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述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认为,词天生就有“比”“兴”的特质,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完全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外之意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C.叶嘉莹认为比兴是表述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兴”是由心及物,“比”则是由物及心,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

D.蒋勋认为,李煜遭遇了亡国破家的大事件,从而产生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等震撼人心的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

B.叶嘉莹引用《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是为了解说“比”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

C.“比兴”有各种解释,在材料一中叶嘉莹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广义的和引申的解释,只是就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

D.唐诗达到了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继续模仿唐诗是没有出路的,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进行创新,反而超越了唐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A.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B.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请结合叶嘉莹先生“比兴寄托”理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目光

余秋雨

我原本的专业,是世界戏剧学,兼及国际人文美学。直到我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还没有写过一篇散文。

写散文的起点,那篇《因爱而勇》里约略提到。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文化蒙受了巨大委屈。居然有那么多自称知识分子的人到处撰文、演讲,滔滔论述“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即便在所谓“寻根热”中,不少热点也是以此为主旨。只要是中国人做的,什么都错,而且错得愚蠢、可笑、荒唐。对比的坐标,全在西方。

表面上,他们没有彻底否定中国文化,实际上已经否定。因为我对文化的终极理解是“集体人格”。所谓“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就是在终极意义上否定了“集体人格”,因此也否定了中国文化。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那些诅咒中国人的中国人,想在他们表情间找到一丝把自己也包括进去的愧疚。但是没有,他们的口气始终居高临下,睥睨方圆,以为自己刚刚从天上下凡。

对此我不能不生气。我长期研究西方的最高哲思和顶级艺术,也熟知他们的远征血火、掳掠罪恶,怎么能容忍一帮既不了解西方也不了解东方的中国文人胡言乱语,天天毒害大量民众?

就在这时,我读到了英国哲学家罗素对中国的论述。罗素一九二一年到中国来考察,当时的中国备受欺凌,一片破败,让人看不到希望,但是这位哲学家却说:

进步和效率使我们富强,却被中国人忽视了。但是,在我们骚扰他们之前,他们还国泰民安。白种人有强烈的支配别人的欲望,中国人却有不想统治他国的美德。正是这一美德,使中国在国际上显得虚弱。其实,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自豪得不屑于打仗。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

说实话,读到“在我们骚扰他们之前,他们还国泰民安”时,我哽咽了。

罗素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多,却显现出如此公平的见识。这种公平具有巨大大的诱惑力,催促我必须为中国文化做一点事。

于是,我辞职二十三次终于成功,单身来到甘肃高原。当时宣布的目的是“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而我内心的目标却更为学术:让中国人找到集体身份。

若有可能,我还想用点点滴滴的理由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罗素说“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

要说服自己和别人,理由必须是感性的、具体的,因此,我不在图书馆里查阅汉唐,而要独自在沙漠中行走。

我们以往,在受屈、愤怒、反驳、辩论时,用的大多是大话和结论,听起来慷慨激昂、气势不小,实际上却无法平静地向外界说明自己,因此并没有什么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们举起的标帜,大多是历史逻辑、国际政治、经济数字,而不是文化。大家经常把文化放在口上,而不是放在心上,不相信文化真有那么大的力量。

但是,罗素说了,“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

于是,我决定,既然要为中国文化说话,就必须用最纯粹的文化方式,让一切向往文化的陌生人都能倾心。

这样,我的主要行为就成了这样两项——

第一,实地考察古文化的遗迹和废墟,必须亲自到达;

第二,边考察边写散文,而且是美文。因为只有美文才称得上“纯粹”的文化。

这就是我开始在荒原小客栈里写作一篇篇《文化苦旅》的由头。

说起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队伍已经不小,但是,这支队伍基本上由学者组成,他们都以学者的目光,做着学者的事。

我也是学者,但我打开了散文的目光。

不错,散文不仅仅是文笔,首先应该是目光。

以散文的目光看中国历史,也就引进了广大读者最饥渴又最动心的眼光。这种目光的特点是:厌倦陈腐,厌倦狭窄,厌倦枯燥,厌倦重复,厌倦概念;着意诗情,着意人伦,着意发现,着意惊奇,着意细节。

