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讲:推进组合层次分明
段落的组合排列有技巧,更见智谋。排列得当——衔接自然,结构紧凑;排列欠妥——结构松散,文意难聚。
如何将段落巧妙排列、逻辑成文。
技法1:层次分幅
古人很早就有“凤头、猪肚、豹尾”的比喻,可见,对层次分明早有要求。阅读高考一类卷作文,不难发现,
大部分一类卷一眼看去都有清晰分明的结构。结构清晰分明易于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从容不迫有条理地表达自己
的思想,当然也利于阅卷老师迅速把握作者思路,了解作者思想。所以,虽说“文无定法”,但在高考作文复习
中,掌握几种使层次分明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并加以训练仍是相当重要的。就如同棋书上虽说“古今无同局”,但
围棋手的基本功还是要将定式、布局的各种要点及变化都研究得非常透彻一样。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思路推进的方法,同学们可以思考自己的文章在哪里“卡壳”了,然后结合以下思维模
式,选择确当的内容,接通短路。
第一,从概念解释到意义阐述
这种推进方法,具体表现为: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先解释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揭示中心论点的内涵,然
后再阐述中心论点的意义,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例一】
①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自己的灵
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我以为这群大国工匠正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青年应当怀揣工匠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
人的长征路。
②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喜欢不
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自己中升华的过程。他们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
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③中国正在腾飞,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
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创新和创造,离不开
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只有充分发
扬工匠精神,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大国工匠,才能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出
去。
——筑梦者的精神坐标
思路显示:①以《大国工匠》为由头,引出中心论点“青年应当怀揣工匠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一②解释中心论点里的核心概念“工匠精神”,为正面论证做准备一③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直接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从现象描述到本质揭示
这种推进方法,具体表现为:先简洁地描述某种现象,作为评议对象,然后揭示这种现象的本质,展开深
入的阐述。
【例二】
①有两个青年讨论海归学子秦阴飞当村官的事。甲说秦明飞舍小我而顾大家,乙说不顾自我是傻瓜,甲说
秦明飞有理想有情怀,乙说情怀不能当饭吃。两人像故抬杠似的,话怎么也说不到一起。生活里像这样“话不投
机”的现象多得很。
②为什么生活在同样的时代,接受同样的教育,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观点如此不同?原因之一是语言系统
不同。语言系统是人们认知事物的思维体系,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认知方法不同,其思维体系不同,
就会对事物做出不同的认知。鲁迅笔下的阿Q,不满意城里人,他们将长凳称为条凳。因为在阿Q的语言仓库里,
从来就没有条凳这样一个词汇,他自然就不能认可城里人了。乙青年否定秦明飞的选择,也是因为在他的语言仓
库里没有情怀这样一类词汇,也就必然要发出极力否定秦明飞的言语了。
③事实上,当代年轻人语言系统有问题是相当普遍的。一段时间以来,媒体上不时出现解构先烈、调侃英
雄的言论。何以如此?是这些人的语言系统里压根儿就没有崇高、伟大、英雄等词汇,或者未能准确地把握这些
词语的内涵,于是使用卑微观照崇高,用低俗解读伟大。好鸟和鸣,那是它们有共同的语言系统,脑子里尽是低
俗的词汇,没有半点英雄的信息,他们怎么能够理解英雄的壮举呢?
----打造健康的语言系统
思路显示:①叙述一个典型故事,展现“话不投机”现象一②揭示这种现象的实质,指出乃是语言系统的
不同一③概述语言系统失范的普遍性和实质,阐述打造健康的语言系统的必要性。
第三,从事实论证到理论阐述
这种推进方法,具体表现为:先列举事例,进行事实论证,再引名言或某种理论,进行理论阐述。
【例三】
①人生要有梦想,梦想须有执着护航,远行的船只才能到达胜利的港口;像孔子那种执着,“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遥遥无期的梦想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②《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者。诸葛亮明知恢复汉室无望,他还是出
山辅佐刘备了。在他看来,与其做历史的旁观者,不如做实践的参与者,勇于行动,敢于挑战,或许能够创造机
遇。事实也正是这样,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终于为身无定处、四处漂泊的刘备在魏吴二强的夹
缝间寻得一片存身之地,形成鼎足之势,没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安能有如此大业?
