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高职)第1章家庭教育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第2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原则及方法第3章学前儿童家长的培养第4章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第5章特殊家庭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第6章特殊类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第7章家园共育第8章家庭与社区共育第9章国外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第一章家庭教育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汇报人:时间:第一节家庭概述一、家庭的概念(二)近代学者对家庭的定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弗洛伊德认为“家庭是肉体生活同社会机体生活之间的联系环节”。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和洛克指出:“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一)家庭的起源在中国古代的相关文献中,“家”“室”“户”等都相当于现在家庭的概念。在古代西方,家庭(familia)是个拉丁词,它出现在罗马,是由famulus(拉丁词,意为仆人)派生而来的。(三)家庭的构成条件首先,家庭是一个群体概念;其次,婚姻是家庭生活的起源,构成家庭形成的基础,婚姻中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最后,血缘或领养关系而形成的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关系共同构成了家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家庭的第二种基本关系。二、家庭的特点(一)家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四)家庭是成员关系最亲密、最稳定的社会群体(二)家庭能满足个体多方面的需要(五)家庭对自己的成员具有迫切的要求和期望性(三)家庭具有长久性和短暂性(六)家庭具有继承传统的优势性三、家庭的演化(一)血缘家庭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先出现的家庭形态,它是在血缘群婚的基础上产生的,又称“同辈婚姻”。(三)对偶家庭1.对偶家庭的特点2.对偶家庭的形态一是母系对偶家庭,二是父系对偶家庭3.对偶家庭出现的意义(四)专偶家庭1.专偶家庭的发展形态2.专偶家庭出现的意义专偶家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家庭开始进入成熟期,是家庭发展过程中又一次新的质变。亲族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第二种家庭形态,是群婚制的高级形式。(二)亲族家庭四、家庭的结构(一)家庭结构概述1.结构结构是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2.家庭结构的概念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不同层次和序列的排列组合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式。3.家庭结构包含的要素家庭结构包含家庭有哪些成员、成员有多少、成员的辈分、成员是否齐全和家庭规模大小等要素。(二)家庭结构的类型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夫妻和一个子女或多个子女组成的家庭。2.直系家庭直系家庭,是指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人共同组成的家庭。3.联合家庭联合家庭是指家庭中有任何一代含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妻的家庭,如父母和两对以上的已婚子女及其孩子组成的家庭。4.其他形式家庭其他形式家庭,主要包含单人家庭、残缺家庭等。(三)家庭结构中的主要关系1.夫妻关系2.亲子关系3.祖孙关系4.兄弟姐妹关系五、家庭的功能(二)生育功能生育功能是指人类为了生命延续而由家庭承担人口再生产的社会责任,是家庭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大特点。(四)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一)经济功能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功能。(三)抚养和赡养的功能家庭的抚养和赡养功能是指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抚养和对老年人的赡养功能,这是家庭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突出的特点。(五)休闲娱乐功能家庭是每个人放松身心的场所。第二节家庭教育概述一、家庭教育的概念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给予的一种教育和影响,包含家庭中父母对子女、长辈对年幼者的教育,也包含年长者之间、年幼者之间、年幼者与年长者之间的启发和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共同生活的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年幼者实施的有助于年幼者健全人格和社会化的,以及身体、社会、认知等全方位的教育活动。二、中国家庭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周易》中的《家人》《渐》《蛊》等卦,是最早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文字记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家训”“家诫”“家教”“家范”等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和读本。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的珍宝,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唐代无名氏的《太公家教》、南宋时期司马光的《家范》、明代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清代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以及《曾国藩家书》等都是我国有关家庭教育的名作。我国现代家庭教育家陈鹤琴在深入研究家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己的子女所受的教育进行观察、试验、记录,写成了《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一书,提出了101条家庭教导原则。三、家庭教育的性质(二)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家庭中教育者无须取得任何资质,不用参加资格考试,也无须任何人或机构来聘用,只要家庭中生育了孩子,家庭中的父母或年长者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教育者。当然,要对孩子实施什么样的教育、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只要没有违背国家的法律,其他人都没有干预的权利。(一)家庭教育是一种私人教育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分为公共教育和私人教育。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并不是说家庭教育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变革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家庭生活中,家庭教育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三)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从未出生之前就开始接受胎教;从出生之后到入学前,孩子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每天和家长朝夕相处,孩子主要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在入学以后,孩子依然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里,接受家长及身边人的教育和影响;当孩子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家长的教育依然存在,只是教育的侧重点与以前有所不同。在孩子年龄较小的阶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围绕行为规范、思想品德、身体保健等方面;等孩子成年之后,主要是进行婚姻恋爱、夫妻关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四、家庭教育的作用(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年长者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也是影响人终身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教育基石,是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进步的重要事业。(二)家庭教育对孩子教育社会化起着奠基作用孩子在心智未成熟的阶段,缺乏判断和辨别能力,需要靠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来帮助孩子过滤不良的社会信息,为孩子培养理性的辨别能力打好基础。孩子个性的形成及发展都源于家庭,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者。(三)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1.家庭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任务2.家庭教育承担着规范道德行为的作用第三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概述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广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狭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中家长(父母及家庭中的年长者)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一)时代性和社会性1.