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模考真题汇编(一)(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模考真题汇编(一)(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模考真题汇编(一)(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模考真题汇编(一)(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模考真题汇编(一)(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2024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模考真题汇编(一)(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合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讲好“人民故事”,恰巧可以解决正规报道、官方介绍和外国民众有限了解的短板,通过讲述广大中国人民充满生机活力、朝气蓬勃的生活故事,介绍中国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断发展、新变化,帮助国际社会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中国。相较于“中国故事”中的其他故事。“人民故事”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首先,“人民故事”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引发共鸣。日常生活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的基本需要和共同关注,可以有效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相较于宏伟叙事,小视角切入讲述一个个鲜活普通的“人民故事”,刻画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状态,建立与目标受众的情感沟通,更容易引起外国民众的共情、共感和共鸣;同时,又通过具有地域特殊性的生活状态刻画,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传播效果更好。其次,“人民故事”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更容易产生认同。一个个实实在在、普普通通个人的故事,完全可以展现出中国人民日益富足的小康生活,真实客观地呈现中国当前各方面的建设发展,展现“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帮助外国民众更加准确、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同时,打破西方政府和媒体的恶意污蔑和歪曲报道,润物无声,在外国民众中构筑对中国的正面认知,久久为功,促进国际舆论的改善。最为重要的是,“人民故事”是中国故事的最真实写照。讲好了“人民故事”,就是讲好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故事,就是讲好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故事。一个个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故事,是中国成就、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最自然、最生动阐释,也更容易被世界形象地感知和认同。在讲“人民故事”的时候,哪些故事可以鲜明展现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呢?人民发展的故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我们不仅要讲中国人民正在过的小康生活,还要讲中国人民从一贫如洗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演变,更要讲这样的全面小康生活是怎么实现的,尤其是要讲清楚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因人口是如何实现全部脱贫的,进一步阐释中国独特国情、文化传统和道路选择,尤其是针对西方媒体刻意抹黑中国人民生活的方面,要坚决用数据和事实予以回击。人民选择的故事。要向世界讲清楚,面对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不断的国际形势,中国人民选择了“以和为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面对全球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中国人民选择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面对全球情严重、疚苗缺乏的困境,中国人民选择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主动向国际社会提供了超过22亿剂技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追求的故事。要向世界讲清楚,近代的中国饱经沧桑磨难,中国人民经受深重苦难,中华民族追寻梦想、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生活幸福一直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在讲好“人民故事”过程中,需要熟练运用普通人视角和故事化表达手法,呈现个人视角下、原汁原味的“人民故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现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全景式生活动态:注重细节刻画,传播价值理念:淡化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寻求单纯故事刻画,注重“生活化”表达;深入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素材,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制作展现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满足国外受众的“求异”心理。充分认知国内外政治文化差异,结合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设置故事逻辑和情节,使用受众易懂的“大众化”话语,打造精品故事:注重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使用容易引起共情、共感、共鸣的故事素材,注重跨文化传播方式方法和文化习俗的兼容性,增强可传播性:用宽口径、有特色、多样化的故事化表达,巧妙地将中国价值理念、时代精神、发展成果、历史文化等融入到“人民故事”中,提升故事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速度快、内容更迭频繁等特点,针对国外受众的关切、兴趣与疑惑,借助自媒体视频、纪录片、电视剧、话剧等多种形式,利用推特、脸书、油管等平台进行多元化传播,增强与受众的互动频率,从而进一步提升故事的影响力。(摘编自李璇《讲好国际传播中的“人民故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想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中国人对未来的看法,讲好“人民故事”是一个极好途径。B.从日常生活切入讲述“人民故事”,更容易让外国民众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状态刻画,引起共情、共感和共鸣。C.讲“人民故事”时,要特别注意西方媒体刻意抹黑中国人民生活的方面,对此要坚决用数据和事实予以回击。D.故事化表达,可呈现原汁原味的“人民故事”,也可淡化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更可以满足国外受众的“求异”心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民故事”可以展现“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打破西方政府和媒体的恶意污蔑和歪曲报道,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B“人民故事”要以小见大,向世界讲清楚中国人在道路选择、谋求发展等方面的故事,并展现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C.