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第1篇第4讲明清前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第1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第1篇第4讲明清前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第2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第1篇第4讲明清前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第3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第1篇第4讲明清前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第4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第1篇第4讲明清前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明清时期的纳银代役和手工业发展(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明代后期,政府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允许部分工匠纳银代役,纳银之后由官府以银雇工。这一举措()A.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力 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C.使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尝试解题]________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明清时期的纳银代役制度有两个好处,其一是由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工商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二是促进了白银的广泛流通,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不参与市场竞争,排除A项;纳银代役制度与政府财政危机没有关系,排除B项;题干内容涉及了明清时期的纳银代役制度,但是该制度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没有关系,排除C项。]2.命题点:清朝前期的经济政策(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尝试解题]________D[根据材料改《赋役志》为《田赋志》和改《户役》为《户口》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减轻了民众的徭役负担,反映出清朝前期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D项正确。]3.命题点:古代中国的乡村治理(2020·天津新高考等级考试)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尝试解题]________B[根据材料“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自律社会”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主要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B项正确;乡村的自治、自律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基本状态,而不能等同于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A项错误,排除;自律、自治依靠的是乡约民俗,而不是法律条款,C项错误,排除;官府对乡村事务干涉较少不能等同于乡村社会脱离官府的管控,D项错误,排除。]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删繁就简题目简单明了,从明朝后期的纳银代役切入,要求分析这一举措的社会影响。第2题视角独特从清朝前期改《赋役志》为《田赋志》改《户役》为《户口》考查清朝的赋役制度,历史情境创设新颖,命题视角独特。第3题能力立意选取学者观点:中国古代社会乡村管辖基本上实行自治,这个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要求分析判断这一观点的依据关注热点对中国古代的乡村管辖,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视角去认识这种“自律社会”[全国卷·命题研析借鉴]4.命题点:明朝内阁制的设立及其变化(2020·全国卷Ⅲ)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尝试解题]________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内阁的权力膨胀,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因此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时,张居正进行了反驳,这说明内阁权势强大,A项符合题意;内阁权力是由皇帝赋予的,因此说“皇权受到严重制约”是不准确的,排除B项;社会经济凋敝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C项;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废丞相,排除D项。]5.命题点:明代的官营手工业(2020·全国卷Ⅱ)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尝试解题]________D[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说明工匠制度下的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故D项正确。]6.命题点:重农抑商下的明代区域经济的发展(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尝试解题]________D[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生产棉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故D项正确;运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改变没有关系,故B、C两项错误。]7.命题点:明代对外交往(2018·全国卷Ⅰ)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尝试解题]________B[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8.命题点: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尝试解题]________A[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并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因此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故A项正确。]9.命题点:明朝经济发展的影响(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尝试解题]________B[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市民兴起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故D项错误。]题号命题特点第4题由表及里明代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是一个现象,实际上反映明代后期内阁权势强大第5题逻辑推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逻辑推理这种历史现象反映了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变化第6题史学新论东昌府是山东重要产棉区,所产棉花由江淮商人收揽,而后又返销棉布转换思维棉花的收购和棉布的返销反映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第7题情境材料新颖以中国传说中的“麒麟”为素材创设历史情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命题视角独特考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第8题能力立意由明初的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这一变化所体现的中枢机构变化,体现了发散思维与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运用第9题贴近生活从人们日常饮食器具的变化上选材切入,彰显“以微见著”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明朝(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组成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清朝(1)康熙帝: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扩大了皇权。(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中央与地方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设置内阁和军机处等体现了发展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种植棉花,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丝织业出现,但发展缓慢。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业化: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市镇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4.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朝“海禁”政策: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1.(2020·攀枝花统考)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A.反映出孝道思想主导了官僚思维B.表明忠孝是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C.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互结合D.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根据材料“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可知,明代注重孝道的同时,还注意政府工作的需要,将政治与伦理关怀相结合,故选C项;由材料“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可知,出于工作需要,官员可以继续任职,从而说明孝道并非主导官僚思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政治与伦理相结合,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2.(2020·青岛三模)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大臣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皇帝亲自批阅密折,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该制度旨在()A.