我就顺着这种目光,取舍沿途所见所闻,结果,选择出来的一切与我原先的学术目光差别极大。但学术目光也有作用,那就是在散文目光中加了一层“重大意义”的网筛。

这样一来,我写敦煌,就会凭想象写出自己与斯坦因的车队对峙在沙漠里,然后自己大哭一场的情景。然后,我系统阐释了废墟文化、非攻文化、魏晋文化、乱世文化、两难文化、拜水文化、藏书文化、书院文化、晋商文化、清宫文化、流放文化、科举文化、君子文化、小人文化……

这些文化,在我之前,大多没有人以专题方式完整写过。这就是说,散文目光帮助我开启了这些重大课题在当代立身的起点。由此可知,散文目光,能够超越疲庸的历史流行话语,诗化地思索天下。

挖掘出这些文化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让广大不熟悉历史的朋友乐于接受。于是,散文的语感、节奏、文字起了关键作用。这就使《文化苦旅)》等作品拥有了大量急于在文化上认祖归宗的读者,而且,在海内外保持了几十年的热度而不减。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将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否定中国文化,令人愤怒。

B.认为人格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对中国文化的否定就是对中国集体人格的否定。

C.读到罗素对中国的评价时,“我哽咽了”,哽咽主要是因为对罗素充满感激之情。

D.不选学术目光,但学术目光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有着散文目光所没有的厚重感。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比喻修辞将那些诅咒中国人的中国人比作天上下凡的神仙,语气中充满了不屑和嘲笑,嘲笑他们的浅陋无知、自以为是、高高在上。

B.罗素的话将白种人和中国人进行了比较,白种人好战而中国人有喜欢和平的美德,指出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称强,而是不愿意控制他人。

C.本文在恰当的地方运用了一些整句,比如“厌倦陈腐,厌倦狭窄,厌倦枯燥,厌倦重复,厌倦概念”,表现了极强的锤炼语言的能力。

D.本文思路清晰,从自己写散文的起点谈起,深入阐述了文化对中国的重要性,最后又指出运用散文表现中国文化的好处,结构严谨。

8.文章提到罗素对中国的看法,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阅读全文,分析余秋雨为什么要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化和表现中国文化。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B.社稷是谷神与土神的总称。社,谷神;稷,土地神。社稷,也代指国家。

C.食邑是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作采邑、采地、封地。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常帮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收巴蜀,镇守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沛公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刘邦领兵打仗,萧何镇守关中,制定法令,安抚百姓,并且能够为刘邦及时补充兵员,供应粮草。

D.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称帝后,刘邦又采用萧何的计谋杀死了谋反的韩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2)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14.在论功行封时,刘邦是如何评定萧何功劳的?他用哪些理由说服了功臣?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以十扇送徐天隐

黄庭坚

人贫鹅雁聒邻墙,公贫琢诗声绕梁。

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

党锢诸生尊孺子①,建安七人先伟长②。

遗奴送箑非为好,恐有佳客或升堂。

①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②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期魏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而一般人生活贫穷、呼喊之声纷乱嘈杂,会打扰到邻居。

B.徐天隐酷爱诗歌,钻研文艺孜孜不倦,从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

C.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

D.诗人看徐天隐家里夏天没有扇子,考虑到去他家里的客人可能较多,所以送十把扇子给他,但对自己没能亲自送上的行为充满自责。

16.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主张以故为新、平淡有味、涵泳深沉,他的诗学主张在这首诗里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春望》中“,”写出了在连绵的战火中诗人对家书的珍视及渴望。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由琵琶女的遭遇想到自己仕途的不顺,油然而生同病相怜的感慨的句子是“,”。

(3)《逍遥游》里,庄子指出,人要有定力与辨别力,以便能分清内心与外物,辨别光荣和耻辱,表述此意思的句子是“,”。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荷花淀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①。()。荷花淀即白洋淀。孙犁的著名代表作《白洋淀纪事》,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②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③、诗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茅盾在评价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风趣而不落轻佻”。受《荷花淀》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派流——荷花淀派。其主要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煕、韩映山等。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为著名、最有影响、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B.由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更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C.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和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D.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的这一流派

20.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要求写出修改后的语句。

七、名著阅读

21.请从《红楼梦》《边城》《祝福》《百合花》《老人与海》五部作品中挑选一部,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阐释。要求:结合具体人物和情节阐释主题,不少于80字。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4月21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发布,全面记录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事业成果,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青春担当。

