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江西省萍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稀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卫灵公问于史鳅曰:“政孰为务?”对曰:“大理为务。听狱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断者不可属也,故曰大理为务。”少焉,子路见公,公以史鳅言告之。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少焉,子贡入见,公以二子言告之。子贡曰:“不识哉!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事,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故曰教为务也。”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齐人甚好毂击相犯以为乐,禁之不止。晏子患之,乃为新车良马,出与人相犯也,曰:“毂击者不祥。臣其祭祀不顺,居处不敬乎?”下车弃而去之,然后国人乃不为。故曰:禁之以制,而身不先行也,民不肯止。故化其心莫若教也。(节选自《说苑·政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B.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C.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D.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者尚其德而稀其刑”与“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刑”字含义不同。B.“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官职,其执掌一国国柄,主要由贤能的士人担任。C.“少焉”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焉”字用法和意义不同。D.“禁之以制”与“是故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制”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三年,百姓没有谁敢入宫求见他,公叔子认为这是因为公叔文子太威严了,不利于治国,希望他能有所改变。B.针对卫灵公的提问,史鳅认为刑狱官最重要,子路认为司马最重要,子贡不了解他们的观点,但认为掌管教化百姓的官最重要。C.吕望认为不同类型的国家,其富足的对象各不相同,他认为上富下穷,一旦发生祸患,便无法挽回,所以必须以民为本。D.晏子对齐人喜欢用车毂撞击并当成乐趣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很忧虑,他通过一番行为影响了他们,最终改变了“毂击”取乐的恶俗。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2)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14.《资治通鉴》用“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来强调“教化”的重要性,在加强“教化”方面,子贡和晏子认为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D11.B12.B13.(1)(我)大概听说过:顺着一针一线缝纫能制成帷幕,累积一升一斗能够使仓库充实。(2)这一天,文王就打开他的粮仓和钱库,用来赈济年老丧偶没有儿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儿。14.①子贡认为应该消除百姓争斗的因素,停止战争,施行教化,好的教化是治国的重中之重。

②晏子认为应该以身作则,用法令来禁止人,自己却不带头执行,百姓就不肯停止,因此要感化人的心,不如用身教。【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王道的政治教化人民,霸道的政治威慑人民,强暴的政治用武力胁迫人民。这三种政治各有施行的意义,但以教化人民最为可贵。“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三句句式对称,结构整齐,故应在者三句的前后停顿,排除AB。“夫”是句首发语词,“此三者”作主语,“各有所施”作谓语,故应在“夫”前停顿,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正确。“王者尚其德而稀其刑”中的“刑”译为“刑法”。句意:行王道的人重德教而罕用刑法。“刑于寡妻”中的“刑”同“型”,作动词译为“做榜样”。句意:(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B.“主要由贤能的士人担任”有误,“令尹”应该多由贤能的亲贵担任。C.正确。“少焉”中的“焉”为语气词,无实义。句意:少刻,不一会儿。“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为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D.正确。“禁之以制”中的“制”为名词,译为“法令制度”。句意:用法令来禁止人。“是故制民之产”中的“制”为动词,译为“规定”。句意: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子贡不了解他们的观点”有误,原文意思是说子贡认为他们两个人没有见识。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盖”,大概;“缕”,线;“合”,累积;“实”,使……充实(2)“是”,这;“发”,打开;“振”,赈济;“仓府”,粮仓和钱库。【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事,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故曰教为务也”概括:子贡认为应该消除百姓争斗的因素,停止战争,施行教化,好的教化是治国的重中之重。(2)根据“晏子患之,乃为新车良马,出与人相犯也,曰:‘毂击者不祥。臣其祭祀不顺,居处不敬乎?’下车弃而去之,然后国人乃不为。故曰:禁之以制,而身不先行也,民不肯止。故化其心莫若教也”概括:晏子认为应该以身作则,用法令来禁止人,自己却不带头执行,百姓就不肯停止,因此要感化人的心,不如用身教。参考译文:政治有三种品级:王道的政治教化人民,霸道的政治威慑人民,强暴的政治用武力胁迫人民。这三种政治各有施行的意义,但以教化人民最为可贵。治理国政有两个关键,就是刑法与德教。行王道的人重德教而罕用刑法,行霸道的人刑法与德教并用,强暴之国是先用刑法而后用德教。刑法与德教,都是教化产生的必由之路。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有三年了,百姓没有谁敢入宫求见他。公叔子谒见他说:“你太威严了。”