时代性2.社会性(二)早期性和启蒙性1.早期性2.启蒙性(三)奠基性与终身性1.奠基性2.终身性(四)全面性和广泛性1.全面性2.广泛性(五)随机性与针对性1.随机性2.针对性(六)亲情性与权威性1.亲情性2.权威性(七)持久性与连续性1.持久性2.连续性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局限性(一)不均衡性每个人生长在不同的家庭中,所处的环境也不同,家庭的教育条件也是不均衡的。(二)封闭性家庭是一个私人场所,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三)非理性由于大多数家长都不是专业教育人士,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容易感情用事。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二)有助于启发儿童的语言(四)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习惯和能力(一)有助于胎儿的全面发展(三)有助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五)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感谢观看第二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原则及方法汇报人:时间: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一、目的含义和意义(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的意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指导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的含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指希望通过家庭教育,让学前儿童在品行、智力、体质、审美等方面得到怎样的发展,为其成人成才奠定基础。二、确立依据(一)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性质,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要求,为确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指明了方向。不同的社会,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不同;即使在同一社会,不同阶级、不同职业的家长也有不同的家庭教育目的。(二)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只有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成长的客观进程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长在儿童的不同发展时期充当不同的角色。(三)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每个时代的家庭教育目的都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时代性是指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教育行为与时代相呼应,不仅体现时代要求,而且遵从时代规律。受到整个时代环境的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也会体现当时的特点。三、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观念(二)为家教子、家庭幸福的教育观念家庭的幸福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目的。家长要注重养教结合。家庭幸福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把家庭经营好了,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而儿童的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基础,但经营家庭是一门学问,家长要天天学习,才能提高教育儿童的技能,维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减少家庭不必要的内耗,同时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一)为国教子、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科学、规范的家庭教育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家庭幸福,与整个民族的兴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息息相关。家庭教育不但是家事,更是国事。家长应该把家庭教育当成关乎国家命运的事业来认识,认识到为家教子同样也是为国教子。家长应该站在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合格公民的高度上理解家庭教育,增强家庭教育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三)为子教子、助子成才的教育观念儿童本人的发展和幸福也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目的。只有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使其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基本的生活技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充分地享受生活,才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四、当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一)我国当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总目的引导学前儿童全面进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并注重家庭成员的全面进步,重视儿童的个性培养,增强家庭成员的现代意识,帮助儿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二)我国当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具体目的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特别是要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开发,保持身心健康;帮助儿童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成为人终身受教育的场所。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一、健康教育(一)健康教育的内涵1.健康教育的定义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是指家长按照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儿童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为目的,对学前儿童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2.健康教育的价值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对儿童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其素质,通过传授有关的健康知识,使儿童了解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知识,从而影响其行为习惯,加强自我保健能力。(二)健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1.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1)生活有规律(2)良好的卫生习惯(3)良好的饮食习惯。2.培养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1)体育锻炼的好处(2)体育锻炼的内容(3)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学前儿童安全教育(1)交通安全知识(2)水、火、电安全知识(3)生活安全教育。二、语言教育(一)语言教育的内涵1.语言教育的定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仅指学前儿童掌握母语的听、说、读、写训练;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指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的获得和学习现象以及训练。2.语言教育的价值(1)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2)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促进儿童认识世界。(二)语言教育的任务和内容1.倾听行为的培养(1)培养倾听行为的益处;(2)培养倾听行为的重点;(3)如何培养倾听行为。2.表述行为的培养(1)表述行为培养的意义;(2)表述行为培养的内容及方式。3.欣赏文学作品行为的培养(1)欣赏文学作品行为培养的意义;(2)欣赏文学作品行为培养的主要内容。4.早期阅读行为的培养(1)早期阅读行为培养的意义;(2)早期阅读行为培养的主要内容及方式。三、社会教育(一)社会教育的内涵1.社会教育的定义学前儿童家庭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对儿童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来说是指帮助儿童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掌握与同伴、成人交往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使其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教育。2.社会教育的价值学前儿童家庭社会教育为儿童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社会规范奠定了基础,儿童的生活规范和习惯都是从家庭中学到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也依赖于家庭。