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 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 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 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 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

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

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

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

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

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

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

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

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

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

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

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

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

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

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

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

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

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

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

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

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

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

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

“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

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

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

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

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

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

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

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

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

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

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

下凡”:“佛第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

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没有“信”的

译文毫无意义。

B.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译者用现代汉语翻译古籍,就是为了解决

这一矛盾。

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

B.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

保留“神韵”。

C.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

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D.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

原文译文

手如柔夷,手像春英好柔嫩,

肤如凝脂,肤如凝脂多白润,

螺首蛾眉,额角丰满眉细长,

巧笑倩兮,嫣然一笑动人心,

美目盼兮。秋波一转摄人魂。

【答案】1.A2.B3.C

4.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①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

达、雅”的翻译标准。

②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

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错,材料一“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

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可见“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

盾”说法绝对。

C.“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错,材料二“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

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是针对社会大众而言,选项缺少必要的条件。

D.“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错,材料二“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

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是说今译不能脱离古籍而存在。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过于绝对:材料一是说“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

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C.“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于文无据,材料二是说“古籍

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没有“更多”“更直观便捷”的表述。

D.“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过于绝对,材料二是说“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只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没有涉及直译、意译。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

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

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

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从传

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

效的今译方法”“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可知,在翻译方法上

要按照“信、达、雅”的标准,要直译和意译并用。该译文就符合“信、达、雅”的标准,而且综合运用

了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

结合材料二“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

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可知,译文既要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

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还要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该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

