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大学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大学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大学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大学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00+大学各类科目考试资料,尽在微信公众号:大学资源库,备用公众号:大学学习库,微信:snsgkf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一、 填空题:1、 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2、 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3、 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4、 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二、 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 简答题:1、 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 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4、 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第二章一、 填空题:1、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2、 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3、 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二、 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 翻译:1、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2、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4、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荀子·乐论》四、 论述题:1、 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2、 试述荀子的文学思想。第三章一、 填空题:1、 儒家比较注重文艺的————————,道家比较注重文艺的————————。2、 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二是————————————。3、 庄子的“自然无为”哲学观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成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4、 荀子《解蔽》批评庄子——————————————————。5、 《庄子·秋水》云:“可以言论者,物之————也。可以意致者,物之————也。”6、 ——————,方能创造出化工造物般的艺术珍品。这是庄子艺术创作论的要害之所在。二、 解释概念: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坐忘”“心斋”3、“指与物化”4、“得意忘言”三、 翻译:1、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一城焐途袈唬黄胛迦眨桓一撤怯勺荆黄肫呷眨煌嵊兴闹π翁逡病5笔遣皇币玻薰淝勺ǘ夤窍蝗缓笕肷搅郑厶煨裕恍吻烈樱缓蟪杉L,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庄子·达生》2、 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庄子·达生》3、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亹亹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蠃。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4、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斵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斵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天道》四、 问答题:1、 为什么说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2、 试以庄子的寓言故事为例,谈谈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3、 为什么说先秦道家思想具有艺术精神?第四章一、 填空题:1、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是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的话,那么汉魏六朝则是在这种——————————基础上,发展成为————————————。2、儒家的文艺思想,其基本纲领是————————————。3、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特点是————————————————。4、 汉代儒家文艺思想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是——————和——————。5、 扬雄说:“诗人之赋——————,词人之赋————————。”6、 东汉前期在儒家文艺思想进一步深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的文艺思潮,它以——————、——————为最杰出的代表。7、 王充《论衡》一书突出地体现了————————的文艺观和美学观。二、 解释概念:1、“发愤著书”2、“风、雅、颂”“赋、比、兴”3、“真美”4、“发乎情,止乎礼义”三、 翻译: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记》)2、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3、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岂徒雕文饰辞,苟为华叶之言哉?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论衡·超奇篇》)4\《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离骚经序》)四、 简答题:1、 汉代儒家文艺观相对先秦儒家文艺观有何特点?2、 试述《乐记》、《毛诗序》的诗乐思想。3、 谈谈王充的文艺美学观。4、 为什么说王逸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表面上看和刘安、司马迁比较一致,而实际上倒是和扬雄、班固比较一致?5、 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从汉代开始,还是从曹丕的时代开始?请谈谈你的看法。第五章一、 填空题:1、 魏晋时期,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动摇,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解放带来了————的解放,文学创作获得较为自由的发展,文学观念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2、 曹丕的《》乃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艺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3、 陆机的《》,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的基本理论。