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解析)-1_第1页
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解析)-1_第2页
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解析)-1_第3页
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解析)-1_第4页
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解析)-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解析)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明)李梦阳①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②,将军弢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④,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⑤?

[注]①李梦阳(1473—1530年),字献吉,号空同子。弘治间进士,任户部主事,迁郎中。明代“前七子”的领袖。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诗人前线犒军,有感而发。②野马:尘埃。③弢:装箭的袋子。④飞挽:是“飞刍挽粟”的省说,指急速运送粮草的船只。⑤郭汾阳:唐代名将郭子仪,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A.征人怨B.古渡吟C.秋望D.望月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共有五个字押韵,读上去朗朗上口,显得很有气势。

B.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构成西北边境特有景象,意境开阔而略带萧瑟。

C.颔联描写诗人骑着战马,快速跨过壕沟,显示一副踌躇满志、勇敢威武的形象。

D.颈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对比,突出了战争来临之前的肃杀氛围。

3.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深长。请联系背景,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商妇吟

林景熙①

良人沧海上,孤帆渺何之?

十年音信隔②,安否不得知。

长忆相送处,缺月随我归。

月缺有圆夜,人去无回期。

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

寒蛩③苦相吊,青灯鉴孤帏。

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

①林景熙在南宋时官礼部架阁。宋亡不仕,以义行著称。在杨琏真迦发掘宋陵时,他化妆成乞丐,收高、孝二陵的遗骨于竹箩中,移葬东嘉,受到世人敬重。②杨琏真迦发陵事在公元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距公元1276年(宋恭帝德佑二年)元兵攻占临安,宋恭帝被俘正好十年。“十年音信隔”一句应写在收葬陵骨前后。③寒蛩:深秋的蟋蟀。

4.下列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A.平实质朴B.委婉深曲C.沉郁顿挫D.豪放悲慨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之”二字道尽良人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念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

B.“长忆”两句写送人,不说君去,单言我归;这样的手法,使抒情的重点集中在送行者身上,体现了思念者的深情。

C.“良人”一去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的思念之意,透入纸背。

D.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顶针修辞手法,形成诗歌回肠荡气的独特风格,对表述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6.知不足斋丛书本《霁山先生集·商妇吟》下注云:“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该注解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

(清)张惠言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①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注:①朅来:去来。

7.本作品的词牌名是()。

A.《八声甘州》B.《水调歌头》C.《江城子》D.《水龙吟》

8.对于上阕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非”与“复”,表现出时光流逝中生命状态变化无常。

B.第二、三句采用设问,发现生命中最值得做的事就是读书。

C.第四句向东风发问,以自然荣枯象征生命无法避免的荣枯。

D.最后一句“渺渺”,将自身融于自然之中,突出个人生命的渺小。

9.结合下阕内容,赏析画线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

(金)辛愿①

谁识虎头峰下客,少年有意功名。清朝无路到公卿。萧萧茅屋下,白发老书生。

邂逅对床逢二妙,挥毫落纸堪惊②。他年联袂上蓬瀛③。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

①辛愿:金代诗人,一生寥落。词中钦叔、裕之,皆词人忘年挚友。②“挥毫落纸”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挥豪落纸如云烟”句。③“蓬瀛”,借指翰林院。

10.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A.临江仙B.踏莎行C.苏幕遮D.沁园春

11.对词的上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谁识”句劈头发问,奇峰突起,直泄胸中隐痛。

B.“少年”句抒写少年心事,高气盖世,豪宕不羁。

C.“清朝”句运用反语点缀,含讽刺揶揄愤懑之意。

D.“萧萧”“白发”句状景绘人,叹好友暮年凄凉。

12.下阕是怎样抒写“留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汤碧山①清溪

(元)许有壬

木落霜清,水底见、金陵城郭。都莫问、南朝兴废,人生哀乐。载酒时时寻伴侣,倚阑处处皆楼阁。对溪云、试放醉时狂,浑如昨。

沙洲外,轻鸥落。风帘下,扁舟泊。更寒波摇漾,绿蓑青箬。为向九原江总②道,繁华何似今凉薄。怕素衣、京洛染缁尘,从新濯。

①汤碧山,的友人,做了一首写清溪的词,这首词是和作。②九原江总:九原,春秋时晋卿大夫的墓地,后泛称墓地。江总,南朝人,陈时任尚书令,受到陈后主宠幸,不持政务。

13.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满江红B.踏莎行C.水龙吟D.雨霖铃

14.以下评价适用于本作品的一项是()

A.雄奇瑰丽B.质朴清雅C.苍凉委婉D.旷达豪迈

15.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上下阕诗人情感的变化。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①

[宋]叶梦得

题序:“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前一夕大风,是日始寒”

霜降碧天静,秋事②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③。

①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当时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③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魏尚、李广都曾在此击破匈奴,立下战功。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二句融情于景,寄寓了内心深深的忧思。

B.“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描绘了一幅走马驰射的紧张、热烈的场面。

C.“客争笑”极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以及对衰老的嘲笑,反衬的失落痛苦。

D.“何似当筵虎士”表述因病不能竞武,看到虎士矫健英武的表现,感慨万千。

17.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凄楚含蓄B.清幽质朴C.旷达闲适D.沉郁苍劲

18.上片言“回望”,结句说“回首”,两句画线句前后贯通,情意深切,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唐]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19.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体裁看,本诗是一首五言排律。

B.题目中“见”的用法是表示被动。

C.从押韵看,本诗一韵到底,隔句押韵。

D.从题材看,本诗是——一首田园诗。

20.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描写了诗人和乡人由乍见之悲转为相见之喜。

B.“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描写了诗人带着乡人拜访亲朋旧友童稚孺子。

C.“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表现诗人希望乡人立即答复自己问题的迫切。

D.“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表现诗人将很快动身回乡且归隐故园的愿望。

21.《唐诗选》中评价此诗“诗中连间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请结合全诗围绕此评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

张养浩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①,欢喜的无是处②。

注:①和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连我”。②无是处:当时俗语,犹云了不得、不得了。

