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_第1页
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_第2页
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_第3页
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_第4页
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小地老虎,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其性信息素通讯机制对于理解其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以及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将从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合成、释放、接收以及信号转导等方面,系统地阐述其分子和细胞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揭示小地老虎的生殖行为和种群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文章首先将对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基本概念和种类进行介绍,阐述性信息素在昆虫生殖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文章将重点讨论性信息素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包括性信息素合成酶的种类、分布和调控方式等。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性信息素的释放方式和扩散特性,以及其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性信息素的接收机制,包括性信息素受体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以及受体与性信息素分子的结合方式和动力学过程。文章还将对性信息素信号转导通路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性信息素如何通过信号转导途径影响小地老虎的生殖行为和生理过程。文章将总结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并探讨其在害虫防控中的应用前景。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小地老虎的生殖行为和种群动态,为制定更加有效的害虫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二、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分子结构与合成途径小地老虎性信息素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们通过特定的分子结构,在生物体内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这些性信息素通常具有挥发性,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引诱同种异性个体进行交配。关于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分子结构,研究发现它们主要由一系列碳氢化合物或含氧、含氮的有机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通常具有特定的官能团和空间构象,这些特征使得它们能够在环境中稳定存在,并有效地传递生物信息。在合成途径方面,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酶催化的化学反应。这些酶通常位于昆虫体内的特定组织中,如腺体或神经内分泌细胞。在这些酶的作用下,前体物质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和修饰,最终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性信息素。性信息素的合成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环境因素、生理状态以及基因表达等。例如,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性信息素合成的速度和数量;昆虫的性别、年龄以及繁殖状态等生理因素也可以对性信息素的合成产生影响;一些基因的表达也会直接调控性信息素的合成过程。了解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分子结构与合成途径,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殖行为和生态适应性,还可以为开发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提供理论支持。例如,通过模拟或干扰性信息素的合成和释放,我们可以实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和防治。三、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受体与信号转导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关键环节在于其受体与信号转导机制。这一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小地老虎的繁殖行为和生态习性具有重要意义。受体识别与结合:小地老虎通过特定的性信息素受体来识别并结合环境中的性信息素分子。这些受体通常位于昆虫的触角等感觉器官上,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一旦受体与性信息素分子结合,便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启动信号转导过程。信号转导通路:性信息素与受体结合后,会激活一系列级联反应,导致细胞内的信号分子发生变化。这些信号分子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如G蛋白偶联受体通路、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路等,将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内,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行为。