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2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及代码:中国现代文学201011103课程学分与学时:3分/48学时(课堂讲授40学时,实验实践8学时,自主学习0学时)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师范类)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中国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研究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至1949年中国文学发展演变历史及创作成就的学科。中国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也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文学2》主要学习1927至1949年的中国现代文学。(二)目的与任务: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3.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二编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24学时)第九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二)(2学时)[教学目的]1.“左联”的成立2.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教学重点]“左联”的成立[教学难点]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一节革命文学的论争和左翼文艺运动(1学时)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二、革命文学的论争创造社和太阳社发起对鲁迅的否定、攻击,鲁迅予以了反击。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第二节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1学时)马克思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学起到某种补充和纠偏作用。第十章茅盾(3学时)[教学目的]1.社会剖析小说2.《蚀》三部曲与《子夜》[教学重点]1.社会剖析小说2.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教学难点]《子夜》的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相结合第一节开创新的文学范式(1学时)一、茅盾简介二、社会剖析小说茅盾在小说领域内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并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第二节茅盾的小说成就及理论批评方面的贡献(2学时)一、蚀三部曲和《虹》《蚀》三部曲分别描写“现代青年在革命高潮中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刻画了各种类型的时代青年形象。《虹》是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的成长小说,具有史诗性。二、《子夜》分析《子夜》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典型形象。他的性格突出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似强实弱,外强中干。吴荪甫的悲剧命运表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三、茅盾的小说的艺术成就1.追求题材的史诗性;2.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奉献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3.在结构安排上,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4.在小说心理描写方面的独具匠心。四、理论批评的其他方面的贡献1.积极建设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2.是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3.散文创作第十一章老舍(3学时)[教学目的]1.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2.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教学重点]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教学难点]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第一节《骆驼祥子》及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2学时)一、老舍简介二、《骆驼祥子》分析:1.主题: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2.人物形象:祥子是一个性格不断发展的形象。他开始勤劳善良要强,有骆驼般坚强的意志,但后来在残酷现实的打击下,尤其是经历三起三落后,自甘堕落,成为一个行尸走肉。小说通过祥子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好人没有好出路的主题。虎妞的性格有二重性,粗俗丑陋、蛮横泼辣、精明自私是她性格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虎妞又是值得同情的。她因为父亲的私心而延误了青春,成了一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她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胆选择祥子作为自己的终身依靠。这种行为本身尽管不乏阴谋诡计,但表现出的独立性却是值得同情和肯定的。三、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老舍笔下几类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或“理想”的市民以及城市贫民。第二节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1学时)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京味”是一种文化趣味,表现在:1、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3、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4、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第十二章巴金(3学时)[教学目的]1.《家》的杰出成就2.《寒夜》等巴金后期小说创作[教学重点]《家》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第一节巴金前期小说创作(2学时)一、巴金简介二、前期小说创作特点:“青春的赞歌”。如《家》。三、《家》的杰出成就(一)《家》的基本内容和主题。以《家》为代表的激流三部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系统地描写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一部小说。小说以三十年代的高家为背景,表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斗争,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对人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揭示了封建家庭制度的腐败,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二)人物塑造的成功:1.觉新:是一个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典型。2.觉慧:充满热情和反抗的性格;是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3.高老太爷:专横而虚伪。第二节巴金后期小说创作(1学时)一、后期小说创作特点巴金风格与前期相比,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二、《寒夜》(一)《寒夜》思想内容:小说反映了40年代的国统区,底层老百姓整日为生存而劳碌,但却不能换回些许温饱,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对知识分子的软弱无力和劣根性也进行了客观的审视和批判。(二)人物形象:汪文宣: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曾树生: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女性形象。第十三章沈从文(2学时)[教学目的]1.沈从文的“湘西世界”2.沈从文的创作特点[教学重点]沈从文的创作特色[教学难点]沈从文的文体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沈从文简介二、《边城》分析《边城》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了湘西人民纯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并通过乡村世界与都市社会的对立互参,表达了他否定现代都市文明,希望用湘西原始淳朴的人性美,来改造黑暗的现实,完善道德,恢复民族的元气,重塑民族品格的文学理想。