此外,学前儿童家庭社会教育还是儿童的个性形成与发展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独立自主能力形成的基础。(二)社会教育的任务和内容1.自我意识(1)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表面特征。(2)让儿童认识、接纳自己,并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3)让儿童初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2.人际交往(1)让儿童喜欢交往。(2)教儿童与同伴友好相处。(3)引导儿童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3.社会适应(1)鼓励儿童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2)教育儿童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3)让儿童具有初步的社会归属感。四、科学教育(二)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的任务和内容1.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2.激发和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究兴趣(1)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2)学会耐心倾听和启发儿童提出问题。(3)采取游戏化的教育手段。3.让儿童进行经验建构,提高科学能力4.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一)科学教育的内涵1.科学教育的定义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家长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进行发现、感知、观察、操作,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2.科学教育的价值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科学教育的环境,儿童从出生后,就一直生活在家庭的科学教育环境中,他们通过家庭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密切联系。儿童对世界的感觉经验都是在家庭生活中获得的,这些经验逐步在他们的大脑中构建起有关自然科学的初步认知结构。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而形成的科学经验和能力,是儿童接受幼儿园以及其他学校科学教育的基础。五、艺术教育(一)艺术教育的内涵1.艺术教育的定义学前儿童家庭艺术教育是指家长对儿童进行的以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艺术形式为内容的审美教育。2.艺术教育的价值学前儿童家庭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听觉、视觉的感知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艺术本身的魅力感染儿童,能帮助儿童理解其中的内容,从而激发儿童的情感,产生情绪体验、情感共鸣,还能让儿童通过艺术的形式传情达意,提高儿童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二)艺术教育的任务和内容1.家庭音乐教育音乐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听觉艺术,能传达和抒发文字、视觉艺术等不能传递的感情和思想等。2.家庭美术教育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一般包括绘画、手工和作品欣赏。3.家庭舞蹈教育舞蹈是一种形体艺术。舞蹈教育一般与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4.家庭文学教育家庭文学教育是指家长引导儿童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第三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一、理性施爱(二)理性施爱原则的基本要求1.宠爱适度2.要求适度3.严爱结合(一)理性施爱原则的含义理性施爱原则是指家长在教育儿童或者关心儿童的时候,需要理智地对儿童进行严格要求,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二、循序渐进(一)循序渐进原则的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根据儿童身心的实际发展水平,由难到易、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步提高对儿童的要求,让儿童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二)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量力而行2.不操之过急三、因材施教(一)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因材施教原则又叫“从实际出发原则”,是指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二)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发展特长的关系2.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3.特殊儿童要进行特殊培养四、教育统一(一)教育统一原则的含义教育统一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中的教育者要在态度、内容、要求和方法上力求一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二)教育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家长教育儿童的态度和要求要保持一致2.家长教育儿童的态度和要求要前后一致3.家长教育儿童的态度和要求与园区、社区保持一致五、言传身教(一)言传身教原则的含义言传身教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善于说理,还要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儿童做出榜样,把言传和身教两者结合起来。(二)言传身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善用说理,以身作则2.言传和身教相结合第四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一、环境熏陶法(一)环境熏陶法的含义环境熏陶法是指家长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儿童置身其中,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环境熏陶法的基本要求1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2安排好家庭的经济收入3美化家庭的生活环境4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5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二、兴趣诱导法(二)兴趣诱导法的基本要求1.主动发现并重视儿童的兴趣2.在兴趣中发现儿童成长的大方向并进行引导3.创设问题环境,诱发儿童的兴趣兴趣诱导法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通过各种机会了解儿童的特点,发现儿童的需要,捕捉儿童的兴趣,引导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对周围事物展开深入探究和学习的方法。(一)兴趣诱导法的含义三、游戏活动法(一)游戏活动法的含义游戏活动法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利用儿童喜爱游戏的特点,给儿童创造玩游戏的机会,让儿童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敢于探索、试错,从而使其掌握多种技能,培养其良好的品质的教育方法。(二)游戏活动法的基本要求1.重视游戏活动2.积极参与游戏活动3.具体指导游戏活动四、实践锻炼法(一)实际锻炼法的含义实践锻炼法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根据儿童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让孩子自己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使其学会某种技能和技巧,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1.重视实际锻炼;2.鼓励儿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3.要有恒心,舍得让儿童吃苦;4.正确对待儿童在实际锻炼中的失误;5.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具体指导(二)实际锻炼法的基本要求五、奖惩激励法(二)奖惩激励法的基本要求1.正确进行表扬、奖励(1)表扬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2)表扬要及时具体。(3)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2.正确进行批评、惩罚(1)端正批评、惩罚儿童的目的。(2)批评、惩罚必须公正合理。(3)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4)不把惩罚当作体罚。(一)奖惩激励法的含义奖惩激励法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激励儿童发挥其积极性,使儿童明确自己的优点、长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短处,克服自己的不足,主动按照正确的行为准则去行动。奖惩主要包含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六、榜样示范法(一)榜样示范法的含义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以家长或者别人的积极思想和行为来教育并影响儿童的一种具体、生动和形象的教育方法。(二)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1.重视榜样的力量2.引导儿童向榜样学习(1)家长要亲自给儿童树立榜样。(2)借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来影响儿童。(3)引导儿童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七、暗示提醒法(一)暗示提醒法的含义暗示提醒法是指家长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采用含蓄、间接、简化的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实施影响,从语言上提示、从情绪上感染、从行为上引导的一种教育方法。