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部分地区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1页
2024届广东省部分地区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2页
2024届广东省部分地区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3页
2024届广东省部分地区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4页
2024届广东省部分地区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广东省部分地区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文言文阅读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伯归女五人,怀赢与焉。公子使奉匿沃血,既而挥之,赢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曰:“寡人之適,此为才。子困之辱,备嫔墙焉,欲以成婚,而惧离其恶名。非此,则无敌。不敢以礼致之,欢之故也。公子有辱,赛人之罪也。唯命是听。"公子欲辞,司空季子曰:“今子于子田,道路之人也,取其所弃,以济大事,不亦可乎"公子谓子犯曰:“何如”对曰:“将夺其国,何有于妻,唯秦所命从也。”谓子余曰:"何如"对曰:“《礼志》有之曰:‘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今将婚肆以从秦,受好以爱之,听从以德之,惧其未可也,又何疑焉”乃归女而纳币,且莲之。

(选自《国语·晋语》,有删改)

材料二:

晋文公伐原,与大夫期五日,五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军吏曰:“原不过三日将降矣,君不如待之。”君曰:“得原失信,吾不为也。"原人闻之曰:“有君义若此,不可不降也。”迷降。温人闻之,亦请降,故曰:“伐原而温降。”此之谓也。于是诸侯归之,退侵曹伐卫,为践土之会,温之盟。后南破强楚,尊事周室遂成霸功上次齐桓本信由伐原也。

晋文公之时,周襄王有弟太叔之难,出亡,居于郑,不得入,使告难于鲁、于晋、于秦。其明年春,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文公曰:“求诸侯,莫如勤王,且大义也,诸侯信之。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晋侯辞秦师而下,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王入于王城,取太叔于温而杀之于隰城。晋侯朝王,王享醴,与之田。晋于是始开南阳之地。其后三年,文公遂再会诸侯,以朝天子。卒成霸道。

(选自《新序》,有删改)

[注]①秦伯:秦穆公。②怀嬴:秦穆公女儿。晋国公子子圉入秦为质时,秦穆公把她嫁给了

子圉。③公子: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④挥之:挥手甩干水。此为不礼貌的行为。⑤適:同“嫡”。⑥晋侯:晋文公。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尊事A周室B遂成C霸功D上次E齐桓F本信G由H伐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卑,指轻视、小看,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卑”含义不同。

B.离,同"罹",遭受,与《出师表》中"今当远离"的“离”含义不同。

C.币,指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币”含义不同。

D.勤王,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时,臣子发兵救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重耳在用怀嬴捧着的水洗完手后,有不礼貌的举动。怀嬴不满,指责重耳,重耳由于寄人篱下,感到害怕,不得不屈服。

B.秦穆公对重耳表示,怀赢才华出众,曾嫁给子圉,受到子圉侮辱,希望重耳好好对待她,并对待命请罪的重耳表示歉意。

C.晋文公讨伐原地,在约定日期内没有攻下,下令撤兵,原人和温人听闻后先后主动投降,而诸侯也归顺晋国,其后晋文公得以称霸。

D.周襄王的弟弟太叔作乱,周襄王求救于晋国等三国,晋文公听取建议,平定叛乱,救了周襄王,以此建立威信,最终成就霸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受好以爱之,听从以德之,惧其未可也,又何疑焉(4分)

(2)晋侯辞秦师而下,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4分)

14.材料一中,司空季子和子犯劝谏重耳的话有何相同点请简要概括。(3分)

广东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B玉声,似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蜀道难》“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用法相同。

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厂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4分)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4分)

14.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3分)

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阶段训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袍曰:“乌乎!吾之士数彝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①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②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③。长行徇上④,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英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于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默,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髻之于御则售也,以刑齐民,髻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关。”文于曰:“以御官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脚者,执警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献公:即晋献公。②诬:谎言。③失人不比矣:人们都不敢败逃了。④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战大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同。

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C.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结构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简子包围魏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14.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3分)

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石磺谏宠州吁

公子州吁,嬖人①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②弗禁,庄姜恶之。石碏③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胗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④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节选自《左传·隐公三年》)

①嬖(bi)人:此指宠妾。②公:指卫庄公。③石碏(què):卫国大夫。④厚:石醋的儿子石厚,卫臣。

(乙)石碏大义灭亲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公问于众仲①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②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磺使其宰孺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隐公四年》)