22.[双调]是这首曲子的_______________名。

23.对这首曲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曲前二句用白描手法,而“万象欲枯焦”写出早象之严重。

B.本曲节奏明快,豪情激动,写出了民众欣喜若狂的热烈场面。

C.三四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勾勒了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

D.此曲写人们久旱逢甘霖的欢乐,表现了对民众的朴素感情。

24.诗中的“余”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秋夕宿石门馆

唐·丘丹

暝从石门宿,摇落四岩空。

潭月漾山足,天河泻涧中。

杉松寒似雨,猿鸟夕惊风。

独卧不成寐,苍然想谢公。

25.第一联中扣诗题中“夕”字的字词是____________。

26.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冲淡平和B.幽冷峭洁C.刚健洒脱D.深沉含蓄

27.本诗二三联写景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唐〕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①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①腻红:一作“腻香”,此处指代花。腻,浓。

28.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A.葬花B.惜花C.春雨D.秋夜

29.对第二、三联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写远近高低之景,画面有立体感。B.不限于写眼前之景,扩大了意境。

C.先悲后喜,欲扬先抑,情感丰富。D.情景交融,笔触细腻,感染力强。

30.全诗是怎样表现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呈寇公二首

蒨桃

(甲)其一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乙)其二

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31.从体裁看,两首诗都是近体诗中的。

3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第三句中“不知”二字,表现了对织女的深切同情。

B.乙诗第二句中的“轧轧”一词,表现了织女的辛勤劳作之苦。

C.两诗都是通过织女与歌女的对比,揭露歌女生活的奢侈淫靡。

D.两首诗语言表述都较为平实,自然流畅,毫无艰深板滞之感。

33.简析乙诗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刻画了怎样的织女形象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旱发

(晚唐)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赢客塞城。

34.选出没有点明“早发”之“早”的一联()

A.第一联B.第二联C.第三联D.第四联

35.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遒劲昂扬B.清新飘逸C.平实隽永D.瑰丽奇绝

36.扣住“背”字,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宋)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37.依据诗意,欧阳秀才游江西的目的不会是()。

A.游学B.交游C.宦游D.游历

38.对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方着笔B.以落花写离情

C.比喻新颖贴切D.以西江梦点题

39.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表述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②!

[注]①此词为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胡沙:指代胡人发动的战争。

40.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问与比喻结合

B.寓情于景物之中

C.化用而不失自然

D.铺陈与拟人兼用

41.下列对本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色”两句,点明写作的时序,再具体描绘秋色的苍老深暗。

B.“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小路,幽雅之景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C.“拼却鬓双华”一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D.“徙倚”两句,反映出了在反复思考后而产生的开阔心境。

42.请结合词的下阕,分析是如何抒发曲折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4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4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45.全诗是怎样表现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词作,完成下面小题。

瑞鹤仙

[宋]袁去华

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惟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

无语,邮亭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处。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纵收香藏镜①,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沉沉小阁幽窗,有时梦去。

[解释]①收香藏镜:晋代贾午爱慕韩寿,窃其父所藏奇香赠之,后结为夫妇;南朝陈亡后,驸马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各藏半镜,后破镜重圆,夫妻相聚。

46.(1)从风格上看,这首词属于词派的作品。

(2)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

A.小令B.中调C.长调

47.联系全词内容,以下对词人“愁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踪难觅,人事已非B.颠沛流离,怀古伤今

C.邮亭深静,旅途孤寂D.思念佳人,世事难料

48.从写景的角度,对上阕画线句子作简要评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①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②锦,朝露漙漙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④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①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②摛:音chī,铺开。③漙漙:音tuán,形容露水多。④指西晋陆机、陆云。太康末年,陆家兄弟都来到都城洛阳,因才华横溢深受张华推重。

49.下列关于这首词的体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

B.词一般都分段(也称片或阕),这首词有上下两段,故称为双调。

C.词来自民间文学,后成为诗的别体谓“诗余”,但该词仍可吟唱。

D.词的全篇字数、句数、平仄都是固定的,从篇幅看该词应为中调。

50.以下各项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三句描绘了出发时清晨冷清萧瑟的环境。

B.“世路无穷,劳生有限”抒发了因人生遭遇坎坷而感到的无可奈何之感。

C.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景色中同时融入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D.“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表明想悠然度日,不被俗务困扰的超然态度。

51.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苏轼在这首词中化用了此句,试分析苏轼化用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注]水芝,荷花的别称。

52.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对荷花情有独钟,赋予荷花许多的名字,诸如莲花、水芝等。请调动你的生活知识和文化积累,再写一个荷花的别称()。

5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晴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

B.上片写雨中荷花,下片写雨后天晴,都以静态描摹。

C.以“红衣”喻荷花,以“船”喻酒器,以红衣般的荷花瓣儿喻“酒船”,写出了荷花瓣之鲜艳硕大,和结句的“流霞举”相照应。

D.这首词,通篇都在写景,而情处处融于景中。

54.这首词善用叠字,前人周密说“妙手无痕”。结合全词分析其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①此诗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有美堂位于西湖东南的吴山之上。

55.诗中的“谪仙”指的是唐朝诗人__________(人名)。

56.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直接写雷霆的迅捷,乌云的浓密,将暴风雨的声势突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B.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手法,将西湖比做满溢的金樽,用羯鼓之急促表现雨点之骤密。

C.诗的颈联在写法上动静结合,用西湖的静态衬暴雨之急骤,对比强烈。

D.这首诗展现了自然雄奇壮丽的景色,也让人感受到起伏激荡的情绪。

57.这首诗境界宏阔,气势奔腾不羁。请结合划线句对此作简要的赏析。80字左右。

阅读下面清诗,完成各题。

夜归

钱澄之

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夜深归。

征鸿暗叫寻行度,野鸭齐惊破阵飞。

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

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

58.颔联两句,描写了诗人夜归所见到的_______和_______的两方面景色。

59.下列各项中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诗人在深夜的秋风之中,乘舟归家,心情迫切。

