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北京各区近2年模拟试题_第1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北京各区近2年模拟试题_第2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北京各区近2年模拟试题_第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北京各区近2年模拟试题_第4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北京各区近2年模拟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6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北京顺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邮局,邮局!

对于邮局,我一直情有独钟。可为什么邮局是绿色的,我一直不咧胡半,但一直觉得绿色和邮

局最搭,邮局就应该是绿色的。绿色总给人以希望,人们盼望信件的到来,或者期冀信件寄达的时

候,心里总是充满期待的。

小时候,我家的老街上,有一家邮局。一座二层小楼,门窗都漆成绿色,门口蹲着一个粗粗壮

壮的邮筒,也是绿色的。这样醒目的绿色,是邮局留给我最初的印象。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第一次走

进这家邮局。那时的邮局,兼卖报纸杂志。我花了一角七分钱,买了一本《少年文艺》杂志,觉得

内容挺好看的,以后每月都到那里买一本。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因病提前退休,工资锐减,在内蒙

古风雪弥漫的京包线上修铁路的姐姐,每月会寄来30元贴补家用。每月我会拿着汇款单,到这里取

钱,顺便买《少年文艺》。每一次,心里都充满期待,都会感到温暖,因为有《少年文艺》上那些

似是而非的故事,在那里神奇莫测地跳跃;有姐姐的身影,朦朦胧胧在那里闪现。

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部电影《鸿雁》。不知为什么,这部电影,留给我

印象很深,至今难忘,尽管只是一部普通的黑白片。那个跋涉在东北林海雪原的邮递员,怎么也忘

不了。我想象着,姐姐每个月寄给家里的钱,我给姐姐写的每一封信,也都是装在邮递员这样绿色

的邮包里吗?也都是经过漫长的风雪或风雨中的跋涉吗?每一次这么想,心里都充满感动一一对邮

局,对邮递员。

那时候,邮递员每天上下午两次挨门挨户送信,送报纸。他们骑着自行车一一也是绿色的,骑

到大院门口,停下车,不下车,脚踩着地,扬着脖子,高声叫喊着谁谁家拿戳儿!就知道谁家有汇

款或挂号信来了。下午放学后,我有时会特别期盼邮递员喊我家拿戳儿!

我从未想过会来到电影《鸿雁》里演的东北的林海雪原。离开北京时,买了一堆信封信纸,相

约给亲朋好友写信。在没有网络和微信的时代,手写的书信,这种古老也古典的方式,维系着彼此

纯朴真挚的感情,让人期待而珍惜。而信必须要通过邮局,通过邮递员,让邮局和邮递员变得是那

么不可或缺的重要。唯如此,分散在天南地北的朋友之间的书信,才能抵达你的手中。邮局和书信,

互为表里,将彼此转化而颦犁,即便不是什么珍贵的文人尺牍,只是普通人家家长里短的平安书信,

也成为那个逝去时代的一个注脚,一个特征,让流逝的青春时光,有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证。

是邮局帮助了我们这些书信的寄达和存放,没有让记忆随风飘散阳冬。邮局,是我们青春情感与记

忆的守护神。

那时候,我来到的是一个新建的农场,四周尚是一片亘古荒原。但不缺少一个邮局,一间小小

的土坯房,里面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胖乎乎的天津女知青。我们所有的信件,都要从她的手里收到

或寄出,每一个知青都和她很熟。但是,她不会知道,那些收到或寄出的信件里,除了缠绵的心里

话,还会有多少神奇的内容,是文字表达不出的。

这个土坯房的小小的邮局,承载着我们青春岁月里的很多苦辣酸甜。不知去那里寄出多少封信,

也不知道到那里取回多少封信,更不知道把农场的知青所有来往的信件包裹统统计算起来,会是一

个多么庞大的数字。那时候,觉得我们来到天边,北京是那么远,家是那么远,朋友们是那么的远,

天远地远的,小小的邮局是维系着我们和外面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

命定一般,我和邮局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写写文章之后,总会有报刊、

信件、稿费寄来,也要自己去邮局领取稿费,寄送信件和书籍。大约三十年前,我家对面新建了一

家邮局,因为常去,和那里的工作人员都熟悉了。他们中大多都是年轻的姑娘,如果偶尔忘记带零

钱了,或者稿费单上写的姓名有误,她们都会帮忙处理,然后笑吟吟对我说最近在报纸上看到我的

什么文章。那样子,总让我感到亲切。

如今网络发达,很多邮件通过微信传递,信件锐减;稿费大多改为银行转账,稿费单也随之锐

减。总还是觉得,只是虚拟的网上信件,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字迹,没有真实的墨渍淋漓,实在无趣

得很。而那稿费单是绿色的,上面有邮局的黑戳儿,让你能够感受得到邮局的存在,那张小小的稿

费单留有邮局的印记,就像风吹过水面留下的涟漪。或许是从小到老,邮局伴随我时间太长,对于

邮局,总有深深的感情。邮局的存在,让那些信件,那些稿费单,像淬过一遍火一样,得到了某种

意义上的升华。我知道,这种升华,对于我,是情感上的,是记忆中的,像脚上的老茧一样,是随

日子一天天走出来的。

有一天黄昏,一个女人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然后,她又立刻掉头,骑到我的身边,

停下车,问道:“您就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没有认出她来。她高兴地说:“看着觉得像您!