①众仲:鲁国大夫。②阻兵:倚仗武力。

10.甲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将立A州吁B乃定C之矣D若犹未E也F阶之G为H祸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夫,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与“且夫天地之间”中“且夫"用法和意思相同。

B.速祸,招来(招致)祸患,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祸”意思相同。

C.济,在文中是"渡过(河流)"的意思,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意思与此相同。

D.觐,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也泛指拜见。文中指石础建议州吁去朝见周天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所生的儿子,受到宠爱又喜欢武事。庄公不管束他,这为他后来为非作歹埋下了祸根。

B.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醋予以禁止,但办不到。桓公即位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

C.鲁国大夫众仲认为公子州吁“阻兵而安忍”,他的这种行为必定导致众叛亲离、玩火自焚。

D.石厚向石碏请教稳定州吁国君地位的办法,石础巧妙设计,借助陈国除掉了州吁和石厚。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2)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势之也。

14.请综合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简要概括石碏大义灭亲的原因。(3分)

广东省湛江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①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动;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舞穷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住卑也。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椁,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选自《韩非子·功名》)

①贲、育:指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著名的大力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千钩得船则浮A锱铢B失船则沉C非千钩D轻锱铢E重也F有势之与无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技能”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因”意思相同。

B.“天下一力以共载之”中的“载”与“载笑载言”(《氓》)中的“载”意思相同。

C.“虽疾无声”中的“疾”与成语“痛心疾首”中的“疾”意思不同。

D.南面,即君位,古代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作“南面为王”“南面称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明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天时、人心、技能和势位。

B.文章指出君主处在君位,要建立功业长享声名,需要拥有权势,并得到臣下的配合。

C.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

D.“立功者”“亲近者”“成名者”“近者”“远者”若各存在一定的不足,会使君主“名不称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

(2)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14.君主如何能使“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伯归女五人,怀赢与焉。公子使奉匿沃血,既而挥之,赢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曰:“寡人之適,此为才。子困之辱,备嫔墙焉,欲以成婚,而惧离其恶名。非此,则无敌。不敢以礼致之,欢之故也。公子有辱,赛人之罪也。唯命是听。"公子欲辞,司空季子曰:“今子于子田,道路之人也,取其所弃,以济大事,不亦可乎"公子谓子犯曰:“何如”对曰:“将夺其国,何有于妻,唯秦所命从也。”谓子余曰:"何如"对曰:“《礼志》有之曰:‘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今将婚肆以从秦,受好以爱之,听从以德之,惧其未可也,又何疑焉”乃归女而纳币,且莲之。

(选自《国语·晋语》,有删改)

材料二:

晋文公伐原,与大夫期五日,五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军吏曰:“原不过三日将降矣,君不如待之。”君曰:“得原失信,吾不为也。"原人闻之曰:“有君义若此,不可不降也。”迷降。温人闻之,亦请降,故曰:“伐原而温降。”此之谓也。于是诸侯归之,退侵曹伐卫,为践土之会,温之盟。后南破强楚,尊事周室遂成霸功上次齐桓本信由伐原也。

晋文公之时,周襄王有弟太叔之难,出亡,居于郑,不得入,使告难于鲁、于晋、于秦。其明年春,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文公曰:“求诸侯,莫如勤王,且大义也,诸侯信之。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晋侯辞秦师而下,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王入于王城,取太叔于温而杀之于隰城。晋侯朝王,王享醴,与之田。晋于是始开南阳之地。其后三年,文公遂再会诸侯,以朝天子。卒成霸道。

(选自《新序》,有删改)

[注]①秦伯:秦穆公。②怀嬴:秦穆公女儿。晋国公子子圉入秦为质时,秦穆公把她嫁给了

子圉。③公子: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④挥之:挥手甩干水。此为不礼貌的行为。⑤適:同“嫡”。⑥晋侯:晋文公。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尊事A周室B遂成C霸功D上次E齐桓F本信G由H伐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卑,指轻视、小看,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卑”含义不同。

B.离,同"罹",遭受,与《出师表》中"今当远离"的“离”含义不同。

C.币,指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币”含义不同。

D.勤王,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时,臣子发兵救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重耳在用怀嬴捧着的水洗完手后,有不礼貌的举动。怀嬴不满,指责重耳,重耳由于寄人篱下,感到害怕,不得不屈服。