从一百年前“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青春宣言,到去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集体献词,从冰雪赛场上一张张虽稚嫩却自信不屈的脸庞,到疫情防控前沿一个个虽年轻却果敢坚毅的身影,从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多篇论文的天才少年曹原,到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一战斗宣言的戍边战士陈祥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强国一代”正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伟大民族一同闪耀。

青年,始终与国家、民族和时代关联。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向校刊“我和我的祖国”专题栏目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C2.B3.D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接着通过举例,分别对“兴”的“见物起兴”和“比”的“以此例彼”的内涵特点进行阐释;③最后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变化过程。5.①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②“离骚初服之意”,是指屈原遭遇忧愁却保持最初的美好本质和高洁志向。③温庭筠以女子自比,表面是写女子梳妆,求爱情而不得,实质是自比闺中怨妇,表述男子求功名而不得的情感。二者都运用了比兴寄托。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兴’是由心及物,‘比’则是由物及心”错误。原文“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可知“兴”是由物及心。原文“‘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可知“比”是由心及物。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错误,因果关系颠倒。原文“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

C.“就方面而言的说法”错误,原文“有就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

D.“反而超越了唐诗”错误,词并没有超越唐诗。原文“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词的出现,诗词并向而行。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是由心及物。原文“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可知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文是总分的论证结构,首段先总写词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原文“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词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后人对词的比兴寄托之意,可概括出: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

其次分写“兴”“比”的第一种含义:表述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原文“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这两句分别为段义,通过大量举例,论证了“兴”“比”的含义。可概括出:接着通过举例,分别对“兴”的“见物起兴”和“比”的“以此例彼”的内涵特点进行阐释。

最后分写“比兴”另外的意思:言在此意在彼。原文“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可知“比兴”的两层含义:心物交感,言在此意在彼。可概括出:最后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变化过程。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原文“‘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可知“比兴”含义:言在此意在彼,以温诗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却含有“离骚初服”之意,可概括出: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

“离骚”含义是遭受忧愁的意思。“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屈原的美好的品质。可概括出:“离骚初服之意”,是指屈原遭遇忧愁却保持最初的美好本质和高洁志向。

《菩萨蛮》即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同时通过对女主人公心境的描写抒发一种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凄凉。可概括出:温庭筠以女子自比,表面是写女子梳妆,求爱情而不得,实质是自比闺中怨妇,表述男子求功名而不得的情感。二者都运用了比兴寄托。

6.A7.A8.①内容上,借用罗素对中国肯定的看法,有力地驳斥了那些否定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无耻之徒,并借罗素的评价肯定了中国文化。②结构上,罗素对中国的中肯评价也促使更想为中国文化的正名做些事情,从而引起下文。9.①余秋雨想要用最纯粹的文化方式表现中国文化,而美的散文称得上是“纯粹”的文化,所以他选择了散文。②余秋雨运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历史,可以着意诗情、人伦、发现、惊奇、细节,吸引读者的眼光。③散文目光帮助余秋雨开启了废墟文化等重大课题在当代立身的起点,能够超越疲庸的历史流行话语,诗化地思索天下。④余秋雨运用散文模式去写中国历史,其语感、节奏、文字使不熟悉历史的读者更乐于接受。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对中国文化的否定就是对中国集体人格的否定”理解错误,根据文章第三段中的“因为我对文化的终极理解是‘集体人格’。所谓‘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就是在终极意义上否定了‘集体人格’,因此也否定了中国文化”可知,文中“对中国集体人格的否定”与“对中国文化的否定”为因果关系,而选项中“就是”一词表述为等同关系,且二者顺序倒置。

C.“哽咽主要是因为对罗素充满感激之情”理解错误,哽咽主要是因为罗素的话引起了的悲痛。

D.“它有着散文目光所没有的厚重感”理解错误,文章中只是说“但学术目光也有作用,那就是在散文目光中加了一层“重大意义’的网筛”,并没有说散文目光没有厚重感。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文章运用比喻修辞将那些诅咒中国人的中国人比作天上下凡的神仙”表述错误,“以为自己刚刚从天上下凡”并不是比喻修辞,而是以一种讽刺的语气暗示他们高高在上,不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的集体人格。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原文“……中国人却有不想统治他国的美德……其实,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自豪得不屑于打仗。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说明罗素对中国的评价是十分肯定的,同时,他也是肯定中国文化的,而文中又写道“居然有那么多自称知识分子的人到处撰文、演讲,滔滔论述‘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即便在所谓‘寻根热’中,不少热点也是以此为主旨”“表面上,他们没有彻底否定中国文化,实际上已经否定”,可见这些人是否定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而罗素的评价对这些无耻之徒进行了有力地驳斥。