③为什么梦想一定要执着护航呢?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从来就没有什
么事物的发展会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人们有钢铁般的意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百折不回。知其可为而为
之,坚持干下去,取得成功,固然是一种成功。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
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更为难能可贵了,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干出一番大
事业。
——梦想须有执着护航
思路显示:①直接议论,提出观点:执着才有可能让梦想变为现实一②用诸葛亮辅佐刘备的事例为事实论据,
证明论点一③以辩证法关于“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原理为理论依据,阐述执着对于成功的意义。
第四,从正面论证到反面论证
这种推进方法,具体表现为:先从正面阐述或证明中心论点,然后联系反面现象或事例进行阐述。
【例四】
①做学问是很艰难的,有的人终其一生,可能也一无所获。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在一条道上走到黑,不朝
最薄的地方钻孔呢?是的,从个人学术生涯上,那的确是在在一条道上走到黑,但是从学术的传承上看,却是在
为后人探险寻路,积累经验。前人铺路搭桥,后人行深致远。有了这学术接力,持之以恒,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
作者都“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如此才能取到火种,为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
②人类远离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而走向文明,是从取得火种开始的,而这火种正是燧人氏的执着如一,持之
以恒,在最吃劲的地方经历磨砺所取得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执着一念,周游列国,力图恢复周
礼,推行儒道,处处碰壁却不悔改,退而著春秋,以文化化育后世,那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火种啊!火种不是
职称,不是头衔,也不是奖金,那却是人类的生存之光,也是对探求者的最高奖赏。
③然而遗憾的是,“取得火种”的精神在当下日渐成为稀缺。我们喜欢在“最薄的她方”迅速获得成绩,然
后自我夸耀为“举世瞩目”。当我们标榜“新四大发明”的时候,别人以一枚小小“芯片”就可以卡住我们的脖
子,一个有过四大发明的民族,为什么会如此被动?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少了“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
那种精神,少了执著与持久,多了“速成”与功利。
——为取火种而献身
思路显示:①针对“一条道上走到黑”的疑问,从学术传承的角度阐述个人努力和献身精神的意义一②以燧
人氏和孔子为例,正面阐述“火种”对人类社会的价值一③联系实际,批评当下的不良风气,进行反面阐述。
第五,从正面阐述到释疑补漏
这种推进方法,具体表现为:先作正面阐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推测读者的疑问或诘难,然后对其解释
或反驳。
【例五】
①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高中学是一个缺少自我控制能力的群体。一个人7岁上学,6年小学,3年初中,
16岁上高中,到高三也才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是一群大孩子。别忘了,贪玩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
好把控。那些叫喊着把智能作为学习用具的学生,大部分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稍稍用智能查了一下资料后,
转身就开始浏览网页,趣打游戏,微信Q聊,一发而不可收拾。智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玩是有瘾的,成
年人尚且常常在智能上“一发不可收”,遑论未成年的高中生?
