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2022七上·期中)默写
(1)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助奇特想象,含蓄深沉地表述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之意的两句是:,。
(3),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生动勾勒北固山下壮阔图景的句子是:
,。
2.(2022七上·期中)阅读语段,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既有物阜民丰的内涵,也凸①显出其与生俱来的文明属性和特质。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中国既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现代的文明型国家。中华民族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小康中国既秉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又开放创新、向其他文明汲②取智慧和营养,A,B,C,D。
(1)请为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②
(2)下列句子是从文中ABCD处随机提取的,请把序号填在下边相应的横线上。
①由此产生了新的物质、制度、文化
②不断续写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③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成果
④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灿烂图谱
ABCD
3.(2022七上·期中)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A.匿笑倜傥搓捻花枝召展
B.凄冷绝别棱镜截然不同
C.草垛镶嵌企盼咄咄逼人
D.侍弄阴蔽分歧翻来复去
4.(2022七上·期中)下列词语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绽开塑造流淌动机
B.奥秘殉职琢磨酬劳
C.微笑绅士溜达监察
D.嘲弄呻吟鉴赏跪拜
二、阅读与表述(47分)
(2022七上·期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E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F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节选自《十二章》
5.《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是春秋末期、政治家、家。
6.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学而不思则罔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7.请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
②博学而笃志
8.孔子的“笃志”观,在《十二章》中还有两处体现。请把原句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年少立志:;普通人的坚守:。
9.判断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①“温故知新”“不惑之年”“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成语都出自《十二章》中。
②D章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③E章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2022七上·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①行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
①昧:黑暗。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11.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12.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2022七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请按要求完成问题。
树梢上的童年
方华
①小小的身子在高高的枝叶间,随着风的舞动而弹跳,当细长的树枝快要承受不住一个童年的重量时,我终于在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中,得意地取下那只筑在树梢头上的鸟窝。
②“这伢子很皮。”这是大人们在得知我的一次次树上历险后,给我的童年下的一个评语。可他们不知道,房前屋后、村里庄外、田间坡头,那一棵棵或高大、或粗壮、或繁茂、或遒劲的身姿,给了我多少童年的欢乐。
③我想,有多少种树生长在我的童年里,我的童年就该有多少快乐吧。
④春天来了,椿树发芽。在大人手中的竹竿够不到的时候,就轮到我了。一溜烟,就窜上了树的半腰。因椿树的枝桠是脆的,站在粗壮点的枝杈间,接过递上来的竹棍,一茎茎散发着浓浓香馨的香椿头就落在春天的怀抱里。
⑤当槐花把一座座村庄笼罩在它纯净的香气里时,透过垂悬的一串串洁白花瓣,中午静静的阳光总可以照见我及小伙伴们攀在树头的身影。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变成脆甜可口的菜肴,或是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润玉般的水饺,一滑就进了小肚子,喂了馋虫。
⑥我的童年时代,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没有超市里的各色零食与水果。馋了,自己朝大自然要。春摘野桃,夏打酸枣,秋偷青柿,冬掏鸟蛋,不会爬树,那你就只好在树下流口水吧。
⑦一次,铁蛋的爸从县城回来后,铁蛋就炫耀地手托着一块焦酥透黄的糕片来到一群伢子中间。每个小喉嗓都在动,偷偷地咽着口水。受不了的,就向铁蛋求讨:给一点点,一点点可以吗?谁知,铁蛋一指村口那棵大三角枫树梢上的鸟窝:哪个有本事把那个鸟窝给我,我就给他半块。天哪,半块啊,小伙伴们虽心中跃跃欲试,但都望而却步。因为那只鸟窝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⑧也在树上吃过不少苦头。比如摘桑果时被“羊辣子”(一种毛绒绒的青虫)辣了,采槐花时被尖刺扎进了肌肤,打栗子时被黄蜂将额头蜇出一个大包……
⑨记得刚上学时,校园边有一棵我双手抱不过来的梧桐树,在房檐高的地方开始分叉,分叉处像一张天然的躺椅。我几乎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爬到“躺椅”上舒舒服服地靠着,或翻看小人书,或闭着眼打瞌睡,听鸟鸣啾啾,感觉绿莹莹的阳光在眼皮上跳动。
⑩没人理我的日子,一个人也能在树上寻找乐趣。拿出父亲打水的井绳、母亲洗衣的捶棒,拴吊在树桠上荡秋千;或爬到山坡上的那棵大树上,鸟瞰村庄或校园里小伙伴们的身影;或将一只只蝉捉入书包里,“知了知了”地博取同学的欢心……
想起那首叫《童年》的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歌声里,童年是随着那只蝴蝶越飞越远了。只是不知,故乡里那一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是否依然健壮葱茏?那上面,是否还攀附着我那小小的童年?