B.最后一联情景,与“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境相似。

C.诗中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显示出萧散淡泊、恬静自然情趣。

D.整首诗歌,语言冲淡疏朗,娓娓道来,朴实之中充满了韵味。

60.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追水林峦行失去”一句进行赏析。

参考解析:

1.C

2.C

3.诗人前线犒军,曾听人说起北方多有英勇善战而又富于谋略的将军,而看到眼前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想到边境鞑靼屡扰,常有战事,不由感叹当时统兵的将军中再也没有像郭子仪那样的人物。“闻道”一词表述诗人对统兵的将军中有郭子仪那样的人物的期盼,而“只今”一词和一个问号强烈地表述出诗人对英雄不再的痛苦,进而表现出对战争前途的担忧。

1.本题考查分析和判断诗题的能力。

根据诗的内容和意象来判断诗歌的题目。

A.颔联,战士过壕越沟,纵马驰骋,奇快若风,如追尘埃。将军则全副戎装,弯弓搭箭,满引待发。其英雄霸气,跃然纸上。该诗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了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并没有抒发征人戍边的哀怨之情,所以,“征人怨”这个题目不合适。

B.诗中“黄尘古渡迷飞挽”中的“古渡”指古老的渡口,颈联描写黄河渡口的景象,但是诗人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了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所以“古渡吟”这个题目不恰当。

C.首联“黄河水绕汉宫墙”点明了环境,“河上秋风雁几行”点明了时令是秋天。首联写黄河之水,奔腾东去;秋风瑟瑟,大雁南飞。“望”中所见,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且用“秋望”做标题,结构上又做到首联点题,故选“秋望”为题好。

D.“白月横空冷战场”描写冷月当空的阒无人声的古战场上凄清的景象。“望月”这个题目有思乡怀人的意思,可是诗中的“冷月”渲染凄清之境,抒发诗人心上的寒意。所以,用“望月”这个题目不合适。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颔联写备战中的士卒与将军。“客子”指远离家乡戍守边地的士卒,并不是指“诗人”。

故选C。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尾联,“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的意思是听说北方多有英勇善战而又富于谋略的将军,只是如今再也没有郭子仪那样的人物。“闻道”一词表述诗人对统兵的将军中有郭子仪那样的人物的期盼,而“只今”一词和一个问号强烈地表述出诗人对英雄不再的痛苦,进而表现出对战争前途的担忧。该诗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从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表现了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诗人前线犒军,曾听人说起北方多有英勇善战而又富于谋略的将军,而看到眼前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边境鞑靼屡扰,常有战事。想起经常听人说起的北方多有英勇善战而又富于谋略的将军,被封为汾阳王的郭子仪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诗人深知,战斗的成败,主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诗人感慨当时统兵的将军中再也没有郭子仪那样的人物,不禁为战争的前途充满了忧虑和担心。从全诗看,我们不仅看到了明代边地动乱的影子,而且还具体感受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4.B

5.D

6.)此诗是有所寄托而作,借商妇思念良人来表述诗人在宋亡之后依然不忘故主的忠心。前四句专述思念,一二句借良人出海在外音讯全无,表述对于君王的挂念。中间六句兼写别时和归期,分别之时的依依不舍,分别之后的思念和渴望团聚的迫切心情,从中体现出的思君之意、忠君之志。末四句以寒蛩、青灯、孤帏作为思妇的伴侣,可见她独处之孤寂和守节之坚贞,从而表述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和对宋朝君主的耿耿忠心。这样构思,把政治色彩浓郁的内容用人情味十足的形式表述出来,产生较强的感染力。

4.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和理解能力。

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一方面动用各种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血肉饱满的思妇形象,另一方面又着意使每一个字句有暗含思君的寓意,因而读来委婉深曲,多姿多态。

故选B。

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

D项,“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顶针修辞手法”错误,没有借代修辞,是比喻修辞,以夫妻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故选D。

6.本题考查评价诗歌内容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中“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的意思是这首诗用商妇自比表述思念君主的情感。以夫妇喻君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这样构思,就能把政治色彩浓郁的内容用人情味十足的形式表述出来,风格缠绵悱恻,可以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全诗十四句,可分三层。前四句专述思念。“沧海”云者,表面上是说“良人”渡海经商,实际上是指恭帝在元大都的孤立处境。“何之”二字已经道尽恭帝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复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君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两句看似寻常,但能在十年之后还想到旧君的“安否”,忠于故宋之心可见。中间六句兼写别时和归期,是感情最强烈的地方。“长忆”两句写别时。诗写送人,却不说君去,单言我归。这样的手法,使抒情的重点集中在送行者身上,从不忍说“良人”离去的情态和送行人掩泣而归的形象中,反映了思念者的痴情。“月缺”两句从别时说到归期,使用的是对比手法。“圆夜”的“圆”,既是写月,又与“团圆”的“圆”双关。“回期”两句遥想归来。“良人”一去,已是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的“思君之意”、“对君之忠”,透入纸背。末四句承“白首宁怨迟”,写自己的操守。“寒蛩”两句以寒蛩、青灯、孤帏作为思妇的伴侣,可见她独处之孤寂和守节之坚贞。最后两句中的“身”、“梦”,是从形体说到精神;“不出帏”实际上寄托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怀抱;“万里驰”则表述了对宋君的耿耿忠心。用这样两句结尾,深沉凝重,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含量。在表现手法上,一方面动用各种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血肉饱满的思妇形象,另一方面又着意使每一个字句有暗含思君的寓意。

7.B

8.D

9.“一夜庭前绿遍”运用夸张修辞,描写一夜之间芳草遍地的景色;“三月雨中红透”描写春雨之中春花烂漫之景。借景抒情,“绿遍”写芳草遍地之美,“红透”写春花带雨之艳。要把这春日的天地纳入其庐舍中,为他所享受,襟抱似乎十分豪放,实际是欲借明丽的春色慰藉自己的心灵。

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水调歌头”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代表。根据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押韵和字数可以推测出解析。

故选B。

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突出个人生命的渺小”错误,诗人看到东风吹拂,春天逝去,斜阳寂寞,一天时光又将逝去,自己碌碌无为,内心生愁,并非“突出个人生命的渺小”。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眼前是一派大好春光:“绿遍”写芳草遍地之美,“红透”写春花带雨之艳。要把这春日的天地纳入其庐舍中,为他所享受,襟抱似乎十分豪放,实际是欲借明丽的春色慰藉自己的心灵。他深知春光易老,不会长驻,正如他在同题另两首词中所说:“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既然春光无法留住,那么只好无可奈何地说:“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因为子规(杜鹃)“常以立夏鸣,鸣则众芳皆歇”,因此“子规呼”意谓着春天消逝而百花凋零,夏季已至。鉴于此,强调,还是趁“子规呼”之前即“众芳歇”之前,及时欣赏这“绿遍”“红透”的大好春光吧!