公叔文子说:“朝廷的威严,难道说会妨害国家的治理吗?”公叔子说:“执政太威严,就会使下面的臣民缄口不言;下面的人缄口不言,那上面的执政者就如同聋子;聋哑不能互通消息,又怎能把国家治理好呢?(我)大概听说过,顺着一针一线缝纫能制成帷幕,累积一升一斗能够使仓库充实。英明的君主,只有接受意见而不实行的,未曾有不接受意见的。”卫灵公向史鳅问道:“从政的哪一种官职最重要?”史鳅回答说:“刑狱官最重要。办案不公正,处死的人不能复生,砍断的头不能再连结上,所以说刑狱官最重要。”不一会,子路来谒见卫灵公,卫灵公把史鳅的话告诉了他。子路说:“军政官最重要。两国有了战祸,两军对杀,军政官擂鼓指挥军队,一次战斗指挥不当,就要死好几万人。如果认为杀人是错误,这样杀人数量会更多!所以说军政官最重要。”不一会,子贡入宫晋见卫灵公,卫灵公把这两人的话告诉了他。子贡说:“真是太没有见识了!从前大禹与有扈氏交战,三次列阵,有扈氏仍不降服,大禹于是施行教化一年,有扈氏就请求归服。因此说‘消除百姓争斗的因素,哪来狱案办理?不摆出武器盔甲,哪来战鼓之声?’所以说教化最重要。”文王问吕望说:“怎样治理天下?”吕望回答说:“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武士富足,仅能保存自己的国家使大夫富足,濒临灭亡的国家使仓库富足,这就叫做上边外溢下边漏失。”文王说:“讲得好。”吕望说:“善事隔宿而不立行是不吉祥的。”这一天,文王就打开他的粮仓和钱库,用来赈济年老丧偶没有儿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儿。齐国人特别喜好让车子轮轴互相撞击来取乐,禁止不了。晏子担忧这件事,就准备了新车好马,外出与人相撞,并说:“大车轮轴撞击不吉利。大概是我祭神祭祖时不谨慎,起居行为不恭敬吧!”于是他下车丢弃了车马就离开了。后来齐国的人就不再这样做了。所以说:用法令来禁止人,自己却不带头执行,百姓就不肯停止。因此要感化人的心,不如用身教。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令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B.“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穷”含义不同。C.“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的“三鼓”意思相同。D.“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益”的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武王野心勃勃,觊觎周王室,想死后可以永垂不朽。他当即决定,任命甘茂为先锋,向寿为副使,进攻三川,征伐韩国。B.曾参的母亲最初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但因为不断有人前来报信,才最终相信并惊恐万分地“投杼逾墙”而逃。C.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14.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了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D12.A13.①秦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②明天再让我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就以宜阳城郊为我的葬身之地吧。14.①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②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③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王之信臣”是“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B;“疑臣者”作句子“不适三人”的主语,不宜断开,故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B.正确。“走投无路/穷尽”;句意: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D.“含义相同”错误。“增加/好处”;句意: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那这件事劳烦您。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当即决定,任命甘茂为先锋”错误。秦武王没有立即决策,而是先让甘茂出使魏国,创造有利于伐韩的外交形势。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听”,听信;“盟”,结盟;“盟于息壤”,状语后置,在息壤订立盟约。(2)“鼓”,击鼓;“下”,攻下;“郭”,外城,城郊。【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可知,在秦王打算攻击韩国时,甘茂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从“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于是与之盟于息壤”可知,甘茂怕秦王反悔,举出曾子例子,从而让秦王与自己盟誓,防止秦武王反悔。从“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可知,在最初遭到韩军的坚决抵抗后,甘茂没有退缩,而是顶住压力,将自己的私财加入公赏中,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参考译文: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来窥视周王朝的统治,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朽了。”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倗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倗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江西省南昌市等五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材料二: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节选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与“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因”字含义不同。B.“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字含义不同。C.