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 B.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C.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D.有利于处理紧急军务A[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大臣直接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一方面减少了办事中转环节,表面上看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效率;另一方面密折的内容只有皇帝和上奏的大臣才能知道,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牵制,彼此监视,只能忠心于皇帝,实质上加强了皇帝的专制独裁,故选A项;奏折制度与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无关,B项错误;密折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是表面现象,C项错误;因紧急军务上奏只能是呈送奏折的一部分内容,D项说法以偏概全,不全面,排除。]3.根据下表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管理()市镇类型管理模式代表一般市镇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交通要道市镇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苏州府汾湖镇一些富裕市镇设课税司掌收商税松江府唐行镇规模较大市镇委派县丞等官员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吴江县盛泽镇钞关、港口市镇设榷使署、海防署等进行管理常熟县福山镇A.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 B.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C.蕴含了近代经济管理方式D.保障小农生产的稳定性A[“设课税司掌收商税”“委派县丞等官员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等职能体现了治安和赋税征收的功能,故选A项;“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不会加强自治的情况,排除B项;“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这种情形对近代的方式是阻碍作用的,排除C项;“设课税司掌收商税”等税收功能无法体现对小农的保障,排除D项。]4.(2020·抚州联考)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遍及江北与中州,蚕桑生产发展甚快,甘蔗、烟草生产成为东南各省重要经济作物,蓝靛(染料作物)盛产于山区。这些现象()A.表明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加快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进一步增强了江南经济实力D.导致了农业经济的日益衰落B[由材料可知,棉花“遍及”、蚕桑“发展甚快”、甘蔗、烟草、蓝靛等日益重要,说明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故选B项;明清时期仍坚持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涉及许多地区,不仅仅指“江南”,排除C项;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明朝(公元1368—1644年);清朝前期(公元1636—1840年)隐性时空废丞相、设内阁、厂卫制度、八股取士、督抚制度、军机处玉米、甘薯引进,广泛植棉、资本主义萌芽、长途贩运、票号、商帮、市镇、白银流通、粉彩、珐琅彩[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主张(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尝试解题]________B[黄宗羲重新解释“古代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的论断,D项错误。]2.命题点:明末思想家李贽的思想主张(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清初思想家唐甄称:“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这反映出他主张()A.加强户籍管理 B.国富寓于民富C.保护小农经济 D.减免民众赋税[尝试解题]________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编户”是指在籍在册的人民,再结合题干中“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可知唐甄主张国家的富有,首要的是人民的富有,据此可知唐甄主张国富寓于民富,故选B项;题干内容主要论述的是国家财富问题,而不是户籍问题,排除A项;题干内容没有论述保护小农经济,排除C项;题干内容与赋税问题无关,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由表及里黄宗羲认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中的“末”是指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深层分析黄宗羲这一论断是强调从“以农为本”变革为“工商皆本”。第2题论从史出唐甄论述“富在编户”“不在府库”,可知唐甄主张国家富有,首先是人民的富有。[全国卷·命题研析借鉴]3.命题点:清代宗谱的纂修(2020·全国卷Ⅰ)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尝试解题]________B[族规与家训的主要内容“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致,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族规与家训的内容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故A项错误;隋唐以来,士族走向没落,且维持血统纯正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故C项错误;四民是指士农工商,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4.命题点:明代新的文化现象(2018·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尝试解题]________D[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说明当时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5.命题点:明清戏曲艺术的流行(2018·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尝试解题]________D[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6.命题点:古代医药学的发展(2018·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尝试解题]________B[根据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的汉代、唐代还没有出现宋明理学,可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第3题传统文化从清代的族规、家训切入,考查儒家传统文化的价值家国情怀宗谱的纂修渗透了家国一体的观念,彰显家国情怀第4题历史现象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出书风气盛行,书籍作为馈赠礼物流行于民间历史关联以印刷业的发展导致的书籍大量出版折射当时的文化氛围第5题转换思维以昆曲的流行创设情境,考查经济发展对艺术创作及其发展的影响,体现关联性、灵活性第6题热点立意强调国家力量对药学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思维创新从政治、经济、思想的相互影响上解读历史信息,体现综合技能的培养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承古萌新1.思想(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科学技术(1)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2)农学:《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3.文学艺术(1)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2)绘画和书法: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3)戏剧: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收并蓄,经过不断融合吸收,于道光年间,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二、明清时期,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其影响1.市民阶层的兴起(1)“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2)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2.市民阶层影响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1.(2020·青岛模拟)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A.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B.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C.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D.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A[根据题干可知,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A项正确;B项与题干不符,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其思想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排除;C项与题干不符,题干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与题干不符,题干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的方式,排除。]2.(2020·如皋调研)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门包铁皮,并筑砖拱门。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防御体系不断升级 B.火药广泛用于军事C.社会浮华之风盛行 D.城市经济功能强化B[从夯土到包砖和包铁皮说明防御火药武器的需要,故选B项;防御体系不断升级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城防不是社会风气,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城防军事不是经济,排除D项。]3.