深入挖掘中外民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素材,注重跨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习俗的兼容性,才能进一步提升故事的表现力与影响力。D.“人民故事”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生活状态的一个窗口,不仅要勇敢讲,更要让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人民故事”的一项是(3分)()A.2021年5—8月,中国云南境内15头野生大象北迁过程中,许多农民亲手砍下自己的农作物作为投喂大象的食物。B.2023年10月7日,在华盛顿,一些美国学生在《中文拼图·我在美国学中文》纪录片首映式上倾情朗通中文诗词。C.2023年8月24日,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海计划,引发了我国各大电商平台、各地超市中多起围盐、抢盐的现象。D.2023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中国武汉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齐聚一堂,展示了各国军队的风采。4.请简要概括全文的论证思路。(4分)5.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上,播放了一则发生在健康丝绸之路上真实的“人民故事”,视频结束后,全场响起了经久不衰的掌声。请结合文本材料,分析它成功的原因。(6分)在乌兹别克坦的医院手术室,一场白内障复明手术正在进行中,人工晶体正要植入患者眼中,突然的停电让一切陷入黑暗。此时,一个灯,两个灯,三个灯,越来越多的手机灯光加入,照亮视野,点亮希望,微芒成炬,重现光明。这光,来自中国!复明手术成功完成,患者激动拥抱中国医生。【答案解析】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整合信息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根据文章倒数第三段可知,“淡化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满足国外受众‘求异’心理”并不是“故事化表达”产生的结果,另外,“更可以满足国外受众的‘求异’心理”与“呈现原汁原味的‘人民故事’”“淡化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二者属并列关系,曲解文意。2.C【解析】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作出合理推论,考查知识迁移能力。C项,根据文中最后三段可知,本选项列举“提升故事的表现力与影响力”的条件不足,以偏概全。3.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的能力。A项中大象北迁的故事,展现出了中国普通民众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实际行动,使国外民众对中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有血有肉的清晰认识。B项属于美国人民故事。C项讲的是中国人民的反面故事。D项说的是军人故事,不是普通人的故事。4.①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讲好“人民故事”的意义和必要性。②其次,用“中国故事”的其它故事与“人民故事”作比较,说明“人民故事”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优势。③再次,分条论述了“人民故事”的类型。(或分条列举了可以展示其背后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的“人民故事”)④最后阐述了讲好“人民故事”的途径和方法。(每点1分,共4分)5.①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医生为患者做手术的情境,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医生形象。②故事选择了一个特定地点的事件,着意突出手机灯光这个细节,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③借助高峰合作论坛这个平台进行视频传播,不仅展现了我国在“一带一路”事业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又扩大了中国精神的国际影响力。(每点2分。其它答案如果合理可以酌情给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1023年的时候,宋朝的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织布,有钱人家则是教男孩读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三从四德。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到了1060年还是很重要。相较之下,对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到2060年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我们却一无所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但到那个时候,现在孩子学的各种技能,绝大多数可能没有什么用了。随着改变的步伐加速,除了经济会改变,就连“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想跟上2060年的世界,我们该教什么呢?被大量信息淹没的21世纪,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信息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点滴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尤其是要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人类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你在第一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起稳定的身份认同。人生的第二阶段,你依靠累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但到2060年,由于改变速度的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人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的问题。而这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改变总是会造成压力。15岁的时候,你忙着自我重塑,人生的变化,有点儿吓人,但也令人兴奋。但到50岁,你就不想改变了,大多数50多岁的人,并没有准备好随时改变自己的身份认同及性格的深层架构。然而在21世纪,“稳定”注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还想死守稳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从你身边嗖的一声飞过,把你远远抛在后面。有可能你有很长的时间,只能活得像一个无知的化石。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儿用,就需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如果“不确定性”已经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态,又要怎么过下去?想在这样的世界过得顺风顺水,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人类将不得不一再放弃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学会与改变和平相处。但麻烦的是,教孩子拥抱未知、保持心态平衡,比教他们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要困难许多。而且现在的教师多半也是旧教育系统下的产物,通常他们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够灵活。到底你可以依赖什么呢?也许是技术?这个选项更冒险。技术可以带来许多帮助,但如果技术在你的生活里掌握太多权力,它就可能把你当作人质,走向它想达到的目标。几千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技术,但这只让一小群精英富了起来,大多数人反而沦为奴隶。