“故其比诸将最亲”与“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论语·侍坐》)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D.“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中的“属”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哙出身低微,很早就追随沛公;他随同沛公面见项羽,怒斥项羽并打消其诛杀沛公的想法,帮助沛公成功脱险。B.樊哙因立战功被加封食邑、赐侯封爵、剖符定封、升迁为左丞相;又因妻子是吕后之妹,所以他与高祖的关系非常亲密。C.高祖曾经病重,不愿见人,大臣们都不敢进宫,只有樊哙领头径直闯进去,对高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高祖改变态度。D.樊哙奉命攻打叛军时,病情危重的高祖听信别人的挑拨,对樊哙起了杀心;后樊哙得到陈平好心相救,被吕后释放,得以善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2)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14.材料一中“樊哙闯帐”与材料二中“樊哙闯宫”两件事,都表现了樊哙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11.B12.D13.1)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臣担心天下会因此瓦解,天下人心中会对大王您产生怀疑。(2)当初陛下带领我们在沛县丰邑起兵,平定天下,多么雄壮啊!14.①勇气非凡。②善于辞令(能言善辩、直言敢谏)。③忠诚为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过了十几天,樊哙竟然推开宫门径直闯进去,大臣们跟随着他。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十余日”作时间状语,与主语“哙”之间应该停顿;“大臣随之”的主语由“哙”换为“大臣”,“大臣”前需停顿;“上独枕一宦者卧”的主语又换为“上”,“上”指皇上,“上”之前需要停顿。因此,断句为: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通过、经由。/于是、就。句意: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如果没有固定的资产,就不会有安稳的心。B.“含义不同”错误。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同,都是“如果没有”。句意: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C.比较。/等到。句意:因此他比其他将领跟皇上更亲近。/等到三年之后,可以让它的(百姓)勇敢起来。D.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都是“这类人”。句意:樊哙就会用兵力把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等人全部杀光。/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后樊哙得到陈平好心相救”错误,依据“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可知陈平并没有杀樊哙,而是把他押送到长安,并非出于好心。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隙”,嫌隙;“解”,瓦解。(2)“起丰沛”,省略句,在沛县丰邑起兵;“定”,平定;“何其”,多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依据“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可知他勇气非凡。②依据“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可知他善于辞令(能言善辩、直言敢谏)。③依据“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可知他忠诚为主。参考译文:材料一:樊哙是沛县的人。以杀狗为职业,高祖做沛公时,让樊哙做他的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闭关的事情。喝酒到中间的时候,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账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项羽说:“壮士。”于是赏赐给樊哙卮酒彘肩。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只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稳定咸阳,在霸上暴露军队,就是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臣担心天下民心涣散,不再信任大王。”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失败了。材料二:项羽死后,汉王做皇帝,因为樊哙作战有功,加封食邑八百户。樊哙又以将军的身份跟随汉高祖平定燕王臧荼反叛、楚王韩信谋反。汉高祖改赐樊哙列侯爵位,并剖符定封,世代相传,赐给舞阳作食邑,升迁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因此他比其他将领跟皇上更亲近。先前黥布反叛时,汉高祖曾病得很厉害,不愿见人,住在内宫,命令门卫不得让大臣们进去。大臣绛侯、灌婴等没人敢进去。过了十几天,樊哙竟然推开宫门径直闯进去,大臣们跟随着他。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等看见皇上,流着泪说:“当初陛下带领我们在沛县丰邑起兵,平定天下,何等雄壮啊!如今天下已经安定,又是何等疲惫啊!再说陛下病势严重,大臣震惊恐惧,陛下不召见我们商议国事,难道只是跟一个宦官诀别吗?况且陛下难道没看到赵高的事情吗?”高祖笑着起身。后来卢绾反叛,高祖派樊哙以相国身份攻打燕国。这时,高祖病得很厉害,有人诽谤樊哙勾结吕氏,说皇上一旦逝世,樊哙就会用兵力把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等人全部杀光。汉高祖听到这些话大为生气,就派陈平乘车送周勃代替樊哙统率军队,并将樊哙就地斩首。陈平畏惧吕后,逮捕樊哙来到长安。到达时高祖已经逝世,吕后释放樊哙,给他恢复爵位和食邑。孝惠帝继位第六年,樊哙去世,谥号为武侯。江西省赣州市十六县(市)二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注】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选自《左传》,有删改)【注】晋人,这里指重耳的父亲晋献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B.