有小二十年没见您了,您忘了,那时候,您常上我们邮局取稿费寄书寄信?”我立刻想起来了,那

时候,她还是个刚上班不久的小姑娘呢!

那个落日停拿的黄昏,我们站在街头聊了一会儿。我在想,如果没有邮局,阔别这么多年,茫

茫人海中,熙熙攘攘的街头,我们怎么可能一眼认出彼此?是绿色的邮局连接起天南地北,是绿色

的邮局让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如水横竖相通。

邮局!邮局!

(取材于肖复兴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一直不明就里就里:其中的缘故

B.将彼此转化而塑型塑型:确定自身的功用

C.没有让记忆随风飘散殆尽殆尽:几乎没了

1).那个落日熔金的黄昏熔金:热度可以熔化黄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D.“熔金:热度可以熔化黄金"理解错误,这

里“熔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落日的余晖像熔化「的金子一般。也可以理解为落日发出金

黄的光芒包裹自己,像自身熔化在一堆黄金里面。故选D。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氐硬的一项是()

A.作者少年时与邮局结缘是因为购买《少年文艺》杂志。

B.电影《渡雁》因为是黑白影片,所以给作者深刻的印象。

C.作者觉得网络电子通信形式缺乏真实感,感到很无趣。

D.结尾“邮局!邮局!”与标题有细微差别,情感更加强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电影《鸿雁》因为是黑白影片,所以给作者深刻

的印象”说法错误,原文为“不知为什么,这部电影,留给我印象很深,至今难忘,尽管只是一部

普通的黑白片一。那个跋涉在东北林海雪原的邮递员,怎么也忘不了……每一次这么想,心里都充满

感动一一对邮局,对邮递员”,可知并不是因为是黑白影片,而是因为感动于邮递员,所以印象深

刻。故选B。

3.文章多次提到“绿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相应含义。

【答案】作者认为绿色给人以希望、期待之感。绿色的邮局是作者儿时获取新知的途径,是感受千

里之外姐姐对家庭的亲情的所在。邮局的邮递员的邮包、自行车是绿色的,带走或带给青年时代的

作者希望与期待。回京后,绿色的邮局是作者与外界交流的中枢。绿色的稿费单承载着作者深深的

记忆。(绿色的邮局能让天南海北的陌生人相识、牢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绿色总给人以希望,人们盼望

信件的到来,或者期冀信件寄达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期待的”可知作者认为绿色给人以希望、期

待之感。结合”在内蒙古风雪弥漫的京包线上修铁路的姐姐,每月会寄来30元贴补家用……每一次,

心里都充满期待,都会感到温暖,因为有《少年文艺》上那些似是而非的故事,在那里神奇莫测地

跳跃;有姐姐的身影,朦朦胧胧在那里闪现”可知绿色的邮局是作者儿时获取新知的途径,是感受

千里之外姐姐对家庭的亲情的所在。结合“我给姐姐写的每一封信,也都是装在邮递员这样绿色的

邮包里吗”“他们骑着自行车——也是绿色的……下午放学后,我有时会特别期盼邮递员喊我家拿

戳儿”“手写的书信,这种古老也古典的方式,维系着彼此纯朴真挚的感情,让人期待而珍惜”可

知邮局的邮递员的邮包、自行车是绿色的,带走或带给青年时代的作者希望与期待。结合“从北大

荒回到北京,写写文章之后,总会有报刊、信件、稿费寄来,也要自己去邮局领取稿费,寄送信件

和书籍”可知回京后,绿色的邮局是作者与外界交流的中枢。结合“而那稿费单是绿色的,上面有

邮局的黑戳儿,让你能够感受得到邮局的存在,那张小小的稿费单留有邮局的印记,就像风吹过水

血留下的涟漪”可知绿色的稿费单承载着作者深深的记忆。(绿色的邮局能让天南海北的陌生人相

识、牢记。

4.与邮局寄送的书信相比,今天网络发送的微信,有哪些长处和缺失?结合本文阅读,写出你的认

识。

【答案】长处:微信方便、及时,节省时间,效率高。缺失:缺少书信的真实感及带给人的那份期

待、温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先概括长处,结合“如今网络发达,很多邮件通过微

信传递”以及生活实际可知微信方便、及时,节省时间,效率高。再概括缺失,结合“总还是觉得,

只是虚拟的网上信件,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字迹,没有真实的墨渍淋漓,实在无趣得很”“是绿色的

邮局连接起天南地北,是绿色的邮局让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如水横竖相通”可知微信缺少书信的真实