(二)暗示提醒法的基本要求1.直接暗示2.间接暗示3.情境暗示感谢观看第三章学前儿童家长的培养汇报人:时间:一、教育素质(二)教育知识家长应掌握基本的教育知识,主要包括优生优育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四)教育机智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家长要快速地做出反应,抓住时机,采取正确的措施,这就是家长的教育机智。(一)教育职责家长抚养和教育儿童不仅是法律规定的责任,而且是一种社会责任。家长在家庭中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三)教育行为家长的教育行为是通过家庭的交往活动折射出来的,对儿童具有示范和导向的作用。(五)教育艺术如果家长能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策略,那么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的素质二、身体素质(一)父母身体的健康水平制约着儿童的健康水平如果父母身体健壮、无疾病,那么就能为儿童身体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相反,如果父母身体素质差、体弱多病,那么儿童的身体素质较差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一些。(二)家长的生活方式制约着儿童的健康水平如果家长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就能对儿童产生良好的影响;相反,如果家长拥有不良的生活习性,如抽烟、酗酒、吸毒等,则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伤害。三、文化素质(一)家长的文化素质决定着家长的理想情操、道德水平、思想境界、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家长的文化素质高,一般表现为自身具有广泛的学习兴趣,有追求新知和探究真理的精神,重视知识文化的作用,同时也关心儿童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能够指导和辅导儿童学习,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能够给儿童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二)家长的文化素质决定着家长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以及儿童处于什么样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文化素质高的家长一般都能很好地组织家庭生活,善于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能力调节家庭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有高雅的生活情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方式和生活氛围,更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四、心理素质(二)家长的情绪状态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发展家庭氛围会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而家庭氛围是紧张还是轻松,是压抑还是愉快,通常取决于家长。家长要尽量保持良好的情绪,不因琐事斤斤计较,不把不良情绪带进家门,不迁怒他人,不对儿童乱发泄情绪,为儿童情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家长对儿童的认知水平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处于学前期的儿童,手眼协调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坚持性也较差,十分好动,喜欢得到赞扬,家长要意识到儿童的这些特点,让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让儿童的语言、思维、认知和社会交往等各种能力都得到培养与发展。(三)家长的个性特征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发展家长的个性特征控制着家长的行为,间接影响着儿童的行为,使儿童的行为方式带有家长的烙印。家长的抑郁、焦虑水平较低,角色适应就较好,对儿童的反应也会比较敏感,表现也会更积极;而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家长则不可能提供敏感、适宜的养育行为。五、道德素质(一)家长的传统美德影响着儿童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文明礼貌、敬老爱幼、团结友爱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可以在儿童身上有所体现。例如,家长经常分享美食给他人,儿童也会跟着分享;家长在吃饭时等人到齐再开饭,儿童也会如此。(二)家长的社会道德影响着孩子的文明意识家长与邻居友好相处,遵守社会规范,爱护环境,就会对儿童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家长外出旅游时不乱扔垃圾,把垃圾放进随身携带的清洁袋,儿童也会照着做;家长与邻居友好互动,儿童也会学习与人友好相处。(三)家长的婚姻道德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健康的婚姻观对儿童有着导向作用。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安全感。父母婚姻和谐、关系亲密,会给儿童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有助于儿童发育、学习、探索和践行自己的目标。如果过分缺乏安全感,那么儿童就会心理失衡,会感到恐惧和焦虑,这样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第一节家庭概述一、家庭的概念(二)近代学者对家庭的定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弗洛伊德认为“家庭是肉体生活同社会机体生活之间的联系环节”。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和洛克指出:“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一)家庭的起源在中国古代的相关文献中,“家”“室”“户”等都相当于现在家庭的概念。在古代西方,家庭(familia)是个拉丁词,它出现在罗马,是由famulus(拉丁词,意为仆人)派生而来的。(三)家庭的构成条件首先,家庭是一个群体概念;其次,婚姻是家庭生活的起源,构成家庭形成的基础,婚姻中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最后,血缘或领养关系而形成的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关系共同构成了家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家庭的第二种基本关系。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的角色和教养方式一、家长的角色(一)传统的家长角色1.指挥者2.说教者3.万能者4.审判者5.安慰者(二)现代家长的角色1.从教育者到终身学习者的转变2.从训斥者到沟通者的转变3.从控制者到支持引导者的转变4.从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二、教养方式(一)家长教养方式的类型1.权威型2.专制型3.溺爱型4.忽视型(二)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整与纠正1.研究儿童的行为模式(1)家长在不同情境中仔细观察和倾听。(2)家长与儿童一起讨论重要的问题。(3)判断儿童属于哪种类型的儿童。2.重视儿童的个性特点3.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4.以权威性的教养方式为主5.拥有一致的教养态度第三节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一、家长的教育能力(一)认识儿童的能力(四)情绪控制能力(二)与儿童沟通的能力(五)角色承担能力(三)语言表达能力(六)学习能力二、家长提升能力方法(一)多读书、多学习,掌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规律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先选择一些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方面的通俗读物,在掌握一定的常识后再阅读一些程度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等著作。家长要量力而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加一些培训。家长还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电脑等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家长可以逐步增加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一般特性、基本原则及方法、途径的了解与认识。(二)积极参加学前儿童教育活动,借鉴他人的家教经验家长要积极参加社会、幼儿园、家庭等组织的相关教育活动,特别是幼儿园组织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家长还可以利用邻里、亲友、同事之间的往来,有意识地互相交流家庭教育经验,讨论某些具体的问题或特殊问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注意实践积累,探索家教规律家庭教育随时都在发生,教育实践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关键是家长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自觉运用教育理论。家长要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探索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教育能力。