大多数人发现自己得顶着炎炎烈日拔草、浇水和收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也可能是未来你的命运。技术本身并不坏。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技术能帮助你达成目标。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就很容易为你塑造目标,控制你的生活。特别是随着技术越来越了解人类,你可能会发现,好像是自己在为技术服务,而不是技术在服务你。有没有看过街上的行人像僵尸一样在游荡,脸几乎贴在手机屏幕上?你觉得是他们控制了技术,还是技术控制了他们呢?那么,你该依赖自己吗?面对这项令人生畏的任务,你必须下定决心,了解自己这套操作系统,要知道自己是什么、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么目标。你要认识你自己。现在已经不是老子或苏格拉底的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可口可乐、亚马逊、百度争先恐后,都想非法侵入你。不是侵入你的手机、你的计算机,也不是侵入你的银行账户,它们想黑进的就是“你”,以及你的生物操作系统。算法现在正看着你,看着你去了哪里、买了什么、遇见了谁。再过不久,算法就会监视你走的每一步、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凭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你的了解只会越来越深。而等到这些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就能控制你、操纵你,而且你无力抵抗。到头来,这就是个简单的经验问题:如果算法确实比你更了解你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决定权就会转到它们手上。当然,也有可能你很高兴能把所有决定权都交给算法,相信它们会为你和世界做出最好的决定。如果真是这样,你只要轻轻松松享受安排好的旅程,什么事都不用做,交给算法就好。但是,如果你还想为自己的存在、为人生的未来保留一点儿控制权,就得跑得比算法、亚马逊和百度快,在它们之前就认识你自己。(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林俊宏译,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改变速度的加快,让人类对未来的变化难以预测,老师需要教给学生更多的信息。B.从远古时代开始,人在走向社会之前就要累积信息、发展技能、建构世界观,同时建立身份认同。C.作者认为技术本身并不坏,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可能会沦为技术的奴隶。D.凭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人类的了解越来越深,一旦算法比你更了解自己,人类就将失去对自己的决定权。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提到中国宋朝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还提到中国当代互联网公司百度等,可见作者对中国的相关问题有过研究。B.现在的教师多半是旧教育系统下的产物,通常他们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够灵活,说明教师不再是教育的必需。C.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人对改变的适应性会越来越差,但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未来世界,人必须适应改变。D.未来世界,人们能真正认识自己、不断重塑自己,那么被算法操控则不必太忧虑。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表达观点的一项是(3分)()A.王大妈喜欢刷小视频,尤其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短剧,时间一长,她发现网站每次会自动推送类似的视频。B.小陈计划去苏州旅游,选择某平台推荐的省心攻略,后来她发现网上好多游客跟着推荐走的旅游路线相似,拍摄角度也相似。C.学校借助大数据跟踪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D.小林借了网贷,还没到协议规定的还款期限,平台就提醒及时还贷,因为平台借助大数据监测到她近期收入能力太低。4.作者是怎样阐明人要不断重塑自己的原因的?请简要概括。(4分)5.未来的“不连续性”时代,“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的问题。面对无法认清“我是谁”的危险,我们该怎样认识真正的自己、不被技术控制?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答案解析】1.A[解析]“老师需要教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有误,原文“被大量信息淹没的21世纪,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2.B[解析]“说明教师不再是教育的必需”推理有误,原表述是“而且现在的教师多半也是旧教育系统下的产物,通常他们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够灵活”,只能说明教师的工作在21世纪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不能说明教师不再是教育的必需,推理于文无据。3.B[解析]画线句所表达的观点是:算法会借助数据控制你,让你失去自主权。B项体现的就是平台借助算法控制了人的选择权和自主权。A项能证明大数据会监测并分析你的喜好。C项能证明大数据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有益的帮助。D项能证明大数据会侵入你的财物状况。4.①作者首先用1023年宋朝的例子和今天的人们做对照,指出信息时代的未来一切都会改变,由此引出人类需要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重塑自己的观点。②作者进一步阐明,未来世界很难保持稳定不变,从远古开始的一生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的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这就要求人们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5.①能整合利用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么目标。②随机应变,不断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不断重塑自己。③与未知和改变和平相处,保持灵活的心态和极度平衡的情感。④除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否则不依赖技术和算法。(每点2分,共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有其他符合材料观点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23年7月8日,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开篇之作《长安三万里》正式上映。追光动画成立十年,《长安三万里》是其第八部电影作品。其每一部作品都竭力传达中国故事,在国内原创动画电影领域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无论是初衷与坚持,还是作品在行业内的影响和贡献,都必有回响。《长安三万里》整部电影时长168分钟,以李白、高适为主角,展现了唐朝诗人的群像。该片通过诗人们的情怀、家国命运以及客观的叙事,贯穿其中的诗句和辞章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浪漫,为追光动画的"新文化"系列作品在十年间的探索、成长做了华美开场。该片导演谢君伟说:“我在做项目的时候,偶尔会拿李白的《将进酒》回家,我在电脑上看,儿子在旁边特别兴奋,因为这都是他熟知的东西。《将进酒》本来是高中课本上的内容,但可能是我妻子念给他听过,他能背下来前面那一小段。所以我觉得我跟我儿子两代人,通过文化联结在一起,这就是文化的传递。该片另一位导演邹靖表示:“我们创作的《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就是用动画的形式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无尽的宝藏,用动画的形式去作诗,并传达诗的内涵。同时,将伟大先贤们的精神和风骨融入到故事里。这也是我做这个项目最初的动力。”