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C.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D.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其奔也”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意思相同。B.“请待子”与“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两句中的“待”意思相同。C.“殆将启之”与“殆有甚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殆”意思不同。D.《左传》,我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耳受到攻打时没有开战而选择逃亡,不是没有人愿意出战,而是他感念自己是因父亲的恩宠而得到蒲城百姓的拥护的。B.重耳安于齐桓公的礼遇及齐国的生活,但随从并不认可,姜氏劝说也不听,于是姜氏和众随从商量把重耳灌醉后送走。C.重耳到达郑国,郑文公对他没有以礼相待。叔詹劝郑文公,认为上天或许将要立重耳为国君,郑文公没有听他的劝谏。D.晋公子重耳遭难出逃途中,到过不少国家,一些君王给予了资助或礼遇,但也有少数君王并不友好,如卫国、郑国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②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14.僖负羁的妻子为什么劝僖负羁早对重耳以礼相待?请简要概括。【答案】10.A11.C12.B13.①(僖负羁)于是(向晋公子)馈送一盘食物,把玉璧藏在食物里。公子接受食物,退回璧玉。②晋国和郑国地位平等,他们的子弟路过(或拜访)这里,本来就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是上天所要帮助(开导)的人呢?14.①重耳的随从人员都足以辅助国家。

②重耳必能回晋国做国君并肯定能在诸侯中称霸。

③重耳称霸后必惩罚对他无礼的国家。【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公子经过卫国,卫文公不以礼来待他。经过五鹿时,公子一行人向乡下人要饭,乡下人给他一块土块。公子发怒,要鞭打他。子犯说:“这是上天赏赐给你的土块啊!”公子叩着头致谢,接受并把土块装上车子。“焉”为代词,作“礼”的宾语,不断开,排除BC;“子犯”为“曰”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A.均表商量语气,还是。句意:我还是逃亡吧。/我们还是回去吧。B.均为等待。句意:请让我等您。/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C.两句中的“殆”意思相同,都是“大概、可能”的意思。句意:大概是将要帮助他了/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B.“于姜氏和众随从商量把重耳灌醉后送走”错,原文为“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是姜氏和子犯商量,灌醉了公子,然后送他走。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①“馈”,馈送;“焉”,兼词,于之,在食物里;“反”,退回。②“侪”,同辈、平等;“过”,经过、拜访;“况”,何况。【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指向,找到相应语句,即“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然后,就相关内容切分层次,再逐层概括大意,用自己的话分条陈述即可。

参考译文:晋公子重耳遭到祸难的时候,晋献公(重耳的父亲)的军队在蒲城攻打他。蒲城人想要迎战。重耳不肯,说:“我仰仗着国君父亲的恩宠而享有奉养自己的俸禄,因此才得到百姓的拥护。有百姓的拥护就去反抗父亲,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亡吧。”于是就逃亡到狄人那里。跟随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攻打廧咎如,俘虏了他两个女儿叔隗、季隗,送给公子。公子娶了季隗,生了伯儵、叔刘,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了盾。公子要到齐国去,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季隗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又再过二十五年改嫁,我就要进棺材了。请让我等您。”公子在狄一共住了十二年,然后离开。公子经过卫国,卫文公不以礼来待他。经过五鹿时,公子一行人向乡下人要饭,乡下人给他一块土块。公子发怒,要鞭打他。子犯说:“这是上天赏赐给你的土块啊!”公子叩着头致谢,接受并把土块装上车子。公子到达齐国,齐桓公也给他娶妻,有马八十匹,公子安于齐国的生活。跟随的人认为这样不行。他们准备离去,在桑树下商量。养蚕的侍妾正好在树上听到,把这事告诉姜氏。姜氏杀了她,告诉公子说:“您有远大的志向,听到的人,我已经杀了。”公子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走吧。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实在有损前途。”公子不肯。姜氏和子犯商量,灌醉了公子,然后送他走。公子酒醒,拿起长戈追逐子犯。公子到达曹国,曹共公听说他的肋骨连在一起。公子洗澡时,(曹共公)就在帘子外观看。僖负羁的妻子对僖负羁说:“我看晋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足以辅助国家。如果用他们做辅助,晋公子必定能回晋国。回到晋国,肯定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霸就会诛杀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必然首当其冲。您何不早一点以礼相待。”(僖负羁)于是(向晋公子)馈送一盘食物,把玉璧藏在食物里。公子接受食物,退回璧玉。公子到达宋国,宋襄公把八十匹马送给他。公子到达郑国,郑文公也不加礼遇。叔詹劝谏说:“臣听说上天所帮助(或开导)的人,别人就赶不上了。晋公子具有三条,上天或许将要立他为国君吧,您最好还是以礼相待。父母同姓,子孙不能昌盛。晋公子是姬姓女子生的,所以能活到今天,这是一。经受逃亡在外的忧患,而上天使晋国不安定,大概是将要帮助他了,这是二。有三个人足以居于别人之上,却一直跟随着他,这是三。晋国和郑国地位平等,他们的子弟路过(或拜访)这里,本来就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是上天所要帮助(开导)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叔詹的劝谏。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22-2023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②。