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程思政案例100例_第1页
心理学课程思政案例100例_第2页
心理学课程思政案例100例_第3页
心理学课程思政案例100例_第4页
心理学课程思政案例100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课程思政案例100例案例1症状:求助者男,34岁,医院临床医生,最近因为抗疫工作压力太大,持续感到紧张焦虑,睡觉也受到影响,不知如何排解。分析:求助者由于压力过大,已陷入一种倒霉自责、孤独无助的负面情绪之中,在压力状态下,很多负面情绪和心理负担大都源于对未来的担忧,求助者内在的心理力量如果能被充分调动起来的话对于缓解自身负性情绪是很有帮助的。建议:1.要相信科学、相信政府,抗疫过程有痛苦、有付出,但危机一定会过去,同时,加强对自己的积极暗示:相信自己已做好防护,只要正确防护就没有问题。2.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尝试适合自己的宣泄途径,比如适当参加体育运动,或者将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写出来唱出来等,也可与亲朋沟通聊天,合理释放负面情绪,提升个人身心应对水平。案例2症状:求助者女,22岁,是一名刚入职不久的护士,疫情来袭,她也成为了一名抗疫工作者。自穿上防护服的第一天,就不能再回家了,父亲因病又住院了,可是求助者不能去看望,每天还要面对自己的患者,尤其是看到一些病人危重呼吸困难时,就特别想哭,她觉得自己太脆弱了,虽然她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领导和同事都在奋战,可是她每天还是想哭,觉得自己快抑郁了。分析: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这次不太了解的病毒,上前线一定也是有恐惧的。家人和病人、小家和大家,这个时候会是让自己很纠结。长时间的劳累、随时存在的风险、病人的痛苦和无助、甚至有时候病人的不配合和攻击,都会影响他们的心态,求助者刚入职不久,经验不足,加上父亲住院,难免会出现抑郁的想法。建议:1.充分肯定自己的自身价值。增添信心和勇气,获得职业的崇高感和神圣感。2.积极调节自我认知。认识到患者的各种反应都是可能出现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也都是可能的,跟他们的抵抗力、年龄都有关系,不必自责,也不要有太多的情感卷入,更好地调整自己情绪。3.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科学饮食,保持良好的免疫力。4.可以寻求人际支持,每天可抽出时间和家人朋友通过电话或者微信交流,与同事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这份情感支持。案例3症状:求助者女,22岁,武汉某医院护士,因为疫情已连续高强度工作了半个月,感觉压力巨大,已经接近自己极限,最终因在工作安排上和护士长有不同观点,情绪爆发,在工作场合与其大吵了一架,并当着同事的面痛哭,现在感觉头痛、胸闷,已完全不能工作。分析:目前医护人员人手紧张,每一个人都是满负荷运转,饮食不规律,睡眠也得不到保证,容易导致身心疲惫、精力耗竭,进而产生一系列如眩晕、胸闷、胃痛等生理反应。建议:1.工作时应合理排班,计划在前,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预期,尽量避免临时安排工作。2.保持与家人的联系与支持,从家人那里得到温暖和力量。3.注意和领导同事进行沟通,互相理解特殊时期大家工作的不易,避免出现摩擦和争吵。案例4症状:求助者男,45岁,某三甲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医生,随着工作强度越来越大,休息时间越来越少,他常感到恐惧,有时几近崩溃。又因为自己主治的两个重症患者先后去世,感到十分自责,认为自己没有做好,有时觉得找不到释放的出ロ,几近窒息。分析:求助者因为工作压力巨大,心理能量消耗巨大,又因为主治患者去世,使自己产生自责、无奈与无力感,甚至已对职业和自我价值感产生怀疑和否定。建议:1.允许自己示弱,当感到自己无法承受压力时,及时与领导和同事沟通,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工作,也可以通过哭泣等方式宣泄情绪以得到放松。2.空余时间多进行肌肉放松训练,或进行正念、冥想等调节情绪。3.试着接受不完美和失败,自己已经尽力了,患者的救治并不完全为医生所决定,不要过分对自己自责。案例5症状:求助者女,32岁,是一名一线医护人员,其所在医院一名新冠肺炎患者住院6天后医治无效死亡。患者由于开始没有被确诊,期间分别在医院的几个科进行诊治。患者确诊新冠肺炎后,导致该医院几十名医护人员在宾馆集中隔离。求助者自诉经常情绪低落,特别担心自己把病毒带回了家,担心把病毒传染给孩子,隔离在宾馆,每次视频看到孩子时都会哭。目前她的主要困扰是:恐惧、失眠、担忧自己及家人是否感染,对家人有强烈的内疚感,害怕自己因为工作连累家人。分析:一线医护人员无论是在门诊还是病房工作,都存在感染的风险,尤其是所治疗的患者中出现确诊病例以后,更会增加这种担忧与恐惧,而且由于工作繁忙,对于家庭也缺乏照顾,会心怀愧疚,更会加重自身心理负担。建议:1.适当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增加自身抵抗力。2.保持与家人的沟通与联系,从中获得情感支持。3.隔离期间少刷手机和新闻,避免过量负面信息的摄入。二、非防疫医护人员(4个)案例6症状:求助者女,40岁,医院技师,直接面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就诊患者。求助者上班后,尽管已经规范佩戴了医用外科口罩和手套,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但仍反复担心自己可能会被感染,在工作中感到紧张和焦虑,下班后回到家,会反复洗手,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戴着口罩,自诉夜间睡眠差、觉醒次数增加。几天前,其听说与自己有一面之缘的另外一个医务工作者有咳嗽的症状,更加紧张,整天坐立不安慌。此外,她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关注疫情的变化,每天看到确诊和疑似病例增加,感到恐慌,反复要求身边的人做好防护措施反复消毒。每天只要休息就会关注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各种新闻,越看越觉得焦虑不安,整天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工作效率和质量下降。分析:该求助者出现了典型的过度应激反应,进而引发了强迫行为,对日间功能造成了影响。这种情况下,应该让她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存在过度焦虑和紧张的状态,同时应该让她接纳自己的情绪变化,坦然面对,并积极处理。建议:1.通过相关的培训提高自己的防护能力,让她在工作中更加放松,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放松训练(如冥想、瑜伽、深呼吸、听轻音乐等)让高度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2.下班回家之后,不要过度关注网络上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新闻,可以和家人做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交流一些轻松的话题,转移注意力。3.如果睡眠不好的话,可以使用相关药物辅助睡眠。案例7症状:求助者女,在医院检验科工作,于2002年2月5日收到一份患者的血液检测工作,检验后两小时得知此患者来自武汉,并且患者丈夫已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阳性。因为患者并未提前报告自己情况,求助者感到愤怒而且后怕,之后开始出现强迫洗手的行为,每天洗手上百次。分析:求助者是因为对检验时自身防护不到位感到焦虑,且因为患者具体信息不对称而感到气愤导致了自己强迫洗手的行为。建议:1.加强新冠肺炎防护工作的学习,从认知层面减少想要洗手的想法。2.确认该患者是否感染新冠肺炎。3.用“系统脱敏法”逐渐减少洗手的次数。案例8症状:求助者女,29岁,某医院非发热门诊医生,农历腊月29着凉发烧,医院诊断支原体感染,服药后缓解,但内心一直担心自己被新冠病毒感染,自己并无与疑似患者接触史,自行在家隔离10多天无症状,昨日突发稍有干咳,体温正常,紧张不已,家有1岁宝宝,产后有轻度抑郁症状。分析:求助者在医院工作,虽然没有接触疑似病例,但不能确定是否接触过潜伏期的病人。加之宝宝很小,自然特别谨慎,自己又有轻微产后抑郁,心理调节能力不足,因此当自己发烧后紧张不已,担心自己,担心孩子,担心家人。建议:1.整理自己的担心。静静地坐下来,拿出纸和笔,深呼吸1分钟,然后把自己担心的事情一项一项写下来,然后再后面写上处理的方式。比如担心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然后写上处理方式“去医院,被隔离治疗,需要大约10天时间,我会安排**来带孩子,病死率不高,我这么年轻,应该不会死,只是需要配合打针吃药。”当把这些写下来的时候,思绪就被整理了下来。如果发生状况,也会心中有数,不慌乱。2.可以延长隔离时间,继续观察。已经10天了,如果还不放心,那就再自行隔离几天,期间观察自己的状况,可询问发热科室的同事,探讨自己的病情发展,假如真的不适,就去医院就诊,做到从容不迫。3.学会战胜抑郁。产后抑郁跟生理、激素有很大关系,不必给自己贴上标签,保持正念思维,一个人享受独处时光,把以前想做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做一做,比如做瑜伽、整理手机相册,给女儿写信等,珍惜当下,创造美好。