知名电影学者张力卜认为:“《长安三万里》的主题有两个,一是人们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精神,二是高适和李白之间彼此欣赏的友情。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类总是要追寻内心的梦想。影片通过展现李白、高适等先贤的故事,探讨了人类永恒的主题:如何在变幻的人生中保持初心和追求理想,以及坚持与放弃的抉择。这揭示了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时代变迁,岁月流逝,但我们内心的坚定和自豪依然保持不变。观众们可以从文人墨客的经历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坚持追求梦想,在人生中创造独特的轨迹。知名导演郭彤自述:"作为一名影视从业者,同时也是一名普通观众,我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上映,可以说情感非常复杂。因为就在疫情开始的那年,我曾作为纪录片导演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大型人文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的拍摄。我是《王维长安》分集的导演,我和嘉宾郦波老师一起走访了西安的碑林博物馆、渭河、灞桥、辋川王维墓遗址等地去寻访王维的足迹。王维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长安做官,可以说他的一生见证了盛唐长安的繁华与凋零,也见证了无数文人骚客在长安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的经历。在影片中再一次看到王维特别有感触,因为在整个大唐诗人中,他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我一直认为唐诗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像是深植在灵魂中的一个梦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激活,看《长安三万里》就是再一次被激活的过程。这部电影有几个打动我的点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我觉得作者的使命感非常强烈,这一点从影片的内容和时长上都得到反映。一般来说一部商业电影的时长是有严格要求的,因为涉及排片多少,排片又直接和收益挂钩,只有文艺电影在时长上比较任性。很难想象《长安三万里》这样一部影片可以做到近三小时的时长,这是非常冒险的做法,也体现了一种自信,因为出片方确实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当然,如果影片没有足够的时长,是无法容纳它想表达的大唐气象及其精神内涵的。“其次是结构。导演在情节设置上采取了商业类型片的方式,切入的角度很特别。唐朝知名的诗人多如繁星,用大家相对不那么熟悉的高适作为主角,把高适的生平贯穿在影片当中,并且以他在边关关系生死的一次决战为主线,先设置了一条生死悬念,然后再横向展开他与李白等一众大唐诗人的故事,既有情节的钩子吸引观众往后看,又在每个阶段展开人物关系和一幅幅浪漫唯美的大唐画卷,二者相互呼应完成度颇高。“最后我想把这部电影比喻成一颗种子,对国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们意义非凡。因为对于孩子甚至许多成年人来说,唐诗非常抽象,大多在课本和文字中。但是《长安三万里》很好地让那个年代、人物、传说形象化,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样子。也许这些人物造型并不完美,故事还有不少嫁接和虚构的成分,内容也装得过满,作者想讲的东西太多。但是它就在那里,并且打开了一扇门,成为一个标杆,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视觉化,只要看过的孩子,我相信这颗种子就已经种下,将来有朝一日成为一棵棵大树。"演员宋天浃自述:“尽管这部电影长达三个小时,但我仍然觉得不过瘾。这部动画电影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的道理。影片展现了李白因为家庭背景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放荡不羁。还有高适,家境衰落,同样无法报效国家。但这两个角色都怀有远大的抱负,这让我深感动容,并更加意识到面对苦难坚持与选择的重要性。“这部电影让我看到国产动画的希望和未来,作为一名中国人,同时也是电影从业者,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就影片角色表现而言,我认为这部动画的演绎非常出色,角色生动活泼。李白自由随性的形象勾勒得非常细腻,高适的小口吃设计也很有趣味。"至于有网友说这部影片的动作过于夸张或太过欧美化,我对此持不同意见。因为这部影片敢于创新,打破桎梏,真正将历史文化和著名的诗人们完美结合在一起,没有像以往的历史题材剧那样古板。相反,它更贴近生活,充满趣味和生动性!"(摘编自张文《<长安三万里>:守护初心,唤起梦想》)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导演谢君伟与儿子两代人对于《将进酒》都能产生共鸣,这就是文化的传递。B.用动画的形式去作诗,并传达诗的内涵是导演做《长安三万里》的原动力。C.《长安三万里》揭示了变与不变的关系,因而观众可以从中汲取力量。D.人们对理想的追求、高适与李白的友情,可以说是《长安三万里》的主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安三万里》的影片时长超过一般商业电影的时长,既表现出作者突破桎梏的勇气,也表现出其对中华文化的自信。B.导演郭彤讲述了拍摄《王维长安》的经历,表达出唐诗深植于中国人灵魂的观点,观看《长安三万里》是激活观众热爱唐诗之心的过程。C..演员宋天浃认为《长安三万里》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影片中的李白和高适都报国无门,却心怀远大抱负,让人动容。D.文章使用对比论证,将各界人士对《长安三万里》的剖析加以比较凸显《长安三万里》唤起了中国人的唐诗梦的观点。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安三万里》以李白、高适为主角,讲述高适与李白相识相知的过程的同时,展现了浪漫唯美的大唐画卷。B.《长安三万里》作为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竭力传达中国故事,在国内原创动画电影领域居于主导地位。C.《长安三万里》开启了唐诗在国人心中向具象化转化的历程,这对国人,特别是对孩子意义非凡。D.《长安三万里》广受欢迎,展现了国产动画的希望和未来,为中国国产动画片的崛起贡献了力量。4.本文以新闻采访的形式诠释《长安三万里》的价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5.如何创作出一部如《长安三万里》一样的文化、经济价值"双高"的影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解析】1.D解析:A项,"都能产生共鸣"说法错误。根据第3段的内容可知,导演谢君伟只是说他的儿子会背这首诗的一小段,并没有提到儿子能够理解《将进酒》并产生共鸣。B项,以偏概全。第4段中导演邹靖认为,创作《长安三万里》的原动力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用动画的形式去作诗,传达诗的内涵;二是将伟大先贤们的精神和风骨融入到故事里。C项,"因而观众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因果关系有误,第5段结尾说的是"观众们可以从文人墨客的经历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并未说原因是影片揭示了变与不变的关系,且将"文人墨客的经历"等同于《长安三万里》也不恰当。2.D"对比论证"和"各界人士"说法错误。解析:文章引用了导演、电影学者、演员等人的言论,他们都是电影从业人员,不是"各界人士"。他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长安三万里》的成功之处,文章没有对他们的言论进行比较,不是对比论证。3.B解析:B项,"在国内原创动画电影主域居于主导地位"说法错误。根据第1段中的"其每一部作品都竭力传达中国故事,在国内原创动画电影领域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可知,原文只是说追光动画的作品在国内原创动画电影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并未提及其是否居于主导地位。4.①新闻采访的形式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作者采访了电影界的不同人士,真实可信,专业人士的评价更具说服力。