感及带给人的那份期待、温情。

(2022•北京•校考三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临流晓坐

①老家在长江边,怎么都是幸运。

②每次回去,时间或长或短,都会到江边石梯坎上坐坐。多半在傍晚,甚至天已黑定,喧嚣远

去的时分,好像只有那时,才能与大江独处,以发天下惟大江与我的慨叹。面对一条大江,大多时

候其实什么都没想,有时虽也思若流水,心想如果家乡是本日月之书,读读那片夜色就够了;读夜

色时,读读夜里那道月光就够了;读月光时,读读月下那道江流就够了;读江流时,读读江流上船

帆半掩桨楫尽收的波光也够了。偶尔想起明人吴从先那句“临流晓坐,软乃忽闻;山川之情,勃然

不禁”,觉得倒蛮廖聚;只是明知不是侵晓而是暮晚,只好叫“临流宵坐”了;但独自面对滔滔大

江,造落的古意依然叫人沉醉。初夏六月,一年一度的洪汛眼下还没从雪山启程,古老的江流悠缓

无声,静美得恰似花季的所谓伊人。

③那晚没有星光江月。江面上倒不时有驳船向上游缓缓驶去,突突突的轮机声,亮闪闪的船头

灯,提醒我还有无数如驳船那样,正不分日夜逆水而行的生命。看上去那不像是船在走,倒像是天

地在缓缓挪移,神奇得叫我惊讶。一时便觉得能心静如水,与天地同在,正是大江赐给一个在江边

长大,却一直漂泊在外的人的福气,他人未必领会,也难得消受。其实远远近近也有不少人,男女

老少或站或坐,什么都不做,就那么痴痴看着面前的大江。不远处有人唱起了歌,虽轻柔如梦,但

依我之意,那时最好以琵琶为六月弹一首散曲,恍然若指尖即兴的拨弄,让某种连自己亦难明的心

境,即兴地播撒于天地之间一一如此,一切就刚刚好了。

④倏忽间才发觉,自己因离家太过长久,知晓的都是些古代的人事,对近百年间家乡到底怎么

一直走到如今,几乎一片空白。

⑤第二天正好友人有约。在座的几位,原都有很好的文字,闲话中才知道,如今他们竟都放下

了小说诗歌,转向了对故乡近代文史的探秘寻幽。说着,做东的朋友拿出本书来,是《宜昌记忆》

丛书的一种,随手翻看,见所记都是百多年来小城开埠前后的轶闻旧事,从没听说过,一时甚觉新

奇。

⑥“书卷多情似故人”。事后细读丛书,才恍然想起,时间作为另一条江流,无声无形,我怎

么就忘了它的存在呢?其实,大江奔行于肉身之外,时间满溢于人心之中,我们何曾分分秒秒离开

过两条江流?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里说,“人们在时间中占有的地位,比他们在空间中占

有的位置要重要得多”,其所作所为,则多由时间来保存。这么一想,面对那两条古老江流,可看

可想的,就远不止一点水光山色,几册诗词歌赚了。求学离家太早一一“当时年少春衫薄”,难怪

对朋友们注目的那些历史过往,大多不甚了了。原来,即便那样伟大的一条大江,也有过自闭的、

与世隔绝的年月。而清廷依据《中英烟台条约》被迫应允宜昌、芜湖等地的对外开埠,竟是由我熟

知的云南“马嘉理事件”直接引发。小城自那以后在屈辱中城门洞开,现代化脚步虽杂沓零乱,终

归己经启程。不仅著名的詹天佑为川汉铁路、卢作孚为长江航运,都曾驻留奔波于宜昌,一拨拨外

国人也你来我往,既有想在宜昌租地建馆却因民情激奋受阻的第一任英国领事,也有最早到此开创

平民教育,参与过“宜昌大撤退”的新西兰女传教士……这些人各怀梦想,冒险闯荡,于百多年前,

硬生生地把个楚之西塞水码头,连拉带拽地带进了现代化的灌酒……

⑦那晚众人又驱车驰过长虹般的夷陵大桥,径直去到大江南岸,拐到磨基山脚一个幽秘之处。

抬眼,对岸便是我那梦中小城:当年领馆、海关、洋行聚集却被日军飞机炸成废的沿江一带,如今

一溜摩天高楼,霓虹溢光流彩,倒影斑斓生花,显然已是个规模初具的现代化城市,而忆起百多年

前小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前行,未免感叹唏嘘。城市与人一样,须慢慢生长,不仅生长需要时

间,生长的疼痛与屈辱也都深藏于中。其时四周静谧无边,丝绒般柔滑的夜,平匀又深沉地呼吸着,

以致我竟不敢断定,我真是在那里长大的。真属于百姓的日子,无非一点不虚的富足,安静的日常,

素雅的清乐,每晚到江边闲坐的人们的心情,已经道出了他们的认可。

⑧古罗马执政官西塞罗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看来,人对故

乡真切入微的认知,都是个悠长的过程。远离家乡的游子,除了回乡探望探望,也需多读点'‘家乡

书”,将百年变迁史铭记于心,方知我们来自何处,也至今还在路上。没问过那些家乡文友,是否

也常到江边“临流晓坐”,但他们在那条历史与时间的长河边,显然已苦坐多年。

⑨再去江边,“临流晓坐”,“软乃忽闻”已是如烟往事,闲坐半晌,原先浮于半空的自己,

似乎已倏然落地,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故乡只有一个,思绪岂止万端?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5.对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无砸的一项是()

A.应景:诗文情境与此刻契合

B.浩荡:深远悠长,奔涌而来

C漩涡:无法挣脱的悲惨境地

D.清欢:清雅恬适的生活乐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C.“漩涡”解释为“无法挣脱的悲惨境地”