4、 “诗————而绮靡,赋————而浏亮。”5、 晋葛洪《抱朴子》的文艺见解主要表现为————、————、——————等。6、 南朝文学思想发展中有两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即是————和——————。7、 永明声律论的代表人物有————、————、————等。8、 “四声八病”具体是指——————————————————————————。9、 南朝时提出区分文笔,正是为了进一步分清————————————。10、 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的选文标准是————————————。二、 解释概念:1、魏晋玄学2、“文气”说3、“诗缘情”说4、永明声律论5、南朝文笔之争三、 翻译:1、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周易略例·明象》)2、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论·论文》)3、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ソG闳貉灾ひ海罩既蟆8√煸ㄒ园擦鳎氯苯S谑浅链氢鲈茫粲斡阆喂扯鲋卦ㄖ睿桓≡辶妫艉材裼Ы啥乖浦J瞻偈乐谖模汕г刂旁稀P怀谝雅粝π阌谖凑瘛9酃沤裼谛媵В暮S谝凰病#交段母场罚?4、 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而学者率多不便属辞,守其章句,迟于通变,质于心用。学者不能定礼乐之是非,辩经教之宗旨,徒能扬榷前言,抵掌多识,然而挹源之流,亦足可贵。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唯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其源又异。(萧绎《金楼子·~立言》)四、 问答题:1、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的变迁表现在那些方面?2、 试述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辩与文艺美学的联系。3、 为什么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从曹丕开始?4、 谈谈陆机的文艺思想。第六章一、 填空题:1、刘勰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全书共————篇,可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包括——————————————————————————————————————,下篇包括——————————————————————————————————。2、刘勰的思想特点是————————————————————————。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4、“情在词外曰——,状溢目前曰——。”“——也者,文外之重旨也;——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5、《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即“八体”,是指——、——、——、——、——、——、——、——。6、刘勰认为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这四个因素又可分成先天和后天两类,先天因素是————,后天因素是————。7、《熔裁》篇中说“草创鸿笔,先标三准”,“三准”是指:————————、————————、——————————。8、刘勰的文体论各篇都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即——————————,——————————,——————————,——————————。9、《时序》篇提出文学发展与时代关系的著名论断:“文变染乎————,兴废系乎————。”10、《文心雕龙》论述文学自身的继承与革新的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在《》篇,论述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集中体现在《》篇。11、关于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刘勰提出著名的“六观”说:一观————,二观————,三观————,四观————,五观————,六观————。12、《知音》篇提出三种不正确的批评态度,它们是——————,————————,————————。二、 解释概念:1、原道2、神思3、隐秀4、风骨5、通变三、 翻译:1、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盾心。《神思》2、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体性》3、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锤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骨》4、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通变》5、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ㄒ杂黝颁N匏接谇嶂兀黄谠靼缓竽芷嚼砣艉猓沾侨缇狄印!蜃何恼咔槎欠ⅲ畚恼吲囊匀肭椋夭ㄌ衷矗溆谋叵浴J涝赌涿妫栉拈湫摹F癯善闵睿炕际墩罩郧扯!吨簟?四、 论述题:1、 简述刘勰的文学创作理论。2、 试述刘勰的文学发展观。3、 谈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第七章一、 填空题: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称赞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钟嵘的《》“思深而意远”。该书对自汉迄梁————位五言诗作家,分为——、——、——三品进行评价。2、钟嵘的思想——————————————————————————。3、钟嵘的诗学理论可概括为————、————、————、————等。4、评阮籍诗曰:“言在————————,情寄——————————。”5、评颜延之诗时曾引汤惠休的话:“————如芙蓉出水,————如错彩镂金。”6、钟嵘说:“故知———-为建安之杰,————、————为辅;————为太康之英,————、————为辅;————为元嘉之雄,————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7、钟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是诗之至也。”8、钟嵘认为五言诗受《诗经》影响的,其特点是——————;受《楚辞》影响的,其特点是————————。9、评任昉诗曰:“故世称——诗——笔,昉深恨之。”10、《诗品序》曰:“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最为详切者耶!”二、 解释概念:1、直寻2、滋味3、建安风力4、赋、比、兴三、 翻译:1、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黻黼。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评“魏陈思王植”诗)2、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评“宋徵士陶潜”诗)3、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競须新事,?醋髡撸瑢円猿伤住K炷司湮扌橛铮镂扌樽郑新尾柜模嘉囊焉酢5匀挥⒅迹敝灯淙恕4始仁Ц撸蛞思邮乱澹湫惶觳牛冶硌剩嘁焕砗酰。ā妒沸颉罚?四、 论述题:1、 试论钟嵘的“直寻”说。2、 试论钟嵘的“滋味”说。