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3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4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孟子》三章R·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掌握文中的实、虚词的用法。2.掌握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3.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道理。学习目标走近作者作者孟子名轲朝代战国评价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作品风格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代表作品《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

《孟子》,语录体。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共7篇,共26章,3.5万字。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写作背景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但是,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孟子·梁惠王上),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仁政”的思想。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字音戚

畔qīfúsùpàn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有利的天气比得上地理优势人心所向的内城外城围表修饰表转折发语词,不译得到这样表转折,却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城墙护城河泛指武器坚锐锋利抛弃表顺承离开所以限制凭借震慑助词,的巩固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施行仁政的国君通“叛”背叛代词,代失道者顺应代词,代得道者取独必定语气词译文: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蓝色部分:说明“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红色部分:引申“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如何展开论证的?1、举例论证,先举攻城的例子,“环而攻之而不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再举守城的例子,“城高池深兵革利米粟多”但是守城人却“委而去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在战争中是最重要的。2、对比论证。承接上面的“地利不如人和”,得出结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反面证明“人和”的重要性。再引出治国思想,把“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作对比,分别从正面与反面证明“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表明君主要实行“仁政”。

如何看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池很小,“环而攻之”,把它围起来打,又挑了个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而不胜”,结果还没打赢,是因为小城占了地理的优势,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城高池深兵革利米粟多”,占用有力的地形,而且有充足的物资跟精良的装备,结果“委而去之”,将士弃城而逃,说明打仗的人不行,人心溃散。所以说“地利不如人和”。

证明“地利不如人和”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有什么好处?

排比。形式上:朗朗上口,有音韵美,气势磅礴。内容上:更具有说服力,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本文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政治主张,孟子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本文的论证结构是什么?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引用战争的例子论证论点,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认为“人和”才是最重要的,你能举出“人和”发挥重要作用的例子吗?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