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

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的麦田

熊红久

从城市到乡野,其实并不遥远,只是更多的时候,田野的存在被我们忽略了,即使从乡间穿过,也只

是透过车窗毫无心绪地倏然一瞥,根本没有阅及田野所呈现的真实内容。没有上心的背景,自然不会留有

深刻的印记。所以,真正遥远的不是距离,而是漠视。

这个秋日,终于静下心来,走进麦田,独坐在田块之上。我已经很久没有认真地坐在田头了,这使得

我的身体与土地接触的部分有了陌生感。这种陌生,是在臀部一接触到凹凸不平的土质便深感不适后,向

我提出的质疑,而它们曾经是多么熟知的呵!就像一把铁锹了解的泥土,一枚叶子熟读的秋风。我想起了

自己十几岁时,扛一把锹,跟在大人的后面,去平整土地、打墩或者挖渠的情形。泥土会抚摸到我所有的

肌肤,它们的颜色如此相似,看上去尘土更像是身体的一部分。歇息时,坐在土地之上,举目四野,一下

便觉出了自己的渺小,像一蓬成长的作物,在催熟着秋天。

后来,我离开了土地,被季节攥紧的日子似乎一下松垮了下来。二十多个秋日,便悄无声息地散落在

了身后,直到我的眼里,蓄满了秋风。

随便走进一块田野,你都站在了秋天的中心。这时,可以聆听到身边作物成长的声音。这种从根须里

漫延上来的音乐,像一种酒醉,从体内慢慢向外蒸腾。这时天空掠过了一群鸽子,悠扬的哨音使晴朗的心

情深邃而辽阔。这是一个季节最风韵的时刻,年初孕育的希望现在变成了遥遥可及的收成,飘散的花香结

成了累累炫目的硕果,田野便成为了一座硕大的展厅。

麦子显然走在了成熟的前列,它用金穗把秋天最特质的肤色描绘给了田野。没有看到麦子收割的过程,

在我到来之前,它已经颗粒归仓了,只留下了一片空旷。不少倒戈的麦茬和堆放的麦秸,使得这片麦收前

看上去整齐划一的土地,显得有些衣冠不整甚至丧魂落魄,就像弄丢了自己孩子的母亲。曾经被它哺育的

血脉,已经走远了,或许正走在另一种价值的路上。我想,麦子和麦茬一定会互相思念的,它们曾经一起

经历风雨,一起感受阳光,整个成长过程它们供奉着一个信念——让自己成熟。

时间的秋天,其实更像一座腾空的粮仓,它虚位以待,等待所有的收成囤居其上。与其他季节相比,

秋天似乎更多了些兼收并蓄的秉性。

麦田离开了麦子,让自己的存在成为了一种虚无。没有虚无的是远处麦地里散落的一些牛羊,它们散

漫的行为,让时间忽然迟缓下来。牲畜们在寻找一些遗落的麦穗,那是一些不愿离开土地,依恋情结极重

的麦子,它们倒在了麦茬的旁边。牛羊的行为把我极快地推入了时间的背面,我看见了瘦小的自己穿着旧

布鞋,挎着破柳筐,和奶奶一起,沿着收割过的麦田逡巡,并不时地单腿站立,磕掉落进鞋里的土坷垃,

而后继续低头寻觅,期待发现更多的收获,来弥补不够吃的口粮。出门时,我总会将母亲交给我的大筐悄

悄调换成小号的,似乎给自己一种在相对空间里捡得更多的假象。拾麦穗的任务持续了很多年,这让我对

我所生活的村庄的麦田了如指掌,轻易就能判断出哪些麦田是白天收割的,哪些是夜晚收割的,甚至依据

遗落的麦穗,就能判断出收割机手的责任心。我们总能碰到许多拾麦穗的熟人,就像我们总也躲不开的那

些贫困。现在的人们,终于不用再目的明确她去麦地了,而更多的牲畜们,把进入麦地显然也当成了一种

休闲,它们用舒缓的节奏,把自己描绘成田园的一部分。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粮食终于不再掐住我们生

存的咽喉了。所以,人们温饱以后,提供温饱的田野,便淡出了更多人的视线。

鸽子的出现似乎有些意外,刚才它们还用飞翔擦拭着天空,此时,却像被一道圣谕发配到了民间。几

步之遥,那群鸽子无所顾忌地投入到紧张繁忙的觅食之中,竟无视我的存在。它们一定把一动不动的我当

成仍在生长的作物了,故而心无旁鹫且专心之至。

鸽子是灰色的,或许是夕阳落去之后,天气暗淡下来的缘故,使得这些灰色多了层凝重,但依然能分

辨出它们勤勉啄食的粉色嘴唇和不停挪动的暗红小爪。从吃相上看,鸽子对这块土地应该是熟悉的,它们

就像在自家的壁橱里拿取食物,轻车熟路又津津有味。这些精灵的到来,让整块沉静的原野,豁然间灵动

了起来。

我知道要不了多久,这块麦地就会被伴犁翻过,所有的麦茬将成为土地的养料被深埋地下,像落英化

作春泥那般,去滋养另一个季节的收成。这个过程很像人类的父母,熬干了自己最后的营养,来哺育下一

代的成长。

我丢了一块小石子,鸽子们被惊飞起来。它们在空中盘旋了几圈,落在不远处的电线杆上,头冲着我

和这片麦地。可以感到它们一定睁大了惊恐的眼睛。对它们而言,我显然是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

暮色将我和鸽子对视的距离调和得越来越模糊了,整个田野也像有黑汁在慢慢注入,我存在的标志因

为夜色的来临而逐渐被淡化了,使我慢慢泅成了原野的一部分,就像被微风吹起的麦秸秆的草香是阳光的

一部分那样,弥漫在天空里,无法散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识到了自己很久“没有阅及田野所呈现的真实内容”,“我”静下心来重新走入麦田,却有了陌生感。

B.“被季节攥紧的日子似乎一下松垮了下来”,表达了“我”离开土地后的轻松惬意,也写出了时光飞逝

之感。

C.我见到麦田收割后的景象是“衣冠不整甚至丧魂落魄”,这反映了“我”对麦田奉献之后凌乱情形的怜

惜。

D.“慢慢泄成了原野的一部分”,暗示“我”身处田野的时间之长,体现了“我”对麦田的深深眷恋。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端从城乡对比的角度切入,指出田野成为可以忽略的背景,引不起人们的关注,点明真正原因

是漠视。

B.由牛羊吃麦穗,联想到过去拾麦穗,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与《荷塘月色》中由荷塘想到江南采莲的手法

相同。

C.鸽子在麦田里“无所顾忌”,与“我”好像是“不速之客”形成对照,更突出我长时间对麦田的忽视与

冷落。

D.文章写到了田野、麦田、牛羊、鸽子等,看似散漫,但始终以“我”的视角围绕“麦田”行文,主题集

中紧凑。

8.本文的语言富有美感,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9.标题“生命的麦田”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B7.A