②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允许高中生用智能隐患多多。例如,因为中学生张扬个性,追求时尚,在从众心
理与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可能会不断的更换机型,消耗话费,走品牌路线,助长错误的人生观与消费观。再
如,某些同学整天热衷于聊友或短信聊友,在虚拟的世界中塑造着理想的自我,而忽视与身边人的直接交往,
甚至将虚拟世界中冷漠、虚伪的处世方式带到现实生活中来。而由于传递信息的隐蔽性,又膨胀了同学考试
作弊的想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教育部门不能没有考虑和防范。
③也许会有人说,智能,轻巧方便,功能多多,便于学生查找资料,解决学习疑难。这话诚然是不错的,
但是须知,高中生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会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问题本身。通过智能,可
以迅速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但自身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就背离了初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中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器”就是必要的“书笔纸”,外加一个还不算愚蠢的大脑,其他任何机巧都不
是有效的器具。
——让智能远离中学课堂
思路显示:①让智能远离中学课堂的理由一:高中学是一个缺少自我控制能力的群体一②让智能远
离中学课堂的理由二:允许高中生用智能隐患多多一③针对“便于学生查找资料,解决学习疑难”的责难进
行辩驳:高中生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会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范文感悟]
这也是一种永恒
福建一考生
永恒,不只在于时间从洪荒而来的脚步;也不只在于风声从亘古而至的呢喃。一个瞬间,往往也能成就永恒。
昙花从不为她鲜艳的短暂而暗自哀怜,因为她将自己怒放的那一刻写进了天地的长卷,万物无一不记得这瞬
间却永恒的娇美:朝露从不为她光华的瞬息而顾影悲叹,因为她用自己闪耀的那一秒照亮了世界的一隅,众生无
一不怀想这瞬间而永恒的清丽。
因为真美,那些短暂的事物竟撼动了时间的定律,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
当诗仙宽袍弃履,举匏樽而邀明月,沐月华而影三人的那一刻,这一丝浸透了蟾光的酒香便飘飘摇摇了千余
年,萦绕在数万才子的鼻尖挥散不去,似是还携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羁。这瞬间的感悟,便在孩童清亮的诵读声
中变为醉人的永恒。
因为不凡,那些即逝的侧影竟跃过了文明的更替,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
当屈子以血讴歌,孑然一身,仅怀拥一胸才气,腹含一枚忠胆投身汨罗的那秒,这一缕赤红泣血的绝美魂灵
已挣脱世俗的枷锁,随着汨罗江水的平平仄仄流过了漫漫岁月,滋润在每个志士的心田。这瞬间的悲壮,便在岁
月的长河中变为永恒。
因为无愧,那些闪现的生命竟无视了历史的变迁,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人生苦短,纵是百年而寿又何尝不是一瞬。
且回首再看那南山脚下菊态幽美,洞庭湖心月辉清华;看那赤壁山涧金戈铁马,大漠暮里炊烟人家,虽然短
暂,却也弥足永恒。
这些由真、善、美缠绕而成的瞬间,往往在笔尖的跃动甚至风中树叶的交响中被铭记。它们不曾在历史的长
河中沉寂,甚至不曾在岁月的波涛中起伏,它们总以一种轻盈而美好的姿态起舞,独立于世,而在万物心中刻下
永恒。
以真行走于世,以善放歌于世,以美馈赠于世,便可以自身之瞬间,成就了人世之永恒。
瞬间,也是一种永恒。
[技法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并列式结构的文章,层次分明地论述了“‘真、善、美’以自身之瞬间成就了人世之永恒”
的主题。层次分明表现在开头点出中心论点,结尾进一步总结深化,首尾呼应。还表现在以自然界昙花之例自然
引入对人世间瞬间即为永恒的三层联想:真美的诗仙,不凡的屈子及诸多真美的典型历史画面,三个并列的分论
点和三层并列的论证共同做出了对中心论点的有力论述。
[微写作]
有这样一则材料: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
“我正在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一生都只
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先确定中心论点,请用并列式结构构思一篇议论文,写出写作提纲。
[参考答案]
中心论点:树立崇高的理想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
写作提纲:
一、理想是奋斗的起点。
二、理想是奋斗的目标。
三、理想是奋斗的动力。
[说明]这三个并列的分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解出来的,层次分明。分论点又反过来支撑着中心论点,只要
依次证明分论点成立,也就论证了中心论点。
技法技衔接自然法
衔接自然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文章与标题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语句自然,丝丝入扣。高考作文中经常出现
的文题不符,写着写着就另起炉灶的现象;或是突兀、脱节、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都是由于不注意行文中的
衔接造成的。
衔接自然法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文题衔接:文章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要紧扣标题,紧扣中心,绝不能出现游离于中心之外,或与中心脱节
的现象。
2.首尾的呼应衔接:首段和尾段是文章十分重要的部分,直接决定了阅读时的第一印象和文章表达的完整
性和严谨性。优秀的文章写作时都很注意开篇点题,结尾呼应,首尾一体,严谨有力。
3.段落之间的衔接:文章的不同层次其实是把对主题的理解分解成不同角度,不同的要素,从不同的方面
来表达,应体现思维逻辑上、情感上的衔接。
4.语言上的衔接:无论是内容还是思维上的衔接,都应该通过一些起衔接作用的语言来表达。如:抚今追
昔,我想起了……;原来……;由此可见……;不仅如此……而且……等使衔接更清晰,层次关系更明确。
[范文感悟]
和谐的统一
上海一考生
去黄山旅游的人,总会对那奇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