第八章一、 填空题:1、隋唐时期,对齐梁文学主要有两种态度,一是全盘否定,一是基本肯定。前者以————、————、————为代表;后者以————、————为代表。2、“——————————,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3、“——————————,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4、在唐人选唐诗中,殷璠的——————是很重要的一个选本,它不但选诗,而且附以评?铮美砺劢岷涎∈姆椒ǎ泶锪怂约旱氖杓狻?5、相传为王昌龄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二曰————;三曰————。6、皎然的《》中有关诗境的论述是对殷璠、王昌龄诗境论的进一步发展。7、刘禹锡对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作了非常深刻,非常确切的理论概括:—“”。二、 解释概念:1、兴寄2、兴象3、意象4、意境三、 翻译:1、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2、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復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挾。言气骨则建安为传?酃淘蛱挡淮葱闶浚拗律罨蟆#ㄒ蟓[《河岳英灵集集论》)3、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缺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皎然《诗式》“取境”条)四、 论述题:1、如何正确评价齐梁文学。2、试述唐初陈子昂的诗文主张。3、试述皎然的诗学思想。4、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第九章一、 填空题:1、“文章合为——而著,歌诗合为——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2、唐代古文提倡者所说的古文,是指————————————————。3、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韩愈“——起八代之衰,——济天下之溺。”4、以古文代替骈文而成为文章写作主要语体形式,并且在文风上发生重大转折的这场历史性变化,是由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和————来完成的。5、“欢愉之辞————,而穷苦之言————。”(韩愈《荆潭唱和诗序》)6、柳宗元“文以明道”的“道”不同于韩愈的“道”:一是——————————;二是——————————————————。7、柳宗元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说“文有二道”:一是“箸述者流”,二是“比兴者流”,表现出柳宗元对——————————的区分。8、司空图的————————理论是对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情境论、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唐代诗歌意境论的一个总结。9、《二十四诗品》的“品”与谢赫的《画品》,钟嵘的《诗品》的“品”字的含义不尽相同,是指——————————————————。10、“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品。二、 解释概念:1、“救济人病,裨补时阙”2、“气盛言宜”3、“不平则鸣”4、“象外之象”5、“味外之旨”三、 翻译:1、自登朝以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箸,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为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白居易《与元九书》)2、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送孟东野序》)3、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4、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二十四诗品》)四、 论述题:1、 试论白居易的文学思想。2、 试比较韩愈、柳宗元文学思想的异同。3、 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理论的总结。第十章一、 填空题:1、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主要是针对当时——————————————————————————而发起的,代表人物有————、————等。2、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次以“诗话”命名的是————的《》。3、写出下列话语的提出者“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近而不浮,远而不尽”()4、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5、苏东坡说“发纤秾于————,寄至味于——————。”6、周敦颐在《周子通书》中提出——————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7、江西诗派所谓“一祖三宗”是指————————————————。8、江西诗派得名起于——————的《江西诗社宗派图》。9、黄庭坚的诗学思想大致可用——、——、——三字来概括。10、列出北宋时期主要的诗话著作————————、————————、————————等;南宋时期主要诗话著作—————————————、——————————、——————————等。二、 解释概念:1、“诗穷而后工”2、“风水相遭”说3、“诗眼”4、“夺胎换骨”“点铁成金”5、“云门三种语”三、 翻译:1、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2、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书》)3、寄诗语意老重,数读过,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答洪驹父书》)4、苏黄用事押韵之为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使后生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而不知咏物之为工,言志之为本也,风雅自此扫地矣。……《国风》《离骚》固不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余之此论,固未易为俗人言也。子瞻以议论为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张戒《岁寒堂诗话》)四、 论述题:1、试述欧阳修的文学思想。2、试述苏轼的文学思想。3、试述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第十一章一、 填空题:1、江西诗派得名于————的《江西诗社宗派图》,除此之外,他还有《紫微诗话》、《童蒙诗训》等诗学著作。2、宋理学家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朱熹提出————。3、写出下列诗句的作者:“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江山岂无意,邀我觅新诗”()“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4、————的《》,在宋人诗话中有鹤立鸡群之姿,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式探讨诗歌艺术理论进入更自觉的阶段。5、——————的《》一文,是北宋末期最早出现的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词的创作的专论,提出词“别是一家”。