案例9症状:求助者,女,48岁,在某医院餐厅工作,因近段疫情,一直在医院上班,家中上大二的女儿每天给她微信,说怀疑自己被传染了,每天不停的量体温,并不断叮嘱妈妈一定也要注意不要被传染。据求助者说,女儿一直在家和奶奶一起没出门,不会被传染,是女儿自己因过度紧张而怀疑。分析:求助者的女儿是因为当前疫情的蔓延而引发的恐慌疑病心理,又因为母亲处在医院这个疫情最为严重的地方,导致自己的恐慌进一步加剧。建议:1.引导求助者做一些放松训练,以缓解她的焦虑情绪。2.建议求助者与孩子交流时,也要学会先接纳孩子的焦虑情绪和自我怀疑,并告知孩子,自己虽然在医院工作,但已做好了充分的防护,不会被传染,不要让孩子操心,并鼓励孩子找回自己平时想做而又没时间做的爱好,如练瑜伽、读诗词、练字等,并引导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尽量不关注或减少关注疫情信息。3.建议孩子每天画两幅随意画,释放紧张情绪。另外让求助者者与女儿每天约定时间视频互动,如让女儿在视频里教妈妈练瑜伽,既转移了女儿的注意力,也提升了孩子的成就感。三、隔离点工作人员(2个)案例10症状:求助者男,35岁,郑州某区隔离点负责人,打电话过来求助,反映该隔离点有一隔离人员。男性,郑州人,28岁,从外地旅游回来,因车上有确诊人员,目前在某区集中隔离,距今已隔离14天。现出现焦虑情绪,昨天闹绝食,要自杀,目前因为该男子的情况比较特殊,该单位不敢作出承诺什么时候可以解除隔离。想要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疏导该男子的焦虑情绪。分析:对于密切接触的人群,有的地方为了减少传播范围,设立了集中隔离点,由专人进行管理。被隔离的人员多少都会因为跟家人的分开、担心是否已被感染而情绪不好,有的病人还可能本身就有身体或精神问题,甚至出现案例中的极端行为,隔离点的工作人员有些没有心理学基础,面对这种突发危机不敢随便干预、怕出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建议:1.建立积极的认知。在隔离区工作,是防疫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防止病毒传染给更多的人,就会加快疫情的结束。隔离区工作的人员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2.带头提升身体和心理健康。了解相关防护知识,并传递给隔离区的人员。也可以组织策划一些活动,营造轻松氛围。比如带着大家运动、读书、听音乐、做游戏等,把大家在被隔离期间的难熬变成乐趣。3.避免危机、不怕危机。想方设法让被隔离人员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心态轻松,引导大家相互支持、鼓励,共同面对困境,避免心理危机。但如果真的出现危机也不要过于害怕,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案例11症状:求助者,男,24岁,是一名为被隔离人员服务的青年志愿者,自己在服务过程中对于疫情的严峻形势非常了解,难免产生一些恐慌和惧怕的心理,但是自己作为服务人员,又不能让患者感觉到自己的这种情绪,只能工作时只能装作没事,但一直不知道该怎么排解自己的恐慌和焦虑。分析:求助者长期处于高危环境中工作,确实会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自己又缺乏排解的技巧和方法,负面情绪自然会逐渐加重。建议:1.通过官方渠道及时了解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痠情的发展状况,不信谣、不传谣。用积极的信息和知识发挥其正面影响。这样就能知道疫情管控如何,做到心中有底,不慌乱。2.确保自己的作息规律,有足够的睡眠。这样才会保持充沛精力,使自己处于积极的状态。饮食合理,保证营养,身体免疫力也会强一些,身体好,心情上也不会那么张。3.同家人、好友多聊聊,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和心理支持,以减轻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四、交通、社区工作人员(6个)案例12症状:求助者女,32岁,政府公职人员,防疫期间工作任务非常繁重,而且6岁的孩子也在家需要自己照顾,求助者感到特别忙和特别累,觉得自己做了工作也得不到肯定,心里很委屈,而且压力太大,感觉“要炸了”。分析:求助者要顾及家庭、孩子、工作,各种压力一起向她扑来,而且情绪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宣泄和劝慰,从而导致情绪不稳定,和人沟通出现问题。建议:1.运用安全岛技术让求助者体验并学会放松,求助者的情绪得到一定的平复。2.向求助者介绍放松训练的相关方法,并建议求助者在心情完全平复前不要做重大决定。3.求助者应多和家庭成员沟通,以寻求支持以获得对抗压力的力量。案例13症状:求助者女,33岁,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疫情防控期间在社区门口工作,每天主要工作任务是要量体温、让进入人员扫码、督促复工人员回家自我隔离。连着几天的户外工作,每天站在门口,身体有点吃不消,孩子每天在家上网课,老人在家带孩子,老人不懂听课、打卡软件的使用方法,孩子在家学习效果不好,自己很担心,但又离不开岗位,心里很烦躁。分析: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都在户外,天气寒冷、饮食休息都没有保障,且工作繁杂、琐碎,但又不能有一丝疏漏,职责重,压力大,工作强度大,再加上家庭的需要,让他们在有些时候心理也会出现失衡。建议:1.要认识到,防疫是个突发事件,也不可能是长期行为,国家重视、全民配合,一定很快就能解决,这样的生活不会持续太久,多给自己类似的正向暗示。2.把坏事变成好事。既然目前没有办法改变现状,跟孩子好好谈谈,晚上回家后帮助孩子制定第二天的学习计划,也可以让孩子给自己按时“打卡”,并对孩子的配合给予鼓励和肯定。3.多跟孩子聊聊自己的工作体会,让孩子感受到政府的举措和自己的努力,不要太担心学习成绩,生活本身处处都是教材。案例14症状:求助者男,39岁,警务工作者。因疫情严重,连续工作约3周,出现烦躁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差。求助者自述在工作中经常接触不同人群,因防护措施有限,单位警员常向他反映和求助。由于资源紧缺,求助者出现抑郁、担心、焦虑等情绪。在访谈过程中,求助者讲述部分社会群众不能理解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严格管控的重要性经常不服从管理,导致工作难度增大,内心冲突较多。目前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分析: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理论在这名求助者身上有很好的体现。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中间地段,而求助者是一名警务工作者,超我的道德标准高于其他工作类型的人群,而且工作要求他们秉公执法,加之要经常接触负性事件,更有可能直面案发现场,此类工作者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影响情绪。当疫情发生时,他们必须很快地进入工作状态,超我较为强大,虽益于工作,但不能将工作和生活分开,所以需要尽早干预。建议:1.合理排班,规律进食,尽量保证睡眠,增强自己的抵抗力。2.工作之余注意放松,可以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或做一些简单的锻炼,使情绪得到缓解。3.及时向单位报告自己的身心状态,不要逞强,若实在坚持不了可暂时离岗休息。案例15症状:求助者男,29岁,是一名社区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护战斗以来每天工作时间很长,自己非常辛苦,但是经常会遇到社区居民对自己的工作不理解,有时候和自己发生争吵,感觉心里特别委屈、郁闷,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能坚持下去。分析:疫情使得广大群众产生了烦躁、焦虑、不安、恐慌等心理不适,就会出现求助者所讲的争吵、冷言冷语等偏差行为。这种偏差行为背后实际上是让别人关心的一种求助心理,他的心声是救救我,我该怎么办?或是说他是真的把求助者当亲人了,用这种偏差行为来请求助者为他分担心理的不适,他们不知道该用怎样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安和需要。建议:1.可以先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了解这是因为不被理解而产生的,可以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倾诉,缓解压力,适当宣泄不良情绪,减少负面情绪对自己的消极影响,也可以与自己的志愿者团队互相鼓励,得到同伴支持。2.如果有条件,可以与居民进行沟通,适当向他们表达您的感受,互相交流,也可以改善他们的心理不适,促进彼此和谐相处。3.为缓解情绪和辛劳,可以练习一些呼吸放松的方法,可以提升身体里血氧浓度,有效的缓解疲劳和焦虑,安神定气。案例16症状:求助者男,30岁,是一名机关工作人员,近期和几位同事被安排下沉到社区工作,每天有很多具体的事务,直接接触社区的居民,及一些外来的人员,虽然做了很多的防护措施,仍然有焦虑不安的感觉,尤其是外来人员,自己担心他们有隐藏的言行,同时担心会被传染。分析:求助者的不安正是这些有关疫情的事务性工作给您带来刺激,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会让自己产生担心、焦虑、恐慌、畏惧等情绪,这都是正常的。建议:1.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饮食与睡眠,打喷嚏、咳嗽要用纸巾或弯臂肘掩住口鼻等。2.工作期间做好防护。