8.①诗意美,大量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如“直到我的眼里,蓄满了秋风”,形象生动,情感真挚;

②含蓄美,内蕴深刻,富有哲理,如“真正的遥远是漠视”等句子,引人深思。③绘画美,通过意象的选

择、场景描绘,多角度写景,画面感强,具有诗情画意。

9.①生活中的麦田,它出产小麦,养育人类,也哺育牛羊、鸽子等各种生命;②引导我反思的心灵“麦田”,

它促进我成长,引发我思考生命,叩问灵魂;③人类精神上的“麦田”,它虽常被遗忘,却又始终如一默

默哺育人们,给人以精神的启迪。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离开土地后的轻松惬意”分析错误。应是离开土地后的松懈与无趣。

故选B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文章的开端从城乡对比的角度切入”分析错误。文章的开头写“从城市到乡野,其实并不遥远,只是

更多的时候,田野的存在被我们忽略了,即使从乡间穿过,也只是透过车窗毫无心绪地倏然一瞥,根本没

有阅及田野所呈现的真实内容”,只是写到了对乡村的漠视,并没有进行“城乡对比”。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

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从“而它们曾经是多么熟知的呵!就像一把铁锹了解的泥土,一枚叶子熟读的秋风”可知,这一句

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将铁锹和叶子拟人化,将对土地的熟知比作“铁锹了解的泥土”和“叶子

熟读的秋风”,让表达形象生动,而这些贴切的比喻,体现出语言的诗意美,也让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真

挚。

其次,从“真正遥远的不是距离,而是漠视”“坐在土地之上,举目四野,一下便觉出了自己的渺小,像

一蓬成长的作物,在催熟着秋天”“我想,麦子和麦茬一定会互相思念的,它们曾经一起经历风雨,一起

感受阳光,整个成长过程它们供奉着一个信念一一让自己成熟”等语句可以看出,这些语言内蕴深刻,富

有哲理,引人深思,具有含蓄美。

最后,从“这时天空掠过了一群鸽子,悠扬的哨音使晴朗的心情深邃而辽阔”“不少倒戈的麦茬和堆放的

麦秸,使得这片麦收前看上去整齐划一的土地,显得有些衣冠不整甚至丧魂落魄,就像弄丢了自己孩子的

母亲”“我丢了一块小石子,鸽子们被惊飞起来。它们在空中盘旋了几圈,落在不远处的电线杆上,头冲

着我和这片麦地”等内容可知,通过意象的选择、场景描绘,多角度写景,画面感强,具有诗情画意,呈

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赋予了文章语言以绘画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文章以“生命的麦田”为标题,包含有多层意蕴.

首先,从表层含义上讲,从文中“牛羊的行为把我极快地推入了时间的背面”“着收割过的麦田逡巡,并

不时地单腿站立,磕掉落进鞋里的土坷垃,而后继续低头寻觅,期待发现更多的收获,来弥补不够吃的口

粮”“鸽子是灰色的,或许是夕阳落去之后,天气暗淡下来的缘故,使得这些灰色多了层凝重,但依然能

分辨出它们勤勉啄食的粉色嘴唇和不停挪动的暗红小爪。从吃相上看,鸽子对这块土地应该是熟悉的,它

们就像在自家的壁橱里拿取食物,轻车熟路又津津有味”等内容可知,生活中的麦田,它出产小麦,养育

人类,也哺育牛羊、鸽子等各种生命。

其次,从深层含义上讲,从文中“没有上心的背景,自然不会留有深刻的印记。所以,真正遥远的不是距

离,而是漠视”“坐在土地之上,举目四野,一下便觉出了自己的渺小,像一蓬成长的作物,在催熟着秋

天”“我想,麦子和麦茬一定会互相思念的,它们曾经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感受阳光,整个成长过程它们

供奉着一个信念一一让自己成熟”等内容可知,文章标题“生命的麦田”引导我反思的心灵“麦田”,它

促进我成长,引发我思考生命,叩问灵魂。

最后,在更深层含义上,从文中“我知道要不了多久,这块麦地就会被钟犁翻过,所有的麦茬将成为土地

的养料被深埋地下,像落英化作春泥那般,去滋养另一个季节的收成。这个过程很像人类的父母,熬干了

自己最后的营养,来哺育下一代的成长”可知,人类精神上的“麦田”,它虽常被遗忘,却又始终如一默

默哺育人们,给人以精神的启迪。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

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底氏之言日,冻水洗我,若之何!