13.第③段中“有多少种树生长在我的童年里,我的童年就该有多少快乐”,选文回忆了“我”与这些树之间有着很多快乐往事,请概括出四件。
14.第⑦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补写第①段“我”的身手的,请简要赏析。
15.细读第⑨段,请简析划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16.请你说说第段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2022七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请按要求完成问题。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的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上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歌唱,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啥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有一种流畅自然之感。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我在店里给的是假钞。
——节选自《赔偿》(余显斌)
17.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8.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都写到了“我”脸红。简析“我”两次脸红的原因。
19.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特点(答出三点即可)。
20.“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请谈谈你对“赔偿”的理解。
21.(2022七上·期中)假如你作为新生的代表,为《朝花夕拾》做荐读演讲,你会怎么做?下面是拟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上空。
亲爱的同学们:
《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鲁迅童年生活的①、②,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③,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④。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1)将《朝花夕拾》中的篇目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②《》③《》④《》
(2)填上空。
《朝花夕拾》是鲁迅撰写的(数目)篇回忆性(体裁),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
三、综合实践与写作(58分)
22.(2022七上·期中)按要求完成任务。
在初中近两个月的学习中,我们领略了朱自清眼里生机勃勃的春天,老舍记忆里温暖恬静的冬天。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万物枯荣,斗转星移。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展现给我们千姿百态的美。班级将举行“四季更迭,美妙无穷”的语文活动,你们小组,选择了夏季和冬季。你需要做的是:
(1)请从下面四组诗句中,挑选出描写夏天和冬天景色的两组()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2)下雪的时候,漫天飞雪,景致甚为美好,小张拟了一副对联抒发赞美热爱之情,可底稿找不到了,只能想起下面的词语。请你根据这些词语,展开联想,补写对联。也可以不借鉴这几个词,重新写一副对联。
围炉赏梅踏雪
上联:
下联:
23.(2022七上·期中)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①:那一次,我真的▲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作文②: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山衔黛,风披金。那满身嵌着残皮的红松,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
请根据上边材料,以“秋天”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述出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
③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的人名、校名。
解析解答部分
1.(1)山岛竦峙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不知何处吹芦管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解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竦峙郎芦潮
故解析为:⑴山岛竦峙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⑶不知何处吹芦管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2.(1)tū;jí
(2)①;③;②;④
常用字字音;句子排序
⑴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识记。凸显:tūxiǎn,意思是凸出显露。汲取:jíqǔ,意思是吸取、吸收。⑵本题考查句子顺序的排列。根据语境,前面说中国"向其他文明汲取智慧和营养"”,这种吸收和容纳必然会产生新的物质,①中的“由此"便是指中国兼容并包的态度和做法,是承接关系,因此A处先填①;而这些新的物质、制度、文化,都是取得的进步,“创造璀璨的精神成果”,成就更加重大,因此B处接着排③;再比较②和④,一个说中华文明,一个说人类文明,根据递进的顺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先应是“中华文明的辉煌”,再是“人类文明的灿烂图谱”,应是先②后④。所以C处为②,D处为④。
故解析为:⑴tují⑵①③②④
⑴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3.C
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本题考查字形。A:召招;B:绝--诀;D:复覆。故选C。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4.D
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本题考查词语词性的掌握。A:动词/动词/动词/名词;B:名词/动词/动词/名词;C:动词/名词/动词/动词。D:都是动词。故选D。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词性的掌握。要求学生在平时掌握词语的词性,结合词语做出正确的判断。
5.思想家;教育家
6.同“悦”,愉快;生气,恼怒;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好的方面,优点
7.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②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匹夫不可夺志也
9.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识记点是: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要随学随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理解章句,把握章句所表述的中心和主题,注意对语句的正确书写。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章句进行正确的理解,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
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