基因表达调控:信号转导的最终目标是调控基因表达,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和行为。在小地老虎中,性信息素通讯引发的信号转导会导致一系列与繁殖行为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如性信息素合成基因、受体基因、转录因子等。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直接影响小地老虎的繁殖行为,如求偶、交配等。生态适应与进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受体与信号转导机制是其生态适应和进化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优化受体识别能力、完善信号转导通路和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小地老虎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提高繁殖效率和生存能力。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受体与信号转导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系统,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和分子机制。对这一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小地老虎的繁殖行为和生态习性,也为害虫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四、性信息素通讯的细胞生物学基础性信息素通讯的细胞生物学基础是理解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机制的关键。在生物学中,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对于性信息素的接收、转导和反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地老虎中,性信息素的接收主要通过特定的嗅觉感受器细胞完成。这些细胞上表达有特定的受体蛋白,这些受体蛋白与性信息素分子结合后,能够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包括受体的激活、信号的转导以及最终的行为反应。信号转导过程中,受体蛋白的激活会触发一系列的分子级联反应,如磷酸化、去磷酸化、酶的激活等,这些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变化,如钙离子的释放,从而引发细胞的电信号反应。性信息素通讯的细胞生物学基础还包括细胞的信号整合和调控。小地老虎在接收到性信息素信号后,需要将这些信号与其他环境信号进行整合,以决定最终的行为反应。这一过程中,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和调控因子参与其中,共同决定了细胞的反应模式。性信息素通讯的细胞生物学基础涉及到了细胞的信号接收、转导、整合和调控等多个方面,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对这一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小地老虎的性行为模式,也为探索其他生物的性信息素通讯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五、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调控与应用性信息素通讯在小地老虎的繁殖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调控和应用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调控机制: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层次的生物调控机制。在基因层面,性信息素合成和释放相关的基因表达受到精确的调控,以保证在适当的时机和地点进行性信息素的释放。在激素层面,一些内分泌激素,如性激素和保幼激素,对性信息素的合成和释放具有调控作用。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等也会影响性信息素的通讯效果。应用前景:了解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模拟或干扰性信息素通讯,可以破坏害虫的交配行为,从而降低其繁殖率,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性信息素也可以作为引诱剂,在害虫监测和防治中发挥作用。对性信息素通讯机制的研究,还有助于深入了解小地老虎的生物学特性,为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调控与应用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害虫繁殖行为的奥秘,也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人类与害虫的斗争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六、结论与展望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我们成功鉴定了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关键成分,并阐明了其在性别识别、吸引和交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还揭示了性信息素受体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分子结构和功能,为理解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虽然我们对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机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关于其在生态系统和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尽管我们鉴定了性信息素受体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但关于其与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仍需深入研究。