之意,故选“骇人听闻”。冷清,冷静而凄凉,与“喧腾”相对;冷酷,(待人)冷淡苛刻;结合前文“宏大的世界常常变成一个孤岛”,又与“喧腾”相反,应该指不热闹,故选“冷清”。故选A。

19.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温软”与“坚硬”形成对比,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A.把飞花比喻成“梦”,把“丝雨”比作“愁”,是比喻手法。B.“三千尺”是夸张手法。C.“丝”指“思”,为谐音双关。D.把战士“半死生”的情景与将军帐中仍在观看美人歌舞享乐的情景进行对比,使用了对比修辞。故选D。

20.原句“在洞中”“在洞外”形成对比,用“把火炬踩灭”反映出人们行为有时候过于极端野蛮,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改句去掉了洞外,无法突出人们的野蛮行为。原句“把寥廓的天地变成一个黑洞”,采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而改句只写“弄黑”,没有比喻形象。

七、语言表述

21.(2021高二下·邵东期中)下面这段文字中有六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该文段语言表述准确,逻辑严密。

虽然基础教育的任务仅仅是教会学生应付测试以升入高一级学校,那就无所谓“基础”,真正的教育也就没有发生。学生成了测试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进而不思考自己的明天,这种“教育”,即使有社会风气支撑,教育者也不能

认同。背离常识的教育是“反教育”,日前最令人堪忧的是反常的“教育”变得堂而皇之。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而且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困惑的,是人们无视愚蠢教育的危险性,而热

切于不切实际的鼓噪。

“虽然”改为“如果”;“进而”改为“甚至”;“日前”改为“目前”;“堪忧”改为“担忧”或“忧虑”;“而且”改为“反而”或“而是”;“热切”改为“热衷”。

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

第一句根据语意看,应为假设关系,所以要将“虽然”改为“如果”。“进而”意为“继续往前,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此处是强调,可以改为“甚至”。“日前”是几天前,需改为“目前”。“堪忧”是十分令人担忧,与其前面“最令人”重复,可改为“担忧”或“忧虑”。“而且”处根据语境看,“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与“把人逼向愚昧”两者是相反的关系,可改为“反而”或“而是”。“热切”指热情而恳切,一般不说“热切于”,可以改为“热衷于”。

故解析为:“虽然”改为“如果”;“进而”改为“甚至”;“日前”改为“目前”;“堪忧”改为“担忧”或“忧虑”;“而且”改为“反而”或“而是”;“热切”改为“热衷”。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22.(2021高二下·邵东期中)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公告,明确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测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首先是坚持了“健康第一”的原则,要切实保障广大考生和涉考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当前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卫生防疫专家认为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疫情防控风险相对更小。其次是坚持公平的原则,要切实把疫情对广大考生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复习备考的影响降到最低。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可使考生有更多时间按教学计划在校集中学习,从而最大限度保障教育公平。今年高考后填报志愿和录取时间将较往年整体推迟一个月左右,本科录取预计在8月底结束,专科录取预计在9月中旬结束。

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测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高考后填报志愿和录取时间将较往年整体推迟一个月左右,坚持了“健康第一”和“公平”的原则。

压缩语段

本语段一共七句话。第一句介绍时间、事件,“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公告,明确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测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可以压缩为“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测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第二、三、四句是第一个原因,可以压缩为“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首先是坚持了‘健康第一’的原则”。第五、六句是第二个原因,可以压缩为“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其次是坚持公平的原则”。第七句介绍相关事宜,可以压缩为:“今年高考后填报志愿和录取时间将较往年整体推迟一个月左右”。将以上内容进行整合压缩,句子简洁流畅,控制在70字内即可。

故解析为: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测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高考后填报志愿和录取时间将较往年整体推迟一个月左右,坚持了“健康第一”和“公平”的原则。

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该题,要注重筛选信息和关键点的语言转化等问题。一句话新闻要包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即具体的时间、人物、主要事件(包括开端、发展和结果)以及事件所体现的意义等。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以分为两步:一是总结概括新闻要素,二是高度整合新闻要素。

八、材料作文

23.(2021高二下·邵东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0年代,国家内忧外患、民族饱受屈辱……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觉醒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信仰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开启了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奋斗历程。

1980年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艰难中探索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了带领人民富起来而不懈奋斗的新篇章。

2020年代,坚持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人类共同体……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坚守初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奋斗不止,又开启了让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征程。