错误,依据语句“连拉带拽地带进了现代化的漩涡”分析可知,“漩涡”是“让人不能自拔的境地”,

无“悲惨”之意。故选C。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氐球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写男女老少痴看大江及有人歌唱的情景,表现出人们对美景的沉醉与日常生活的满足。

B.第⑦段写作者不禁“感叹唏嘘”,其中既有对家乡快速发展的赞叹,也有对它艰难前行的感慨。

C∙第⑧段引用西塞罗之语,启示我们应去探寻、铭记故乡历史,知道自己来自何处、身在何处。

D.面对空间与时间这两条河流,作者由“晓坐”“宵坐”再到“苦坐”,思考得越来越深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作者由‘晓坐''宵坐'再到‘苦坐’,

思考得越来越深入”理解有误,文章的标题为“临流晓坐”,只是想借助古人诗句来表达共鸣之情

“独自面对滔滔大江,浩荡的古意依然叫人沉醉。初夏六月,一年一度的洪汛眼下还没从雪山启程,

古老的江流悠缓无声,静美得恰似花季的所谓伊人”,文中作者实际上只是“宵坐”,可见作者所

谓的“晓坐”是虚写,借以抒发对故乡人事变迁的诸多感慨,结尾部分“没问过那些家乡文友,是

否也常到江边‘临流晓坐’,但他们在那条历史与时间的长河边,显然已苦坐多年”,可见“苦坐”,

是从他人而言,也没借助三种“坐”体现思考的逐层深入。故选D。

7.第②段画线句在表达上富有特点,请从中选择两个,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由夜色、月光、江流,最后聚焦在波光,展现出长江夏夜的静美;反复使用四个“够

了”,突出了家乡景色的独特之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表达特点”可从写作视角、用词、句式、

修辞等方面选择赏析。(1)从作者写作视角(描述画面)的角度赏析,作者选取了“夜色、月光、

江流,波光”这几个特写镜头,展现出独特的自然景观,突出长江夏夜之静美,属于实写。(2)从

用词上,文中反复运用“就够了”这儿个词反复咏叹,表达作者对家乡美景强烈热爱之感,也增强

语气或语势,突出家乡独特的自然风光,让人神往沉醉。(3)从句式上角度赏析,这几个句子由结

构相似的几个句子构成几个整句,使用反复手法,在形式上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语势

强烈;在内容上,给读者展示了一组丰富多采的自然美景画卷,长江的夜色、月光、江流启示着他,

影响着他,故使作者的情感更深厚,更耐人寻味。(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

修辞手法,三个排比句式写景,将长江之美景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可

感。

8.第③段说“与天地同在”,第⑨段又说“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根据文章,简要回答这两

句话的含义。

【答案】①“与天地同在”,是指作者临流宵坐,感受到了天地与大江的广袤静美,身心恬适并自

然而然地融入和沉醉其中。②“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是指作者超越了物理空间上的对家乡

的理解与喜爱,领悟到将家乡百年变迁史铭记于心的重要,使身为游子的作者精神生根,真正与家

乡融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1)“与天地同在“,是指作者作为游子

的身份,刚回到家乡,在长江边上,“临流宵坐”,在与长江的亲密接触中,“一时便觉得能心静

如水”,继而看到听到长江边上男女老少痴看大江及有人歌唱的情景,让作者感受到人们对美景的

沉醉与日常生活的满足;故眼前所见天地与长江的深邃静美,让作者一洗都市的疲惫,陶然忘机,

身心恬适并自然而然地融入和沉醉其中。故产生“与天地同在”之感慨;这是对大自然的深度描摹

和顶礼崇拜,表现出都市人对都市的厌倦。(2)“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文句是在文章的结尾

处,在之前,作者饱含深情地写了家乡快速发展,也写了它艰难前行的历史;“真正”二字表明作

者对故乡的理解和喜爱更进一步,“浑然同在”则启示我们应去探寻、铭记故乡历史,知道自己来

自何处、身在何处。故“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是卒章显志句。

(2022•北京海淀•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线条之美

梁衡

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

梗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

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

得是窗前的月光,室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

摩掌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所谓轨迹者,

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

无之间,是自带儿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

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

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

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镐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

的势能与动能。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

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修陋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

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

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

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髡髭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简

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点、

一芥、一粒,虽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

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

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

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

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掣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

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

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

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

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

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

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台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等。

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

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

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

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

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

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是康熙、

乾隆,还是大汉、盛唐?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马

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型上卜、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

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线条繁缗奢华,

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呢?