从结构上看,文中写道“罗素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多,却显现出如此公平的见识。这种公平具有巨大大的诱惑力,催促我必须为中国文化做一点事”,由此可见,罗素对中国的中肯评价促使更想为中国文化的正名做些事情,他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肯定为下文为中国文化的证明做了铺垫。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创作意图及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由“于是,我决定,既然要为中国文化说话,就必须用最纯粹的文化方式,让一切向往文化的陌生人都能倾心……边考察边写散文,而且是美文。因为只有美文才称得上‘纯粹’的文化”可以看出:余秋雨想要用最纯粹的文化方式表现中国文化,而美的散文称得上是“纯粹”的文化,所以他选择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化和表现中国文化。

由“以散文的目光看中国历史,也就引进了广大读者最饥渴又最动心的眼光。这种目光的特点是……着意诗情,着意人伦,着意发现,着意惊奇,着意细节”可以看出:余秋雨运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历史,可以着意诗情、人伦、发现、惊奇、细节,吸引读者的眼光,所以他选择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化和表现中国文化。

由“这就是说,散文目光帮助我开启了这些重大课题在当代立身的起点。由此可知,散文目光,能够超越疲庸的历史流行话语,诗化地思索天下”可以看出:散文目光帮助余秋雨开启了废墟文化等重大课题在当代立身的起点,能够超越疲庸的历史流行话语,诗化地思索天下。所以他选择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化和表现中国文化。

由“挖掘出这些文化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让广大不熟悉历史的朋友乐于接受。于是,散文的语感、节奏、文字起了关键作用。这就使《文化苦旅)》等作品拥有了大量急于在文化上认祖归宗的读者,而且,在海内外保持了几十年的热度而不减”可以看出:余秋雨运用散文模式去写中国历史,其语感、节奏、文字使不熟悉历史的读者更乐于接受。所以他选择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化和表现中国文化。

10.A11.B12.D13.(1)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指着野兽所在之处给猎狗看的是猎人。

(2)希望你能推辞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把您全部的家产财物资助军用,那么皇帝就会高兴了。14.第一问:认为功劳最大。

第二问:①萧何是发号施令的人,各位功臣只是根据命令杀敌的人。②萧何全宗族几十人都追随刘邦,而各位功臣只是个别人跟随。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沛公做了汉王,让萧何做了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屠烧”和“去”的动作发出者都是“项王与诸侯”,语意通畅,结构完整,不可断开,排除BD。

“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是并列结构,文中作“知”的宾语,同时“者”作为断句的标志,应在“者”后断句,据此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社,谷神;稷,土地神”说法错误。应是:社,土地神;稷,谷神。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刘邦又采用萧何的计谋杀死了谋反的韩信”说法错误,应是吕后又采用萧何的计谋杀死了谋反的韩信。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猎”,打猎;“发踪”,发现踪迹,“……者……也”,表判断。

(2)“让”,推辞;“佐”,资助;“说”,通“悦”,高兴。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刘邦对萧何的评价,从文中“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可知,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所以所给的封赏也最多。

在劝说对此不服的将领时,刘邦说“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这段话指出了萧何超过其他将领的有两点,一是萧何是发号施令的人,各位功臣只是根据命令杀敌的人。二是萧何全宗族几十人都追随刘邦,而各位功臣只是个别人跟随。