使用符合医护标准的防护用具,工作时,带好口罩,回家后要勤洗手,都可以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工作中如遇有人身体不适或咳嗽发热,保持安全距离并提供就医协助。3.传播疫情知识,寻求工作支持。对于可能隐瞒的人员,向他们介绍疫情防护知识和隐瞒行为的危害。4.工作期间,多和同事之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获取心理支持。回家后,可以听听音乐舒缓一天的工作压力,也可以做做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压力大时,也可以向家人或者通过电话,微信向亲戚朋友诉说,缓解压力,保持良好心态。案例17症状:求助者男,24岁,加油站员工。春节期间一直坚守在油站,每天戴着口罩为车辆加油。随着疫情的发展,他逐渐变得越来越焦虑。每天拿起手机,就看到感染人数不断增长,然后每天上班的时候,都会觉得非常紧张,非常害怕有湖北籍车辆或人员来加油,担心自己被感染。分析:求助者因为工作在人流较多的加油站,担心与人接触而感染肺炎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再加上持续浏览手机上关于疫情的负面信息就更加重了自己的恐慌感。建议:1.做好自我防护,科学的防疫方法要记牢,要落实好,要相信科学,我们可以做到科学防疫。2.多为自己输入正能量,要减少负面信息的浏览,多关注人民日报等官方信息,少看各种微信群、朋友圈流通的未经证实的谣言、负面新闻,不信谣,不传谣,防止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避免徒增焦虑。3.多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照顾好自己,多做放松运动缓解情绪,也可以多和自己的朋友通过视频、微信等方式获取情感支持。要相信加油站是一个比较空旷的场所,空气流通迅速,病毒聚集可能性较低,感染的可能也会大大降低,多传递类似的正向信息也能增强信心。五、防疫工作人员家属(5个)案例18症状:求助者女,55岁,儿媳妇是某医院的一名医生,孙女2岁,一直特别黏妈妈,跟爸爸关系一般。以前儿媳妇值夜班不在家时,孙女就闹的比较厉害,弄得自己整夜都没办法睡觉,现在一方面是因为儿媳妇会继续值夜班,另外一方面是现在处于疫情的特殊时期,儿媳又在医院天天接触到病人,自己为了安全起见,希望让孙女跟我们睡,但是孙女不太愿意,不知道该怎么办。分析: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间,求助者儿媳在医院工作强度大,危险高,会有一些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建议:1.想办法(比如讲故事、做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减少孩子对妈妈的依赖。2.维持现状,一家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人的内心有爱与快乐,身体免疫力就会增强。3.可以建议妈妈住在医院,爸爸和爷爷奶奶可以陪孩子一起观看那些一线抗疫人员和家人通话的视频,也可以自己制作小视频发给妈妈,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伟大,让孩子知道妈妈是英雄,自己就会在家里乖乖听话,不让妈妈担心。案例19症状:求助者女,43岁,疫情发生后,丈夫因为医生的身份,大年初四到医院进行门诊值班,害怕丈夫会得新型肺炎,担心传染自己和女儿,丈夫解释“肺炎”是什么回事,如何传播,觉得丈夫是狡辩,为此,整天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和丈夫大吵大闹,不允许丈夫再次上班,把女儿隔离在一个房间里,吃饭由自己送给,不断反复洗手,要求家人在家也要戴口罩,不敢出门,不断关注手机和电视里有关“肺炎”新闻,越看越害怕,感觉自己有“肺炎”症状,在家到处打电话联系亲朋好友,告诉自己被丈夫传染了,任何人解释和劝慰都不能减轻她的焦虑,这两天,患者情绪很不稳定,不断哭泣,述说自己不想活了。分析:求助者目前是一种急性心理应激反应,除了心理干预外,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医学干预(服用一些抗焦虑和失眠的药物等)。建议:1.待情绪稳定后学习必要的医学科普知识,了解病毒的传播机理和防控方式。2.多和丈夫进行沟通,从家人那里获得情感支持,同时可以学习一些放松方法帮助自己舒缓情绪。3.针对失眠、不想活等情况,建议求助者服用一些稳定情绪和助眠的药物。案例20症状:求助者男,55岁,其女儿是医生,已主动前往武汉进行医疗支援。求助者担心女儿的安全,整天感到焦虑不安,食欲减退,睡眠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分析:求助者的问题在于因为担心女儿的安全而引发了焦虑,属于正常反应,但如果任这种焦虑情绪持续下去难免会对身心产生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及时进行调解。建议:1.使求助者认识到女儿已经到武汉了,现在反对、担心、焦虑、不吃饭、不睡觉都无济于事。作为父亲给予女儿最大的保护和支持就是保护好自己,要按时休息吃饭,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和抵抗力。2.求助者可通过微信、电话与女儿取得联系,了解女儿的情况,获得精神激励,但也不宜过于频繁联系,以免影响女儿工作。案例21症状:求助者女,30岁,丈夫是一名防疫干部。疫情防控期间,每天看着疫情有关的新闻、增加的数字、倒下的医护人员,非常担心。丈夫也担心把病毒带回家,已经搬出去住两周了。求助者特别担心丈夫口罩有没有戴好、会不会着凉感冒、自己回去能不能做好正确消毒。每天都处于不安中,晚上也睡不好觉。分析:的家人面对突如其来不得不去面对的疫情,只能牵肠挂肚,默默祈祷。有的家属过于忧虑,可能就会影响到睡眠和情绪。建议:1.不做无意义的担忧,做真正有用的帮助。比如给他准备便于随时消毒的小喷壶,做好吃的饭菜无接触送给他,帮助他衣物消毒等等,而不是困扰于思想上的担忧。2.相信丈夫一定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也有保护自己、不让家人担心的能力,多给自己传递类似的正向能量。3.适度联络,把积极情绪带给对方,不要过度打电话或完全不理,切忌张口闭口都是疫情,给丈夫以情感支持,解决他的后顾之忧。案例22症状:求助者女,14岁,母亲是一位居委会干部,最近天天都要上班,负责在居委会登记外来返回人ロ,自己很担心母亲会被传染病毒。母亲为了自己的健康把自己送到外婆家,可自己每天看到网络上那么多人感染就会很害怕,都不能安心下来学习了。分析:目前的疫情处在暴发期,每天数字的攀升和网络上太多的各种信息让人们担心害怕、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尤其是求助者的母亲每天工作中要接触很多人,这更加深了担心,都是可以理解的。建议:1.提醒母亲在工作中戴好口罩、手套,有条件的可以穿防护服,下班回家注意洗手、洗衣、消毒、开窗通风,坚持锻炼増强体质,是基本可以防止感染的。2.照顾好外婆,帮她做些事情,和外婆一起加强室内的体育锻炼。3.制订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些都是对母亲的强大支持。案例35症状:求助者女,40岁,所居住的这栋楼里有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了,十分担心自己和家人会被传染。现在感觉很害怕,觉得出去买菜就是出去冒险,抱怨社区为什么不能把菜直接送到每家的门ロ。分析:在知道距离自已这么近的地方有人确诊了新冠肺炎,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害怕,担心自己会被传染。可以看出来求助者是一个防范意识很强的人,但是过于害怕就会给认知造成偏差,反而会给生活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了。建议:1.使求助者知道社区这段时间的任务很重,要排查所有的确诊患者、疑似患者、需要隔离的密切接触者,然后分类隔离,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从而纠正自己的负性认知。2.这段时间正好可以一起做些平时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比如一起刷刷喜欢的电视剧,听听音乐,甚至下厨房施展厨艺,好好享受这段没有任何人可以打扰的家人紧密在一起的时光,这些都有利于情绪的平复。案例36症状:求助者女,30岁,居住小区发现了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后来了解了他在某一天去了当地一家超市,刚好求助者在当天也去过,虽然当时自己戴了口罩并一直避免人群密集的区域,而且距离去超市已经过去10天了,自己和家人都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但是自己感到心态崩了,每天都睡很久,起来感觉整个人晕乎乎的,精神状态不好,脸上也长了很多痘痘,现在只要看到疫情报道就会很紧张。分析:近距离感受到可能得威胁,每个人都会出现恐慌和紧张的情绪。人在面对自己不能掌控的事件与不确定性的结果时,都会产生一些焦虑情绪,求助者的情绪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生理健康,形成了一些躯体反应。建议:1.继续做好防护,相信科学。自己以前的防护是到位的,而且已经过去了10天自己和家人都没有问题,所以应该没有感染风险,多给自己类似的正向反馈,情绪会好很多。2.规律作息和饮食,适量运动,调节好自己的身体状态。3.做一些以前没有时间做的事,如读书、听音乐、做手工艺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尝试淡化这种紧张焦虑的心理体验。案例37症状:求助者男,30岁,其所在小区近期有一人确诊新冠肺炎,感到十分恐慌,在网上看到饮高度酒和服用双黄连可以杀死病毒的传言后,连续多日大量饮酒和服药,不过其焦虑情况并未得到好转,身体也因酗酒和服药严重损伤。