家长要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观察儿童,根据儿童的情况制定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活动,并做好过程和结果的记录,然后定期反思,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必然有利于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二、影响家长能力表现的主要问题(一)家长在儿童心目中没有威信(二)家长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三)家长缺乏教育的机智和理智第四节家长与学前儿童共同成长一、共同成长的意义(一)家长角色成长的必然要求家长角色是随着儿童的降生自然获得的,但要成为合格的家长需要在后天与儿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二)科学育儿的必然趋势科学育儿是家长最向往的教养方法,也是家长成长必学的教育方式。家长可以通过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的育儿经验。二、途径与策略(一)家长与学前儿童共同成长的途径1.在生活中向比自己有经验的长辈或同辈学习2.从电视、书刊、网络搜索相关的育儿知识3.向专业人士、育儿专家咨询4.家庭教育指导(二)家长与学前儿童共同成长的策略1.家长和学前儿童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1)夫妻关系的和谐。(2)亲子关系的和谐。2.搭建平台,促进家长与儿童共同成长(1)搭建信息平台。(2)搭建活动平台。(3)搭建互助平台。3.自我教育4.创新家庭教育的模式感谢观看第四章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汇报人:时间:第一节胎儿期的家庭教育一、胎教的起源(一)古代的胎教最早有记录的胎教出现在西周时期,据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周文王的母亲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二)近代学者对胎教的研究现代医学证实,胎儿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具备了最初学习的基础条件,孕妇可以在妊娠期接触外界,或多或少地刺激胎儿的感觉器官,为胎儿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奠定基础。二、胎教的内容(二)直接胎教1.音乐胎教2.语言胎教3.抚摸胎教1.营养胎教2.运动胎教3.情绪胎教(一)间接胎教三、胎教的作用主要问题1.受过胎教的婴儿不爱哭3.受过胎教的婴儿动作发育早2.受过胎教的婴儿发音早4.受过胎教的婴儿学会说话早第二节0~3岁早起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新生儿期的家庭教育(一)新生儿的发育特点1.脑神经的发育不成熟,睡眠时间长2.新生儿的五大感官逐渐发育成熟(二)新生儿期的家庭教育策略1.认知训练新生儿一出生就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其感觉器官在结构上与成人基本相同。其中,听觉和视觉是新生儿与成人最先交流的渠道。(1)听觉训练。(2)视觉训练。2.运动训练二、婴幼儿期家庭教育(一)婴幼儿的发育特点1.生理发展快速婴幼儿的生理发展主要体现在动作发展、语言发展这两个方面。2.自我意识逐渐萌芽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出生时就存在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二)婴幼儿期的家庭教育策略1.培养婴幼儿的安全依恋感(1)提供充满爱心的精心照料。(2)保证婴幼儿有比较固定的依恋对象。(3)陪伴但不干预婴幼儿的活动。2.发展婴幼儿的感官和运动能力3.发展婴幼儿的语言能力4.培养良好的习惯(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2)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3)培养文明健康的习惯。第三节3~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一、幼儿期家庭教育(一)3~6岁幼儿的发育特点1.语言表达能力强,词汇量迅速增长2.大脑神经系统发育逐渐成熟3.注意力发展4.记忆力发展5.思维由具象向抽象发展(二)幼儿期的家庭教育策略1.加强语言训练,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2.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3.提供锻炼机会,塑造幼儿的合作意识4.帮助3岁幼儿做好入园准备二、幼小衔接家庭教育(一)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面临的挑战1.师生关系的改变2.学习环境的改变3.行为规范的改变4.教学方式的改变5.学习时间的改变(二)幼小衔接阶段的家庭教育策略1.心理准备2.生活习惯的准备3.学习上的准备4.安全教育的准备感谢观看第五章特殊家庭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汇报人:时间:第一节离异家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离异家庭的现状离婚是指夫妻双方通过协议或诉讼等方式解除婚姻关系,终止夫妻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离婚是家庭婚姻危机的最高形式,对于离婚双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也可能是一种伤害,但对于其子女,尤其是学前儿童来说,父母离婚可能会导致儿童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二、离异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一)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在离异家庭中,由于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且经常受到其他儿童的歧视和影响,这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难以消除的伤害,使得他们痛苦、抑郁、焦虑,甚至无心致力于学习,而且常常表现出与其他儿童不合群的现象。此外,离异家庭的父母与幼儿园在教育儿童方面的配合程度较低,甚至有些离异家庭父母不仅不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儿童,他们的言行甚至还会抵消、否定幼儿园的正确教育。(二)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1.父母的离异削弱了儿童的安全感2.父母的离异使儿童产生内疚感3.父母的离异使儿童产生自卑感4.父母的离异使儿童遭受物质损失(三)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对同伴关系的影响2.对亲子关系的影响3.对自我控制力的影响三、离异家庭教育策略(二)善待对方,给儿童完整的父母之爱(四)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促进其社会化发展(一)保持良好的心态,尽早向儿童说出事实(三)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五)关注儿童的心理感受,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第二节重组家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重组家庭的现状重组家庭,又称“继父母家庭”,是指夫妇双方至少有一个人已经经历过一次婚姻,并有一个或多个前次婚姻留下的子女,或夫妇重组后生育的共同子女所组成的家庭。重组家庭的结构通常有三种类型:一是拥有孩子监护权的母亲重组,把继父引入家庭生活;二是拥有孩子监护权的父亲重组,把继母引入家庭生活;三是重组夫妻双方都拥有各自孩子的监护权,把双方的孩子引入新组建的家庭中。二、重组家庭对儿童的影响(一)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当儿童的心理伤害还没有恢复,无法接受家庭的变故时,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特别容易激动、无故愤怒和烦躁。除此之外,还容易使儿童产生人格障碍,由于长期的敏感、谨小慎微,让儿童逐渐形成多疑、胆小的特点,进而出现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很难与人相处。儿童的承受能力较弱,家庭结构的变化会对其心理产生极大的冲击,进而出现忧虑、紧张、压抑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二)对学前儿童教育方面的影响1.对儿童要求过高2.对儿童发怒3.对儿童缺乏温情三、重组家庭教育策略(二)不和儿童争夺丈夫或妻子的爱继父母在照顾儿童的过程中,要了解儿童所在年龄阶段的个性特点,具体分析儿童的问题,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鼓励和容忍儿童的情感宣泄,减轻儿童的心理负担。同时,继父母要避免为了讨好儿童而对其过度溺爱,要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理智地处理问题。(一)真正从心里接受现状继父母不要破坏儿童的亲生父亲或母亲的形象,要用心、用行动告诉儿童自己会像亲生父母一样照顾他。要让儿童明白继父母的加入不会破坏他与亲生父母的关系,只会让他得到更多的爱。要在感情上慢慢感化儿童,让他们减少对自己的敌视,并一点点地接受自己。(三)共同创设新的家庭传统与惯例重组家庭可以创设新的家庭传统与惯例。当然,这种创设并不是要完全舍弃、否定原有家庭的传统和惯例,可以适当保留原先家庭的优良传统,再根据现有家庭的实际情况,以及儿童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增加新的家庭规则。第三节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一、留守儿童现状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农村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儿童。留守儿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双亲外出型和单亲外出型。根据监护者的不同,双亲外出型的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可以分为隔代监护、亲戚朋友监护、自我或兄弟姐妹监护三类;单亲外出型的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可以分为父亲监护型和母亲监护型两类。就当下而言,双亲外出型中的隔代监护型和单亲外出型中的母亲监护型较为常见。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父母都不能长时间与孩子在一起,造成儿童因留守而产生亲子情感的缺失,这是目前留守儿童面临的共同问题。