10.A

11.D

12.下阕先直抒胸臆,称赞两位好友为“二妙”;“挥毫落纸”借用语典表述对他们诗文才华的激赏,“邂逅”二字表现与挚友相逢的惊喜。“他年”句想象两位好友双双进入翰林,功成名就,表述了对二人的鼓励与期望;“莫问”写请朋友不必多惦念此时的欢聚,又表现了临别之时的洒脱情怀。词人不正面写离别,而是从相逢邂逅,转写期望,明言彼而暗及此,写出了临别之情的深沉。

10.本题考查识记并辨识文学常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词牌的有关知识。词牌一般会规定一首词的句数、字数、平仄等情况,因此可以联系学过的词来判断。比如本词上阕前面两句分别是七字和六字,搜索学过的词可知与《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一致。可知词牌名是“临江仙”。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D.“叹好友暮年凄凉”错。此句是在写自己。“茅屋”前加之“萧萧”一词,更见环境的凄寒;“白发”加以“老”字,写出枯槁憔悴。“白发老书生”以枯槁憔悴以“白发老书生”与“少年有意功名”相对照,把少年意气与暮年萧瑟交织在一起,映衬出萧萧暮年之慨,激越起卓荦不平之情。

故选D。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目问下阕是怎样抒写“留别”情感的,考生要从手法角度分析鉴赏。

先看下阕第一句“邂逅对床逢二妙,挥毫落纸堪惊”写挚友重逢的喜悦,此句为直抒胸臆。“邂逅”二句直接写出了挚友相逢后的喜悦;“对床”一词表现了三人深厚的友谊;“二妙”古时常用以指文华匹配的两人,词中“二妙”自然是指李献能、元好问二人;“挥豪落笔”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挥豪落纸如云烟”句,这里是赞李献之、元好问二人的惊人才华。

再看第二句“他年联袂上蓬瀛”,此句运用想象手法,是对二人的深挚祝愿。意为:你们将来一起进入翰林院,受朝廷的重视。“蓬瀛”,借指翰林院;“蓬灯”为御前所用蜡烛;取典于《新唐书令狐绹传》“绹为翰林院承旨,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莲花烛送还院。”

最后一句“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说他年你们进入翰林院,不必以朋友为念,忘记了今日的欢聚之情吧!“莫问”写请朋友不必多惦念此时的欢聚,又表现了临别之时的洒脱情怀。

这首词题为“留别”,但全词不着一字,上片大抒感慨,下片写邂逅相逢,转写期望。真是欲语还休,明言彼而暗及此,实是一种出奇制胜的笔法。

13.A

14.C

15.上阕用“都莫问”表述诗人对世事变迁、朝代更迭、人生哀乐的感慨,想放下却又无法释怀的无奈,然后用“时时寻伴侣”表述知音难觅、无人倾诉的痛苦,只得“对溪云”,希望借酒消愁,但心情依旧如故。下阕转而用意象“轻鸥”“扁舟”“绿蓑青箬”寓归隐之意,再用典故表述繁华不能长久,最后用“怕素衣”“染缁尘”寄托自己要坚守节操,不被世俗所染,表述自己归隐之志。

13.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词相关知识的能力。

本题可以结合我们学过的词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中句式的特点排除BCD。当然如果学生对岳飞的《满江红》熟悉的话也可以直接锁定解析。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语言风格的能力。

“都莫问、南朝兴废,人生哀乐”“繁华何似今凉薄”,表现了对世事变迁、朝代更迭等的感慨,语言苍凉。“九原江总”运用典故,语言委婉,所以语言风格应为苍凉委婉。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情感的能力。

本词从故都金陵的兴亡联想到现实生活的哀乐,对功名富贵的无聊和自由人格的可贵表述了自己的深刻感受。

“都莫问、南朝兴废,人生哀乐。”城郭依然,人事全非,兴亡盛衰的历史,尽入渔樵闲话。异代之人追怀往古,凭吊遗迹,区分有道无道,悲又如何?喜又如何?改朝换代,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说“都莫问”,不但是超脱之语,更是洞彻之语。历朝诸国此立彼灭,各派你争我夺,演绎出多少活剧;“人生哀乐”,尽在此中,则是不忍问、不堪问的。

“载酒时时寻伴侣,倚阑处处皆楼阁”,词人忘掉怀古的沉重,与同伴登上高楼凭栏眺望,一赏山辉川媚的美景。“寻”字背后也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毕竟“楼阁”无处不在,而知心同气的朋友却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的,表述知音难觅、无人倾诉的痛苦。看他伫立楼头倚着栏杆又是怎样的心态呢?“对溪云、试放醉时狂,浑如昨”,也就是说,睥睨溪上风云,哪管它白衣苍狗百般变幻,姑且举杯痛饮,大醉方休,一如往日少年时之狂态可掬。“试放”云云,也有深意,因为平时总是处在情志受压抑、行止受束缚的境地,所以要释“放”其内心深处郁积的狂气;但能否做到亦未可知,遂加一“试”字。

上片由景到情,已抒怀抱;下片前半仍转到写景。清溪前的小洲上,点点沙鸥轻轻飞落,逍遥自在,迎风晃动的珠帘下,几叶扁舟系缆滩头。这里,“鸥”是身心自由的象征,词人内心已有盟鸥之意。“扁舟”的意象,也与退隐江湖有着对应关系。下面“更寒波摇漾,绿蓑青笠”,前一句化用元好问《颍亭留别》“寒波澹澹起”、“物态本闲暇”;后一句化用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与换头数句相同,都是以景见情,反映隐居之乐的笔墨。