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那承。公就止之日:“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

速罢之。"晏子再拜。出而不言,遂如大台,执朴鞭其不务者,目:“吾细人也,皆有盖庐,以避燥湿,

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为?”国人皆曰:“晏子助天为虐。”晏子归,未至,而君出令趣罢役,车驰而人

趋。仲尼闻之,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其晏子是耶!”

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

何?”晏子对日:“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德行教训加

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涉内归之若流水。”公曰:“然则何若?”对日:“请卑辞重币,以说于

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目:“据思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将问据

之忠与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

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惟据尽力以

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惟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

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命。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

B.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

C.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

D.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民,指一般的民众,其含义相当于《过秦论》中“以愚黔首”的“黔首”。

B.流涕,文中指流眼泪,后来也可指流鼻涕,词义的变化可以看出语言的演变。

C.海内,古人认为国土四面环海,称国内为海内;文中指的是晏子所在的齐国。

D.敢,谦辞,冒昧之意,与《左传》中“敢以烦执事”的“敢”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让百姓为自己建造大台,百姓痛苦不堪,受冻挨饿的人每个乡都有,他们将劝谏的希望寄托到晏

子身上。

B.齐景公问古代圣明君王的品行,晏子说他们公正、不偏私;对诸侯采取施恩和打压两种策略,而对百姓

有恩惠。

C.要改变齐国不利的局面,晏子认为需要齐景公放下身段,用丰厚的财物,取悦诸侯;减轻刑罚,减少劳

役,向百姓致歉。

D.齐景公以忠爱君主为由要厚葬梁丘据,但晏子认为,只有一个梁丘据忠爱君主是有问题的,劝止了不合

理的厚葬。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

②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4.在齐景公修筑大台这件事情上,晏子为什么会得到孔子的赞扬?请简要说明。

【答案】10.C11.C12.B

13.①先生为什么伤心到这种地步?大概是为了修筑大台劳役吧!我将很快停止它!

②树根拳曲又换了新土,他培土的时候,如果不是多了就是不够。

14.①愿意为百姓请命。

②善于用委婉的方式劝谏国君。

③不宣扬自己而将功绩归于国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景公对外傲慢对待诸侯,对内轻视百姓,喜欢展示勇力,崇尚享乐以致放纵嗜好欲望,诸侯不喜

欢他,百姓不亲附他。齐景公很害怕这种处境,问晏子说:

“勇力”是“好”的宾语,应在“勇力”后断开,排除AD;

“诸侯不说”和“百姓不亲”结构一致,应分别单独成句,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文中指的是晏子所在的齐国”错,文中也泛指国内,即圣王统治的区域。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诸侯采取施恩和打压两种策略”错,由原文“德行教训加于诸侯”可知,是说他把自己的美德和教

诲施加于诸侯。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曷为”,为什么;“殆”,大概;“罢”,停止。

②“拳”,拳曲;“易”,换;“若”,如果;“过”,超过,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可知,晏子愿意

为百姓请命。

②由原文“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

若之何'”可知,晏子善于用委婉的方式劝谏国君。

③由原文“出而不言,遂如大台,执朴鞭其不务者,曰:'吾细人也,皆有盖庐,以避燥湿,君为一台而

不速成,何为?’国人皆曰:'晏子助天为虐’”可知,晏子不宣扬自己而将功绩归于国君。

参考译文:

晏子出使鲁国,等到他返回来,齐景公正让齐国百姓为自己修筑大台,季节已到寒冬,还是修筑不停,

而受冻挨饿的人每个乡都有,齐国的百姓都盼望晏子(能够劝谏停止工程)。晏子回到国都,奏报完出使的

事宜,齐景公请他坐下来,饮酒取乐。晏子说:“君王如果赏赐我,我请求为君王唱一支歌。”他歌唱道:

“平民百姓说,冰冻的雨水浇洗我,怎么办?上天摧残我,怎么办!”歌唱完毕,感慨叹息而流下了泪水。

齐景公挨近晏子劝止他说:“先生为什么伤心到这种地步?大概是为了修筑大台这个工程吧!我将很快停

止它!”晏子叩拜了两次。走出宫廷一言不发,就向大台走去,他拿着木棍抽打那些不干活的人,说:“我

是个微不足道的人,都有遮风挡雨的房屋,用来避免干燥潮湿,君王建造一个大台而不赶快为他修筑好,

为什么?”齐国人都说:“晏子帮助君王干坏事。"晏子回去,还未到,齐景公已下令赶快停止修筑大台,

(人们听到后)车辆疾驰而去,百姓也快速离开了。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感慨说:“古代善于当臣子的

人,大概就是晏子了。”

齐景公对外傲慢对待诸侯,对内轻视百姓,喜欢展示勇力,崇尚享乐以致放纵嗜好欲望,诸侯不喜欢

他,百姓不亲附他。齐景公很害怕这种处境,问晏子说:“古代的圣王,他们的品行怎样?”晏子回答说:

“他们品行公平正直而没有邪念,所以谗谄的人不能接近;不曲从私党,不喜好女色,所以结党聚众的人

不被容忍;他把自己的美德和教诲施加于诸侯,用慈爱恩惠对待百姓,所以四海之内的人像流水归大海一

样地归附他。”齐景公说:“既然如此,那将怎么办?"晏子回答说:“请以谦逊的言辞和厚重的财物,

取悦诸侯;减轻刑罚,减省劳役,用来向百姓致歉,这可以办到吗?”齐景公说:“好。”

梁丘据死了,齐景公召见晏子并告诉他,说:“梁丘据对我既忠诚又热爱,我想丰厚地为他办丧礼,

让他的坟墓建得高大些。”晏子说:“我冒昧问梁丘据对您的忠诚和热爱的表现,能说给我听听吗?”齐

景公说:“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

知道他忠诚: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慰问我,因此知道他热爱我。”晏子说:“如今四境以内

的人,都是君王您的臣子,可是只有梁丘据竭尽全力爱护您,为什么爱您的人这样少呢?四境以内的财富,

都是您所拥有的,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梁丘据阻塞群臣,蒙蔽

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吧?”齐景公说:“好啊!没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据达到这样的地步了。”于是停止

了修造高大坟墓的劳役,废除了厚葬的命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摸鱼儿•送王子文知太平州

李昴英

怪朝来、片红初瘦,半分春事风雨。丹山碧水含离恨,有脚阳春®难驻。芳草渡,似叫住东君,满树

黄鹏语。无端杜宇。报采石矶②头,惊涛屋大,寒色要春护。

阳关唱,画鹑徘徊东渚。相逢知又何处。摩挈老剑雄心在,对酒细评今古。君此去,几万里东南,只

手擎天柱。长生寿母。更稳步安舆,三槐堂③上,好看彩衣舞,

【注】①有脚阳春,对施行德政的官吏的颂词,意思是其所到之处,如阳春般温暖,造福百姓。②采石矶,

位于江防重地太平州牛渚山北部,突入长江中。③三槐堂,泛指高官之宅第。④彩衣舞,老莱子年七十,

常著五色彩衣,作婴儿嬉戏状逗父母高兴,后用来指孝养父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责怪春风春雨,摧残百花,与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感情一致。

B.采石矶头惊涛骇浪、满目寒色需阳春守护,喻指友人调任之地形势险恶,需他担当重任。

C.在饯别的酒席上,二人同抒壮怀,抚摸老剑抚慰平生志向,评古论今,心系社稷安危。

D.上片借景传情,写惜别之意;下片的临别勉励,情中有境,豪壮高远并且富有画面感。

16.作为一首送别词,最后以为王子文的母亲祝寿收束全词,后人对此褒贬不一。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

法。

【答案】15.A16.参考示例一:结尾出语俗套、格调不高。

①结尾祝寿语皆是献寿的俗套谀词,并无新意,且与前文内容联系不紧密。

②本词前文从离别之伤过渡为对友人建功立业、匡扶社稷的勉励,境界高远,格调高昂;而最后三句写个

人私情,格调较低。

参考示例二:结尾内容丰富,情感真切。

①结尾用典,不仅为王子文之母祝寿,还有对友人孝亲的赞美及得到升迁的祝愿,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