智国③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绛水可以灌平阳⑤也。絺疵⑥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①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智氏家族的领主。②段规:韩氏家相。③智国:智伯家臣。④安邑:魏氏都城。⑤平阳:韩氏都城。⑥絺疵:智伯谋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B.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C.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D.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版,土墙高度,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版”意思不同。B.“魏桓子御”与“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御”意思不同。C.骖乘,指陪乘的人。《鸿门宴》中的樊哙即担任此职务,站在车左负责警卫。D.“尽灭智氏之族”与“每至于族”(《庖丁解牛》)中的“族”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在宴会上戏弄韩康子、侮辱其家相,智国劝其对危机要有戒备警惕之心,他却自恃实力强大,无人匹敌,不以为意,埋下隐患。B.韩、魏两国在外交上处于弱势,他们不敢拒绝智伯索地的要求;韩康子和魏桓子跟随智伯攻赵,看到水漫晋阳的景象,恐惧得手足失措。C.谋臣缔疵善于观察人事细节,对形势有清醒准确的判断,他提醒智伯提防韩康子和魏桓子谋反,但劝谏失败,于是他请使于齐,离开晋国。D.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是由于才与德不匹配,他根据才与德的存在状态把人分为四类,依照这个标准看,智伯虽有才华,但却是个小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批评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本文中智伯作为当政者,“其言不让”的表现有哪些?【答案】10.C11.C12.B13.①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就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行动的日子,然后便送张孟谈回城了。②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之为贤明,这是人们找不到贤人的原因。14.①智伯认为自己不发起灾祸,没人敢兴起灾祸,狂妄自大。②智伯水淹晋阳,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得意扬扬,无视韩康子、魏桓子的感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死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军从侧面攻击智伯军,赵襄子带领士兵从正面袭击,大败智伯的军队。“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杀”是谓语,“守堤之吏”是宾语,其后应断开;且“而”作为连词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决水”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D。“韩/魏翼而击之”,“韩、魏”是主语,“击”是谓语,“之”是宾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智伯军救水而乱韩”或“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逻辑不通,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朝济而夕设版焉”的“版”指的是防御工事。句意:城墙只剩下三版露出水面。/早晨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B.正确,驾车;治理。句意:魏桓子为他驾车。/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C.“站在车左”错,应是站在车右。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左,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右担任警卫。D.正确,家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句意:并把智氏之族全部诛灭。/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B.“恐惧到手足失措”理解有误。由原文“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可知,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他们或许有恐惧,但更多的是俩人都意识到了唇亡齿寒的危险,心照不宣互相示意要有所谋划。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潜”,秘密地,暗中;“期”,约定;“遣”,送。(2)“莫之能辨”,宾语前置,“莫能辨之”;“通”,一概;“所以”,表原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可知,智伯认为自己不发起灾祸,没人敢兴起灾祸,狂妄自大。由“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可知,智伯水淹晋阳,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得意扬扬,无视韩康子、魏桓子的感受。参考译文:智襄子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而且侮辱段规。智国听说此事,就劝谏(智伯)说:“您不防备灾祸,灾祸就一定会到来!”智伯说:“灾祸将由我发起。我不发起灾祸,谁敢兴起灾祸?”(智伯)没有听从(智国)的话。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便派使臣给智伯万家的县邑。智伯很高兴。(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便又给了智伯一个万家之邑。(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来进攻赵襄子。赵襄子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只剩下三版露出水面。