清溪佳景的精华,至此已基本写尽,词人遂直接发出他的感慨:“为向九原江总道,繁华何似今凉薄?”江总是南朝陈后主的宠臣,官至尚书令,与后主及众词臣纵情声色,以轻靡侧艳之诗赋相唱酬,导致陈朝政治衰乱,走向灭亡。词人在此要向在阴曹地府的江总问一声:为什么当初那么繁荣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谢朓《入朝曲》),如今却只能带给人们怀古的苍凉?他的意思显然不是嘲弄江总,也就是说他的思想并没有进入总结历史的层面,他只是借此表明富贵荣华全无意义,人生贵在抱朴守真,怡情适意。所以,结拍两句,便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典故,说出了自己倦于游宦,意欲退隐的心声。怕白衣为黑尘所染而欲洗涤一番,也就是怕自己在官场中迷失本性,躲不开名缰利锁的桎梏,遂早作自戒自省之计。

16.C

17.D

18.登上高城遥望北方大片沦陷的土地,为排遣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沉痛之感,只好借酒销愁,与客同醉。“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作结,回答了自己因年老力衰而不能为国效力,抒发了“真堪愧”的悲凉、痛苦心情,然而他还在“回首望云中”,向往历史上抗击异族侵略者的爱国志士,以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为己任,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始终系念国事,表现了词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以及对衰老的嘲笑”理解错误。“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意思是时光易逝,诸位缘何都笑问老翁。没有“宴饮时”的交代;“嘲笑”不合适。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作品风格,作答本题要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以及所表述的情感综合判断。由本词的小序可知,内容是九月十五日西园习射,有感于“当筵虎士”之勇而自叹流年,衰病,感慨无力报国之作。当时,北方大片国土为金兵所据,南宋王朝只拥有半壁河山,建康已成为扼江守险、支援北伐年需的重镇。词中所写秋事,习射等均与宋金战事有关。诗人面对冷落的关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沉痛难耐,只能借酒浇愁,故曰与客同醉。在宴饮之后,天之将晓,军中鼓声响起,习武场上,武士们手持雕弓,走马飞驰,好一派习武驰射的豪壮场面,令人振奋不已。词人虽因无力报国而惭愧,但他身老志不衰,心系“云中”,情结边防,在垂暮之年,还以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为己任,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本篇笔力雄杰,沉郁苍健,具有豪放风格。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艺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意思是:强支病体登上高高的城墙上俯视顾望,唯见萧瑟的关山河水无边无际,拼上一醉与君辈豪饮乐同。“起瞰高城”三句,心事重重的词人起身离座,登上城楼,向中原望去,却见千里关河、寂寥冷落,他虽致力于抗战,无奈宋廷坚持苟和,抗金事业沉寂无着。面对冷落的关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沉痛难耐,只能借酒浇愁,故曰与客同醉。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意思是:年华老大真感惭愧,但身衰心未老,回头望,心在北方的云中。结尾“老矣”二句,回答了自己因年老力衰而不能为国效力,抒发了“真堪愧”的悲凉、痛苦心情,然而他还在“回首望云中”,向往历史上抗击异族侵略者的爱国志士。

上片言“回望”,结句说“回首”,两句画线句前后贯通,表现了始终系念国事,词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

19.A

20.B

21.诗中所问从亲朋宗族到园池树木,全面地表述了对故乡情况的关切和思念,叙事委曲周详,风格清新自然,从琐屑的提问中,显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只问不答,给读者留有无穷回想余地。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

B项,“题目中‘见’的用法是表示被动”错误。由题目“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可知,应为诗人在京城管见到同乡人,并询问故园的情景,故“见”应为诗人主动,翻译为“看见”。

C项,“从押韵看,本诗一韵到底,隔句押韵”错误。本诗韵脚为“回、来、杯、孩、台、栽、裁、梅、苔、开”,其中“来、孩、台、栽、裁、苔、开”为怀来辙,押“ai”,而“回、杯、梅”为灰堆辙,押“ui、ei”,故“本诗一韵到底”错误。

D项,“从题材看,本诗是——一首田园诗”错误。由题目“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可知,本诗是一首思乡诗。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

B项,“‘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描写了诗人带着乡人拜访亲朋旧友童稚孺子”错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意为情意恳切的询问旧朋友的情况,详细周到地问起孩子们的情况。是在向同乡的人发问的内容,并非在拜访。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以及情感的鉴赏能力。

诗中“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所用的连续提问法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这类诗文形式复原了先秦以及秦汉文学诗歌常用的形式,增强了文字语气,强调了悲喜交集、惆怅与激动共存的的情绪。诗人虽然情绪激动,满心渴望了解家乡一草一木的变化。诗中所问从亲朋宗族直到园池树木,全面地表述了对故乡情况的关切和思念,从而导出即将辞官归田之念。叙事委曲周详,风格清新自然,一面热情招待他,一面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向他了解故园的情况。从絮絮叨叨的提问中,显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只问不答,给读者留有无穷回想余地。虽然羁旅在外只能问故人家乡如何,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解析,而是期盼着不久就回到家乡。亲自去走访曾经去过的地方,游戏于田野故园当中,以解多年思乡之苦。

22.宫调

23.C

24.“余”是一个忧民爱民、与民同乐的纯真无邪的赤子形象。

2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曲有曲牌和宫调,即指曲调的名称和乐曲的调式,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曲牌隶属於宫调,宫调指乐曲的调式,每个宫调由若干曲牌组成。“[双调]”是这首曲子的宫调名,“得胜令”是曲牌名。

2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项,“比喻和夸张”错,第三四句没有比喻也没有夸张,是实写。霎时间,天地顿时充满生机,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构成美丽图卷。