参考译文: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常常跟随身边帮助他。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做他的县丞,常常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瓜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入宫收取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律令、图书,并珍藏起来。沛公做了汉王,让萧何做了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每做一件事,总是奏明汉王,经汉王同意,准许实施;如果来不及禀告汉王,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等到汉王回来再报告。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经水路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兵,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经过一年多也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为酂侯,所受封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是靠着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从不参加作战,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高祖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功臣们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指着野兽所在之处给猎狗看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出方向给你们看,是有功的猎人。况且你们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汉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到达邯郸。叛乱还没平定下来,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杀了韩信。皇上听到淮阴侯被诛杀的消息后,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大家都来祝贺,只有召平感到忧虑。召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能推辞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把您全部的家产财物资助军用,那么皇帝就会高兴了。”萧何听从了召平的计谋,皇上果然非常高兴。

15.D16.①徐天隐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感受到诗文和精神世界的清凉。人物的品格隐于诗歌平淡的语言之中,引人思索,回味无穷。②诗作看似简单自然,其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音韵谐和明亮,有衬托、情境化描述,形象有味(或富有深意,别有韵味)。③颈联用徐稚、徐干的典故刻画徐天隐,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上“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但对自己没能亲自送上的行为充满自责”错,应该是“还谦虚说自己的扇子不好”。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他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感受到诗文和精神世界的清凉。诗人以平淡语言述平淡小事,而人物的高洁品格隐于其中,引人思索,回味无穷。

诗作内容简单自然,其行文构思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运用对比,写徐天隐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其中“有毡”“暑榻”具有情景化特点。“党锢诸生尊孺子,建安七人先伟长”,此联人名及典故的选用别具匠心,既对仗,又有深意,以古人衬托今人,别有韵味。这两联对仗工整,音韵谐和明亮(凉、长),有衬托、情境化描述,形象有味。

颈联用典。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上“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

1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上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

18.①诗情画意

②不屈不挠

③别开生面。19.A20.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流派”。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荷花淀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可知,语境强调荷花淀派作品给人的美好感受,可填入“诗情画意”。诗情画意: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

第二空,语境强调抗战时期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乐观的革命精神,用来修饰“英勇斗争精神”的可用“不屈不挠”。不屈不挠:形容意志坚强,永不屈服。

第三空,结合语境语“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可知语境是指孙犁小说艺术表现上有新的创新,可用“别开生面”。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括号前后都是句号,需要填写一个完整的句子。BC两项因为介词“由于”的存在,使得句子缺少主语,有语病,故可排除BC。

D项第一个“源于……”,实质上是一个介宾短语;第二个“源于……的这一流派”是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表意不完整,都不能单独成句,也可排除。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为著名……”成分残缺,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后加“中”或“上”;

二是“最为著名、最有影响、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语序不当,应改把“两个”应移到“最为”前面。

21.示例1:《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宝钗独守空房,李纨、史湘云守寡,探春远嫁,惜春出家等大观园一众女子的悲惨命运,对中国末期封建社会进行了总体解剖,揭示出它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示例2:《边城》描写了与祖父相依为命的翠翠的爱情悲剧,船总的儿子傩送和天宝都爱上了翠翠,天宝为此外出闯滩遇险去世,傩送负疚离家,老船夫去世后翠翠独自守着船。小说既描写了美好的人性,也反映出人生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

示例3:《祝福》祥林嫂丧夫、改嫁、丧夫丧子的悲惨一生,通过鲁镇人们对待她的种种表现,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给予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无法拯救祥林嫂这样的人,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能力。

要求从《红楼梦》《边城》《祝福》《百合花》《老人与海》五部作品中挑选一部来写,注意不要超出范围;要“结合具体人物和情节阐释主题”,也就是要有对人物及相关情节的概括,对主题的把握要准确;注意字数要求。

如选《红楼梦》,可以结合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来概括。如贾宝玉看破红尘出家;林黛玉含恨病死;薛宝钗独守空闺;王熙凤病死;元春因宫廷争斗早死;迎春嫁给孙绍祖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巡海大将之子;惜春落发为尼等。主题要体现出对封建社会必然衰落、灭亡的命运的揭示。

如选《边城》,可以概括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人生悲剧。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兄长天保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老二动了情。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述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结果老大跌进了激流死了。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傩送也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一个风雨之夜,船被冲走,屋后的白塔冲塌了,老人也在雷声将息时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等待着自己的心上人……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如选《祝福》,可概括祥林嫂的一生,揭露造成其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故事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

如选《百合花》,可概括情节:讲述了1946年的中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把文工团的女战士送到前沿包扎所,之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的审美感受,表述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

如选《老人与海》,小说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