二、留守对学前儿童的不利影响(一)对学前儿童与父母正常依恋关系形成的影响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儿童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儿童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有助于儿童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留守儿童经常被寄养或留守在别处,很难与父母形成依恋关系,容易胆怯退缩、对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难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且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二)对学前儿童性格、行为习惯的影响对处于人格发展关键期的学前儿童来说,父母长期不在家,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呈现出极端畸形的特点。在这种极端的管教方式下,留守儿童容易沉默寡言、我行我素、胆小、自私、不合群,甚至做出攻击性行为。三、留守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存在偏差1.隔代教育问题2.寄养问题(一)父母关爱与亲子教育的缺失1.父母关爱的缺失2.亲子教育的缺失(三)缺乏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制度也不健全,家庭教育服务队伍缺失,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父母把儿童托付给其他临时监护人时,更加剧了家庭教育的问题。四、留守儿童家庭策略(二)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四)幼儿园应与家长紧密联系(一)加强亲子沟通(三)临时监护人担负起教育儿童的责任(五)社会各界要重视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第四节学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一、学前流动儿童现状流动人口是在我国户籍制度下的一个概念,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流动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特殊群体。在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就是流动人口家庭化,由此产生了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二、学前流动儿童的主要问题(一)入园难度大1.进入公办幼儿园的门槛较高2.进入集体出资开办的幼儿园的机会较少(二)大多数民办幼儿园的条件较差民办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和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育质量也有高有低。一些民办幼儿园教育水平高,甚至超过部分重点公办幼儿园,但其费用比较高,很多家长无法负担。另外一些收费较低、入园门槛也低的民办幼儿园成为学前流动儿童入园的首选,这些民办幼儿园的费用虽然符合农民工群体的承受能力,但由于其成本低,物质条件一般比较差,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一)对儿童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学前流动儿童的早期教育几乎是一个空白。其中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观方面的问题。从经济方面来看,幼儿园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些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为了节省开支选择不送孩子去上幼儿园。从教育观方面来看,有些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没有认识到幼儿园教育是儿童接触社会的启蒙教育阶段,是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之一,也是流动儿童顺利融入当地生活的重要方式。(二)亲子互动质量欠佳由于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在异地生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包括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压力,所以陪伴儿童的时间相对较少,对儿童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因此,亲子关系较为疏远,亲子互动质量欠佳。(三)家长教育能力不足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教育知识来源,也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指引,导致其教育能力不足。四、学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一)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家长要加强自己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修养,给儿童树立一个好榜样。家长要努力学习和掌握一些关于文学、教育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主动辅导儿童学习,解答儿童的一些常识性问题,教给儿童科学的学习方法等。(三)依靠社区力量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和指导社区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开设家长课堂,对社区内的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指导家长摒弃错误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等。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要从自身做起,改变旧有的错误思想观念,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为儿童选择合适的幼儿园,并且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好后盾。(二)家长要改变旧观念,重视儿童幼儿园教育感谢观看第六章特殊类型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汇报人:时间:第一节超常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一、超常儿童的概念超常儿童是指在智能方面明显超出同年龄的一般常态儿童的平均发展水平,或是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二、超常儿童的特点(一)超常儿童的身体发展特点超常儿童智力超常,体力并不一定超常,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与身体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二)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1.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2.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3.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4.思维敏捷,能独创性地解决问题5.自信心、进取心强,有恒心和毅力三、超常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一)尽早发现、鉴别超常儿童的特点(四)全面教育,重视培养其非智力因素(二)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五)以身作则,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三)因材施教,适应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六)进行超常智力的训练,挖掘超常儿童的潜能第二节智力落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智力落后儿童的概念(二)智力落后儿童智力落后儿童是指那些在智力、能力方面与同龄普通儿童相比存在明显不足的儿童。究其原因,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先天遗传或在胎儿期受母体环境影响;二是出生时脑部受损;三是出生后患某些疾病所导致的后遗症。(一)智力落后智力落后又称“智力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的智力水平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二、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二)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觉特点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比较迟钝和缓慢,普通儿童一眼就能看清的东西,智力落后儿童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看清,且还会出现辨识误差。(四)智力落后儿童的语言特点1.语言辨识能力、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落后2.词汇量比同龄普通儿童要少得多3.发音和语言流畅性方面存在障碍(一)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因其落后的程度和原因不同而有着明显的区别。(三)智力落后儿童的记忆特点一是记忆速度缓慢,记忆不牢固,再现困难。二是记忆的目的性差,选择功能薄弱。(五)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特点1.思维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概括水平较低2.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3.思维缺乏批判性和独立性(六)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特点1.意志力薄弱,缺乏主动性2.高级情感发展迟缓,情感不稳定且调节能力差3.失败期望高于成功期望,情绪比较消极三、智力落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1.家长要面对现实、接受儿童的现状2.教育要有针对性、从实际出发3.家长要多鼓励儿童,为儿童树立榜样(三)家长要在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干预和训练1.注意感知觉与动作发展的训练2.加强语言的学习和训练3.加强生活技能的训练4.