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奇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
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略有不足,但它们未曾钩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此的统一中,
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入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
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
正正,这种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统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
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统一,
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禁为他文章
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
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
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
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格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
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株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决然的峭壁,
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技法点评]
本文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谈起,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再到人格的和谐统一,脉络非常清晰,而且从衔接
上来看,文章内容和标题高度吻合,段与段之间也衔接自然。不仅如此,开篇从黄山奇峰孤松写起,结尾仍回到
孤松峭壁,首尾呼应;行文当中,作者在不同段落内容的转换过渡时,还比较自然地运用了‘‘是的"‘‘我想"''非
独文学如是”等词语,也使衔接更为清晰。当然,内容的充实、视野的开阔、选材的巧妙点化、语言表述富于文
采也都是本文的长处和特色。
[微写作]
文章首尾呼应既能体现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能体现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下面请根据2018年高
考语文浙江卷满分作文《浙江精神永相传》的开头,拟写一个与开头相呼应的结尾。
(开头)浙江大地,哺育了无数的杰出人物,也孕育了闻名遐迩的浙江精神。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伴随
着浙江的变化与发展,不断成长,也深刻感悟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结尾)...............................................................................
[参考答案]浙江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经济形式和一代代杰出的浙江儿女,完美地诠释着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的起点,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继承
浙江精神,并将它发扬光大。
技法技对比映荷法
对比手法大家并不陌生,它既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写作手法和论证方法。在高中课文中,对比
手法的运用相当普遍,《师说》《种树郭橐驼传》《故都的秋》等脍炙人口的古今名篇都用到了对比手法。为什么
对比映照的使用会如此普遍呢?因为,有对比才有鉴别,对比映照法就是在写作时有意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
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等对照来组织安排结构,在这样的对比和映照中,使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所蕴
含的道理,更能鲜明地凸显出来,无须多辩,事理的是与非、真与伪,了然于胸,在写作中易于掌握。
对比映照法主要需要掌握以下3种:
1.纵比,是放在时间的纵坐标上把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状况进行对照,着重揭示事物在发展
变化中的不同之处,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它所蕴含的道理。高考高分作文中针硬时弊的时文许多都采
用这种对比映照的方法。如王安石的《伤仲永》中,天资过人的幼年仲永与乏善可陈的成年仲永形成鲜明的反差,
文章正是在正反对比中,彰显出“相较于天赋而言,后天教育更为重要”这一主旨。
2.横比,就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互有差异的事物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
对比,对错误的或不好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或美好的事物予以肯定。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就把郭
橐驼种树的方法和当时其他人种树的方法进行对比,强调了他“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特点和思想。
3.纵比与横比相结合,这样的比照结合,对比更全面,使人印象更深刻。
运用对比,首先要找准对比双方,注意对应性。其次要点出对比双方的不同特点,使之相互对立、互为映衬。
第三要将对比引向深入,以突出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的重点。所以要在摆出现象,列出特点的基础上,对双
方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材料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范文感悟]
母语如河
湖北一考生
唐诗过后是宋词,那么国内的“英语热”过后呢?我们是否该拾回对母语的尊重和热爱?
