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 (2)(有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 (2)(有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统编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 (2)(有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 (2)(有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统编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 (2)(有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22023学年统编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2)(有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

一、字词句训练(22%)

1.(9分)看拼音写汉字,做到正确、美观。

就要告别小学生活,这些画面却记忆犹新:蹲在草丛里逮xīshuài,dānɡē了上课;没带作业,在校门口páihuái被发现。一阵jīnɡhuánɡ;jìmò时,小伙作送上宽wèi;委屈时,老师的肩膀让我yīwēi……如今那个yòuzhì的我已经长大,愿自己不jù前路,zhízhuó前行。

2.(2分)下列选项中,音、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和(huò)面含情脉脉(mò)严俊万象更新

B.钥匙(chí)一模(mú)一样衰思不可思议

C.剥削(xüē)石蕊(ruǐ)试纸倾履无独有偶

D.剔(tī)除满脸横(hénɡ)肉防御翻箱倒柜

3.(2分)下列选项中,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习惯)孔子不能决也(决定)

B.死得其所(处所)烈火焚烧若等闲(休闲)

C.见微知著(隐约)通国之善弈者也(擅长)

D.赴汤蹈火(热水)泣涕零如雨(零碎)

4.(2分)小明读书粗枝大叶不用心,用下面哪一句名言劝勉他最合适。()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C.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5.(2分)下面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B.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反问)

C.因为疫情影响,去年春节的年味好像淡了很多。(比喻)(反问)

D.友谊是美酒,越久越醇香浓厚;友谊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排比)

6.(2分)下列关于“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证明自己的观点时,引用名人名言或者运用具体事例会更有说服力。

B.在辩论时要注意倾听,抓住对方观点的漏洞进行有效反驳。

C.《两小儿辩日》中,一儿用“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时如探汤”证明“日始出时去人近”的观点。

D.《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表述观点时列举的三个例子都是先写观察现象,再提出问题,然后写发明或发现。

7.(3分)下面这段话每句各有一处错误,请用修改符号修改。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市南区各学校开展并策划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参观展览,演讲诵读等形式学习党的历史。本次活动让学生受到了爱国爱党的教育,明白了要发挥革命传统。

二、日积月累:(12%)

8.(9分)填上空。

文字传递情感:《十五夜望月》中“”一行委婉表述了思念之情。

文字诠释初心:“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文字点醒人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

文字阐释道理:一起学弈,效果却不相同,“?曰:非然也。”

文字抒写志向:郑燮“千磨万击还坚劲,”,采用了的写法,类似写法的诗句还有“,。”

9.(3分)连线。

欲问行人去那边?除非问取黄鹂。

谁道人生无再少?眉眼盈盈处。

春无踪迹谁知?门前流水尚能西!

三、读书与实践(4%)

10.(2分)下面是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书评,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读这本书的经历和感受说说理由。

①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是一部值得逐字逐行重读的小说。

②一直到今天,《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都好像蕴含着一种魔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我更喜欢:(序号)。理由是:

11.(2分)在综合性学习中你制作的成长纪念册名字叫,起这个名字的原因是:。

二、阅读与探究(32%)

12.(15分)阅读下面三段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一:吴孟超:(1922年8月一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感动中国人物,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从医70余年,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成功救治了近20000多名患者,96岁的他每周还要做3台手术。他研究出符合中国人体质的肝脏外科手术技术,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因为长年握手术刀,吴孟超右手手指严重变形,但他毫无怨言,他说“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我的一生都属于手术室和病人。”他拿出个人积蓄设立吴孟超医学基金,为中国肝胆外科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材料二:袁隆平:(1930年9月一2021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历了国家最饥饿、最贫穷的时期,在心底许下愿望:我要让大家都吃饱。带着这个信念,他稻田追梦50年,靠一粒种子改变中国,改变世界。2021年1月,鲐背之年的袁隆平还在海南基地做科研工作。他研究的中国杂交水稻在四十年间累计增产8.5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多养活约7000多万人。他带领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目标。他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给他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们。

材料三:

镜头1:袁隆平先生去世后,医院外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市民。站在最前面的,全是年轻人。当载着袁隆平遗体的灵车驶出时,大家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个20多岁的女孩,追着灵车跑了很远,喊得声嘶力竭。