分析:求助者的行为属于在错误认知影响下的酗酒和药物滥用,不仅对于缓解情绪没有帮助,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建议:1.多学习肺炎相关科学知识,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不要听信网上所谓的“偏方”。2.通过书写、运动等合理的方式宣泄自身的情绪,可以多与家人沟通,过得情感支持。3.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案例38症状:求助者,40岁。其所居住小区有一个确诊病人,现在小区里已限制进出且每天消毒。自此以后总担心自己和家人会被传染。每天心神不安、坐卧不宁,反复量体温,反复洗手,感觉很累又难以入睡。时常会觉得愤怒,认为都是那些吃蝙蝠的人惹的祸,害得自己现在这样。分析:求助者因为身边有人确诊及突然限制人身自由引起了对于可能感染的恐慌和焦虑情绪。反复量体温属于一种为减轻强迫怀疑所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强迫检查行为。其行为表现已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建议:1.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尤其是在睡前,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2.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列出一些做了能使自己开心的事,并执行它。如果确实很难打消这些念头,不必强求,可以一面带着这些念头,一面去做其它的事,虽然会分心,但是还是要让自己“动”起来。案例39求助者女,30岁,居住的隔壁楼有疑似感染人群。出了一趟门,到电梯时发现自己忘记带口罩了,又迅速返回家中,期间没有接触任何人,特别担心自己被感染,现在情绪崩溃。分析:由于网上有关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经常刷新,门把手、下水道、电梯间都成了可能传播的地方,一旦听说自己小区有病例,大多都会惶恐不安,感觉病毒离自己很近,空气中好像处处都是看不见的病毒,因此非常恐惧,就像求助者一样只是忘戴口罩但迅速返还,就恐惧到情绪崩溃。建议:1.通过官方媒体,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不要过度关注小道消息,甚至谣言。2.坚信自己在外出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其他人群,被感染的风险较低,多传递类似的正向暗示。2.转移注意力。找些喜欢的事情来做,并做一些放松运动来舒缓自己情绪。二、担心或怀疑自己感染的群体(16个)案例40症状:求助者女,22岁,1月19日前后,疫情初期,就开始不断刷微博,劝身边的人要照顾好自己。大概1月25号开始,觉得自己情绪不太好,微博上有太多难分真假的负面小道消息了。终于在26号卸载了微博,情绪有所好转,但总感觉现在的自己在掩耳盗铃,不愿意听任何疫情的负面消息。为了增强免疫力,每天好好吃饭,在家里也锻炼,晚上9、10点就躺床上准备睡。但以前一直躺床上就睡着,现在晚上总会胡思乱想,半天睡不着觉。分析:目前的疫情形势严峻,求助者的这些情绪和生理上的反应都是很正常的。人在面对一些危急状况时会自动启动自己的应激状态来保护自己。求助者对事件很敏感,当接收到的信息多到一定程度,焦虑和害怕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又没有宣泄和排解的渠道,压力就会大到让自己有些承受不了了。求助者的反应很好,在危机之下,一定的焦虑是很正常的,只要不过度就行。建议:1.学习一些放松的方法,可以尝试深呼吸,关注自己的呼吸和身体感受,寻找心和身在当下的感受,或者进行冥想、正念练习等,唾前不要吃太饱、睡前半小时可以做一些舒缓的拉伸运动。2.平时可以多看一下正面积极的报道,多关注《人民日报》等官方权威媒体的报道,避免小道消息,主动屏蔽负面信息。案例41症状:求助者女,25岁,现在在每天出门戴厚厚的三层口罩,在大街上躲着人走,生怕别人的飞沫沾到自己的身上;刚看了报道说毛衣容易吸附病毒,赶快换上了皮衣,不一会儿又看到说病毒容易在光滑的衣服上附着,又慌忙换上了羽绒服;刚听说有些人外出散步导致一家三口都被感染,又听说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因为按电梯按钮一栋楼都被感染了,自己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脱鞋子,立马冲进卫生间开始洗手,一遍一遍地抹洗手液,一遍ー遍地冲水,直到手冰凉才停止。感觉自已身心俱疲,就快要撑不下去了。分析:临床上的强迫症是明知行为不必要但是非要做以减轻自己焦虑的症状,而求助者的行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必要性,在旁人看来也是合理的。只是在“灾难化”的情绪的影响下,显得有些过分的紧张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应对病毒最好的武器。其实要战胜的不是病毒,而是自己的魔。建议:1.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外出,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频率。2.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有时真假难。每天固定的时间接收一些官方平台发布的权威消息,如各地卫健委、《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平台。3.如果情绪极度的焦虑不安,可以做一些正念冥想。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调整呼吸,感受你脑海中出现的思维、情绪等。感受它们的产生和消失,不批判、不排斥,接受它们的存在。当你不用刻意去在情绪时,不良情绪也会悄然离去。案例42症状:求助者男,30岁,觉得自己很焦虑。天天看新闻,时时看新闻,新冠肺类疫情天天发展,特别害怕自己和家人也会被感染,虽然家人都不出门了,但是自己依然很担心,总觉得家里卫生搞得不够到位。自己也不想过度焦虑,但不知道该如何排解。分析: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有些担心和焦虑是正常的。正因为有担心、焦虑,我们才更认真对待疫情,可以更好地抗击疫情。求助者的焦虑可能来自于自己的过度关注,适当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就会感觉好很多。建议:1.多了解官方权威的冠状肺炎的传播途径及疫情发布,不要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多关注官方公布的好消息。2.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充实自己,就没有那么多无聊时间去想太多负面的事情了。可以练习深呼吸调整自己的情绪。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轻轻闭上眼睛,深深地吸气,吸足;缓缓地吐气,吐尽。把注意力放到气息上。可以多做几组,直到自己感觉平静。案例43症状:求助者男,35岁,正月十五(2月8日)开始有些低烧(37.4-37.8度),正月十五到当地卫生院就医,医生进行了抽血和CT检查后排除了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没有开任何药物让其回家修养。回家后测体温总是时高时低(最高没有超过37.8,低的时候在正常范围内),自己内心非常紧张,于是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吃了一些常备药品(消炎药,板蓝根当水喝,还吃了大量维C和维E),且在2月中旬每隔一天前往卫生院做拍片检查,医生都非常肯定地告知并不是新冠肺炎,但求助者依然觉得非常慌乱紧张,害怕医生诊断有误,害怕自己得上新冠肺炎。分析:经过行动路线轨迹的梳理,求助者认识到他没有与疫区的人接触过,且离他最有机率被感染的那一天也已过去28天,因此他目前身体的不适大概率与此次疫情关系不大。但求助者对于自身的状况有些错误认知,强行把自身情况与肺炎取得联系,因此导致了自身的焦虑情况。建议:1.来访者应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规律作息,放松心情。2.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尤其是在睡前,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3.吃药要遵医嘱,如果胡乱吃药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损伤。案例44症状:求助者男,25岁,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焦虑的人,最近因为疫情的事情变得越发焦虑,出现肚子疼、头疼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却没有检查出问题。现在自己又担心因为去了医院,会感染病毒,已经影响到晚上的睡眠了。分析:求助者一开始是为了获得确定感,到医院检査了,结果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个检查结果并不能打消自己的疑虑,这时自己表现出疑病症状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身体,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就产生了精神交互作用,对于身体的感受、反应非常敏感,容易捕捉、放大一些不适感,于是注意力更加聚焦于此、形成恶性循环。建议:1.