(2020·韶关调研)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指出,小说可以“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妇,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钟离睿水指出李渔的《十二楼》的创作目的是“今是编以通俗语言,鼓吹经传;以人情啼笑,接引顽痴。”由此可推知明清小说()A.有利于强化社会政治功能B.是封建儒学世俗化的产物C.使人们普遍受到文化熏育D.深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A[小说可以使人为忠臣孝子,说明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A项;儒学世俗化对小说内容有一定影响,但“产物”说法欠妥,排除B项;“普遍”说法欠妥,排除C项;D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4.(2020·泰安五模)冯梦龙声称自己的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是告诫“愚民小子”“把色欲警戒”,《蒋淑真刎颈鸳鸯会》是教诲“率土之民”要“夫妇和柔,琴瑟谐协,有过则改之,未萌则戒之”。这可以用来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男女平等B.小说冲击了传统的社会观念C.文化专制抑制了文学的发展D.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D[根据材料中的“告诫‘愚民小子’‘把色欲警戒’”和“教诲‘率土之民’”等信息可以看出,明代的市民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没有男女平等的信息,也与明代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出小说弘扬和维护传统的社会观念,排除B项;明代小说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文化专制并没有能阻止文学的发展,排除C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隐性时空致良知、李贽、清初三大家、《本草纲目》《农政全书》、西学东渐、明清小说、京剧[例](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12分)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1图2图3——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图1中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此时政治经济中心应该位于北方,而南方地区开发程度不高,由此判断图1应该是东汉时期,此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人口分布符合此时的社会状况。图2中人口分布密度发生变化,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南北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南方隐隐多于北方,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与明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发达有关,且此时政治中心也位于南方的南京,由此可判断图2应该是明代洪武年间;图3相较图1在人口分布上南方开始增多,人口密度较高的是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种情况应该与唐代首都位于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有关,因此形成了南北两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由此判断图3应该是唐朝天宝年间。[试答]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4分)图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4分)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4分)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应对非选择题网上阅卷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而失分。“两个原则”:(1)答案“要点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要多、方面要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出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明清时期封建盛世危机的主要表现1.经济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清朝前期有了缓慢发展,说明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制度衰落的标志。2.政治上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日益明显,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到顶点,明朝设立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说明封建社会已走到末路,由盛转衰。3.思想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如黄宗羲揭露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当由公众评判天下的是非,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在思想上的反映。4.文学上出现许多优秀长篇小说。如《红楼梦》,通过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它揭示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真实历史。二、明清时期近代曙光初露1.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的变化(1)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异①商品性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如16世纪开始推行的以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押租制和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地,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②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促使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出现,解放短工条例颁布,等级雇佣向自由雇佣过渡,出现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手工业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①官营手工业向商品化和民营化转变;新兴手工业勃然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芜湖浆染业、佛山矿冶业、景德镇制瓷业等著名手工业中心。②民营手工业的新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商业繁荣、市场扩展进程;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最初阶段的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或包买商。这些在江南集中体现为早期工业化的发展。(3)赋役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①明中后期不仅开始赋役货币化和货币以银为本位,而且白银流通量和储存量剧增,货币权力空前增大;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生。②信用借贷需求旺盛,不仅生息资本剧增,借贷利率下降趋势出现,而且农业生产性借贷增多、生息资本与商业资本结合、部分生息资本向手工业资本转移;赋役、财政白银化导致隆庆开放海禁后大量白银内流,推动了货币经济发展。(4)地域性商帮、全国性市场的形成①形成于16世纪以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如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势力空前壮大与社会地位提高、地域性商帮形成。②商人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长途贩运和从事进出口的国际贸易;一些商帮实施自由雇佣制、合伙制、伙计制及领本制等新的经营方式和劳资关系。③部分商人将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经营手工业或商品性农业。(5)资本主义萌芽与早期市场化进程开启①在16世纪,苏杭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铸造业、浙江崇德的榨油业以及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中已有10人以上的工场手工业出现。②以往延续下来的城市、市镇与集市,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工商业繁荣程度都超过了前代,工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功能明显上升。③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表明江南早期市镇化进程已开启。2.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4)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5)对文化教育: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1.(2020·呼和浩特调研)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B[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是由于明朝晚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人们对待贫穷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故选B项;明朝晚期中国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排除A项;明朝晚期贫富分化并不鲜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进一步强化,排除C项;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焕生机,反正统思想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2.(2020·商洛期末)据有关统计,1584-1790年间来华的传教士共有译著成书300余种,其中关于自然科学的有120种左右,以天文学为主的约89种,涉及数学的有20种。由此可知,当时中国()A.与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 B.科技发展融入新血液C.思想专制统治逐渐松弛 D.政府提倡向西方学习B[来华传教士通过译著自然科学、天文学和数学等西方科学技术,为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融入了新血液,故选B项;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阻碍了中西方的交流与联系,排除A项;明清时期,统治者对人们思想的控制逐渐加强,排除C项;政府提倡向西方学习主要是在近代时期,排除D项。]