6、南宋词的创作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为主流,对豪放词给以充分肯定或较高评价的南宋词论家有————、————、————等。7、“————————,衣钵相传岂是真。已觉祖师低一著,纷纷法嗣复何人。”(王若虚)8、“心画心声总失真,————————。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元好问)9、宋元时期的刘辰翁对《》的评点,被认为是小说评点的滥觞。10、元代钟嗣成的《》,是一本记载戏曲作家及其作品的著作,其中也反映他的戏曲思想。二、 解释概念:1、别材、别趣2、妙悟3、盛唐气象4、自得5、词要清空,不要质实三、 翻译:1、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题酒边词》)2、“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元好问《论诗绝句》)3、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严羽《沧浪诗话诗辨》)4、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此曹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钟嗣成《录鬼簿序》)四、 论述题:1、 试述南宋诗论家对江西诗派的批评。2、 你是如何看南宋词论家对苏词的不同评价。3、 试论严羽诗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十二章一、 填空题:1、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时期,其主要特征是————、————、————、————、————等。2、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以————————为主导倾向,从弘治、正德之交到隆庆、万历之际的百年间,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文艺思潮占据文坛的主要地位。3、————的《》以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来研究唐诗,并继承严羽以盛唐为法的思想。4、“前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的有————的《》;“后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的有————的《》、————的《》。5、前后七子的共同诗文主张是————————————————。6、明代从嘉靖后期开始,文艺上出现了一种新思潮,其代表人物有————、——————等。7、“唐宋八大家”一说出自————的《》。8、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他们的诗学主张是————————————。二、 解释概念:1、格调2、本色3、童心4、性灵5、法因于敝而成于过三、 翻译:1、费侍郎廷言尝问作诗,予曰:“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费殊不信。一日与乔编修维翰观新颁中秘书。予适至,费侍郎掩卷问曰:“请问此何代诗也?”予取读一篇,辄曰:“唐诗也”。又问“何人?”予曰:“须看两首”。看毕,曰:“非白乐天乎?”于是二人大笑。启卷视之,盖长庆集,印本不传久矣。(李东阳《麓堂诗话》)2、追昔为诗,空同子刻意古范,铸形宿镆,而独守尺寸。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以有求似,仆之愚也。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今仆诗不免元习,而空同近作,间入于宋。仆固蹇拙薄劣,何敢自列于古人?空同方雄视数代,立振古之作,乃亦至此,何也?凡物有则,弗及者、及而退者与过焉者,均谓之不至。譬之为诗,仆则可谓勿及者,若空同,求之则过矣。(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3、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尚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李贽《童心说》)4、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束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既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袁宏道《序小修诗》)四、 论述题:1、 试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诗文主张。2、 试述李贽、公安“三袁”的诗文主张。第十三章一、 填空题:1、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二是——————————;三是——————————————————。2、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代表人物有————;————;————。3、徐渭写了有关南戏的专门理论批评著作《》。4、吴江派和临川派论争的焦点是————————————,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主张————————;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主张——————————。5、明代后期戏曲理论方面有两部比较重要的专著,这就是————的《》;————的《》。6、用连线标出下列著作的作者《诗品》[南朝]庾肩吾《词品》[南朝]谢赫《曲品》[南朝]钟嵘《书品》[明]杨慎《古画品录》[明]吕天成二、 解释概念:1、评点2、吴江守法,临川尚趣3、事赝而理真3、本色当行三、 翻译:1、《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競,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李贽《忠义水浒传序》)2、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冥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3、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宗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沈璟《词隐先生论曲·二?缮瘛罚?4、大抵纯用本色,易觉寂寥;纯用文调,复伤雕镂。《拜月》,质之尤者,《琵琶》兼而用之,如小曲语语本色,大曲引子如“翠减祥鸾罗幌”、“梦绕春闱”,过曲如“新篁池阁”、“长空万里”等调,未尝不绮绣满眼,故是正体。《玉玦》大曲,非无佳处,至小曲亦复?疃庋剩虻诹钐咩淬匆印9首髑咝胂热掀渎吠罚缓罂尚煲楣ぷ尽V帘旧祝琢髻蹈晃拇手。靠嗵摹Q潘浊成钪妫樵谖⒚#衷谏朴貌耪咦弥选#ㄍ蹑鞯隆肚伞ぢ奂沂罚?四、 论述题:1、 试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中对真与假的认识。2、 试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3、 你对吴江派和临川派论争作何评价。 第十四章一、 填空题:1、 王夫之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主要有————、————、————、————、————、————等。2、 王夫之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和——————。3、 叶燮的《》,不同于一般的诗话,不像一般诗话那样零散、琐碎,而是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著作。4、 叶燮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和————————。