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南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图所示。以下对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A.乳酸菌细胞也含有细胞器甲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细胞器甲属于生物膜系统C.细胞器乙含有脂质,所以不是中心体D.细胞器丙是线粒体,在其内膜上可生成H2O2.某科技兴农志愿者在培育害虫天敌青蛙的过程中发现,池塘里小蝌蚪居于水池中央深水处,大蝌蚪活跃在入水口的浅表层,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大、小蝌蚪分布的水层不同属于垂直分层现象B.优先发育的大蝌蚪会产生毒素使最幼小的蝌蚪中毒死亡体现了优势竞争C.投放加碘的饲料可促进蝌蚪发育成青蛙D.蝌蚪和青蛙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巨大差异是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3.将一盆置于密闭透明容器内的绿色植物放在黑暗环境(温度适宜)中,t1时刻给予充足的光照,t4时刻再补充一定量的CO2,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在培养的过程中实时检测装置内O2的释放速率,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生物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0~t1,该密闭装置内O2的含量应持续下降B.t3时刻,该绿色植物的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C.t3~t4,CO2浓度是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D.t4~t5,该绿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4.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5.研究人员找到一种抗体,可让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成熟为完全不同的细胞——免疫系统中呈抗原的树突细胞。树突细胞如长时间暴露于该抗体下,再加上特定的培养条件,还能进一步分化为与自然杀伤(NK)细胞(该细胞识别靶细胞是非特异性的)高度相似的细胞——诱导NK细胞。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二次免疫中,抗体可由浆细胞与记忆B细胞合成并分泌B.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组成C.浆细胞识别抗原具有特异性,而NK细胞非特异性识别抗原D.白血病细胞、树突细胞以及NK细胞形态与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mRNA不同6.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溶解组织中的脂肪②在“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不存在对照③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可选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④小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检测到H218O,呼出的CO2可能含有18O⑤鉴定DNA时,将溶解的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可看到紫色反应A.无正确项 B.只有一项正确C.有两项正确 D.有三项正确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图1表示研究人员为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进行的相关实验流程,其中透明圈是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消耗特定营养物质形成的。图2、图3是研究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中,选择蘑菇培养基质作为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来源,这是因为______。(2)筛选用的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作为______,并在配制培养基时加入琼脂作为______。筛选时应选择D/d较大的菌株,因为这一指标值越大说明_________越强。(3)研究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时,首先将纤维素酶液置于35~65℃的不同温度条件下保温2h,再取上述温度处理的和未经保温处理的纤维素酶液,在______℃条件下测定纤维素酶的催化速率,计算______。(4)生产中使用该纤维素酶时,最好将温度控制在40℃左右,原因是______。8.(10分)阅读如下有关钙的资料:资料甲体内钙代谢虽然受多种激素的影响,但甲状旁腺素(甲状旁腺分沁)和降钙素(甲状腺C细胞分泌)是调节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两种主要激素。甲状旁腺素使血钙增加,降钙素使血钙降低。资料乙神经肌肉之间兴奋的传递依靠乙酰胆碱(ACh)。降低细胞外液中Ca2+的浓度能抑制ACh的释放;相反,在一定范围内,ACh的释放量随着Ca2+浓度的提高而增加。据认为,当冲动到达突触前终末时,Ca2+通道开放,大量Ca2+顺着浓度梯度内流。Ca2+是促使囊泡壁和突触前膜的特异分子结构发生反应的必要因素,其结果是导致两层膜暂时相互融合并破裂,囊泡内的ACh全部释出。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分泌的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弥散到_______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相关的信息。由于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这两种激素,以维持这两种激素含量的____________。调节细胞外液中Ca2+浓度时,这两种激素所起的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2)突触前膜以____方式释放ACh。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则可判断出肌细胞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向神经末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资料乙,若突然降低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会______神经冲动的传递。9.(10分)科学家为了提高光合作用过程中Rubiaco酶对CO2的亲和力,利用PCR定点突变技术改造Rubisco酶基因,从而显著提高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1)PCR定点突变技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填“基因工程”或“蛋白质工程”)。可利用定点突变的DNA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________________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植物细胞,还需用到植物细胞工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技术,才能最终获得转基因植物。(2)PCR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利用PCR技术扩增,若将一个目的基因复制10次,则需要在缓冲液中至少加入____个引物。(3)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科研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培育的该转基因植株的光合作用速率并未明显增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另有一些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的细胞核中,经培育获得一种转基因小鼠,其膀胱上皮细胞可以合成人的生长激素并分泌到尿液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____A.选择受精卵作为外源基因的受体细胞是因为这种细胞的全能性最容易表达B.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可检测外源基因在小鼠细胞内是否成功表达C.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能在小鼠细胞表达,说明遗传密码在不同种生物中可以通用D.将转基因小鼠体细胞进行核移植(克隆),可以获得多个具有外源基因的后代10.(10分)2018年10月1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作出的贡献。他们研发的PD-1单克隆抗体药物,已被证实在对抗癌(肿瘤)方面具有突出效果。回答下列问题:(1)制备PD-1单克隆抗体药物的过程,要用到_____________和动物细胞融合两项技术,请写出其它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要选用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制备过程中,需用特定的_____________培养基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单克隆抗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本庶佑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对T细胞有“刹车作用”:人体组织细胞表面少量的PD-L1蛋白质(癌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有大量PD-L1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结合后,使T细胞凋亡,避免过度免疫,即“刹车作用”(癌细胞或肿瘤细胞也由此躲过细胞免疫),如图1所示。针对此发现,科学家研发了治疗癌症的新药物PD-1单克隆抗体,它的作用原理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PD-1单克隆抗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抑制癌细胞或肿瘤细胞。你认为有器官移植史的癌症患者能够用PD-1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氧气对动物的生命至关重要,机体逐渐进化出确保向各组织细胞充分供氧的机制。人的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和肾脏中都含有专门感受血液中氧气浓度变化的细胞。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物圈范围来看,人体血液中氧气的最终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_过程。(2)当人在运动时,血氧消耗增加会引起颈动脉体中的细胞A和主动脉体中的细胞B向位于____________中的呼吸中枢发放神经冲动,以加快呼吸频率,增加肺的供氧量。(3)当人处于高海拔时,血氧降低会刺激肾脏中的细胞C合成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这种激素可以促进骨髓中的红细胞生成,帮助人体适应低氧环境。氧气进入红细胞后____________(填“参与”或“不参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4)由上可知,人体血氧含量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血氧含量的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内环境稳态是指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