B.秦穆公对重耳表示,怀赢才华出众,曾嫁给子圉,受到子圉侮辱,希望重耳好好对待她,并对待命请罪的重耳表示歉意。

C.晋文公讨伐原地,在约定日期内没有攻下,下令撤兵,原人和温人听闻后先后主动投降,而诸侯也归顺晋国,其后晋文公得以称霸。

D.周襄王的弟弟太叔作乱,周襄王求救于晋国等三国,晋文公听取建议,平定叛乱,救了周襄王,以此建立威信,最终成就霸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受好以爱之,听从以德之,惧其未可也,又何疑焉(4分)

(2)晋侯辞秦师而下,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4分)

14.材料一中,司空季子和子犯劝谏重耳的话有何相同点请简要概括。(3分)

10.BDF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读的能力。(原文标点)尊事周室,遂成霸功,上次齐桓,本信由伐原也。

11.C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与文言字词的能力。"乃归女而纳币"与"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币"含义相同,意为"礼物”。

12.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受到子圉侮辱,希望重耳好好对待她”错,秦穆公的意思是怀嬴曾是公子子阐的妻子,从而遭受不好的名声,再不敢用正式的婚礼把她嫁给重耳。

13.(1)接受别人的好意而加以珍爱,听从别人的安排而表示感激之情,这样做尚且怕不够,您又怀疑什么呢

(2)晋文公辞退秦军顺流而下,驻扎在阳樊,右翼部队包围温城,左翼部队去迎接周襄王。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爱"意为“珍爱";"德”意为“感激";"惧"意为"怕"。第(2)小题的关键点:“辞”意为“辞退”;"次”意为“驻扎”;“逆”

意为"迎接"。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1分。

14.都认为应先考虑国家后考虑个人,(1分)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希望公子重耳能够接受这门婚事。(2分)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和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先读懂材料一中司空季子和子犯的话,然后分析两者观点相同的地方,再组织语言表述出来。

材料一:

秦穆公将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其中有女儿怀赢。公子重耳让怀赢捧着水盆,浇水给自己洗手,洗完之后,挥手甩干。怀赢发怒说:“秦、晋是对等的国家,你凭什么看不起我”公子害怕了,他脱下上衣,自囚请罪,听从怀赢命令。秦穆公会见公子,说:“我的正妻所生的女儿当中,这个女儿最有才德。子圉在秦国做人质期间,怀赢曾经是他的嫔妃,如今我想让她与您成婚,但又怕您遭到恶名。除了这一点,没有其他的缘故。我不敢让她以正式婚礼嫁给您,是由于喜欢她。公子蒙受侮辱,这是我的罪过啊。现在听凭公子的命令。"公子重耳想辞去怀赢,司空季子说:“现在您与子圉的关系,形同道路之人,娶子圉所抛弃的妻子,来成就大事,不是可以吗”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怎么办”子犯回答说:“准备夺取子圉的国家,娶他的妻子又有什么呢,只听从秦国的命令就行。"重耳又问子余:“你看如何"子余回答说:“《礼志》上说:‘准备有求于人,一定先要答应别人的要求。想别人爱自己,必定要自己先爱别人。想别人听从自己,必定要先听从别人。对别人没有恩德,而求别人为自己所用,这是罪过。如今应该听从秦国,与秦女怀赢结婚,接受别人的好意而加以珍爱,听从别人的安排而表示感激之情,这样做尚且怕不够,您又怀疑什么呢"于是重耳将怀嬴送回,然后下聘礼,再把怀赢迎娶过来。

材料二:

晋文公讨伐原,与大夫们约定要用五天的时间,五天后原还没有投降,晋文公下令退兵。有位官员说:“原用不了三天就会投降了,您不如再等待几日。”晋文公说:"得到原而失去信用,我是不会去做的。"原人听到后说:“有这样讲信用的君主,不能不归降他。"于是就投降了晋国。温人听到了这件事之后,也请求归降晋国。所以说:“讨伐原而使温归降。”说的就是这回事。于是诸侯都归顺了晋国,晋国于是攻打曹国讨伐卫国,主持了践土的集会,在温地和诸侯会盟。后来晋国在南面击败强大的楚国,尊敬侍奉周王室,成为诸侯中的霸主,功绩和齐桓公并列,其根本是在攻打原时所建立起来的信用啊。