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理解。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6.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也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3)句意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4)句意为: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7.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知,可以得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2)句重点词语:博学,博览群书广泛学习;笃,坚守;志,志向。
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据此可提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第二空,“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据此可提取“匹夫不可夺志也”。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正确。
“温故知新”,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不惑之年”,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意思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三省吾身"”",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述而》:“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意思是说,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可供学习、效法的对象。
(2)正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3)错误。“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有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正确叙述应为“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看待对方的优点和缺点”。
10.晚;怎么
11.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12.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
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停顿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答题步骤是:准确读懂原文的内涵,结合实际生活,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阐明观点。
参考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恐怕已经晚了。暮:晚。
②句意: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安:怎么。
1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吾"是句子的主语,“年七十”是交代“吾"的年龄,之后要断开;“欲学想要学习,句意完整,之后断开;“恐已暮矣”写出“吾”的担心,句意完整。故可推断出正确解析: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12.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文中的晋平公年七十想要学习,但是怕自己这时学习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仍旧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启示我们:①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②终生学习,受益终生。③要活到老,学到老。④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13.示例:“我”攀上椿树用竹棍打下香椿头,帮大人采摘;
“我”攀在槐树头上采槐花,为母亲做美食提供原料;
“我”攀上大三角枫树梢上取下鸟窝,以得到铁蛋的糕片;
“我”常攀上学校旁的梧桐树叉,畅享闲适生活。
14.主要用小伙伴的态度、表现(心理也可)来进行侧面烘托,见树之高大,小伙伴们望而却步;待“我”取下鸟窝,小伙伴们惊呼一片。(因有”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句,所以必须有”惊呼“)
15.“绿莹莹”运用叠词增加音韵美,又侧面写出树叶的茂盛;“阳光在眼皮上跳动”运用拟人,生动鲜活地写出了树叶轻摆之姿。本句用词轻快活泼,饱含喜爱、愉悦之情。
16.围绕“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树上快乐时光的眷恋;对童年走远的淡淡忧伤”作答即可。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衬托;体会情感态度
(1)本题考查学生读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本,结合要求,找准答题区域,对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语句与表述的中心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词语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述效果。赏析词语要结合词语的意思,联系语句的内容,表述的思想情感,描写对象的表述。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语归纳文本的主旨,体会在文本中的情感。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概括能力。
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述出来。
由第④段“在大人手中的竹竿够不到的时候,就轮到我了。-溜烟,就窜上了树的半腰。因椿树的枝桠是脆的,站在粗壮点的枝杈间,接过递上来的竹棍,一茎茎散发着浓浓香馨的香椿头就落在春天的怀抱里”可知,“我攀上椿树用竹棍打下香椿头,帮大人采摘;
由第⑤段“中午静静的阳光总可以照见我及小伙伴们攀在树头的身影。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变成脆甜可口的菜肴,或是揉进面粉里”可知,“我攀在槐树头上采槐花,为母亲做美食提供原料;
由第①段“我终于在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中,得意地取下那只筑在树梢头上的鸟窝”,第⑦段铁蛋-指村口那棵大三角枫树梢上的鸟窝:哪个有本事把那个鸟窝给我,我就给他半块”可知,“我”攀上大三角枫树梢上取下鸟窝,以得到铁蛋的糕片;
由第⑨段“校园边有一棵我双手抱不过来的梧桐树,在房檐高的地方开始分叉,分叉处像一张天然的躺椅。我几乎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爬到躺椅'上舒舒服服地靠着”可知,“我常攀上学校旁的梧桐树叉,畅享闲适生活。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所要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根据第①段中的“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和第⑦段中的“小伙伴们虽心中跃跃欲试,但都望而却步”可知,在取鸟窝事件中,主要是通过小伙伴们的态度、反应来侧面烘托,表现“我’高超的爬树技巧。
15.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述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述效果。“绿莹莹"突出了树叶的颜色和茂密;“阳光在眼皮上跳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树叶摇摆的情态,表现了的内心的舒畅与喜悦。