分析题图:该细胞为动物细胞,甲的脂质含量为0,说明没有膜结构,但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可推测甲细胞器为核糖体;乙的脂质含量不为0,说明乙细胞器有膜结构,但无核酸,可推断乙细胞器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丙有膜结构和核酸,可推断丙细胞器为线粒体。【详解】A、细胞器甲为核糖体,乳酸菌细胞为原核细胞,原核细胞含有核糖体,A正确;B、细胞器甲为核糖体,不含生物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B错误;C、中心体无膜结构,不含脂质,细胞器乙含有脂质,所以不是中心体,C正确;D、细胞器丙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内膜上可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H2O,D正确。故选B。2、C【解析】

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群落中的植物各有其生长型,而其生态幅度和适应性又各有不同,它们各自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它们的同化器官和吸收器官处于地上的不同高度和地下的不同深度,或水面下的不同深度。它们的这种空间上的垂直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层次结构或垂直结构。【详解】A、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不是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大、小蝌蚪分布的水层不同不属于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B、优先发育的大蝌蚪会产生毒素使最幼小的蝌蚪中毒死亡属于种内斗争,B错误;C、投放加碘的饲料,有利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可促进蝌蚪发育成青蛙,C正确;D、蝌蚪和青蛙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巨大差异属于变态发育,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C。【点睛】结合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分析选项。3、B【解析】

0-t1时刻,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给予光照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所以不断有氧气释放,在密闭的容器中,CO2的量不断减少,所以光合作用不断降低,所以在t4时刻补充CO2光合作用速率上升。【详解】A、t0~t1时刻,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O2的含量应持续下降,A正确;B、t3时刻,该植物氧气释放速率最大,所以光合作用强度最大,B错误;C、从曲线图中看出在t4时刻,补充CO2后光合作用速率上升,所以t3~t4时刻,光合作用速率不断下降的原因是缺少CO2,C正确;D、t4~t5,该绿色植物氧气释放速率不断增加,所以其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明确这是在密闭容器中完成的实验,CO2的含量是一定的,所以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进而发生这个曲线的过程。4、B【解析】

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主要由基因决定,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非都与性别决定有关;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的遗传方式,如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伴随着X染色体遗传给后代.【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如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等与性别决定无关,故A错误。B、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一定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故B正确。C、生殖细胞含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不仅有性染色体,还有常染色体,如控制合成呼吸相关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在生殖细胞中也表达,故C错误。D、初级精母细胞肯定含有Y染色体,而次级精母细胞中不一定含Y染色体,可能含X或Y染色体,故D错误。答案选B5、D【解析】