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并致力于将其应用于害虫防治和生态系统保护。具体而言,我们将探索性信息素在害虫监测和防治中的潜力,以及如何利用性信息素调控小地老虎的行为和种群动态。我们还将深入研究性信息素受体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以期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防治策略。本研究为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害虫防治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这一领域,以期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态安全做出更大贡献。参考资料:小地老虎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其性信息素在交配和繁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提取、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我们从野外捕捉小地老虎雌蛾,采用溶剂提取法,成功获得了性信息素。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提取物进行分析,鉴定出主要成分是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为了验证这些成分是否具有性引诱作用,我们进行了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成分混合物对雄蛾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证实了它们是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我们还研究了性信息素在生物学上的意义。结果表明,性信息素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小地老虎的繁殖成功率,因为它们通过性引诱作用,帮助雌蛾与雄蛾成功交配。性信息素还能帮助雌蛾选择健康的雄蛾,从而提高后代的质量。小地老虎的性信息素在交配和繁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提取和鉴定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我们深入了解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这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保护农作物免受小地老虎的侵害。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这些信息素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从而减少对农业生产的损失。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是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与非小细胞肺癌相比,小细胞肺癌的生长和扩散速度更快,恶性程度更高,预后也相对较差。尽管如此,关于小细胞肺癌的分子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因此,深入探讨小细胞肺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对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小细胞肺癌的分子发病机制。据文献报道,多种基因和分子通路在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某些抑癌基因的失活、原癌基因的激活、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等都与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表观遗传学修饰、基因组不稳定性和免疫逃逸等因素也在小细胞肺癌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系统分析小细胞肺癌组织与正常肺组织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寻找关键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实验设计:收集50例小细胞肺癌组织样本和对应的正常肺组织样本,进行全基因组表达谱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一步进行功能聚类和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差异表达蛋白,以验证基因组学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实验流程:总RNA提取和文库构建:从收集的组织样本中提取总RNA,进行文库构建和测序。数据处理与差异基因筛选:对测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处理,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聚类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挖掘潜在的分子机制和关键调控因子。蛋白质组学验证: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验证,进一步确认基因组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综合分析:结合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结果,系统分析小细胞肺癌的分子发病机制,为后续的治疗靶点发现和治疗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成功筛选出一批在小细胞肺癌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和分子通路,如细胞周期调控、凋亡调节、信号转导等。