作品有田园牧歌式的抒情格调,亦带有某种空想意味。第十四章小说(二)(3学时)[教学目的]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小说[教学重点]左翼小说[教学难点]海派小说[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第一节左翼小说(1学时)一、左翼文学的特点:左翼文学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文艺思想构建了左翼文学的革命话语体系和文学意义模式;社会价值高于审美价值;文学创作“社会化”倾向加重,以重视分析社会客体、流贯理性精神为特点。二、代表作家及作品:蒋光慈:《丽莎的哀怨》;柔石:《二月》;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三、萧红与东北作家群(一)东北作家群:主要有萧军、萧红、罗烽等。(二)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其小说散文化的风格及诗化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二节京派小说和海派小说(1学时)一、京派小说的审美追求“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代表作家有沈从文、朱光潜、林徽因等。二、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和特点1.初期海派:接续鸳蝴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代表作家有张资平和叶灵凤。2.新感觉派及代表作家: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3、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⑴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揭示了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精神的疲倦和心灵的孤独。⑵运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把心理分析、意识流作为创作方法运用到创作中,以回忆、联想、梦境、幻觉等方式,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和表现人物的潜意识,刻画人物的性格分裂和变态心理。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1学时)[教学目的]三十年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概况[教学重点]张恨水及其创作[教学难点]张恨水小说的俗雅融合[教学方法]讲授法三十年代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雅互动张恨水及其创作张恨水自觉地改革我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实现了章回小说体制的现代化。表现在:1.张恨水立足于章回体而不断拓展其功能,使其能容纳不同时代的题材内容。2.张恨水引“雅”入“俗”。他小说中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风俗描写和环境描写、半放式的结尾、现代主义的荒诞表现手法的运用等等,都超越了一般章回小说的格局,而与新文学作品打通了。三、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2学时)[教学目的]中国诗歌会;现代诗派[教学重点]现代诗派[教学难点]现代诗派[教学方法]讲授法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中国诗歌会诗人群是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流派。后期新月派的创作后期新月诗派是前期新月诗派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诗派的徐志摩、饶孟侃等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与前期相比,理论主张出现某些新变:1.对闻一多的“三美”理论有所松动,出现了向自由体诗发展的趋向。2.向内朝着更深的精神领域开拓,在抒情方式上爱用暗示和象征,显出了明晰的现代象征诗的特征。三、现代派诗歌创作1.现代派诗的形成、特点及演变:现代派诗形成于30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经历了一个酝酿、形成、发展、流变的漫长过程。就发展的渊源论,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2.现代诗派的特点:(1)朦胧的美;(2)繁复的意象,奇特的联络;(3)追求“纯粹”的诗;(4)浊世的哀音,青春的病态。四、戴望舒、卞之琳的创作第十七章散文(二)(1学时)[教学目的]闲适小品;“鲁迅风”杂文[教学重点]林语堂“闲适小品”[教学难点]“鲁迅风”杂文[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林语堂“闲适小品”林语堂30年代提倡“幽默”文学,以文白夹杂的“语录体”,庄谐并出地谈性灵,说自我,话闲适。二、“鲁迅风”杂文鲁迅的杂文影响和启发了一批作者,形成了“鲁迅风”杂文作者群。第十八章曹禺(3学时)[教学目的]1.《雷雨》分析2.《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教学重点]1.《雷雨》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分析2.曹禺剧作风格的转变[教学难点]《雷雨》的结构艺术[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雷雨》分析1.人物形象周朴园:专制、冷酷、自私、虚伪是一种说法,但不能忽略其人性的复杂(关于周朴园形象有争议,可讨论)。蘩漪:蘩漪的“雷雨式性格”:“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性格复杂。但总体来说,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性”。2.艺术特色:结构严谨缜密;激烈的戏剧冲突;语言个性化,充满了动作性和抒情性。二、《日出》、《原野》和《北京人》1.陈白露形象:她的一生,可以说是从“人”变成“鬼”,又不能忍受“鬼”的生活,想由“鬼”变成“人”,自杀身亡只能是其唯一的选择。旧我与现我的冲突、希望与绝望的冲突是其主要矛盾。2.《原野》: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再一次转移,又从《日出》那样偏重社会悲剧的揭示,回转到写人性的悲剧,和《雷雨》一样是抒发强烈爱恨的“一首诗”。3.《北京人》主题:对那种以没落士大夫生活追求为特征的传统“北京文化”进行批判。三、曹禺的文学史贡献曹禺的戏剧创作不仅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第十九章戏剧(二)(1学时)[教学目的]1.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农民戏剧2.夏衍、李建吾的创作[教学重点]无产阶级戏剧[教学难点]无[教学方法]讲授法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30年代剧作的基本特征:工人运动和农村生活得到较多反映。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建吾的创作第三编新文学的第三个十年(1937-1949)(16学时)第二十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三)(2学时)[教学目的]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教学重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教学难点]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二、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一)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二)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第二十一章赵树理(2学时)[教学目的]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2.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教学重点]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教学难点]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作者简介:二、“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的创作是能体现毛泽东《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赵树理的创作成为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赵树理方向”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三、农民形象1.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老一代农民2.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年轻的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3.农村新人形象四、艺术特色赵树理改造和运用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形式,创造了现代评书体的小说形式。