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等教育农学类自考-02665农业生态基础历年高频考点试卷专家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生活型(lifeform)2.人工直接调控3.生态位(niche)4.营养结构5.解决不可更新资源的枯竭问题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6.种群(population)7.种群的内禀增长率8.“石油农业”的困境表现在哪些方面?9.生态对策(bionomicstrategies)10.生态农业建设的3个主要层次是什么?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3个层次与农业生态系统的3个调控层次有关系吗?11.稳态调控12.举例说明立体农业模式的类型。13.最小因子定律14.中国生态农业有哪些技术体系?各有什么特点?15.酸雨是怎么产生的?对农业有什么危害?16.比较K-对策生物和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征。17.生态型(ecotype)18.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协调?19.种群的空间分布有哪几种基本类型?20.农业生态系统氮的输入输出途径有哪些?如何提高农业的氮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生态系统的氮流失?21.农业自然资源22.试述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对环境的制约是如何反应的?23.演替、原初演替、次生演替、顶级群落、协同进化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4.再生资源的保护核心目标是什么?可采取哪些措施进行保护?25.资金流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生物质能2.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原理)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4.时间结构5.信息流6.种群的相互作用可归为哪两大类?每一类中包括哪些相互作用?7.什么是物质循环的库与流?源与汇?8.说说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的含义。9.农业社会资源10.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EcologicalAgriculture)11.水平结构12.请列出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过程的能量平衡式,并指出提高农业的初级生产力的途径。13.生产者(producers)14.酸雨15.增益环16.试述资金流和能物流的关系。17.生态系统的特点有哪些?18.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19.植物通过什么途径释放化感作用物质?20.生态系统(ecosystem)21.农业资源(agriculturalresources)22.化感作用(allelopathy)23.环境阻力24.简述全球水分循环的途径。25.目前可以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有哪几类?能源植物有哪些类型?第3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净初级生产量2.初级生产(Primaryproduction)3.随动调控4.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有哪些?5.性比(sexratio)6.生态学(ecology)7.社会效益(socialeffect)8.垂直结构9.互利共生(mutualism)10.为什么说磷的地球化学循环是一个沉积型循环也是不完全的循环?人类对这个循环有什么影响?11.群落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12.生物群落(bioticcommunity)13.r-对策生物(r-对策者)14.食物链加环有哪些类型?15.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16.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有什么关系?17.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主要有哪些方面?18.说明自然界碳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19.简述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的规律。20.加工环21.分别绘出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的年龄锥体。22.复合环23.化肥、农药、兽药、养殖业粪便对环境可能产生什么不良影响?24.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源,non-renewableresources)25.农业资源包括哪些类型?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2.参考答案:是指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直接调控。3.参考答案: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4.参考答案: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5.参考答案: 资源枯竭是不可再生资源最终要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不可更新资源的枯竭问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替代资源的开发; (2)节约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像金属铁、铜这类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6.参考答案: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7.参考答案: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8.参考答案: “石油农业”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和机械,并片面依赖少数几种遗传背景简单的农业生物品种,企图以简单结构的工业化农业系统全面替代农业的生态经济过程。这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食品、大气、水体等污染,破坏了土质,加大了农业生态成本,“石油农业”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 (1)过度依赖化石燃料; (2)食品安全问题;大 (3)气污染; (4)水质恶化; (5)土壤退化; (6)农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削减。9.参考答案:是指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10.