镜头2:大学宿舍里,同学们因为袁隆平的去世抱头痛哭。

镜头3:一个1992年出生的女孩儿,深夜发了一条微博:我正好在长沙办事。买了3000元的花,可以帮送,悼念袁爷爷,但不收钱。

(1)判断。

①联系文中信息,可以判断“鲐背之年”指的是九十多岁。

②吴孟超的肝胆外科手术技术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提高了90%。

③材料三中的镜头都聚焦在悼念袁隆平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身上。

④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先介绍人物的事迹成就,再介绍生平荣誉。

(2)阅读材料一、二,你发现吴孟超、袁隆平身上都有哪些相同之处?(至少三方面)

(3)材料一、二中都运用了一些数字,抓住其中给你触动大的几个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联系材料,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5)很多人看了材料三中的内容欣慰地说:和盲目追影视明星,打赏网红主播比,这才是中国年轻人最好的样子。“少年强必将中国强”,作为未来的中国年轻人,你觉得应该有的样子是:(可分条陈述)

13.(17分)阅读文章,探究问题。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你们”是指大哥和我。

②“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瞪了我一眼,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③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恨。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chuò)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供不起,于是决定让大哥“顶替”,先工作。

④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其中的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就让大哥自己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要回家睡觉。

⑤“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父亲的衣服已被汗水打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和他平日里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⑥“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难道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⑦“因为老二是我捡来的,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我震惊了!

⑧父亲把眼光移到我脸上,“老二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老二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⑨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我为自己的狭隘感到羞愧,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⑩我感谢父亲。

(1)“判若两人”“截然不同”这两个词都含有“不一样”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可以判断第④自然段的空白处应选,第⑤自然段的空白更适合选。

(2)把第⑥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3)请简要梳理“我”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4)第⑧自然段是对父亲和的描写,划出其中最打动你的句子,把打动你的原因写在下面。

(5)你喜欢这篇文章的结尾吗?如果喜欢,说明理由;如果不喜欢,你会怎么写。

三.写作(30%)

14.(30分)同学们,在流逝的岁月中,你们送走沮丧,迎来坚强;送走迷失,迎来期盼;送走悲伤,迎来欢畅……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你一定有很多难忘的记忆和深刻的感悟。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一个场景写下来,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把印象深刺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变化真实地表述出来。题目自拟,注意语句通顺,详略得当,450字以上。

15.2021年5月15日由中国研制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又一次开启了人们移居火星的梦想。请你大胆想象,如果人能在火星上生活,会发生些什么?比如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人们会运用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使人们有了怎样奇特的经历……可以用说明的形式,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题目自拟,语句通顺,450字以上。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022-2023学年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字词句训练(22%)

1.(9分)看拼音写汉字,做到正确、美观。

就要告别小学生活,这些画面却记忆犹新:蹲在草丛里逮xīshuài蟋蟀,dānɡē耽搁了上课;没带作业,在校门口páihuái徘徊被发现。一阵jīnɡhuánɡ惊惶;jìmò寂寞时,小伙作送上宽wèi慰;委屈时,老师的肩膀让我yīwēi依偎……如今那个yòuzhì幼稚的我已经长大,愿自己不jù惧前路,zhízhuó执着前行。

解析为:

蟋蟀耽搁徘徊惊惶寂寞慰依偎幼稚惧执着

2.(2分)下列选项中,音、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和(huò)面含情脉脉(mò)严俊万象更新

B.钥匙(chí)一模(mú)一样衰思不可思议

C.剥削(xüē)石蕊(ruǐ)试纸倾履无独有偶

D.剔(tī)除满脸横(hénɡ)肉防御翻箱倒柜

A.有误。“和面”的“和”意思是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在词中的读音是“huó”,不读“huò”。“严俊”的“俊”应写作“峻”。

B.有误。“钥匙”的“匙”意思是开锁用的东西,在词中的读音是“shi”,不读“chí”。“衰思”的“衰”应写作“哀”。

C.有误。“剥削”的“削”意思是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主要是凭借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来进行的,在词中的读音是“xuē”,不拼作“xüē”。“倾履”的“履”应写作“覆”。