第二十二章小说(三)(5学时)[教学目的]国统区小说;沦陷区小说;解放区小说[教学重点]解放区小说[教学难点]国统区小说[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一、国统区作家的创作(2学时)1.有关抗战几个阶段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变迁:初期偏重纪实性的小说“报告文学化”现象;稍后作家对战争中民族精神的新变化进行了表现;小说创作中的暴露讽刺之风大盛。2.主要作家:张天翼、沙汀、钱钟书、路翎等。3.《围城》分析小说《围城》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人们由于选择的错位、不可触及的幻想或是人性的某种弱点,始终难以摆脱“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精神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永恒的精神痛苦。二、沦陷区作家的创作(2学时)1.孤岛文学2.沦陷区的文学创作:(1)张爱玲小说题材与主题:“沪港洋场社会”中的畸形人生。张爱玲通过“女结婚员”这类女性形象的生存状态的描绘,还原了女性在社会夹缝中的艰难处境,并从社会的、历史的、以及女性自身的角度,对女性的命运进行探寻和思考。(2)苏青的代表作:《结婚十年》;(3)徐訏代表作:《鬼恋》和《风萧萧》;(4)无名氏主要作品:《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三、解放区作家的创作(1学时)1.短篇小说的成就:除丁玲外,赵树理和孙犁代表了解放区短篇小说的成就。2.长篇小说(1)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解放区“土改小说”的代表作。(2)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反映土改运动的规模较大,过程比较完整;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生活场景和大量富有农民生活情趣的幽默细节。第二十三章通俗小说(三)(1学时)[教学目的]40年代通俗小说的创作概况[教学重点]40年代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教学难点]各类通俗小说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讲授法一、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二、各类通俗小说的“现代化”张恨水将通俗文学创作旨趣的严肃性,提高到从来没有的程度;予且新方式式的通俗小说写法;武侠小说对“侠”精神的现代阐释。三、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第二十四章艾青(2学时)[教学目的]艾青诗作的主题与意象[教学重点]忧郁的诗绪[教学难点]艾青诗作的意象[教学方法]讲授法和示范朗读法相结合一、艾青简介二、独特的意象与主题1.在“土地”的意象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深爱,对人民的深爱以几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2.“太阳”的意象则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三、忧郁的诗绪1.忧郁的诗绪:是浸透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但艾青忧郁的诗不会使人绝望,而总是能给人深沉的力量。2.诗的艺术与形式:艾青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感觉”;对“光”和“色”的感受最为敏锐;特别重视捕捉瞬间印象与感觉;重新提倡“自由体诗”和诗的“散文美”。第二十五章新诗(三)(2学时)[教学目的]七月诗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教学重点]中国新诗派[教学难点]七月诗派[教学方法]讲授法与示范朗读法相结合一、七月诗派“七月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文艺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是其基本特征。二、绿原、鲁藜等人的诗作三、中国新诗派1.“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客、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缇、袁可嘉、穆旦等。《文聚》、《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是其主要阵地。2.穆旦的诗歌创作:自觉地将现代主义者的追求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融为一体,使他的诗以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严峻著称。第二十六章戏剧(2学时)[教学目的]“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剧场戏剧”的兴起与繁荣[教学重点]从秧歌剧到新歌剧[教学难点]“新歌剧”的创造实验[教学方法]讲授法和示范演唱法相结合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1.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2.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二、从秧歌剧到新歌剧1.从中外名剧到“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2.“新歌剧”的创造实验:自觉借鉴、利用与改造民间的艺术资源;艺术形式采用歌剧音乐戏剧化与性格化;西洋歌剧和传统戏曲手法结合;民间趣味和审美习惯、与革命性主题完美统一。三、“剧场戏剧”的兴起与繁荣1.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阳翰笙的历史剧创作;夏衍和陈白尘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2.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1)职业性剧团涌现(2)商业性演出(3)创作出版热潮(4)市民化倾向实验实践(8学时)1.文学赏析评论写作辅导(4学时)2.读书报告会(4学时)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与讨论法。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适当讨论一些难点、焦点和学科前沿的问题。2.部分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尝试翻转课堂模式。3.注重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及时获得教与学的信息反馈。四、课程考核方式(1)过程考核: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及出勤情况。(2)期末考核:闭卷笔试(成绩比例:考试卷面70%,平时30%。)。五、其他(一)作业及自主学习要求平时作业次数3次。两次作业为文学作品赏析,由教师指定若干阅读篇目,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作品,写作合乎要求的赏析文章。一次作业为文学史常识,熟悉文学史常识考核中的一些常见题型,诸如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作业均全收全改,并全班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方面,要求学生课外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为主要参考书,全面系统地梳理所学知识,并结合教材,根据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阅读参考书目(语言、文学)》,广泛阅读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作及研究论著,提高文学审美鉴赏能力,并完成一篇3000字以上的读书评论或读书笔记,作为期末考核的依据,评定等级,并适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二)课程资源1.建议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版。2.主要参考书(一)文学史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黄修己,北京大学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五实验学校七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含简略答案)
- 买房银行合同范本
- 商铺中介租房合同范本
- 土地置换建房合同范本
- 融资外包合同范本
- 企业 民间借款合同范本
- 精装房签合同范本
- 年社保合同范本
- 焊机租赁合同范本
- 厝地转让合同范本
- 彩钢瓦屋面施工材料选用方案
- 场地代运营托管合同范例
- 《信用证课堂用》课件
- 离网型风光制氢合成绿氨技术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七年级上册硬笔行楷字帖
- 《纵隔病变的ct诊断》课件
- 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教学设备安装及售后服务方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 (外研版3起)英语五年级上册单词字帖书写练习(手写体)高清打印版
- 2024年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标准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