3.(2020·天一大联考)1836年,在广州商馆中落脚的外国商人约有50余家,其中英商31家,美商9家,葡萄牙、瑞典、荷兰、法国商人各一家,还有“港脚”商(主要是英印的所谓“自由商人”)11家。这反映出()A.西方列强已经打开中国市场B.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争夺对象C.清朝并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对外贸易潜伏重大危机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在“1836年”时已经接近尾声,需要更为广阔的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中国落脚的外国商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英国的商业利益与中国越来越紧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均表明中国对外贸易潜伏重大危机,故选D项。]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史学新论]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命题思考]张岂之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发生新的变化,主要是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这说明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1.(权威预测)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 B.生产关系出现变化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 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B[由材料“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可知,山区地主凭土地分享矿山收益,且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生产关系出现变化,故选B项;题干提及的是山区地主,不代表农田地主,且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故排除A项;雇佣关系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故排除C项;清朝土地兼并加剧,故排除D项。]明清时期我国社会转型[史学新论]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引用法国一位学者的话说,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但是,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赵津《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看技术革命发生的可能性:李约瑟之谜再探》[命题思考]赵津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2.(权威预测)朱元璋立国定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他统治下的臣民能重新安于士、农、工、商四种身份,让传统的四民各守本业。嘉靖六年(1527),明世宗下诏:凡是寄寓已久,且在北京置有产业的人,允许他们在北京宛平、大兴二县附籍(附籍指附入本地户籍)。这一举措()A.主要针对明初社会动荡不安B.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D.反映了明朝社会治理的进步D[根据材料可知,凡是在北京有产业的人,允许他们在北京两县有户籍,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方便管理,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让四民安守本业,且嘉靖时期已经是明朝中叶,材料中没有提到社会动荡,排除A项;明朝后期江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材料是北京地区,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北京地区的户籍,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明清时期“重商主义”思潮之影响[史学新论]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在中国“士农工商”的缝隙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绅商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对的经济实力,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之中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命题思考]14—15世纪的历史阶段,东西方不少国家进入封建社会晚期,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封建母体中孕育,世界历史正在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3.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A.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B.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C.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D.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D[根据材料“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知,即便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明清之际,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仍在影响着商人的价值观,故选D项。]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1)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始形成。(3)西汉建立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发展。(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再一次发展。(5)唐宋时期,吐蕃、南诏、靺鞨、女真、党项等西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及与内地联系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6)元朝统一,更促进了民族融合。(7)清朝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加巩固。2.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1)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地理条件具有整体统一性特点,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极大作用和影响。(2)互补型的经济结构,农耕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互补性特征是导致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3)主体民族——汉族的凝聚力作用。(4)广纳百川的中华文化,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同样也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形成和发展。(5)源远流长的“大一统”的国家观。3.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在清朝统一政权下,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斗争、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为祖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做斗争,正确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西藏地区: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明确金瓶掣签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2)台湾地区:1683年康熙帝令施琅率军攻入台湾消灭割据势力;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3)北部和西北地区:康熙帝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的基础上,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北疆等地;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西北边疆。2.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1)清初,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了台湾。(2)康熙帝率军打败了沙俄,迫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3)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三、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1.对外政策趋势:在整体上是趋向保守。由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开放),到转向闭关锁国,失去了对外交流主动性。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妨碍了中西之间正常的科技、思想、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2.传统的对外关系(贸易)达到鼎盛。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古代以加强双方友好往来,传播中华声威为目的的官方中外关系达到最高峰。3.矛盾日趋尖锐,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4.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东来,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5.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处于贸易顺差。6.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范围内发展。7.出现华侨潮,促进了南洋的开发。1.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D[题干中提及明太祖、明成祖重视处理与“蛮夷”关系,既要武力威慑同时又要以怀柔拉拢,意在稳定边疆秩序巩固统一,故选D项。]2.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