其中一些基因如EGFR、KRAS、TP53等已被证实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验证基因组学研究结果的一致性,本研究进一步进行了蛋白质组学验证。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的结果,发现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在蛋白质水平上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从而证实了基因组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通过综合分析,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小细胞肺癌的分子发病机制。结果表明,多种基因和分子通路的异常在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异常不仅涉及遗传信息的改变,还涉及到表观遗传学修饰、基因组不稳定性和免疫逃逸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针对这些关键因素的联合干预可能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小细胞肺癌的分子发病机制,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由于生物样本的异质性和个体差异的存在,仍需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和大规模队列研究以验证这些发现的临床应用价值。针对筛选出的潜在治疗靶点进行深入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开展,相信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小地老虎是鳞翅目夜蛾科地老虎属昆虫,又称地蚕、土蚕、切根虫。前翅暗褐色,肾状斑外有1尖长楔形斑,亚缘线上也有2个尖端向里的楔形斑;后翅灰白色,翅脉及边缘黑褐色,缘毛灰白色;触角(雄)分支仅达1/2处,其余为丝状。幼虫灰褐色,各节背板上有2对毛片,前面1对小于后面1对;气门菱形;臀板黄褐色,有深色纵线2条。雌蛾寿命为20—25天,雄蛾为10—15天。小地老虎分布于亚、非、欧、美各国。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土缝中、杂草间、屋檐下或其他隐蔽处,19—20时开始活动,以19—23时活动最盛。成虫飞翔力强,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喜食甜酸味的液体、发酵物、花蜜及蚜虫排泄物等。成虫羽化后1—2天开始交尾,6—7天后进入产卵盛期,雌性一生可产卵800—1000粒,多的达2000粒以上。小地老虎是一种世界性害虫,能危害百余种植物,是对农、林危害很大的地下害虫,轻则造成缺苗断垄,重则毁种而重播。成虫:体长21~23毫米,翅展48~50毫米。头部与胸部褐色至黑灰色,雄蛾触角双栉形,栉齿短,端1/5线形,下唇须斜向上伸,第二节外侧大部黑色杂少许灰白色,额光滑无突起,上缘有一黑条,头顶有黑斑,颈板基部色暗,基部与中部各有一黑色横线,下胸淡灰褐色,足外测黑褐色,胫节及各跗节端部有灰白斑。腹部灰褐色,前翅棕褐色,前缘区色较黑,翅脉纹黑色,基线双线黑色,波浪形,线间色浅褐,自前缘达1脉,内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在1脉后外突,剑纹小,暗褐色,黑边,环纹小,扁圆形,或外端呈尖齿形,暗灰色,黑边,肾纹暗灰色,黑边,中有一黑曲纹,中部外方有一楔形黑纹伸达外线,中线黑褐色,波浪形,外线双线黑色,锯齿形,齿尖在各翅脉上断为黑点,亚端线灰白,锯齿形,在2~4脉间呈深波浪形,内侧在4~6脉间有二楔形黑纹,内伸至外线,外侧有二黑点,外区前缘脉上有三个黄自点,端线为一列黑点,缘毛褐黄色,有一列暗点。后翅半透明白色,翅脉褐色,前缘、顶角及端线褐色。幼虫:头部暗褐色,侧面有黑褐斑纹,体黑褐色稍带黄色,密布黑色小圆突,腹部末端肛上板有一对明显黑纹,背线、亚背线及气门线均黑褐色,不很明显,气门长卵形,黑色。卵:扁圆形,花冠分三层,第一层菊花瓣形,第二层玫瑰花瓣形,第三层放射状菱形。棉花、玉米、小麦、高粱、烟草、马铃薯、麻、豆类、蔬菜及多种低矮草本植物,也危害椴、水曲柳、胡桃楸及红松等幼苗。西北地区二到三代,长江以北一般年二到三代,长江以南黄河以北年三代,黄河以南至长江沿岸年四代,长江以南年四到五代,南亚热带地区年六至七代。无论年发生代数多少,在生产上造成严重危害的均为第一代幼虫。南方越冬代成虫二月份出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羽化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宁夏、内蒙古为4月下旬。成虫的产卵量和卵期在各地有所不同,卵期随分布地区及世代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高低不同所致。成虫小地老虎白天潜伏于土缝中、杂草间、屋檐下或其它隐蔽处,夜出活动、取食、交尾、产卵,以晚上7—10时最盛,在春季傍晚气温达8℃时,即开始活动,温度越高,活动的数量与范围亦愈大,大风夜晚不活动,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化性,喜吸食糖蜜等带有酸甜味的汁液,作为补充营养,故可用糖、醋、酒混合液诱杀。第1代成虫并有群集于女贞及扁柏上栖息或取食树上蚜露的习性,易于捕捉,对普通灯趋光性不强,但对黑光灯趋性强。成虫羽化后经四天交尾,在交尾后第二天产卵,卵产在土块上及地面缝隙内的占60%~70%,土面的枯草茎或须根草、杆上占20%,杂草和作物幼苗叶片反面占5%~10%,在绿肥田,多集中产在鲜草层的下部土面或植物残体上,一般以土壤肥沃而湿润的田里为多,卵散产或数粒产生一起,每一雌蛾,通常能产卵1000粒左右,多的在2000粒以上,少的仅数十粒,分数次产完。产卵量的多少,据实验证明,在蜜源植物丰富和营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每雌可产卵1000~4000粒,羽化后不给补充营养,只产卵几十粒或不产卵,成虫产卵前期4~6d,在成虫高峰出现后4~6d,田间相应地出现2~3次产卵高峰,产卵历期为2~10d,以5~6d为最普遍,雄雌成虫的性比为42:58。成虫寿命,雌蛾20~25d,雄蛾10~15d。卵:小地老虎卵的历期随气温而异,平均温度在19~29℃的情况下,卵历期为3~5d。据测定,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51±49℃,有效积温为59±04日度。幼虫:幼虫共6龄,但少数为7~8龄,幼虫食性很杂,主要为害各类作物的幼苗期,比如棉花、麦类、玉米、高粱、粟、豆类、十字花科蔬菜、瓜类、烟草、茄、番茄、马铃薯、甘薯、茶、甜菜、洋葱等等。