晋文公的时候,周襄王的弟弟太叔叛乱,周襄王出逃,到了郑国,回不了京城成周,派使者到鲁国、晋国、秦国报告灾难。第二年春天,秦穆公把军队驻扎到黄河边上,准备护送周天子回到成周。狐偃对晋文公说:“求得诸侯的拥护,没有比救援王室更有效的了,而且是符合大义的行动,诸侯们都会信服。继承文侯的事业,并在诸侯之中宣扬信用,现在是时候做了。"晋文公辞退秦军顺流而下,驻扎在阳樊,右翼部队包围温城,左翼部队去迎接周襄王。周襄王返回王城,晋军在温城俘获了太叔并在隰城杀了他。晋文公朝见周襄王,周襄王设盛宴用醴酒款待晋文公,赏赐给他田地。晋国这时候开始开辟南阳的疆土。三年之后,晋文公再次会盟诸侯并朝拜周天子。晋文公终成霸业。

广东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B玉声,似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蜀道难》“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用法相同。

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厂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4分)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4分)

14.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EF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向秦国求救。

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应是“于齐献地”,所以“于齐”后应断开。“大司马”做动词“为”的宾语,结构完整,所以“大司马”后应断开。“使守东地”是“使之守东地”,“东地”做“守”宾语,单独成句,所以“守东地”后应断开。

11.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与,给,给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是:交好、结交。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使……回去,“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

1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有误,子良向齐王说昭常假托王命,这是托辞。

13.(8分)

(1)(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五百里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

(2)(如果)楚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所以,“用来……的,……的凭借”,1分;“爱”,吝惜,1分;“爱地不送死父,不义”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立王,另立一王,1分;因,趁机,借机,1分;“市”,做交易,做买卖,1分。句意1分。

14.(3分)

子良建议要割地。若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盟;昭常建议不能割地。如果割掉东地五百里,是割掉东国的一半,楚国实力大减,并表示愿意去守卫东地。景鲤建议也不能割地。因为不能失信于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表示愿西行向秦国求救。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可以得知子良建议是要割地。原因是因为大王一字千金,若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盟;原文“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可以知道昭常建议不能割地。万乘大国,就是因为地大广博。如果割掉东地五百里,是割掉东国的一半,楚国实力大减,并表示愿意去守卫东地。原文“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于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建议也不能割地。因为不能失信于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表示愿西行向秦国求救。

楚襄王做太子时,被送到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告辞,要回楚国去,齐王不准许,说:“你要给我割让东地五百里,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五百里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我所以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齐王这才放太子回国。太子回到楚国,即位当了楚王。齐王派车五十辆来,向楚国索取东地。楚王让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宫拜见楚王,说:“大王不能不给啊!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却又不给,就是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交了。”子良走后,昭常进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就是因为地大广博。如果现在割掉东地五百里,这是让掉了东国的一半啊,楚国就徒有万乘的虚名而无千乘的实力了,不能给。我愿意去守卫东地。”昭常出宫后,景鲤进见楚王,说:“不能给。虽说这样,但是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现在又不想给它,会在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楚国又不能单独防守,我愿西行向秦国求救。”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向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人带兵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臣说:“我负责防守东地,将与东地共生死。”齐王问子良:“大夫您来献地,现在昭常却在那里防守,怎么回事”子良说:“我受敝国君主的派遣,一定是昭常假托楚王命令。大王可以去攻打他。”齐王调动大军讨伐昭常。齐军还未进入楚境,秦国已派大军五十万逼近齐国的西境。秦将说:“你们阻挠楚太子回国是不仁;又想抢夺楚国的东地五百里是不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这样的话,我们就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害怕了,就请子良在南边到楚国,向西到秦国进行讲和,解救齐国的灾难。楚国不用一兵一卒就保全了东地。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秦国扣留了楚怀王,楚国大臣对此感到忧虑,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扣在秦国回不来,被要胁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如果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楚国就完了。”便打算拥立一位在国内的王子继位为王。昭雎说:“大王和太子都身陷敌国,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这是不合适的。”于是楚国就诈称楚王薨,去齐国接太子归国。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以要挟楚国割让淮河以北之地。”齐相说:“不行。若楚国另立一王,这样,我们不仅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那人又说:“不会,如果楚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给我下东国,我替你杀死太子,不然的话,我们就联合三个国家立太子为楚王。”齐王最终采纳了国相的意思而放归楚太子回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