参考答案: 生态农业建设的3个主要层次: (1)第一个层次是在区域和景观水平开展生态规划。主要内容:生态农业规划涉及生物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安全和景观美学的宏观格局。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美学原理协调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生态规划也要部署重点生态工程,主要针对生态安全问题,安排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植被、沿海防护林带、低洼地防洪排涝、盐碱防治等关键工程。 (2)第二个层次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建立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建设是通过建立系统组分间物质循环连接,提高生态系统的资源效率和减少其对环境的压力。根据系统的范围,循环系统建设包括农田系统循环、农牧系统循环、农业加工循环、农村内部循环、城市农村循环、生物地球循环等。生态农业的循环系统建设的核心是利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根据物质、能量和资金平衡关系,建立经济适用的循环模式。 (3)第三个层次是在群落和种群及其以下的水平,利用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重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格局。例如,以作物为核心的农业生产过程可以重建的关系就包括:作物与作物的关系;作物与昆虫的关系;作物与微生物的关系;作物与大型动物的关系;作物与草的关系;作物与树的关系。 生态农业建设的3个层次与农业生态系统的3个调控层次是有密切关系的。11.参考答案: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受破坏后迅速恢复的稳定性,这种调控称为稳态调控。12.参考答案: 农田立体模式: (1)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间作。利用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抗性差异进行互补间作,如水稻和小麦不同品种的混栽模式。 (2)不同农作物间作。在作物种植业中,将不同株高、不同根深和不同营养特性的作物相搭配,实行合理的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水分和养分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利用生物之间的互补可减轻病虫害。如玉米与大豆间作,有带状间作和宽行间作,间作总的产量比玉米单作增产13.1%~16.6%,比大豆单作增产20.6%~38.3%。 (3)稻田养鱼和稻田养鸭。 A.稻田养鱼,其利用稻田的浅湿环境,辅以人工措施,既种稻又养鱼。 B.稻田养鸭,其是一种人造共生系统,利用了动物与植物间的共生互利关系,利用鸭的杂食性特点,让鸭和稻“全天候”地在田里同生共长,以鸭捕食害虫代替农药治虫,以鸭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粪作为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从而实现以鸭代替人工为水稻“防病、治虫、施肥、中耕、除草”等目的。 (4)稻萍鱼。稻萍鱼是一种多层次、高效益的立体农业结构,已形成比较稳定的配套技术,稻田采用垄作,垄上栽培水稻,水面放养红萍,水体养鱼,形成稻萍鱼立体结构。上层稻株为萍、鱼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中层红萍可富集钾素营养、固氮,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同时为鱼类提供优良饲料;下层鱼类游动可松土、保肥、增氧、除虫等。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稻萍鱼的互利合作关系,并根据它们的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稻田的物质,能量利用率和转化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农田种菇。 A.稻田种菇,稻菇模式具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管理也较方便,在不影响稻谷产量的前提下每公顷可增收平菇数千千克。 B.蔗田种菇,在南方蔗区,不少农民利用甘蔗和蘑菇(白蘑菇)生长的时序差异,将甘蔗种植与蘑菇栽培合理地配置于同一空间内,使两者相得益彰。此外,还有玉米地种菇等立体模式,原理与蔗田种菇相同。 (6)基塘系统。利用低洼地抬高塘基,降低水面,形成各具特色的基塘系统。根据基面种植作物的不同,可分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花基鱼塘和杂基鱼塘。 水体立体模式: (1)鱼的分层放养。 (2)鱼蚌混养。 (3)鱼鳗混养。 (4)鱼牧结构,即鱼+畜禽模式。 畜禽养殖业立体模式: (1)分层立体养殖。 (2)林鱼鸭立体种养。13.参考答案: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14.参考答案: 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及其特点: (1)缓解生态制约的技术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生态农业在广泛的实践中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模式和技术。针对干旱、盐碱、低洼水涝等不利条件,采用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模式与技术体系缓解这些生态制约因素。这些模式与技术体系已经成功地用于缓解水资源短缺、治理华南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华北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防止西北沙漠化等方面。典型的几种缓解生态制约的模式与技术有:缓解干旱的模式与技术体系;缓解盐碱的模式与技术体系;缓解水土流失的模式与技术体系;缓解风蚀和台风危害的模式与技术体系。 (2)实现循环的技术体系。生态技术体系的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农林牧副渔的灵活搭配、有效连接和高效转化,使得因地制宜建立“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成为可能。实现循环的模式技术有:农田内的循环;种养之间形成的循环;农业与企业间形成的循环。 (3)减少对化肥和农药依赖的技术体系。其是在生态农业的生产环节中,优先选用安全性好的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对一般常用的化肥农药必须有选择性地选用。提高使用技术,做到科学安全合理施肥用药。 (4)减少激素和兽药依赖的技术体系。其是既要充分发挥兽药的作用,又要科学合理地降低兽药的用量,科学使用激素和兽药的技术。15.参考答案: 酸雨的产生: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雨水。使雨水变酸的酸性物质有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大气二氧化碳溶解到雨水后,会形成碳酸,使雨水的PH下降,但一般不会低于5.6。