二、 解释概念:1、“摄兴观群怨于一炉”2、“现量”3、情景“互藏其宅”4、“理、事、情”5、“才、胆、识、力”三、 翻译:1、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静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关雎》,兴也;康王宴朝,而即为冰鉴。“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观也;谢安欣赏,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王夫之《诗译》)2、曰理、曰事、曰情三语,大而乾坤以之定位,日月以之运行,以至一草一木一飞一走,三者缺一,则不成物。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然具是三者,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事、理、情之所以为用,气之为用也。譬之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苟无气以行之,能若是乎?又如合抱之木,百尺干霄,纤叶微柯以万计,同时而发,无有丝毫异同,是气之为也。苟断其根,则气尽而立萎,此时理、事、情俱无从施矣。……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互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叶燮《原诗》)四、 论述题:1、试述王夫之的诗学思想。2、试述叶燮的诗学思想。 第十五章一、 填空题:1、金圣叹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六部书的评点中,他称为六大才子书。2、继金圣叹评点《水浒》之后,在对长篇小说的评点方面,最有名的是——————评点的《三国演义》,——————评点的《金瓶梅》和——————评点《红楼梦》。3、李渔是明清之交著名的戏剧理论批评家,著有《》,其中————、————、————是关于戏剧的理论。4、李渔关于戏剧语言非常重视,他在“词采第二”中对戏剧语言提出了四点要求:————、————、————、————。5、李渔对“科诨”语言也提出了————、————、————、————等重要原则。二、 解释概念:1、“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2、小说“三境”3、“结构第一”4、“贵显浅”和“重机趣”三、 翻译:1、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如《史记》,须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游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乃至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金杀人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著书旨意。《水浒传》却不然。施耐庵本无一肚皮宿怨要发挥出来,只是饱暖无事,又值心闲,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目,写出自家许多锦心绣口。故其是非皆不谬于圣人。后来人不知,却于《水浒》上加“忠义”二字,遂并比于史公发愤著书一例,正是使不得。……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有由我。(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2、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李渔《闲情偶记·结构第一》)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何也?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词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不问而知,为今曲,非元曲也。元人非不读书,而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也;后人之曲,则满纸皆书矣。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后人之词,则心口皆深矣。(李渔《闲情偶记·词采第二》)四、 论述题:1、 试述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批评思想。2、 试述李渔的戏剧理论批评思想。第十六章一、 填空题:1、清代在诗歌理论方面出现了四个主要的流派:以————为代表的————派;以————为代表的————派;以————为代表的————派;以————为代表的————派。2、王士禛的论诗著作,有————、————、————、————、————等,他的学?抛陂氖凼占谝黄穑莆?3、王士禛的诗学思想核心是——————。4、沈德潜的诗学理论批评主要见于诗话——————和他所编选的—————、————、————、————等。5、袁枚的诗学思想核心是————,他的诗话著作是————————。6、翁方纲诗学思想核心是————,他的诗话著作是————————。7、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论文偶记》的作者是——————。8、姚鼐明确提出桐城派文论的纲领是————、————、————的统一。9、清代词学有以————为代表的————派,有词选集——————,所选词以——————为指归;有以——————为代表的————派,有词选集——————,所选词以————为指归两大派。10、周济属——————词派,其词论著作是——————。二、 解释概念:1、“神韵”说 2、“格调”说3、“性灵”说 4、“肌理”说5、“义法”说 6、“义理、辞章、考据”说7、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三、 翻译:1、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兑玻弧伪厮坑胫瘢剿星逡簟!瓣久菁菊壳寤!逶都嬷病W芷涿钤谏裨弦印!薄吧裨稀倍郑柘蚵凼孜四槌觯恢燃诖恕#ㄍ跏慷G《池北偶谈》)2、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著得死法?(沈德潜《说诗晬语》)3、尝谓诗有工拙,而无古今。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4、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刘大魁《论文偶记》)5、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以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驱心者若游丝之缳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以无厚入有间,既习已,意感偶生,假类毕达,阅者千百,謦欬勿违,斯入矣。赋情独深,逐境必寤,酝酿日久,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绘浅近,而后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失东西,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抑可谓能出矣。(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四、 问答题:1、袁枚和沈德潜的诗学思想,分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说翁方纲的诗论代表“学者之诗”?3、刘大魁所说的“神气”的含义是什么?4、为什么说姚鼐的古文理论是对方苞、刘大魁古文理论的继承和总结?五、 论述题:试述清代浙派和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第十七章一、 填空题:1、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到近代时期,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就是——————————————————————————————————。