确认自己是不是易受暗示的人,当再有发热、胸闷、不适感、又怀疑感染了新冠肺炎时,明确告知自己这是自我暗示的结果。逐渐巩固这种我没被感染、我是健康的思想念头,慢慢地疑病焦虑会大大减轻。2.转变关注焦点。新闻没必要总是刷新,尤其发现新闻对自己有影响的时候,刷不动了就及时停止去做点其他事情,刷一部制作精良评分高的电视剧,也是焦点转移的方法。焦点一转移,人一忙碌起来,人自然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疑病焦虑了。3.保持客观理性。病毒不是空气,不会无端飘到你家感染你的,一定是有载体才能实现传染,要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是健康的。案例45症状:求助者女,25岁,自己一个人在家,出现胸闷,偶尔咳嗽的症状,非常害怕,不停地量体温,体温在36.5―37.1℃左右。自己过年前曾去一个商场参加过一次大型活动,怀疑自己已经被感染。怕自己在潜伏期,不敢见家人和朋友,非常焦虑。分析:各种确诊信息的报道让人惶恐不安,但也不能过于恐惧,有时候恐惧带来的生理影响比病毒更大。建议:1.放松。可以用深呼吸放松法、蝴蝶拍、冥想法等让自己放松下来,也可以洗个热水澡、泡一壶热茶、喝点姜水,让自己充分放松。。2.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可以吃VC,也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营养;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焦虑只会降低自己的免疫力,反而加重病情。3.适当药物治疗。针对自己的咳嗽、胸闷症状可以服用一些感冒药、抗病毒药,观察自己的变化,如果有所好转就坚持服药,如果病情加重及时就医。病情若不是特别严重,不要轻易到医院扎堆,医院是更容易感染的地方。案例46症状:求助者男,31岁,担心自己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于1月24日至某医院急诊科就诊,诊断为急性咽炎,给予头孢类药物(具体不详),服药4天后病情有所好转因咽部不适想去医院打针或输液,又担心去医院会交叉感染,因此产生焦虑、紧张情绪,担心被病毒感染。分析:任何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都会造成公众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如果不懂得自我转移、自我排遣、自我保护,就很容易被这些负面的“病毒”信息所感染。该患者在接受了大量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负面信息后,过度卷入因而产生了焦虑、恐惧、忧郁等消极情绪。建议:1.正确对待疫情,通过正规官方途径了解信息,既不要将疫情过度灾难化,也不要盲目乐观。2.积极就医,同时规律饮食,保证睡眠,增强自身抵抗力。3.做一些放松练习,比如正念、冥想等,缓解自身焦虑情绪。案例47症状:求助者男,25岁,过年回老家探亲,其舅舅和表哥也是从武汉回老家的,由于疫情的原因,求助者跟他们相处的时候很想小心谨慎,但还是一起吃饭和近距离交流了,求助者现在很担心会不会被感染,也很怕万一自己在潜伏期间又传染给其他人了怎么办。最近脑子里反复出现这些想法,而且想到这些就会心跳加快,忍不住叹气。分析:从求助者的描述里主要感受到他对新型肺炎的担忧,既担心自己被感染,也有对传染其他家庭成员的焦虑。目前疫情形势严峻,大众在这场“疫情风暴”中也产生了一些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例如:对疫情发展不确定性的焦虑与恐惧;对自己以及家人身体状况的怀疑;失眠、食欲减退等。建议:1.遵循专家建议,做好个人及家庭防护工作。2.专注于当下的事情与动作。例如:在吃橘子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拿在手上的是砂糖橘,冰冰的,这颗有点小,但是很好剥……当我们关注于当下所见所闻,大脑中纷纷扰扰的情绪会慢下来。3.保持规律的作息与适当的运动,降低自身负面情绪。案例48症状:求助者女,34岁,老公是出租车司机,疫情扩散前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乘客,随着疫情加重,求助者很害怕老公会感染病毒并传染给她和孩子,觉得浑身不舒服、头晕、胸闷,吃饭也没食欲,晚上觉也睡不好,特别担心孩子感冒、发烧,但老公确觉得自己大惊小怪、神经兮兮。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分析:当前疫情让人不知所措,很容易造成恐惧。求助者作为母亲,担心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其情绪并没有得到家人很好的支持,也没有及时疏导,导致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躯体化反应。建议:1.减少对于疫情负面信息的关注,因为信息过载确实会对人产生压力,造成情绪的紧张。2.多和老公进行沟通,同时可以利用居家的时间好好陪陪孩子,既能过得情感支持,转移自身注意力,也能增强亲子关系。案例49症状:求助者女,30岁,喉咙痛,偶尔低热,吃药后好转。目前喉咙痒,胸口闷,担心自己是不是被感染了。总是不停地刷手机,每天都不停关注疫情信息,感觉自己停不下来,提不起兴趣做任何的事情。分析:求助者是因为长期关注疫情的负面新闻,引起恐慌,嗓子干痒、喉咙温度升高,胸口不适,引起不安,一个人在家,孤独和害怕,且有疑病的焦虑感。以上负面情绪的积累,引起了躯体化的反应。建议:1.发掘自身的正向资源,并学会寻找相关的资源,向外界求助,以改变目前焦虑的状态。2.进行情绪的解读和情绪与身体相关的心理教育。使自己了解长时间情绪的焦虑和紧张,会引发身体上的不适感,对身体不适引起的灾难化的认知进行纠偏。3.每天都排出自己的日程,让生活更有掌控感。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写一两句肯定自己的话。案例50症状:求助者男,29岁,最近其表弟确诊了新冠肺炎。求助者一听到消息,居然出现了头晕、心慌、呼吸急促、全身无力、失眠、吃不下、胃肠不舒服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而且有时候还想咳嗽,胸部还有点异样的感觉,更加害怕。求助者心里知道,自己跟那个表弟不是特别熟,基本没有接触过,传染的可能性很小,医生也这样告诉他的,但求助者依然很担心,多次医院就诊,结果都是身体没有问题,但其躯体症状并没有得到缓解。分析:求助者存在焦虑状态和疑病倾向。导致求助者这些症状反应的根源,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还有些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也可能是自己或者他周围重要、熟悉的人得过大病而受到重创或死亡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或者可能是自己陷入对疾病的畏惧之中越陷越深导致的情绪逐步加强的结果。建议:1.多给自己正向暗示,告诉自己医院的诊断表明自己的身体没有问题,增强自信心。2.学习一些放松方法,缓解其身心压力,同时做一些平时没做过的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3.多向家人沟通倾诉自己的想法,以获得情感支持。案例51症状:求助者女,23岁,每天早上都会拿起手机,刷疫情信息刷得停不下来,压抑又焦虑,没有干劲,不想学习工作,只想睡觉,还有疑病症的行为,每天多次量体温,每天胡思乱想,分析新闻,感觉焦虑成瘾了,不知道该怎么停下来。分析:当灾难和危险发生、情況尚不明了时,人们希望获得可控感、而对危险信息更加敏感,现在刷疫情信息是我们与外界保持联系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面对每天新増的感染人数等疫情信息,会让我们体验到恐惧、焦虑及无能为力,好像到处都是失控的感觉、好像以前的学习工作都没有意义了,只想快点确保自己是健康的、安全的,来缓解此时的焦虑,这个不算是疑病症行为。恢复可控感和安全感,应对恐慌最有效的措施是科学、有力、有序的行动。建议:1.从改善心态做起,从积极的信息中获取心理能量,同时继续有规律的生活,把每天的任务量化,比如,做多少家务,俯卧撑多少次,看多少页书…这些都会让自己的情绪放松。2.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远程的方式,加强与家人及亲朋好友的联系,对身边的人给予积极主动的关心和帮助,让自己生活在亲善友爱的社会环境中,既能疏导负面情绪,也能通过积极的情绪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増强抗击疾病的能力。案例52症状:求助者女,26岁,接到了同事的电话,说她前两天有点发烧,家人建议让她吃药、泡脚,盖住被子出出汗就好了。自己建议她尽快进行专业咨询和治疗,她说就是简单的感冒发烧,已经好了。自己听到这些信息后,很害怕、很焦虑,很担心自己也会发烧,感觉心情很糟糕。分析:求助者现在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疫情之下很多人会出现和她类似的想法。求助者因为同事发烧的影响,影响了自己的认知,需要进行纠治。建议:可以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矫治,也叫“ABC认知理论”,通过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重建自己对事情的认知和情绪变化。事件“A”我们改变不了,重要的是“B”,即信念、认知模式的改变。目前的担心和焦虑来自不正确的“B”,这只是自己的担心和幻想罢了,不是客观事实。因为自己想健康地活着,希望安全渡过此次难关,所以可以从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和健康指数入手。首先要让自己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健康的饮食,既可应对宅家的无聊,也可提高免疫力。