安排智力落后儿童与同龄普通儿童交往第三节自闭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自闭症儿童的概念自闭症儿童是指在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等方面存在障碍并且在学龄前早期表现出症状的儿童。二、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二)语言障碍1.语言发育延迟或不发育2.语言表达异常,不主动与人交谈3.刻板重复的语言或模仿语言4.语言语调节奏的障碍5.非语言性交流障碍(四)感觉异常自闭症儿童常见的感觉异常主要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痛觉等方面的异常。(一)社会交往障碍1.1岁之前的社交障碍表现2.1~3岁时的社交障碍表现3.4~6岁时的社交障碍表现(三)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自闭症儿童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自闭症儿童会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五)智力障碍自闭症儿童的智力水平高低不等,根据智力水平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分类,可分为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和低功能自闭症儿童。三、自闭症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一)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态度家长要正确面对这个现实,不要逃避,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二)家长要主动寻求帮助可以求助医生和治疗师,可以求助身边的人,还可以从各种书籍、网站、演讲上获取一定的信息。(三)加强五大行为领域的训练1.运动方面2.语言方面3.认知方面4.生活自理方面5.社交方面(四)家长要制订出教育训练计划家长可以在医生或理疗师的帮助下,制订出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同时,家长在干预训练的过程中,也要做好记录和分析。(五)教育要在快乐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家长在训练自闭症儿童的时候,要注意挑选一个特别安静的环境。第四节言语及语言障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概念(二)言语障碍言语障碍通常包括构音(或发音)障碍、声音(或发声、嗓音)障碍和语流(流畅性)障碍。(一)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符号及规则方面存在异常,或者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三)言语及语言障碍儿童言语及语言障碍儿童是指在早期的语言学习和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的儿童。二、言语及语言障碍儿童的特点(一)言语障碍儿童的特点1.构音障碍(1)替代(2)省略(3)扭曲(4)添加2.声音障碍(1)不恰当的音调,如说话语音单调、缺乏变化。(2)音量太高或太低。(3)音质问题,如声音嘶哑等。3.语流障碍语流障碍儿童的典型表现是口吃,语流或说话节奏中断,言语不流畅,特别是在有些音或音节、词或词组上有迟疑、停顿、重复或延长现象,如句首的词或词组。(二)语言障碍儿童的特点1.语言发展迟缓表现为表达和理解语言技能方面的障碍。2.失语症(1)运动性失语症。(2)感觉性失语症。(三)家庭结构中的主要关系1.夫妻关系2.亲子关系3.祖孙关系4.兄弟姐妹关系三、家庭教育策略(一)示范法1.确定目标2.“平行说话”的训练方式3.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三)游戏法游戏法强调儿童参与的主体性,形式灵活多样。对于有言语及语言障碍的儿童来说,游戏的目的不仅在于娱乐本身,而且在于通过游戏达到语言干预的目标。1.讲故事2.向儿童提问3.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4.利用多种场合进行交流(二)交流法第五节视听障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视觉障碍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一)视觉障碍的概念与分类1.视觉障碍的概念视觉障碍也称“视力残疾”“视觉缺陷”“视力损伤”。2.视觉障碍的分类视觉障碍的程度复杂多样,《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中根据程度的轻重将视觉障碍分为两类共四个等级,即盲和低视力两类,一级盲和二级盲、三级低视力和四级低视力四个等级。(二)视觉障碍儿童的特点1.感知觉(1)听觉。(2)触觉。2.个性心理特征(1)气质。(2)能力。(3)兴趣。(4)性格。(三)视觉障碍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1.感官训练2.运动技能训练3.语言训练4.生活自理及社交技能的培养二、听觉障碍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一)听觉障碍的概念与分类1.听觉障碍的概念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或“听力残疾”。《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中把听力残疾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2.听觉障碍的分类儿童听觉障碍的程度主要从声音强度和声音频率两个角度来判断。《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中规定的听觉障碍分为四级(二)听觉障碍儿童的特点1.认知特点一是敏感多疑且固执,二是不恰当的自尊与自卑。2.情绪情感特点一是情绪外显且易变,二是对情感的体验不深刻。3.人格特点冲动性、自我中心性、不成熟性4.社会性特点更倾向于与同类儿童进行交往,很少去公共场所参加集体活动(三)听觉障碍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1.听觉能力训练(1)听觉能力训练的内容。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对其进行训练。(2)听觉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声物配对法、辨声法、听动协调法2.言语能力训练(1)言语能力训练的内容。听话能力训练、唇读能力训练、说话能力训练(2)言语能力训练的方法。音物结合法、音图结合法、词句卡片法感谢观看第七章

家园共育汇报人:时间:第一节家园共育概述一、家园共育的内涵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二、家园共育的现状(一)家长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失误1.家长的角色定位失误2.教师的角色定位失误(三)家园共育工作缺乏系统性,没有长远规划目前,家园共育工作缺乏系统性,没有长远规划。家园共育实践无法保证一定的规律性,往往断断续续。家长和教师无法全面掌握儿童的学习情况,通常是在出现问题后,家长才和幼儿园进行交流,这时已经错过了家园共育的最佳时机。(四)“三孩”政策下家园共育的变化幼儿园让儿童学会分享并感恩、与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交往,并通过家长课堂给予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正确地对多个孩子进行教育,做到公正不偏心,积极正面地疏导儿童的心理,合理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重视有利于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有更好的科学教育理念,从而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二)家长的教育意识上升,但存在重教却不会教的现象三、家园共育的意义(二)有助于家长教育理念的科学化家长参与儿童在幼儿园中的活动,与幼儿园亲密合作,不仅能使家长更好地认识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增强教育的信心,改善家园关系,还能使他们随着对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活动了解的增多,对儿童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的介入越来越多,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一)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一方面,儿童在家庭中获得的经验能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另一方面,儿童在幼儿园中获得的经验如果能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和发展,将会使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三)有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家庭和幼儿园只有协调一致,共同为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而努力,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提高儿童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二、互联网时代家园共育的新特点(一)家长通过幼儿园网站了解幼儿园的整体情况幼儿园网站的建立为家园沟通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幼儿园网站的内容包括园内风貌、园丁风采、童真童趣和家园共享等相关版面。家长通过园内风貌可以了解园所动态,通过园丁风采可以了解每位幼儿园教师的专长、兴趣等,通过童真童趣可以了解儿童的成长轨迹,通过家园共享可以了解幼儿园的各种活动等,从而为家园互动开辟一条崭新的通道。(二)家长通过网页了解儿童在园的具体情况儿童从入园到离园的一日活动,都以班级新闻的方式传到班级网页上,儿童上课的内容、吃饭和户外活动的情况一目了然。家长经常查看网页就可以掌握自己孩子的动态,同时也能发现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不同,更好地配合教师引导和教育孩子,保证家园共育的一致性。(三)幼儿园教师通过创建家长交流群深入剖析家长的教育理念幼儿园教师为家长创建班级交流群,家长可以在群中交流自己的育儿心得及困惑。在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每位家长的教育方法,如有的放任自流、有的无原则溺爱、有的严格管教等。教师可以结合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使家长做到严爱结合、爱而不溺。