故选C。

2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和余,欢喜的无是处”,情真意切,可以看见的一份赤子之心。天降大雨,庄稼死而复生农民们个个欢喜若狂,也非常高兴。所以他“欢喜的无是处”。这表现了关心和同情农民的深挚感情。所以“余”()是一个性情中人,急百姓所急,乐百姓所乐。

25.暝

26.B

27.本诗二三两联写月亮倒映在山脚下清澈的潭水中随波荡漾,天上的银河也倒映在山涧的河流中,如同从天而降;杉树和松树的叶子在秋风中坠落,如同寒冷的秋雨,发出沙沙的声响,树上的猿猴和宿鸟被阵阵秋风惊醒,发出尖利的惊叫。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来写景,其中“漾”和“泻”极富动感,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生动地写出山间秋夜的清幽与空旷,并表述了诗人与谢公一样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暝从石门宿”中“暝”是黄昏的意思,扣诗题中“夕”字。故应填:暝。

2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由“潭月”“天河”“杉松”“猿鸟”这些清冷的意象,以及“寒似雨”“夕惊风”等词语可知本诗的风格特点应是幽冷峭洁。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

“潭月漾山足,天河泻涧中”意思是月亮倒映在山脚下清澈的潭水中随波荡漾,天上的银河也倒映在山涧的河流中,如同从天而降。这是视觉描写,本来描写月光、银河倒映在潭水、河流的景象,本来是静景,但用了一个“漾”字,一个“泻”字,化静为动。“漾”字写出了月亮的倒影在潭水中随波荡漾的情景;“泻”字写出了从上而下,一泻千里之势,极富动感。

“杉松寒似雨,猿鸟夕惊风”意思是杉树和松树的叶子在秋风中坠落,如同寒冷的秋雨,发出沙沙的声响,树上的猿猴和宿鸟被阵阵秋风惊醒,发出尖利的惊叫。从触觉、听觉等角度来写景,以声来衬静,生动地写出山间秋夜的清幽与空旷,结合后文“苍然想谢公”可知表述了诗人与谢公一样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28.B

29.C

30.示例1:首联写即将落下和稍晚将落的残花,烘托出流连不舍的心情:颔联写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落花情景,并直接用“恨满”表现出满怀的痛惜、怅恨;颈联设想花落后的遭遇,表现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悼惜;尾联写对酒浇愁并遥想明日残红去尽的情景,传递出浓浓的伤春之意,交织着诗人自己的身世怀抱。

示例2:首联写即将落下和稍晚将落的残花,烘托出流连不舍的心情;颔联写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落花情景,并直接用“恨满”表现出满怀的痛惜、怅恨;颈联以退为进,为落花犹能得到遮护而欣慰,表现出对落花的爱惜之深,进而表现出对花落的伤感之深;尾联写借酒消愁并遥想明日绿荫一片的另一番景象,伤春之意中又透出一丝豁达。

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由诗中“皱白”“腻红”“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若教泥污”和解释①“腻红:此处指代花”可知,本诗写的是“落花”,排除CD两项;“恨”“更伤心”表述了的惜花之情,排除A项。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C项,“先悲后喜,欲扬先抑”错误,颔联“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意思是眼睛追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此联写出了诗人的诗人惆怅和伤痛。颈联“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意思是美丽的花瓣散落在地面上,设使能得到青苔遮护,还可稍稍慰藉人意;而如果一任泥土污损,岂不更令人黯然伤神?此联表述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悼惜。两联所写为惆怅、伤痛、惋惜之情,所以先悲后喜,欲扬先抑的说法错误。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通过写枝头摇摇欲坠的已经枯萎皱缩的残花将落未落之时的愁态与离情,烘托出诗人的流连痛惜的心情。

颔联“片片沿流去”“枝枝被雨淋”写花瓣坠落水中顺流而去,花朵残留枝上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满目狼藉,表述了的满怀惆怅和痛惜之情。

颈联“总得苔遮”“若教泥污”是诗人设想花落后的遭遇,能得到青苔遮护,还可稍稍慰藉人意;而如果一任泥土污损,则更令人黯然伤神,表述了对落花的关切与疼惜。

尾联“明日池塘是绿阴”写诗人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绿沉沉的树荫映入池塘,表述了诗人无计留春、对落花消逝的哀痛心情,伤春中透露着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或者可以理解为“绿沉沉的树荫映入池塘”是对春去不能留住的一种慰藉,伤春之意中又透出一丝豁达。

31.绝句

32.C

33.通过(1)环境描写,如“风劲”写天之寒,“幽窗”写夜色之深;(2)细节描写,如“手屡呵”;(3)对比,织女整天织布却衣着单薄;一日辛劳不及歌女一曲清歌。刻画了孤独、劳苦、贫寒的织女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贫富不均,表现了对织女(劳动者)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统治者)的憎恶。

31.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以区别于“古体诗”,它在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句数上看,律诗八句,绝句是四句。这两首诗,形式上都是每首四句,每句字数相同。这样就可以判断其是近体诗中的绝句。

3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C项,“揭露歌女生活的奢侈淫靡”错误,第一首诗歌女索取赏赐的不知满足,而且寇凖的毫不足惜而滥施赏赐,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寇凖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作风。两诗通过织女与歌女的对比,表述了蒨桃对处于生活底层的织女们的深切同情。

故选C。

33.此题考查把握诗歌手法的能力。

《呈寇公二首》是宋朝宰相寇凖的侍妾蒨桃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揭示了歌女易获赏赐而织女辛劳无赏的现象,表现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责和对织女的同情。第二首如为织女代言,道出了织女在寒冬里辛苦劳动反而比不上歌女唱一曲歌所得的赏赐这样一个辛酸事实。这两首诗语言平直朴实,描写生动形象,都运用对比手法,取得鲜明的艺术效果。其二翻译:冷风大而织女的衣服单薄,她的手冻得一次次放在口上取暖,幽暗的窗下只听到梭子来回的轧轧声。在寒冬腊月的天气里,一日的时间特别短,简直短得不满一尺,还能织得出多少绫罗呢?哪里及得上美女唱一曲来得轻松、所得又多啊?蒨桃犹如是在为织女代言了,因此这四句很像是织女的独白。这个独白道出了如此一个辛酸事实:环境描写,北风猛烈地吹着,一年四季为人织绫的织女自己“可怜身上衣正单”。细节描写,如“手屡呵”。对比手法,她在那幽暗的窗下,一刻不停地投梭织绫,只听得织机轧轧地叫着。天冷极了,那梭子握在手里也是冷冰冰的。虽然“鸡鸣入机织”,可是冬天日短,往往整天也织不满一尺。人是这样的辛苦,根本比不上那位妖冶的歌女,唱一曲歌就能得大量赏赐。这段代言,语意沉痛,辞气哀怨,表述了蒨桃对处于生活底层的织女们的深切同情。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4.D