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明如水空明:空旷澄澈

B.山水的磅礴雄浑磅礴:广大无边

C.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曼妙:轻缓巧妙

D.线条拙朴、雄浑、苍凉拙朴:古朴简单

【答案】I)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D.“简单”错,“拙朴”意思是朴实、率真。故

选Do

io.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下检m的一项是()

A.第三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含有对中国文

化的自豪感。

B.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文

化韵味。

C.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幻

的动态之美。

D.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

不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错,结合原文

“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

《洛神赋》……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可知,作者引用曹植的《洛神赋》是想要表达线条可以定

格美丽的瞬间,吐纳作者内心的块垒,而非“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故选B。

11.纵观全文,概括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

【答案】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②蕴藏艺术能量③体现人体之美④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⑤承载

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

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可概括出: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结合“点动生线,线动

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

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镐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可

概括出:蕴藏艺术能量;结合“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

之母了吧”,可概括出: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结合“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可

概括出:体现人体之美;结合“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

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可概括出: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

的象征。

12.从下面图片中任选一幅,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进行评析。

(1)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2)闻一多送给朱自清的藏书印“佩弦藏书之IT'(3)初夏,贵州省黔西市雨朵镇土城村

【答案】答题要点:

《富春山居图》主要运用线条的长短、稀疏与浓密变化绘制而成。线条组织繁多却显得井然有序,

且变化性强;采取坡点为中心向两边辐射的方式开展,以此走势对线条组织进行不断深入;线条组

织疏密有致,毫无凌乱之感。

“佩弦藏书之金木”采用小篆字体,笔画横平竖直,线条粗细基本一致,具有圆劲均匀、平衡对称的

特点。线条柔和,整个字体线条又呈方形。

初夏的贵州省黔西市雨朵镇土城村由直线和曲线组合勾勒出一块块梯田,曲线自然随意,又与整个

自然和谐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文中说“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

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

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仔细观察《富春山居图》,

我们不难发现其主要运用了线条的长短、稀疏与浓密变化绘制而成。该图中的线条组织繁多却显得

井然有序,且变化性强。作者运用中锋线条的柔韧性,对山石的结构与纹理进行展现,采取坡点为

中心向两边辐射的方式开展,以此走势对线条组织进行不断深入。例如用笔粗细、长短与轻重等变

化,展现灵活的绘画规律与技巧,让图画显得丰富生动。《富春山居图》虽然线条组织有密有疏,

但是却不影响其观赏性,而是显得疏密有致,毫无凌乱之感。文中说“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

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

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闻一多送给朱自清的藏书印“佩弦

藏书之豺;”采用小篆字体,笔画横平竖直,线条粗细基本一致,具有圆劲均匀、平衡对称的特点。

线条柔和,与朱自清的性格相似;整个字体线条又呈方形,体现朱自清的方正品格。文中说“叶落

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

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初夏的贵州省黔西市雨朵镇土城村是由线条组成的美丽风光,直线

和曲线组合勾勒出一块块梯田,那些曲线有的随着山势蜿蜒,有的随着河流游走,线条自然随意,

又与整个自然和谐统一,仿佛大自然用线条勾勒的乐谱,在弹奏一曲动人的天籁。

(2022•北京海淀•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心灵的呼吸

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

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无

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根。

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

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挂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感到一

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不

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静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

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考哭的体腔内

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父亲什么时候不吹了,我

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句话。箫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

箫声都不愿意分离。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

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

与箫相似的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箫,只属于我父亲个人,他只为自己吹,不要听众。笙和管子,父亲经常吹,不是独自吹,是

跟村里的“自乐班”的人一块儿,总是在黄昏以后吹。深秋农闲以后,他们几乎天天在村里的广场

上吹奏,全村人都能听到。演奏的声音,如当空月亮,照遍了每个角落。

父亲有两船笙,一船是黄铜的,从我能记事时起,它就摆在父亲的桌上,竖立的竹管如张开的

翅膀,我觉得它很好看,知道它能发出奇异的声音,就更对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岁以后,父亲

置买了一船白铜的,他特别珍爱这白铜的。父亲用白铜的笙吹,我得到他的允许,怀抱着黄铜的笙

坐在一边学着吹。父亲在家里偶然对我说过几句:指头按眼,不能按得太死,声音都憋死了,音调

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我从父亲吹笙前严肃的准备动作和神情,开

始向他学习,他瘦削的双手端着笙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接触,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了一个活生生

的整体:没有笙,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就没有笙。

“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父亲对我说。他让我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识笙。黄昏时,我坐在

屋顶上学着吹,如果父亲正好在家,他总认真地听我吹,很少指点,最多说一句“用心好好琢磨”。

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我吹奏时感到很振奋,整个的生命都感触到了美妙的节奏。可以说,我

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

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

父亲跟我一块儿吹,总要检查我的手和脸是否干净。仿佛不只是吹吹笙,是带我一起去一处远

远的精神境界,比走亲戚还要郑重几分。父亲和我端端地坐在炕上,面对面地吹,中间隔着一张炕

桌。我当时觉得这一切的细节确有必要,它表现了一种虔诚的气氛和心境。

父亲没有让我吹过管子,说我人还小,容易伤了心肺。笙主要起和声作用,是柔性子,它的声

音是浑圆的,而管子的声音是峻族的,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在笙声的云雾中鸣唱。管子是用硬木

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父亲吹管子时,脸憋得通红,胸间的气似乎

聚集起来朝上冲,拼命朝高高的顶峰飞跃。父亲的嘴异常灵活地吹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

每个音节,稍一不慎,松懈一下,就可能从高入云霄的顶峰摔了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

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看法,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