人为来源包括燃煤发电厂、工业燃煤的锅炉、家庭炊用和取暖用煤以及机动车等排放的大量含硫和含氮的废气,这些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含硫含氮的氧化物在运行过程中,经过大气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分别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与空气中水分反应形成酸,随雨、雪等降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酸雨,即硫酸和硝酸的水溶液。 酸雨对农业的危害:酸雨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它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很大。酸雨首先是上海农作物和蔬菜的叶片,其伤害程度因农作物种类的不同而异,也与酸雨的酸度、频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另外,酸雨还能够降低农作物和蔬菜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使其品质下降。酸雨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不同作物反应不一。叶菜类的蔬菜由于叶片受酸雨危害出现伤斑或叶片褪绿,也会使其质量降低,直接影响市场价值。16.参考答案: K-对策生物(称为K对策者),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种群的数量通常是稳定在环境容纳量(K)的水平或附近,如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 R-对策生物(称为r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17.参考答案: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18.参考答案: 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既是相互依赖的,又是相互矛盾的。 (1)相互依赖关系:能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经济效益好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使农业能够长期提供丰足的农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使农业经营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且促使技术升级换代;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才能够保证持续的高产出和高经济回报。 (2)相互矛盾关系:片面追求社会效益可能导致不惜成本和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像20世纪60年代那样的大规模毁林开梯田和围湖造田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同样可能忽视社会的基本需求,一窝蜂投入预期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从而导致日常需求产品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只要有经济效益就会置生态环境于不顾,造成水土流失、化肥农药污染、养殖污水横流等现象;片面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可能忽视人们最迫切的生活需求和希望富裕的追求,最终还是改善不了生态环境。 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充分了解当地的资源环境特点,趋利避害,进行合理的农业布局。资源与环境又受农业生产的影响,理想的农业生态系统,必然能够协调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全面体现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应该了解一些最基本的资源经济规律(如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等)及其可能的生态后果,可以更自觉地采用相应的经济措施或其他措施,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更好地统一起来。19.参考答案: 种群的空间分布有3种基本类型: (1)随机型; (2)均匀型; (3)成丛型(聚集型)。20.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系统氮的输入输出途径包括有: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土壤亚系统,在土壤中经各种转化和移动过程后,又不同程度地离开土壤亚系统,形成了土壤--生物--大气--水体紧密联系的氮素循环。 (1)土壤和生物之间氮素循环; (2)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氮素循环; (3)土壤与水体之间氮素循环。 输入土壤的氮素主要包括生物固氮、施用的化学氮肥和有机肥料、降水和干沉降、灌溉水以及种子和种蓄等带入的氮量。从土壤输出的氮素除了随收获物移出的胆量以外,还有通过各种气态与液态方式或途径损失的氮量。 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是提高氮素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可采用以下的方法: (1)作物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或堆沤还田; (2)畜禽粪便直接还田或堆沤还田; (3)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制造沼气,再将“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物质综合利用到农业生产中;(4)构建种植业和养殖业复合体系,实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物质的循环利用,例如,猪-沼-果模式、猪-沼-鱼模式、鸭稻共作模式等。21.参考答案:是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需要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22.参考答案: 生物的生长离不开环境,它需要不断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地球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它具有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一方面生物必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因此环境对生物的分布与生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生物也通过特定的形态、生理和生物化学的机制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此外,生物还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地主动影响和改造环境。