第二节家园共育的任务、原则、障碍及其克服策略一、家园共育的任务(二)了解儿童的特点及在家中的表现幼儿园教师应通过家长了解儿童的个性特点、发展水平及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生活习惯,家庭成员对儿童的期望及教育态度等,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按照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一)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幼儿园教师要积极、热情、主动地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本园、本班的教育任务,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家长的职责,介绍一些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和卫生学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定期向家长介绍儿童在幼儿园的情况,以便家长在家庭教育工作中能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三)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发挥家长的作用家长是办好幼儿园的主要依靠力量,幼儿园要鼓励家长为办好幼儿园献策、出力。园长应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定期向家长汇报工作中的成绩与问题,征求改进工作的建议,与家长共同研究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二、家园共育的原则(一)教育性原则(四)适宜性原则(二)平等性原则(五)发展性原则(三)娱乐性原则(六)经济性原则二、家园共育的障碍及其克服策略(一)家园共育的主要障碍1.沟通障碍(1)幼儿园教师的地位高于家长的地位。(2)家长的地位高于幼儿园教师的地位。2.情感障碍(1)教师和家长性格的不完善。(2)教师和家长没有建立信任感。3.组织障碍(1)教师缺乏组织活动的经验。(2)家长参与积极性不高。(二)克服家园共育障碍的策略1.教师与家长沟通要相互尊重2.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3.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方法第三节家园共育的途径及模式一、家园共育的途径(一)制订家长工作计划,成立家长委员会幼儿园应每学期都制订家长工作计划,明确分工与责任,通过计划的执行、检查与修正,推动家长工作的开展。家长委员会是园长和教师的亲密助手,他们可协助园长加强与广大家长的联系,保证家长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挖掘家长资源,使家长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鼓励家长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经历和才能等情况,自愿进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以及亲子同乐的活动。(四)成立家长协作组织,丰富家园共育途径成立家长协作组织,有利于家长与家长之间建立友谊、互相支持。此外,家长协作组织中的人力资源丰富,可增加和拓展有利于儿童成长的育儿活动。1.集体方式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开放日、家长园地、幼儿园小报刊或学习材料2.个别方式家庭访问、个别谈话、家园联系手册、便条电话、网上沟通(二)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互动沟通二、家园共育的模式(一)审议模式审议模式主要是落实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这种模式维持了园长对幼儿园的集权管理。一般选择性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对紧急、容易解决和符合幼儿园利益的事情及时进行解决,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则采取敷衍回避的态度;幼儿园仅要求家长和教师之间和平相处;家长要尽量配合幼儿园管理好儿童;家长的角色是被动者、接受者。(二)过程模式过程模式主要是落实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咨询权、行动权和评议权。实施过程模式的幼儿园会争取家长资源,协助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加强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家长可以深入幼儿园,实际了解和监督幼儿园的工作。这种模式虽然能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主体意识,加深他们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改善教育学前儿童的方法,但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决策权。(三)家庭结构中的主要关系1.夫妻关系2.亲子关系3.祖孙关系4.兄弟姐妹关系(三)决策模式决策模式主要是落实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决策权。这种模式是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最高形态,在我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感谢观看第八章

家庭与社区共育汇报人:时间:第一节社区教育概述一、社区教育的内涵(二)社区教育的概念社区教育是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在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针对社区全体居民进行的以增进公民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和进步,建立平等、正义、互相关怀的社会为宗旨的社会教育。(一)社区的起源及概念1.社区的起源“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东西。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2.社区的概念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三)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1.家庭教育是社区教育的基础2.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平台和依托3.社区教育为家庭教育提供服务二、社区教育的特点(一)区域性(四)全程性(二)开放性(三)实用性三、社区教育的功能(一)育人功能(四)文化功能(二)政治功能(三)经济功能第二节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社区教育资源的内涵(一)资源及教育资源的概念“资源”一词的释义为资财的来源,通常是指天然的物资材料。“资”的含义为有用、有价值的东西,“源”即来源的意思。教育资源是指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它既包括显性的教育资源(如人、财、物等),也包括保证教育顺利实施的各种隐性教育资源(如教育制度、文化教育资源、生活环境教育资源等)。(二)社区教育资源的概念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教育过程中可供社区教育活动开发和使用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种要素的总和。二、社区教育资源的内容(二)社区人文环境家长可以把当地社区的文化、历史场所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社区文化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程序与社区经济的发展状况的关系最为直接。在经济发达的社区,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体育馆等,为儿童提供了业余活动场所。家长可以走出家门,利用社区的文化载体,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开阔儿童的眼界,陶冶儿童的审美情趣。(一)社区物质环境1.社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社区里社会生活场所的利用3.将社区中的住宅、公共设施视为教育资源(三)社区社交环境家长本身也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家庭聚会或者外出的活动,让儿童在休息日、节假日也能与小伙伴们一起欢快地玩耍,家长可以在一起探讨、交流对家庭教育或幼儿园教育的一些看法,相互借鉴好的经验,充分发挥各自家庭的优势,利用好人力、物力资源,共同教育好儿童。三、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二)趣味性原则(四)针对性原则(一)安全性原则(三)整体性原则(五)生活性原则四、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一)以家庭为基点首先,要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奠基作用。其次,将家庭作为基本单位,通过建立家庭间融洽、和谐的关系,可为儿童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社区要想方设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二)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主体学前教育机构拥有专业教师,是实施学前教育的专门机构,在社区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示范、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机构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作为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协调者,与社区密切联系,开展互利互惠的教育活动。(三)以社区为平台街道办事处承担着基层政权的职能,是社区教育的主导者、领导者、实施者、监督者和协调者。街道办事处应以“三优(优生、优育、优教)工程”的社区服务为着眼点,动员和协调驻区各界人员参与学前教育,在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的同时,开展各种文化、娱乐和教育活动。第三节家庭与社区共育的目标、内容及策略一、家庭与社区共育的目标(一)营造良好的社区大环境,提升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