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刍议_第1页
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刍议_第2页
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刍议_第3页
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刍议_第4页
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刍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1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简介 12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 22.1编钟的演奏特点 32.2伴奏乐器的演奏特点 42.3人声伴唱演唱特点 43结论 4参考文献 7致谢 7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刍议一、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简介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皆可宣之于乐,以传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乐诗画,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广阔胸襟和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音质朴柔美,细腻流丽,形象真切生动,表现了江南水乡月夜的迷人景色和泛舟人的怡然自得、恬静闲适的心情。《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箫鼓》,见于已故琵琶演奏家吴婉卿1875年的手抄本。至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国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中,更名为《浔阳琵琶》,这时乐曲已发展为十段,由李芳园分段标以“夕阳箫鼓、花蕊布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干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词藻华丽的小标题。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根据汪昱庭的传谱《浔阳夜月》为蓝本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并借用古乐府诗题改名为《春江花月夜》。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改编以后乐曲有很多种版本,但大同小异,是同一乐曲衍生而来。以后又有人将曲名改为《浔阳月夜》、《浔阳曲》。乐曲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相似。但乐曲情趣已超脱“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别,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较为典雅、轻快、细腻、流畅,并具有绵延起伏和级进等特点。江楼钟鼓第一段,以古筝模拟钟鼓声开场。乐曲中表现的是江楼暮鼓,鼓声醇和而温馨,古筝模拟鼓声表现出了江南暮色的柔和之美。随后用箫和古筝合奏,如江上轻波,吟唱出主题旋律,优美而流畅的旋律展现出一幅暮色江南,夕阳晚照,箫筝和鸣的安详景色。随后,乐队齐奏优美如歌,委婉平静,古筝和笙的微微奏鸣,协和完美的表现出了江南暮色的平静。月上东山第二段,加入编钟,民乐齐奏主题旋律上移,通过上升的旋律,描绘出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东山明月,江水映着滟潋波光倾泄东流,江上月影浮动的秀丽画面。仿佛江上泛舟,晚风拂面,浏览江南暮色,晓月东升的景色。风回曲水第三段,曲子的旋律又渐渐下旋,而后又逐渐上升,若江风习习,曲水徘徊转绕芳甸的景色。意境中,风的轻柔与水的婉转都在丝竹的韵律中了。花影层叠在曲子的后半部分出现四个快疾繁节的旋律,与前面的恬静对比,显示出了花影自怜之姿,江水婉转的芳甸中花的那一种繁华之美,簇簇鲜花,倒映在平静的江中,相映生辉。而成春江上的“花影重叠”的美景。水云深际曲子用编钟、二胡和中胡在低音区齐奏,醇厚深沉,再以不同的演奏技法表现出了水和云的和谐美景,因月色的柔美和明亮,而使得水的流动和云的悠闲表现了出来,在民乐中似乎感受到了水流深远,云游天际的飘逸空灵的意境。渔舟唱晚箫和编钟的歌唱性旋律,描绘出渔翁摇船归家,悠然自得地歌唱着渔歌,很温馨的江南生活韵味,在其它乐器随和伴奏,在纯净的箫音中杂以间断的木鱼声,显得纯朴而真实,渔翁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娓娓动听的歌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顿时一种江南的渔舟晚归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回澜拍岸进入了全曲的高潮。编钟奏出强烈的乐声之后,民乐齐奏,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民乐中各种音色齐响,表现出江面上波澜起伏的景象,拍打江岸的声音宛若在耳旁,泼墨重彩的点睛之笔。并以生气勃勃的音乐不断模进,将质朴的喜悦精彩完美的展现出来。棹鸣远濑曲子音乐呈反复式递升,古筝的声音,如江水的流动,又如归舟的桨棹划动水的声音,古筝的声音也曲慢而快,表现了波浪层涌和橹声由远渐近的意境。如在月下归舟摇棹,尽揽月下江色。唉乃归舟全曲再一次达到高潮。在古筝和编钟的衬托下的乐队合奏,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阵阵,由远而近的意境。尾声箫抒情优美的旋律,吹到最后两小节,速度渐慢,表现出夜阑人静,余音袅袅,使人们沉醉于整个乐曲的意境之中。画面又由近而远,由局部而全景,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乐队以零星的筝音,来勾画江水卷起的余波旋洑,舟远人声稀。似乎万物归于月夜下的平静。全曲是一气呵成,在演奏中,用编钟形象的模拟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用二胡表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用古筝着重模拟流波之声;用洞箫表现舟子唱渔歌时的悠扬声音;钟声传出静谧的气氛;鼓音又增加了暮色江上的气势。诸种乐器表现着同一主题,使乐曲美妙动听。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出现,不但没有对张若虚的这首诗起到冲击影响,反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影响力,音乐的非语意性的审美特征更大程度上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联想与想象空间,从而使每个听众收获了古诗诗词意义之外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与心灵共呜。