35.C

36.背,即背离。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独自走向寒冷的北方。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客居他乡的愁苦。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形象的能力。

首联“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紧扣诗题,凸显“早”:宿酒未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

颔联“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写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这些都与“早”有关;

颈联“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写飞雪白草,道路本就难以辨别,早行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尾联“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赢客塞城”是说京城和产于都护往来的距离本身就相隔万里,更何况我这个被迫前来作客边塞之城的老头儿呢?没有点明“早发”之“早”。

故选D。

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首先分析四种风格的特点。“遒劲昂扬”,刚劲有力,富有激情;“清新飘逸”,用语新颖自然;“平实隽永”,朴实无华,意味深长;“瑰丽奇绝”,华美绮丽,绚丽飘逸。

然后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语言,看体现出怎样的风格。这首诗歌的题目是“早发”,诗人并未直接说“早”,而是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语言是意味深长的,而且用词朴实无华,可以使用“平实隽永”。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题干要求扣住“背”字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背”,由“飞雪”“白草”“浊河冻”等可知天气之寒冷,所以“雁行”应是朝向南方,那么“背雁行”应是与大雁南飞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这里的“背”应是“背离”之意。然后将“背”的意思代入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使用的手法以及达到的效果。“独向长空背雁行”的主语应是诗人,意思是“我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大雁南飞,因为南方温暖,而诗人却是朝向寒冷的北方,两者构成对比,联系上文“一点灯残”即启程,路途上“飞雪”,诗人一人独行,而且去的目的地为“塞城”,可以看出诗人旅程的艰辛,结合尾联中“况是驱赢客塞城”可知,诗人是客居他乡,而大雁是思乡的情感符号,所以大雁南飞自己却是北行还可以看出诗人客居他乡的愁苦。

37.C

38.B

39.“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述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述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

37.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情感的整体分析理解能力。

A项,游学旧指到外地求学。

B项,交游指与朋友的往来。

C项,宦游是指古代士人为谋取一官半职,离开家乡拜谒权贵、广交朋友的旅游。

D项,游历指到远地游览。

此诗同送别亲人或朋友的诗不同,是送别门人游江西。这里的“游”兼含游历,游学和交游的意思,它可以长阅历,增见识,广交游,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及第入仕之前常常要从事的一项活动。欧阳秀才对这次出游满了美好的向往,诗人送行,则表示热切的希望。

故选C。

38.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分析理解能力。本诗前四句先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喻。首句的“客”即指在汴京作客的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都开始萌芽,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字、“动”字下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看还光秃秃的,第二天却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的念头也是如此,它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句用“又随”二字紧接转入下文。由萌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西江”指大江(长江)下游西段,也就是题中的“江西”。古典诗词写落花,常常带着感伤的情调,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这里既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这四句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可见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由以上分析可知这里的落花不是写离情,而是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

故选B。

39.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情感的把握能力。此诗同送别亲人或朋友的诗不同,是送别门人游江西。这里的“游”兼含游历,游学和交游的意思,它可以长阅历,增见识,广交游,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及第入仕之前常常要从事的一项活动。欧阳秀才对这次出游满了美好的向往,诗人送行,则表示热切的希望,离情别绪是有的,但在这里已不是重要的东西,所以诗中略而不写,完全从前者着笔。全诗分作两节。前四句先从对方着笔,这四句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后六句转到方面,正面写送别,表述的情感,仍然全用比喻。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它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天下安宁,它才出现。诗中用它比喻欧阳秀才,是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表述了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家无梧桐”既是诗人自谦,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门人即将远行,作老师的对他将来的一切非常关心,下面两句就是对他的谆谆嘱咐。桂林指桂树林,传说桂树林是凤凰栖集之处。此诗即以“乌哺”指乌鸦,是凡鸟,借喻平庸之辈。此诗“凤巢”两句即暗用其意,是要欧阳秀才去江西以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同时也是奖誉欧阳秀才,说他今后前程远大,绝非“乌哺”辈所能相比。这是的临别赠言。结尾紧接“桂林”,举酒相送,以功名相期,补足送别之意。“无忘桂枝荣”,就是要欧阳秀才不要放弃科举;举酒相送既是送别,也是祝愿他异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在科举时代,一般读书人要跻身仕列,只有应试及第一途,所以以此作结,郑重叮咛,表述了对门人的殷切期待。

古诗词常见的情感:

1.送别抒怀: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2.羁旅思乡:羁旅他乡,在遥远的地方思乡。

3.思妇闺情: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4.山水田园:或表述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述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述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5.怀古咏史: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6.咏物言志: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述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7.边塞征战: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40.A

41.C

42.首先运用三字短句,表述了回想往事,空在四方飘游而无所成就的自怨自艾的怅惘心情,委婉地传达出他渴望再立新功的心声。后两句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表述了诗人归隐的心愿。“却恨”三句,借景抒情,用悲风、新雁、边马、胡茄烘托边地悲凉的战争景象,表述了虽身在深山却心存国事,为敌人的入侵骚扰而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最后两句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诗人的心声“今天还有谁能象当年的谢安一样,谈笑之间就扑灭了胡人点起的战火,使社会得到安定?”,由此抒发了自己深感到愿为谢安而不可得的痛苦和报国的情怀。

40.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述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结合来理解。本题中,A项,没有比喻手法。

故选A。

4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本题中,C项,“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错误。这句话中“拼却”是甘愿的意思。这里有反诘意,是说“难道甘愿”。鬓双华:指年事已高,两鬓生霜。言外之意是我每天干些什么呢?白白地看着年华轻易逝去,这是何等痛心的事情!国难当头,我能甘心服老吗?