1~3龄幼虫日夜均在地面植株上活动取食,取食叶片(特别是心叶)成孔洞或缺刻,这是检查幼龄幼虫和药剂防治的标志。到4龄以后,白天躲在表土内,夜间出来取食,尤其在晚上9时及清晨5时活动最盛,在阴暗多云的白天,也可出土为害。取食时就在齐土面部位,把幼苗咬断倒伏在地,或将切断的幼苗连茎带叶拖至土穴中,以备食用,这时幼虫多躲在被害苗附近的浅土中,只要拨开浅土,就可以抓到幼虫。4~6龄幼虫占幼虫期总食量的97%以上,每头幼虫一夜可咬断幼苗3~5株,造成大量缺苗断垅。蛹小地老虎幼虫老熟后,大都迁移到田埂、田边、杂草根旁较高燥的土内深6~10cm处筑土室开始化蛹,为害显著减轻。前蛹期2~3d。第1代蛹期平均18~19d。小地老虎在中国南方各省区的大部分地区,一般以幼虫和蛹在土中越冬,在冬暖(1月份平均温度高于8℃)的地区,冬季能继续生长、繁殖与为害,比如在广东福建等地可为害小麦、烟草、马铃薯、绿肥和蔬菜及菜豆等。目前已经确认,小地老虎的越冬北界为北纬33°左右,并确认小地老虎具有长距离迁飞的特性。该虫能危害百余种植物,是对农、林木幼苗危害很大的地下害虫,在东北主要危害落叶松、红松、水曲柳、核桃楸等苗木,在南方危害马尾松、杉木、桑、茶等苗木,在西北危害油松、沙枣、果树等苗木。幼虫共分6龄,其不同阶段危害习性表现为:1~2龄幼虫昼夜均可群集于幼苗顶心嫩叶处,昼夜取食,这时食量很小,为害也不十分显著;3龄后分散,幼虫行动敏捷、有假死习性、对光线极为敏感、受到惊扰即卷缩成团,白天潜伏于表土的干湿层之间,夜晚出土从地面将幼苗植株咬断拖入土穴、或咬食未出土的种子,幼苗主茎硬化后改食嫩叶和叶片及生长点,食物不足或寻找越冬场所时,有迁移现象。6龄幼虫食量大增,每条幼虫一夜能咬断菜苗4-5株,多的达10株以上。幼虫3龄后对药剂的抵抗力显著增加。因此,药剂防治一定要掌握在3龄以前。3月底到4月中旬是第1代幼虫为害的严重时期。已知天敌有甘蓝夜蛾拟瘦姬蜂、夜蛾瘦姬蜂、螟蛉绒茧蜂、双斑撒寄蝇、灰等腿寄蝇、伞裙追寄蝇、黑头猛寄蝇、粘虫侧须寄蝇。小地老虎成虫的趋光、趋化性很强。据忻府区南胡、原平市阳武一村和代县赵村等病虫测报站系统观察,测报灯下、诱蛾器内的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最早的出现在3月29日(忻府区南胡测报站1982年),多数年份在4月上旬。成虫高峰期最早的出现在4月8日(忻府区永丰庄测报站2013年),最晚的出现在5月2日(定襄县西营测报站2016年),多数年份出现在4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为害的田间始见期最早的出现在4月下旬初(定襄县智村地膜覆盖糯玉米田2016年),最晚的年份出现在6月20日(忻府区南胡村1988年),多数年份出现在5月上中旬。幼虫为害盛期最早的年份出现在5月上旬末,多数年份出现在5月中旬。最近30多年来,小地老虎在忻定盆地发生为害的上升之势明显。1980年—1989年,没有出现偏重发生、大发生年,只有2个中度发生年(1984年、1989年);1990年—1999年,出现了1个大发生年(1998年),2个偏重发生年(1997年和1999年);2000年—2009年,出现了2个大发生年(2003年、2008年),2个偏重发生年(2004年、2009年);2010年—2016年,出现了1个中度发生年(2014年),但就在中度、偏轻发生之年,一些乡村的部分地块仍达到了偏重发生的程度。研究小地老虎的发生为害的规律,分析影响其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做好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对指导农民大面积的适期防治、科学用药、安全用药,对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农药污染,节本增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忻定盆地小地老虎第1代幼虫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当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4月份成虫数量和气象条件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发生为害规律总体为成虫始见期早、成虫高峰早且成虫量大、4月份降水量多等。且在4月份气温偏高的情况下,小地老虎偏重或大发生的频率大。反之,则轻度或偏轻发生。成虫始见早的年份,小地老虎偏重、大发生的可能性大。2003年—2016年,忻府区南胡测报站4月5日前在测报灯下始见成虫的年份有9个(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8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9年中偏重、大发生的年份出现了4个(分别是2003年、2004年、2008年和2014年);原平市阳武一村4月10之前始见成虫的年份有5个(2003年、2006年、2009年、2014年和2016年),5年中大发生的年份出现了1个(2009年);代县赵村测报站4月10日之前始见成虫的年份有8个(2003年、2004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8年中偏重发生的年份出现了3个(2003年、2004年和2008年)。成虫高峰期来得早,历年来4月成虫数量最多,小地老虎出现偏重、大发生的频率就大。2003年—2016年,忻府区南胡测报站4月单灯累计诱到50头以上成虫的年份有5个(分别是2003年、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09年),5年中大发生的年份出现了3个(分别是2003年、2004年和2008年),且这3个大发生年份的第1次成虫高峰期出现在4月21日之前的有2个(2003年和2008年)。而4月份单灯累计诱到成虫30头以下的7个年份(分别是2005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出现过6个(分别是2005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5和2016年),这6个年份的共同特点是灯下成虫数量少,且没有出现过明显的成虫高峰,或只出现过小高峰,如2005年4月灯下累计诱到28头,成虫量最多的4月29日诱到6头;2010年4月灯下累计诱到18头,成虫量最多的4月29日仅诱到5头。原平市阳武一村4月份单灯累计诱到20头以上成虫的年份有7个(分别是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2009年、2014年和2015年),7年中偏重、大发生年份出现了3个(分别是2004年、2008年和2009年),4月份单灯累计诱到的成虫量在15头以下的年份有4个(分别是2006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4年中都是轻度或偏轻发生年。