2、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的共同特征是————————;————————————————————。3、刘熙载的《》,是他文艺美学的代表作,共分六个部分:——、——、——、——、——、——。4、陈廷焯的《》是中国古代词话中篇幅最大,成就较高的一部重要著作。5、在清末四大词人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朱祖谋中,从词论方面来说,最有成就的当推——————,其论词著作是————————。6、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其诗歌理论核心是——————————————————。二、 解释概念:1、“尊情” 2、“完”3、“作词之法,首贵沉郁”4、“词境”“词心”5、“重、拙、大”三、 翻译题:1、 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要不肯寻扯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2、 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顾沉郁未易强求,不根底于风骚,乌能沉郁?十三国变风,二十五篇《楚词》,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词之源也。不究心于此,率尔操觚,乌有是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3、 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重者,沉著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问哀感顽艳,“顽”字云何诠。释曰:“拙不可及,融重与大于拙之中,郁勃久之,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而不自知,乃至不可解,其殆庶几乎。犹有一言蔽之,若赤子之笑啼然,看似至易,而实至难者也。”(况周颐《蕙风词话》)四、 问答题:1、 刘熙载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主要成就有哪些?2、 为什么说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第十八章一、 填空题:1、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思想直接交流和融会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和————————————。2、梁启超的新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所提倡的————、————、——————。3、梁启超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文是——————————————。4、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他————————————政治主张密不可分。5、王国维最有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其核心理论是————————。6、王国维深入钻研过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特别爱好————和——————的著作,并对中西学术的不同认真地作过对照比较。二、 解释概念:1、“熏、浸、刺、提”2、“境界”说3、“隔”与“不隔”4、“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三、 翻译题:1、古今之诗有两大种:一曰诗人之诗,一曰非诗人之诗。之二者,其境界有反比例,其人或相非或不相非,而要之未有能相兼者也。人境庐主人者,其诗人耶?彼其劬心营目憔形,以斟酌损益于古今中外之治法,以忧天下,其言用不用,而国之存亡,种之主奴,教之绝续,视此焉。吾未见古之诗人能如是也。其非诗人耶?彼其胎冥冥而息渊渊,而神味沈醲,而音节入?ⅲ咽由А⒑憾筇啤⑺巍N嵛醇胖鞘四苋缡且病#浩舫度司陈莅稀罚?2、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四、 论述题:1、 试论梁启超的新文学思想。2、 为什么说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参考答案:第一章一、 填空题: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2、功利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4、“开山的纲领”二、 解释概念: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三、 简答题: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3、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4、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如孔子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左传》中大量“赋诗言志”的记载,也说明《诗经》乃是他们进行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时必须熟练掌握的一种工具与手段。第二章一、 填空题:1、“诗教”;要为政治教化服务;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2、美和善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4、《乐论》二、 解释概念:1、“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2、“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3、“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4、“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三、 翻译:1、 孔子说:“修身用《诗》来感发意志,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乐’来陶冶情操,从而完成品德的修养。”2、 孔子说:“读《诗》三百首,把政事交给他,完不成任务;派他出使外国,不能独立地应酬、谈判;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3、 音乐,就是人的喜乐感情的表现。是人的感情所不能缺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人的喜乐之情,必定流露在声音中,表现在动静上,而做人的道理,声音、动静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全部都表现在音乐之中。4、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感化人也是十分迅速的,所以先王十分谨慎地修饰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谐而不淫邪,音乐庄严端正,百姓就心齐而不混乱。百姓和谐心齐,兵力就强盛,城防就坚固,敌国就不感来侵犯。四、 论述题:1、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为文艺有修身成人的作用,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干政的必要条件,如“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明确提出论诗的标准“思无邪”,认为诗歌内容应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提出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认为文艺有感发意志、认识社会、团结百姓、讽刺政治等价值等等。