进入2021年,站在第二个100年的新起点上,校团委拟举行“回眸百年,开启新征程”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参加此次征文活动。可以回眸百年历程,抒写你的感受与思考;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反映时代发展;也可以展望未来,表述你对未来的憧憬与畅想。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沐浴着晨曦的阳光,唱着春天的故事,我心情是那样激荡。然而,回首眺望走过去的历程,却是那样的曲折不平坦。你看那洒满鲜血的路上,一个个脚印记载着多少风雨与沧桑。两次的世界大战,翻天覆地的解放战争,无数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一唱雄鸡天下白,唤来春天照人间。从此,我们的祖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看到了金菊含笑,听到枫叶流丹,闻到硕果飘香。还有那抖擞的雄姿震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我欣喜地发现,我们国家已在党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京九铁路,世纪之交的经济大动脉,在城乡结合处拉响了充满企盼与追求的汽笛,还您精彩生活!三峡工程描绘着经济开放的轮廓;浦江开放,将中国改革开放继往开来;香港、澳门的回归雪洗了百年耻辱;奥运会领奖台上飘起的五星红旗,给雄鸡形的版图上镀上了金灿灿的色彩。同时改革开放为中国航天注入“推进剂”,中国航天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加快腾飞。几十年砥砺奋进,在祖国和人民的托举下,几代航天人拼搏奋斗,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一次次创造中国奇迹。探月工程、载人航天,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等无一不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还有不得不提的2020年,这一年,我们经历了风雨的考验,经历了疫情的考验,却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国家的力量;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感受到真正的温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克时艰。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党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2020年充满坎坷,但全国人民“越是艰险越向前”,直面风险挑战,以非常之举坚毅果敢应对,在逆境中创造机遇,在艰难中开拓前进。

回眸昨日,祖国成就辉煌,展望明天,我们豪情满怀憧憬新的世界。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2021年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即将开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相信全国人民将继续铸造伟大、勇毅前行、赓续奋斗,昂首阔步携手共进,崭新时代画卷中书写伟大祖国更加美好的新篇章。我辈当勇敢地承担起世纪重托,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时代、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品德,发扬创新精神,掌握实践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做个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宏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壮志在心头,扬鞭在脚下。让我们以满怀豪情再创新时代的辉煌。

材料作文

1共性任务: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个性任务:(1)举行“回眸百年,开启新征程”的主题征文活动,(2)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参加此次征文活动,(3)本则作文三则材料分别从三个时代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从建党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202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奋斗不止。写作时考生可以回眸百年历程,抒写感受与思考;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反映时代发展;也可以展望未来,表述对未来的憧憬与畅想。

1.用初心画好人生之圆,责任如磐,使命在肩,青春如火,初心似炬,争当先锋,舍我其谁?2.从开天辟地到百年风华,回顾党的成长史3.青年要站在时代最前沿,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为民族复兴铸路铺桥。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1高二下·邵东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发布的中国工程院某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指出,国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然影响到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目前,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污染是长期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

我国耕地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超过限量标准的重金属如镉、砷等长期存在于受污染的耕地中,并随水分下渗或在雨水冲刷下随水土流失扩散到周边,造成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还有的随农作物种植和生长转移到农产品中,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成胁到粮食卫生品质。由此可见,耕地污染对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隐蔽性。

近年来,我国在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重度污染耕地上,采用种植结构调整或替代种植方式;在中度和轻度污染耕地上,施用可降低重金属活性的药剂。这些治理措施消减了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风险。但药剂只是暂时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要维系成效,需要持续不断地施用药剂,不仅治理时间长,投入资金大,还难以确保对耕地的生态功能不造成影响。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才能有效消除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上的隐患。

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耕地土壤亚金属清除技术,是利用能够从土壤中大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富集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特殊植物,通过收割植物的地上部分逐年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这种能够吸收、富集并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忍耐力的植物,被称为超富集植物。这种技术也称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

幸运的是,经过20年的技术积累,中国在净化砷镉污染农田的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储备方面已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在广西河池环江县,上万亩重污染耕地土壤,采用超富集植物与经济植物(桑树等)间作的耕地净化技术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地方政府主导、科研单位技术支撑、农民主动参与”的环江农田土壤修复工程,在改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同时,也为环江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可以彻底净化重金属污染耕地,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在植物萃取技术的工程实践方面已有良好的储备,但在推广应用层面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对于末端治理的安全利用技术,以净化耕地为目标的植物修复技术所需启动投资相对较多。虽然前期投入相对较多,但从运行的笫二年开始,植物修复技术的后续运行维护费用即可显著降低。很多情况下,在开展植物萃取修复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间套作方式与当地的种植业有机结合,既保障农产品的卫生品质,同时也可以保证农户的收益。从长远来看,植物修复技术的总成本要远远低于安全利用技术的总成本。