②新闻采访的对象涵盖导演、电影学者、演员等,具有多样性,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展现《长安三万里》的成功之处(每点2分)5.①创作者应怀揣诠释中华文化及其精神内核的使命,提高电影的文化厚度,使电影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教化意义。②兼顾影片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采取商业类型片的方式,巧妙设置情节结构,提升电影观感。③敢于创新,打破桎梏,使影片更贴近生活,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扩大影片的受众群体。(每点2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国农历岁时的形成和发展与沁河下游所在的豫西北地区有着密切的关联。西周时期,人们明确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以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的物候。春秋时期,人们在四大节气的基础上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构成八大节气。战国时期,人们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安排。至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与郭守敬等人共同研订《授时历》。此历已将一年推算为365.2425日,指导了其后三百多年的农业生产。所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历法是包括沁河下游流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经验.反映了农人对自然规律和农时的科学认识与适时把握.至今仍指导着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沁河下游流域小麦的生长期较为漫长,约为240-260天,横跨二十个节气,其从播种到收割的每个阶段均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得较为紧密。小麦播种期。第一,白露。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人开始播种小麦。第二,秋分。农人开始上粪犁地.准备小麦播种工作.正如民谚曰:“白露到秋分,犁地要认真”。第三,寒露。该地大部分区域开始播种小麦,“寒露至霜降,种麦莫商量”。可见此时种麦的紧迫性。第四,霜降。适宜播种的时间窗口即将关闭。此时进入小麦播种最紧张的时段。第五,立冬。农人们可抓紧最后的机会种晚茬麦。第六,小雪。该时节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所以小麦播种必须结束。小麦成长期。第一,大雪。小雪和大雪期间的降水对麦苗过冬至关重要。第二,冬至。小麦进入冬眠。若期间雨水较丰、气温较高、光照较多,会诱发小麦提前起秆,不利于过冬。第三,立春。万物复苏,麦苗开始返青。民谚有“立春三日晴,米麦好收成”之说。农人开始锄地施肥,为麦苗茁壮成长提供养分。第四,春分。麦苗生长加速,民谚有“麦过春分昼夜忙”的说法。第五,清明。麦苗已长高。民谚有“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第六,谷雨。小麦开始抽穗,一个多月后便可收割。民间亦有谚语:“一穗二穗,四十天上场。”小麦收获期。第一,立夏。小麦穗已出齐,农人们便开始做麦收的准备工作,比如碾场、平整打麦场等。第二,小满。麦粒渐趋饱满,麦穗开始泛黄.即将成熟,正谓“立夏麦穗齐,小满饱了粒”。第三,芒种。人们开始收割小麦,抢种玉米和谷子。此时是农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俗称“火麦连天”“收麦如救火”“龙口夺食”等。第四,夏至。麦垛堆起,颗粒归仓,麦收基本结束。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对小麦种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逐渐显露,该地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均发生了变化;同时,春季和夏季的提前以及秋季和冬季的推迟反映了四季转换的时间变化;尤其是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四个节气所反映的物候和气温普遍有所提前,对农业生产的安排产生影响。相应的农事活动也需适时进行调整。因此,农人在参考二十四节气的同时,更多地参照本地物候的变化,以正确指导麦作生产。(摘编自代高峰《地方性知识耦合:沁河下游流域的小麦耕作与二十四节气》)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探知节气、形成谚语、识别自然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中国古代有发达的天文学观测,促进了古代气象学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气象学某种程度上带有天文学的思想体系和特色。应该说,二十四节气既有气象意义,又有天文历法意义,这说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气象学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它属于龙山文化陶寺遗址,考古专家确定其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遗址。通过实地模拟观测,专家们确定,陶寺早期遗址的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或者说代表着很强的“硬”实力。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经年累月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的可靠性与对比等等,这既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而且这种观测方法,是从散漫观看日出转折到在特定参照物和固定模式中的观察,甚至是从定性走向部分定量的飞跃——这在四千多年前是相当了不起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气象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代表之一。科学史界公认,中国有传统天学、算学、农学、中医学等四大传统学科。但是,气象科技史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中国传统古代气象学理所当然成为第五大传统学科。其中,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传统气象科技知识等,对于形成这个结论功不可没。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四千多年历史的气象科学发展至今天,形成枝繁叶茂的学科群。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研究、农业气象、气象科普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比如中国民众喜爱的二十四番花信,就直接和二十四节气知识相关。各地花信有所差异,同一地方每年也略有差异,对与此相关的旅游和经济活动,准确预报就显得非常重要。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应用其中科技知识及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发挥其现代价值。(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四节气诞生于西周,战国时期开始和农民的生产结合在一起,人们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都是由二十四节气来安排。B.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历法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法宝,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的智慧结晶,对当代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仍有重要价值。C.二十四节气对于天气预报和公共服务研究有启示作用,如二十四节气的预报会对与二十四番花信有关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D.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若是发生变化,在指导麦作生产时就需要参照本地的物候情况,根据变化进行适时的农事调整。