锅灶被淹没了,灶中生出青蛙,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伯乘车在水中行进,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这是因为汾水可以灌魏的安邑,而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絺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家一定会反叛。”智伯问道:“你怎么知道?”絺疵说:“从人情事理知道的。”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走后,絺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二人呢?”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絺疵)说:“我看见他俩看我很仔细,然后快步跑开,那是知道我识破他们心思的缘故。”智伯对这些并不后悔。絺疵便请求出使齐国。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张孟谈)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国,(如果)赵国灭亡了,那么韩、魏两国也要相继灭亡。”于是韩康子、魏桓子两人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行动的日子,然后便送张孟谈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死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军从侧面攻击智伯军,赵襄子带领士兵从正面袭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并把智氏之族全部诛灭。臣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在于(他的)才胜过了德。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一概称之为贤明,这是人们找不到贤人的原因。聪慧明察、刚强坚毅方为才,正义耿直、公道平和才叫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所以,德才兼备的人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的人称之为小人。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元年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二月己卯,唐王遣太常卿郑元璹将兵出商洛,简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马元规简安陆及荆襄。三月己酉,以齐公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听以便宜从事。乙卯,徙秦公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王谓僚属曰:“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宠锡,可乎?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或曰:“历代所行,亦何可废!”王曰:“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五月成午,隋恭帝禅位于唐,逊居代邸。甲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六月甲戌朔,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瑀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毁之者众,终不自理。上尝有敕而内史不时宣行,上责其迟,瑀对曰:“大业①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今王业经始,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复何忧。”诏曰:“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并付有司,量才选用。”(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注】①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B.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C.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D.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始祖,世祖,多用作开国之君的庙号,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B.三王,一般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也就是夏禹、商汤和周武王。C.改元,指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改元”,也称建元。D.民部,即户部,汉置民曹,主财用,隋改称民部,唐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王派遣郑元璹攻打南阳,派遣马元规攻打安陆等地,授权齐公李元吉随机处置事务,后来隋恭帝下诏划拨十个郡来增扩唐国范围。B.对于隋恭帝赏赐的九锡之礼,唐高祖认为自己是不能接受的,在和下属官员辩驳一番之后,他把九锡殊礼都归还给了主管的官员。C.萧瑀孜孜不倦地帮助唐高祖处理日常事务,纠正各种违法行为,检举他人的过失,虽然遭受很多人的诋毁,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D.面对唐高祖的责备,萧瑀解释说,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有关官员不知如何处理,现今他要勘定,导致救令延时宣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2)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14.文末唐高祖李渊在诏书中说“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国家的兴亡,都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0.A11.C12.D13.(1)若说一定要照着魏、晋的轨迹,那全都是繁文缛节,欺天骗人的。(2)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