其次,在家也要做些运动,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和体能。另外,保持好的心情。心态好了,身体自然就好,抵抗病毒的能力就更强了。可以听听音乐、练练瑜伽、看看电影,总之做些让自己开心和静心的事情就好。最后,就是觉得自己如果目前还没有能力去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负面消息、可以少看少听负面信息和新闻。这时因为正确的认知和观念“B”构建成功,也就产生了良好的行为和积极的情绪反应“C”。案例53症状:求助者女,23岁,这两天感觉自己好像感冒了,咳嗽还流鼻涕,感觉心跳加快,害怕自己是感染了新冠肺炎,但又不敢去医院检查,睡眠受到一定影响,觉得自己是不是过于敏感了。分析:在疫情迅速发展蔓延期间患了感冒,确实会让我们不自觉地联想到是不是感染了新冠肺炎,进而感到恐慌。我们有这样的担心、怀疑也是自然的反应。但是焦虑、紧张等情绪会使我们将症状放大,不自觉地与病毒和疫情联想起来。心理又会影响身体的反应,导致我们出现心慌、胸闷等躯体症状。排除了感染的情况,这只是一种“病的感觉”。建议:1.客观评估一下自己的身体症状。感冒、流感和新冠肺炎症状是有区别的。如果近14天确实去过武汉或接触过疫区回来的人员、感染或疑似感染者,应注意及时向社区上报,做好居家隔离,定期监测体温等变化,如有发热的情况尽快做好个人防护后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2.试着接纳这种情绪和心慌,因为它是很正常的,是我们面对危险时的本能反应,目的是让我们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3.与家人朋友交流感受、做些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来缓解自身情绪。案例54症状:求助者男,25岁,1月20日的时候和朋友聚会,其中有一个朋友是武汉人。虽然他暂时没有出现新冠肺炎的症状,但自己心里一直很不安,即使在家里也会下意识地去消毒洗手。毎晚躺在床上,只要一想到和那个武汉的朋友接触过,心里就很后怕,很担心自己会被感染,担心得睡不着。分析:现在社会有种不好的倾向,将武汉人、湖北人贴上一个标签,好像他们每个人都是病原体。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就是刚从武汉来的人也不能证明他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携带者。随时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是好的,但心情上要放松。建议:1.现在起,按政府的要求不聚会,非必要时不外出或少外出,在家里多运动,注意体温变化,转移注意力。2.身体如果出现持续发烧、咳嗽等症状时,应按政府和医院的防治要求去做。案例55症状:求助者男,23岁,最近觉得看什么都是病菌,出门都要戴一次性手套,觉得自己可能有强迫症。分析:在疫情期间,为了防止被病毒感染、保护自己所呈现出的一些很正常的行为模式,充其量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一些强追行为,并不能说是有强迫症,强迫行为和强迫症是不一样的。建议:1.全面客观了解疫情,掌握做好防护工作的相关知识。2.尝试着做一些放松运动,少刷手机,规律饮食,保证睡眠,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三、需要居家隔离的群体(11个)案例56症状:求助者男,32岁,外地人在武汉做生意,本打算腊月二十九回老家过年的,却因为武汉封城自己一个人留在这里居家隔离,觉得自己并没有问题却不能回家,政府对不起自己,感到心里难受、压抑、失落,忍不住发牢骚。分析:求助者一个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被隔离了这么多天,心里肯定会孤单和难受,发发牢骚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味地认为自己的境况是政府造成的,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影响心情,需要改变自己的负性认知。建议:1.多想想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留在了武汉,封城也是政府为了控制疫情扩散不得已的做法,停止抱怨。2.每天和家人通过电话和网络取得联系,为自己提供情感支持。3.多做一些平时没有时间做的事情转移注意力,舒缓情绪,比如做做八段锦,就有很好的放松效果。案例57症状:求助者女,25岁,自己一个人之前常年在外工作,现在因为疫情居家隔离已有一段时间,觉得家里找不到能够温暖自己心灵的地方,让自己忍不住想逃避,现在只想一个人静静呆着,甚至会出现否定自己的想法,觉得长大一点也不好,想回到学生时代。分析: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影响确实很大,也很难摆脱,但也没有必要将其完全否定,求助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将自己与家庭完全摆在对立的位置,情绪自然难以消解,尝试去接纳的话效果会好很多。建议:1.尝试改变自己的认知,接纳自己的过去和家庭,可以多和父母进行沟通,取得情感支持。2.敞开心扉,把眼光投向外面的世界,会发现有很多美好等待自己去发现,很多朋友等着自己去结交,会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案例58症状:求助者女,35岁,现在自行隔离在家,体温正常,也没有其他症状,但是最近几天失眠、多醒,一般在夜里2、3点会醒,4、5点又醒,既担心自己周围出现被确诊的人员,也担心孩子学习受影响,经了解其失眠主要是在睡觉之前浏览微信、朋友圈各种关于疫情的负面信息所致。分析:求助者现在是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造成的沖击,当我们处于一个压力性环境的时候,就会在大脑中牵引出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比如出现失眠、作息异常、记忆力下降、头晕胸闷等症状。因为我们处在社会生活中,与组织和他人相连,即便是目睹一起负面事件,一般都会出现类似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有些人甚至会出现更为复杂的心理反应,我们需要正视这种反应。建议:1.接纳情绪,学会发泄,比如说和亲人通过微信、电话等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情绪,相互倾诉、表达共情,以获得支持和鼓励。2.通过跳绳、原地高频快步跑、瑜伽等有氧运动握高身体免疫力、减轻应激反应,消除疲劳。3.理智接纳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只接收正规官方的消息发布。案例59症状:求助者女,21岁,是从武汉回来的大学生,因为刚从武汉回来,村里的一些妇女总是对其指指点点,要求自己去集中隔离,但是求助者从1月6号就回来了,到现在半个多月的居家隔离也没有出现症状,经过检测也不是病毒的携带者,但村里的人依然议论不断,说不要害了整个村子的人。手机总是响个不停,现在自己听到电话就感到害怕,又怕他们说一些伤人的话,感到很沮丧、很害怕。分析:这样的情况确实令人沮丧,其实只要求助者自身不懈怠病毒就可以了。乡邻也是出于对疫情的恐惧,不了解情况,才会一个接着一个电话提醒求助着,对此要表示理解,当然要做好自身情绪的调解。建议:1.在家多和家里聊聊天,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少玩手机,因为多玩手机会让自己陷入孤单落寞、孤立无援的状态,会放大焦虑紧张的情绪。2.可以通过深呼吸、练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自身情绪。案例60求助者女,21岁,是一名从武汉返回老家过年的大学生,返乡后主动要求隔离。但隔离之后,自己连电话或微信的问候关心都没有收到。而且因为吃辣多,还有时好时坏的咽喉病的症状,已网上问诊无大碍,但还是担心自己感染新冠肺炎。沉浸在孤独、无助、负罪、恐慌的情绪中。分析:求助者在疾病认知上的科学态度和分析判断是正确的。自己的问题是因为一个人隔离而又没有得到很好的情感支援而产生的无助感,进而产生了恐慌的情绪。建议:1.相信科学,不要过分关注咽喉痛。2.即使亲人对你存有偏见,做好自己,不因他人对自己有偏见而责怪他们。3.闲瑕时多看新过肺炎科普资讯和利好消息,增强自信。案例61症状:求助者女,28岁,居家隔离期间感觉自己都抑郁了,看新闻里每天都有新冠肺炎的新增病例,在家里还觉得哪儿都不干净,不断地洗手、洗脸,经常喷酒精,还去药店买了很多药回来。这段时间连东西都吃不下,自己煮的饭菜煮多了,不想浪费自己又把它吃完,搞得自己很痛苦,还觉得自己杞人忧天,睡不好也吃不好,看到人家吃得香睡得好很羡慕,昨天还和老公吵架,感觉太压抑了,有时候感觉心跳很快,没病都快要被吓出病来了。分析:人们经历重大突发事件,出现焦虑失眠、恐惧、抑郁等心理,甚至脑海中反复出现负性画面等情况,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特别是现在的非常时期。我们要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不良情绪,学会试着与当前的自己好好相处。建议:1.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听舒缓的音乐、哼哼小曲、做有氧运动、做有趣的手工、打电话和朋友亲人聊天、看看书学做深呼吸等等,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活在当下。2.因网上关于疫情的谣言较多,可以在固定时段查看权威信息平台发布的消息,比如《人民日报》、国家及各地卫生健康委官网、政府公开平台等媒体,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恐慌。