1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本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本段中的“越飞越远"表现了对快乐童年的怀念。“故乡里那-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表现了对树上快乐时光的怀念。连用两个问句,表现了对童年逝去的忧伤。“故乡里那-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是否依然健壮葱茏那上面,是否还攀附着我那小小的童年”表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17.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借用优美怡人的景色,烘托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18.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19.①气韵儒雅②技艺精湛③诚实守信
20.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
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述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自然环境描写
(1)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描写,结合语句进行正确的辨析,联系语段内容,理解描写的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作答。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尽量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4)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述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17.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结合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分析,可以判断出该询是对巷子环境的描写。分析作用时,要结合环境描写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综合把握。结合“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可知,这里描写了“我用假钞买完泥塑后看见的巷子里的墙头桃花红艳,青藤嫩绿的美丽景象,从“红艳艳"“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可以看出所描写的景物反映了“我此时愉悦的心情。联系下文可知,“我"是因使用假钞买泥塑成功逃脱而愉悦。据此作答即可。
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通过梳理我'所做的事,揣摩我脸红的原因,可按照“事件+心理”的结构组织解析。
第⑤段中"我脸红的原因应联系第④段来分析,结合第④段"“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可知这里写“我"撒谎没有买“泥人轩"的泥塑,却被老人以纸盒证实拆穿,据此可知第⑤段中我脸红是因为尴尬;
分析第②段中我"脸红的原因,应联系前文我”与老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及下文‘我的举动。结合第0段“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第①段“我结结巴巴道:....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可知,老人告知“我"摔碎泥塑的原因后,坚持加倍赔偿;“我想到自己用假钞买泥塑,羞愧不已而脸红。综上,任选两处分析作答即可。
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时,首先找出文中对老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老人所做的具体事情进行分析,进而概括出其形象特点。
结合第③段“先生,请停-下”“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浑身上下透着-种儒雅的气韵”可知,这些语句从语言、举止、的评价表现出老人的儒雅气度;
结合第⑤段“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逸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霄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可知,三尊泥塑栩栩如生,老人技艺精湛;
结合第四段“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可知,老人信守规矩,假一赔二,诚实守信;
结合第⑧段‘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第①段“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可知,这些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为自己是“泥人曾"而感到自豪。
20.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词语含义主要分为表层和深层含义。由小说第①段“货不正宗,加倍赔偿"可知这是表面所说的赔偿;
由第②段“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可知这是我对于使用假钞的赔偿;
由第①段“货不正宗,加倍赔偿’可知深层含义指的是做生意要讲究诚信;同时也可以值得是做人需要讲究诚信;同时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对曾经的欺骗行为赔偿,老人是为了货不正宗,“我是为了使用假钞。
21.(1)《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任选其二);《藤野先生》;《五猖会》
(2)10(十);散文
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⑴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由“描述鲁迅童年生活”可知,篇目有《狗猫鼠》《阿长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阿长与十二章》
5.《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是春秋末期、政治家、家。
6.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学而不思则罔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7.请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
②博学而笃志
8.孔子的“笃志”观,在《十二章》中还有两处体现。请把原句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年少立志:;普通人的坚守:。
9.判断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①“温故知新”“不惑之年”“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成语都出自《十二章》中。
②D章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③E章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5.思想家;教育家
6.同“悦”,愉快;生气,恼怒;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好的方面,优点
7.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②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匹夫不可夺志也
9.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识记点是: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要随学随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理解章句,把握章句所表述的中心和主题,注意对语句的正确书写。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章句进行正确的理解,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