土壤生态关系粮食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耕地污染涉及公众利益和粮食卫生品质,严重制约受污染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势必给民众身体健康和家庭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耕地污染对粮食产量和卫生品质的威胁。

如何保障我国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安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将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污染耕地开展长期修复治理工作。二是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三是加大科普和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国家在解决耕地污染问题上的政策规定和实践成果,不断强化各级党政干部和民众的科技与环保意识,增强参与解决耕地污染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编自陈同斌雷梅《从源头上消除土壤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材料二:

让中国人改变餐桌文化并不容易。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所有大事都在盛宴之后决定。即使是平常日子,餐桌上也很丰富。于是,很多时候饭菜吃不完,都被扔掉了。

中国平均每年浪费1800万吨食物,相当于3000万人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不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因为美食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烹饪是中国主要文化传统之一。中国有多个菜系,如鲁菜、川菜、粤菜、浙菜等。其食谱、食材、酱料和口味各有不同。中国人请客习惯点“一桌子菜”,菜是大家一起吃的,只有米饭是各人吃各人的。而且点菜的人通常都有这种想法:多点一些菜,每个菜浅尝辄止。如果客人吃不好,这对主人来说很没面子。餐桌上不能只剩下空盘子,倘若每盘莱都吃光了。就意味着客人们还没吃饱。结果,很多菜被剩下,然后丢到垃圾桶。

餐桌上铺张浪费是很多中国人好面子、摆阔气的下意识之举,要遏制起来并不容易。为了树立节约粮食的好风气,耐心的教育熏陶比干巴巴的禁令更有效。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中国大力倡导珍惜粮食好风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每年因耕地土壤而受到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这表明我国耕地受污染状况非常严重,解决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B.对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施用药剂,短期内比较有效,但从长远看,需要投入的资金太多,而且可能影响耕地的生态功能。

C.虽然环江县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有上万亩,但该县采用了农田土壤修复工程的最佳模式,在耕地净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D.中国菜系众多,美食已成为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导致食物浪费现象极为严重,平均每年浪费高达1800万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消除耕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而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可从根本上清除重金属。

B.重金属污染破坏土壤生态,会严重影响粮食品质,制约耕地受污染区的经济发展,减少群众收入,有害民众健康。

C.中国的餐桌文化中有颇为落后的部分,比如多点菜,每个菜都浅尝辄止,这造成了极大浪费,有悖于节约观念。

D.树立节约粮食之风,遏制浪费食物的现象,不仅应该有严格的禁令,更应该有耐心的教育引导,要善于打持久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

A.大面积种植非食用性经济作物,形成安全生态农作物产业。

B.用石灰类药剂中和土壤酸性以减少作物根系对重金属汞的吸收。

C.将好土覆压在耕地的表面,把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深埋于地下。

D.在耕地上大量种植香根草、蜈蚣草、鳞苔草等超富集型植物。

4.两则材料各是从什么角度来突出粮食安全问题的?请简要概括。

5.材料一在思路上是怎样逐步推出“植物萃取修复技术”的?又是怎样论证其重要性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1高二下·邵东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享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是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的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尹燕忠《作家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交代了故事的缘起,照应题目,借父亲之口解说了秋天梨花盛开的原因,为后文小女儿的出生作铺垫。

B.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他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和同仁一起建立中医院,鞠躬尽瘁。

C.这篇小说将平常人、寻常事当作描述的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探求人生真谛,挖掘寻常之中隐匿的价值。

D.仅仅是微小的用药剂量的差异,却给两个病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治疗效果,由此慨叹中医的博大与玄妙。

7.下列作品中的人物,不能集中体现赵淑萍关于塑造人物“最到位”理论的一项是()

A.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B.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钉住祥林嫂的眼。“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

C.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扇子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

D.林冲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8.请结合文本,分别简析两处画线句中“梨花”的寓意。

9.在文本二的第一段中,赵淑萍老师借冯先生的话引出小说创作的两个要素,请指出要素内容并结合文本一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2021高二下·邵东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