3.吃不下饭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去吃,顺其自然,想吃的时候再去吃。睡不着的时,也不要强迫自己一定要睡着,可以先平复自己的心情,闭目养神,想想开心的事情,情绪能够得到很好缓解。案例62症状:求助者男,25岁,因为疫情自己一个人被隔离在工作所在地,最近一直关注疫情消息,看到确诊人数越来越多,一方面感到自己的无力渺小,另一方面为自己、家人还有一线的医护人员担心,每天都很焦虑、难过,无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吃饭也没有胃口,晚上在被窝里也会偷偷哭。分析:求助者的上述情绪反应都是一个人面对重大事件正常的心理反应,而且因为身在疫区,这种焦虑情绪又被成倍地放大了,而且求助者过分关注疫情的负面信息也会给自己造成额外的压力。建议:1.多关注关于疫情的正面信息,给自己以精神鼓励。2.坚持自己在家继续隔离,可以多和亲朋好友通过微信、电话等手段进行交流沟通,倾诉自己的焦虑恐惧。3.学习一些放松的方法,帮助自己缓解情绪。案例63症状:求助者女,30岁,过年时一家人到郑州过年,回到老家后被社区要求在家自行隔离14天,不允许出门,所需物品由社区人员代购。有一种被关在监狱的感觉,很不舒服。觉得自己也没啥事,干嘛要这么严,心情烦躁。分析:在被隔离期间被隔离者生活会很不习惯,活动空间受限,缺钱陪伴,每天还要被监管,难免会心有不满,引发焦虑烦躁情绪。建议:1.改变自己的认知。理解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小区防疫工作人员的做法,严才是爱,避免烦躁心理。2.多与家人或者朋友通过电话或者网络交流,有利于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侵袭,家人的安慰和支持也是社会支持系统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度过孤单的隔离期。3.可以想象如何把这个危险期变成自己的机遇期。捡起以往的兴趣爱好,学一项简单的技能,看几本好书,规划一下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能有效避免焦虑情绪。案例64症状:求助者男,30岁,经营着一家宠物店,自疫情公开后,和老婆两个人待在店里,每隔五天才去一次超市购买日用品,自己的身体与宠物的状况都很正常,只是这两天在手机上看到一些消息,说是有人带着宠物上高速,在检查时被截留处理了,还说有的地方有人将一些小动物给摔死,惨不忍睹。自己就很担心,如果被传染了,老婆肯定也要隔离检查,到时候,店里的十几只宠物猫该怎么办?分析:因为疫情的影响,每天待在家里,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很容易就产生一些焦虑、无助以及恐慌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病毒本身固然可怕,人的负面联想会造成更可怕的结果。建议:1.今后只通过官方的新闻报道了解疫情防治的进展,其它消息与观点最好不要看更不能传。2.可以看书或追剧,或者是做一些其它平时想做却没时间、精力去做的事情,便于转移自己对疫情的过度关注。2.只关注现实问题,少作无限又无益的想象,外面的消息不论有多严重,与你并没有实际关系,并不会真正地威胁到你。3.作为宠物店的经营者,需要提前做好经营方面的应急预案,比如可以把自己目前的担忧和宠物店情况告诉家人朋友,在无法照顾宠物的情况下,家人朋友可以替代自己照顾。提前做好沟通准备工作,这样自己所担心的宠物无人照顾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了。案例65症状:求助者男,45岁,03年非典期间先后被隔离两次。自己两位家人因感染非典去世,近期受疫情影响,已独自在家隔离一周,在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不停的刷手机关注疫情发展,从2月2日开始出现进食障碍,这两天无论吃什么东西半小时之后就会上吐下泻,2月3日开始不进食,只喝白开水,半个小时之后呕吐,周而复始。分析:求助者拥有过往类似的经历,造成自己对此次疫情异常敏感;一周不断刷手机关注疫情发展,接受了很多真真假假的“负面”信息,加剧了自己对此次疫情的担忧;进食障碍源于自己过往经历以及对本次疫情发展的高度关注,本次新冠肺炎的传播特点导致自己的身体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病从口入,进食有可能感染新冠肺炎,威胁自己的生命。建议:1.求助者需要对2003年“非典”罹难的亲人做一些祭奠(仪式感);2.不再关注网络负面信息,减少对网络信息的依赖,如果一定要关注,建议关注官方媒体的权威发布;3.加强自身锻炼,维持自身的免疫力,进行适量的室内运动;4.加强与家人的情感交流,但不传播负面信息,不增强家人的焦虑。案例66症状:求助者女,45岁,坐标武汉,是一位45岁的家庭主妇,已经和老公在家隔离25天。身边的邻居、同事出现了确诊和疑似病例。自己感到很焦虑,浑身疼,而且做噩梦,也尝试过学习、运动、工作,但都不行。和丈夫的交流也非常少,不知道该怎么客服。分析:这次的疫情,构成了一个集体的创伤性事件。求助者问题里所描述的症状,比如焦虑、噩梦、失眠、躯体疼痛等等,都是创伤性事件中承受极大身心压力所表现出来的应激反应。建议:1.停止刷新闻,主动回避任何关于疫情的负面文字、视频和图片。一定要把这个作为任务来执行,不要让疫情的负面信息继续刺激大脑的情绪管控中枢。2.试试寻求更多的心理支持和援助。可以用共同感兴趣的生活话题或者爱好为切入口,主动制造机会,寻求和爱人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3.能做一些事来增强自己的掌控感和正向情绪体验。比如,当觉得恐惧或者心跳加快的时候,尝试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上,缓慢地呼进和呼出,直到躯体反应得到改善为止。案例67症状:求助者男,28岁,企业职员,因为疫情,过年前到现在一直待家里没有出去过,时间越长,就越害怕出去,过几天就要上班了,想到家里老年人体质不是太好,自己要到外地工作不能贴身照顾他们,特别担心家人和自己被病毒感染,觉得自己真是太难了,食物下降,睡眠也不太好。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是由于担心自己和老人感染病毒,即使是上班,也害怕出门,现在心情忧虑、烦躁影响了饮食和睡眠。建议:1.做好自己的上班路上及岗位上的防护,很多官方网上都有科学的防护指导。2.安排好自己离家后父母的生活,可以多和父母沟通交流商讨,也是一次亲子关系加深的机会。案例68症状:求助者女,30岁,近期在家工作接近7×12,还有学校安排的各种学习,还要做饭,保持家庭基本卫生。自己的背部、腰部酸痛无比,经常在家乱发脾气,因为感觉没有空闲时间给自己。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自我调适和修复。分析:在家工作会容易让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互相侵占,从而消耗自己的心理资源,从而引发心理障碍。建议:1.对工作和生活划分界限。可以试试打造出两个专属空间,一个是工作空间,另一个空间,是自己私人的非工作空间,在这个私人空间,不要做任何工作。这样不但会帮自己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而且会防止出现心理资源耗费太大引起的情绪问题。2.给自己积极的自我关爱。不管每天有多少工作要做,一定要留出时间给自己,还要明确地告诉自己,自己值得拥有这样的个人时间和空间,来关爱和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案例69症状:求助者女,28岁,马上要上班了,心里非常不安,自己的口罩不太多了,上班的地方大家的工位都离得很近,单位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很担心自己会被感染。觉得自己在家宅着很安全,一想到喝水、吃饭的时候都要摘掉口罩,就有辞职的念头,但若是因为疫情失去了工作,又觉得不值得,看到今年的经济形势,也不知道如果辞职了还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临近开工,心里非常矛盾,导致睡眠开始出现问题。分析:企事业单位陆续复工复产,工作人员要陆陆续续上岗。人员的流动增强,感染的机会就会增大,担心是不可避免的。既想保住工作,更怕感染病毒,两种情绪交叠难免会纠结不安。建议:1.相信单位也是有科学评估的,能够开工说明疫情已得到控制,不必过分担心。2.复工后也要做好防护。按照要求,做好居家、上下班途中和工作场所的个人防护,每个人都保障了自己的安全,大家在一起就安全。案例70症状:求助者女,28岁,即将复工上班。但所在地已经买不到口罩和消毒水,自己虽然已经存了好些,但还是始终觉得会不够用,担心自己的库存很快就会用完然后自己会因为缺乏防护而被感染,睡眠受到一定影响。分析: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人们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除了给生活带来改变,同时,危机事件还会引发人们的很多不同应对和身心感受。求助者的问题在于恐惧和不安已经大过了口罩的问题,使其注意力变得狭窄,进而引发焦虑。建议:1.纠正求助者的错误认知。觉得口罩始终不够,那么多少才是够的呢?口罩够了以后会不会又觉得消毒水会不够呢?使求助者明白,过多聚焦在了问题上,这样会不容易放松下来,也就无法多角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只有看到了自己真正担忧的是什么,才有机会明白自己到底被困在了哪里,焦虑才能得到缓解。2.除了上下班,尽量减少出门,这样就减少口罩的使用,降低消耗,同时可根据央视新闻网、人民网等权威网站的指导,如果不是去医院,或者人多聚集的地方,使用过的口罩用酒精消毒,再通风透气后,是可以重复使用一两次的。