代县赵村4月份单灯累计诱到成虫20头以上的年份有5个(分别是2003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5年中偏重发生的年份出现了3个(分别是22004和2008年),4月份单灯诱到成虫在15头以下的年份有9个(分别是2005年、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2015年和2016年),9年中都没有出现成虫高峰,为轻度或偏轻发生年。小地老虎是喜湿性害虫,4月份降水量多的年份有利于其产卵、孵化,偏重、大发生的频率就大。2013年—2016年4月,忻府区降水量30mm以上的年份有4个(分别是2003年、2007年、2008年和2016年),4年中小地老虎偏重、大发生的年份出现了2个(2003年和2008年);原平市降水量30mm以上的年份是2008年,为大发生年;代县降水量30mm以上的年份有3个(分别是2004年、2008年和2010年),3年中偏重发生的年份出现了2个(2004年和2008年)。2008年4月,忻府区降水量8mm,定襄县降水量1mm,原平市降水量9mm,分别是历年同期的55和5倍,分别比上年同期偏多1%、160%和70%,这一年小地老虎在忻定盆地大面积发生。而4月份降水量15mm以下的年份,忻府区有6(分别是2004年、2005年、2006年、2009年、2010年和2012年),6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有4个(分别是2005年、2006年、2010年和2012年);原平市降水量15mm以下的年份、2006年、2009年、2011年、2012年和2015年),7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有5个(分别是2005年、2006年、2011年、2012年和2015年);代县降水量15mm以下的年份有6个(分别是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2年和2013年),6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出现过4个(分别是2005年、2007种植技术张俊峰王晋瑜赵书文:影响小地老虎发生为害程度的主要因子分析50年、2012年和2013年)。4月份平均气温高且稳定回升的年份有利于小地老虎成虫栖歇产卵,气温低则不利于其正常活动。2003年—2016年的4月平均气温,忻府区在5℃以上的年份有8个(分别是2004年、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4年、2016年),8年中偏重、大发生的年份有3个(2004年、2008年、2014年),中度发生的年份有1个(2009年),12℃以下的年份有4个(分别是2003年、2007年、2010年、2013年),4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出现了3个(2007年、2010年、2013年);原平市在5℃以上的年份有8个(2004年、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8年中偏重、大发生的年份有3个(分别是2004年、2008年和2009年),中度发的年份有1个(2014年),12℃以下的年份有3个(2003年、2010年和2013年),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出现了1个(2010年);代县在5℃以上的年份有6个(分别是2004年、2005年、2009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6年中偏重发生的年份有1个(2004年),中度发生的年有1个(2009年),12℃以下的年份有7个(分别是2003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和2015年),7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出现了5个(分别是2007年、2010年、2011年、2013年和2015年)。骤升骤降的气温不利于小地老虎的产卵和孵化。2006年2月—4月上旬,忻州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1℃~3℃。4月11日14:00多开始普降冻雨,之后变成大雪,一直到12日凌晨才结束。这次春雪降水量忻府5mm,代县为19mm,原平为7mm,代县为3mm,雪后全市普遍降温16℃以上,是1987年以来同一时期最大的一次降雪量,这一年,忻定盆地小地老虎普遍轻度或偏轻发生。2013年2月—3月份,忻州平均气温持续偏高,进入4月份气温转低,其中8日—9日出现大范围降温,部分县降温幅度超过10℃,19日—20日又出现明显降温天气,这一年小地老虎在忻府、原平中度发生,在定襄、代县轻发生。2015年4月上中旬,忻州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普遍偏低,4月29日突现高温天气,其中定襄县最高气温高达6℃,30日忻府、定襄、原平、代县等地出现了超过30℃的日最高气温,这一年,忻定盆地的小地老虎均为轻发生。诱杀成虫。结合黏虫用糖、醋、酒诱杀液或甘薯、胡萝卜等发酵液诱杀成虫。诱捕幼虫。用泡桐叶或莴苣叶诱捕幼虫,于每日清晨到田间捕捉;对高龄幼虫也可在清晨到田间检查,入如果发现有断苗,拨开附近的土块,进行捕杀。对不同龄期的幼虫,应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幼虫3龄前用喷雾,喷粉或撒毒土进行防治;3龄后,田间出现断苗,可用毒饵或毒草诱杀。棉花、甘薯每平米有虫(卵)5头(粒);玉米、高粱有虫(卵)1头(粒)或百株有虫2~3头;大豆穴害率达10%。喷雾。每公顷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750mL,或5%溴氰菊酯乳油或40%氯氰菊酯乳油300~450mL、90%晶体敌百虫750g,对水750L喷雾。喷药适期应在有虫3龄盛发前。毒土或毒砂。可选用5%溴氰菊酯乳油90~100mL,或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mL加水适量,喷拌细土50kg配成毒土,每公顷300~375kg顺垄撒施于幼苗根标附近。毒饵或毒草。一般虫龄较大是可采用毒饵诱杀。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5kg或50%辛硫磷乳油500mL,加水5~5L,喷在50kg碾碎炒香的棉籽饼、豆饼或麦麸上,于傍晚在受害作物田间每隔一定距离撒一小堆,或在作物根际附近围施,每公顷用75kg。毒草可用90%晶体敌百虫5kg,拌砸碎的鲜草75~100kg,每公顷用225~300kg。六索线虫;小地老虎被六索线虫寄生后,出现了一系列病态。体躯缩小,行动迟缓,食欲减退,于死亡前的1~3天停食,寿命要比正常者减短数小时。死时,它的体内已被破坏,组织液化,水分流出,体躯皱缩软腐。