故选C。

4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述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要从上到下逐句理解,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抓住典型意象,抓住解释,综合分析。鉴赏分析如何抒情的,这是分析表述技巧,可以从修辞、写景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词句分析情感。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上片“流年轻度”是从时间上说的,这里的“遍天涯”是从空间上说的,再一次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本”字表现自己归隐的决心。“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这里化用蔡琰《悲愤诗》“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换用“恨、悲、怨”几个字,流露出对于当朝割让大片土地换取偏安局面的不满情绪。他身虽隐退而心有不安,于是他想起了东山再起的谢安“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这两句是从李白《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化来,表现了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抗金意志。但着以“谁似”二字,又透露出自己愿为谢安而不得的感慨。

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解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43.D

44.D

45.解析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述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述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述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4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这是考查诗歌中“对仗”的技巧。首先应了解“对仗”的要求,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时极目”与“日萧条”对不上,“极目”意思是“极目远望”,是动词性,“萧条”是形容词,词性对不上。

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比如本题中,D项就是词性对不上。

4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诗歌的题目是“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这两句是写所望之景,切合“望”。“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这是由望而触发的感怀。“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这是诗人的感慨。“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答本题,应先认真审题,明确提问的方向,“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需要分析诗歌的标题——“野望”,“野”交代地点,“望”交代人物的动作;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明确哪些内容与标题相合。诗歌的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首联切合“望”,颔联和颈联是内在的感慨,尾联切合诗歌的标题。

4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全诗是怎样表现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指出表述这种情感的手法。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诗歌的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述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述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景物、的身世遭遇等来分析情感。

46.(1)婉约(2)C

47.B

48.(1)动静结合。第一句描写秋叶飞舞的情景,第二句描写夕阳远山的图画,在旷远飞动的景色中透出淡淡的凄凉和迷惘,暗寓愁苦之情。(2)远近结合。分别写近观和远望,把秋天雨后的景状描绘得宏大而细致。(3)融情于景。雨初过,落叶零乱,风定犹舞,通过对落叶的动荡不停的描写,暗示心情的触动。(4)景物描写有变化。风吹叶零乱,风定叶犹舞;斜阳映照下的深树,或明或暗,由色彩的变化。

46.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这道题重点考查判定宋词的体裁及分类。宋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宋词分类:按长短规模,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音乐性质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根据语言风格,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李清照、晏几道、周邦彦、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本题,(1)从风格上看,这首词是旅途借宿,产生的相思离愁之情,通过描写郊原途中的凄美景色,来表述的离愁别绪,有一种柔婉之美,故属于婉约词派的作品。

(2)从字数看,这首词127个字,属于长调。

故选C。

47.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相关内容、情感的能力。这道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词人“愁苦”情感产生的原因的理解。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内容、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A项,正确。“来时”四句以“岩花”、“流水”互文交映,追忆当初来此旧路时,岩花烂漫,流水潺泼,而今重来岩花凋谢。唯有流水伴我如故,写出落花流水变化无常的凄凉之感。旧踪难觅,人事已非是词人“愁苦”的原因。

C项,正确。“邮亭深静”中“深静”二字点出词人居深处静之孤独,旅途寂寞的境况。

D项,正确。“旧曾题处”乃所寻旧日双双题诗传情,幽期密会之地,而今它静悄悄,伊人音信杳无。“收香藏镜”句人反用典故,即使信守前盟,他年重到,世事难料,也未必能会合。“念沉沉”表现词人相思深长。

B项,错误。这首词是旅途借宿,产生的相思离愁之情,通过描写郊原途中的凄美景色,来表述的离愁别绪。所以词中没有“颠沛流离,怀古伤今”的意思。

故选B。

48.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写景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写景的角度,对上阕画线句子作简要评析。读懂全诗,精读划线的句子,根据诗句中的具体意象来评析。回答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述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述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述技巧表述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述效果。

首先读懂划线句子。词人开篇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描写秋叶飞舞的情景,是动景;“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描写夕阳远山的图画,是静景。词人着力勾画斜阳、深树和远山等静物,从中渲染出一段“浓愁”。因为斜阳使人生迟暮之感,在旷远飞动的景色中透出淡淡的凄凉和迷惘,暗寓愁苦之情。

词人采用融情于景。“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三句写了郊原秋景的概况,刚刚下过一场雨,看见零乱的枯黄的叶子飘落在地,风停下来了,但枯叶仍在空中盘旋。开篇通过对落叶的动荡不停的描写,一开始就将全词笼罩在一种怅然若失的氛围中。

词人采用远近结合的方法写景。“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是近观之景,“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是远望之景,把秋天雨后的景状描绘得宏大而细致。;深树隐映,益见暗淡。远山一抹深青色,恰似佳人眉黛呈妩,更逗人相思,更添人愁苦。“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三句接下来写远望的景色,斜阳挂在密密的树林之上,映照着远山,好似一个多愁的人蹙着双眉,其中“挂”字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斜阳的偏狭角度。“映浓愁浅黛”一句,则展现了雨后空气艨胧,远山的山形走势如空蒙的山水画,只有淡淡的墨痕。

词人描写景物有变化。风吹叶零乱,风定叶犹舞,这是视觉所见的不同景色的变化;斜阳映照下的深树,或明或暗,这是视觉所见的色彩变化。以上三句,兼有雨声、落叶声和断断续续的风声等听觉上的景色描写,秋风、秋雨,向来让人生愁,何况又见败叶凋零,风定尚纷纷坠落,表述了词人纷乱不安的心绪。

综上分析,本题从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融情于景以及描写的景色有变化这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描写景色要选取典型景色,要抓住景色特征来描写,通过描形、绘色、拟声写景,写景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人的感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白描细节描写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还可以把景物放在特设的环境中去描摹。总之,写景艺术可以直接绘景,也可以间接描写景色。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