D.正确。

故选D。

3.(2分)下列选项中,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习惯)孔子不能决也(决定)

B.死得其所(处所)烈火焚烧若等闲(休闲)

C.见微知著(隐约)通国之善弈者也(擅长)

D.赴汤蹈火(热水)泣涕零如雨(零碎)

A.有误,“决”表示“决断,判定,判断”。

B.有误,“等闲”表示“平常”。

C.正确。

D.“零”表示“落下”。

故选C。

4.(2分)小明读书粗枝大叶不用心,用下面哪一句名言劝勉他最合适。()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C.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A.句意:形容博览群书,把书反复地精读、细读,读透后在写作文时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B.句意:指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

C.句意: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D.句意: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

根据语境,应选D。

故选:D。

5.(2分)下面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B.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反问)

C.因为疫情影响,去年春节的年味好像淡了很多。(比喻)(反问)

D.友谊是美酒,越久越醇香浓厚;友谊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排比)

A.正确。

B.这是一个问句,不是反问句。

C.这是一个陈述句。没有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D.这不是排比句,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故选:A。

6.(2分)下列关于“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证明自己的观点时,引用名人名言或者运用具体事例会更有说服力。

B.在辩论时要注意倾听,抓住对方观点的漏洞进行有效反驳。

C.《两小儿辩日》中,一儿用“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时如探汤”证明“日始出时去人近”的观点。

D.《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表述观点时列举的三个例子都是先写观察现象,再提出问题,然后写发明或发现。

A、B、D正确。

C.《两小儿辩日》中,一儿用“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时如探汤”证明“日初出远,而日中时时近”的观点。

故选:C。

7.(3分)下面这段话每句各有一处错误,请用修改符号修改。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市南区各学校开展并策划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参观展览,演讲诵读等形式学习党的历史。本次活动让学生受到了爱国爱党的教育,明白了要发挥革命传统。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市南区各学校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参观展览,演讲诵读等形式了解党的历史。本次活动让学生受到了爱国爱党的教育,明白了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把“开展”和“策划”交换位置,属于词序混乱的语病;把“学习”改为“了解”,属于用词不当的语病;把“发挥”改为“继承和发扬”,属于用词不当的语病。

故解析为: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市南区各学校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参观展览,演讲诵读等形式了解党的历史。本次活动让学生受到了爱国爱党的教育,明白了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二、日积月累:(12%)

8.(9分)填上空。

文字传递情感:《十五夜望月》中“不知秋思落谁家”一行委婉表述了思念之情。

文字诠释初心:“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文字点醒人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文字阐释道理:一起学弈,效果却不相同,“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文字抒写志向:郑燮“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类似写法的诗句还有“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其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述了游子的思亲之情。选自《为人民服务》。选自朱自清的《匆匆》。出自先秦孟子的《学弈》。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充分表现了劲竹顽强的生命力和刚毅的性格。后两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炼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傲然挺立。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诗人通过吟咏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述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类似采用托物言志手法的诗句还有出自明代于谦《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故解析为:

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所以如果就被初阳蒸融了为是其智弗若与任尔东西南北风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3分)连线。

欲问行人去那边?除非问取黄鹂。

谁道人生无再少?眉眼盈盈处。

春无踪迹谁知?门前流水尚能西!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出自唐朝诗人王观的古诗作品《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出自宋代黄庭坚的《清平乐》。

故解析为: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三、读书与实践(4%)

10.(2分)下面是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书评,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读这本书的经历和感受说说理由。

①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是一部值得逐字逐行重读的小说。

②一直到今天,《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都好像蕴含着一种魔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我更喜欢:(序号)②。理由是:这则书评准确地概括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价值,鲁滨逊克服了自己遇到的种种困难,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他的故事感染了无数读者。

写出自己喜欢那个及理由。

故解析为:

②这则书评准确地概括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价值,鲁滨逊克服了自己遇到的种种困难,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他的故事感染了无数读者。

11.(2分)在综合性学习中你制作的成长纪念册名字叫《曾经的脚印》,起这个名字的原因是: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就像脚印一样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印记。

为自己的成长纪念册起名字,并指出起名原因。

故解析为:

《曾经的脚印》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就像脚印一样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印记

二、阅读与探究(32%)

12.(15分)阅读下面三段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一:吴孟超:(1922年8月一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感动中国人物,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从医70余年,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成功救治了近20000多名患者,96岁的他每周还要做3台手术。他研究出符合中国人体质的肝脏外科手术技术,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因为长年握手术刀,吴孟超右手手指严重变形,但他毫无怨言,他说“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我的一生都属于手术室和病人。”他拿出个人积蓄设立吴孟超医学基金,为中国肝胆外科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材料二:袁隆平:(1930年9月一2021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历了国家最饥饿、最贫穷的时期,在心底许下愿望:我要让大家都吃饱。带着这个信念,他稻田追梦50年,靠一粒种子改变中国,改变世界。2021年1月,鲐背之年的袁隆平还在海南基地做科研工作。他研究的中国杂交水稻在四十年间累计增产8.5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多养活约7000多万人。他带领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目标。他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给他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们。

材料三:

镜头1:袁隆平先生去世后,医院外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市民。站在最前面的,全是年轻人。当载着袁隆平遗体的灵车驶出时,大家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个20多岁的女孩,追着灵车跑了很远,喊得声嘶力竭。

镜头2:大学宿舍里,同学们因为袁隆平的去世抱头痛哭。

镜头3:一个1992年出生的女孩儿,深夜发了一条微博:我正好在长沙办事。买了3000元的花,可以帮送,悼念袁爷爷,但不收钱。

(1)判断。

①联系文中信息,可以判断“鲐背之年”指的是九十多岁。√

②吴孟超的肝胆外科手术技术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提高了90%。×

③材料三中的镜头都聚焦在悼念袁隆平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身上。√

④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先介绍人物的事迹成就,再介绍生平荣誉。×

(2)阅读材料一、二,你发现吴孟超、袁隆平身上都有哪些相同之处?(至少三方面)

①爱岗敬业。

②致力于科学研究。

③设立基金会,培养科技人才。

(3)材料一、二中都运用了一些数字,抓住其中给你触动大的几个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①“从医70余年,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成功救治了近20000多名患者,96岁的他每周还要做3台手术。”用具体数字说明吴孟超院士做手术之多、救治患者之多,突出了吴孟超院士医术精湛、工作努力,②“他带领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目标。”用连续的数字直观地展现了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对水稻亩产目标的不断突破,赞扬了科技工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4)联系材料,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人终究都免不了一死,但一定要死得有价值。吴孟超院士和袁隆平院士为科研事业奉献了一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的死是“重于泰山”的。

(5)很多人看了材料三中的内容欣慰地说:和盲目追影视明星,打赏网红主播比,这才是中国年轻人最好的样子。“少年强必将中国强”,作为未来的中国年轻人,你觉得应该有的样子是:(可分条陈述)

①关心国家,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②不盲目追星,不沉迷于虚拟世界。③讲文明,懂礼貌,展现当代青年勇于拼搏的精神面貌。

(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由“1930年9月一2021年5月”“2021年1月,鲐背之年的袁隆平还在海南基地做科研工作”指的是九十多岁,①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原文是“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由句子“一个20多岁的女孩,追着灵车跑了很远,喊得声嘶力竭”“大学宿舍里,同学们因为袁隆平的去世抱头痛哭”“一个1992年出生的女孩儿,深夜发了一条微博”可知,③说法正确。读材料一、二可知,都是先介绍生平荣誉,再介绍他们的事迹,④说法错误。

(2)本题找人物的相同之处。①由句子“因为长年握手术刀,吴孟超右手手指严重变形,但他毫无怨言”“袁隆平经历了国家最饥饿、最贫穷的时期,在心底许下愿望:我要让大家都吃饱。带着这个信念,他稻田追梦50年,靠一粒种子改变中国,改变世界”可概括出,他们都爱岗敬业。②由句子“他研究出符合中国人体质的肝脏外科手术技术,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他研究的中国杂交水稻在四十年间累计增产8.5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多养活约7000多万人。他带领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目标”可概括出,他们都致力于科学研究。③由句子“他拿出个人积蓄设立吴孟超医学基金,为中国肝胆外科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他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给他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们”可概括出,他们都设立基金会,培养科技人才。

