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素养目标】1.结合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史实,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2.结合“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危害,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3.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和外交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重点难点】1.重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就及失误2.难点: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的特点【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自主学习·必备知识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召开:1956年。(2)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3)内容a.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时间:1957年春。(2)内容: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概念阐释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1)全党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2)全国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基本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二)探索中的失误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概念辨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侧重于生产力领域,表现在工业上“以钢为纲”,农业上“以粮为纲”,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侧重于生产关系领域,人民公社是一个政社合一的组织,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强调“一大二公”(第一人民公社规模大,第二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一平二调”(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政策调整1.表现(1)八字方针:1961年1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其他方面的调整: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3)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4)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2.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思考点(教材P174)思考角度主要从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来分析,比如调整后的物价、经济结构、市场是否稳定等。提示到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市场供应得到改善,财政收支达到平衡,全国物价稳定,市场繁荣。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已经被克服,我国经济又具备了在新的基础上健康发展的条件。二、“文化大革命”(一)原因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二)过程1.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2.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3.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4.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5.1971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武装政变。6.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和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7.1976年9月,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同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三)性质: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走出误区正确认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外交领域的成就;二是科技领域的成就,主要包括成功爆炸氢弹,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三、伟大的建设成就(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建设成就1.工业: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2.国防科技: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文教卫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5.外交: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概念阐释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二)英雄楷模和时代精神1.英雄楷模:“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有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2.时代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三)历史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走出误区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替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资格,行使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不是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图解历史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功过及启示互动探究·关键能力探究点一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史料探究史料一有可能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的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①。……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地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②。——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读史①体现了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的思想;②阐述了中共八大既防右倾、又防“左”倾,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问题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进行简要评价。[答案]评价:中共八大客观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科学的论断和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史料二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在提出要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①的同时,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出现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只用了1个多月就基本实现公社化②。——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读史①②说明1958年在经济建设方面出现了冒进、脱离实际的状况。问题2.据史料二,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左”倾错误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答案]表现:“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高速度。影响: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史料三工业方面,按财经小组拟定的调整计划,除石油化工以外,绝大多数重工业生产指标比1962年原计划分别降低5%至20%①,与1960年产量相比则大幅度下降。同时,大刀阔斧地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方针,使全国的企业数由1959年底的31.8万个减少到1962年的19.7万个,减少38%②。基建方面,大幅度压缩投资和减少大中型建设项目,1960年基建投资高达388亿元,1961年降至127亿元,1962年更降至67亿元③。——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史①②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调整,这与1959—1961年发生的严重经济困难有关。问题3.据史料三,指出我国在工业经济方面进行调整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答案]举措:降低工业生产指标;缩减工业、基建投资;压缩工业规模。意义: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左”倾错误,缓解了国家经济财政困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探究点二改革开放前的伟大建设成就史料探究史料一新中国诞生时,之前遗留下来的不多的工业中,有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和西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①。“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②。1965年,国家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③,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在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中部和西部④。读史②④说明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①③反映了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问题1.据史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分析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答案]特点: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原因:原来的工业布局不合理,新中国成立前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应对未来战争的需要。史料二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写道:“……(1972年访问时)当我从飞机舷梯上走下来时,决心伸出我的手,向他(周恩来)走去。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①,另一个时代开始了②。”读史①指的是中美敌对关系结束;②指的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史料二表明在尼克松看来,中美关系将要发生变化。问题2.尼克松为什么“决心伸出我的手”?如何理解“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答案]原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理解: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敌对的状态,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知识拓展】一、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1.“左”倾错误的特征与影响事件特征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受到严重影响2.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4)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时期取得的成果1.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等得到长足发展,初步满足了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教育、医疗、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3.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环境得到改善。20世纪70年代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等。【知识拓展】识联网【巩固练习】检测·课堂达标1.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A.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 B.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C.决定在全国范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决定对经济进行调整以渡过经济困难[解析]据材料“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八大,大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在全国范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决定对经济进行调整以克服经济困难是在1961年1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2.右面是一张年历画,画中题诗:“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人众财多好建设,工农业遍地开花。”此年历画应该出现在()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一五”计划期间D.“大跃进”时期[解析]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