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期末文化课质量检测评价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选择题用2B铅笔将正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的指定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答案无效。3.答题前,请将姓名、考号、试卷类型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对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材料二: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希腊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的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述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衷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我国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也曾提到,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莱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恰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注重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B.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且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C.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D.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外国文学经典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神话传说、社会语境等因素。B.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C.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文学语言来自作为感性资源的经典作品。D.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密切接触经典作品和阅读经典不无关系。3.下列有关诗歌的解说,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歌德的《迷娘》运用众多意象,构建迷离优美、令人神往的世界,抒发个人感慨,拨动着读者的心弦。B.《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是普希金反抗意志的象征。C.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受到诗人郭沫若的称赞。D.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想象奇特,意境朦胧,仿佛关联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主题。4.请结合材料二第2段的内容,分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成为“文学经典”的原因。(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出关(节选)鲁迅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瞿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站住!”几个人大叫着。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换,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的说,“我记性坏……”“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经拜访过先生……”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幕,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倒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嘟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嘀?”: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㖇,完了!”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进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坐下去,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眯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作于1935年12月有删改)注:1934年,国民党当局发动“新生活运动”,强调规矩和卫生。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社会灾患四起、民不聊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老子出函谷关前恰巧被关尹喜碰到,因此被拦截下来住在关上,无奈给人们讲学并编写讲义,方以得出关。B.小说将老子讲学的场面描绘得生动有趣。“面面相觑”“七倒八歪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等词句说明老子的空谈不被人们接受。C.鲁迅多次用“像一段呆木头”来形容老子,可见他对老子的态度是批判的。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也可以佐证。D.与无为的老子相比,讥讽老子的关尹喜和书记等人,反而是有着笃诚向上、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的正面人物。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关》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小说借着老子出函谷关的历史故事,而还现实世界之魂,来暗讽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世界。B.老子不愿讲学,不愿编讲义,但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这实际上是鲁迅自己的写照,也体现了他对老子的爱惜和同情。C.小说以颠覆人物原型的方式,把传统观念里自在逍遥的老子描绘成呆头呆脑的形象,被迫狼狈出关,呈现出一种喜剧性的效果。D.鲁迅在《出关》中,通过把老子还原为生活人物的方法,揭示了老子无为哲学与现实的人的本性的矛盾,对我们全面理解老子具有启发意义。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找出两种手法简要分析。(4分)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而鲁迅先生却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乙】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图图而免刑戮,去收带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较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有删改)【丙】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卑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闽,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感,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拊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B.“六合”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六合”还可以指年、月、日的干支。C.“振孤独穷困之士”中“振”是救助的意思,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相同。D.“修甲兵”中的“兵”是兵器的意思,与“行军用兵之道”中的“兵”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把秦与六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了有力的铺垫。B.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家,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C.秦朝吞并了六国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D.因为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14.贾谊在《过秦论·下篇》中为什么说秦“亡,不亦宜乎”?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叙事、点题,“病骨”“纱帽宽”“孤臣”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病体瘦弱、客居江边的诗人形象。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喻国家,“和銮”喻南宋皇帝。D.本诗和《书愤》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本诗从衰病起笔,《书愤》紧扣“愤”字,抒发自身感怀。16.本诗和《书愤》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锦瑟》诗中“________,________”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体现了高洁的情感、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船”和“马”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此追忆了早年的征战生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B.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C.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D.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D.“张小明”是国内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