2.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以朝代为序,证明了二十四节气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经验。B.材料一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大量谚语,使得语言具有生活气息,并且有助于读者理解。C.材料二以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为例,是为了表明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很重视观测气象。D.材料二直接指出利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比利用气象预报更具有意义和价值。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二十四节气关联农业生产的一项是()(3分)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B.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C.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D.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4.请指出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并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5.假如你是一位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准备到农村去指导农民朋友科学种植小麦。结合材料相关内容,你会为农民朋友们的农业生产活动提出哪些指导性建议?(6分)【答案解析】1.A【解析】A项由材料一第一段“战国时期,人们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安排”可知选项理解有误,另外“诞生于西周”有误。B项由材料一第一段“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历法是包括沁河下游流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可知,选项理解正确。C项由材料二第五段“二十四节气……对于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比如中国民众喜爱的二十四番花信,就直接和二十四节气知识相关……同一地方每年也略有差异,对与此相关的旅游和经济活动,准确预报就显得非常重要”可知,选项理解正确。D项由材料一第六段“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逐渐显露,该地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均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四个节气所反映的物候和气温普遍有所提前……相应的农事活动也需适时进行调整。因此,农人在参考二十四节气的同时,需要更多地参照本地物候的变化,以正确指导麦作生产”可知,选项理解正确。2.D【解析】D项,“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于文无据。A项,由材料一第一段“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所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历法是包括沁河下游流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经验”可知,选项分析正确。B项,由材料一第三段“白露到秋分,犁地要认真”,第四段“麦过春分昼夜忙”和第五段“立夏麦穗齐,小满饱了粒”等谚语可知,材料一运用了大量谚语,使得语言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选项分析正确。C项,由材料二第三段“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可知,选项分析正确。3.C【解析】C项,“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描写了儿童劳作的情景,展现出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画面,未涉及二十四节气。A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自唐代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描写的是芒种过后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B项“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出自虞似良《横溪堂春晓》,描写的是江南水乡的春天,农民们在田野里插秧的农作景象,涉及谷雨过后人们插秧的农业生产活动。D项“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出自翁卷《乡村四月》,描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时节,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涉及小满时节人们忙完蚕桑又开始插秧的农业生产活动。4.答案:1.总分结构。(1分)2.①首先总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②接着论述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学、气象学等联系紧密。③最后论述二十四节气对于当今气象研究和应用的影响与启示。(1点1分,共3分)【解析】通读材料二可知,材料二共有五段,呈总分式结构。材料二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段是总说,第二部分为第二至五段是分说,其中第二部分可划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二至四段,第二层为第五段。第一段“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提出了总论点。第二段“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第三段“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以及第四段“中国古代气象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代表之一”详细地叙述了天文学、气象学等与二十四节气的紧密联系,说明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的论点。第五段“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研究、农业气象、气象科普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论述了二十四节气对于当今气象研究和应用的价值。5.参考答案:①秋分时,提前挑选一些麦种,进行上粪、翻土等准备工作,在小雪之前要播种完毕。②冬至期间,若是雨水较多、气温较高、光照较多,要给小麦进行相应的避雨、降温和避光措施。③芒种时,要及时对小麦进行收割,过了收割最佳时期,可能会影响收成。④根据二十四节气和本地物候的变化,合理规划农业生产,适时调整农事活动。(答对1点得2分,3点得6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超脱人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他虽然没有阮籍那么高的阀阅地位,也没有那样身不由己地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但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陶潜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寞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也没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禅宗、希图某种透彻了悟。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着、关心,他仍然有着如《古诗十九首》那样的人生慨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尽管他信天师道,实际采取的仍是一种无神论和怀疑论的立场。