环境对生物的制约规律有: (1)最小因子定律,环境中,相对稳定状态下,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由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不但会限制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处于良好状态的因子发生。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环境中,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3)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时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4)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23.参考答案: 群落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原初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则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如全伐后的林迹地、弃耕后的农田都会发生次生演替。 顶级群落是指在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 协同进化是指在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24.参考答案: 再生资源保护的核心是把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控制在资源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以便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保护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使之免于被过度利用,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直接限制收获量。 (2)通过限制开发能力,间接限制收获量。 (3)立法。在法律上确定资源的归属权或使用权。 (4)经济政策。在经济上通过税收、补贴、工资、价格等措施控制开发者能够获得的纯利润水平,通过生物经济平衡关系达到保护资源生物的目的。 (5)指定人口政策。通过人口政策的制定,使人口增长与资源条件相适应,减轻人口对资源的压力。 (6)替代资源。通过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散需求压力,从而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25.参考答案: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源的输入要用一定的资金按价格购买,产品的输出也按价格换回一定的资金,这样及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主要是指植物或其被动物转化的排泄物等生物有机质储存的能量。它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2.参考答案:是指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3.参考答案:是指在环境中因难以降解而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一类有机污染物。4.参考答案:指在生态区域内不同生物种群的生活周期在时间上起伏交错形成的格局。5.参考答案:以物理形态(光、电磁、声音等)、化学形态(各种化学物质)以及生物形态(行为方式)出现的自然信息以及以图像、数据、文字、语言等形式出现的人工信息都有一个产生、传输、接收的过程,这样的信息传输转化过程称为信息流。6.参考答案: 种群的相互作用可分为 1、负相互作用:(1)竞争(2)捕食(3)寄生(4)偏害作用。 2、正相互作用:(1)偏利作用(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7.参考答案: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和场所称为库。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称为流。源是产生和释放物质的库,汇是吸收和固定物质的库。8.参考答案: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营养为纽带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链条关系,叫做食物链。 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生物取食,于是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个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塔。9.参考答案: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来自人类社会的物质技术投入和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10.参考答案:是把生态环境效益列入农业目标,并与农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11.参考答案: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所占面积比例、镶嵌形式、聚集方式等水平方向的特征。12.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过程的能量平衡式如下: (1-a)(Q+q)+S+H+IE+B+Pn=0, 式中,a为太阳辐射平均反射率;Q和q分别为系统接受的太阳直射辐射和散射辐射;S为长波辐射的能量平衡,其中下垫面的长波辐射净值为(S2),空气长波辐射的净值为(S1);H为地表通过传导和对流等方式直接损失的能量;IE为通过蒸发和蒸腾损失的能量(E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蒸发量,I为单位蒸发潜能);B为储存在生态系统中的热量,用于系统温度的升降;Pn为光合作用储能,又称为初级生产力。 归纳起来,要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2)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生态退化,改善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3)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4)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13.参考答案: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14.参考答案:是指pH低于5.6的降水。15.参考答案:这种食物链环节,本身转化产品并不能直接为人类需求,而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称为增益环。16.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有两种关系: (1)通过价格的耦联关系。资金流与能物流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或出售农产品时发生耦联关系,流量成正比,流向相反。 (2)相互独立的关系。 A.独立的资金流:通过纳税、还息、还贷、交费、交罚款等方式离开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以及财政和金融部门通过贷款、补贴、奖励等方式投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都不和能物流发生直接的联系; B.独立的能物流:人为把系统外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到农业生产系统中来,自然界吧能量和物质自然地带到农业生态系统中来,一系列人为与自然过程都使能量物质离开农业生态系统。由于这些输入和输出都不经过市场,因此一般是独立于资金流发生的。17.参考答案: 生态系统也是系统,因此具有系统的共性。然而,生态系统又是含有生物的系统,因此还具有区别于一般系统的特性: (1)在组成成分方面,不仅包括各种无生命的物理、化学成分,还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2)在空间结构方面,生态系统大多与一定的地理组成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3)在时间变化方面,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使生态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规律。 (4)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这种联结使得系统内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5)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维系着系统的有序状态。18.参考答案:是指除太阳能外,通过自然补加或人工投入方式,对生态系统输入的其他形式能量,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繁衍乃至食物链能量转化与传递起辅助作用的能量。19.参考答案:植物通过挥发、根分泌、雨水淋溶和残体分解4种途径释放化感作用物质,对其周围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抑制作用。20.参考答案: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21.参考答案: 是一种特定的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被利用的有形投入和无形投入。22.参考答案:指植物(包括微生物)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这种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植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物的生长发育。23.参考答案:是指妨碍种群内禀增长率实现的环境限制因素的总和。24.参考答案: 海洋、大气和陆地的水,在自身位能、太阳能、气象因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着连续的大规模的交换,使自然界中的水形成了一个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复杂的动态系统。这种动态交换过程,就是水分循环。 由于太阳辐射,海面和陆面每年约有488000Km3水分蒸发到空气中。自海洋表面蒸发的水分,直接降落海洋中,就形成海洋水分的内循环。当海洋上蒸发的水分,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以雨雪形式降落到地面时,一部分通过蒸发和蒸腾返回大气,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土壤水或地下水,另一部分形成径流汇入河流,最终仍注入海洋,这就是水分的海陆循环。 内流区(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在内陆断流的河流构成的流域)的水不能通过河流直接流入海洋,它和海洋的水分交换比较少,因此,内流区的水分循环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但它和地球上总的水分循环仍然有联系。从内流区地表蒸发和蒸腾的水分,可被气流携带到海洋或外流区(最终能流入海洋的河流构成的流域)上空降落,来自海洋或外流区的气流,也可在内流区形成降水。 在水分循环过程中,只有少部分被动植物和人吸收利用。植物吸收的水分中,大部分用于蒸腾,只有很小部分被光合作用同化形成有机物质,并进入生物链,有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最终被生物分解并返回环境。降水、蒸发和径流在整个水分循环中是3个最重要的环节。25.参考答案: 目前可以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有:(1)水能;(2)风能;(3)太阳能;(4)生物质能;(5)地热能;(6)海洋能;(7)核能与氢能。 能源作物是指各种以提供能源为目的而种植的植物,通常包括速生薪炭林、能榨油或产油的植物、可供厌氧发酵用的藻类和其他植物。按照化学成分能源植物分为3类: (1)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能源植物,其中又分富含糖的能源植物(如菊芋、甘蔗、甜高粱等)、富含淀粉的能源植物(如木薯、玉米、甘薯)和富含纤维的能源植物(如芒果、桉树等)利用这些植物可生产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和燃气。 (2)富含油脂的能源植物,如油菜、向日葵、棕榈、花生等。这类能源植物既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用途非常广泛的原料。 (3)富含类似石油成分的能源植物,如麻风树、油楠、续随子、绿玉树、橡胶树、西蒙得木、古巴香胶树等,可直接产生接近石油成分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烃类,如烷烃、环烷烃等,富含烃类的植物是植物能源的最佳来源,通过脱脂的处理可作为柴油使用。第3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的能量。2.参考答案: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3.参考答案: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这种调控称为随动调控。4.参考答案: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包括有: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刚开始工业化过程是提出来的,因此不一概地反对使用化肥、农药,二是强调注意克服化肥农药的负面影响。 我国农业的经营大多数本来就是小型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因此不认为生态农业仅仅适用于小型农场,相反,鼓励扩大生态农业的经营规模。我国的生态农业鼓励减少对输入能源和养分的过度依赖,重视内部的循环利用过程,但是又充分认识到,在人多地少的国度,要满足农业产出的巨大需求,光靠内部循环是不足够的,因此不反对适当的投入。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其目标正是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另外,生态技术体系的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农林牧副渔的灵活搭配、有效连接和高效转化,使得因地制宜建立“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成为可能。