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阶段训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袍曰:“乌乎!吾之士数彝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①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②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③。长行徇上④,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英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于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默,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髻之于御则售也,以刑齐民,髻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关。”文于曰:“以御官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脚者,执警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献公:即晋献公。②诬:谎言。③失人不比矣:人们都不敢败逃了。④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战大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同。

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C.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结构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简子包围魏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14.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

CFH

11.(3分)

B(两个“弊”字意思相同)

12.(3分)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不当)

13.(8分)

(1)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句话啊。[4分。大意2分,“与……不如”“闻”各1分。]

(2)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4分。大意2分,“御”“策”各1分。]

14.(3分)

韩非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厚赏重刑,孔子认为治理百姓要盛礼薄刑。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可酌悄给分。]

材料一:

赵简子围攻卫国国都的外城,拿着犀牛皮做的盾牌(作掩护),站在箭和滚石达不到的地方,击打战鼓然而战士却不进攻。简子扔掉鼓楗说:“哎呀!我的战士这么快就疲惫了。”行人烛过脱下头盈回答说:“我听说: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过去我们的先君晋献公吞并了十七个因家,征服了三十八个国家,打了十二次胜仗,就是用的这些民众。献公死了,急公即位,他荒淫无度,残暴昏乱,贪恋美女,于是秦人肆意入侵,打到距离晋凶园都峰城只有十七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些民众。急公死后,文公继承君位,围攻卫国,攻下邺地;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在天下得到霸主之名,用的也还是这些民众。所以,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简子于是丢了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士们乘势进攻,战斗取得全胜。简子说:“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番话啊。

有人说:外交官烛过并没有说出有理论价值的话,只是说息公失败用的是这些人,文公称霸用的是这些人,却没有发现他们是如何用人招致失败或称菊的。赵简子不应该这么快就丢掉防身用的盾牌。父亲在包围之中,儿子不怕冒着箭和浪石的危险去援救,这是孝子热爱父亲的缘故。孝子热爱父亲,一百里面才有一个。现在认为君主处在危险之中兵士还可以战斗,就是认为从各家各户来的兵士对于君主都能像孝子热爱父亲一样去拼命,这是外交官烛过的谎言。喜好利益嫌恶祸患,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有的感情。赏殇多而守信用,人们就不怕敌人;刑罚重而一定实行,任何人都不敢败逸了。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数百人里没有一个;喜欢利赏害怕犯罪,没有人不是这样。统率兵士的人不采用必然的术数,而根据百人中无一人能做到的行为行事,外交官烛过其实不懂如何使用兵士的道理。

材料二:

孔子到卫国,卫国将军文子问他:“我听说鲁国公父氏不能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回答道:“我不知道他不能。公父民审理案件,让有罪的人恐惧,让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文子说:“让有罪的人惧怕,是案件能审察,刑罚恰当。让无罪的人感到耻辱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就会感到羞耻。用刑罚遏制犯罪,达到不用刑罚的目的,那么百姓就会惧怕。”文子说:“现在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刑法尚且用不尽,为何还要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百姓的言行就好像骑马时用上缰绳。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就好像骑马时用鞭子。在这边拿着鞭子在那边动,这是善于驾马。没有缰绳而用鞭子,那么马就会迷失道路。”文子说:“用驾马来说的话,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不更快吗如果只有缰绳而无鞭子,马还会惧怕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所以,先王重视礼教而很少用刑法,所以百姓服从命令。现在废掉礼教而崇尚刑罚,所以百姓更加暴乱。

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石磺谏宠州吁

公子州吁,嬖人①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②弗禁,庄姜恶之。石碏③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胗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④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节选自《左传·隐公三年》)

①嬖(bi)人:此指宠妾。②公:指卫庄公。③石碏(què):卫国大夫。④厚:石醋的儿子石厚,卫臣。

(乙)石碏大义灭亲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公问于众仲①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②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磺使其宰孺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隐公四年》)

①众仲:鲁国大夫。②阻兵:倚仗武力。

10.甲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将立A州吁B乃定C之矣D若犹未E也F阶之G为H祸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夫,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与“且夫天地之间”中“且夫"用法和意思相同。

B.速祸,招来(招致)祸患,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祸”意思相同。

C.济,在文中是"渡过(河流)"的意思,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意思与此相同。

D.觐,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也泛指拜见。文中指石础建议州吁去朝见周天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所生的儿子,受到宠爱又喜欢武事。庄公不管束他,这为他后来为非作歹埋下了祸根。