2、 荀子提倡后天学习,认为一个人无论在道德修养上还是艺术创作上,要达到完美的境界都必须经过顽强的学习和实践;荀子奠定了儒家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原道”“宗经”“征圣”的思想上;荀子在强调“诗言志”的“志”必须是圣人之道,百王之道外,还肯定人“情”的合理性,可视为“发乎情,止乎礼义”思想的先声;荀子的文艺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乐论》篇,提出“音乐---人心---治道”的价值思想,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治乱,认为音乐有和同人心的作用,提出著名的“礼别异,乐合同”的思想等等。第三章一、 填空题:1、外部规律研究;内部规律研究。2、对“象”的论述;对“虚静”的论述。3、 崇尚天然,反对人为。4、 “蔽于天而不知人”5、 粗;精。6、 物我不分。二、 解释概念:1、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原意是讲对“道”的体认,须有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这一理论和审美心理、艺术心理是相通的。在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时,也须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3、《庄子·达生》说有一个叫倕的能工巧匠,他用手指旋转画出的图形超过了用规矩画出的图形,其原因就是“指与物化”,即手指和所画的对象达到融合为一的化境。而要“指与物化”,首先必须是“心与物化”,即物我不分的精神境界。物我不分的精神境界正是艺术创作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4、庄子认为事物精微之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故云“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认识到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情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张,即认为语言可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如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庄子·天下篇》云“卮言”“重言”“寓言”),去获得“言外之意”。三、 翻译:1、有位名叫庆的木工削木为鐻,鐻做成了,看见的人惊为鬼斧神工。鲁侯见了问道“你用什么技术做成的呢?”回答说“我是个工人,那里有什么技术,不过,却有一点。我要做鐻的?焙颍桓液姆丫瘢囟ㄕ淅窗簿残牧椤U淙欤桓一匙徘焐途袈坏男哪睿徽湮逄欤桓谢匙呕儆勺镜男囊猓徽淦咛欤辉傧肽钗矣兴闹翁濉T谡飧鍪焙颍橇顺ⅲ记勺ㄒ欢馊畔В蝗缓蠼肷搅郑鄄焓髂镜闹市裕吹叫翁系模桓龀尚蔚蔫L钟宛然呈现在眼前,然后加以施工;不是这样就不做。这样以我的自然来合树木的自然,乐器所以被疑为神工,就是这样吧。”2、工倕用手旋转而技艺超过用规矩画出来的,手指和所用物象凝合为一,而不必用心思来计量,所以他的心灵专一而不窒碍。忘了手脚,是鞋子的舒适;忘了腰,是带子的舒适;忘了是非,是心灵的安适;内心不移,外不从物,是处境的安适。本性常适而无往不安适,便是忘了安适的安适。3、宋元君要画图,各个画师都到了,受命拜揖而站立一旁;濡笔调墨,在外面的还有半数。有一个画师后来,安闲的样子并不急于挤上去,他受命拜揖却不站立,随即返回住所。国君派人去看,见他解衣露身交叉着脚坐着。国君说:“行呀,他才是真正的画师。”4、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车轮,放下锤凿走上前来,问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是圣人之言。”问说:“圣人在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那么你所读的,是古人的糟粕了!”桓公说:“寡人读书,轮人怎能随便议论!说得出理由还可以,说不出理由就要处死。”轮扁说:“我用我所从事的事来观察。斫车轮,慢了就松滑而不坚固,快了就滞涩而难入。不慢不快,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有奥妙的技术存在其间。我不能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继承我,所以七十岁了还在斫轮。古时人和他所不能传授的,都已经消失了,那么你所读的,就是古人的糟粕了!”(以上译文引陈鼓应教授的《庄子今注今译》)四、 问答题:1、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2、庄子的许多寓言故事反映了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比如“庖丁解牛”“吕梁丈夫蹈水”的故事,就反映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他认为庖丁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为他能顺其自然,依其天性,解牛之时,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吕梁丈夫之所以悠游自在地游于大水之中,是因为他“从水之道而不为私”,即是说符合于水的自然规律而不以主观意志去左右它,这就是“以天合天”。就艺术而言,就是他提倡的“天籁”“天乐”。另外,庄子的“梓庆削木为鐻”“轮扁斫轮”等寓言故事也反映?怂囊沾醋魉枷搿h髑熘阅艽醋鞒觥熬坦砩瘛钡蔫L钟,就因为他抛弃了一切个人名利私念的干扰,完全进入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在这点上,技艺创造和艺术创造是相通的。“轮扁斫轮”故事,说的“言”“意”关系,庄子认为言不尽意,无限的精妙的思想情感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表现的,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文学上的“言”“意”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老庄思想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从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老庄的“道”从人生观上说是追求生命自由和精神自由,而艺术精神或审美精神的也是“自由”,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从老庄对“道”的体悟来看,他们注重“涤除玄览”“坐忘”“心斋”的工夫,这和艺术创造中的审美心境是相通的;从老庄对“大音”“大象”的全美追求来看,这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是相通的等等,所以我们说老庄思想具有艺术精神。第四章一、 填空题:1、哲学和美学;哲学和美学;系统的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2、“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3、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4、《礼记·乐记》、《毛诗序》5、丽以则;丽以淫。6、桓谭、王充7、真善美相结合二、 解释概念:1、马迁提出的。他认为许多著作家都是由于遭遇不幸,受到社会的迫害或压制,有“道”难通,有志难申,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心中怨愤,以流传后世,才著书立说的。