是不可分的。黄昏后,村里的“自乐班”在广场上演奏时,那情景,那气氛,表面上很混乱,尘土

飞扬,还免不了有孩子们的哭闹声,可是一旦演奏起来,杂乱的一切都触利了。“自乐班”的人大

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

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调都是很苍凉的,在苍茫之中,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

过苦难的人生。如果我对音乐有一点素养的话,主要就是从这些充满了热汗味和烟尘气的场合感受

来的。

童年时半夜醒来,常听到沉郁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夜里一声声地响着,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一

种生命的音乐,一种长途跋涉的沉缓而坚毅的节奏。拉骆驼的老汉和一匹匹骆驼需要这苍凉而庄重

的乐音伴随着。

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的音乐熏陶,使我形成了对乡土音乐的迷恋,也使我这一辈子都无法背

离深入骨髓的乡土气,也影响了我的诗的气质。这也就是所有故乡的性格吧!

(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无州的一项是()

A.父亲考罢的体腔内部深奥:深邃神秘

B.心灵的吐听需要节奏吐诉:吐露、倾诉

C.管子的声音是嵯球的峻拔:尖而细

D∙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融和:和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C.峻拔,本意是高而陡;此处根据“像忽上

忽下飞翔的鸟”可见,不是指声音尖细,而是指声音陡起陡落,高亢。故选C。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思砚的一项是()

A.作者的父亲摸透了笙管的特点,当他吹笙时,笙就好像与他融为了一体。

B.硬木制作的管子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

C.作者屡屡将音乐的记忆融于黄昏的情境中叙写,有效传达出苍凉的感受。

D.作者用“雁群飞过冬天”形象而生动地喻指了音乐具有超越苦难的力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时声音的高低强

弱很难控制”强加因果,原文说“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

铜”,并没有说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高低强弱难以控制。故选B。

15.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答案】①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地感受到音乐对于生命的意义。②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

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③“自乐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

会和人生。④作者成年后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文章第二段写自己听父亲吹箫,感受到“我觉得

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

系”,还引发出“我”对自己创作诗歌的思考。第四到七段写父亲的笙与“我”学习吹笙时的感受,

“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我对

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

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了解到不同乐器有不

同的特点。第八段写作者对自乐班的感受,“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

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

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匕越过苦

难的人生”,不但感受到音乐,而且感受到音乐背后的人生与社会。第九段写成年后回想童年的驼

铃声,感到那也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作者对音乐的感悟从乐曲延伸到现实,更加广阔、深沉。

16.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

【答案】①文中写到的都是吹奏乐器,它们的演奏都有赖于呼吸的控制。②音乐是接通心灵和遥远

世界的通道,是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③心灵的吐诉如同呼吸要有节奏,节奏能把内心情感调动起

来。④技巧熟练的演奏会紧贴曲调的命脉,使音调像呼吸一样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标题名为“心灵的呼吸”,从内容上来说,因为

文章写的是作者对吹奏乐器的感受,吹奏乐器需要控制呼吸,故而有“呼吸”一词。而乐器吹奏出

的声音则是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这呼吸不仅仅是气息的控制,也是心灵的舒放,故而称之为“心灵

的呼吸”。作者感触到“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

命的关系”“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

界”“音调耍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这些充分说明,音乐是人倾吐

心灵的方式,通过呼吸控制的吹奏乐器,便让心灵随着音乐自然呼吸,让人能够感受世间美好,超

脱现实烦恼。

(2022•北京大兴•校考三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中药芬芳

①2012年阳春的正午,我走进这间叫做“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此时屋

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

安静和几丝安全。

②“春泽”,是取自“春天的光泽”之意。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这

样想着,我等候抓药的心情就比较悠然自得∙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

可凳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③装中药的木匣子,大小一致,上面一律用规规矩矩的正楷毛笔字写着药名,有数百种药,可

抓药的医生目光一扫药方子就能准确无误地走到装那味药的小匣子边,轻轻一抓,数量常常是八九

不离十,这就是将熊生季啊!中药最是讲究配药的分量,多一分少一分则药效有天壤之别。这就是

中草药的奇妙之处!我看着抓药的医生有节奏地来回走动,他时或来到案板边看一眼医生开的药方

子,时或轻轻拉开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小木匣子,取药,用小秤称,轻轻地抖去一些,确保重量的

准确,而后返回案板,将药倒在黄皮纸上或纸袋中,再返回称第二味配药。他们的动作轻而柔,来

来往往,脚踩在木地板上也从不会发出巨大空洞的声响。看着这流畅的动作,病人的疼痛仿佛也一

下就减轻了许多。在中药店看医生抓药,谁都会赞同这样的说法:那抓药的医生本身也是一味药啊!

④药抓好了,医生朝空中轻轻一招手,“涮涮删”就开始包药了。我暗自称奇,这多像魔术般

奇妙神秘啊!仔细看,禁不住哑然一笑,原来看似虚无的空中还垂着一根根的白线呢。抬头望去,

蓝瓦下的屋脊上还吊着一个个纺锤形的线圈呢。那些线垂在空中,医生们随手就可包药了,一点也

不用担心线会缠在一起解不开。这样的方法,既科学又节省时间,实在是妙。

⑤中药包好了,配药的医生就大声喊出某人的名字。有人应声而起,取药离开,又有人进来坐

下。等待的过程,有些淡淡的焦急,也有些心案理隼。我看不见医生白口罩后面的表情,但那一双

双眼睛却是同样的安静,同样的会说话,一如中药店里舒缓流淌的时光。与那样的眼睛对视,人自

然而然会放下心来。药到自会病除的!