小卷蛾线虫;用小卷蛾线虫悬浮液稀释后喷洒在菜田的土壤表面,每公顷线虫使用量为15亿~30亿条。小地老虎是鳞翅目夜蛾科地老虎属昆虫,又称地蚕、土蚕、切根虫。前翅暗褐色,肾状斑外有1尖长楔形斑,亚缘线上也有2个尖端向里的楔形斑;后翅灰白色,翅脉及边缘黑褐色,缘毛灰白色;触角(雄)分支仅达1/2处,其余为丝状。幼虫灰褐色,各节背板上有2对毛片,前面1对小于后面1对;气门菱形;臀板黄褐色,有深色纵线2条。雌蛾寿命为20—25天,雄蛾为10—15天。小地老虎分布于亚、非、欧、美各国。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土缝中、杂草间、屋檐下或其他隐蔽处,19—20时开始活动,以19—23时活动最盛。成虫飞翔力强,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喜食甜酸味的液体、发酵物、花蜜及蚜虫排泄物等。成虫羽化后1—2天开始交尾,6—7天后进入产卵盛期,雌性一生可产卵800—1000粒,多的达2000粒以上。小地老虎是一种世界性害虫,能危害百余种植物,是对农、林危害很大的地下害虫,轻则造成缺苗断垄,重则毁种而重播。成虫:体长21~23毫米,翅展48~50毫米。头部与胸部褐色至黑灰色,雄蛾触角双栉形,栉齿短,端1/5线形,下唇须斜向上伸,第二节外侧大部黑色杂少许灰白色,额光滑无突起,上缘有一黑条,头顶有黑斑,颈板基部色暗,基部与中部各有一黑色横线,下胸淡灰褐色,足外测黑褐色,胫节及各跗节端部有灰白斑。腹部灰褐色,前翅棕褐色,前缘区色较黑,翅脉纹黑色,基线双线黑色,波浪形,线间色浅褐,自前缘达1脉,内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在1脉后外突,剑纹小,暗褐色,黑边,环纹小,扁圆形,或外端呈尖齿形,暗灰色,黑边,肾纹暗灰色,黑边,中有一黑曲纹,中部外方有一楔形黑纹伸达外线,中线黑褐色,波浪形,外线双线黑色,锯齿形,齿尖在各翅脉上断为黑点,亚端线灰白,锯齿形,在2~4脉间呈深波浪形,内侧在4~6脉间有二楔形黑纹,内伸至外线,外侧有二黑点,外区前缘脉上有三个黄自点,端线为一列黑点,缘毛褐黄色,有一列暗点。后翅半透明白色,翅脉褐色,前缘、顶角及端线褐色。幼虫:头部暗褐色,侧面有黑褐斑纹,体黑褐色稍带黄色,密布黑色小圆突,腹部末端肛上板有一对明显黑纹,背线、亚背线及气门线均黑褐色,不很明显,气门长卵形,黑色。卵:扁圆形,花冠分三层,第一层菊花瓣形,第二层玫瑰花瓣形,第三层放射状菱形。棉花、玉米、小麦、高粱、烟草、马铃薯、麻、豆类、蔬菜及多种低矮草本植物,也危害椴、水曲柳、胡桃楸及红松等幼苗。西北地区二到三代,长江以北一般年二到三代,长江以南黄河以北年三代,黄河以南至长江沿岸年四代,长江以南年四到五代,南亚热带地区年六至七代。无论年发生代数多少,在生产上造成严重危害的均为第一代幼虫。南方越冬代成虫二月份出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羽化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宁夏、内蒙古为4月下旬。成虫的产卵量和卵期在各地有所不同,卵期随分布地区及世代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高低不同所致。成虫小地老虎白天潜伏于土缝中、杂草间、屋檐下或其它隐蔽处,夜出活动、取食、交尾、产卵,以晚上7—10时最盛,在春季傍晚气温达8℃时,即开始活动,温度越高,活动的数量与范围亦愈大,大风夜晚不活动,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化性,喜吸食糖蜜等带有酸甜味的汁液,作为补充营养,故可用糖、醋、酒混合液诱杀。第1代成虫并有群集于女贞及扁柏上栖息或取食树上蚜露的习性,易于捕捉,对普通灯趋光性不强,但对黑光灯趋性强。成虫羽化后经四天交尾,在交尾后第二天产卵,卵产在土块上及地面缝隙内的占60%~70%,土面的枯草茎或须根草、杆上占20%,杂草和作物幼苗叶片反面占5%~10%,在绿肥田,多集中产在鲜草层的下部土面或植物残体上,一般以土壤肥沃而湿润的田里为多,卵散产或数粒产生一起,每一雌蛾,通常能产卵1000粒左右,多的在2000粒以上,少的仅数十粒,分数次产完。产卵量的多少,据实验证明,在蜜源植物丰富和营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每雌可产卵1000~4000粒,羽化后不给补充营养,只产卵几十粒或不产卵,成虫产卵前期4~6d,在成虫高峰出现后4~6d,田间相应地出现2~3次产卵高峰,产卵历期为2~10d,以5~6d为最普遍,雄雌成虫的性比为42:58。成虫寿命,雌蛾20~25d,雄蛾10~15d。卵:小地老虎卵的历期随气温而异,平均温度在19~29℃的情况下,卵历期为3~5d。据测定,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51±49℃,有效积温为59±04日度。幼虫:幼虫共6龄,但少数为7~8龄,幼虫食性很杂,主要为害各类作物的幼苗期,比如棉花、麦类、玉米、高粱、粟、豆类、十字花科蔬菜、瓜类、烟草、茄、番茄、马铃薯、甘薯、茶、甜菜、洋葱等等。1~3龄幼虫日夜均在地面植株上活动取食,取食叶片(特别是心叶)成孔洞或缺刻,这是检查幼龄幼虫和药剂防治的标志。到4龄以后,白天躲在表土内,夜间出来取食,尤其在晚上9时及清晨5时活动最盛,在阴暗多云的白天,也可出土为害。取食时就在齐土面部位,把幼苗咬断倒伏在地,或将切断的幼苗连茎带叶拖至土穴中,以备食用,这时幼虫多躲在被害苗附近的浅土中,只要拨开浅土,就可以抓到幼虫。4~6龄幼虫占幼虫期总食量的97%以上,每头幼虫一夜可咬断幼苗3~5株,造成大量缺苗断垅。蛹小地老虎幼虫老熟后,大都迁移到田埂、田边、杂草根旁较高燥的土内深6~10cm处筑土室开始化蛹,为害显著减轻。前蛹期2~3d。第1代蛹期平均18~19d。小地老虎在中国南方各省区的大部分地区,一般以幼虫和蛹在土中越冬,在冬暖(1月份平均温度高于8℃)的地区,冬季能继续生长、繁殖与为害,比如在广东福建等地可为害小麦、烟草、马铃薯、绿肥和蔬菜及菜豆等。目前已经确认,小地老虎的越冬北界为北纬33°左右,并确认小地老虎具有长距离迁飞的特性。该虫能危害百余种植物,是对农、林木幼苗危害很大的地下害虫,在东北主要危害落叶松、红松、水曲柳、核桃楸等苗木,在南方危害马尾松、杉木、桑、茶等苗木,在西北危害油松、沙枣、果树等苗木。幼虫共分6龄,其不同阶段危害习性表现为:1~2龄幼虫昼夜均可群集于幼苗顶心嫩叶处,昼夜取食,这时食量很小,为害也不十分显著;3龄后分散,幼虫行动敏捷、有假死习性、对光线极为敏感、受到惊扰即卷缩成团,白天潜伏于表土的干湿层之间,夜晚出土从地面将幼苗植株咬断拖入土穴、或咬食未出土的种子,幼苗主茎硬化后改食嫩叶和叶片及生长点,食物不足或寻找越冬场所时,有迁移现象。6龄幼虫食量大增,每条幼虫一夜能咬断菜苗4-5株,多的达10株以上。幼虫3龄后对药剂的抵抗力显著增加。因此,药剂防治一定要掌握在3龄以前。3月底到4月中旬是第1代幼虫为害的严重时期。已知天敌有甘蓝夜蛾拟瘦姬蜂、夜蛾瘦姬蜂、螟蛉绒茧蜂、双斑撒寄蝇、灰等腿寄蝇、伞裙追寄蝇、黑头猛寄蝇、粘虫侧须寄蝇。