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
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理解。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6.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也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3)句意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4)句意为: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7.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知,可以得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2)句重点词语:博学,博览群书广泛学习;笃,坚守;志,志向。
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据此可提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第二空,“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据此可提取“匹夫不可夺志也”。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正确。
“温故知新”,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不惑之年”,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意思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三省吾身"”",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述而》:“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意思是说,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可供学习、效法的对象。
(2)正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3)错误。“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有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正确叙述应为“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看待对方的优点和缺点”。
(2022七上·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①行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
①昧:黑暗。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11.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12.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10.晚;怎么
11.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12.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
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停顿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答题步骤是:准确读懂原文的内涵,结合实际生活,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阐明观点。
参考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恐怕已经晚了。暮:晚。
②句意: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安:怎么。
1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吾"是句子的主语,“年七十”是交代“吾"的年龄,之后要断开;“欲学想要学习,句意完整,之后断开;“恐已暮矣”写出“吾”的担心,句意完整。故可推断出正确解析: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12.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文中的晋平公年七十想要学习,但是怕自己这时学习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仍旧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启示我们:①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②终生学习,受益终生。③要活到老,学到老。④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2022七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请按要求完成问题。
树梢上的童年
方华
①小小的身子在高高的枝叶间,随着风的舞动而弹跳,当细长的树枝快要承受不住一个童年的重量时,我终于在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中,得意地取下那只筑在树梢头上的鸟窝。
②“这伢子很皮。”这是大人们在得知我的一次次树上历险后,给我的童年下的一个评语。可他们不知道,房前屋后、村里庄外、田间坡头,那一棵棵或高大、或粗壮、或繁茂、或遒劲的身姿,给了我多少童年的欢乐。
③我想,有多少种树生长在我的童年里,我的童年就该有多少快乐吧。
④春天来了,椿树发芽。在大人手中的竹竿够不到的时候,就轮到我了。一溜烟,就窜上了树的半腰。因椿树的枝桠是脆的,站在粗壮点的枝杈间,接过递上来的竹棍,一茎茎散发着浓浓香馨的香椿头就落在春天的怀抱里。
⑤当槐花把一座座村庄笼罩在它纯净的香气里时,透过垂悬的一串串洁白花瓣,中午静静的阳光总可以照见我及小伙伴们攀在树头的身影。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变成脆甜可口的菜肴,或是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润玉般的水饺,一滑就进了小肚子,喂了馋虫。
⑥我的童年时代,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没有超市里的各色零食与水果。馋了,自己朝大自然要。春摘野桃,夏打酸枣,秋偷青柿,冬掏鸟蛋,不会爬树,那你就只好在树下流口水吧。
⑦一次,铁蛋的爸从县城回来后,铁蛋就炫耀地手托着一块焦酥透黄的糕片来到一群伢子中间。每个小喉嗓都在动,偷偷地咽着口水。受不了的,就向铁蛋求讨:给一点点,一点点可以吗?谁知,铁蛋一指村口那棵大三角枫树梢上的鸟窝:哪个有本事把那个鸟窝给我,我就给他半块。天哪,半块啊,小伙伴们虽心中跃跃欲试,但都望而却步。因为那只鸟窝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⑧也在树上吃过不少苦头。比如摘桑果时被“羊辣子”(一种毛绒绒的青虫)辣了,采槐花时被尖刺扎进了肌肤,打栗子时被黄蜂将额头蜇出一个大包……
⑨记得刚上学时,校园边有一棵我双手抱不过来的梧桐树,在房檐高的地方开始分叉,分叉处像一张天然的躺椅。我几乎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爬到“躺椅”上舒舒服服地靠着,或翻看小人书,或闭着眼打瞌睡,听鸟鸣啾啾,感觉绿莹莹的阳光在眼皮上跳动。
⑩没人理我的日子,一个人也能在树上寻找乐趣。拿出父亲打水的井绳、母亲洗衣的捶棒,拴吊在树桠上荡秋千;或爬到山坡上的那棵大树上,鸟瞰村庄或校园里小伙伴们的身影;或将一只只蝉捉入书包里,“知了知了”地博取同学的欢心……
想起那首叫《童年》的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歌声里,童年是随着那只蝴蝶越飞越远了。只是不知,故乡里那一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是否依然健壮葱茏?那上面,是否还攀附着我那小小的童年?