5.参考答案:是指一个雌雄一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率。6.参考答案: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7.参考答案:农业的社会效益是指农业为社会提供基本需求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效益,通常包括社会需求的农产品和就业机会等。8.参考答案:指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在地上、地下和水域都可形成不同的垂直结构。9.参考答案:是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10.参考答案: 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磷以不活跃的地壳作为主要储藏库。岩石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体内。 含磷的有机物沿两条循环支路循环,一是沿生物链传递,并以分辨、残体的形式归还土壤;另一种是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各种磷的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给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 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一部分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其支路有两条,一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表面的磷矿化,另一种是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另外,海洋中的磷有以捕鱼的方式被人类或海鸟带回陆地的,其量也不可忽视。进入海洋的磷酸盐一部分经过海洋的沉降和成岩作用,变成岩石,然后经地质变化、造山运动,才能成为可供开采的磷矿石;另一部分磷素被海洋生物利用。因此,磷还是一种不完全的缓慢循环的元素。 人类对这个循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对磷矿资源的开采与消耗; (2)磷肥的施用与流失; (3)造成水体富营养化。11.参考答案: 群落的结构包括有: 1、群落的水平结构。它是指群落的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也称为群落的二维结构。 2、群落的垂直结构。它包括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和同一群落内部不同类型物种及不同个体的垂直分层两个方面。 3、群落的时间结构。它是指光、温度和水分等很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戒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12.参考答案: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13.参考答案:属r-对策的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如昆虫和杂草。14.参考答案: 食物链加环的主要类型有: (1)生产环。它又可分为一般生产环和高效生产环两种。 (2)增益环。 (3)减耗环。 (4)复合环。 (5)加工环。加工环有传统加工型、多次加工型和农工商结合型3种类型。15.参考答案: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1/10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16.参考答案: 不同的地理位置条件,在气候、地形、土壤、水分、植被等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下,使得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化。 (1)流域位置与垂直结构。从一个流域环境的上游到下游,海拔高度、水土环境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对作物的种植结构和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北中南部的海河流域自西至东,按其自然景观可分为山地丘陵区、山麓平原区和低平原区。山地丘陵区坡度陡,重力过程强烈,土壤水分和养分向低地流动,,形成了干旱贫瘠的生态环境,农田生产力较低;山麓平原区坡度较缓,重力作用适中,地下水潜流不畅,土壤水分、养分和盐分大量积累,土壤易发生盐渍化,限制了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从而影响作物生产力的提高;低平原区坡度最小,是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动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良好。 (2)地形变化与垂直结构。 a.大尺度的地形变化,如四川、云南高原独特的地貌、气候条件,随着海拔的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出现不同的农业发展类型。 b.小尺度的地形变化,在丘陵或一些低海拔山地,由于地貌复杂多变,从山顶到半山腰、山脚等,由于生态条件的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17.参考答案: 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将森林、草原转换成农业或其他低生物量的生态系统,将岩石、有机体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干扰自然的碳循环过程。 因此,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主要有以下方面: (1)化石能源消费。化石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密切相关。 (2)经济发展。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对能源需求量及能源转换效率不同,碳排放量有所差异,进而全球碳循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对碳循环的影响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它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土地利用模式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碳库和通量的影响及其反馈具有重要影响。农业土地整治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农业生产水平、结构的变化会造成对化石燃料的消费水平的差异。 农业可以通过土地利用的变化、土地整治等增加碳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使农业生产由碳源变为碳汇。18.