(3)本题考查列数字的好处。如句子“从医70余年,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成功救治了近20000多名患者,96岁的他每周还要做3台手术”,用具体数字说明吴孟超院士做手术之多、救治患者之多,突出了吴孟超院士医术精湛、工作努力。句子“他带领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目标”,用连续的数字直观地展现了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对水稻亩产目标的不断突破,赞扬了科技工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强调人要死有价值,可结合吴孟超和袁隆平的事例来说明。

(5)本题考查发表观点的能力,开放性试题,解析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故解析为:

(1)①√②×③√④×;

(2)①爱岗敬业。②致力于科学研究。③设立基金会,培养科技人才。

(3)①“从医70余年,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成功救治了近20000多名患者,96岁的他每周还要做3台手术。”用具体数字说明吴孟超院士做手术之多、救治患者之多,突出了吴孟超院士医术精湛、工作努力。②“他带领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目标。”用连续的数字直观地展现了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对水稻亩产目标的不断突破,赞扬了科技工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4)人终究都免不了一死,但一定要死得有价值。吴孟超院士和袁隆平院士为科研事业奉献了一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的死是“重于泰山”的。

(5)①关心国家,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②不盲目追星,不沉迷于虚拟世界。③讲文明,懂礼貌,展现当代青年勇于拼搏的精神面貌。

13.(17分)阅读文章,探究问题。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你们”是指大哥和我。

②“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瞪了我一眼,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③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恨。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chuò)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供不起,于是决定让大哥“顶替”,先工作。

④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其中的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就让大哥自己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要回家睡觉。

⑤“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父亲的衣服已被汗水打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和他平日里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⑥“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难道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⑦“因为老二是我捡来的,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我震惊了!

⑧父亲把眼光移到我脸上,“老二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老二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⑨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我为自己的狭隘感到羞愧,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⑩我感谢父亲。

(1)“判若两人”“截然不同”这两个词都含有“不一样”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可以判断第④自然段的空白处应选截然不同,第⑤自然段的空白更适合选判若两人。

(2)把第⑥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啊。

(3)请简要梳理“我”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听到父亲不让“我”立下孝子棒憎恨听到父亲不让“我”立下孝子棒震惊父亲手术成功惭愧、感谢。

(4)第⑧自然段是对父亲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划出其中最打动你的句子,把打动你的原因写在下面。供不起俩孩子读书,只能让自家孩子辍学,让别人家孩子多读书,长出息。对起良心。

(5)你喜欢这篇文章的结尾吗?如果喜欢,说明理由;如果不喜欢,你会怎么写。

喜欢。因为“我”彻底明白了父亲所做的一切全是为“我”好,更为了良心。因此,我要感谢父亲。

(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运用。“判若两人”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像两个人一样。“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结合对第④自然段内容的理解,应在空白处填写“截然不同”。结合对第⑤自然段内容的理解,应在空白处填写“判若两人”。

(2)考查句式转换。文中的画线句子“到死还在偏心眼儿,难道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是反问句,把它换个说法,意思不变,可改为陈述句,可这样改:把句中的“难道”“不”去掉,把“吗”改为“啊”问号改为句号。即改为: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啊。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梳理出“我”的情感变化及原因。通读短文,结合题目中给出的部分梳理本题可补充梳理如下:

父亲生病住院要做手术,需要家人签字。——“我”默然。

想到父亲让大哥辍学顶替工作,过上好日子;而“我”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我”憎恨。

听到父亲不让“我”立下孝子棒。——“我”不满。

父亲讲出了“我”的身世。——“我”震惊。

父亲手术成功。——“我”惭愧、感谢。

(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读第⑧自然段可知,本段是对父亲神态和语言的描写,最打动我的句子是“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老二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打动我的原因是:供不起俩孩子读书,只能让自家孩子辍学,让别人家孩子多读书,长出息。对起良心。

(5)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对于短文结尾的“我感谢父亲”这句话,我很喜欢,因为“我”彻底明白了父亲所做的一切全是为“我”好,更为了良心。因此,我要感谢父亲。

故解析为:

(1)截然不同判若两人;

(2)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