13.第③段中“有多少种树生长在我的童年里,我的童年就该有多少快乐”,选文回忆了“我”与这些树之间有着很多快乐往事,请概括出四件。
14.第⑦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补写第①段“我”的身手的,请简要赏析。
15.细读第⑨段,请简析划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16.请你说说第段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13.示例:“我”攀上椿树用竹棍打下香椿头,帮大人采摘;
“我”攀在槐树头上采槐花,为母亲做美食提供原料;
“我”攀上大三角枫树梢上取下鸟窝,以得到铁蛋的糕片;
“我”常攀上学校旁的梧桐树叉,畅享闲适生活。
14.主要用小伙伴的态度、表现(心理也可)来进行侧面烘托,见树之高大,小伙伴们望而却步;待“我”取下鸟窝,小伙伴们惊呼一片。(因有”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句,所以必须有”惊呼“)
15.“绿莹莹”运用叠词增加音韵美,又侧面写出树叶的茂盛;“阳光在眼皮上跳动”运用拟人,生动鲜活地写出了树叶轻摆之姿。本句用词轻快活泼,饱含喜爱、愉悦之情。
16.围绕“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树上快乐时光的眷恋;对童年走远的淡淡忧伤”作答即可。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衬托;体会情感态度
(1)本题考查学生读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本,结合要求,找准答题区域,对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语句与表述的中心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词语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述效果。赏析词语要结合词语的意思,联系语句的内容,表述的思想情感,描写对象的表述。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语归纳文本的主旨,体会在文本中的情感。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概括能力。
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述出来。
由第④段“在大人手中的竹竿够不到的时候,就轮到我了。-溜烟,就窜上了树的半腰。因椿树的枝桠是脆的,站在粗壮点的枝杈间,接过递上来的竹棍,一茎茎散发着浓浓香馨的香椿头就落在春天的怀抱里”可知,“我攀上椿树用竹棍打下香椿头,帮大人采摘;
由第⑤段“中午静静的阳光总可以照见我及小伙伴们攀在树头的身影。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变成脆甜可口的菜肴,或是揉进面粉里”可知,“我攀在槐树头上采槐花,为母亲做美食提供原料;
由第①段“我终于在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中,得意地取下那只筑在树梢头上的鸟窝”,第⑦段铁蛋-指村口那棵大三角枫树梢上的鸟窝:哪个有本事把那个鸟窝给我,我就给他半块”可知,“我”攀上大三角枫树梢上取下鸟窝,以得到铁蛋的糕片;
由第⑨段“校园边有一棵我双手抱不过来的梧桐树,在房檐高的地方开始分叉,分叉处像一张天然的躺椅。我几乎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爬到躺椅'上舒舒服服地靠着”可知,“我常攀上学校旁的梧桐树叉,畅享闲适生活。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所要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根据第①段中的“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和第⑦段中的“小伙伴们虽心中跃跃欲试,但都望而却步”可知,在取鸟窝事件中,主要是通过小伙伴们的态度、反应来侧面烘托,表现“我’高超的爬树技巧。
15.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述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述效果。“绿莹莹"突出了树叶的颜色和茂密;“阳光在眼皮上跳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树叶摇摆的情态,表现了的内心的舒畅与喜悦。
1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本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本段中的“越飞越远"表现了对快乐童年的怀念。“故乡里那-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表现了对树上快乐时光的怀念。连用两个问句,表现了对童年逝去的忧伤。“故乡里那-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是否依然健壮葱茏那上面,是否还攀附着我那小小的童年”表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022七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请按要求完成问题。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的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上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歌唱,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啥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有一种流畅自然之感。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我在店里给的是假钞。
——节选自《赔偿》(余显斌)
17.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8.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都写到了“我”脸红。简析“我”两次脸红的原因。
19.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特点(答出三点即可)。
20.“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请谈谈你对“赔偿”的理解。
17.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借用优美怡人的景色,烘托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18.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19.①气韵儒雅②技艺精湛③诚实守信
20.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
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述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自然环境描写
(1)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描写,结合语句进行正确的辨析,联系语段内容,理解描写的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作答。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尽量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4)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述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17.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结合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分析,可以判断出该询是对巷子环境的描写。分析作用时,要结合环境描写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综合把握。结合“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可知,这里描写了“我用假钞买完泥塑后看见的巷子里的墙头桃花红艳,青藤嫩绿的美丽景象,从“红艳艳"“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可以看出所描写的景物反映了“我此时愉悦的心情。联系下文可知,“我"是因使用假钞买泥塑成功逃脱而愉悦。据此作答即可。