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人体有三道防线,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详解】A、记忆B细胞不能分泌抗体,A错误;B、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B错误;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D、白血病细胞、树突细胞以及NK细胞形态与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mRNA不同(遗传信息相同),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D。6、B【解析】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探究pH对酶活性时,自变量应该是不同的pH;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应该是不同的温度;二苯胺可与DNA在水浴条件下反应呈蓝色。【详解】①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洗去浮色,①错误;

②在“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可与未发生质壁分离前的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形成对照,②错误;③由于H2O2溶液不稳定,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作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材料,③错误;④小鼠吸入18O2,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可以进入水中,水再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可以进入二氧化碳中,故可以在其尿液中可检测到,呼出的CO2可能含有18O,④正确;⑤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时,在沸水浴条件下溶液呈蓝色,⑤错误。只有一项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影响教材基础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取材是否合适、实验选用的鉴定试剂是否合理、实验条件控制是否得当及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等,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蘑菇培养基质中富含纤维素,会聚集较多的纤维素分解菌唯一碳源凝固剂单体菌体产生的纤维素酶活性50酶活性残留率该温度下,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高,作用时间持久,且酶活性相对较高【解析】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1)实验原理:

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实验过程:

土壤取样:采集土样时,应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梯度稀释:用选择培养基培养,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涂布平板:将样品涂布于含刚果红的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固体培养基上;

挑选产生中心透明圈的菌落: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从产生明显的透明圈的菌落上挑取部分细菌,并接种到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上,在30~37℃条件下培养,可获得较纯的菌种。【详解】(1)由于蘑菇培养基质中富含纤维素,会聚集较多的纤维素分解菌,故选择蘑菇培养基质作为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来源。

(2)筛选用的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并在配制培养基时加入琼脂作为凝固剂;应筛选时应选择透明圈较大的菌株,因为这一指标值越大说明单个菌体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越强。

(3)研究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时,首先将纤维素酶液置于35~65℃的不同温度条件下保温2h,再取上述不同温度处理的纤维素酶液和未经保温处理的纤维素酶液,并在50℃下测定纤维素酶的催化速率;计算酶活性残留率。

(4)由图可知:由于40℃时,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高,作用时间持久,且酶活性相对较高,故生产中使用该纤维素酶时,最好将温度控制在40℃左右。【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微生物分离及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8、体液动态平衡相互拮抗胞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减缓【解析】

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反应加以调整,这些活动都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完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组成。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肉之间形成的结构称为突触。体液调节又称为内分泌调节,是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而发挥调节作用的一种调节方式。【详解】(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甲状旁腺素使血钙增加,降钙素使血钙降低,所以,调节细胞外液中Ca2+浓度时,这两种激素所起的作用表现为相互拮抗。(2)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ACh。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末梢与肌细胞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3)根据资料乙,若突然降低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会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点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人体两类重要的调节方式,也是常见的考点,其中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是常见的易错点,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9、蛋白质工程农杆菌转化法植物组织培养DNA双链复制211-2转化所转的基因未成功导入或导入的基因未能准确表达B【解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1)根据题干可知:利用PCR定点突变技术改造Rubisco酶基因可知,PCR定点突变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将转基因细胞培育成转基因植株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PCR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利用PCR技术扩增,若将一个目的基因复制10次,则需要在缓冲液中至少加入211-2个引物。(3)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培育的该转基因植株的光合作用速率并未明显增大,可能的原因是所转的基因未成功导入或导入的基因未能准确表达。(4)A、选择受精卵作为外源基因的受体细胞是因为这种细胞的全能性最容易表达,A正确;

B、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可检测外源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应该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B错误;

C、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能在小鼠细胞表达,说明遗传密码在不同种生物中可以通用,C正确;

D、将转基因小鼠体细胞进行核移植(克隆),可以获得多个具有外源基因的后代,D正确。

故选B。【点睛】易错点: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0、动物细胞培养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或克隆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B淋巴细胞具有产生单一抗体的能力,但不能在体外增殖;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不断增殖,同时能产生出某种特异性的抗体选择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T细胞不会裂解凋亡,再通过T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清除癌细胞或肿瘤细胞不能会产生较强的免疫排斥反应【解析】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2、T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