——题记
依稀梦中,远古先人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在田间、河边勤劳地耕种。从《诗经》中一路走来,我听到无数黄皮
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吟诵着不朽的诗篇,抑扬顿挫、断金切玉,每个字都那么妥帖,那语言仿佛活了过来,如梦谣
般轻轻吟唱着中华民族的风骨和气度。
是的,从来未曾将汉字看成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死物:从来未曾将汉语看成简单的交流工具。从来,我都是
将它放在高高的神坛上,当作祖先千百年传承下的民族图腾般顶礼膜拜,神圣而虔诚。在我眼中,母语如河,流
淌着先祖的谆谆教诲和万般叮咛。
“有匪君子,如切如底,如琢如磨……”,从《诗经》中,我知道中国人众口传承的君子形象是温润如玉、
坚硬如玉的,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雍容的气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李清照的深情歌颂中,我明白中国人欣赏的是怎样豪爽大气的英雄。
雄浑壮阔、气度雍容,简简单单的汉语告诉我们的竟是如此宽广的胸襟,传达给我们的竟是如此深刻的哲理!
教我们如何不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母语?
然而,令人惊诧悲愤的是:在只有华人物理学家参加的大会上,主办方要求所有专家学者一律用英语发言:
大学生的必修科目是英语,汉语却被漠视;众多公共场所,标识牌上使用的竟也是英语!
触目惊心,汉语,我们的母语,竟被漠视弃置到了如此地步!
当年,日本人无所不用其极地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强迫中国人学习、使用日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用
生命的代价维护了母语的尊严。然而如今,为何我们不能将我们的母语深深地尊敬、刻骨地铭记?
依旧,喜欢端端正正的方块字;
依旧,喜欢音韵和谐的汉语。
因为,那是我们的母语,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中的我们的母语。
母语如河,请仔细聆听波涛的絮语,因为,那是灵魂的诉说。
[技法点评]
文章先用一段对比反问式的题记切入话题,劈头责问,先声夺人,发人深省。然后通篇围绕对比映照逐一展
开。对比之一:母语昨天的雄浑壮阔、气度雍容与今天遭受漠视的现实构成对比;对比之二:当年在那样艰难的
岁月中能够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而今天国家强盛了反而不能尊敬保护母语。结尾用“母语如河”的
比喻收束全篇,点明题旨,也暗含了自己对母语的热爱,与当下许多人不能铭记母语形成鲜明对比。对比映照法
充分彰显了母语的魅力,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微写作]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请围绕这一段
话,分别选取两个历史人物,运用对比论证写一个精彩片段。(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异族入侵时,挺身而出,虽受尽折磨却不变节,在“义”与“生”之间,
他明智地选择了“义”,谱写出一曲悲壮的正气之歌;奸臣秦桧,卖国求荣,为苟全性命而丧失了民族大义,终
于受到万人的唾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被围梅岭之际,写下了“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
花”的壮丽诗篇,以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迎接死亡;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俘变节,苟且偷生,但最终还是没
能保住性命,落得个可悲又可耻的下场。
技法技递进组合法
递进组合法就是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递进关系的素材组合在一起,逐步深入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表现在段落结构关系上就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淡到浓,等等。
[范文感悟]
沉默的父爱
浙江一考生
6岁。
操场上,一个小另孩在学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
双腿早已是瘀青一片。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
漠。
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但是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有那双淡漠的眼睛,让孩子
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他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却早已兴趣索然,转
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但他的手却在颤抖。
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
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
灯下,孩子艰难地寻找着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
有孩子与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淡漠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失色。只见父亲
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他紧拥着的奖杯,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儿子的两行热泪又一次
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在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儿子直视着父亲,发
现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儿子眼睛里溢满泪水,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试卷1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清远市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探究春分的奥秘
- 塑造品格小战士
- 硕士研究生生存指南
-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2025届小升初数学检测卷含解析
- 山西省临晋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大联考卷Ⅰ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泰山学院《可靠性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翁牛特旗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一中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理)试题含解析
- GB/T 2828.1-2012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 GB/T 18760-2002消费品售后服务方法与要求
- GB/T 1443-1996机床和工具柄用自夹圆锥
- 影像诊断与手术后符合率统计表
- 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 高三主题班会三轮复习动员 冲刺高考课件
- 机械厂降压变电所的电气设计概述
- 历史小剧场《万隆会议》剧本
- 国家开放大学《社区护理学(本)》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
- 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及横道图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