②结尾描绘了和睦温馨的画面,使诗歌既有建功立业的豪壮,也有温暖真情,更显情谊深厚。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责怪春风春雨,摧残百花,与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感情一致”错误。“怪朝来”

看到繁花凋落,心里很奇怪,并非“责怪”。李清照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

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表明观点是褒扬还是贬低,再结合词句分析。

认为格调不高的:

“长生寿母。更稳步安舆,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这是顺带为王子文的母亲祝寿,并表王子文之孝亲。

安舆,也叫“安车”,是妇女、老人乘坐的小车。三槐堂,出自《宋史•王旦传》,是有关王姓的典故。

王子文父亲王介也是大官,王子文初以父荫补官,现在又渐得重用,故以此典为祝。彩衣舞,用老莱子七

十娱亲的故事。以上这些都是熟调,用在这里,可算败笔,且与前文内容联系不紧密。

“相逢知又何处。摩拳老剑雄心在,对酒细评今古。君此去,几万里东南,只手擎天柱”,表达了世事茫

茫,实在难以预料何时何地才能见面。不过,既然已经以身许国,个人的事亦无需多虑了。于是,在饯别

的酒筵上,两人同抒壮怀,细评今古,表明他们已久蓄此志,饱历风波,经过千磨百折而雄心犹在,尤其

难能可贵。词句从离别之伤过渡为对友人建功立业、匡扶社稷的勉励,境界高远,格调高昂;而最后三句

写个人私情,格调较低。

认为情感真切,内容恰当的:

“三槐堂”典故的运用,赞扬了王子文不仅在政治上卓有成效,在孝亲方面也是首屈一指,使词的内容更

加丰富,以及对友人升迁的祝福之意。

从词的上片“跳荡转折,情景相生,感喟甚深,境界亦大”到下片“富雄直之气,大有‘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概",到最后转而抒写王子文家庭和谐温馨的一面,证明友人既能为国建功立业,也

能在家庭中孝敬父母,更显对友人的赞许之情和深厚情谊。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陆游《书愤》中“,"两句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传达出渴望施

展抱负的豪情壮志。

(2)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通过推究庄宗成败的原因后道出自己的体会“,

",这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达的意思相同。

(3)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

如唐诗宋词中“,”.

【答案】①.出师一表真名世②.千载谁堪伯仲间③.忧劳可以兴国④.逸豫可以亡身

⑤.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示例二: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示例三:窗含西岭千秋

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名”“逸”“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98年1月5日,邓清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批航天员。经过几年刻苦学习,第一批航

天员全部取得了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资格。但在当时,中国载人航天刚刚起步,受任务密度和条件制

约,飞天的机会①。

2010年邓清明被选入了强化训练队,成为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上百个课目训练的严格

考核他都一一通过,但遗憾的是,神舟九号任务邓清明落选了。2013年,神舟十号飞天选拔中,邓清明最

后因微乎其微的分差,再次与梦想②。这么多年来,邓清明一直认为,在追梦和奋斗的道路上,可以

停下来休息,可以停下来思考,但是绝对不能放弃。

没有执行过任务的他珍惜每次选拔的机会,始终按照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可世界上哪有平白无

故的幸运呢?”邓清明说,“只有经过磨砺,才能收获良机。”近两年来,空间站任务的实施,我国的载

人飞行任务越来越频繁,仍在坚持训练的邓清明成功当选神舟十五号乘组。2022年11月29日,随着神舟

十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4年如一日的备份坚守终于让56岁的邓清明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全球抗疫,命运与共,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B.“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与情在写作中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C.“志”是记述、记载的意思。如地方志,就是如实记载某一地方历史的书或文章。

D.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的称谓。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修改。

【答案】18.①寥寥无几②擦肩而过③如愿以偿19.A

20.①结构混乱,“空间”前面加“随着”;②搭配不当,“当选”改为“入选”。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指中国载人航天刚刚起步,飞天的机会很少,可以用“寥寥无几”。“寥寥无几”,形容稀