“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动因问题,它是作者由于某种原因,心中的思想感情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表现。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毛诗序》最早提出的。所谓“风、雅、颂”,《毛诗序》认为风,从地域上讲是属于某一个诸侯国家的;而雅,则是属于整个周王朝的。风,在内容上是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的;雅,则是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的,不过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之别。颂,是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的。“赋、比、兴”,《毛诗序》没有解释,但汉人有解释,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感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郑众从表现手法来解释,郑玄从儒家的美刺观来解释;前者侧重形式,后者侧重内容。皆可视为汉人对“赋、比、兴”的认识。3、这是王充重要的美学思想。《论衡·对作篇》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王充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对文学真实虽有所认识,如《艺增》中对《诗经》的虚构和夸张的正确分析,但还没有完全将科学真实和艺术真实区分开来。4、这是《毛诗序》对荀子“以道制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承认思想情感对诗乐发生的作用,但认为必须用儒家的“礼义”来加以规范和约束。它突出和强调了儒家思想内容,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的一面,但它肯定“情”的合理性,并有“吟咏情性”一说,可视为后来陆机“缘情”说之滥觞。三、 翻译:1、音是由人心发生的。人心的被感动,外物使然。一旦被外物感动,就会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自然之声相互回应,就发生变化;有文采节奏的变化,就是审美的音;把这种审美的音组织起来,加上乐器伴奏,舞蹈表演,就叫音乐。音乐,是由审美的音变化而来,其根本在人心被外物所感动。2、自从汉武帝设立乐府机构而采集歌谣,于是就有了代国、赵国的民歌,秦国、楚国的风诗,这些诗歌都是因情、因事而发,所以通过它也可以了解社会政治情况,认识风俗民情。3、文章是从胸中流出的,文章是内心的表现。……大树下有根,上有叶;果实内有核,外有壳。文章言说,就是士大夫的树叶、皮壳。诚实在胸,发而为文章,内外表里是一致的,意气奋发而文笔纵横,所以看见文章就能了解内心。人有文章,就像禽兽有羽毛。羽毛有五色,都生长在身体上,如果只有文采而没有诚实的内容,那就像五色的禽兽,空有其皮毛了。……难道仅仅是雕琢文辞,空有华丽的语言吗?精诚蕴于内,那语言文辞才能深深地打动人。4、《离骚》是按照《诗经》的比兴方法,取类譬喻的。所以用善鸟香草来譬喻忠贞之人;用恶禽臭物来譬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譬喻国君;用宓妃佚女来譬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譬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来譬喻小人。四、 简答题:1、汉代儒家文艺观相对先秦儒家文艺观有两大特点:一是保守性增强了,批评性减弱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政治措施的批评,必须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社会的批判,不能越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必须严格遵守“礼义”界限。二是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科学的、积极的、进步的内容,作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阐述,并充实了许多新内容,使之更趋成熟,也更为完整。如“六义”说的提出;“情、志”合一的趋势;“感物而动”思想的出现等等。2、《乐记》的诗乐思想主要表现在: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提出“物---心---声---音---乐”的音乐本源论;音乐对社会政治的重大作用,提出“声---音---乐---心---物(社会政治)”的音乐作用论;提出“唯乐不可以为伪”的音乐创作论,认为诗乐创作应当是真实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等等。《毛诗序》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儒家礼义道德思想的规范;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讽谏说;提出“六义”说,这是对《诗经》诗体、诗的表现手法的第一次艺术总结,对后世影响很大;另外,《毛诗序》还有情、志合一的趋向,第一次提出“吟咏情性”这一思想。3、王充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倡真实,反对虚妄。王充虽然对艺术真实有所了解,但还未将科学真实和艺术真实完全区别开来。二是增善消恶,有补世用。王充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三是反对复古,提倡独创。他在《超奇》篇把文人分为几类,而最推崇“鸿儒”,认为他们有独立见解,能创造性地写作文章,他们才是“超奇”之才等等。4、王逸对屈原及其作品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表面看和刘安、司马迁比较一致,实际上肯定和赞扬的角度不同,他是从儒家的立场来肯定和赞扬的,这一角度和扬雄、班固一致(尽管观点不同)。他认为《离骚》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甚至可上升到儒家经典的地位,他和扬雄、班固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忠”“怨”的不同理解上,扬雄、班固认为《离骚》不符合儒家“忠”“怨”的思想,而王逸则认为完全符合儒家的“忠”“怨”思想。5、同意教材的观点。理由是:一、汉人把文人分为“文学之士”与“文章之士”,前者是指学者(儒生),后者是指文章家,即接近于今天所说的文学家。这种传统的“文章”观念的确立,是文学独立的重要标志。二、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汉代图书的分类上也表现得很清楚,如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等均把“诗赋”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说明文学已从学术文化中分离出来了。三、从汉代开始,出现了以专门写作文章为主的专业文人队伍,像枚乘、司马相如、王褒等等,从《后汉书》开始,史书中已分列儒林、文苑(或称文学)两传。 第五章一、 填空题:1、 思想、文学2、 《典论·论文》3、 《文赋》、文学创作4、 缘情、体物5、 提倡繁富奥博之文,讲究华艳雕饰;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主张今胜于古6、 文笔之争、永明声律论7、 沈约、谢眺、王融、周顒8、 “平、上、去、入”;“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9、 文学和非文学10、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二、 解释概念:1、 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