⑥中药成为我眼中飘着草木气息的意象,是在1980年的早春。那年我7岁,跟随着祖父,与中

药结缘。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小

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发霉的味道。这些方子,在如今的我看来,是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

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⑦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老伯。

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当我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

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陈旧的木屋,却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掉了金粉的牌

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让我仿佛遁入明清的旧宅里。我的额头在

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喈世事的微光。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而黑色古朴的药

架子,长满了深臧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一味味带着神秘感、可以救死扶伤的

药啊!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铺满了黄纸:半夏、冬青、春不见,莲心、防己、相思子,怀熟地、

咸秋石、雪里青……

⑧这些药名,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

⑨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赏,就像欣赏祖父铜

皮盒里那些闪光的银元和铜钱。但这些稀奇古怪的药材比“光绪元宝”和“乾隆通宝”可爱多了。

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算了,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如今

看来,我是低估了工业文明的力量,西药已经超越了中药,成为看病的主导。而我当药铺郎中的梦

想,也在时间的过滤器里,被淘洗干净。现在我更多的是成年男人的焦灼和忧虑,全然没有了当初

站在药铺架前的豪情壮志。

⑩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度过的。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

祖父煎药。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

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g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掉了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

醒目。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尽地零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我当时还不

明白伤感之类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

有的敏感和单纯。几年之后,邱老伯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了。

领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读后我

不禁感叹: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回想那些中药颗粒,我就似闻到阵

阵的草木芬芳,鼻息间的香气更浓重了。

刨光渐逝,病中的我同样垂青于中药的疗效。冰片、半边莲、夏露、狂草、紫藤……这些中

草药的名字给我留下了绿色健康的记忆。每当我端着浓浓的中药汤,就仿佛看到草木森森,每次喝

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都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肺腑

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

⑭有时病中喝多了中药,我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常抬起衣袖闻闻

那股草木的香气。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

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

种妥帖温柔感了。

(取材于林文钦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氐理的一项是()

A.这就是君能生巧啊熟能生巧:熟练,有技巧

B.也有些小安理隼心安理得:坦然,放心

C.闪着不靖世事的微光不谙世事:不懂人情世故

D.如同一个用尽迨拿的老人历尽沧桑:历经岁月而苍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C.结合原句“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

着不谙世事的微光”,此处的“不谙世事”是指自己年龄小,经历的事情不多,具体指对中草药了

解不深。与“人情世故”无关。故选Q

18.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作者说抓药的医生“也是一味中药”,是因为他们非常熟悉中药药理而且技艺高超。

B.第⑥段“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承载着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

C.第⑫段作者借周作人的话说明中药特有的草木香气带给人大自然的生命气息,弥足珍贵。

D.第⑭段“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表达了作者对中药胶囊便捷、实用的喜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A∙联系前文的“看着这流畅的动作,病人的疼痛仿佛

也一下就减轻了许多”分析可知,应是指配药的医生的行云流水的动作,给人的独特感受。B.联系

后文,“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分析可知,是对祖父

的怀念。D.联系后文“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

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可知,是对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的失落与遗憾。故选C。

19.文中第⑦一⑨段关于“邱氏中药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出作者对邱氏中药铺的最初印象,古旧神秘的环境、丰富的药材、耐人寻味的药名激发

了作者对中药的强烈兴趣与向往。交代了上文作者在春泽堂抓药时踏实安心的原因,为后文表达对

中药及传统的热爱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写了作者对邱氏中药铺的最初印象,“陈旧

的木屋,却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

瘦影,让我仿佛遁入明清的旧宅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古旧神秘的环境;“长满了深藏

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一味味带着神秘感……”,丰富的药材;“铺满了黄纸:

半夏、冬青、春不见,莲心、防己、相思子,怀熟地、咸秋石、雪里青……这些药名,有山野自然

的气息,有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耐人寻味的药名等;小时候的这些印象激发了作者对中药的

强烈兴趣与向往,交代了上文作者在春泽堂抓药时踏实安心的原因:“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

安静和几丝安全。”结合文本内容“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个乡村的药铺郎中算了,那该是

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分析,结构上,为后文表达对中药及传统的热爱作铺垫。

20.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中药芬芳”包含了哪些涵义。

【答案】①中草药浓厚而芳香的味道;②与中药和中药铺相关的单纯美好的童年回忆;③中草药带

来的山野自然的气息;④中草药给人的新生与希望,和踏实要帖温柔之感;⑤和缓的生活节奏,贴

近自然的生活方式;⑥从容安然的心境,相互亲近的人间温情:⑦日渐消逝但令人难舍怀念的文化

与传统。

【解析】本题考查理学生对标题含义的鉴赏能力。题目“中药芬芳”,最浅层的含义是“当我跨过

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即“中草药浓厚而芳香的

味道”;文章⑥⑦段,描写“我”童年时因祖父有哮喘而走进“邱氏中药铺”,与中药结缘的一段

美好的童年回忆,这回忆里有孩童的单纯“当我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

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陈旧的木屋,却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有人与人之间的亲近“祖父和邱