老庄(无神论)并不能构成他真正的信仰,人生之谜在他的精神上仍无法排遣或予以解答。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但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他把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从而,自然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春雨冬雪,辽阔平野,各种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表现得那么自然、质朴。与谢灵运等人大不相同,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无华又生意盎然,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虽然处于魏晋风流的最后阶段,但陶渊明决不逊于那些赫赫大名的风流名士,甚至可以说他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因为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而且十分协调地融合在一起。陶渊明说自己“性刚才拙”,其实他的“拙”处也正是他的“巧”处,也即颖悟之处。如果不是对世事有极高的颖悟,怎能以“守拙”自命,而且坚守到底?在晋宋之际那种政治环境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他所采取的守拙归隐了。陶的旷达,前人多有论及,无须赘言。我想强调的是,他的旷达既是其颖悟的表现,又是其真性情的流露。颖悟是其内在的美,旷达是其外在的美,率真则是其为人的准则。而这三者又统一在“自然”上,崇尚自然是他的最高的人生哲学。再换一个角度,人们所追求的任何人格美都不过是要祛除一些什么增进一些什么。魏晋风流也是如此,不过它主要的功夫是在“祛”上。那么,魏晋风流要祛的是什么呢?就是“惑”与“蔽”。追求名利属于惑,追求长生属于蔽。名利之心可以迷惑人的心智,长生之欲可以遮蔽人的眼睛,都使人失去生的欢乐。“惑”与“蔽”都是“执”,祛惑、祛蔽也就是“破执”。能“破执”则能风流。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陶渊明的《形影神》诗,它蕴涵的意义固然很丰富,但其主旨用两个字便可概括,那就是“破执”——由“神”来破“形”和“影”的“执”。“形”执于对长生的企求,长生不可得于是很苦恼:“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好靠饮酒忘忧。这当然无济于事。“影”的苦恼不仅是生命短促,还有名声不能久传:“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立善以求遗爱之久传:“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但在“神”看来,饮酒也罢,立善也罢,都不是解除苦恼的真正的办法:人总是要死的,无法抗拒。醉酒或能忘忧,反而会促龄;立善虽好,但在那个连善恶也不分的社会上又有谁为你扬善呢?“神”的主张是听任自然化迁,不以早终为苦,也不以长寿为乐;不以名尽为苦,也不以留有遗爱为乐,只要一切听其自然,就达到风流的极致了。当然,陶渊明并不是不想有所作为,只是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既要保持自身的高洁又要有所作为,实在太难了。陶渊明以崇尚自然为风流,似乎是有点消极,但从不肯同流合污这一点看来,是很难得的。虽不能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能有所不为谈何容易!因而陶渊明可谓是最风流的风流。(摘编自袁行霈《陶渊明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相同的是,陶渊明对人生怀有空寞之感的同时,仍对人生与社会抱有很高的兴致。B.陶渊明将田园作为自己的归宿与寄托,将古人思想中人的觉醒提高到远超当世人的高度。C.陶渊明认为自己“性刚才拙”,但这恰恰表现出他极高的颖悟,因此他才能够在晋宋之交守拙归隐。D.《形影神》中“形”执于对于长生的企求,无法长生因而苦恼,陶渊明认为可以通过饮酒来解决这个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信天师道,在诗作中常表现出对生死问题的执着与关心,但他实际上仍持无神论与怀疑论的立场。B.陶渊明能够将颖悟、旷达与率真在自身协调融合,是因为他达到了魏晋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C.陶渊明在政治上采取退避,归耕田园,又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将山水草木描绘得生意盎然。D.通过材料二的分析可知,陶渊明认为要达到风流的极致,脱不开一切听任自然。3.下列诗文中不能体现出“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一项是(

)(3分)A.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B.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C.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D.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6分)5.“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体现了陶渊明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答案解析】【答案】1.C2.B3.D4.①首先提出观点,指出陶渊明兼具颖悟、旷达与率真,是魏晋风流最自然的风流;

②接着从陶渊明选择守拙归隐论述他身上表现出的颖悟、旷达与率真;

③最后从陶渊明对于长生与名利的破执来论述他的极致风流。

5.①前两句诗描写了暮春时节草木茂密的普通的生活场景,诗人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生活中真实、平凡的美挖掘出来,情深意真地表现出潇洒自如、欣然自得之感;

②后两句写鸟儿托身林间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安雅清闲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旷达、颖悟、率真的极致风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同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相同的是,陶渊明对人生怀有空寞之感的同时”错,根据材料一中“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寞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可知,陶渊明与后期封建士大夫并不同,对于人生社会充满兴致,并没有空寞之感。B.“古人思想中人的觉醒”错,根据材料一“他把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可知,原文说的是“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而不是“古人思想中人”,故选项将范围扩大。D.“陶渊明认为可以通过饮酒来解决这个问题”错,根据材料二“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好靠饮酒忘忧”可知,原文指出陶渊明自知追求长生的问题无法解决,因而只能通过喝酒来忘却这一忧虑。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B.“陶渊明能够将颖悟、旷达与率真在自身协调融合,是因为……”错。根据材料二“甚至可以说他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因为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可知,陶渊明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备是因,而“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是果,故选项说法是因果倒置。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A.出自《拟挽歌辞》其三,写送葬结束参加葬礼的人各自回家,亲戚或许还会悲哀,其他人已经忘记死者开始歌唱。陶渊明看透世俗人情,直言生死,旷达而毫不矫饰。B.出自《形影神》,意思是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对于生与死,陶渊明极为坦率与旷达,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C.