小地老虎成虫的趋光、趋化性很强。据忻府区南胡、原平市阳武一村和代县赵村等病虫测报站系统观察,测报灯下、诱蛾器内的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最早的出现在3月29日(忻府区南胡测报站1982年),多数年份在4月上旬。成虫高峰期最早的出现在4月8日(忻府区永丰庄测报站2013年),最晚的出现在5月2日(定襄县西营测报站2016年),多数年份出现在4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为害的田间始见期最早的出现在4月下旬初(定襄县智村地膜覆盖糯玉米田2016年),最晚的年份出现在6月20日(忻府区南胡村1988年),多数年份出现在5月上中旬。幼虫为害盛期最早的年份出现在5月上旬末,多数年份出现在5月中旬。最近30多年来,小地老虎在忻定盆地发生为害的上升之势明显。1980年—1989年,没有出现偏重发生、大发生年,只有2个中度发生年(1984年、1989年);1990年—1999年,出现了1个大发生年(1998年),2个偏重发生年(1997年和1999年);2000年—2009年,出现了2个大发生年(2003年、2008年),2个偏重发生年(2004年、2009年);2010年—2016年,出现了1个中度发生年(2014年),但就在中度、偏轻发生之年,一些乡村的部分地块仍达到了偏重发生的程度。研究小地老虎的发生为害的规律,分析影响其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做好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对指导农民大面积的适期防治、科学用药、安全用药,对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农药污染,节本增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忻定盆地小地老虎第1代幼虫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当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4月份成虫数量和气象条件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发生为害规律总体为成虫始见期早、成虫高峰早且成虫量大、4月份降水量多等。且在4月份气温偏高的情况下,小地老虎偏重或大发生的频率大。反之,则轻度或偏轻发生。成虫始见早的年份,小地老虎偏重、大发生的可能性大。2003年—2016年,忻府区南胡测报站4月5日前在测报灯下始见成虫的年份有9个(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8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9年中偏重、大发生的年份出现了4个(分别是2003年、2004年、2008年和2014年);原平市阳武一村4月10之前始见成虫的年份有5个(2003年、2006年、2009年、2014年和2016年),5年中大发生的年份出现了1个(2009年);代县赵村测报站4月10日之前始见成虫的年份有8个(2003年、2004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8年中偏重发生的年份出现了3个(2003年、2004年和2008年)。成虫高峰期来得早,历年来4月成虫数量最多,小地老虎出现偏重、大发生的频率就大。2003年—2016年,忻府区南胡测报站4月单灯累计诱到50头以上成虫的年份有5个(分别是2003年、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09年),5年中大发生的年份出现了3个(分别是2003年、2004年和2008年),且这3个大发生年份的第1次成虫高峰期出现在4月21日之前的有2个(2003年和2008年)。而4月份单灯累计诱到成虫30头以下的7个年份(分别是2005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出现过6个(分别是2005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5和2016年),这6个年份的共同特点是灯下成虫数量少,且没有出现过明显的成虫高峰,或只出现过小高峰,如2005年4月灯下累计诱到28头,成虫量最多的4月29日诱到6头;2010年4月灯下累计诱到18头,成虫量最多的4月29日仅诱到5头。原平市阳武一村4月份单灯累计诱到20头以上成虫的年份有7个(分别是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2009年、2014年和2015年),7年中偏重、大发生年份出现了3个(分别是2004年、2008年和2009年),4月份单灯累计诱到的成虫量在15头以下的年份有4个(分别是2006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4年中都是轻度或偏轻发生年。代县赵村4月份单灯累计诱到成虫20头以上的年份有5个(分别是2003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5年中偏重发生的年份出现了3个(分别是22004和2008年),4月份单灯诱到成虫在15头以下的年份有9个(分别是2005年、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2015年和2016年),9年中都没有出现成虫高峰,为轻度或偏轻发生年。小地老虎是喜湿性害虫,4月份降水量多的年份有利于其产卵、孵化,偏重、大发生的频率就大。2013年—2016年4月,忻府区降水量30mm以上的年份有4个(分别是2003年、2007年、2008年和2016年),4年中小地老虎偏重、大发生的年份出现了2个(2003年和2008年);原平市降水量30mm以上的年份是2008年,为大发生年;代县降水量30mm以上的年份有3个(分别是2004年、2008年和2010年),3年中偏重发生的年份出现了2个(2004年和2008年)。2008年4月,忻府区降水量8mm,定襄县降水量1mm,原平市降水量9mm,分别是历年同期的55和5倍,分别比上年同期偏多1%、160%和70%,这一年小地老虎在忻定盆地大面积发生。而4月份降水量15mm以下的年份,忻府区有6(分别是2004年、2005年、2006年、2009年、2010年和2012年),6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有4个(分别是2005年、2006年、2010年和2012年);原平市降水量15mm以下的年份、2006年、2009年、2011年、2012年和2015年),7年中轻度、偏轻发生的年份有5个(分别是2005年、2006年、2011年、2012年和2015年);代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