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因而“芬芳”的含义还有“与中药和中药铺相关的单纯美好的童年回忆”

“从容安然的心境,相互亲近的人间温情”;文章第⑧段说,“这些药名,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

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因此“芬芳”指“中草药带来的山野自然的气息”:文章第⑨段说“如

今看来,我是低估了工业文明的力量,西药已经超越了中药,成为了看病的主导。而我当药铺郎中

的梦想,也在时间的过滤器里,被淘洗干净。现在我更多的是成年男人的焦灼和忧虑,全然没有了

当初站在药铺架前的豪情壮志”,表达对过去生活方式的怀念,因此“芬芳”也指“和缓的生活节

奏,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文章第⑬段说,“每当我端着浓浓的中药汤,就仿佛看到草木森森,

每次喝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

肺腑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这“芬芳”

也是指“中草药给人的新生与希望,和踏实妥帖温柔之感”;文章最后说“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

了胶囊,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

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中药芬芳”,也代

表“日渐消逝但令人难舍怀念的文化与传统”。

(2022•北京•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

①在香港遇见一位老前辈,他说,你怎么跑到西海固去做志愿者了?现在那里的人都吃上饭了

吗?以前有人说穷是因为他们不爱劳动,是这样吗?

②这恰恰是我最初记住西海固这个名字时对那个地方的全部了解。而现在,我只能回答,一言

难尽。

③2002年的一天,我强烈地发现,一个人的未来如果都在别人的预言里,将是极大的一桩憾事。

“我不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成为我最后选择去宁夏西海固当一名志愿者的全部理由。原来,我

从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是不满的。我常常会把理想中自己的状态想象成液体,尽管是自己本身,

但在什么载体中就是什么形态,在上海这个容器里就像上海那样规矩,到了西海固就自然而然变成

一个野孩子。

④前二十年,我没有在上海以外的地方长时间生活过,和很多西海固的人,和很多大城市里的

人其实是一样的。但我的导师张教授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宽度比深度更重要。”所以我要

在期末的时候抛下我深山里的学生,跑到“花花世界”去告诉那些来自各地的中国人,有个地方叫

西海固,你们不要只看见北京或上海。所以,即使两三周后就放寒假了,我也要独自一人摸回深山,

给我的学生看看记录城市真实面目的照片,叫他们好好学习,不是一切都可望而不可即。

⑤西部的贫瘠在想象中似乎应当是一片雪白的盐碱地,寸草不生;人们衣衫褴褛,牛羊瘦骨嶙

响;失学儿童遍地,校舍东倒西歪。这些都是讲“贫困”时必备的要素,缺一即难以达到听众的“期

望值”,甚至还可以被称为“那还算可以嘛”。我们在雪地里拍的照片就被一位听众认为,如果是

盐碱地就会震撼他的心。我给生活在城市里的朋友看我的学生点着蜡烛在教室里看书的数码照片,

因为闪光灯太亮,夸张了蜡烛的效果。他们说:“哇,这蜡烛真厉害,可以点亮一间教室耶,现在

已经点得起蜡烛了么?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连蜡也点不起的。”我只能报以一笑。

⑥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那些为了使自己的心灵达到

震撼的幻想,将会把真正生存在这里的农民逼到怎样的困境?贫困县的贫困不是“死去”的标本,

它也在发展的,它的人民也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是它的步伐太慢了,被我们远远地甩在

了后面。

⑦每登上一个山头我就要心酸,那些关于农民不愿干活的传言真是冤枉。退耕还林除了对生态

的维护,还旨在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而农民们的观念尚未如此与时俱进,不劳动靠补贴,就会被

人说懒,他们就不断开荒,开在陡峭的斜坡上,开在几百米高的山顶上。贫瘠的土地,即使是开荒

又能多收成多少呢?而开荒所带来的危害,显然不是普通农民可以预见得到的,土地将更加装滑,

水土流失将更加严重。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大风扬沙就是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出校门,我们每

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深谷,那完全是人力和自然的共同“杰作”。

⑧我的同伴小贺在回收自己的农村问题调查问卷时,发现有学生问:“老师,我们这里很贫穷,

如果你是政府,你能告诉我们怎么办吗?”焦虑的人有一点点萌动,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那么

容易至芋冬影,这种萌利马上就会消失的。我们只能很小心很小心地看住它,再把它交给后来的人。

⑨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的理想和现实的状况之间相差太大。校长从学校的燃眉之急考虑,安排

我们统统去教高中,我们却觉得教小学或者初中,也许对建立一代人的观念来说更有用。当我的学

生坚守他们的陋习不改时,我们包含了放弃意思的一句话常常是:“你们老了,改不了啦。”他们

会哄笑一阵后依旧我行我素。小学生不会,小学生偏要好好地做给你看。所以我有很多的小学生朋

友。我们一起去爬山,他们从不瞻前顾后,也不在意自己的仪态,用尽身体的各个部分奋力前行,

很快站到山顶之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