参考答案: 自然界的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和水圈及岩石圈几个库中。库存的分布在大气中库约7.0×1011t,陆地植物中约4.5×1011t,陆地表层有机物约7.0×1011t,煤和石油等沉积约1.0×1013t,海洋上层5.0×1011t,深海3.45×1013t。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素循环,包括植物生物量的形成、积累以及有机碳在生物链中的传递、动植物残体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土壤微生物的固定、物质的燃烧等过程。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从大气的二氧化碳开始的,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碳水化合物,构成全球的初级生产。通过食物链,碳水化合物经过动物的消化和吸收转化为动物的次级生产。动物和植物同化的碳,一部分通过其呼吸作用返回到大气之中,另一部分通过动物排泄物或以动植物残体的形式回到环境中。环境中的这部分碳最终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成为可被植物在利用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碳的生物小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的速率和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给大气的速率大体相等。 碳的另外一个循环形式是地质大循环过程,一部分生物残体在地层中形成碳酸盐,沉积于海底,形成新的岩石,使这一部分碳较长时间储存在地层中,暂时退出碳循环。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碳酸盐矿物中的一部分碳又重新返回到大气层,参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再循环。另外,海洋也是碳的储存库。在水体中,由水生植物将大气中扩散到水体上层二氧化碳的固定,转化为碳水化合物,通过食物链,转化为动物体内的有机碳。水生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将一部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动植物残体多数被微生物分解后,碳以二氧化碳形式是放到海洋环境中,另外一部分沉积到水底,经过地址变动,又可能以石灰岩的形式再出露到地表。岩石圈中的碳也可以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溶解、火山爆发等重返大气圈。生物同化的碳在特殊的地质年代中被深埋在地下,成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人类开采利用化石燃料,通过燃烧过程使其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大气中。总之,碳在地球大循环中各个组分的含量一般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而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19.参考答案: 1、物流遵循的规律: (1)物质不灭定律。化学方法可以改变物质的成分,但不能改变物质的量,即在一般的化学变化过程中,觉察不到物质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2)质能转化与守恒定律。相对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能量的物质质量,也不存在没有质量的物质能量。质量和能量作为一个统一体,其总量在任何过程中都是保持不变的守恒量。一般生态系统研究中涉及的化学过程、物理学过程和生物学过程的这类“质量亏损”可以被忽略,经典的质量守恒定律,即近似守恒定律仍然成立。经典的物质不灭定律或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态学中适用,使得物流过程平衡表的编制成为可能。 2、能流遵循的规律: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基础,一切生命活动过程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植物一般只能将其中的一小部分生理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里,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率一般在1%--5%。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同样服从基本的热力学定律。 A.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量和机械功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在转化中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是守恒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和流动过程,都可以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定量,列出能量平衡式和编制能量平衡表。 B.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效率和能流方向定律。自然界的所有自发过程,能量的传递均有一定方向,而且任何的能量转换,其效率不可能达到100%,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转换也服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当能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流动和传递时,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变为热而消散掉,其余能量用于做功、合成新的生物组织或以物质的化学潜能储存起来。 C.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应用普利高津好散结构理论分析,生物系统也是一种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有机体乃至生态系统里存在一种连续而有效的能量转换的耗散结构,生物通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端游戏主机区域代理分销及市场拓展合同
- 2025资产评估师《经济法》考点承包合同
- 动力用电合同协议书
- 员工销售合同协议书
- unit6单元练习(试题版)
- 合伙分散合同协议书
- 2025管道材料供应合同范本
- 合同货物更改协议书
- 售房合同转让协议书
- 2025年考试要点工程法规试题
- 上海家政服务合同样本
-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奖励制度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nbt10096-2018)
- 垃圾场应急预案
- 医院医疗服务收费自查自纠制度
- 低压电缆破损修补方案
- 供水公司的组织结构优化与管理流程重构
- 采购流程案例
- 教研员考试题及答案
- 物业客服管家晋升述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