案例71症状:求助者男,40岁,已经持续工作50多天了,中间虽然在家办公,但是感觉比上班还累,虽然和家人相处很好,但是心理压力太大了,最近早晨出现起床困难,起床浑身酸疼,心情烦躁等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调理。分析:求助者的情况是疫情让自己的工作环境改变,家是单位,单位在家,角色混乱,互相影响。每个角色都在工作,没有适当休息。再加上一个多月的疫情给每个人带来的恐慌,每个人在长时间的坚持后,都会有疲劳感和焦虑情绪。建议:1.学会接受目前的一切,想像这是一个新的任务。当你接受了,心会平静下来,就会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并告诉自己,以后回忆起来,我曾经经历过,这就是人生。2.学会放松,做一些运动、听音乐、唱歌等。3.适当转化一下角色,如工作时尽量让工作这个角色上场,尽情表现,生活的角色一样。这样自己每一个角色都有适当的休息时间。案例72症状:求助者,男,23岁,最近新冠疫情期间,在家里除了看电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虽然相信疫情随着时间一定能过去,但担心自己的生意怎么办,刚开始创业,压力很大,现在整日待在家里,心里更加郁闷。不知道如何缓解这种焦急难熬的状态分析:在当前,很多青年人都和求助者一样,在疫情面前无一不感到慌忙失措。尤其是身处疫区,刚刚开始起步的事业面临着停顿,刚刚盘活的生意面临着不确定的风险,将自己的焦虑和抑郁更加扩大了,但求助者也应意识到,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生意受损,为了确保安全而暂时牺牲经历利益是值得的。建议:1.多关注一下当前国家各部委出台的相关政策,为自己事业在疫情后的快速恢复想办法、解难题、做攻略。2.接受事实、转变心态,好好利用隔离的这段时间,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好合理的安排,化压力为动力,给自己充电,从平时的忙碌中抽身出来,陪陪家人,关心家人,还可以多做放松练习帮助自己舒缓情绪。二、家长(5个)案例73求助者,女,27岁,自由职业者,老公是公司里的员工,疫情期间和家人居家隔离,孩子今年两岁,很可爱,但也特别调皮,老公平时居家办公工作忙,不管孩子不做家务,自己都忍了,这些天在家里没事干,中午才起床,然后就是玩手机刷抖音打游戏,连奶瓶都不管刷,说他几句,他还厉害得很,感觉特别生气和郁闷。分析:此次隔离防护使得以往的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发生很大改变,加之时间过长,肯定会造成一些矛盾和摩擦,带来心理压力也是正常的。建议:1.调整认知,修正分工方式。可以多与老公沟通,尝试在居家期间让他承担一些家务,让他分担自己的辛苦,同时也能更加体谅自己的不易。2.多沟通,产生共同爱好。借此机会和丈夫多沟通互动,让他知道自己的喜好,与他共同完成一件事。一家人可以看书、追剧、室内运动、增长厨艺,娱乐方式多元化,矛盾就会减少。3.寻找社会支持。可以通过打电话,发微信等方式向家人,同事和闺蜜倾诉,以此来缓解自己心情。案例74症状:求助者女,37岁,最新因为肺炎假期延长,居家隔离,有了更多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原本想着孩子已经上初中了,一直没有时间好好陪陪他,现在可以好好陪陪孩子,却发现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矛盾重重,在疫情带来焦虑的情绪上又叠加了亲子关系的焦虑,不知道该如何调整。分析: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父母也是会有焦虑、恐惧、担忧等情绪的,因此无形中会带给孩子,孩子本能地会去回避。其次,亲子关系的质量不是靠陪伴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而是靠陪伴的质量来决定,如果父母不懂孩子,陪伴质量不高,时间越长,矛盾就会越多,特别是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独立和依赖、理想和现实等充满冲突的特殊时期,更是如此。建议:1.要学会懂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共处中,与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无条件的接纳和爱。2.在和孩子交流时,不要凭着自己的经验去说教,而是更多地肯定和赞赏。3.孩子假期延长了,不要一味地强调学习,可以和他一起分担家务,照顾老人,历史给予孩子鼓励。4.让孩子成为自己的老师,如耐心接受他的世界。案例75症状:求助者女,32岁,孩子上一年级,因为疫情影响导致开学延迟,所以最近学校在试用网络教学,老师要求每天打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经常不配合,自己就会忍不住发脾气吼叫,但事后就会感到很后悔。不知道疫情何时能够结束,很多事操心又没办法解决,感到烦躁。分析: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产生焦虑、怀疑、紧张的情绪其实是人类应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能力。作为孩子的父母,不仅要关照孩子的安全和起居,而且要管理和辅助孩子的学业。这些都难免让人感到压力倍増,求助者需要学会恰当地应对压力和不确定性。建议:下次感到有情绪来临时,采用“一停二看三通过”的方法,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一停,能够允许自己暂停正在进行的事情,也许还可以做个练习让自己稳定下来;二看,做一些静心训练,去思考自己的期待和渴望,也许可能帮助自己获得一些看问题的新的角度和看法;三通过,列出一个可行的计划。案例76症状:求助者男,39岁,孩子初三,马上中考,但孩子整天在家玩手机,网课不好好上,反正不交作业老师也没办法,彻夜玩游戏,气的说他几句还顶嘴,最终两人爆发强烈冲突。分析:今年的疫情是在寒假及前后,孩子们开学推迟,目前在家上网课,这对于所有的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要熟悉上课软件的使用,要自主安排自习和作业,要按时打卡上传作业。不仅仅是在学习文化课,更是要学习如何进行线上学习。年龄大一点自觉性强一点的孩子还比较省心,但大部分的孩子都是需要家长监管和督促的,在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都会有压力,情绪不稳定,容易冲突。建议:1.适度给孩子讲疫情,并且自己的情绪、表情要管理好,多给孩子传递信心、正能量。2.利用难得的宅居时间,和孩子进行积极的亲子互动,陪孩子玩一些他们喜爱的游戏、教孩子做菜。做孩子快乐的“同伴”,积极的亲子互动是治愈孩子消极情绪的良方。案例77症状:求助者男,16岁,自从新冠肺炎肆虐以来,其所在小区也在宣传防控措施,他的母亲在家每隔几分钟就催促他去洗手,求助者本人觉得并无此必要,就不愿意去洗手,母子俩总会因此产生矛盾,不欢而散,求助者本人感到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分析:求助者母亲的要求属于一种强迫行为。遇到当前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出现类似的困惑,预防新冠肺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门。但过度频繁的洗手就没有必要了,由于对疫情的恐惧和焦虑超出了承受极限,有些人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只能通过反复洗手、反复消毒来降低这种不安全感。建议:1.尝试看到母亲的焦虑和还怕,对母亲多一份包容和关怀。2.换位思考,主动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3.帮助母亲用手机微信和亲朋好友畅谈,获得情感支持。4.邀请母亲一起做转移注意力、宣泄情绪的活动,比如看书、做操,技能抵御病毒侵害,也有利于促进亲子沟通。三、青少年、学生(15个)案例78症状:求助者男,21岁,大三学生,寒假自己已安排了实习的机会,结果因为疫情,哪里也去不了了,感觉很沮丧,对未来的职业突然就没有兴致,觉得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分析:求助者当前的困惑是疫情出现的时间节点正是春节前后,所以打乱了自己年后的诸多实习计划,确实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和困抗。建议:1.调整消极思维,以积极的心态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戴口罩、勤洗手、免外出。2.利用准得在家里的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増加适量的运动。3.利用在家的时间多陪伴家人,既能转移注意力,也能促进亲子关系。案例79症状:求助者男,17岁,高二学生,上的是住宿制学校,由于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推迟开学,自己每天在家面对家人,不是爸爸妈妈,就是爷爷奶奶,他们总欢管着自己,天天唠叨,不是让自己吃这个吃那个,就是催促让自己刷题,感觉很反感,其实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再这样下去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相处。分析:现在处于特殊时期,一家人居家隔离期间难免会相互发生矛盾,而且求助者学业压力大,一些隐藏的问题难免会因此暴露出来。建议:1.改变自己的认知。求助者之前是住宿制,家人一直不能和自己在一起,所以当有机会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他们密集型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