B.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醋予以禁止,但办不到。桓公即位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

C.鲁国大夫众仲认为公子州吁“阻兵而安忍”,他的这种行为必定导致众叛亲离、玩火自焚。

D.石厚向石碏请教稳定州吁国君地位的办法,石础巧妙设计,借助陈国除掉了州吁和石厚。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2)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势之也。

14.请综合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简要概括石碏大义灭亲的原因。(3分)

10.BDF(涂黑三处及三处以下的,每涂对一处给1分,错处不扣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正确断句: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锅。

11.C济,在文中是“成功”的意思。

12.B“桓公即位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表述错误,应为“等到桓公即位,石醋就告老退休”。文中“乃老”是指石醋告老退休,不是指桓公已经很老了。

13.(1)国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受命执行,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这就叫做六顺。(“君义”“臣行”各1分,“所谓六顺也”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我听说用德行来使君民和睦协调,没听说过用战乱的。用战乱,就等于要理清丝绪却又使它更乱。(“以德”“以乱”“治丝而势之”各1分,句意1分)

14.①石厚与为非作歹的州吁交往甚密,且不听劝阻。②州吁杀害了桓公,石醋对石厚为虎作怅的行为非常痛恨。③石础忠诚重义,不得不除掉石厚。(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甲)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所生的儿子,受到宠爱又喜欢武事。庄公不管束他,庄姜很讨厌他。石碏劝谏庄公说:“我听说爱自己的儿子,就用正确的礼仪规矩来教导,不让他走入邪道。骄傲、奢侈、澄欲、放荡,是走入邪道的缘由。这四者的出现,是宠爱过多的橡故。(如果)准备立州吁为太子,那就定下朵;如果没有决定立他为太于,这样做就会成为酿成祸乱的阶梯。受到宠爱而不骄傲,骄傲而能安心于地位的下降,地位下降而能无所怨恨,怨恨而能自我克制,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幼的欺侮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人离间旧人,权势小的超越权势大的,邪恶破坏道义,这就叫做六逆。果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受命执行,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这就叫做六顺。离开顺的而去效法逆的,这就是招致祸害的原因。作为人君应该勉力去消除祸害,现在却去招致祸害,恐怕这样做不妥当吧”庄公没有听从石碏的劝谏。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他(与州吁交往),但办不到。桓公即位,石碏就告老退休。

(乙)

鲁隐公四年春天,卫州吁杀害桓公自立为君。隐公与宋疡公会见,打算重叙在宿地会盟的友情。预定的日子还没到,卫国人来报告国内发生叛乱。夏天,隐公与宋疡公在清地草草相会。

鲁隐公问众仲说:“卫国的州吁会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听说用德行来使君民和睦协调,没听说过用战乱的。用战乱,就等于要理清丝绪却又使它更乱。这个州吁,倚仗武力而安于残忍。倚仗武力就会失去民众,安于残忍就会没有亲信的人,民众背叛,亲信离去,难以成功了。用兵就像用火一样;不收敛控制,将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他的民众,不致力于建立美好的德行,反而想通过战乱取得成功,他一定不能免于祸害了。"

州吁没有能与百姓关系和睦协调,石厚向石碏请教稳定州吁国君地位的办法。石碏说:“去朝见周天子就可以了。"石厚问:“怎样才能够去朝见"石碏说:"陈桓公正得到周天子的宠幸,陈国与卫国正和睦,如去拜会陈桓公让他向天子请求,一定能达到目的。"石厚跟随州吁一起去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龄大了,不能做什么了。这两个人就是杀我国国君的人,敢向你们请求乘此机会设法除掉他们。"陈国人把他们抓起来,而请卫国派人到陈国来处置他们。九月,卫国派右宰丑到陈国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派他的家臣主管孺羊肩到陈国去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是个忠诚不贰的臣子,憎恨州吁,同时也连带把石厚杀了。‘大义灭亲’,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吧!"

广东省湛江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①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动;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舞穷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住卑也。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椁,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选自《韩非子·功名》)

①贲、育:指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著名的大力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千钩得船则浮A锱铢B失船则沉C非千钩D轻锱铢E重也F有势之与无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技能”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因”意思相同。

B.“天下一力以共载之”中的“载”与“载笑载言”(《氓》)中的“载”意思相同。

C.“虽疾无声”中的“疾”与成语“痛心疾首”中的“疾”意思不同。

D.南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