少,没有几个。

第二空,语境指邓清明最后因微乎其微的分差,再次错失梦想,可以用“擦肩而过”。“擦肩而过”,挨

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

第三空,语境指56岁的邓清明实现了梦想,可以用“如愿以偿”。“如愿以偿”,指像所希望的那样得

到满足,愿望实现。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引号表特殊含义。

A.表特殊含义;

B.表引用;

C.表强调;

D.表特定称谓。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空间站任务的实施,我国的载人飞行任务越来越频繁”缺少介词造成结构混乱,可以在“空间站”前

面加“随着”。

“当选神舟十五号乘组”动宾搭配不当,“乘组”是一个集体,“当选”改为“入选”。

(二)语言文字运用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存了5256张照片的手机相册,塞满了949条待看课程的视频网站,已使用485G内存的网盘……盘

点存下的数据资料时,自己仿佛成为了一只“藜手食瓜”,在“电子囤物症”的驱动下疯狂囤积信息,总

舍不得删除。

①?在学术上,它被称为“数字图积症”,指的是“数字文件的积累致使个体降低目标检索能力,

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和混乱的症状”。相较于日常生活的“囤积癖”,电子囤物似乎更为“无害”——毕

竟电子囤物不影响他人,也不会压缩生活空间,在信息的汪洋里,“电子水滴”永远不嫌多。

为什么人们会忍不住“电子圆物”?有人说,舍不得删除的电子物件,有时候承载着内心的依恋情感。

相册里和爸妈报备回家的微信截图、出地铁站撞见的粉紫色晚霞、甚至同一角度的N张自拍…“虽然多

是些无聊的照片,但回看时会觉得自己好像一个时间大盗,在按下拍摄键的瞬间,窃取了世界的一块碎片,

留住了旧时光。”②.电子囤物也是一种为获得安全感的“工具性存储”。“不敢删,删了就怕

到时候会用到。”很多人如此形容自己“电子囤物”的原因。

有时,占有资料的满足感和缺乏知识的恐慌感只有一步之遥,只做知识的搬运工,容易被”吃家熟感

兴“带来的无力感淹没,从而为“数字”所掌控。因此,我们要注意过度囤积背后潜藏的问题,③O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

22.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请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答案】21.①什么是“电子囤物症”②除了“情感性存储”③不要成为数字的奴隶

22.①突出相似性、相关性:人们大量囤积数字资源存满硬盘像仓鼠储粮装满两腮和鼠窝;囤积的电子资

料像被束之高阁的书本一样,使用机会很少。②突出生活化、通俗化:仓鼠、吃灰皆为日常生活用语,将

抽象的数字囤积问题表达得通俗易懂。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位于第二段段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段提到一个概念叫做“电子囤物症”,此空后面

是对这个概念的解释,由此推知此处是问:什么是“电子囤物症”;

第二空,此处位于两个层次过度的位置,前面分析了为什么人们会忍不住“电子囤物”,结合“承载着内

心的依恋情感”可知与“情感”有关;而后面提到一个概念是“工具性存储”,仿照这个词语,第一个层

次可以叫“情感性存储”;为了照应后面的“也”,此处可以用“除了”连接,可填:除了“情感性存储”;

第三空,结合“要注意过度囤积背后潜藏的问题”以及“为‘数字'所掌控”可知,这是提醒我们:不要

成为数字的奴隶。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点及句子效果的能力。

第一个加点词语是“数字仓鼠”,仓鼠两颊均有颊囊,可将食物暂存口内,或将食物搬运到洞内贮藏;而

在“电子囤物症”的驱动下疯狂囤积信息的人们就如同仓鼠储存食物一样大量囤积数字资源,将它们存满

硬盘。仓鼠储粮和人们存储数字信息具有相似性、相关性,因而形象生动;第二个加点词语是“吃灰收藏

夹”,“吃灰”就是落满灰尘,即很长时间没有移动或使用,“只做知识的搬运工”,把电子资料弄到“收

藏夹”中收藏起来却不使用,让它落满灰尘,这与被束之高阁的书本一样,二者有相似性,因而表述很生

动。

此外,“仓鼠”是我们熟悉的动物,“吃灰”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二者都为我们熟悉,用它们来形

容抽象的数字囤积问题,突出生活化、通俗化,使得表达通俗易懂。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回身审视,从而生

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

冷、消极逃避。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

至关重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