二、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被前人誉为“孤篇盖全唐”之杰作其沿用了隋乐府旧题,作者文笔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所述离别之情之真挚、富含人生哲理之深刻,都让人感受到了其洗去宫体诗的浓脂艳粉后澄澈空明、清新自然所带来的别样魅力,笔者从以下三种不同音乐体栽浅析一下音乐在其中的运用《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如下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一)编钟的演奏特点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音乐家随即用此演奏歌颂当代领袖的颂歌《东方红》。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编钟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如今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传统的编钟演奏工具主要是木质丁字形击槌和长棒两种,槌子用于敲击中层甬钟和上层钮钟,长棒用于撞击下层大钟。传统的演奏工具有很多优点,如擅长表现庄严、肃穆的场面性音乐,尤其是用于演奏效果辉煌的音乐段落,更是得心应手。编钟的演奏技法比常见打击乐器略微丰富一些,快速的交击和滚奏是演奏编钟的基本技能,更高一步则要求演奏者能够在速度和力度的不断变化中准确击中正鼓音或侧鼓音的最佳部位。尽管最佳部位不是一个确定的值,但可以通过听觉辨别,凡是能发出清晰、圆润声音的敲击部位就是最佳部位,凡带有明显的金属噪音(特殊要求例外)或音高不确定者(如正鼓音与侧鼓音一起鸣响),则肯定不是最佳部位。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知道,整个演奏活动多半是在演奏者频繁地更换击槌和不停地移动身体中完成的,特别是在演奏速度较快的音乐段落时,更要求演奏者设计合理的槌法,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准确的发音。(二)伴奏乐器演奏的特点上述我们已经提到,《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意境深邃的诗歌作品,其同名乐曲的出现对其的传播与影响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编钟曲《春江花月夜》是结合诗歌意境在古乐曲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展,改编后的编钟曲一经演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响,是中国编钟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编钟曲的形式使具有中国独特演奏风格与魅力的琵琶、二胡、等乐器完美结合在一起,用二胡表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用古筝着重模拟流波之声;用洞箫表现舟子唱渔歌时的悠扬声音;钟声传出静谧的气氛;鼓音又增加了暮色江上的气势。诸种乐器表现着同一主题,使得音乐表现力也随之大大增强。编钟曲同样由引子、主题极其变奏与尾声三部分组成,尤论是引子的引入还是主题的变奏部分都不再是由单一的乐器来叙述,而是通过主题旋律在不同乐器之间的穿插、对话、比较中完成,速度、力度等微小的变化也都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与体验。(三)人声伴唱演唱特点把人声如同乐器一般的表现出来便是《春江花月夜》中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乐器化人声的表现需要歌手拥有歌唱出自然节奏的嗓音,通过数周专业的训练之后,能够具备与乐器般广泛的音域,鬼斧神工的琶音、半音阶以及音节的形势,跃动自如的变换方式与歌手长时间歌唱的能力有许多演唱技能的综合。咬字的特点:美声唱法源于西方,但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词曲均为典型的中国古风,如果用美式或中式的咬字方式去唱歌词,显然在这个中西结合的作品中是失衡的,为了使咬字同样配合曲目,做到中西结合,在咬字上必须做一定的处理手段。发音要求:编钟曲《春江花月夜》共有四句歌词,一共22个字。字虽不多,但也因此导致每一个字的发音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咬字时口腔的肌肉要灵活运用,不能用演唱意大利歌曲时那样发音,通过微笑的方式来进行演唱,可以很好的调节口腔肌肉,使其发音更为符合要求标准。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这22个字的发音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美声作为一种演唱风格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美声是优雅且多变的,它可以浑厚庄重也可以尖锐张扬。美声具有严格的声部区分,尤为强调音区的兼容性,需要做到气声一致。音色的变化要圆滑自然的渐变,目前的美声唱法指的都是从传统欧洲流传过来的唱法。唱美声最注重的是声道与气道的和谐与通畅,音域稳定且集中。美声唱法与其它唱法在发声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区别,而它独有的发声方式决定了美声音色的独立。唱美声时需要做到调控歌唱者的气、喉、口、头、胸,并将其共同组成一个发声的空间,从而使声音产生共鸣,形成美声所需求的音色。虽然美声唱法的音量可塑性大,音色又富于变化,但是这依然要保持音域的稳定。所谓音域的稳定指的是不管是高音、低音、中音,胸、口、脑三个腔体引发的共鸣必须始终贯穿其中,保持美声唱腔的连续性,而非音区的一成不变。为了让共鸣能够始终伴随歌声,演唱者需要将喉部充分扩张至打哈欠的状态,这样才能产生共鸣并持续存在共鸣。三、结论《春江花月夜》作为我国传统古典音乐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凭借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赋予中国民族声乐文化鲜活的生命力。故此对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全面剖析对当代进行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研究和中国民族艺术歌曲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春江花月夜》来说,是整个世界的音乐互相交流的基础,其不光在创作上满足了当代人精神世界所需要的多元化,在新式上也为不同的受众方向表现出了改变传统音乐形式而不断传承伟大精神。《春江花月夜》编钟曲的作者在把中西文化完美结合的过程中细节布展到位,大体又完整优雅,在曲名后面加上了副题编钟曲。而其大体便是手法之高超,能够让所有方面的受众听者体会到中华文明经典古乐曲的海涵城府,帮助宣扬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时间所沉淀的厚重历史气息。《春江花月夜》,其音乐在平稳、舒展的节奏框架中衍展出音响的层层涟漪,激荡出古香古色的迷人色调,使古老乐曲焕发出新颖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1]宋克宾.十二音位的五度相生——曾侯乙编钟上层一组钮钟的乐学内涵[J].音乐研究,2017,(2):83-90.[2]温玉林.情景交融意趣相生:《春江花月夜》艺术美新探[J].教学研究,2012(4)[3]邵帅.湖北省编钟文化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