出自《拟挽歌辞》其一,意思是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对于生死之事,陶渊明十分冷静豁达,认为人活一世,必有一死,但后两句用诙谐的语气展示出自己的率真本性。D.出自《咏荆轲》,意思是可惜剑术未能精,盖世之功未建成。壮士虽然久已逝,千年之下寄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陶渊明对于荆轲“奇功”不成的惋惜,对于他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赞叹。故不能体现出“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三段。由第一段“虽然处于魏晋风流的最后阶段,但陶渊明决不逊于那些赫赫大名的风流名士,甚至可以说他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因为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可知,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指出陶渊明兼具颖悟、旷达与率真,是魏晋风流最自然的风流;由第二段“在晋宋之际那种政治环境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他所采取的守拙归隐了。陶的旷达,前人多有论及,无须赘言。我想强调的是,他的旷达既是其颖悟的表现,又是其真性情的流露。颖悟是其内在的美,旷达是其外在的美,率真则是其为人的准则”可知,从陶渊明选择守拙归隐论述他身上表现出的颖悟、旷达与率真;由“追求名利属于惑,追求长生属于蔽。名利之心可以迷惑人的心智,长生之欲可以遮蔽人的眼睛,都使人失去生的欢乐。‘惑’与‘蔽’都是‘执’,祛惑、祛蔽也就是‘破执’。能‘破执’则能风流。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陶渊明的《形影神》诗,它蕴涵的意义固然很丰富,但其主旨用两个字便可概括,那就是‘破执’”“陶渊明并不是不想有所作为,只是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既要保持自身的高洁又要有所作为,实在太难了。陶渊明以崇尚自然为风流,似乎是有点消极,但从不肯同流合污这一点看来,是很难得的。虽不能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能有所不为谈何容易!因而陶渊明可谓是最风流的风流”可知,从陶渊明对于长生与名利的破执来论述他的极致风流。最后采用“首先……,接着……,最后……”的模式回答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前两句诗“陶潜……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意为: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这两句描写了暮春时节草木茂密的普通的生活场景;再结合材料一中“各种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表现得那么自然、质朴”“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无华又生意盎然,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分析,诗人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生活中真实、平凡的美挖掘出来,情深意真地表现出潇洒自如、欣然自得之感;后两句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意为: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结合材料二中“他的旷达既是其颖悟的表现,又是其真性情的流露。颖悟是其内在的美,旷达是其外在的美,率真则是其为人的准则。而这三者又统一在“自然”上,崇尚自然是他的最高的人生哲学”“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而且十分协调地融合在一起”分析,这后两句写鸟儿托身林间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安雅清闲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旷达、颖悟、率真的极致风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徐贲①有一位资深的美国国会议员曾说,他在国会里作过无数次辩论演说,但只说服过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这位国会议员能这样自我调侃,是因为他很明白辩论自身的局限。②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僵。从微博叫骂发展到约架,便是辩论越说越僵的极端表现。③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知道,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者”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论理不需要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④以第三者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⑤然而,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者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在这么做的时候,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⑥听众是谁,这是说理首先需要确定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实际的说理策略、方式,并使得说理具有说服或宣传的不同性质。例如,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大张旗鼓的中苏两党论战,其实双方都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为了争取第三者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并没有多少国际的第三者对这种恶狠狠的论战感兴趣,因此,论战实际上是用来作为一种对内宣传的手段。这样的争论根本不可能达成任何共识或妥协,最后定然会以争论者们相互交恶,彼此变成势不两立的仇敌而告终。⑦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注的是那种能够达成某种共识,至少是达成某种妥协的争论。它需要在争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方的主张和理由。简略而言,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六个要素:主张(claim)、前提(warrant)、依据(grounds)、支持(backing)、语气(modality)和反驳(rebuttal)(见图1)。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依据、前提、支持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者(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

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⑧形式逻辑论证是以它本身的说理结构为准的,对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那些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等并不关心。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这样的说理有它的理性(它自己说得通),但却没有公共理性(别人无法接受它的前提)。形式逻辑,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⑨图尔敏论证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要求辩论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者听众,但是,在公共说理中,第三者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者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