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通过梳理我'所做的事,揣摩我脸红的原因,可按照“事件+心理”的结构组织解析。
第⑤段中"我脸红的原因应联系第④段来分析,结合第④段"“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可知这里写“我"撒谎没有买“泥人轩"的泥塑,却被老人以纸盒证实拆穿,据此可知第⑤段中我脸红是因为尴尬;
分析第②段中我"脸红的原因,应联系前文我”与老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及下文‘我的举动。结合第0段“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第①段“我结结巴巴道:....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可知,老人告知“我"摔碎泥塑的原因后,坚持加倍赔偿;“我想到自己用假钞买泥塑,羞愧不已而脸红。综上,任选两处分析作答即可。
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时,首先找出文中对老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老人所做的具体事情进行分析,进而概括出其形象特点。
结合第③段“先生,请停-下”“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浑身上下透着-种儒雅的气韵”可知,这些语句从语言、举止、的评价表现出老人的儒雅气度;
结合第⑤段“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逸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霄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可知,三尊泥塑栩栩如生,老人技艺精湛;
结合第四段“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可知,老人信守规矩,假一赔二,诚实守信;
结合第⑧段‘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第①段“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可知,这些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为自己是“泥人曾"而感到自豪。
20.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词语含义主要分为表层和深层含义。由小说第①段“货不正宗,加倍赔偿"可知这是表面所说的赔偿;
由第②段“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可知这是我对于使用假钞的赔偿;
由第①段“货不正宗,加倍赔偿’可知深层含义指的是做生意要讲究诚信;同时也可以值得是做人需要讲究诚信;同时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对曾经的欺骗行为赔偿,老人是为了货不正宗,“我是为了使用假钞。
21.(2022七上·期中)假如你作为新生的代表,为《朝花夕拾》做荐读演讲,你会怎么做?下面是拟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上空。
亲爱的同学们:
《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鲁迅童年生活的①、②,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③,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④。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1)将《朝花夕拾》中的篇目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②《》③《》④《》
(2)填上空。
《朝花夕拾》是鲁迅撰写的(数目)篇回忆性(体裁),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
(1)《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任选其二);《藤野先生》;《五猖会》
(2)10(十);散文
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⑴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由“描述鲁迅童年生活”可知,篇目有《狗猫鼠》《阿长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由“在日本与师友交往”可知,篇目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记录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由“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可知,篇目为《五猖会》。《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⑵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
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故解析为:⑴《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任选其二)《藤野先生》《五猖会》⑵10散文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熟读名著,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结合提示进行正确的回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点是: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要随学随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三、综合实践与写作(58分)
22.(2022七上·期中)按要求完成任务。
在初中近两个月的学习中,我们领略了朱自清眼里生机勃勃的春天,老舍记忆里温暖恬静的冬天。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万物枯荣,斗转星移。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展现给我们千姿百态的美。班级将举行“四季更迭,美妙无穷”的语文活动,你们小组,选择了夏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缓刑 从业考试及答案解析
- 2025国家安全观题库及答案解析
- 员工职业发展路径规划辅导工具
- 基础护理学题库基护及答案解析
- 兰州导游岗前培训考试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通信行业物联网技术在通信行业的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产品质效提升自我约束承诺书5篇
- 2025年服装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保护环境承诺书专项版7篇范文
- 财务报销审批流程与票据管理工具
- 2025-2030中国乘用车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车缝加工合同协议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社区护理学案例分析试题集
- 剪映剪辑教学课件
- 智慧图书馆服务功能创新与效益评估
- 2025年贵州信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带表卡尺操作规程
- 2025年江苏省气象系统事业单位招聘61人历年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影视照明技术》课件:照亮影视作品的灵魂
- 比亚迪汽车全部车型课件
- GB/T 30844.1-20241 kV及以下通用变频调速设备第1部分: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